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获麟解》原文及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古文观止翻译赏析

古诗古文观止翻译赏析

古诗古文观止翻译赏析《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

“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

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

除本书外,二吴还细着了《纲鉴易知录》。

《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

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

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古文观止》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古文观止》的许多译注本,都是用中华书局本为底本。

中华书局本实有两种:一是1959年本。

这是由原古籍刊行社转来的本子,此本“据映雪堂本断句,并校正ORg了个别显著的错字”。

二是1987年本,即安平秋点校本。

此本虽以1959年本为底本,但用映雪堂原刻本复核过,用文富堂本、怀泾堂本、鸿文堂本参校过,还用相关史书、总集、别集所收古文校勘过,而且补录了二吴之《序》和乘权所撰《例言》。

因而后者是所能见到的最好的版本。

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石碏谏宠州吁臧僖伯谏观鱼郑庄公戒饬守臣臧哀伯谏纳郜鼎季梁谏追楚师曹刿论战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宫之奇谏假道齐桓下拜受胙阴饴甥对秦伯子鱼论战寺人披见文公介之推不言禄展喜犒师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郑子家告赵宣子王孙满对楚子齐国佐不辱命楚归晋知罃吕相绝秦驹支不屈于晋祁奚请免叔向子产告范宣子轻币晏子不死君难季札观周乐子产坏晋馆垣子产论尹何为邑子产却楚逆女以兵子革对灵王子产论政宽猛吴许越成祭公谏征犬戎召公谏厉王弭谤襄王不许请隧单子知陈必亡展禽论祀爰居里革断罟匡君敬姜论劳逸叔向贺贫王孙圉论楚宝诸稽郢行成于吴申胥谏许越成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吴子使札来聘郑伯克段于鄢虞师晋师灭夏阳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曾子易箦有子之言似夫子公子重耳对秦客杜蒉扬觯晋献文子成室苏秦以连横说秦司马错论伐蜀范雎说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颜斶说齐王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庄辛论幸臣触龙说赵太后鲁仲连义不帝秦鲁共公择言唐雎说信陵君唐雎不辱使命乐毅报燕王书谏逐客书卜居宋玉对楚王问五帝本纪赞项羽本纪赞秦楚之际月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孔子世家赞外戚世家序伯夷列传管晏列传屈原列传酷吏列传序游侠列传序滑稽列传货殖列传序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高帝求贤诏文帝议佐百姓诏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武帝求茂才异等诏过秦论治安策论贵粟疏狱中上梁王书上书谏猎答苏武书尚德缓刑书报孙会宗书光武帝临淄劳耿弇诫兄子严敦书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陈情表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北山移文谏太宗十思疏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滕王阁序与韩荆州书春夜宴桃李园序吊古战场文陋室铭阿房宫赋原道原毁获麟解龙说马说师说进学解圬者王承福传讳辩争臣论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与于襄阳书与陈给事书应科目时与人书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送杨少尹序送石处士序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祭十二郎文祭鳄鱼文柳子厚墓志铭驳复仇议桐叶封弟辨箕子碑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愚溪诗序永州韦使君新堂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城山记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待漏院记黄冈竹楼记书洛阳名园记后严先生祠堂记岳阳楼记谏院题名记义田记袁州州学记朋党论纵囚论释秘演诗集序梅圣俞诗集序送杨置序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宦者传论相州昼锦堂记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泷冈阡表管仲论辨奸论心术张益州画像记刑赏忠厚之至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上梅直讲书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潮州韩文公庙碑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三槐堂铭方山子传六国论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寄欧阳舍人书赠黎安二生序读孟尝君传同学一首别子固游褒禅山记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送天台陈庭学序阅江楼记司马季主论卜卖柑者言深虑论豫让论亲政篇尊经阁记象祠记瘗旅文信陵君救赵论报刘一丈书吴山图记沧浪亭记青霞先生文集序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徐文长传五人墓碑记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何陋轩记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

