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合集下载

学前教育史(中国)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学前教育史(中国)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古代学前教育史(原始氏族公社-清朝中叶)

近代学前教育史(1840年-1919年五四运动)

现代学前教育史(191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学前教育史(新中国成立--)
参考书目
1. 何晓夏等《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0年版。
2. 唐淑、钟昭华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 育出版社出版1993年版。
(一)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1. 教儿宜早 2. 教子义方 3. 信而勿诳 4. 潜移默化 5. 量资循序 6. 有教有爱
(二)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游戏、讲故事、体罚
一、宫廷儿童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 主要对象:处于学前年龄的王子 教师:德高望重的官员 《世子法》 二、宫廷儿童教育的意义 宫廷教育的核心就是对未来帝王的教育。 1. 巩固政治统治 2. 加强早期教育 三、宫廷儿童教育制度 (一)保傅制度 (二)三母制度
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教育3原始的宗教教育4原始的艺术教育5军事训练2生活习俗教育3原始的宗教教育4原始的艺术教育5军事训练二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原始社会从氏族公社时期进入氏族联盟时期出现了对儿童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和场所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原始社会从氏族公社时期进入氏族联盟时期出现了对儿童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和场所庠是学校的萌芽和雏形阶段
课程目的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对学前教育史的基本概念、基本的思 想理论和基本的知识要有准确、系统、完整的认识,理请学 科内容之间的基本脉络,把握学前教育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并能指导、运用于学前教育的实际工作。
学习内容
横向:中国学前教育史和外国学前教育史。
纵向:(按历史发展阶段分为三大部分)

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二)胎教的方法 1.监督法 2.小劳法 3.瘦身法
第二节 古代的家庭教育
一、幼儿家庭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二、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和 作用
(一)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 学而优则仕
(二)齐家治国的基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 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天下之事,莫不有其初。家之立教,在子生之初。
曾子杀猪
礼让
为善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2.生活常规 教育
身体保健
若要小儿安,常 带三分饥与寒。
礼仪常规(幼仪或童子礼)
卫生习惯
(童子)立必正 方,不倾听P18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 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 勿乱顿,致污秽
幼儿故事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 3.文化知识 教育 识字教育
歌舞游戏
(三)光耀门楣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当灾,全家遭殃。
文本
三、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一)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
你认为古代家庭可能教什么?
“香九龄,能温席”二 十四孝
1.思想品德教 育
孝悌:古代道德的根本。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崇俭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诚信
立志Leabharlann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幼儿诗歌
秦李斯《仓颉篇》 宋史游《急就篇》 王应麟《三字经》 《百家姓》《千字 文》《四书》
夫婴儿相与戏也, 以尘为饭,以涂 为羮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二)幼儿家庭教育的方法
1.及早施教,蒙以养正 未发之谓蒙,以纯一未发之蒙而养其正,乃作圣之功也。 慎则师友,慎择环境 2.循序渐进 3.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严格要求 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第一编 古代学前教育史(上)

第一编 古代学前教育史(上)

家庭教育的内容
• (三)幼仪规矩 • 进行合乎礼仪姿态的训练。 《礼记.曲礼上》:“立必正方,不倾听”。 • 进行尊老敬长的礼仪常规训练。 • 进行初步的交往应对的礼仪训练
家庭教育的内容
• (四)基本的读写算知识 识字 习文 属文 作诗 基本计算 听解《四书》
•(五)卫生习惯与身体保健 •个人卫生 •家务 •养育得法 •免受伤害 “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 常令洁净、整齐。” 清.李毓秀《弟子规》“冠必正,纽必结,袜 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 致污秽。”
• 一、家庭教育的目的 • (一)成人 • (二)成材
家庭教育的目的
• (一)成人 • 人:个人生理上的 社会和文化概念 • 目标:使幼儿成为好学好静、恭顺听话, “俨如好人”的“小大人” 朱熹:幼儿不要养成好吃、挑嘴的毛病, 最好不要靠近热闹的地方,不要养小猫、小 狗、小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的小动物,应远离赌博、踢球、 放风筝等无益之事。 •崔学古《幼训》
• 文王之孙成王的母亲周妃也实施过胎教。 • 汉.贾宜《新书•胎教》:“周妃后妊成王于 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喧,独处不倨,虽 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 《太平御览•人事》:“气禀贤妣之胎教”, 故终成贤明君主。
•为了保证胎教的实施,西周社会还建立了细 密的胎教制度,以加强从外部对孕妇进行约 束。 •颜之推:“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 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 滋味,以礼节之。”——王利器:《颜氏家 训集解》
• 曾参:“君子之于子也,爱而勿面也。” • 司马光对此总结道:“慈而不训,失尊之 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 亲斯备。”
•3.一视同仁 •4.正面教育 南宋.朱熹《小学》:“多说那恭敬处,少 说那防禁处”。 “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 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 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 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 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 治。”

