第3章第3节《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教案2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教课方案鲁科版必修 1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二节氮的循环教课方案【教材版本】山东科学技术第一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设计理念】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课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们在利用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与生产、生活都有着亲密的联系。
本节课就是经过对氨气性质的认识,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经过对铵盐性质的学习,掌握氮肥的合理使用,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教材剖析】本节知识经过对喷泉这一自然现象的剖析,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思虑能力和察看剖析能力。
联合学生对于氮循环的已有经验,在氮循环的基础上睁开此中的主要反响过程,商讨发生的化学反响,以及这些化学反响有那些重要的应用。
经过对氨态氮肥的学习,促进学生关注农业问题,关注农业生产。
【学情剖析】学生经过熟习的自然现象的剖析,简单激发学习兴趣,而对自然现象引出的化学识题,经过前面学习已经掌握了氮的循环和氮的氧化物,很简单想到应当学习氮的氢化物,经过对氨气性质的学习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对实验现象的察看与解说,认识铵盐的性质。
从熟习的化肥下手,指引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让化学知识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目标1、经过察看实验,认识氨的溶解性,氨与水的反响,与酸的反响。
2、经过剖析化合价认识氨的复原性。
3、经过亲身着手实验,得出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及氨的实验室制法。
4、经过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响,认识铵态氮肥的施用问题,认识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培育经过察看实验现象,总结剖析物质性质的能力;经过活动研究,提升实验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经过研究实验,培育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教课重点:氨与铵盐的性质教课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教课环境】实验试剂和用品:氨气浓盐酸氯化铵碳酸氢铵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纳稀硫酸酒精灯试管夹试管若干铁架台石蕊试纸玻璃棒棉花胶头滴管【教课方法】实验研究法。
高中化学《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教案
课题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备课人:时间:课型:
学情分析氮气及其氧化物在初中已经接触过了,但是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今天我们对它们进行研究,进一步了解其相关物理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1、能说出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2、能写出氮的固定的方法
3、掌握氮气以及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相关性质。
重难点1、氮气的相关物理以及化学性质。
2、氮的固定
3、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与其类别。
授课流程、内容、时间双边活动设计意图
一、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1.(1)自然界中氮元素的存在形态:
游离态和化合态
(2)氮元素的化合价
氮原子最外电子层有(5)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得(3)个电子,
显(-3)价。
氮元素有多重价态:-3价,0价,+1价,+2价,+3
价,+4价,+5价。
2. 氮的循环
二、氮气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与空气接近),(不)溶于水
2.化学性质
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但在
高温,高压,放电等条件下,能与氢气,氧气等发生化学反应。
与氧气反应:
与氢气反应(工业合成氨):
3.可逆反应:在_________条件下能_____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
反应
三、氮的固化
1、定义:使_______氮转化为_________氮的过程
2、分类:
自然固氮:
人工固氮:。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2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
临沂第二中学杨庆梅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为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的第二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处于《碳的多样性》之后,《硫的转化》之前,是对物质循环过程学习方法的继续,讨论了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不仅使学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物质循环方法的知识,并且对氮在生活中影响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又为下一节硫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综合运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知道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了解了氧化还原知识。
掌握了非金属碳的性质及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待学习的知识:氮的两种氧化物NO和NO2的性质,熟练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认识氮循环过程中重要物质和氮的固定
