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节奏在课堂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尔夫节奏在课堂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为了改变目前音乐课的状况,把奥尔夫应用到课堂中去。首先从语言入手,因为语言是音乐的根;接着从听觉入手,训练学生的的探索欲望、展示欲望、肢体的协调性及表演创作能力;最后直至把奥尔夫节奏应用到学唱新歌的教学中去。

关键词:音乐、节奏、奥尔夫

当今的初中音乐课堂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很多学生喜欢唱歌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究其原因,课堂单调,这是因为传统的音乐教育失落了“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的创造特质,却以传授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的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教学重心,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使学生常常出被动地位,创新意识和热情受到极大地抑制,课堂教学中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早期我也迷茫过、困惑过。为了早日结束这样无味的音乐课堂,还学生一个自由,活泼的课堂,我经过无数次的实践,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究,摸索出了一种能改变这种现象的一种方法,那就是把奥尔夫节奏应用到课堂中去。

德国的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音乐来源于自然,自然界的任何一种声音都是音乐,每一种音乐都是有节奏的,这就引出奥尔夫节奏的特点是自然的、开放的。也就是说奥尔夫节奏很抽象,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动脑子去思考,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奥尔夫节奏,如:从语言入手,奥尔夫认为语言是音乐的根,如“叫人名”在问了两个音节数不同孩子的名字之后,就让他们互相有节奏地呼唤或分组呼唤,形成多声部呼唤。

从听觉入手,听觉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前提,奥尔夫教学重视从聆听起始(声音环境)----模仿声音(自发的探索)------训练技能(主动参与)-----创作音乐(能力的拓展)的教学流程线。且每节课的节奏都是不一样的,根据情况随机进行训练。如:在让学生区分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四分附点音符等时,我选择了用自然界的声音去代替:如小鸟的叫声代替十六分音符;汽车的喇叭声代替四分音符;小狗的叫声代替八分音符等,练习时的步骤是这样的: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出动物的叫声,然后让学生用手拍出节奏,等熟练改变记录方法,变成两条线的节奏谱,再加一个动作及跺脚,同事加上语言,如第一条线上的音符读“哒”,第二线上的音符读“咚”。最后再改变记录方法,变成四条线的节奏谱,动作再加上拍桌子、捻指。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课件一播放,不用教师提醒,学生就练习了起来,且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当然,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如要让学生讲究身体的协调性:跺脚时要左右脚轮换跺、捻指时胳膊幅度大,要有舞蹈的感觉等。为了让学生感受身体协调性的美,在练习完节奏后,播放一些踢踏舞和街舞的视频,让学生去体会肢体美的内涵,同时根据这一要求,再让学生练习。这样一节课下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并且学生在课堂结束时主动总结出了学习奥尔夫节的意义,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这一节科的课堂效果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学生在下课时也感慨,这样的音乐课真有趣。

第一次把奥尔夫节奏应用到课堂中就取得这么好的效果,也大大激发了我的探究欲望,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我视情况而定,由长时间的节奏训练变为短时间

的节奏训练,直到最后把奥尔夫节奏应用到学唱新歌课堂中去,如在教唱歌曲《咱当兵的人》这一课时,在导入新课时,我播放歌曲《我们走在大陆上》,让学生和着音乐先做踏步律动,接着让学生再加上手的动作,这样的导课,在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进行曲的特点和风格。只要学生领会到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我的课堂教学已成功了一半。经过一段时间的奥尔夫节奏训练,学生的思维也开阔了很多,身体的协调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甚至有的学生在课堂中能即兴创造出几条节奏来。虽然学生的创造不是很成熟,但作为音乐教师的我已感到很满足,毕竟我已走出了困境,看到了光明。成功的喜悦更促使我发奋的去探索,去实践,去找出一条更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之路。

有人说,“学海无涯,永无止境”,我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在探索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我付出了很多很多,有时甚至还走了很多弯路,但我从没气馁、放弃过,我坚信:只要努力过、付出过,就会有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