中外学前教育史ppt课件

中外学前教育史ppt课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 第二节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 一、生平和幼教实践 • 二、主要的学前教育思想 • (一)幼儿教育是教育的根本 • (二)幼儿普及化、平民化、大众化 • (三)主张素质教育,提倡动手 • (四)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培养
•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 一、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 (二)蒙养园制度的确立 • (三)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 二、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制定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 第三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 一、朱熹的生平及教育实践 • 二、重视儿童教育的思想 • (一)重视蒙养教育 • (二)重视学习“眼前事”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
•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 一、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形式 • 二、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 • 三、原始社会末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 三、关于儿童教育的方法 • (一)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 • (二)注重环境影响,主张慎择师友 • (三)注重直观形象,贯彻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 (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 (五)提倡下面教育为主 • (六)首创以“须知”和“学规”的形式对儿童

学前教育史第一章讲稿: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学前教育史第一章讲稿: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内容简介:本章主要讲述了我国原始社会儿童公有公育的实施;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宫廷内的保傅制度和“备三母”制、西周时期胎教的产生及实行情况;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地位及其广泛施行以及胎教的新发展。

教学目标:1、了解原始社会儿童公有公育的情况。

2、掌握保傅制度、“备三母”制。

3、明确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目的、内容。

4、掌握古代胎教的演变发展历程及其积累的有益经验。

第一节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一、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学前教育是相对学校教育而言的,从广义上说,凡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均属学前教育范畴;从狭义上说,是指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也就是在托儿所、幼儿园及其他社会性的幼教机构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又称学前社会教育。

在原始社会,学校尚未产生,自然也不可能有学前教育,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时没有对幼年儿童实施教育,在原始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没有阶级,没有家庭,所有的成员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集团中,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进行着集体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也是由整个群落承担,《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这也反映了当时并不注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由此可见,最早的幼儿教育是一种“公育”。

在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

除了生活和劳动教育外,原始社会对儿童的公育内容还包括思想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通过道德教育,可以使儿童从小学会遵守氏族公社成员间待人处事的规范,养成照顾、赡养老人的观念和敬重服从家族族长的思想;通过宗教教育,则不仅能使新生的一代养成宗教意识和情感,而且还能使儿童在参加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学到一些生产知识、历史传说、自然常识,如让儿童参加自然崇拜性质的祭日活动,无形中便把太阳与万物生长的关系,以及靠太阳定时间、定方向等知识传授给下一代。

00402《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00402《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学前教育史》核心知识点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一、慈幼观念的演变p30二、慈幼与学校的起源1、中国最古老的学校名为“庠”主要是一种养老慈幼的场所。

2、“庠”具备的三个条件①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有一定的剩余产品②氏族成员共同劳动,财产共有,儿童公育③实行较为严格的族外婚制三、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1、宋代的慈幼机构①慈幼局:主要职能是收养弃儿,雇请乳媪鞠育②举子仓或予惠仓:由教育家朱熹始创,其职能与慈幼局略同2、唐鉴创办的及幼堂: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合为一体的慈幼机构)四、慈幼礼俗p321、慈幼礼俗:是慈幼观念与文化在民间普遍流行的通俗形式①试儿(抓周)②洗儿会③命名仪式第二节古代的胎教胎教:是指孕妇怀孕期间,除重视身体的保健外,还要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一、胎教的作用①被看作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圣明的君主的必要条件②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③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二、胎教的内容p33-351、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目不观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2、注意饮食卫生的影响(饥饱适中、不食邪味、节嗜欲)3、注意环境的影响(居处简静、行坐端严、避寒暑、劳逸以节)第三节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一、家庭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作用①培养幼儿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至少要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②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格,符合儒家所要求的忠孝仁义的基本道德标准③有助于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道德礼仪秩序,光宗耀祖的一些期望二、家庭学前教育的规划①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能自己吃东西的时候,教给他使用右手进食②能言,男唯女俞。