待发展的认知:能用化学语言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魔鬼谷的例子,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含氮的物质,认识氮循环过程中重要物质NO和NO2,通过实验探究NO和NO2的化学性质,熟练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并解释雷雨天氮元素的转化过程,进而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2、通过了解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使学生认识氮气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并且了解氮的固定的相关知识,如什么是氮的固定、氮的固定主要有哪些形式。
3、通过学习,了解酸雨及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以及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氮的两种氧化物NO和NO2的性质。
第3章第3节第1课时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氮气和氮的氧化物
别为 6.4 mL 和 3.6 mL。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1
探究2
素养脉络随堂Βιβλιοθήκη 测课堂篇探究学习探究1
探究2
素养脉络
随堂检测
1.下列属于人工固氮的化学反应是(
)
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合成NH3
与O2反应生成NO2
3被O2氧化成NO和H2O
探究1
探究2
素养脉络
随堂检测
解析:A项,氮气性质稳定的原因是两个氮原子之间的作用力比较
强,破坏这种作用力时需要很高的能量;B项,液氮汽化时需要吸收
大量的能量,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与其化学性质的不活泼无关;C
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
2NH3,反应中氮元素化合
价降低,氮气做氧化剂;D项,N2和O2在放电条件下生成NO,不能直接
硝酸的过程。
课前篇自主预习
知识铺垫
新知预习
自主测试
1.空气的组成及其体积分数:N2占78%,O2占21%,稀有气体占
0.94%,CO2占0.03%,其他占0.03%。
2.举例说明氮气的一种用途:化学性质稳定——作粮食保存、焊
接金属的保护气。
课前篇自主预习
知识铺垫
新知预习
自主测试
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①
NO
Ⅱ
NO2+NO
①
NO
V(NO)原+ V(NO2)
②
无
0
=4∶1
Ⅲ
Ⅳ
NO2+O2
(NO2 )
(O2 )
NO+O2
(NO)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2019版)_《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氮的固定》优质教案
第3章物质的性质与转化3.3.1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氮的固定本节教学内容是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氮的循环》的第一课时。
该部分的教学内容涉及到氮元素的相关知识和概念,氮的各种重要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和反应现象,不同氮的化合物的用途。
通过研究氮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可以使我们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视角认识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深化对物质及其变化多样性的认识。
本节安排了氮的循环、氮的固定、氮氧化物性质这三部分内容。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学生将学习并掌握氮的氧化物、氮的循环及相关反应;学习并掌握氮的单质和氮氧化物性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将感受氮元素的多种化合物的不同特性和用途以及氮循环与人类活动关系。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一举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列举氮元素的典型代表物。
能列举、描述、辨识含有氮元素的典型氧化物物质重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
能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正确表示典型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
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氮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变化角度说明有关物质的转化路径及氮的循环。
能分别根据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分析实验室、生产、生活及环境中的某些问题,说明妥善保存、合理使用化学品的厂货减方法。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能说明氮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对环境的影响。
能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或寻求相关证据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讨论。
能主动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
能运用绿色化学思想分析和讨论化工生产的相关问题。
重点:氮的氧化物性质难点:不同价态的氮元素转化多媒体一、知识回顾1.常温常压下,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它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2.通常情况下,氮气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
3.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氮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
第3章第3节《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教案2
《氮的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的途径、形式及所涉及的物质。
2.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的性质。
3.了解氮氧化物溶于水生成硝酸的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和基本思路。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观察、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氮气、NO和NO2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氮氧化物溶于水生成硝酸的有关计算。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如何利用氮循环?
