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三国鼎立(公开课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第18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渗透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思想方面: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逐渐认识、理解,由于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历时370多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通过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和教师分析曹操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通过重点指出三国时,吴国大臣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祖国的领土。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七擒孟获”治理西南,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是如何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诸葛亮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赤壁之战教学难点: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三、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忆一下东汉的兴衰中,所学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内容。

谁能够回答出: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作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

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一次重要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对于战国七雄有一定的认识。

但三国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学生对于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及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2.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个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史料,制作PPT,以便于课堂展示。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于记录课堂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是如何演变成秦统一六国的?在此基础上,提问:秦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哪个时期?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呈现三国鼎立的形势图和相关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并回答以下问题:(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2)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是什么?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史料,分析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及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1第一范文23三国视频1三国视频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18课三国鼎立教案 -

18课三国鼎立教案 -

(2)材料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战役的还有谁?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 结果。
(4)在这一战役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
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在班级内交流
教学反思
2
_北方的基础。 _ 的基础。
__ _
三国经济
_兴旺
吴:_____发达,曾经到达_______(今台湾) 六、达标检测: (一)单选题: 1.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战役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战役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成语典故“火烧连营” “草船借箭”都出自哪一战役(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战役 4.下列人物不是三国时期的是 ( ) A.刘备 B.诸葛亮 C.孙权 D.曹操 5.公元 207 年,曹操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 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献帝 D.统一北方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1)材料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题 课型 教学 三维 目标
第 18 课
Hale Waihona Puke 三国鼎立总课时 主备人 刘素平

教学设计6:第18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6: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8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教学挂图,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收集有关三国的历史小故事,从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阅读课文,找出使得曹操统一北方的因素,提高从课文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两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课历史,学生较熟悉,应采取创设一些历史问题或阅读课文或组织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

导入新课:师:由于黄巾军大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与此同时,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北方各地出现了不少割据政权。

你知道吗?在北方有哪些军阀?师:在北方众多军事势力当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与袁绍,从势力上讲,袁绍优于曹操,但曹操最终统一了北方,为什么?生:小组讨论总结: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招贤纳士,得到更多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制,奖励农耕,解决军粮缺乏的问题。

师: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官渡之战。

生:阅读有关课文,了解官渡战役。

师:公元200年,曹操一举击溃了袁绍的主力,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此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师:官渡之战役以后,曹操想乘胜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对他威胁很大。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一: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与反思七年级历史(上)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深河中学陈继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各自的作用,三国鼎立的形成。

2、能力目标:分析、归纳――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课前按要求阅读课文,完成学案预习内容,解决问题、发现问题2、复习提问,通过东汉时期的华佗导出曹操,引入本课3、讲授、复述、阅读、讨论、归纳,解决学案相关问题和学生心目中的问题。

4、正确识读?三国鼎立示意图?5、视情况应用多媒体课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曹操胜于官渡败于赤壁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

2、引导学生将文艺作品中虚构、夸张的情节与历史的真实性进行对比,提高学生区别文艺与史实能力。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课型】:新授课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案等。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六、【教学过程】:(一)温故而知新1、材料:?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1)、这是谁的言论?(2)、他的著作是什么?(3)、该书的史学和文学的成就是什么?2、列举回答秦汉时期的科技与医学成就。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点评)(二)导入新课教师:据史书记载,华佗于208年被曹操杀害。

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让我们在本课中寻找答案。

板书:第18课《三国鼎立》(三)学习新课活动:一位学生根据预习和日常生活中的了解,对曹操进行简要介绍,其他学生可进行补充。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曹操的名言和后人对曹操评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白脸奸臣、乱世枭雄?总结:结合P102课前导言,教师对东汉末年的形势和曹操的为人做简单总结,指出曹操势力的不断发展得益于两个做法:?挟天子以令诸侯?和?招募流亡农民垦荒?。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三国鼎立》这一课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介绍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这课内容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大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但是,这一历史事件时空跨度较大,对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教学插图、视频,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学习从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讲述有关三国历史的小故事。

层层设疑,分组讨论。

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阅读课文,找出关于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有关因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能起重要作用。

通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主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课件视频《三国演义》片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第18课三国鼎立(公开课教案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公开课教案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文昌中学历史组李君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三、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人物、结果及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影响。

通过对比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的区分,增强学生辨别历史真伪的能力;通过对曹操进行评价,提高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智慧;通过对历史真相的探究,培养学生客观实际,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播放课件视频《三国演义》片头,或听杨洪基老师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把学生带入情景,爱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演出或听完歌曲后。