男鞶革,女鞶丝。

男孩子应声“唯”发声较直。

女生应声“俞”声音委婉。

男孩子学习佩戴革制衣袋,女孩子学习佩戴丝质衣袋③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六岁,学习简单的数字与辨别南北方位的名称④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七岁开始男女不能坐同一个席上,不能共用一个食具⑤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三章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三章

三、教以正,守以常
(一)坚持正面教育;重视教育者的 言传身教 (二)在教育内容上“教之以义方” (三)教以正须守以常 (四)父母教育子女时应要求一致

四、信而勿诳
在坚持正面教育过程中,家长
应守信用,不欺骗儿童。否则 儿童会效仿家长而养成不诚实 的、欺诈的坏毛病,同时也会 降低家长的威信。
欧美学前教育机构在19世 纪二三十年代以后不断出现 , 19世纪末已有相当发展,正适应 了欧美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需 要。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
就其性质可以分为三种:外国资本主义在
中国非法开设的工厂; 清政府洋务派官僚兴
办的工业企业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适
应这三种近代工业的需要,教育上也出现

湖北幼稚园已经附设女子学堂,招收15—35岁 的女子专门学习幼儿师范课程,这是我国幼儿 师范最初的萌芽。 张之洞开办敬节学堂和育婴学堂,培养乳媪和 家庭教师,主要为官宦之家服务。 1902年,严修创办严氏女塾。 1902年,吴馨在上海创办务本女塾。 1907年,清政府颁发《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 章程》,明确规定了师资问题。 1909年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发行《保姆传习所讲 义初集》,为我国最早的幼儿师范教科书之一, 1907年,由中国图书发行公司印行、顾倬编辑 的《幼儿保育法》也是参考了日本、德国的幼 教书籍,选择最重要的内容编辑而成。
五量资循序与培养兴趣?一量资循序既要儿童的年龄特点又要教育内容本身的特点一量资循序既要儿童的年龄特点又要教育内容本身的特点?二采用儿童喜闻乐见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二采用儿童喜闻乐见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三及时调整活动内容来维持儿童的学习兴趣三及时调整活动内容来维持儿童的学习兴趣第三节论婴幼儿保育的原则和方法?一正本优生观?二抑爱节欲的保健观?一戒饱暖?二节嗜食?三任啼哭?四绝惊扰?五避险物第二篇中国近代的学前教育第三章清末学前教育机构产生与制度的实施第一节章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一经济基础大工业生产的需要经济基础大工业生产的需要经济基础决定了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制度

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五、蒙养教育的内容与教材 1.道德伦理与礼仪规范。《弟子规》 2.初步的识字教育。“三百千”
《三字经》:南宋王应麟编写。全书采用三言韵语 的方式,内容涉及古代历史、典故、名言、人物等知识。 是一部博物知识教育的启蒙读物。也是中国古代影响最 大、流传最广的经典蒙学读物。【2016年真题】
整理课件
18
第四节 古代的蒙养教育
四、家庭学前教育的原则 1.以身示教 2.因材施教 3.重视环境陶冶 4.爱与教相结合 5.重视趣味性的原则 6.“知子”与“均爱”的原则
整理课件
14
第三节 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
【2017年4月真题】 从齐家治国这个目的出发,古人儿童早 期教育的目的就是() A. 不为力事 B. 正本慎始 C. 忠孝仁义 D. 光宗耀祖
3.鼓励儿童读书进取、培养意志。《劝学》 4.启发儿童智慧的故事传说。 5.介绍有关历史、地理、博物等浅近知识。《兔园册府》 6.结合歌舞进行陶冶性情。《神童诗》《幼学歌》 7.有关性理大义。朱熹的《小学》
*专门针对儿童启蒙教育的需要编撰的蒙学教材,最早 出现在西晋,是西晋史学家束皙编撰的《发蒙记》。
【2016年4月真题】古代家庭学前教育最主要的部分是() A.道德教育 B.礼仪教育 C.生活能力教育 D.文化教育
整理课件
15
第四节 古代的蒙养教育
一、蒙养教育的含义 是一种介于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之间的一种特
殊的幼儿教育组织形式。 二、蒙养教育的目的 “蒙以养正”--《周易・蒙卦》 三、蒙养教育的内容 1.培养完善其道德品质 2.保养性真 3.打好文字基础
2.五岁以下的婴幼儿的发育特点: 身体、知、情、意、自观力
整理课件
33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初 步形成

