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里的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诗词的引入
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诗词的引入一、引言地理是一门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学科,它涵盖了地球科学、人文地理、环境生态等多方面的知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入地理诗词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地理诗词具有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二、地理诗词的分类和应用1.按内容分类(1)描述地理环境的诗词:这类诗词通常描述了某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方面的特点,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了玉门关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警示环境保护的诗词:这类诗词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资源,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警示人们要保护生态环境。
(3)寓言式诗词:这类诗词通常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寓言来传达地理知识,如“拔苗助长”讲述了气候带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
2.按应用方式分类(1)课堂导入:通过引入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地理诗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
(2)知识点讲解:在讲解某个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引用相关的地理诗词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3)课后拓展:在课后,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地理知识,帮助他们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三、实践案例及效果分析以“中国的气候带”一课为例,教师在讲解气候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时,可以引入“拔苗助长”这一寓言式诗词。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描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气候带的概念;然后,教师再进一步讲解气候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引入地理诗词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诗词,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地理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融入古诗名句的地理教学方法-模板
融入古诗名句的地理教学方法一、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1.引入新课教师上新课时如果导入一两句古诗词,创造出一种美的意境,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的心理和学习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愿望。
例如,在讲“冷锋”时,引导学生背诵“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然后分析指出,诗人的茅草屋在恶劣的天气状况下被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于是设问: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样的天气现象?学生立刻处于思考中,接着便开始学习新课。
2.解读课文教师在剖析课文时,恰当穿插引用古典诗词能启迪学生思维,实现地理知识的迁移。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很多人都会背,这句话点出了历史上内蒙古大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一望无垠景象,与近现代草场退化及荒漠化蔓延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3.小结归纳教师用古典诗词作课堂小结,可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机械重复,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结束教学,收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效。
在讲到流水的侵蚀与沉积作用时,用这首诗作课堂小结:“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这首诗形象地描写了流水的侵蚀与沉积作用。
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水流向右偏转,致河流一侧接受河流的侵蚀,而另一侧流速慢,接受河流的泥沙沉积。
4.渗透情感古典诗词的应用具实用价值,可以克服陈旧而单调的教学方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为地理教学服务,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地理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突出,教师在课堂上应用诗词把学生引入意境,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好其中的地理知识。
例如,讲荔枝对热量的要求高时,引用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既向学生说明荔枝产于热带、亚热带的地理事实,又对封建帝王唐玄宗为博取杨贵妃的欢心所做之事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古典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典诗词中的地理知识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地理知识。
若在我们平时的地理教学中,能适时而恰当地运用这些古诗文,则不仅能使学生去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能在无形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是一个理论性非常强的问题,教师讲起来枯燥,学生学起来也枯燥,如何把这一纯理论问题变得有趣呢?我的做法是引入唐诗来帮助同学们提高学习兴趣。
唐朝伟大诗人杜甫有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崔,冬至阳升春又来"。
我在上课时首先把这句诗板书在黑板上,接着给同学们讲解,杜甫先生把"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这句诗意境既美丽、观点又科学,非常难得。
这一讲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这个知识难点也就有了一个解决的前提。
“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直观形象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正午时候,太阳位于正中天,所以物体的影子很正,在我国的广大地区,正午时候的影子朝向正北方。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生动的描写了地球自转在赤道上的线速度,还可以由这句诗印证赤道的周长大约是40000千米。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形象的说明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人类登上月球已经从理想到了现实。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是说我国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而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词是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由暧锋形成的天气。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快行冷锋之快对我国北方地区的影响等等。
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作为中华民族瑰宝之一的中国诗词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辅助材料,使地理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更活泼。
标签:地理;中学;古诗词;教学;方法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许多是反映身边的自然环境,在课堂中应用这些精品,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对自然知识的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开拓思维空间和提高地理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古诗词,创造意境古诗词语言优美,气势宏伟,声情并茂,充满激情,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恰当地巧用古诗词导入新课,会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意境。
如讲初中地理“长江”一节时,我满怀激情的朗诵《长江之歌》──“啊,长江!”,用优美动听的歌词去感染学生,唤起他们对长江的无限爱恋,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在美的艺术享受中,切入主题。
二、运用古诗词,描述地理现象运用优美的文学诗词描述地理现象,使地理现象直观生动。
例如,在讲月相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引入:苏东坡在他的词中曾这样写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愿望,诗中所提到的”月的圆缺”的变化,我们在地理学中称其为“月相”……又如,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来使学生形象的理解气温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变异;用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来说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
三、古诗词的运用,能够简化难点气象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比较的抽象,难以理解,要是选择一些诗句来说明,情况可能回不一样。
利用古诗词再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观点加以阐述,经过对照——辩论——总结,教学难点得以简化,知识理解得以深化。
如在讲述气候的季风时,我使用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这里的“春风”我们理解为夏季风。
夏季风从我国东南沿海吹来,由于路途遥远,使之不能到达我国腹地大西北,并明确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大致界线。
古诗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古诗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古诗词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如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农业、工业、交通等诸多方面。