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

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

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

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注释】①蔡:周代古国。

②上国:国都。

③詈:骂。

④郁:阻滞。

⑤莳:栽种。

⑥信:通“伸”,伸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守仁以.罪谪龙场()②就.石穴而居之()③安而乐.之()④因名.之曰“何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②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3.“何陋轩”是如何来阐明孔子“何陋之有”的观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借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二)秦西巴纵麑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

孟孙归,求麑安在。

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孟孙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注释】麑(ní)小鹿太子傅:太子的老师;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臣诚.弗忍()②纵而与.之()③求麑安.在()④居.一年()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②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3.孟孙做了什么事来表示对秦西巴的认同?(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4.从选文中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三)刘氏善举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A卷知识通关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精讲速记巧练(原卷版)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A卷知识通关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精讲速记巧练(原卷版)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第一单元【单元检测】(A卷•知识通关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运用(共23分)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yǒng_A_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wǎn B 转,(),使我的心也(),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的美文。

通过作品记叙“我”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可爱形象和自由快乐的农村生活图景。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4分)蕴.叉.yǒng wǎn(2)文段中括号里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高亢沉静弥漫情趣B.悠扬安静弥散情致C.高亢安静弥漫情致D.悠扬沉静弥散情趣(3)文中画波浪线句有语病,修改正确。

(2分)2.(2分)填入下面横线的句子,正确的排序是()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如果误解了,那我们就不能理解那美好的本质。

①浅尝辄止,看到的只是现象;只有深刻介入,才能触达事情的本质。

①任何一件事情要做好或做到极致,都必须付出极大的精力和心血。

①世间所有的成功,都是人们苦心孤诣的结晶,或者说,它们几乎都是深刻思考和探索使然。

①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断章取义,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父母和朋友的一些批评甚至指责,可是,这只是现象,其本质是对我们的爱。

①而我们让某些事情由好走向更好,就是从现象抵达本质的过程。

《获麟解》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

《获麟解》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

《获麟解》原文及作品赏析
【作品介绍】
本文是韩愈读《春秋》时对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一语有感而发的见解。

据《左传》记载,这一年春,叔孙氏狩猎时,他的车夫捕获了一头怪兽,认为它是不样之物,就赏给了掌管狩猎的小吏。

孔子见到以后,告诉他们这是麟。

联想到周朝的衰败,孔子十分伤感。

他认为,麟是仁义的动物,吉祥的象征,可是没有圣王在位,所以一旦出现就被捕获,可见它生不逢时。

韩愈也联想到中唐政治的腐败,自己虽有才华,却不被朝廷所知,与孔子有同感,所以借题发挥写成本文。

这篇文章虽然只有一百八十八字,却正反立论,曲折反复,寓意深远,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原文】
获麟解
麟之为灵①,昭昭也②。

咏于《诗》③,书于《春秋》④,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⑤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⑥,不恒有于天下⑦。

其为形也不类⑧,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

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午,鬣者吾知其为马⑨,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麇、鹿,惟麟也不可知。

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

唐宋八大家简介之韩愈的文学成就

唐宋八大家简介之韩愈的文学成就

唐宋八大家简介之韩愈的文学成就唐宋八大家简介之韩愈的文学成就文学创作文学创作理论上: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

诗歌创作他在诗歌创作上也有新的探索。

所谓以文为诗,别开生面,用韵险怪,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

当然,他的诗也存在着过分散文化、议论化的缺点,对后代有不良影响。

论说文韩愈在论说文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

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

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

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

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

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

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指为死者歌功颂德,在墓志铭中不论其功绩如何,一概夸大其词予以赞颂的行为)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卞和泣玉(共10篇)

卞和泣玉(共10篇)