中国学前教育史 第一、二章

中国学前教育史 第一、二章

二、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
(一)汉代胎教学说 的形成
儒家思想的影响
贾谊:是西汉的政治家、保傅教育家。
胎教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A、父母选择配偶是胎教首要的根本问题。 B、进行正礼的胎教 C、安排诸师官对孕妇及胎儿进行调教。
评价:贡献在于把前人零星的胎教学说汇 总起来,形成了全面系统的胎教学说, 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胎教学说的 人。
中国学前教育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慈幼观念及实施
第一节 慈幼观念的产生及古代儿童的社会 公育
一、慈幼观念的产生 “人不读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
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二、古代儿童社会公育机构 ◆最早的儿童学校——庠。
三、古代儿童社会公育的主要特征
◆内容简单、多样
古代儿童社会公育的内容 (P5) 1.生产劳动教育 2.道德教育(生活习俗教育) 3.宗教教育 4.艺术教育 5.军事教育
◆没有专门场所和教师 ◆言传身教
第二节慈幼观念的发展、政令与 机构
一、慈幼观念的发展、慈幼政令措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 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 缘关系的小孩。主要是出于政治统治与发展的需要。作用:慈幼 之政客观上保护婴幼儿健康
2、概念:指母亲在怀孕期间所采取的一系 列自成的和外部的措施,用以对胎儿发生作用, 使胎儿得到良好的发展。(P13)
3、西周在宫廷中已施行胎教。
第一节 胎教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是胎教的策源地之一
最早在西周时期(王室)。
“目不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 教。” ——《烈女传》

第1节:【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二章 (上传课件)

第1节:【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二章 (上传课件)

学前教育史XUEQIANJIAOYUSHI第一部分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二部分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三部分 清末的学前教育第四部分 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五部分 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第六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七部分 古代东方国家及希腊、古罗马学前教育第八部分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第九部分 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实践第十部分 近现代欧美学前教育思想课程框架介绍学前教育史中国学前教育史外国学前教育史知识点:1.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2.古代的胎教3.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4.古代的蒙养教育第一章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慈幼:爱护幼小者。

起源: 中国最古老的学校名为“庠”,主要是一种养老慈幼的场所。

庠的首要功能是集体保育。

演变:原始氏族社会中,儿童就得到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抚养和爱护。

实行“罐葬”。

私有制社会慈幼观念表现为政治举措。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九惠之教”的首要两条,也是“老老”和“慈幼”。

春秋末年鼓励妇女生育,保护幼儿。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单选)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 中国古代专门的慈幼机构,以东汉邓太后创办的邸舍为最早。

慈幼机构的制度化与普及,是从北宋开始的。

宋代的慈幼机构主要有两种,一是慈幼局,二是举子仓或予惠仓。

清代最早的慈幼机构是康熙元年(1662年)始建于广渠门内的京师育婴堂。

由唐鉴在贵州创办的及幼堂,则是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

慈幼礼俗:(1)“试儿”:“试儿”或称“试晬”“试周”和“抓周”,始见于魏晋南北朝。

(2)“吐情自纪”:中国古代儿童的命名仪式。

“吐情”:通过命名寄托老一代人对于后生晚辈的情感、要求、期望;“自纪”:是将上述情感、要求、期望包含在“名”中,成为晚辈后生终身的座右铭,并使其体察名中的含义,以此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时常反省自我。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单选,名词解释)第一部分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第一章 第二节 古代的胎教胎教的作用:(1)胎教被看做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圣明的君主的必要条件;(2)胎教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3)胎教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

1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

1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

1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学前教育的实践如同涓涓细流,源远流长。

古代社会,尽管没有现代意义上完备的学前教育体系,但人们对于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视和尝试,为后世的学前教育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理念。

在家庭中,长辈们重视对幼儿品德的培养,通过言传身教,将孝道、仁爱、诚信等传统美德传递给下一代。

例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教育幼儿要懂得谦让和尊重他人。

同时,家庭也注重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礼仪规范,如穿衣、吃饭、行走等方面的规矩,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