因此,将古诗词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如何应用古诗词呢?以下是一些方法和建议:1. 结合教材内容选择相关的古诗词。
教师应该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选择相关的古诗词进行讲解。
例如,在学习“气候”时,可以选择描写四季变化的古诗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2. 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的地理信息。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的地理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地形”时,可以选择描写山水的古诗词,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
3. 利用古诗词进行课堂互动。
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进行课堂互动,如让学生背诵或解释古诗词中的地理信息,或者让学生自己创作与地理知识相关的古诗词。
例如,在学习“水文”时,可以选择描写河流的古诗词,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等。
4.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例如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古诗词,或者在课余时间开展相关的地理活动。
例如,在学习“植被”时,可以选择描写植物的古诗词,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等。
5. 结合实际生活应用古诗词。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应用古诗词,例如让学生用古诗词描述自己家乡的气候、地形等自然现象。
例如,在学习“农业”时,可以选择描写农业生产的古诗词,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等。
总之,将古诗词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初中地理《诗词与地理》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诗词与地理》优质教案、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诗词与地理一、教学目标1、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现象和生活实例。
2、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二、教学重点诗词中的地理知识三、教学难点能够用地理知识去解释诗词中的现象四、教学过程【课程导入】听歌导入,思考为什么听歌,该歌曲与地理有什么关系。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泪江月。
【师】该诗描写的是三国中的赤壁之战,其中有一场是关于“诸葛亮巧借东风”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故意打黄盖使苦肉计,又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
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急出病来。
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
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讲解关于该场战役关于地理的知识。
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
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
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而会引火烧身。
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的规律性。
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内此地会出现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
【教授新课】本节课把诗词归为八类分别是山脉、河流、湖泊、交通、天气与气候、月相、植物、战争。
(一)山脉出示图片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着名的东岳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座落在山东丘陵之中,周围山地高低起伏,低山连绵,唯泰山突颖面出,海拔1532 米,为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五岳之首。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诗词与地理教学
1.激发学习兴趣
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将诗词引入地理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诗词的引导,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
2.增强记忆效果
诗词简练生动的语言可以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记忆和巩固。通过吟诵诗词,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增强记忆效果。
3.拓展知识视野
诗词涉及到的题材广泛,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诗词的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利用诗词导入新课
利用诗词导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导学生思考天气和气候的特点,进而引出新课内容。
总之,诗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诗词的选择和应用,使其更好地为地理教学服务。
一、诗词与地理教学的关系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而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天文、气象、地质、土壤、水文等多个领域。诗词与地理教学看似毫无关联,但实际上,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通过诗词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因此,将诗词与地理教学相结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利用诗词解释地理现象
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可以利用诗词来解释一些地理现象。例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说明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则说明了气候的垂直变化。通过这些诗句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
3.利用诗词进行课堂小结
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诗词的运用
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诗词的运用一、引言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地理诗词的运用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本文将探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诗词的运用方法、意义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地理诗词的运用方法1.导入新课时运用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与新课内容相关的地理诗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讲授“中国的气候类型”时,可以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诗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进而引出气候类型的学习。
2.讲解知识点时运用在讲解地理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用一些经典的地理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讲授“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以引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诗句,让学生理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复杂的,不同的地形会导致不同的气候特征。
3.课堂小结时运用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可以再次引用一些地理诗词,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在讲授完“中国的地理差异”后,可以引用“南船北马中原别,西领东关各异风”的诗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地理差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地理诗词的运用意义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地理诗词具有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引入地理诗词,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2.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地理诗词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丰富的知识,通过引用地理诗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同时,通过诗词与地理知识的结合,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增强记忆效果。
3.拓展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地理诗词涉及到自然、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通过引入地理诗词,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对不同领域知识的了解。
同时,通过对地理诗词的赏析和理解,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诗词渗透
标题: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诗词渗透摘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将地理诗词融入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本文主要探讨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诗词渗透的实践过程和效果。
一、引言地理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广泛,包括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
在初中阶段,地理课程是学生了解世界、认识自然、掌握基本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