新课讲解:。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过程,认识氮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掌握氮循环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一、导入1. 引入氮元素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让学生思考氮元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2. 指挥学生观察氮循环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氮循环的好奇与探究欲望。
二、进修内容1. 氮的来源:大气中的氮气和土壤中的氮化合物。
2. 氮的固定:闻名于植物通过根系中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成氨,或者通过人工合成氨。
3. 氮的硝化:氨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
4. 氮的硝化还原:硝酸还原成氮气或氨。
5. 氮的供应:氮循环中的微生物在供应氮元素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三、进修方法1. 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对氮循环的理解。
2. 阅读相关资料,扩展对氮循环的认识。
3. 小组讨论,分享对氮循环的看法和思考。
四、进修评判1. 教室小测:对氮循环的基本观点进行测试。
2. 教室讨论:学生就氮循环的影响因素和重要性展开讨论。
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氮循环的过程,并思考氮元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五、延伸拓展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田或森林进行氮循环的实地考察。
2.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读物,了解更多关于氮循环的知识。
3. 实验探究:设计简单的氮循环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
六、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氮元素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培养了对环境珍爱和资源利用的认识。
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关注环境问题,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生物圈中的氮循环教案
生物圈中的氮循环教案【篇一:《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尤溪一中陈昌祥一、教学设计说明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们知道,氮是维持高等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须元素,因此,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人类活动也在逐渐地影响到氮的循环。
所以,教材对氮气和氮的化合物的性质传授不是孤立的,而是以“氮的循环”作为载体和线索,把我们要学习的物质置于“氮的循环”这个大的背景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又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节是“自然界中的元素”中“氮的循环”中的第一课时,教材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二是氮的固定,三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n2、no和no2的性质。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中对这一课时教学做了具体的细化,学习要求中的知识内容和认知目标分别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c〕;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b〕;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c〕。
教学建议是:采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设置教学情境,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进行教学,进一步归纳学习、研究物质的方法和基本思路;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氧气的作用下与水反应转化为硝酸的定量关系不作拓展。
《2010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化学学科考试大纲》中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b〕;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颜色、状态、气味;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b〕;了解氮氧化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中有关要求是: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第三章第三节自然界中的氮循环第1课时(教案)
新华师版科学九年下课时教学设计表格观察:作物体内主要营养元素的大致含量和来源。
你从表格中看到了哪些问题?【除C、O、H外,几乎所有的营养元素从土壤中吸收。
】近几十年来化学肥料的施用对粮食等农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但化肥的大量施用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某些化肥大量施用会使土壤板结。
从右侧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全球氮肥消耗量的急速增长与世界人口增长相一致氮肥氮肥的主要作用是氮是作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的重要成分,氮肥能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
作物如果缺乏氮肥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严重时叶脉呈淡棕色。
如图是缺氮的玉米和缺氮的棉花。
表格:常见氮肥种类及注意事项磷肥磷肥的主要作用是磷肥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还能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
作物如果缺乏磷肥植株特别矮小,叶片呈暗绿色,并出现紫色如图是缺磷的番茄和缺磷的草莓磷肥种类及注意事项过磷酸钙:Ca(H2PO4)2和CaSO4混合物,部分溶于水,宜与有机肥混合施用重过磷酸钙:Ca(H2PO4)2,能溶于水,宜与有机肥混合施用磷矿粉:Ca3(PO4)2,灰褐色粉状,难溶性迟效肥钾肥钾肥的主要作用是钾肥能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对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并能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
作物如果缺乏钾肥茎干软弱,容易倒伏,叶片的边缘和尖端呈褐色,并焦枯。
如图是缺钾的玉米和缺钾的棉花磷肥种类及注意事项K2SO4白色、易溶,宜与含钙丰富的肥料混合施用KCl:白色、易溶、易结块,宜配合石灰和农家肥混用K2CO3:草木灰成分,易溶、碱性、不宜与铵态氮肥混用在施用化肥时,碱性肥料与铵态氮肥不可混用。
因为铵态氮肥会与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而放出氨气。
类似于下面的反应。
(NH4)2SO4+Ca(OH)2=CaSO4+2H2O+2NH3↑2NH4Cl+Ca(OH)2=CaCl2+2H2O+2NH3↑想一下:草木灰可以与铵态氮肥一同施用吗?草木灰主要含有碳酸钾和少量钙、镁、磷的化合物,常被用作钾肥,呈碱性,如果和碳酸氢铵、硝酸铵、硫酸铵、氯化铵等氮肥混合使用,会放出氨气,降低氮肥的肥效。
氮的循环教案二
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二. 教学目的1. 能简要说明氮循环的基本过程,知道固氮的本质以及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这两种固氮形式。
