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是指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所需的一系列要素和方式。
它们主要包括社会稳定、公平公正、法治和民主等方面,并通过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和文化传承等手段来实现。
下面将针对这些条件和机制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社会稳定是社会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社会稳定是指在社会各方面相互关系保持稳定,没有重大冲突和动荡的状态。
社会稳定的实现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如经济繁荣、就业稳定、社会安全、民生保障等。
只有当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和群体都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时,社会才能够保持稳定。
其次,公平公正是社会运行的关键要素之一、公平公正是指社会资源分配和社会利益的公正合理。
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应该保障每个人在受到法律和道德的限制下,享受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这需要通过健全的制度和法律来实现,确保各个阶层、群体和个人的利益得到平等对待。
法治是社会运行的保障和基础。
法治意味着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下行使权力和义务,并依法制定和执行。
法治的实现需要有一套相对稳定和公正的法律体系,以及有效的司法机构和执法机构来保障法律的实施和执行。
只有在法治的保障下,社会才能有序运行,个体权益才能得到保障。
民主也是社会运行的重要机制之一、民主是指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通过平等、自由和主动参与来决策和管理社会事务的一种方式。
民主机制要求有广泛的参与和多元的声音,以确保各种利益被充分考虑。
这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民主制度和程序,包括选举制度、公民参与机制和舆论表达自由等。
经济发展是社会运行的重要支撑。
经济发展是社会运动的动力源泉,也是社会资源的分配基础。
一个经济发达的社会,能够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和文化资源,满足人们的多样需求,同时也能够为社会积累财富和提供机会。
社会制度是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和结构。
社会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等,这些制度对于社会的运行和秩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良好的社会制度能够促进社会成员间的协调和平衡,进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pptx [恢复]
避免政策 失误(尤其 是执行阶段 ) 保证政策 的权威性和 严肃性 监督、控 制和调整
政策实施并 认真评估之后 发现政策使 命已经完成、 不必要或不起 作用 采用措施予 以结束
(四)影响社会政策执行的因素
1.政策本身。政策本身是否合理、可行等,是一项社会政策得以有效实施并 取得预期效果的基本前提。政策本身有缺陷,政策执行的难度就比较大。 2.政策资源。政策执行的资源不足,政策执行就会打折扣。 3.目标群体。目标群体是政策作用的人群即政策对象,目标群体对政策的理 解、认可和支持程度直接关系到政策的执行效果。 4.执行策略。策略得当,事半功倍;策略不当,事倍功半。 5.执行机构。执行机构的权责划分以及人员的素质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 6.沟通与协调。政策本身是否合理、可行等,是一项社会政策得以有效实施 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基本前提。政策本身有缺陷,政策执行的难度就比较大。 政策执行的资源不足,政策执行就会打折扣。 目标群体是政策作用的人群即政策对象,目标群体对政策的理解、认可和支 持程度直接关系到政策的执行效果。 策略得当,事半功倍;策略不当,事倍功半。 5.执行机构。执行机构的权责划分以及人员的素质影响在政策执行过程中, 沟通与协调非常重要,如果政策执行机构的政策宣传不深入,政策不透明, 或者“暗箱操作”,必然增加执行的难度。 7.政策环境。政策执行的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方面的外在 因素。环境好坏直接影响政策执行的速度、广度和效度。 8.政策监督。政策执行过程中,有无监督大不相同。监督成为一种监控力量, 可以约束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的行为,减少政策执行中的“对策行为”。
政府财政部门事先在财政总支出的计划中给社会政策
各个领域划分一定的数额,然后社会福利等部门在事
社会运行的五大机制
社会运行的五大机制首先是经济机制,它是指社会资源配置和产出分配的规则和方式。
经济机制包括市场机制和计划经济机制。
市场机制通过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和资源配置,通过竞争和自由选择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计划经济机制则是通过政府对资源和产出的直接干预和调控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分配。
经济机制的运行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稳定,是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
其次是政治机制,它是指社会权力组织和决策实施的规则和方式。
政治机制包括政治体制、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
政治机制通过权力分配、政府组织和政策制定等来实现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的决策和实施。
政治机制的运行直接影响到社会秩序、公平公正和社会福利等方面,是社会运行的重要保障。
第三是文化机制,它是指社会共同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和传播机制。
文化机制包括教育体制、传媒机构、宗教组织等。
文化机制通过塑造社会认同、规范行为和传递知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个体发展。
文化机制的运行直接影响到社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凝聚力,是社会运行的重要文化基础。
第四是法律机制,它是指社会行为规范和冲突解决的制度和程序。
法律机制包括立法、执法和司法等环节。
法律机制通过法律的制定、实施和司法判决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治运行。