卞和泣玉(共10篇)卞和泣玉(一): 卞和泣玉全文翻译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②,奉而献之厉王③,厉王使玉人相之④,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⑤,而刖其左足⑥.及厉王薨⑦,武王即位⑧,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和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 ,文王即位⑨,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⑩.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B11”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B12,贞士而名之以诳B13,此吾之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B14,遂命曰“和氏之璧”.【注释】①选自《韩非子和氏》.②和氏:相传名卞和.璞:含玉的石头.③厉王:春秋楚国国君 ,名冒,公元前757——741年在位.④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⑤诳:读kuá ng筐.欺骗.⑥刖:古代一种断脚的刑罚.⑦薨:读hōng哄.周代诸侯死叫薨.⑧武王:名熊通,公元前740——690年在位.⑨文王:名熊赀,公元前689——677年在位.⑩泣:这里指眼泪.B11奚:为什么.B12题:品评,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B13贞士:坚贞之士.B14理:治理,对璞进行整治.【译文】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在楚山得到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便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这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为卞和有意欺骗,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卞和又把那块石头献给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 这是一块石头.”武王也以为卞和是故意欺骗,又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后来,武王死去,文王登位.于是,卞和便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文王听到这件事后,派人前去查询,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独有你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整治那块璞,果然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随即命名为“和氏之璧”.【题旨】坚持真理,终被认识;偏听偏信,害人误事.卞和泣玉(二): 卞和泣的是什么玉【文字记载】卞和泣玉① 楚人和氏②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③,厉王使玉人相之④,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⑤,而刖其左足⑥.及厉王薨⑦,武王即位⑧,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和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⑨,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⑩.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⑾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⑿,贞士而名之以诳⒀,此吾之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⒁,遂命曰:和氏之璧.【注释】①选自《韩非子·和氏》②和氏:相传名为卞和.璞:含玉的石头.③厉王:春秋楚国国君,名冒,公元前757—741年在位.④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相:鉴别.⑤诳:读kuáng筐.欺骗.⑥刖:古代一种断脚的刑罚.⑦薨:读hōng 哄.周代诸侯死叫薨.⑧武王:名熊通,公元前740—690年在位.⑨文王:名熊赀,公元前689—677年在位.⑩泣:这里指眼泪.⑾奚:为什么.⑿题:品评,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⒀贞士:坚贞之士.⒁理:治理,这里指对璞石进行雕琢.【译文】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从楚山得到一块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后,卞和又把那块璞石献给了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 这只是一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而后,武王驾崩,文王登位.卞和竟然捧着那块璞石,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派人前去调查原因,那人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并非因为失去双脚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世人将宝玉看作石头,把忠诚的人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啊!” 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去雕琢那块璞石,果然从那块璞石中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于是命名这块美玉为“和氏璧”.【寓意】只要坚持真理,终有一天会得到世人的认可.【认识】自古以来,人们无不对卞和遭遇深感叹息,对楚王的偏听偏信深感愤怒.并把卞和泣玉这个成语作为对偏听偏信者的鞭笞和不被认识的人才的同情.但千载以后来看,这个故事似乎并非如此,卞和这个发现宝玉的人被处以极刑似乎并非偶然,那不能全部归咎于楚王的偏听偏信,卞和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宝玉,他只是一味的坚持“它是宝玉的认识”.却没有用实际的方法来证明它是宝玉.一而再,再而三的献给楚王,只是因为他坚信“那就是宝玉”,却无法加以证明,因而在无能的玉匠的断语之下,他无法加以辩驳,只好受刑.这启示了我们一个道理,无论你有多大的能力也好,多强的作用也罢,无法把它表现出来,一切都是空话.所以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表现出自己的能力,这样我们才能被社会、历史所认可.但这表现也需要合乎实际,切不可盲目乱来,应该如同老子说的那样:“事善能,动善时.”《孙子兵法》也说过:“鹫鸟之急,至于毁折者,节也.”卞和泣玉(三): 《卞和泣玉》表达的思想《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卞和泣玉(四): 卞和泣玉初中文言文翻译急!原文: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译文: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加工的玉石,捧着进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工鉴定,玉工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是欺骗,因而刖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献给武王.武王叫玉工鉴定,又说:“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和氏是欺骗,而刖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哭的原因.说:“天下被刖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这块石,从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卞和泣玉】卞和泣玉(五): 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马说》《卞和泣玉》.《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在《卞和泣玉》中,玉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后方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的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希望.卞和泣玉(六): 《卞和泣玉》2.下面加点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1)奉而献之厉王(2)王闻之,使人问其故b(1)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2)谨食之,时而献焉c(1)王乃使玉人理其璞(2)久而乃和d(1)子奚哭之悲也(2)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a加点词语之 b加点词语焉 c加点词语乃 d加点词语何2.下面加点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a(1)奉而献之厉王(2)王闻之,使人问其故b(1)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2)谨食之,时而献焉c(1)王乃使玉人理其璞(2)久而乃和d(1)子奚哭之悲也(2)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a加点词语之 b加点词语焉 c加点词语乃 d加点词语何【卞和泣玉】卞和泣玉(七): 马说和获麟解做对比文言文答案麒麟,是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之兽。