2.了解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3.能列举含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了解氮气、氨气、铵盐及硝酸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NH的检验4方法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能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四. 知识分析空气中的主要物质?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元素?(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存在形式1.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自然界中氮元素存在的形式一种是游离态,如N2,一种是化合态,如铵盐、硝酸盐、氨、蛋白质等。
2. 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的基本过程自然界里,空气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含氮化合物的两种主要形式,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N2转化为硝酸盐;闪电使少量N2与O2化合生成NO,随之变为硝酸随降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铵盐、硝酸盐,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了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最后变成蛋白质。
动物以植物为食而获得植物蛋白,并将其转化为动物蛋白,动物遗体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子分解成铵离子、硝酸根和氨,又回到了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
(2)氮循环的重要意义由于存在着氮元素的循环,其他生命元素的循环,以及水的循环,地球的生命才生生不息,生机勃勃。
(二)氮循环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1. 氮气(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在空气中约占总体积的78%,占其它质量的75%。
(2)分子结构两个氮原子之间的强烈作用,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
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能与O2、Mg、H2等反应。
(3)化学性质①与O2反应:N2+O2=2NO ②与H2反应:N2+3H2=2NH3③与Mg的反应:N2+3Mg=Mg3N2温馨提示:●由于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N2与其它物质的反应,需特别注意标明条件。
华东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3.3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教案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NO2的性质;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联想质疑:俗语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你知道在雷电交加的时候,空气中发生哪些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和所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我们通过本节课来了解。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阅读:阅读内容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分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示意图。
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的雷雨放电、人类的活动三方面解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设问: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那么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有哪些并发生怎样的变化呢?1.氮气与氮的固定。
讲解:氮气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也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很多约占总体积的4/5,它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请同学们讨论,做出预测。
氮的化学性质:(1)与金属反应:3Mg+N 2Mg 3N 2.(2)与非金属反应(H 2,O 2):N 2+3H 2 2NH 3.N 2+O 2放电2NO ;2NO+O 2=2NO 2;讲解: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两种氮的氧化物NO 、NO 2.它们也是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下面我们探究一下它们的性质。
3.3自然界的氮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1. 知道氮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2. 了解氮循环中各环节的主要生物类型和作用;
3.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氮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2. 氮循环中各环节的主要生物类型和作用。
教学难点:
1. 氮循环中各环节的生物类型和作用的理解。
教学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氮循环的奥秘;
A. 植物体内氮含量最高
B. 昆虫体内氮含量最高
C. 鸟体内氮含量最高
D. 猫头鹰体内氮含量最高
答案:D
例题4:
在某农田中,农民使用了含氮肥料。下列过程中,哪个过程受到了肥料的影响?
A. 土壤中细菌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过程
B. 植物根系吸收土壤中无机盐的过程
C. 土壤中细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的过程
2. 当堂检测
(1)请简要描述氮循环的过程及其主要环节。
(2)请列举两种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并说明其具体过程。
(3)请谈谈你对氮循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认识。
(4)请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氮循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5)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某种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
3. 氮循环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氮循环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氮循环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氮循环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氮循环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氮循环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氮的循环教案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本课的名称:氮的循环