教师:这部电视剧叫什么?其中的三国时哪三个国家?你知道三国有哪些历史人物?学生1:《三国演义》,魏、蜀、吴。

学生2:诸葛亮、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等。

教师: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

他们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他们在历史上有什么作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烽火连不休: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教师:曹操所处的时代,当时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学生:军阀混战。

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教师:当时存在着哪些军阀势力?学生:公孙度、袁绍、曹操、韩遂、马超、孙策、袁术、刘表、张鲁、刘璋。

教师:军阀之间的混战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呢?学生:民不聊生,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它主要包含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大融合时期。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三、说重难点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

我打算通过图片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来加以突破。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曹操。

由于初一学生积累的历史知识较少,客观评价人物的能力有待提高,我打算通过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使学生们能够客观地看待曹操,认识到曹操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此来加以化解。

四、说学情和教法学情: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图片和分析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基本学情,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多媒体展示,材料分析、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课堂时间:45分钟)第一环节:导入(约3分钟)——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播放《说唱脸谱》视频,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并出示三幅图片,提问哪个是曹操,引导学生说出白脸的曹操在戏剧中是奸臣的形象,那在历史上曹操又是怎样一种形象呢?由此导入新课。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课题:第18课三国鼎立涿鹿县赵家蓬中学刘国臣(一)、教学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影响、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曹操胜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史实与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对曹操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手段: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导入:《三国演义》成功的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刘备、曹操、诸葛亮。

历史上也确有其人。

但《三国演义》是否真实的再现了这些历史人物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这堂课一起来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

自己看书并完成学案探究新知一、官渡之战1、(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一山容不得二虎,两雄不并立,必须一决雌雄。

他们之间以什么方式进行了较量?——打仗。

其中关键性的战役就是——官渡之战。

2、设疑:再请同学们思考:假如你是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时事观察员,你认为官渡之战的结局是什么,为什么?那么,你如何评价官渡之战对于其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3、简单的讲述官渡之战的经过,:作战时间、双方、结果、特点、作用。

教师过渡:官渡之战后的第6年,即建安207年,53岁的曹操曾作诗《龟虽寿》,学生齐读《龟虽寿》,体会曹操当时心境。

师导:曹操不想激流勇退,他还想继续南下,统一中国,于是又发生了一次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1、欣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背景与意义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讲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

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面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材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线索,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本课教学应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方法。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学习和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技能掌握与指导: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胜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外资料的的整理,小组的交流与全班师生的共同探索,让学生从史实中发现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障碍与生成关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东光县连镇中学范老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了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播放宋朝大文学家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再现了古战场的磅礴气势,问题:知道我国古代在赤壁发生了什么著名战役吗?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就让我们走进历史,探寻三国鼎立的形成。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识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形势图,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七年级孙店第一中学郑青峰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孙店第一中学郑青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教学插图、视频,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学习从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讲述有关三国历史的小故事。

层层设疑,分组讨论。

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阅读课文,找出关于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有关因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能起重要作用。

通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主要作用。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课件视频《三国演义》片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问:这部电视剧叫什么?其中的三国是哪三个国家?你知道三国有哪些著名人物?)请学习水平较低的C层次学生回答(二)学习新课先让学生预习课文,然后请一名同学回答出本节课的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

1.官渡之战首先,告诉学生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学生了解背景并明白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

课件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让学生阅读教材,以表格形式落实相关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启发学生得出这次战役的特点(以少胜多);学生思考并讨论“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最后教师明确完善。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一、教学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三国鼎立的形成。

2、理解: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3、应用: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4、情感: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1、官渡之战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了解背景;接着播放《官渡之战》录像,增强教材的直观性;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

时间:200年交战双方:曹操和袁绍结果:曹操胜袁绍败最后让学生动脑动口,讨论“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2、赤壁之战(1)播放《赤壁之战》录像;(2)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时间:208年;交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结果:曹操败孙刘联军胜);(3)学生分组讨论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教师来完善;3、三国鼎立的形成(1)学生阅读教材,然后依据《三国鼎立形势图》,讲述三国鼎立形成的情况;(2)引导学生完成课后“活动与探究”1;(3)结合三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让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师注意完善补充;(4)让学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设计制作三国鼎立示意图,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

(三)课堂小结利用歌谣小结:二00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二0八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三国曹魏吴蜀汉,曹丕孙权刘备建;各国经济争发展,卫温乘船到台湾。

(四)巩固练习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设计一套探究题。

五、板书设计一、官渡之战时间:200年交战双方:曹操和袁绍结果:曹操胜袁绍败二、赤壁之战:时间:208年交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结果:曹操败孙刘联军胜三、三国鼎立。

第18课 三国鼎立 教案

第18课 三国鼎立  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设计一、课前延伸预习设计:(目的在于了解本课内容的背景和把握本课知识网络。