古代中国还重视早期的文化教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物成为儿童启蒙的重要工具。

这些读物不仅教授文字和知识,更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和价值观。

在教育方法上,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儿童的个性和天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并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儿童主动思考,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而在古代西方,学前教育同样有着自己的特点。

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柏拉图就主张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认为教育应该从幼儿开始。

他认为,儿童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早期的教育能够在上面留下深刻的印记。

古罗马时期,家庭对儿童的教育也十分重视。

家长会让儿童学习拉丁语、算术等基础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儿童的勇敢和坚韧品质。

在古代埃及,学前教育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儿童在神庙中接受教育,学习宗教知识和道德规范。

古代学前教育的实践虽然受到当时社会条件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但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家庭在学前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父母和长辈的言传身教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品德教育始终是学前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再者,早期的文化启蒙和知识传授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古代学前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使得只有少数富裕家庭的儿童能够接受较为系统的学前教育,而大多数贫困家庭的儿童则缺乏教育机会。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慈幼观念及实施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慈幼观念及实施
16
命名
一、尊古 二、述志 三、祈福 四、消灾 五、添寿
张氏宗谱
忠良胜金玉 逢时耀盛名 华国振家声
二、婴幼儿身体的养护
(一)“正本”优生观
1.同姓不婚 2.门当户对 3.反对早婚,主张优生、少育 4.重视胎教
(二)抑爱节欲的保健观
一、慈幼观念的发展、慈幼政令与机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
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 关系的小孩。 主要是出于政治统治与发展的需要。 作用:慈幼之政客观上保护婴幼儿健康
二、慈幼观念的发展与家庭教育
7
第一编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
(远古社会至鸦片战争前)
8
第一章 古代慈幼观念及实施
慈幼是中国古代婴幼儿教育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
第一节 慈幼观念的产生及原始氏族社会 的儿童公育制度
一、慈幼观念的产生
保护抚养儿童是一种天然的观念及共同责任——“本能”
二、慈幼与最古老的教育机构
“庠”
1、古代的学校 2、场所——赡养、教育 3、“公堂”——集会娱乐场所
机构。
法令:
《清朝通典﹒蠲juan赈下》 《长芦育婴堂实行简章》
15
第三节 慈幼礼俗与婴儿养护
一、慈幼礼俗
定义:P9 内容:生子;试儿(试晬);命名;满月······· 意义:虽有一定迷信成分,但是寄托了父母对于儿女的
慈爱情感和期待,期望儿童健康成长,也是古代儿童教 育和规范人生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起点。
1 .戒饱暖 2 .节嗜食 3 .任啼哭 4 .绝惊扰 5 .避险物

学前教育史笔记

学前教育史笔记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一、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1. 教育的形式:社会公养公育。

2.教育的内容:(1)生产劳动教育:年长一代把劳动技能和社会经验传授给儿童。

(2)思想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3.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成均和庠庠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4.教育形态:自然形态的教育。

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1.教育形式:宫廷学前教育2.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礼记。

内则》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能言,男唯女俞、、、、、、、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礼记。

内则》中记载的是西周王公贵族在家庭中对儿童实施的学前教育计划。

已经形成按年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的学前教育计划。

《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

3.宫廷学前教育:(1)概念:宫廷学前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以处于学龄前的世子为教养的对象,由朝廷委任德高望重的官员担任教师,在宫廷内实施的教育。

它包括实施与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和实施与各诸侯王宫内的学前教育。

(2)保傅之教与乳保之育:①保傅教育制度,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早在殷商时期就建立了保傅教育制度。

设“三公”、“三少”。

“三公”指太保太傅太师,三公对太子实施教育时有明确的分工,其中,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徳义;师,道之教训。

保其身体,负责身体的教育;傅之徳义,负责培养道德;道之教训,即进行文化知识及统治经验的传授。

包括了德、智、体三方面的内容。

“三少”指少师、少傅、少保,他们时常相伴太子左右,以影响和指导太子。

②乳保教育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姆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设“三母”即子师、慈母、保母,她们分别承担母后的部分职责,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姆,安其寝处者。