韩愈生平与创作简介

韩愈生平与创作简介

韩愈生平与创作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文学家。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都是很著名的文章。

一、生平经历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今属辽宁)。

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

韩愈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过朝官或地方官。

但其“三岁而孤”,由其兄韩会抚养。

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自言“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可能与韩会的抚育有关。

父辈能文者有韩云卿,李白称他“文章盖世”。

韩愈也说:“愈叔父当大历世,文辞独行中朝。

”由此看来,韩愈既出生于官宦之家,叔父与兄又都以文章名世,这样的门第对于他后来的趋向有一定的影响。

韩愈时,家道已中落,而且韩会早死,韩愈随寡嫂颠沛流离,《祭郑夫人文》云:“就食江南,零丁孤苦。

”韩愈二十岁时,赴京师求官,又曾“穷不自存”。

韩愈初到长安谋考进士,在《答崔立之书》中说:“仆始年十六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

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

乃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

仆诚乐之,就求其术。

”但此后举进士,三次落第,终于寄食于人。

直到贞元八年(792),韩愈二十五岁,始中进士。

这次考试,由陆贽主考,梁肃、王础为佐,号称得人。

“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

除韩愈外,还有李观、李绛、崔群、欧阳詹、王涯、冯宿等,“皆天下之选”。

韩愈此后又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但前后三年,终于落选。

此后,韩愈便上书宰辅,以求闻达。

贞元十一年(795)三月之内三次上书,竟无消息。

于是离开京师,到地方为佐吏,先佐汴州,又佐徐州。

直到贞元十八年(802),韩愈才得国子监四门博士。

韩愈文言文简短

韩愈文言文简短

韩愈文言文简短1.求韩愈师说翻译简短版韩愈师说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

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

难道值得奇怪吗?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天津市河北区2021版中考语文试卷A卷

天津市河北区2021版中考语文试卷A卷

天津市河北区2021版中考语文试卷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知识与运用(15分) (共3题;共15分)1. (3.0分) (2020七上·德惠期末)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①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②后来发生了分qí________: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一shà________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③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说。

(节选自莫怀戚《散步》)(1)根据文中读音,在横线上正确、规范地写出这两个汉字。

(2)“粼”字共________画,在《新华字典》中,若按部首查字法查该字应查________部。

(3)解释加下划线词语“熬”在文中的含义:________。

2. (8分) (2017九上·徐州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

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了一幅巨大的画卷,失去了中心和方向。

我的眼前,一片xiāng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xián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那菜花的黄,黄的蓬勃,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蓝的深沉。

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的深湛,也蓝得温柔tián雅。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yī,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垂向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褐色的山峦。

《左传》“西狩获麟”相关典故语词探析

《左传》“西狩获麟”相关典故语词探析

《左传》“西狩获麟”相关典故语词探析作者:宋洋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4期摘要:典故词是植根于古代典籍中的词语,古代文献中有关“西狩获麟”的典故及其典故词具有重要的文字学、词汇学价值。

“获麟”典故词的产生发展是有迹可寻的,可以从典籍来源、构成成分和词义特征三大方面探究《左传》中“西狩获麟”相关典故语词的特点。

关键词:《左传》典故词获麟中古引言典故词是历代文人利用古代典籍中的词语所创造的新词,是特定时代所流行的经典文化的产物。

它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词汇现象,和我们熟知的其他词汇现象都不一样,并且构词特点不像一般词汇那样有明显的规律性。