法律机制的运行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法制化程度和公共秩序的稳定,是社会运行的重要法律保障。
最后是道德机制,它是指社会价值观和个体行为规范的内在驱动和自律机制。
道德机制包括家庭教育、社会道德规范和公共道德环境等。
道德机制通过道德的内在力量和社会的道德压力来影响和引导个体行为,促进社会的公共精神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道德机制的运行直接影响到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社会凝聚力,是社会运行的重要道德支撑。
这五大机制相互作用、互为支持,共同构成了社会的运行框架。
经济机制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资源配置的方式,政治机制提供了权力分配和决策实施的制度框架,文化机制提供了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传递和塑造,法律机制提供了社会行为的规范和冲突解决的机制,道德机制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和自律力量。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二章社会政策的运行
社会工作者(中级)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二章社会政策的运行第一节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一、社会政策的主体1、社会政策主体的定义:直接或间接参与社会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的个人、团体和组织。
2、社会政策主体的类型(1)直接主体:立法机关:指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主要任务是立法;行政机关:指国务院及其各级政府,主要任务是实施和参与制定社会政策;执政党: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是直接主体的核心力量。
(2)间接主体:利益集团:是指具有共同观念和利益的群体。
有一是对社会政策的制定施加影响;公民:宪法赋予其权利驾驭社会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其他政党:通过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方式代表不同阶层参与制定社会政策。
3、社会政策主体的特点(1)主动性:生产社会政策,所以具有积极和主动性;(2)多元性:直接和间接主体,不是一元的,制定过程发挥不同作用;(3)权威性:相对于社会政策对象而言,声音更有分量。
4、社会政策主体的角色(1)政策的制定者:直接和间接参与制定;(2)政策的实施者:执行和配合实施;(3)政策的评估者:自我评价和发出自己的声音;(4)政策的调整着:调整社会政策;(5)资源的提供者:政府财政支持和利益集团的财力配合。
二、社会政策的对象1、社会政策对象的定义:社会政策的目标所指,实施受众和接受者。
2、社会政策对象的类型(1)普遍性对象:惠及全体国民,当涉及“底线公平”表现,如某些发达国家提供的免费医疗,教育等;(2)选择性对象:惠及部分国民3、社会政策对象的特点(1)被动性:只能接受已有的社会政策产品,不能选择,只能间接通过参与制定;(2)差异性:对象有普遍性和选择性;统一政策得到的实惠也因人而异;(3)连带性:与社会问题和需要联系在一起是他们成为对象的原因。
4、社会政策对象的角色(1)政策的诉求者:对象会向社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和需要;(2)政策的接受者:扮演接受者,或得利或损害;(3)信息的提供者:对社会政策的体验和评价。
第二章 社会政策的运行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运行(一)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1、社会政策主体2、社会政策对象3、社会政策资源4、社会政策运行机制(二)社会政策过程1、社会政策的制定2、社会政策的实施3、社会政策的评估4、社会政策的调整(三)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一)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1、社会政策主体指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的责任承担者或行动者,它是社会政策运行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社会政策有不同的主体,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民间组织。
社会政策主体具有主动性、多元性、权威性等特点。
社会政策主体的角色:政策制定者、政策实施者、政策评估者、政策调整者、资源提供者。
2、社会政策对象指社会政策的受益者或社会政策法规直接针对的人群。
从普遍的公众到特定群体,随具体政策法规有不同的情形。
社会政策对象具有被动性、差异性、连带性等特征。
社会政策对象的角色:政策诉求者、政策接受者、信息提供者。
3、社会政策资源指社会政策中包含的可为政策对象享有的各种有价值的事物。
从现金、实物到人力服务或法权,有不同的形式和类型。
(二)社会政策的过程社会政策过程指社会政策运作的程序和步骤。
最基本的包括:社会政策制定、社会政策实施、社会政策评估、社会政策调整。
1、社会政策的制定(1)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内容:①确定社会政策的优先顺序;②确定社会政策的对象;③确定社会服务的标准;④确定社会政策资源的筹措方式和规模;⑤确定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通过确定社会服务的传递和运作方式,来实现社会服务和对象之间的有效衔接。
(2)影响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①社会问题②政策资源③社会成本④社会事件⑤社会精英⑥传播媒介⑦执政理念2、社会政策的实施社会政策实施是指落实政策目标和执行具体行动方案的具体步骤与要求,包括政策实施的时间、行动安排、资源配置和策略的优先性考虑等。
(1)社会政策实施的程序第一,政策宣传;第二,政策分解;第三,资源准备;第四,组织准备。
第五,先行试点。
第六,全面推进。
第七,协调与监控。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社会政策概论英文名称:social polic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学分:3适用对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二、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向社会工作本科学生介绍当代各国社会政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当代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了解各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历史,了解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了解各种理论流派,掌握我国和当代各国社会政策的结构、过程、环境和运行机制。
