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与中国佛教文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对飞天的传承与弘扬
飞天是中国艺术史上的奇迹,也讲述了一段有关宗教与 民族的传奇。
余秋雨说,我们是飞天的后人。此话未免太过绝对。 然而,敦煌飞天作为千年历史文化变迁的见证,为我们了 一段有关信仰的世俗歌舞。
完
飞天的风格特征
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 而是凭借飘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 百态,千变万化。而西方的飞是要凭借翅膀的, 包括现在基督教,天使都是有翅膀的。 飞天融会了中国的风格。中国至少在战国以 后,在南方在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这种流转的、 不要翅膀的人物和动物的这种飞翔动作的形象已 经大量的出现了。中国的道家,神仙是不要任何 凭借,就可以在天上走。恐怕这是来源于庄子, 列御寇"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顺着风飘飘然就走 了,"朝苍梧而暮北海",到处逛去了。这是中国人 的思维,中国的风格的东西,这个东西就充分融 会到了敦煌的飞天里面。
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把人性神化, 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它成了民 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 永久的向往。 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它的怀抱里神 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它让人走进神话、走 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在这里,狂欢是 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的天国是自由 的殿堂。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 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 洁净和高超。只要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 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 ——余秋雨《文化苦旅》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 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 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 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莫高窟的艺术 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现存 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飞天 4000余身, 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 砖数千块, 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 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 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 珠”。二十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 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 万件。 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 敦煌学。
鼎盛时期
到了唐代,敦煌飞天进入成熟时期,艺术形象达到 时间:隋初到晚唐, 618~920 敦煌飞天是在本民族传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吸 了最完美的阶段。这时期的敦煌飞天已少有印度、西 特点:中国化 收印度飞天的成分,融合西域、中原飞天的成就,发 域飞天的风貌,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 唐代是莫高窟 展创作出来的。从十六国起,历经北凉、北魏、西魏、 瑰姿艳逸 雍容大度 大型经变画最多的朝代,窟内的四壁几乎都被大型经 北周、隋代五个朝代,百年的时间,完成了敦煌飞天 前期:奋发进取、豪迈有力、自由奔 变画占领。飞天亦主要画在大型经变画之中。在题材 中外、东西、南北的互相交流、吸收、融合、完成了 放、奇姿异态 上,一方面表现大型经变画中的佛陀说法场面,散花、 中国化历程。 歌舞、礼赞作供养;另一方面表现大型经变一中佛国 后期:色彩淡雅轻薄,神态平静忧思 天界---"西方净土"、"东方净土"等极乐世界的欢乐。飞 天飞绕在佛陀的头顶,或飞翔在极乐世界的上空,有 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振臂、腾空而上; 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 飘曳的衣裙 ,飞卷的舞带,真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咏赞 仙女诗:"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霓裳曳广带,飘浮 升天行"描写的诗情画意。
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 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 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 ——余秋雨《文化苦旅》 隋唐盛世,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安定。 以儒教为主,佛道为辅的思想统治格局已经形成。 鼎盛的封建社会也把中国佛教推向顶峰,佛教进 入了鼎盛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这时得 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宗派林立的格局。在这 样的形势下,佛教艺术空前的兴盛。
敦煌壁画与中国佛教文化
飞天壁画
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 志。只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 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 有飞天。据常书鸿先生在《敦煌飞天》大型艺术 画册序言中说,"总计4500余身"。其数量之多, 可以说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 天最多的石窟。 飞天是从印度经西域传入敦煌,是敦煌艺术中最 生动活泼的形象,也是敦煌的象徵,她的东传反 映了中西文化融合及绘画技法的发展。
摩挲洞窟记Hale Waihona Puke Baidu行, 散尽天花佛有情。 晏作小桥听流水, 乱山回首夕阳明。 ——张大千
飞天——
