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回族舞蹈宴席曲形态及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回族舞蹈宴席曲形态及功能
作者:章文儒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12期
回族舞蹈宴席曲作为回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回族精神与文化的结晶,它充分体现了回族人民的生活概况、民族心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审美观。
回族舞蹈宴席曲是甘肃临夏地区回族群众在婚礼上(俗称宴席场)表演的一种舞蹈,兼具地方小曲和舞蹈的双重特色。
其影响之广,从地域而言已延生至甘青宁地区;从群众范围来说,回族、土族、汉族、东乡族等诸多民族都在演唱宴席曲,群众基础广泛。
回族宴席曲舞蹈作为回族舞蹈的基本舞种之一,其中保留着回族舞蹈基本动作元素及其特征,动作形象生动,舞姿遒劲有力。
特别是回族舞蹈中头部、手臂以及腿部躯干动作、动律的基本特征。
在此基础上融合了其他民族的舞蹈元素以及唱调。
除此之外还融合了部分武术动作,使其在表演时看起来更加潇洒自如,听众在接受回族宴席曲抑扬顿挫唱腔听觉审美想象的同时受到回族舞蹈遒劲有力的视觉审美的冲击,使得音乐美、舞蹈美和故事内容美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展现回族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
一、回族舞蹈基本动作元素
1.头部动作
回族舞蹈的头部动作来源于宗教生活,是宗教生活仪式——礼拜,头部动作提炼、变化而形成的,主要有“点头”“摆头”“摇头”等。
“点头”是指头部从深低头到平抬头再回到水平位置端正头部的过程。
“摆头”就是以舞者的颈椎最上部的关节为轴,以头顶为动力使头左右摆动。
“摇头”是指舞者头部端正以颈椎为轴,头部向左右进行平行摇动,它可以细化为“侧摇头”“碎摇头”“碎摆头”等多种头部不同摇动的动作。
2.手、臂动作
回族舞蹈的手臂动作源于宗教“礼拜”以及对自然形象和动物肢体动作的模仿,主要有“花儿式”“划臂”“乡扇手”“摆手”“拉手”“搬手”“盖手”“扶手”“推手”“挽手”“背手”“手掌上下翻”“手掌平行翻”等。
由此可见,源于日常生活的回族舞蹈的手臂动作非常丰富,且每一个动作都有其蕴含的意义,极具艺术表现力。
3.躯干动作
回族舞蹈的躯干动作源于伊斯兰教中穆斯林在圣城麦加清真寺祈祷以及日常生活劳动中人们收麦子、挑担、扬场等动脚、跑脚和跟脚等不同的步伐来进行表现的。
腿部舞蹈动作主要有
“屈腿”“伸腿”“开、关腿”“全脚屈伸”“跟脚屈伸”“踮脚屈伸”“跪脚屈伸”以及“下蹲腿”等。
腿的跨度比较大,刚柔兼济、遒劲,充分体现出回族舞蹈灵活自然、稳中有轻、实中似虚、潇洒大方的特点。
二、回族舞蹈的动律特征
1.灵活的头部动律
回族舞蹈的头部动作灵活自然、内涵丰富,是回族人民热情、乐观、风趣的民族性格的体现。
回族舞蹈的头部动作源于对宗教礼拜头部动作(如“赛俩目”)的提炼变化和对自然界动物肢体动作(如蝴蝶、凤凰、鹤)的模仿。
回族舞蹈头部所表现的动律不同,其所表达的舞者思想感情也不一样。
“点”是下颚带动头部上下点动,比较有代表性的回族舞蹈动作有“凤凰点头”“杂麻雀三点头”等,舞者通过点头动作来表现人物的自信和礼貌。
“摇”是通过头部向左右两侧自然摇动,来表达如痴如醉的感觉,如“侧摇头”“碎摇头”等。
“摆”是以颈椎为轴、以下颚为发力点使头部左右横向摆动,因摆动的方向和速度不同分为单摆头和碎摆头,舞者通过摆头动作来表现不同的情感。
“甩”是指头部根据音乐节奏和情绪变化以不同方位和幅度甩动。
回族舞蹈与回族人民生活、思想感情、民俗风情密切相关,是日常生活中流露出的自然动态的升华。
2.多变的手臂及躯干动律
在回族舞蹈中,通过对宗教仪式的再现、日常生活的加工以及自然界动植物的模仿,形成了丰富多变的手臂及躯干的动律。
例如,通过舞者手臂及躯干相互配合的动作模仿自然界的动植物,形成了“蝴蝶飞舞”“凤凰展翅”“白鹤亮翅”“露水戏荷”“巧看牡丹”等舞蹈动作。
回族舞蹈独具特色的手臂及躯干动律使塑造出的舞蹈形象生动、轻盈、优美,充分体现出回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回族舞蹈的腿部动作屈伸幅度较大,主要是通过全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屈和伸是回族舞蹈腿部动律的核心和精髓所在,它是其他舞蹈动作的律动支点,主要通过全脚、跑脚、跟脚、跪脚等不同的步伐以及蹲的动作来进行表现,如左右屈伸步、十字屈伸步等。
全脚屈伸步动作幅度比较大、变化灵活,具有轻松、稳健、潇洒大方的特点。
跑脚屈伸步是双脚前脚掌交替前进的步伐,具有轻柔细腻、自然流畅的特点。
跟脚是先以前脚掌着地再压脚跟的动作,具有稳健活泼的特点,跪脚屈伸是用于表现女子柔美细腻形象的步伐,脚步自然流畅、轻松自如。
“蹲”的动作是腿部屈伸的律动核心,所有腿部屈伸动作都在“半蹲”的律动基础上进行的。
全脚踏步动律配合行情地慢板给人一种轻盈、细腻、刚柔并济的美妙视觉感受。
跟脚屈伸步动律配合快板节奏,体现出敏捷灵活、刚劲有力和稳健的脆劲感。
三、回族舞蹈宴席曲的功能
1、娱乐功能
回族宴席曲的表演者俗称“唱把式”,在文化资源及传播媒体极度匮乏的时代,回族宴席曲在回族群众日常文化娱乐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要那家有婚礼,聘请“唱把式”来表演宴席曲,绝对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因此,“唱把式”在当地是一种有名的职业,也是当时社会上一部分艺人维持生计的一种谋生手段。
回族宴席曲唱曲众多,有叙事曲、酒曲、恭喜曲、打调等曲目,其中许多都是悲壮的内容,唱把式表演叙事曲时,声情并茂,配上娴熟的手臂及头部舞蹈动作,使现场群众感受强烈,如至若现场一样。
2、审美功能
回族宴席曲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其中演唱部分与舞蹈相辅相成,共同营造一种强烈的艺术氛围,使观众感受深刻。
回族宴席曲带给观众的审美功能是强烈的,曲令和舞蹈是回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精神世界的提炼与写照,源于回族群众生活,与其紧密相连。
是回族文化的一个因子,从中可以窥见回族社会历史和社会文化的变迁。
回族宴席曲历史悠久,其源于最早可追朔至元代,在元曲基础上融合当地回族群众日常生活,逐渐演变而来,在其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民俗环境改变和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一度消沉甚至濒临消亡,但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空间,依然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