本文主要以有关“获麟”的典故及其相关典故词为例,从典籍来源、构成成分和词义特征三大方面考察其特点。

一、“获麟”典故及相关典故词来源典故词与一般词语不同,一般词语很难说出其出现的准确时间和典籍记载,来源一般不清晰,但是典故词可以找到其源头。

“获麟”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典籍里,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逐渐衍生出了一组典故词,如泣麟、感麟、绝麟、吾道穷等。

“获麟”一词在传世文献中始见于《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云:“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

时无明王,出而遇获。

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修中兴之教,绝笔于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

”杜预叙述了这样一个典故:春秋时期贵族猎获麒麟,却以为不祥,遗弃了它,孔子因此感伤周道不兴,编《春秋》时写到获麟一句就停笔了。

这为后世相关典故词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土壤。

在《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中有更加明确的记录:“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

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

‟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何休注:“麟者太平之符,圣人之类,时得麟而死,此亦天告夫子将没之徵,故云尔。

期末测试试题版

期末测试试题版

期末测试卷(时间:120分钟 总分:120分)、积累运用(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元全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 撺掇(cu a n) 眩晕(xu dn) 急湍(tu a n) 怒不可遏(农B . 推搡(s a ng) 雾霭(a i) 目睹(d u )拾级而上(sh )i C . 归宿(xi )u 驰骋(ch e ng) 脑畔(p n)纷至沓来(t n D . 寒噤(j n )蜷卧(qu dn) 俯瞰(k m ) 接踵而至(zh o ng ) 2. 卜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 分) A . 吟咏 缭绕 穹顶 目眩神迷B . 旷野喧哗 熏陶 风云变幻C . 横溢 踊跃 苍劲 嘎然而止D . 浮躁 磅礴 阑珊 震耳欲聋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他表面装好人,背后说人坏话,挑拨离间,没人理他。

B. 快考试了,他还是若.无.其.事.的样子,父母真为他担忧。

C. 上课的铃声刚一响,同学们就络绎不绝.地奔进了教室。

D.回到家乡,我欣喜地发现昔日的土路已经被宽阔的马路代替,各种各样的汽车川流. 不息。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能否以积极的心态直面生活 ,是迎来“春暖花开”般美好境地的关键。

B.中国第一部以青少年足球运动为主题的 3D 动画电影《足球队长》正式启动制作 。

C.梁小虹称,于今年9月前后发射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挑战了中国火箭制造、合 练、设计的最高水平。

D. 所谓“困境儿童”,是指由于儿童自身、家庭和外界的原因陷入困境 ,需要予以帮 助和保障。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中国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

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诗宋词元曲……这些耳 熟能详、打动人心的篇章,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 ___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言文获的翻译