)1、东汉中期后,和交替专政,政治十分黑暗,东汉末年大规模的爆发,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地出现很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2、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重要战役是;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3、220年,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建立吴,后定都建业。

预习要求:对预习结果要有明确的检查措施,学生依据课前延伸和课本进行基础知识的预习测试。

二、课内探究(一)歌曲导入,目标展示本节课以一首荡气回肠的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新课,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学习的乐趣。

导入新课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让历史科代表引领大家朗读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课重难点,明确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史实。

2、能够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3、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在自主学习环节,共分三大知识板块。

第一板块是:官渡之战;第二板块是:赤壁之战;第三板块是:三国鼎立的形成和发展生产。

提示学生快速浏览教材,完成学案上问题,并在课本上勾划出来,不会的作好标志,以备合作学习时解决。

◆知识点二、赤壁之战(课本P103-P104)魏国修建了许多,蜀国的业兴旺,吴国的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即今天的。

学法指导:学生对照导学案精心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问题,并找出疑难问题,然后再小组内交流,组内成员把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解决。

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作好记录,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解决这些问题。

在本环节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在组内交流完成后,提交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三国鼎立教学案

三国鼎立教学案

三国鼎立教学案第一篇:三国鼎立教学案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小组讨论战争胜败原因。

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2.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阅读《三国演义》,了解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学情分析】(一)我所执教的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观看录像、学生表演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一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为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提供了可能。

【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人教版7年级上册,有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重点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在没有上新课之前,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段歌曲,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知道这是哪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音乐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学生回答。

后提问:你知道《三国演义》指的是哪三国吗?(生回答:魏蜀吴)。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课型: 新授二、教材分析《三国鼎立》一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本课涉及的三国鼎立一段史实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鼎立时期实现的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课本中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三、学情分析:(一)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观看录像、学生表演、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形成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为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能力目标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二)由于学生在小学学习中没有接触过历史,但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所以学生对这一课会有浓厚的兴趣,但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四、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史实并掌握其历史作用;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②能力目标: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客观地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中学历史组君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围的局部统一,为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三、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人物、结果及历史作用;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影响。

通过对比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的区分,增强学生辨别历史真伪的能力;通过对操进行评价,提高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智慧;通过对历史真相的探究,培养学生客观实际,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播放课件视频《三国演义》片头,或听洪基老师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把学生带入情景,爱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演出或听完歌曲后。

教师:这部电视剧叫什么?其中的三国时哪三个国家?你知道三国有哪些历史人物?学生1:《三国演义》,、蜀、吴。

学生2:诸亮、操、备、权、关羽、飞等。

教师: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

他们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他们在历史上有什么作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烽火连不休: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教师:操所处的时代,当时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学生:军阀混战。

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教师:当时存在着哪些军阀势力?学生:公度、袁绍、操、遂、马超、策、袁术、表、鲁、璋。

教师:军阀之间的混战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呢?学生:民不聊生,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展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操《蒿里行》现代文翻译: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没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的,想到这里就令人极度哀伤。

教师:面对这种社会状况操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屯田,积极发展生产,解决了当时最紧要的粮食问题,同时也赢得了民心。

操的实力不断增强。

教师:在北方除了操外,还有一个军阀势力也很强大,他是谁?学生:袁绍。

二、时势造英雄:操统一北方教师:俗话说:“一山容不得二虎”。

袁绍带兵南下,想一举消灭操,双方展开了一次较量。

袁绍和操之间的战争是?学生:官渡之战。

展示:历史再现情景剧——操战前心忧情节一(操走来走去,心绪不宁。

谋士甲、乙从两边上)谋士甲:丞相为何如此烦躁?谋士乙:可是为了袁绍大军来犯?操:正是为此忧心。

谋士甲:丞相尽可放心,天子在许都,袁绍来犯,是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拥护丞相, 而唾弃袁绍。

民心所向,丞相胜券在握呀. 操:可袁绍大军精兵十万,我军不足四万,胜负实难预料。

谋士乙:虽然如此,丞相亦不必忧虑。

丞相礼贤下士,多少英雄豪杰天下智士来投奔,这是袁绍万万不可相比的,而且丞相多年来募(mù)民垦荒屯田,积蓄军粮,深固根本,又怎知袁绍必胜呢?操:如此说来,我方当胜券在握了。

全赖各位鼎立相助,操感激不尽。

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操的优势:小组一:政治上(1)“挟天子以令诸侯(2)重用人才,三次发布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小组二:经济上:重视农业,奖励农耕。