本课程还有重点地结合我国的情况,介绍我国社会政策的实践的各个环节,如就业政策、残疾人社会政策、老年人社会服务政策、保护妇女基本权益的社会政策、反贫困社会政策等等。
This course introduce some basic theories and basic practices of social policy to undergraduate whose mayor is social work. This cours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is about some basic concepts and some main theories on base of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policy. The second analyzes the social policy process including agenda setting, social policy formation,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to social policy change and termination. This third mainly analyzes social policy choices such as welfare policy, employing policy, and so 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必修课。
人社局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
人社局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人社局作为负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政府部门,其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体现了政府服务和管理的社会职能。
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社会政策是指由政府制定和实施,旨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社会福利的政策。
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估和政策调整四个环节。
首先,政策制定是社会政策运行机制的第一步。
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政府建立政策制定机构,进行有关问题的研究和调查,搜集数据,了解社会需求和问题。
政策制定机构还需要制定制定政策的目标和原则,并组织专家、学者、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方进行广泛的讨论和参与,形成政策草案。
政府还需考虑政策的可行性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因素。
其次,政策实施是社会政策运行机制的核心环节。
政策实施需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具体的操作和执行。
政府需要在政策实施中确定行动计划,制定具体的标准和指导方针,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
政府还需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政策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政府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和预期结果的达成。
第三,政策评估是社会政策运行机制的重要环节。
政策评估是指通过收集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评估政策实施的效果和影响。
政府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估机构,组织专家和研究者进行政策评估工作。
通过政策评估,政府可以了解政策实施的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善。
政策评估还可以提供依据,为政策的调整和改进提供决策支持。
最后,政策调整是社会政策运行机制的反馈环节。
通过政策评估,政府可以了解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和挑战,并及时进行政策的调整和改进。
政策调整需要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政策的修订和完善。
政府还需积极与各利益相关方沟通和协商,形成共识,确保政策调整的顺利实施。
第2讲 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
21
社会政策资源概述
• 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社会 条件 • 形式:
– 资金性资源:指直接投入资金,或者投入可以换算 成资金的物资 – 非资金性资源:指不能换算成资金的投入项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社会政策 方面的投入绝大部分是资金性投入。因此,政府为 推动社会政策行动必须筹集大量的财政资源
第二讲 社会政策的基本 要素
1
概述
• 社会政策是政府和社会为满足民众的需要和解决社会 问题而采取的公共行动。但要完成一项社会政策行动, 必须明确由谁/机构来提供社会服务、为谁提供服务, 从哪里获得必要的财政和人力资源,以及采用什么方 式来提供必要的服务。这构成了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 即社会政策的主体、对象、资源和运行方式 • 政府的社会政策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框 架中采取的制度化行动。这里的制度化行动指的是由 特定的机构按照特定的方式调动所需资源、为特定的 对象提供特定的服务。
6
社会服务领域的组织体系
• 商业性服务机构:各类企业和个体商业化服务者,他 们通过市场交换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商业化服务,其 基本目标是获取利润 • 初级群体:家庭、亲属、朋友、邻里;无偿或互助方 式 • 互助组织:各种正式建立的民间互助组织,其成员按 照权利义务对等和互惠互利原则相互帮助,或按照风 险共担原则为其中的困难者提供帮助 • 就业组织:各种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以及一些个 体雇主,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向其雇员提供各种福利性 服务
• ~是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利益受损的个人或群体。社会 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利益的再分配过程,每个社会成员 都在其中不同程度地做出贡献获得利益。但是在公共 资金的筹集方面,有些个人或群体需要负担更多份额。 • 社会政策的受损者并不固定在某些群体。一些组织也 会在社会政策过程中存在利益得失 • 受损者对社会政策的反应