文言文获的翻译

吾闻之古者,渔者获鱼,必先察其性,而后取之。

非徒取其食,亦以养其心也。

是以君子取物,必审其宜,而后动焉。

吾友李生,性至孝,事亲至谨,一日获一异石,色碧如玉,纹理斑斓,似有奇瑞。

李生爱之,常置几案,以自赏玩。

李生告余曰:“此石也,得之深山之阴,石间有泉,泉流不息,石得此水,故色碧而温润。

吾每观之,心甚畅然,以为此石之德,亦吾之德也。

”余闻之,笑而答曰:“善哉,子之论石也。

石之德,宜在坚贞,温润者,亦石之质也。

子之德,孝悌也,谨信也,此石之德,亦宜在坚贞,温润而已。

”一日,李生出游,遇一恶少,求与共饮。

李生知其非善类,欲避之,而恶少固求。

李生不得已,遂与之饮。

酒酣耳热,恶少忽起,取石掷地,大笑曰:“此石有何奇,尔竟宝之!”李生大惊,趋前拾石,视之,已碎。

心知事不可为,遂与恶少告别,归家。

归途中心绪烦乱,见道旁有犬,追逐一兔,兔甚惊慌,奔入草丛。

犬亦随之入草,久久不出。

李生见之,叹曰:“兔之智,犬之愚,人亦何异?”归家后,李生取石碎片,洗净,仍置几案。

虽已破碎,然其色碧如初,温润依旧。

余问李生曰:“子何以处此?”李生答曰:“石虽碎,其德未改。

吾心亦然,虽遇恶少之辱,吾之德未改也。

”余闻之,肃然起敬,曰:“善哉,子之德,可与石比矣!”自是之后,李生益自砥砺,事亲益谨,人皆称之。

余亦以石之故事,常自警省,每遇逆境,必思石之坚贞,温润如故,以励己心。

石也者,天地之精华,山川之灵秀,得天地之造化,故能坚贞温润。

人亦然,得天地之灵气,养心性之德,亦能坚贞温润。

是以君子之学,当如石之德,坚贞温润,无论顺逆,皆能自持,不失其本。

吾友李生,获一石而悟一理,知石之德,即己之德,是以能自砺,能自持。

余亦愿与李生共勉,学石之德,养己之德,以成君子之风。

《获》之译我听说古代的渔夫捕鱼,必须先观察鱼的习性,然后才去捕捉。

不仅仅是为了获取食物,也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心性。

因此,君子获取物品,一定要审慎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

我的朋友李生,性格极为孝顺,侍奉父母非常谨慎。

韩愈《获麟解》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韩愈《获麟解》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获麟解唐·韩愈麟之为灵,昭昭也。

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

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

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

惟麟也,不可知。

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

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

麟为圣人出也。

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

”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注释麟:麒麟(qí lín),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状如鹿,牛尾,狼额,马蹄,五彩腹。

其性柔和,古人把它当作仁兽,作为吉祥的象征。

灵:灵异,神奇之物。

《礼记》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昭昭:明白。

《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周南·麟之趾》篇。

《春秋》:本为周代史书的通称,到孔子根据鲁史材料修成一部《春秋》时,这才变为专名,就是六经之一的《春秋经》,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史记》所谓《春秋》,实指《左传》。

《春秋》上有关于获麟的记载。

其实在《荀子》、《大戴礼记》、《史记》、《汉书》等古籍中,都提及麟。

祥:祥瑞。

畜(xù):饲养。

恒有:常出现。

类:相似。

麋(mí):也叫“驼鹿”或“犴(hān)”。

然则:既然如此。

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

果:确实,果然。

翻译麟是象征灵异、祥瑞的动物,是显而易见的。

在《诗经》中被歌颂过,在《春秋》中也有记载,传记百家之书也夹杂着记述。

即使妇女儿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

但是麟是野生动物,不被家庭所豢养,自然界也不常有。

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不像马、牛、犬、猪、豺狼、麋鹿那样。

既然这样,即使有麟,人们也不认识它是麟啊。

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马,犬猪豺狼麋鹿,我知道它们是犬猪豺狼麋鹿,只有麟没法认得。

诗经《麟之趾》原文译文鉴赏

诗经《麟之趾》原文译文鉴赏

诗经《麟之趾》原文|译文|鉴赏这首《麟之趾》很像是孔子的《获麟歌》。

诗三章,其首句描写麒麟,次句描写贵族,末句慨叹不幸的麒麟。

意在以贵族打死麒麟比喻统治阶者迫害贤人(包括孔子自己)。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诗经《麟之趾》原文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译文及注释译文麟的脚趾呵,仁厚的公子呵。

哎哟麟呵!麟的额头呵,仁厚的公姓呵。

哎哟麟呵!麟的尖角呵,仁厚的公族呵。

哎哟麟呵!注释⑴麟:麒麟,传说动物。

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

趾:足,指麒麟的蹄。

⑵振振(zhēn真):诚实仁厚的样子。

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

⑶于(xū虚):通吁,叹词。

于嗟:叹美声。

⑷定:通“顁”,额。

⑸公姓: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孙为公姓。

或曰公姓犹言公子,变文以协韵。

⑹公族:与公姓义同。

鉴赏这是一首赞美诸侯公子的诗。

但这公子究竟是作为商纣“西伯”的文王之子,还是爵封“鲁公”的周公旦之子,抑或是一般的贵族公子,就不得而知了。

按朱熹《诗集传》“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故诗人以‘麟之趾’兴公之子”的解说看,似指周文王的“子孙”而言;但《毛诗序》则有“《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之说。