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将地理诗词渗透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二、地理诗词的选取与教学设计在地理教学中,我们选取了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诗词,如描述地形、气候、水文、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诗词。
同时,我们也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如诗词朗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实践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如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首先,我们引导学生阅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含义和意境,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所描述的地理现象和规律。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从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可以通过扮演诗词中的角色,模拟诗词中的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四、实践效果与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他们不仅对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还在活动中表现出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总之,将地理诗词渗透到初中地理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妙用介绍
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妙用介绍1.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妙用(6)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描绘气候特征)(7)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气候类型的分布)(8)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王冕的《梅雨》,(描写南方受到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影响的风光)2、天气(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湿(江淮准静止锋)(2)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出塞曲》(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影响小)(3)南枝向阳北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唐·宋之问(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与热量的差异)(4)蜀犬吠日(形容四川盆地很少能看到太阳,夸张说法)(5)贵阳“天无三日晴”(形容在昆明准静止锋作用下贵阳冬季多雨)(6)华北平原“十年九春旱”(7)华北平原“春雨贵如油”(8)十雾九晴(9)高处不胜寒(10)风打山梁霜打洼(1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描写对流雨)(12)山雨欲来风满楼(形容锋面雨)二、描写月相1. 丰子恺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2.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上弦月)3.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满月)4.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娥眉月)三、河流1、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形容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海”是指渤海,“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3、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形容淮河)另外,宋陆游的“城市尚余三分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的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唐代李白的“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说明了地球绕日公转所产生的四季变化等等。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古诗词及农谚俗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这些古诗词和农谚俗语理解的更加透彻,另一方面,也让所涉及的地理知识被学生形象的理解、记忆,真正做到学习上的“双赢”。
如果我们地理老师能够充分的运用这些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及农谚俗语,对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古诗词与地理环境教案
古诗词与地理环境教案一、引言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瑰宝,从古至今都被广泛传颂。
它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和表达。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教案将结合古诗词与地理环境,通过启发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深入学习和欣赏古诗词,达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体验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地理环境对古诗词的影响;2. 学习和欣赏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并理解其中蕴含的地理环境因素;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感悟能力;4. 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三、教学内容1. 古代地理环境简介:包括大陆地形、河流、山脉、湖泊等要素;2. 古代地理环境与诗词创作:解读古代诗词中对地理环境的描写;3. 学习和欣赏古代经典诗词:根据地理环境进行精选、解读和欣赏。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介绍古代地理环境与古诗词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古代地理环境(15分钟)通过图片、文字、地图等资料介绍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包括大陆地形、河流、山脉、湖泊等要素,让学生对古代地理环境有一个初步了解。
3. 古代地理环境与诗词创作(20分钟)选取古代经典诗词中与地理环境相关的片段,进行解读和讲解。
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引导,分析诗词中对地理环境的描写手法,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情感等。
4. 学习和欣赏古代经典诗词(30分钟)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特点,为学生精选一些相关的古代经典诗词。
教师可以朗读、解读,或者让学生自己朗读、体验,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对地理环境的理解。
5. 总结讨论(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古代地理环境与古诗词的关系,总结学习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彼此的感受。
六、拓展活动1. 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自行分析其中描绘的地理环境,写一篇短文讲解。
2. 野外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体验自然环境对人类情绪和创作的影响。
古诗的地理常识教案
古诗的地理常识教案教案标题:古诗的地理常识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中常见的地理常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古诗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和掌握古诗中常见的地理名词和地理常识。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地理常识的含义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古诗选集和相关地理知识教材。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绘制地理常识思维导图的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与地理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哪些地理常识?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中常见的地理名词和地理常识,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2. 教师讲解古诗中地理常识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起到的作用。
三、合作学习(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诗,找出其中涉及的地理常识,形成思维导图。
2. 小组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个人学习(15分钟)1. 学生个人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找出其中的地理常识,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学习和借鉴。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地理常识对于理解古诗的重要性。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诗,发现其中的地理常识,并加深对地理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创作,引导他们运用地理常识来丰富自己的作品。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和个人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完成的思维导图和个人作品,评价其对地理常识和古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1. 古诗选集和相关地理知识教材。
小学生如何通过古诗词学习地理知识
小学生如何通过古诗词学习地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加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古诗词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一、古诗词中的地理景观古诗词中常常描绘了大自然的各种景观,如山水、河流、湖泊、草原等。
小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古诗词,了解和感受不同地理景观的美丽与壮观。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描绘了山与河的景观,告诉我们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海,最终注入了渤海。