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神庆人物称为"天", 唐藏〈金光明经疏〉中云:"外国呼神亦为天。"佛 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飞天多画在佛 教石窟壁画中,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话人物称" 仙",把能在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仙。飞仙多画 在墓室壁画中,象征着墓室主人的灵魂能羽化升 天。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道教交流融合。 在佛教初传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曾经把壁画中 的飞天亦称为飞仙,是飞天、飞仙不分。后业随 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佛教的飞天、道教的 飞仙虽然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称上, 只把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空中飞神乐为飞天。敦煌 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 ,后来成为敦煌 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
余秋雨形容这个时期的壁画是“青褐浑厚的色 流 ”,“色泽浓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 如同剑戟 ”。 西晋灭亡后,北部中国陷入十六国混战。许多 国家为了巩固统治提倡佛教,其中后赵、前后秦、 北凉这些距离丝绸之路较近的国家统治者拥护佛教 尤为突出。而北方流行造像功德思想,迫于战乱之 苦的北方人民,热切希望解脱痛苦,故十六国佛像 艺术十分兴盛。这个时期值莫高窟初建之时,敦煌 地区的画师画工尚不熟悉佛教题材和外来艺术,处 于摹仿阶段,运笔豪放,大胆着色,显得粗犷朴拙。 而所描绘的人物从面相、神态、肉髻和躯体造型等 特征带有印度犍陀罗艺术的明显遗风。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 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 宝库。一个有1600余年历史的旷世奇葩。 1987年12月,甘肃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 甘肃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其中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是敦煌石窟的代表。还有唐宋木构建筑五座。
衰落时期
时间:五代~元代,公元907~1368 特点:无所创新,逐步走向公式化 逐渐推动了原有的艺术生命
这一时期的飞天继承唐代余风,但无创 新之作,且飞动有亏,不复生气,完全推动 了唐代飞天生气欢快的基调。 有所改变的是,西夏党项族人的人物风 貌和民俗特点融入了飞天形象。
盛唐过后,繁荣难再。佛教逐渐趋于一种平和的 发展,佛教艺术上也逐渐缺失了变化和创新。
散花飞天和伎乐飞天。
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过渡时期。由北朝到隋,中国历经 动荡而统一。西魏以后,佛教先后遭到了道教的挑战和一 些统治者的排挤,但得到了一定发展。隋一统天下后,佛 教方开始兴盛并具有了中国特色。这说明佛教自东汉传入 中国以来已基本完成了民族化的进程。 正如飞天壁画色泽开始明亮、线条开始温和、表情开始 柔软一样,那时的中国和佛教开始逐渐走入一个明媚如纯 的季节。
创新时期
时间:西魏 ~隋, 535~618 此时期的敦煌飞天,处在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 域飞天与中原飞仙相交流,相融合,创新变化的阶 特点:创新变化、中西合璧 中原式飞天,是东阳王荣出任瓜州(古敦煌)刺史 段,是中西合壁的飞天。 期间,从洛阳带来的中原艺术画风在莫高窟里新创的一 色彩柔和明快,衣服图案变得华丽 种飞天。这种飞天是中国道教飞仙和印度教飞天相融合 西魏时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一种是 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 的飞天:中国的道教飞仙失去了羽翅,裸露上体,脖饰 西域式飞天,一种是中原式飞天。 西域式飞天继承北魏 项链,腰系长裙,肩披彩带;印度的佛教失去了头上的 飞天的造型和绘画风格。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作为香间 圆光和印度宝冠,束起了发髻,戴上了道冠。人物形象 神的乾闼婆,散花飞天抱起了各种乐器在空中飞翔;作 宣传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长,面瘦颈长,额宽 为歌舞神的紧那罗,天宫伎乐,冲出了天空围栏,亦飞 颐窄,直鼻秀眼,眉细疏朗,嘴角上翘,微含笑意。 翔于天空。两位天神合为一体,成了后来的飞天,亦叫
飞天神话——
乾闼婆和紧那罗最初在佛教天龙八部众神 敦煌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不是 中的职能中有区别的。乾闼婆---乐神的 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的复合体。乾闼 任务是在佛教净土世界里散香气,为佛 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 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间神,紧那罗 献花、供宝、作礼赞,栖身于花丛,飞 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乾 翔于天宫,紧那罗---- 歌神的任务是在 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 佛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 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神话传说中说他 天人奏乐歌舞,居住在天宫,不能飞翔 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 于去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混 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 为一体;乾闼婆亦演奏乐器,载歌载舞; 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唐代慧 紧那罗亦冲出天宫,飞翔云霄。乾闼婆 琳〈音义〉上解释说:"真陀罗,古作紧那 和紧那罗男女不分,合为一体,化为后 罗,间乐天,有微妙间响,能微妙音响, 世的敦煌飞天。莫高窟西魏时已出现了 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 正,能舞。次此天女,多与乾闼婆为妻也" 持乐歌舞的飞天。隋代以后,乾闼婆和 乾闼婆与紧那罗被佛教列入天龙八部神后, 紧那罗混为一体,已无法分辩了。只是 随着佛教理论和艺术审美以及艺术创作的 音乐界、舞蹈界写文章时,为了把他们 发展需要,由原来的马头人峰的狰狞面目, 和乐伎加以区别,把早期天宫奏乐的乾 逐渐演化为眉清目秀,体态俏丽,翩翩起 闼婆定名为天宫乐伎,把后来合为一体、 舞,翱翔天空的天人飞仙了。 持乐歌舞的飞天定名为飞天伎乐。
飞天神话与俗世歌舞
四个阶段
透过千年的飞天神话,我们可以瞥见中 华悠悠历史长河中的俗世歌舞。 兴起时期 创新时期
鼎盛时期 衰落时期
兴起时期
时间:十六国北凉到北魏,公元366~535年 特点:豪放大胆、粗犷朴拙
此时期的敦煌飞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大体上是 西域式飞天。但这一时期两个朝代的飞天特点也略有不同。 莫 高窟北凉时的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饰中,佛龛 上沿和本生故事画主体人的头上。其造型和艺术特点是:头有圆 光、脸型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饰环孬,头束圆髻,或 戴或蔓,或戴印度五珠宝冠,身材粗短,上体半裸,腰缠长裙, 肩披大巾,由于晕染技法变色,成为白鼻梁、白眼珠,与西域龟 兹等石窟中的飞天,在造型、面容、姿态、色彩、绘画技艺上都 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