既为“衰世”,就非必定为文王或周公之子了。

赞美贵族公子,而以“麟”起兴,这在今天的读者,或许会感到奇怪,但在古代却是一桩异常庄重和动情的事。

所谓“麟”,其实就是糜,鹿之一种而已。

不过古代传说中的“麟”,却非同寻常:据汉刘向《说苑》称,“麒麟,麕身牛尾,圜头一角,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春秋感应符》更发挥“一角”之义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

”《荀子》亦云:“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恶杀,麟在郊野。

”大抵是一种兆示“天下太平”的仁义之兽。

莸麟解文言文翻译

莸麟解文言文翻译

原文:莸麟者,神兽也。

其状若麟,而青色。

鳞甲若隐若现,光华内映。

常游于幽谷之间,翔于云霄之上。

世之奇珍,莫不欲得而玩之。

然其性孤高,不与众兽为伍。

人或见之,皆叹其神异,莫能测其深浅。

一日,莸麟游于山巅,见一野狐,状甚可怜。

野狐曰:“吾闻莸麟神异,欲求一见,不知可否?”莸麟曰:“吾性孤高,不与众兽为伍,汝欲见吾,当先求吾心。

”野狐听后,心中一动,遂拜莸麟为师,学习其高洁之性。

岁月如梭,野狐渐通莸麟之性,自感内心愈发高洁。

一日,莸麟对野狐曰:“吾欲往东海,汝可随吾同行,共观天下之奇。

”野狐欣然答应,于是莸麟与野狐一同前往东海。

至东海,莸麟与野狐观赏海景,见海中有一宝珠,光彩夺目。

莸麟对野狐曰:“此宝珠,天下奇珍也。

吾欲取之,汝意如何?”野狐曰:“吾虽不知宝珠之贵,然观莸麟之志,吾愿追随。

”于是莸麟取宝珠,与之同归。

归途中,莸麟对野狐曰:“吾性孤高,不与众兽为伍,然汝能随吾学习,共观天下之奇,吾甚感欣慰。

”野狐答曰:“吾能随莸麟,实乃三生有幸。

吾愿终身追随,共度时光。

”译文:莸麟是一种神兽,它的样子像麒麟,但颜色是青色的。

它的鳞甲若隐若现,光华内映。

它常常在幽谷之间游荡,飞翔在云霄之上。

世上的奇珍异宝,没有人不想得到它来把玩。

然而它的性情孤高,不和其它野兽为伍。

人们见到它,都感叹它的神奇,没有人能测出它的深浅。

有一天,莸麟在山顶上游玩,看见一只野狐狸,样子非常可怜。

野狐狸说:“我听说莸麟神奇,想要见一见,不知道可以不可以?”莸麟说:“我的性情孤高,不和其它野兽为伍,你想要见我,应该先求得我的内心。

”野狐狸听后,心中一动,于是拜莸麟为师,学习它的高洁性情。

岁月如梭,野狐狸渐渐明白了莸麟的性情,感觉自己的内心也越来越高洁。

有一天,莸麟对野狐狸说:“我想要去东海,你可以跟着我一起去,共同观赏天下的奇景。

”野狐狸欣然答应,于是莸麟和野狐狸一同前往东海。

到了东海,莸麟和野狐狸观赏海景,看见海中有一颗宝珠,光彩夺目。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13分) (共3题;共13分)1. (3分)(2020·孝感) 根据拼音工整地写出相应汉字误用聪明,何若一生守拙;làn________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

2. (8分) (2017九上·湖南开学考) 古诗文默写填空。

(1) ________,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2)白头搔更短,________。

(杜甫《春望》)(3) 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4)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点染美妙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爱莲说》中用莲的清高比喻君子令人敬重而不轻侮的句子是________。

3. (2分)(2019·福建模拟)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代表作《桃花源记》。

“记”古代一种散文文体,大多是游记,用来记叙旅途见闻或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风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

B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也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 .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和《孔乙己》都是出自他之手。

D .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英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集《羊脂球》,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小说的主题。

二、阅读(54分) (共5题;共54分)4. (10.0分)(2019·平谷模拟) 下面的语录出自《论语•公冶长》,在该语录中,孔子和子路、颜渊各自谈了自己的志向。