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使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树立环保意识。
掌握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请说明导入环节在这堂课中的意义,以及信息技术如何起到优化作用。
(300字左右)关于氮的循环内容的学习,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理解掌握,而利用信息技术的模拟功能,可以使教学变得更直观性、趣味性,使教学更形象、易理解。
整个学习过程既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导入设计
说明:在这一步里,请将你在导入环节上要说的话,预估的时间,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支持(请具体说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导入效果,并截取重要画面,链接相应的文档)呈现在下表中。
导入语时间信息技术支持
问题设置:谚语“一场雷雨一场肥”的含义?雷雨过程中所产生的肥料主要成分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
模拟《雷雨发庄稼》视频2分钟
《雷雨发庄稼》视频
信息技术支持的讲授环节优化(二)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本课的名称:鲁科版化学1(必修)第1章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氮气及氮的氧化物》教学设计
氮气与氮的固定氨与铵态氮肥氮的循环 硝酸及其应用人类活动对氮循第 3 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第 2 节氮的循环一、教材分析〔一〕学问脉络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学问的重要组成局部。
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 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 、NO 、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看思考、试验探究生疏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 2途。
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学问框架〔 氮 气 的性质,氮的固定〕〔氨的性质,〔硝酸的性质〕〔酸雨、光化学烟雾、富养分化〕〔三〕教材的主要特点:从培育学生终身进展所必备的学问和力气动身,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留意培育学生的观看力气和综合分析问题的力气。
二.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生疏N 2 、NO 、NO 2 的性质;3、通过观看思考活动,生疏NH 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4、通过观看思考活动,生疏 HNO 的性质。
3〔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育学生通过观看试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力气;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响产物的影响,进一步生疏试验中变量把握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合成氨进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试验室争论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养分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一〕学问上重点、难点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育学生通过观看试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力气,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响产物的影响,进一步生疏试验中变量把握的重要性。
四、教学预备〔一〕学生预备1、预习其次节-氮的循环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
第三章第三节自然界中的氮循环第2课时(教案)
新华师版科学九年下课时教学设计课题自然界中的氮循环第2课时章三学科科学年级九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化学式的简单计算2.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3.认真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以及氮循环状况的了解重点根据化学的简单计算难点多种方法解决根据化学式的计算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闪电时空气中会发生哪些化学反应?【N2+O22NO】这些反应和生成的物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把氮气转化成含氮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转化为硝酸盐或氨,可供作物吸收利用。
】分析尝试解答引入新课讲授新课一、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例】如果用碳酸氢铵(NH4HCO3)作追肥,每公顷需要施45kg氮元素,则每公顷应施化肥碳酸氢铵多少千克?【分析】我们可以先根据碳酸氢铵的化学式计算出式量;再计算氮元素的百分含量;最后根据已知的每公顷需要施氮元素的质量,求出应施化肥碳酸氢铵的质量。
合作解决分析得到解决办法(KH 2PO 4)施肥,如果加入3.4 g 该肥料,则加入的钾和磷的质量各是多少克?3.4g×g 975.013639= 加入磷元素质量为:3.4g×g 775.013631= 答:加入的钾为0.975g ,磷的质量为0.775g 。
2. 某农田原来施用化肥碳酸氢铵30kg ,如果保持相同质量的氮,改用尿素(CO(NH 2)2)应施用多少千克?【解】设改用尿素应施用x 2NH 4HCO 3——CO(NH 2)2158 60 30kg xxkg3060158= x=11.39kg答:改用尿素应施用11.39千克。
资料:我国的化肥生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有关资料估计,施用化肥可使粮食作物总产量大约提高30%以上。
中国化肥试验网统计数据表明,化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在40%左右。
中国作为人口众多、可耕地人均面积少的农业解决课堂练习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解答。
物,直接或间接利用植物合成的有机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质等,经分解为氨基酸后再合成为自身的蛋白质。
高中生物教案《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高中生物教案《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2. 掌握氮的生物转化过程;3. 学会理解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氮在生物体中的作用;2. 氮固定和氮素循环中的各个环节;3. 氮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氮在生物体中的作用介绍氮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包括构成蛋白质、核酸和其他重要生物分子等方面。
2. 氮固定和氮素循环中的各个环节了解氮固定和氮素循环中的各个环节,包括:(1)氮固定:人类利用光合作用、闪电、氮化细菌等方式将氮气(N2)转化为氨基(NH3)或亚硝酸盐(NO2-)。
将氨基或亚硝酸盐进一步转化为硝酸盐(NO3-)的过程称为硝化。
(2)硝化:氨基和亚硝酸盐进一步转化为硝酸盐(NO3-)。
(3)固氮细菌作用:在一些土壤中,存在一些能够将氮气转化为氨基或有机氮的固氮细菌,如光合细菌、根瘤菌等。
(4)腐生菌作用:腐生菌能将死亡动、植物体中的蛋白质及其他氮化合物分解,释放出氨基及其它有机氮化合物,供其他生物利用。
(5)植物利用:植物吸收氮元素,利用它们合成蛋白质、核酸及其他生物分子。
(6)动物利用:食物链上,氮元素逐级传递,被动物吸收,利用和排出。