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一、运行机制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一)什么是社会政策运行机制所谓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从广义上看,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是涵盖了社会政策行动所有阶段和环节的运行机制,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
从狭义上看,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一般是指社会服务的传递机制。
所谓服务传递机制,是指政府的社会政策资金如何转化为一定的服务方式而传递到受益者。
政府确定了福利预算以后,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社会福利资金转化为一定的服务,然后传递给服务的受益者。
从内容上看,社会政策行动中的服务传递机制包括在服务传递过程中的组织安排、资金运行方式、资金使用和服务活动中的各种规范等方面。
(二)社会政策行动运行机制的重要性首先,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可以规范社会政策行动中各个行动者的行为。
其次,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社会政策行动公平与效率的目标。
最后,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公共服务方式与个人自由选择。
二、社会政策行动中的资金供应模式与服务传递模式从其具体运行过程来看,大量的社会政策行动都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资金供应——服务传递”的过程。
因此,分析一个社会政策行动的运行机制也主要从其资金供应和服务传递的方式展开。
(一)社会政策行动的资金供应模式在实际的社会政策过程中,影响资金供应量的基本因素主要有社会福利需要和可调动的财政资源。
但在不同的社会政策体系中,政府对这两个基本因素的反应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社会政策行动中资金供应的两种不同模式:一是需要导向型,二是预算约束型。
在需要导向型模式下,社会福利主管部门倾向于按照社会对福利的实际需要来计划社会政策行动方案及其所需的财政支出,然后要求政府财政部门提供相应的经费;而在预算约束型的模式下,则是政府财政部门事先在财政总支出的计划中给社会政策各个领域划分一定的数额,然后社33会福利等部门在事先的预算总额内安排具体的行动及资金使用方案。
我国社会政策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并 不 是所 有 的社会 政 策 都 能在 关 照 弱势 群 体 、
( ) 一 和谐 社 会 的 内涵 与社 会 政 策运 行机 制 的 实践 目标 具 有一致 性
缩小两极分化 、 调节社会矛盾 、 防范社会风险中产生 积极的作用 。社会政策要想保证一定群体的利益 , 则可能需要 以限制其他群体 的利益 为代价 , 社会 “ 政策 可能 有意无 意 地 玷 污 、 排斥 或 者 控 制 某 些个 人 或团体 , 从而剥夺他们对于人类福祉来说不可或缺 的个 人 自主 性 ”4(”。社 会 政 策 运 行 机 制 建设 能 [n j
学 长效 的社会 政 策运 行 机 制 , 仅 能够 有 效 保 证社 不
以公正为理念依据 , 以解决社会问题 、 保证社会成员 的基 本权 利 、 善社会 环境 、 改 增进 社会 的整 体福 利 为
主要 目 的 , 国家 的 立 法 和 行 政 干 预 为 主 要 途 径 以 ( 不是惟 一 途 径 ) 制 定 和 实施 的一 系列 行 为 准 但 而 则、 法令 和 条例 的 总称 。 u公 平 正 义不 仅是 社 会政 ”3
20 年 9 04 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目标。20 的 05年 2月 , 胡 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
。
本 文系国家社科 基金 项 目“ 中国社会政策改革与创新的基础理论研究” 项 目编号 :7 S 0 2 的阶段性成果 。 ( 0AH0)
分 。社 会政策 机制 建设 服务 于和谐 社会 的 构建 。 ( ) 二 良好 的社 会 政 策 运 行 机 制 能 够 有 效 地 推
动和谐 社会 建设 进程
、
当前 , 国要 实现 构 建社 会 主 义 和谐 社会 的长 我 远 目标 , 不开社 会 制度 的逐 步改革 与完 善 , 离 而健全 的社会 政 策体 系是 保 障 民生 、 促进 社 会 公 正 的 重要
社会主义民主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
社会主义民主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
社会主义民主的运行机制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来确保其有效运行。
一、制度建设
制度是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基础。
完善的制度体系包括选举制度、决策制度、监督制度和法治化等各个方面,以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例如,在选举制度方面,我国实行的是普遍、平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制度,这为人民提供了广泛的参与机会和平等的竞争环境;在决策制度方面,我国实行的是集体决策和代表决策相结合的方式,这有利于集中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在监督制度方面,我国实行的是党内监督、党外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方式,这有利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滥用。
二、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增强公民参与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政治教育,可以
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法治观念和道德规范,使其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
例如,通过开展普选教育、参政议政教育、民主监督教育等,可以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
三、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
只有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