总之,她们共同负责太子、世子德性的培养和日常起居的料理。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二章 ppt课件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二章 ppt课件
◆隋唐至两宋时期,是我国胎教理论和实 践深化发展的阶段。
◆元明清时期,随着医学的分化,使得我 国胎教学说又有了一定的充实与提高。
第二节胎教的作用
良好的胎教能孕育出健康、少疾、长寿、 形貌端正的后代。(P16)
第三节 古代胎教的内容 ◆精神 (一)“目不观恶色” (二)“耳不听恶声” (三)“口不出恶言”
2、概念:指母亲在怀孕期间所采取的一系 列自成的和外部的措施,用以对胎儿发生作用, 使胎儿得到良好的发展。(P13)
3、西周在宫廷中已施行胎教。
第一节 胎教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是胎教的策源地之一
最早在西周时期(王室)。
“目不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 教。” ——《烈女传》
“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諠, 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新书·胎教》
二、慈幼观念的发展与家庭教育
发展方向:1、强国、治国;2、家庭教育私有制产生, “公养公育”→→→“个亲其子”
三、慈幼与禁溺女婴
重男轻女观念,政令保护女婴 措施:受罚;奖励收养 溺婴原因:1.计产育子,直接发硬了人口增长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害怕多子分家 3.人丁税荷重,不堪承受。由于福建历史上多数朝代都有重税现 象,所以,负担不起税收一直是产生溺婴的重要原因。 4.害怕厚嫁破产,中国历史上有句谚语,“盗不过五女之门”, 是说女儿养多了家要穷,连盗贼都不愿意光顾。
◆饮食 ◆环境 (一)“居处简静” (二)“行坐端严” (三)“避寒暑” (四)“劳逸结合” ◆起居与生活习惯
三、评价 ◆古代胎教的经验: 第一,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第二,注重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 第三,重视母亲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第四,注重胎教和母教的结合

第一章_学前教育史导论

第一章_学前教育史导论

教之以善(行为规范的教育) 知其嗜欲(衣食及其生活所需 安其居处(居室的安置料理)
、 古 代 胎 教 的 实 施
• 太任自妊娠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 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西周文王之母善以 胎教。中国最早实 施胎教的记载。
3
• 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 差,笑而不諠,独处不倨,虽怒不骂。
第三节:中国封建社会的幼儿教育 (学前家庭教育)
一、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
(一)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
(二)齐家治国的基础 (三)光耀门楣
二、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
(一)儿童生活常规的教育与培养 1、礼仪常规的训练 礼:童子礼 ,姿态训练,尊老敬长 2、卫生习惯
(二)初步的道德教育
1、孝悌 2、崇俭 3、诚信 4、为善
4、通过国学对孩子进行品格塑造与熏陶
心理学专家孟海兰指出:“现在孩子表现出的自私, 做事极端化,唯我独尊,没责任感,好逸恶劳等 不健康人格倾向越来越引起注意。早期教育对人 格形成非常重要,国学教育应体现这种针对性。 从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对他们进行灌输。”国学中 所蕴藏着的道德教化力量,是我们提倡在幼儿园 实施国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国学教育有 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品格塑造与熏陶,当然是其 题中应有之义;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化” 而用之,切忌僵化和说教。
曾参杀猪的故事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 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 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 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 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 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看 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 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早期的知识教育