请结合对三人志向的理解,从自己读过的一部名著中选取一个人物,简要说明这个人物符合上面哪种志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获麟解》原文及作品赏析
【作品介绍】
本文是韩愈读《春秋》时对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一语有感而发的见解。

据《左传》记载,这一年春,叔孙氏狩猎时,他的车夫捕获了一头怪兽,认为它是不样之物,就赏给了掌管狩
猎的小吏。

孔子见到以后,告诉他们这是麟。

联想到周朝的衰败,孔子十分伤感。

他认为,麟是仁义的动物,吉祥的象征,
可是没有圣王在位,所以一旦出现就被捕获,可见它生不逢时。

韩愈也联想到中唐政治的腐败,自己虽有才华,却不被朝廷所知,与孔子有同感,所以借题发挥写成本文。

这篇文章虽然只
有一百八十八字,却正反立论,曲折反复,寓意深远,读来令
人感慨万千。

【原文】
获麟解
麟之为灵①,昭昭也②。

咏于《诗》③,书于《春秋》④,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⑤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⑥,不恒有于天下⑦。

其为形也不
类⑧,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

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午,鬣者吾知其为马⑨,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麇、鹿,惟麟
也不可知。

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

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

圣人者
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

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注释】
①麟:传说中的兽名。

似鹿而大,牛尾。

马蹄,有一角。

灵:灵异。

②昭:明白。

③《诗》:《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其中《国风·周南》中有《麟之趾》一篇。

④《春秋》:《春秋·哀公十四年》记载:“西狩于大野……获麟。

”,传说孔子作《春秋》,因此绝笔。

⑤祥:吉祥或凶险的预兆,又专指吉兆,引申为吉祥。

⑥畜:养。

⑦恒:常。

⑧不类:不像,不相似。

⑨鬣(liè):某些哺乳动物颈上生长的又长又密的毛。

【译文】
麒麟是灵兽,这是十分明显的事。

《诗经》咏颂它,《春秋》里记载着它,它还出现在众多的杂记、传记之类的书中。

连妇
女和小孩都知道它是吉祥的象征。

但是麒麟虽然是吉祥的象征,但是不能养在家里,天下也不常见。

麒麟的外形也不为人所辨
识,(它的外形)不像马、狗、猪、豺、狼、麋、鹿。

既然这样,虽然有麒麟出现在人间,一般人也不知道这是麒麟。

看到它的角,就以为它是牛;看到它鬣毛,就以为它是马;看到它像狗、猪、豺狼、麋鹿,就以为它是狗、猪、豺狼、麋鹿。

不能辨识
麒麟,则看见麒麟的时候,说它是不祥之物也可以。

虽然,麒
麟出现之时,天下一定有圣人在。

圣人就一定能够辨识麒麟。

麒麟果然不是不祥之物。

有人说:“麒麟之所以是麒麟,是因
为它注重的是德行而不是外表。

如果麒麟出现在圣人不在的时候,那么麒麟不被人所知道,被视为不祥之物也是理所当然
的。

【题解】
《春秋·鲁哀公十四年》:麟见于郊,为叔孙氏之车子鉏(chú)商所获,折前左足,载以归。

叔孙以为不祥,弃之郭外。

孔子往观之,曰:“麟也。

何为乎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襟,曰:“吾道穷矣。

”因著《春秋》,书“西狩获麟”,为之绝笔。

文公感其事,故作是解。

【解析】
此文公借题自写,有如龙、马之说。

且文凡四转折,矫变
不测,如生龙活虎,可为平钝者药石。

凡文,断无无故而作者,文公之人与文,真所谓祥麟威风,争先睹之者。

此必是下第,
人不知其文,或以无人荐之,故有感而作此。

不然,不病而呻,不哀而泪,吾所未见也。

唐荆川曰:以“祥”、“不祥”三字
作眼目。

《辑注》评:前以知论麟之祥不祥,谓之不祥者,人之咎也,麟无与焉;后以德论麟之祥不祥,谓之不祥者,麟之咎也,人何责焉。

四段归重末段,人不知麟,我偏责麟。

明是翻案文字,而公之用意深远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