因此,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支持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公共决策制定等活动,促进公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例如,可以通过建立社区协商机制、听证会等方式,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媒体监督等方式,促进政府与社会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2第二章社会政策运行-杨峥威
六、社会工作者与社会政策
社会工作者发挥作用的方式
1.典型示范 2.建言献策 3.间接服务
社会工作者发挥作用的方式
4.直接服务 5.外部评估 6.内部评估
7.执政理念:共产党的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本章重点内容
一、社会政策的主体 二、社会政策的制定 三、社会政策的实施 四、社会政策的评估 五、社会政策的调整 六、社会工作者影响社会政策
三、社会政策的实施
政策实施的影响因素
1.机构因素:机构的层级与幅度、命令 的服从体系、机构的分化与整合是否 适度等。
自己的声音;
(二)社会政策主体的角色
4.政策的调整者:调整社会政策; 5.资源的提供者:政府财政支持和
利益集团的财力配合。
本章重点内容
一、社会政策的主体 二、社会政策的制定 三、社会政策的实施 四、社会政策的评估 五、社会政策的调整 六、社会工作者影响社会政策
二、社会政策的制定
(一)政策制定的主要步骤
第二章 社会政策的运行
杨峥威 2012-10
本章重点内容
一、社会政策的主体 二、社会政策的制定 三、社会政策的实施 四、社会政策的评估 五、社会政策的调整 六、社会工作者影响社会政策
一、社会政策的主体
(一)社会政策主体的类型
1.直接主体:
➢ 立法机关:指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主要任务是立法;
(二)政策制定主要影响因素
1.社会问题:严重程度决定是否立项; 2.政策资源:政策水平与经济水平相
适应; 3.社会成本:制定付出的代价和承担
的后果,因为资源有限; 4.社会事件:制定社会政策以呼应重
大社会事件。
(二)政策制定主要影响因素
5.社会精英:有更多的发言权, “智囊团”“思想库” ;
社会运行机制 市场运行机制 公共政策运行机制
策是通过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来调 整社会利益关系的工具 ,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善民生需要公共政策更多地 关照弱势群体。树立公共政策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 理念 ,构建关照弱势群体的公共政策运行机制是改 善民生的重要前提。
LOGO
建立公共政策议程是公共政策运行过程的起 点。建立公共政策议程的过程也就是利益诉求表 达和回应的过程。公共政策议程可以分为公众议 程和正式议程 ,公众议程向正式议程的转化 ,标 志着有关这一问题的公共政策程序已经启动。这 同时也就意味着利益诉求得到了回应。问题的关 键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如何从公众议程转化为 正式议程。完善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和 公共政策的回应机制才能顺利完成这一转化。这 是构建关照弱势群体公共政策运行机制首先需要 解决的问题。
LOGO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 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 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 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也就是社会运 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机制的特点: 稳定性 自组织性 择优性 整体性
市场运行机制
LOGO
市场运行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 体之间的利益竞争、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调节 经济运行的机制。 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 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简而言之,“市场运行机制 就是依靠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要素的相互作 用,自动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社会经 济的按比例协调发展。
感谢您的关注
[请在此添加署名或地址]
社会运行机制 市场运行机制 公共政策运行机制
LOGO
“机制”概念已成为各个学科广泛使用的专业术 语,其含义已经从原来专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 理,引申为泛指事物之间比较稳定的相互联系和 相互作用。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一、社会运行的基本条件:1.人口条件: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稳定的人口数量和合理的人口结构是社会顺利运行的前提。
人口数量的多寡会影响到劳动力供给、市场需求、社会服务等方面,过多或过少的人口都会给社会带来问题。
2.资源条件:社会运行需要各种资源的支持,包括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资源的稀缺性和合理利用是社会运行的重要条件。
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利用能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经济条件:经济是社会运行的重要支撑。
一个健康稳定的经济环境是社会运行的基础。
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市场机制、经济政策等因素都会影响社会的运行状况。
4.政治条件:政治是社会运行的重要保障。
政治制度、权力关系、治理能力等因素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一个稳定和公正的政治环境是社会运行的重要保障。
5.文化条件:文化是社会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都会影响社会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秩序。
文化的开放和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社会运行的机制:1.利益机制:社会的运行离不开利益的交换和分配。
人们的个人或群体利益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利益机制促使人们追求最大化的利益,经济利益、社会地位等成为人们行动的重要驱动力。
2.规范机制:社会运行需要一定的规范和约束。
法律、道德、习俗等是社会行为的规范。
规范机制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3.信息机制:信息是社会运行的重要支撑。