通过读这样的古诗词,小学生可以了解到黄河的流经地域和地理重要性。
二、古诗词中的地理名称古诗词中经常涉及各个地方的名称,这些地名不仅有其特定的地理位置,还有着鲜明的地理特点和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帮助小学生记住地理名称,并了解这些地方的历史与文化。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提到了“巫山不是云”。
巫山位于长江三峡的西南侧,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通过学习这首古诗词,小学生不仅可以记住“巫山”的名称,还可以了解到巫山的山势险峻、景色壮美。
三、古诗词中的地理历史古诗词是历史的见证和记录,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历史变迁和地理演变。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描述了大漠和长河,分别代表了北方和南方。
大漠是指中国北方的荒漠地区,而长河则是指中国南方的长江。
通过学习这首古诗词,小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南北地理的区别,以及南方的长江流域与北方的荒漠地带。
四、通过古诗词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和途径1. 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将与之相关的古诗词列入学习计划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2. 多媒体资源的利用:利用电子书籍、有声读物、网络资源等多媒体工具,让小学生通过听、看等方式接触古诗词,深入了解其中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的地理
古诗词中的地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古诗词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地理信息。
从古诗词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古代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对于地理环境的认知和利用。
古诗词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景观和地理风貌。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描绘了滔滔黄河奔腾而下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述了赤壁矶头的景色,展现出长江流域的秀美风光。
这些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地理信息。
古诗词中还蕴含了丰富的气候和季节信息。
例如,杜牧的《清明》中,“清明时节雨纷纷”,描绘了春季江南地区多雨的气候特点。
又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表现了北方草原地区的四季更替和生命循环。
这些诗词不仅表现了古代诗人的细腻情感,同时也记录了当时地理环境的特点。
古诗词中还反映了古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表现了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和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
又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反映了当时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这些诗词表现了古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空间。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地理信息。
这些诗词描绘了自然景观和地理风貌,记录了古代气候和季节的变化,反映了古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通过研究这些古诗词中的地理信息,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地理环境的面貌和人们对于地理环境的认知和利用。
这些诗词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宝贵资料。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优美,富有意境,蕴含了丰富的地理信息。
近年来,随着课程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诗词运用
标题: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诗词运用一、引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常常面临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掌握程度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地理诗词的运用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地理诗词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将地理知识以诗歌的形式展现,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性,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将就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理诗词运用进行深入探讨。
二、地理诗词的运用策略1.导入新课:利用地理诗词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新课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地理诗词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入新的地理知识领域。
例如,在讲解地球的运动时,可以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句诗词,引发学生对地球自转的好奇心,进而引导他们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意义。
2.知识理解:利用地理诗词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在地理教学中,有些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地理诗词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例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海拔不同对气候的影响,进而引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知识点。
3.巩固知识:利用地理诗词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在课后,教师可以利用地理诗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例如,“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句诗词生动地描述了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对气候类型和分布的理解。
三、实际案例分析以“中国地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入“三山五岳贵巍峨,百川千河自奔波。
纵然地势有高低,终归东流大海多。
”这首诗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以及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
四、讨论与建议地理诗词的运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
因此,教师应重视地理诗词在教学中的作用,合理运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古诗词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古诗词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古诗词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摘要:自然地理部分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理论基础,包含了较多的自然原理与规律,这对于注重感性认知的学生来说,理解这样的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
本文提倡在地理课堂中引入包含自然地理学规律的古诗词,以文释理,让学生在轻松的文学氛围中学习自然地理,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自然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古诗词;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教学资源;文学性质高中自然地理部分包含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组成地球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基础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知识,它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
而现在的高中把地理学科划入文科,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地理课堂营造了一种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因此学生学习自然地理部分具有较大困难。
而大量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古诗词,在表达诗人情感之外还揭示了自然地理原理和现象。
如果地理教师能够巧妙地把这些诗词运用到自然地理的教学中,将会丰富地理课堂,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自然地理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古诗词中体现的自然地理原理与现象地理,被称为“囊括世界的知识”,并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中国文学中,有大量的古诗词蕴含着自然地理学知识。
例如:(1)古诗词与锋面。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揭示了快行冷锋过境历时短、移动速度陕的特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描述了我国江南地区由于准静止锋形成的梅雨天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揭示了暖锋过境移动速度慢、并带来温暖湿润天气的特征。
(2)古诗词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人间四月芬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揭示了垂直地带性的规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淮南子》)揭示了纬度地带性的规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揭示了地域性差异。
二、古诗词应用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的作用1.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古诗词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可以丰富地理课堂,为自然地理的学习创造更有活力的氛围。
古诗词中的地理课
古诗词中的地理课
哎呀,你知道吗?古诗词可不仅仅是文字的优美组合,那简直就是一堂堂生动的地理课呀!