3. 氮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介绍氮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包括:(1)氮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 N限制:植物对N的需求很高,当环境中缺少N时,植物的生长将受到限制,甚至不能生存;- N过度:N存量过多也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负面作用;(2)氮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过量释放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会加速温室效应,进而导致气候变化;(3)氮素对水体的污染影响;- 过量的氮素可以通过径流,进入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等问题;(4)氮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氮素是限制长江流域生产力的因素之一;- 生物多样性受氮素影响,氮沉降会影响物种组成,降低生物多样性等。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法;2. 图片解说法;3. 探究式学习法。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化学 第三章碳的循环 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教案化学教案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自然界中的元素——氮的循环〔第1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的途径、形式及所涉及的物质。
2.通过理解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NO2的性质。
3.氮气、NO和NO2的性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观察、总结、分析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点:氮气、NO和NO2的性质;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才能。
教学难点:氮气、NO和NO2的性质。
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引入】观看闪电视频,考虑下面的问题:1.闪电时空气发生哪些化学反响?2.反响生成的物质对人类消费生活产生哪些影响?观看闪电视频,倾听,考虑提供形象的高能量信息,启发学生考虑。
联想质疑,启发学生考虑【交流研讨】活动设计1仔细观察图中的循环示意图,阅读课本74页答复以下问题:1.自然界氮是怎样循环的?简要写出氮循环的途径2.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涉及许多含氮的物质,请列举,并指出他们的物质类别和其中氮元素的化合物。
观察氮循环的途径,结合课本74页的文字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总结的才能。
考虑、总结答复以下问题。
【探究考虑】根据氮循环示意图考虑以下两个问题:1.假设从化合价角度分析,这些含有不同价态的氮元素的物质间的转化过程应属于什么反响?2.预测氮气的化学性质〔结合课本74页〕学生通过循环途径示意图,认真分析化合价的变化,得出物质间的互相转通过化合价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才能。
通过性质预测,培化。
通过资料在线:构造决定性质,启发学生积极考虑预测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才能【实验探究】一、探究一:实验模拟播放模拟自然界的闪电视频,观察实验现象,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响方程式开始无现象,5min渐渐变为浅红色,10min颜色逐渐加深变为红棕色,发生的化学反响为:N2+O2 2NO 〔1〕2NO+O2=NO2二、根据循环示意图中氨气的途径考虑由N2到NH3的途径,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响?结合课本74页最后一段工业合成氨的描绘。
高中教师招聘考试生物教案《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高中教师招聘考试生物教案《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一、教学目标1.以氮循环为例理解掌握物质循环的过程,以及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2.通过对资料的观察、对比,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形成保护生态系统的观念,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氮循环的过程。
难点:氮循环的过程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联系已有知识基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之前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功能,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呢?(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是顺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个主渠道进行循环流动的。
而物质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出现,是循环流动的。
那么,生态系统中物质到底是怎样循环的呢?以氮循环为例进行学习。
以雷电发庄稼为例,(二)新课讲授氮循环的过程1.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和核酸等都含有氮元素,氮的气体形式在空气中的含量非常高,约为79%,但植物不能够直接利用它。
氮是如何进入到生物体中的呢?出示根瘤菌的图片,结合课本及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固氮过程,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有些植物,如大豆、豌豆、花生、苜蓿和三叶草等,它们的根上有根瘤菌形成的根瘤。
根瘤菌将处于游离状态的氮气转变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主要是硝酸盐和氨),供给植物直接利用,这一过程称为固氮。
)2.除了根瘤菌的固氮,还有哪些方式可以使氮进入到生物体内呢?教师出示氨化细菌、亚硝酸盐细菌、硝酸盐细菌等的功能图示,引导学生观察总结。
(多种细菌也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的含氮化合物转变成能被植物体直接利用的氨或硝酸盐,进入生物体中的循环。
)3.以氮循环为例的物质循环说明物质循环有什么特点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物质循环的特点: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可以反复出现,循环运动。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联系之前所学的能量流动与本节课所学的物质循环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生态系统的存在是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来维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氮的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的途径、形式及所涉及的物质。
2.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的性质。
3.了解氮氧化物溶于水生成硝酸的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和基本思路。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观察、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氮气、NO和NO2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氮氧化物溶于水生成硝酸的有关计算。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如何利用氮循环?
新课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