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应用能力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更加便捷,为社会的运行提供了更多可能。
4.协同机制:社会运行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同配合。
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需要相互协调,通过协商、合作、竞争等方式实现社会运行的目标。
5.制度机制:社会运行离不开各种制度的约束和规范。
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都是社会运行的重要机制,它们可以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人口、资源、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第三章 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
公共服务这个词频繁地被提起,是在公共行政向着公共管 理发展之后。20世纪60年代,管理理论引入行政学,将 原本只重视静态的政治体系和制度研究导向动态的社会焦 点问题,引发了新公共行政理论的变革。新公共行政对于 公共含义的认定从政府的官僚制度及政府机构发展为注重 公共利益即政府与公司、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的政治关系, 以及注重组织工作环境对于公共组织的影响力,对政府的 研究开始被引向政府的政策目标的选择和各项服务运作本 身和方法、效率的层面。此时,行政的含义宽泛化了,被 理解为一个包括各层级的广义政府、政府出资兴办的各种 企事业等公用事业部门,甚至还包括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兴 办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20世纪70年代中期,系统论和方法论在公共行政领域内 的应用和发展,将新公共行政的学说导向公共管理。其目 标重在通过合法、规范、民主、进取,具有创造性、有效 的公共管理方式、方法的选择,执行或实施国家政策,为 公众提供广泛而高品质的公共服务。此间,公共服务成为 政府为公众提供的一切公共事物的代名词。将政府的基本 职责定位于公共服务,是公共管理替代公共行政的核心所 在,它导致在西方国家出现声势浩大的重塑政府运动。
3.施工阶段 筹融资问题解决之后,历史文化社区的建设进入了施工 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成为中心环节,如何保障施工 的进度和质量呢? 在签约之后,工程承包商成为公共服务工程的生产方。 街道办事处为保障社区建设的目标得以实现,推出了发 动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参与式监督制度,形成了三方— —提供方、生产方和委托方相协同的合作机制。他们的 做法,一是以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的要求为工作标准, 由街道办事处定期向社区代表、社区单位定期汇报社区 建设情况并征求意见;二是办事处每周五召开社区建设 调度会,各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主任参加,汇报工作, 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保证了社区建设的质量与进度;三 是在工程建设中,加强了对工程承包商的工程审计,要 求承包商在施工前出预算,竣工后出决算,接受专业审 计单位的审计,以审计后的结果为结算标准,从而确保 了资金安全使用和提高使用效率。专业审计单位成为该 项公共服务工程中的又一个生产方式。
1.2.1 社会政策的运行(一)
(二) 社会政策的对象
1、社会政策的对象及类型
社会政策的对象是社会政策的接受者。对象和政策是相对 而言的。社会政策的主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变为社会政 策的对象。
根据社会政策的覆盖范围,社会政策对象可以划分为普遍 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2、社会政策对象的特点
(1)被动性 (2)差异性 (3)连带性
社会政策资源是指社会政策过程尤其是政府实施社会政策 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其内容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
2、社会政策资源的调动方式
社会政策资源的调动方式是指社会政策过程尤其是政府实 施社会政策时策划、调集和筹措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的策略与方法。 (1)人力资源的调动方式(组建队伍) (2)物力资源的调动方式(如政府通过政府采购、基础设施 建设、征用、募集等) (3)财力资源的调动方式(征税、专项收费、征收社会保险 费、服务收费)
(2)社会政策的间接主体
社会政策的间接主体是指间接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者,虽 然他们不直接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但却会以各种间接方式 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主要包括利益集团、公民和非执政党。
利益集团是指那些因某种观念或利益的共同性而结合在一 起,并且经常有意识地对社会政策制定施加影响和压力的社 会群体。例如:消费者协会。
从社会政策制定的角度,依据其是否直接参与制定社会政 策,社会政策主体可以直接划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
(1)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
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者,主 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执政党。
立法机关主要任务是立法,即履行制定社会政策这一政治 系统中的主要职责。我国立法法规定,全国性或地方性法律, 必须由全国或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社会政策的运行(一)
第二章__社会政策要素之第五节
三、 社会政策行动的纯福利模式 与准市场模式
从社会政策的资金运行和服务传递的全 过程来看,可以按其福利性程度的高低 而将社会政策体系大致分为“纯福利模 式”和“准市场模式”。
1、 纯福利模式的要点: 福利性社会事业完全由政府直接管理或 者由政府委托的准政府部门管理;在社 会事业中广泛实施再分配和收入转移; 几乎所有的福利性社会服务都由政府的 公共资金支持,受益者可以获得无偿的 福利性服务而无须直接付费。
3、 政府补贴需求方: 政府既不经营也不直接补贴社会服务机 构,而是按照实际需要直接补贴给需要 方(个人或家庭),然后由接受了补贴 的需要方自己到服务市场中去购买服务。