1、早期知识教育:
十分重视培养孩子正确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1)语言教育,婴幼儿时期事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古代家庭
(2)识字教育,让孩子在入学前识得一些汉字,是一般家庭得
普遍做法
(3)计算,一般是粗浅得数字计算,多为日用的需要,计算能
力的培养比起识字的要求要薄弱的多。
1、教儿宜早:孩子从何时开始给以教育?按中国古代 2、教子义方:"义"为道义,"方"指方向,"义方"可以说
是正确的方向,或叫"教子以正"。主要意思是父母要从 道义上,从做一个正派人的根本方向上,为子女指出道 路。
3、信而勿诳:父母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则,即要以身
率先,要培养孩子什么品德,自己首先要具备什么品德。
( 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育为主体,儿童教育也不例外。幼
四)初步的道德教育
儿期道德教育只能是初步的,重点是树立必要的、儿童可以接 受的道德观念和养成一些良好的道德习惯。 1、培养志向:树立志向,往往会影响一个孩子一生得成长 方向,它会成为一个动力,时时鼓励和鞭策孩子,使其为之奋 斗。 2、教以孝娣:孝,是指敬重长辈;娣,指友爱兄弟。孝娣 教育是古代道德伦常教育的重要内容。 3、勤俭耐劳:喜欢节俭,切勿奢华,这是古代家庭对后代 的普遍要求。 4、诚实无欺:要求孩子从小说真话,不说假话,做错了事 要敢于承认错误,要以老实的态度对待人和事,不欺骗别人。 5、行善积德:古人经常教育小孩子,为人处世要心眼好, 多做善事,不做害人之事。从小向孩子灌输"善有善报,恶有恶 报"的思想。 6、礼貌谦让:要求儿童不但要对父母长辈及兄长有礼貌, 而且对其他人也要以礼相待。
(4)自然常识,古代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方法,遇物而教。
2、神童教育: 中国古代,少数有良好天赋又有良好的严格的家庭教育的 儿童,便被培养成"幼慧"儿童或"神童"。历代朝廷都非常重视出 类拔萃的早慧儿童,采取措施,对神童加以选拔任用。
(一)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我国古代家庭在教育幼 小的子女上,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值得研究借鉴。 传统愈早愈好,要本着"早喻教"的原则。
二、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童学校叫“庠”。史书 上的记载和解释都说明,“庠”是老人们聚集的
地方,是氏族敬老养老行礼的场所。这个养老的
“庠”,便是学校的萌芽,是原始社会末期出现 的对儿童进行社会公育的机构,它出现在原始社 会后期的虞舜时期。
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是我国儿童教育发展的
两汉著作有:
贾谊的《新书》——记叙了周室行胎教的方法。 刘向的《列女传》——记载了我国最早的宫廷胎教经
验,提出了孕妇对外界事物要“慎所感”的理论,为 以后的“外向内感”的胎教理论奠定基础。 戴德的《大戴礼记》 王充的《论衡》——由“元气”这个原始物质形态运 动而产生万物的这个基本哲学观点出发,对胎教做了 新的阐述,阐明了古代胎教学说的哲学基础。
三母制度:
在宫内,挑选符合条件的女子承担保育和教导太子、
王子的职责。子师、慈母、保母合成"三母",他们共 同承担教养太子的任务。 子师主要负责对太子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 慈母要根据太子的需要,供给衣食和其他所需; 保母负责安置料理睡眠。 注意:乳母较其他三母更有特殊的意义。身体健康、品 德。
第三节 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
第四节 古代的胎教 第五节 古代儿童教材
第一节 古代儿童的社会公育
一、古代儿童的社会公育
原始人群时期
经科学测定我国一百多万年前的元谋人、五六十 万年前的蓝田人、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都处 于原始人群时期。 是原始状态的儿童教育,对儿童进行公教公养。
第三节 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
一、宫廷儿童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对太子、王子的教育最早商代已经存在 西周时期,“三公”、“三少”,太傅周公旦还制订
了教育文件《世子法》,这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专门教 育太子的教育文件,为我国保傅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保傅制度已确立并也有所发展。 西汉汉高祖执政后,师保傅制度逐步趋向制度化,日 臻完善。西汉政治家、太傅贾谊,写成《贾子新书》, 其中有《傅职》、《保职》等专章,系统地论述了傅 保教育思想,在古代宫廷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立志做人,修养品德
三、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学前教育计划 1、涉及一个儿童入学年龄问题,包括: 一是古代国家没有同意严格的入学年龄的规定。因为
古代没有严格的按年龄分期与知识深浅划分阶段的学 校教育体系,只有小学与大学的划分,小学没有统一 的教育体系,只有民间自办的小学或宫廷办的宫廷小 学,对儿童入学年龄的规定不一。 二是古人计算年岁的方法与今人不同,通常按人生所 占年头计岁,即出生就算一岁,过春节就长一岁。因 此,古人所说岁数要比现在的周岁大一至两岁。
实行共产制家庭经济,一对配偶的个体家庭尚不能独立存
在,必须依存于母系家庭公社,公社中所有成员,共同劳 动,平分财富。抚养孩子是公社的责任,对儿童实行的是 公养公教
(二)古代不可能出现学前社会教育机构
二、学前家庭教育的意义、目的
(一)儿童家庭教育是齐家治国的基础
(二)获取功名、光耀门楣
(二)婴幼儿身体的养护
1、穿勿过暖 2、食勿过饱
3、任其啼哭
4、安全避险 5、避免惊吓
(三)儿童生活常规的培养 常规教育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措施,它包
括一般生活常规和行为常规。 幼儿年幼,难以理解深奥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训练 他们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逐渐形成习惯,良好的生活 常规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大有益处。古代对儿童进行 常规教育的内容很多,被概括为"幼仪"或"童子礼"。礼教 是对儿童进行常规教育的核心。尊长敬上,是对儿童进行 常规训练的最重要的内容。 表现在对儿童日程生活行为举止、生活细节各方面。 古代儿童生活常规的教育,要求严格、内容繁多,处 处带有向儿童灌输封建礼教的色彩。其中,剔除封建礼教 对儿童的束缚,也有一些规矩是对儿童成长有益的。(两 个表现)
2、古代虽然入小学的年龄没有统一规定,学前儿童
教育到几岁也没有统一规定,但入学前的教育是必要 的,是客观存在着的,并经过长期经验积累,很早就 有了比较系统的按年龄划分的学前教育计划。最早的 额记载见于《礼记· 内则》。 3、这个教育计划反映的是西周王公贵族子弟的教育 状况,包括20年的教育计划。这里引用的是学龄前教 育计划,主要包括生活常规教育、文化知识教育、道 德教育。 4、这个西周时期的教育计划反映了当时我国学前教 育发展的状况,它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有很大 影响。
4、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性格受环境的影响和周 围人的感染,会在不知不觉中起作用。环境的影 响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普遍注意的。
5、量资循序:教育儿童不能求之过急,要根据儿 童的才能,逐步将教育加深加宽。要顺应儿童才 能的发展,及时地给以教育,不要失掉儿童才能 发展的可能性,该提出新要求时,就不能再固守 旧有的成绩,否则同样会贻误人才。
汉代以后的帝王都很关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己后代的教育问题,不
仅要为太子、王子泽师,继续师保傅制度,而且还 亲自教育子弟。 宋代以后,对保傅制度略有改动。演变成有序而无 实的荣誉称号。常用于给在职、退休或死去的官员 加封、追赠,作为嘉奖。对于太子、王子的日常教 育,常聘请一些专门学者担任。
二、宫廷儿童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宫廷儿童教育的核心就是对未来帝王的教育,所 培养的君主合格与否,会影响到国家的命运,因为中 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决定国君的权力至高无上。 从太子、王子幼小时起就加教诲,设置保傅之职,目 的就是为他们自幼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说到底,宫 廷儿童教育是为了维护皇姓家族的统治地位和权利, 但这个特殊的帝王家庭,对太子、王子教育的好坏, 又往往要影响国家的安危,国民的生计,一个有良好 道德和文化水准的帝王,总会于国于民多少有些利。 所以,宫廷儿童教育,尽管它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 育,它却具有国家的意义了。