就说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不就反映了长江三峡水流湍急的特点嘛!想想看,那江水奔腾而下,像不像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我要是能亲眼目睹,肯定会被那气势震撼到,你难道不会吗?
还有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不是在告诉咱们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吗?就好像我们爬山,在山脚下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小片景色,可一旦爬到山顶,哇塞,那广阔的大地不就尽收眼底了嘛!这和我们了解地理中的视野范围是一个道理呀,难道不是吗?
再说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广袤无垠的沙漠,孤烟直直升起,黄河边落日又大又圆。
这不就是对西北大漠风光的生动描绘吗?仿佛能让咱们身临其境,感受到那干燥的气候和辽阔的沙地,你说神奇不神奇?
古诗词里藏着这么多地理知识,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去挖掘、去品味吗?我觉得呀,古诗词就是一座宝藏,而其中的地理知识就是那闪闪发光的宝石,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欣赏!。
初中地理诗词导入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七年级教材:《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词与地理的关联,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 培养学生欣赏、解读地理诗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理诗词的欣赏与解读。
2. 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诗词中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理诗词的解读。
2. 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诗词中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欣赏画面,并思考画面中所呈现的地理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如山脉、河流、气候等。
3. 教师提问:在我国的地理环境中,有哪些美丽的风景呢?这些风景是如何形成的?4. 教师总结:我国的地理环境非常丰富多彩,许多美丽的风景都源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欣赏地理诗词,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
二、欣赏地理诗词1. 教师展示以下几首地理诗词,引导学生欣赏:(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这些诗词描绘了哪些地理现象?(2)这些地理现象是如何形成的?(3)这些诗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解读地理诗词1. 教师结合诗词内容,引导学生解读以下地理现象:(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描绘了草原的植物生长规律。
(2)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描绘了黄河的流向和地貌特征。
(3)杜甫《望岳》中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描绘了泰山的地貌特征。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理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四、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诗词中的地理现象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分析以下诗词中的地理现象:(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里的地理教学
摘要:古诗文的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努力培养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相结合的学生。
关键词:古诗文;地理教学;学习兴趣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里积淀了古人的大量优美诗篇,其中不乏许多蕴藏着地理意义的古诗句。
这些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古诗文可以运用到地理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地理课上,巧用诗句
1.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一堂新课的导入很重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高二地理教学中,在导入中国地形这一课时,我引用了几句古诗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滚滚长江东逝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然后问学生,这些诗句反映了我国大部分河流向哪里流,学生说向东流,我继续追问河流为什么向东流,学生说是因为我国东边低,西边高,我顺势总结出我国的地势特点,并引出本节内容。
再如,讲必修一“喀斯特地貌”时,我借用了“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几句诗句,展示了桂林山水的一些图片,学生在赏析了这些诗句和图片后,会对桂林山水产生向往之情。
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进诗词,深入阐述知识
在讲授地理知识的过程中,经常巧妙地穿插一些地理诗句,能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并能加强记忆。
比如,讲“气温的垂直递减”时,可以用“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来解释在对流层中,一般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 ℃;山地中的景观也随海拔高度而变化。
“山寺桃花始盛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就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域规律,山上温度比山脚温度低,所以桃花开放的时间要晚点。
当然类似的还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等。
讲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时可以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阐述。
这句诗的意思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是春风不度造成的。
这句诗句里的“春风”就是指夏季风。
我国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称为季风区,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两者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
斯山一线。
这条线以东为季风区,以西为非季风区,而玉门关在这条线以西,属于非季风区,因此就“春风不度”了。
讲锋面类型时用到的诗句就更多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的是冷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反映了暖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则讲准静止锋。
3.敢于质疑,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地理教学讲究实事求是,特别是自然地理。
但有一些古诗文内容蕴涵很美,却不符合地理科学。
对于这些诗句我们应该敢于批判,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例如,我在导入“水循环”这一课时用的是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由这句诗引出问题,导入新课。
而在这节课结束后,我反问学生这句话从地理角度来解释对不对。
学生在经过一节课的学习之后,指出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但是却能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和降水又回到黄河中去。
这样一来,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学会了质疑,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对于诗句的运用要注意几点
1.穿插要巧妙且适当
如果我们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不恰当,生搬硬套,反而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学生讨厌地理课。
2.举例精准
在讲解地理知识的过程中,精确的举例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
这就要求诗句的选择要精准,且最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共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理解蕴含的地理规律及意义。
以上只是我在这几年地理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中国古诗文底蕴深厚,这些只是冰山一角。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积极探索,将更多的古诗词应用于地理教学中,努力培养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相结合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