优点:服务的需求者在获得福利性补贴的同时, 也掌握着选择服务机构的权利,因此既有利于 个人选择的自由,也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提高。 缺点:· ////在这种模式中,政府虽然很大程度 上省去了直接管理服务机构的难题,但却要面 对更加众多的个体福利申请者,在对他们进行 资格审查和动态管理的过程中仍然要消耗很多 的人力和财力。////由于消费者所掌握的信息不 充分,以及他们在选择服务机构时存在的非理 性行为,导致他们有时很难对服务机构的真实 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估,进而扭曲本来应该有的 市场选择机制。
(一) 社会政策行动的资金供应模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需求导向型:社会福利主管部门倾向于按 照社会的实际需求来计划社会政策行动方案及 其所需的财政支出,然后要求政策财政部门提 供相应的经费。 2、预算约束型:政府财政部门事先在财政总 支出的计划中给社会政策各个领域划分一定的 数额,然后社会福利等部门在事先的预算总额 内计划具体的行动及资金使用方案。其缺点是 容易导致财政支出不断膨胀,使政府的财政压 力增大,并由于税收越来越高而导致经济运行 中的困难和纳税人的不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一、运行机制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一)什么是社会政策运行机制所谓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
从广义上看,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是涵盖了社会政策行动所有阶段和环节的运行机制,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
从狭义上看,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一般是指社会服务的传递机制。
所谓服务传递机制,是指政府的社会政策资金如何转化为一定的服务方式而传递到受益者。
政府确定了福利预算以后,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社会福利资金转化为一定的服务,然后传递给服务的受益者。
从内容上看,社会政策行动中的服务传递机制包括在服务传递过程中的组织安排、资金运行方式、资金使用和服务活动中的各种规范等方面。
(二)社会政策行动运行机制的重要性首先,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可以规范社会政策行动中各个行动者的行为。
其次,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社会政策行动公平与效率的目标。
最后,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公共服务方式与个人自由选择。
二、社会政策行动中的资金供应模式与服务传递模式从其具体运行过程来看,大量的社会政策行动都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资金供应——服务传递”的过程。
因此,分析一个社会政策行动的运行机制也主要从其资金供应和服务传递的方式展开。
(一)社会政策行动的资金供应模式在实际的社会政策过程中,影响资金供应量的基本因素主要有社会福利需要和可调动的财政资源。
但在不同的社会政策体系中,政府对这两个基本因素的反应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社会政策行动中资金供应的两种不同模式:一是需要导向型,二是预算约束型。
在需要导向型模式下,社会福利主管部门倾向于按照社会对福利的实际需要来计划社会政策行动方案及其所需的财政支出,然后要求政府财政部门提供相应的经费;而在预算约束型的模式下,则是政府财政部门事先在财政总支出的计划中给社会政策各个领域划分一定的数额,然后社33会福利等部门在事先的预算总额内安排具体的行动及资金使用方案。
(二)社会政策行动的服务传递模式从服务传递过程的角度看,社会政策行动中涉及服务受益者、服务机构和政府三个方面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这三个方面的角色分别是:服务的受益者(如学生、病人、老人、残疾人等)是服务的需求方;社会服务机构(如学校、医院、老人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是服务的提供方;政府或民间资助者是服务项目的付费方。
这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社会服务机构向服务的需求方提供服务,以满足其需要,而这种服务所需的费用完全或部分由政府来支付。
但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多种模式。
模式一:政府直接经营社会服务机构(付费方与服务供应方合一)。
在这种模式中,政府组建公立学校、公共医院、国办养老院等服务机构,由这些机构直接向应该获得服务的人提供相关的服务。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一般根据需要来建设各种社会服务机构,并且给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人员及其他运行所需的经费,以使他们能够担当起为社会成员提供福利性服务的任务。
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政府养服务机构”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福利国家社会服务体系和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服务体系中的主导模式。
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保证有稳定和充分的服务供给,能够按纯福利的方式提供服务,并且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服务的公共性,避免政府的公共资金流入私人机构。
最大弊病是可能导致服务机构的离开支和低效率,进而加大政府公共开支的膨胀,同时还可能导致降低服务质量。
因为一方面在这种模式中服务的接受者一般都没有自由选择服务机构的自由,而是由政府按照计划来安排服务机构(如按居住区域分片),因此服务机构因能够保证获得足够的资金和一定数量的服务对象,因而没有市场竞争的压力,缺乏通过改善服务水平和质量来争取更多的服务对象,进而获得更多的资金的动力。
相反,还可能会产生排斥服务对象的倾向,因为政府一般是按服务机构的人数或级别等机构自身的因素来给其预算和划拨资金的,而与其提供服务的具体数量无直接关系。
因此对于社会服务机构来说,就可能出现服务越多、质量要求越高,机构就越亏的现象。
另一方面,在这种模式中,服务机构扮演着“无偿提供者”的角色,而服务对象则是一种“不付费的接受者”,因此不仅服务供应方会放松对服务质量的重视,而服务的接受者也往往会因自己没有付费而在心理上降低对服务质量的要求。
模式二:政府补贴供应方这种模式是政府不负责建设和经营公共服务机构的开支,但可以按照合同向现有的服务机构(包括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也包括非营利机构和商业性服务机构)提供补贴,以使这些机构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社会福利服务的性质,或承担某些具体的社会福利服务的任务。
公共资金的补贴可以在两个层面上进行,第一种是一般性地补贴服务机构,使其能够降低向服务对象的收费,从而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相关的服务。