三、宫廷儿童教育制度
宫廷中的儿童教育与一般家庭的儿童教育的主要区别
之一就是有制度作为保证。即: 保傅制度: 宫廷专门选出贵族和官僚大臣中的出类拔 萃的男子,负责对太子、王子们的道德、知识、身体 训练,即为保傅制度。这些人员称师、保、傅,又分 太师、太保、太傅和少师、少保、少傅,统称"三公" 和"三少"。"三少"是"三公"的副职和辅助人员。 太保:保证太子日常生活举止合乎规范,生活要有规 律,要负责太子身体的安全和安全。 太傅:多从道德和政治方面教育和教训太子。 太师:负责太子的学业,如诗书礼乐之类的经籍要交 给太子,并且还要教太子懂得管理国家、统治百姓的 道术。
第四节 古代的胎教
胎教是在母亲怀孕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自我的和外
部的措施,有意识地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以便生 育出聪明、健康的后代,是一种早期教育的措施。 我国古代并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胎教学,但是一些 典籍中,胎教论述极其丰富。
一、胎教的实施与演进
1、西周时期 最早是距今3000多年前西周时期,周文王、周成 王的母亲曾行胎教。西周是我国胎教实践与理论发展 的初始阶段,胎教主要实施于宫廷之内,对于百姓则 是秘而不宣的。 2、春秋战国时期,胎教开始渐为民间所知所行。 我国古代记有胎教的书籍,最早成书于春秋之际 的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 3、两汉 胎教作为一种理论,则初步形成于两汉。
学前教育史
学前教育史
上卷 中国学前教育史 下卷 外国学前教育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