历史再现情景剧——袁绍战前轻敌情节二 (袁绍高坐堂前,饮酒作乐,谋士上场)谋士:主公,大敌当前,这样做怕不合适吧。

袁绍:小小操,算什么大敌,你们多虑了。

谋士:主公,操挟(xié)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近几年来募民屯田,势力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绍:什么不可小看?我袁绍十万精兵,骑万匹,他操不过三万余人,他要和我对抗,真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谋士:主公,大战将至,万万不可轻敌呀。

袁绍:你这厮,尚未开战,就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乱我军心,给我拉出去,斩了。

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从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可以看出什么?小组一:袁绍、操双方的力量对比:我袁绍十万精兵,骑万匹,他操不过三万余人。

小组二:袁绍对操的轻视,骄傲轻敌。

小组三:袁绍拒绝接受谋士的建议。

教师:下面看老师给大家演示一个小动画,演示完之后,我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完整地讲述官渡之战。

学生:200年,袁绍带领十万大军前来攻打操,两军在官渡相遇,操只有三四万人,两军交战互有胜负。

后来操采纳许攸的建议,火烧袁军屯积粮草的地方乌巢,袁军军心动摇,操趁机发动进攻,结果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几百人仓皇逃回。

小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学生:操善于用人,虚心接纳意见,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袁绍骄傲自大,不能虚心接受意见,骄傲轻敌。

教师:操前期所采取的发展生产的措施,也为其能在战争中取胜奠定了基础。

因此,官渡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官渡之战后,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和其他一些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

三、赤壁怀古:三国鼎立终形成展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操教师:官渡之战后,操在北方再无敌手,又过了七年,操就基本统一了北方。

在班师回朝途中,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著名的诗歌——《龟虽寿》。

操当年已经53岁了,在当时年纪已不小了,他不在家享受荣华富贵,还有什么样的“雄心壮志”呢?学生:向南进攻或统一全国教师:操抒发了什么情感?表现了什么精神?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学生1:抒发了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

学生2:表现了操为统一国家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师:那他将遇到的对手是何许人也?他们之间又爆发了什么战役?学生:权、备;赤壁之战。

展示:三顾茅庐教师:说出图中人物都有谁?他们去干什么?学生:备、关羽、飞。

学生:去请诸亮出山辅助备打天下。

教师:面对强大的操,权和备采取了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学生:联合,共同抗。

教师:组成五万军队在赤壁与操展开了大战。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目“赤壁之战”,找出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经过、结果。

时间208年交战双方操军队;联军经过结果操大败战争特点以少胜多影响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教师:赤壁之战中,联军用什么方法打败了操?学生:用火攻。

展示:火烧连营教师:赤壁之战后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不敢再轻易南下。

权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

备趁机占领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

因此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教师:你认为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学生1:军来自北方,水土不服,不习水战。

学生2:操骄傲自大,轻视敌人。

学生3:联军战术正确,采用火攻。

教师小结: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条件尚不成熟。

当时三方实力势均力敌,都不足以消灭对方。

教师:操退回北方后,在公元220年病死在。

操死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指的是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分别是谁?请同学们看课本找出来。

学生:完成下列表格四、各显其能:四三国的治理和开发教师:三国的治理与开发学生分组:分组派代表发言小组一::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小组二:蜀:丝织业兴旺,蜀锦享誉三国小组三:吴:造船业发达,促进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地的联系。

教师:卫温到达夷洲(),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教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小组自由发言)师生齐读歌决:200年时战官渡,、袁力量有悬殊,操用了许攸计,统一北方奠基础。

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操南下到赤壁,联军齐抗击,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

赤壁之战定大局,蜀吴国三鼎立,二二零年是丕,定都打旗,次年备亦称帝,定都汉业继,二二二年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

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国重视抓水利,蜀锦丝绸数第一,吴国沿海造大船,联系地与。

六、课堂检测测验题目一:你心目中最喜欢的三国人物是谁?说出理由。

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容。

七、板书设计18 三国鼎立一、烽火连不休: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二、时势造英雄:操统一北方官渡之战 200年操---袁绍(以少胜多)三、赤壁怀古:三国鼎立终形成赤壁之战 208年联军—操(以少胜多)220年丕建立都城三国鼎立 221年备建立蜀都222年权建立吴都城建业()四、各显其能:四三国的治理和开发八、教学反思:这节课的重点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难点是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的原因。

导入中我是引用了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引学生进入到三国波澜壮阔的局面,为学习三国的有关知识进行铺垫。

操《观沧海》的雄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因为初一的学生正在学习这首诗,所以我上课的时候引入了这首诗,很好的从第一子目过渡到赤壁之战,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操当时的豪情。

历史情境剧让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气氛热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收发自如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