这种补贴一般只给非营利机构,因为它们不会将政府补贴的公共资金转移为私人利润。
第二种是按服务项目而向服务机构提供专门性补贴,以换取它们承担政府向某些特殊服务对象提供专门服务的任务。
例如,政府向私人养老院提供补贴,以换取它们能够免费或低费地收养辖区中贫困老人。
这种补贴一般既可以提供给非营利机构,也可以提供给福利性机构,关键看它们是否按合同承担政府委托的福利服务任务。
这种模式中,政府一般不是全面负责服务机构的费用,而只是部分补贴服务机构,因此一般可以节约公共资金的投入。
另一方面,政府公共资金的投入可以直接与机构的表现挂钩,通过评估公共服务机构的表现来决定给其经费投入的多少,或按合同要求服务机构在福34利性服务方面达到一定数量和质量标准。
再一方面,在这种模式中,由于政府面对着众多的服务机构,因此可以在各个服务机构之间形成竞争,这样就有利于政府对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提出要求和实施宏观控制。
缺点仍然是需方(福利受益者)很难处于“服务购买者”的自主地位,并且在政府与服务机构签订合同的服务项目中,服务对象往往也没有自主选择服务机构的权和,因此服务机构受到来自服务对象的压力仍比较小。
而受补贴的服务机构长期与政府打交道以后,会形成应付政府检查评估的对策,从而使对机构的约束降低,甚至使来自政府机构的检查评估流于形式。
模式三:政府补贴需求方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政府既不经营也不直接补贴社会服务机构,而是按照实际需要直接补贴给需方(个人或家庭),然后由接受了补贴的需方自己到服务市场中去购买所需的服务。
适用范围一般用在选择性福利模式中,即政府并不普遍性地为所有或大多数人提供福利性服务,而是只给少数特殊困难者提供特殊帮助,而这些受益者一般是要通过一定的资格审查而确认。
被确认为符合条件的受益者从政府那里得到具有一定现金价值的服务补贴额度(如“食品券”、“福利券”,“奖学金”、“医疗费额度”等),然后用这种补贴到服务机构中去“购买”服务。
服务机构在提供了服务以后,就可以从政府那里获得相应的资金补偿。
最大的特点和优点是服务的需求者在获得福利性补贴的同时,也掌握着选择服务机构的权利,因此对他们自己来说兼顾了自由与福利,对服务机构来说则可以促进其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因为在这种被称为是“用脚投票”的模式中,需求方是“受补贴的消费者”,如果一个机构忽视了服务质量,它将很快被“消费者”抛弃,因而也难以从政府的公共福利资金中获得补偿。
薄弱环节首先,在这种模式中,政府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省去了直接管理服务机构的难题,但却要面对更加众多的个体福利申请者。
在对他们进行资格审查和动态管理的过程中仍然要消耗很多的人力和财力。
其次,由于“消费者”所掌握的信息不充分,以及他们在选择服务机构时存在的非理性行为,导致他们有时很难对服务机构的真实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估,进而扭曲本来应该有的市场选择机制。
三、社会政策行动的纯福利模式与准市场模式从社会政策的资金运行和服务传递的全过程看,可以按其福利性程度的高低而将社会政策体系大致分为“纯福利模式”和“准市场模式”。
(一)“纯福利模式”及其优点和弊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几十年里,欧洲“福利国家”按照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在福利性社会事业中形成了一种“纯福利”的运行机制。
其要点包括:福利性社会事业完全由政府直接管理,或者由政府委托的“准政府”部门管理;在社会事业中广泛实施再分配和收入转移;几乎所有的福利性社会服务都由政府的公共资金支持,受益者可以获得无偿的福利性服务而无须直接付费。
当时认为这种纯福利的机制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社会公平,并满足各类人群的福利需要,尤其是弱势人群的需要。
但20世纪后期以来,这种“纯福利”的运行机制受到来自“新右派”的批评。
他们认为,纯福利的运行机制一方面降低了福利性社会事业运行的效率,导致了大量的浪费,另一方面使福利性社会服务的实际收效也降低,再一方面是政府对福利性社会服务事业的垄断损害了人们的自由选择。
同时,纯福利机制还可能导致受益者福利需要的不合理扩大,进而导致政府公共开支的不合理增加,给国家带来严重的财政负担,最终35将损害经济发展。
(二)“准市场”模式的基本含义1、基本含义所谓“准市场机制”,主要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
2、理论发展过去长期以来,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的社会福利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将社会政策的福利性目标与市场机制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是无法兼容的。
市场原则只能用到经济领域,而不能用到福利性的社会服务领域。
其结果要么任由社会政策行动中效率低下的情况长期存在,要么主张大量削减社会政策行动,以减少其对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损害。
但在20世纪80年代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率先打破了这种僵化的认识,提出了可以在“社会主义”的目标和原则下引入市场机制,从而在不损害社会福利目标的情况下,使社会福利体系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活力。
进入90年代以后,这种观点经“第三条道路”理论的进一步发挥,目前已成为社会福利理论中占重要地位的理论观点。
3、基本要点(1)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在福利性服务中的垄断,通过服务机构之间的横向竞争而提高机构和项目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2)改变政府拨款方式:将面向机构的“按人头拨款”方式改为按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来拨款,并进一步转向面向服务对象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3)增大受益者的选择:扩大服务对象对服务机构的自由选择,通过服务对象“用脚投票”的效果来促进服务机构重视效率和质量。
(4)增加福利使用者的付费,通过使用者的付费一方面体现受益者的个人责任,并约束其福利需要,另一方面也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并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
(5)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并在业绩考核和评估中强化效率和质量的指标。
(三)在社会政策实践中引入市场机制的优点及问题对于政府来说,在社会福利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的最大好处一是可以降低对福利服务机构的财政负担,二是能够限制服务对象不合理的接受服务行为,并约束其过度的服务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