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斯企业的性质读书笔记.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斯《企业的性质》读书笔记
初读这篇文章,我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真意,但也着实为作者超凡的逻辑思路和洞察力所折服。这是一篇由如今的百岁老人、制度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科斯,在其大学本科期间所完成的论文,文章从交易成本的视角,以古典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边际分析为工具,探析了企业的本质、企业为何存在、以及企业规模决定等问题。
文章内容
文章主要分为5个部分。论文开篇,科斯首先对流行于经济学中的假设进行了批判,当时的经济学研究往往将假设的可处理性作为考虑的主要问题,而对其是否与现实相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科斯则认为经济学假设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一个好的经济学假设,不仅要易于验证,还应符合现实。
文章第一部分,作者主要根据一些事实说明:价格不是唯一的协调生产的方法,市场上,有些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而有些则在组织内部由企业家决定,组织的显著特征便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两个假设:资源配置由价格决定;资源配置由企业家决定,因此,本文的目的便是说明为何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模式,从而解答企业为何存在的问题。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对企业为何存在这个问题给予了回答,主要原因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最明显的成本便是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同时,市场上的不确定性、政府监管(如税收)等因素也是使用价格机制的不可忽略的成本,于是企业应运而生。当企业存在时,由于大量的契约得以内部化,因此契约的数量大幅减少从而节约了交易成本;另外,企业的存在也有助于克服市场机制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从而为长期契约替代令人不满的短期契约提供了可能;再次,企业能获得如税收之类的政府管制上的好处,这些都成为企业带价格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原因。
紧接着,作者试图提出一种解释企业规模变化即企业边界的视角:当追加的交易由企业家来组织时,企业就变大;反之,企业缩小。企业的规模实际上决定
于收益与成本的衡量,尽管垄断利润诱使企业不断扩大,但在企业扩大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企业家功能收益递减现象,组织成本的上升、要素最佳使用的困难以及可能的一种或者多种要素供给价格的上升也可能抵消企业扩大的收益。于是,企业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组织一笔交易增加的额外成本等于在市场或另一企业完成同样的一笔交易的成本为止。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企业在如下情况下趋于扩大:组织成本越来越少,并且随着组织交易的增多,成本上升愈慢;企业家犯错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随着被组织的交易增多,失误增加的愈少;组织规模愈大,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下降愈大(这实际是交易成本与组织管理成本间的对比衡量)。
第三部分,作者主要针对企业产生的专业分工论和不确定性论展开批判。专业分工论认为企业出现促进一体化以减少专业分工带来的生产混乱。不确定性论则认为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一个特殊的企业家阶层得以产生,他们承担预测决策的工作,并以对特定行为结果的保证换取对他人的指挥控制权。
作者认为,专业分工论的主要问题在于分工不一定导致混乱,且不能解释企业家一体化对价格机制一体化的替代。不确定性论在作者看来同样问题丛生:一方面,由于建议可出卖,那么有判断力的人不一定会加入生产,他们可以选择出卖建议;另一方面,给予完成某些行为以报酬而不去指挥这些行为是完全有可能的(商人购买期货),契约便是一种保证收益而往往不包括支配的选择。
第四部分,作者否定了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的不合理假定,认为成本曲线的上升并不构成对企业规模的约束,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克服这一问题。通过论证作者得出结论:为了确定企业的规模,必须考虑市场成本(即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和组织管理成本,而后才能确定每一个企业生产多少种产品和每一种产品生产多少。
最后一部分,作者检验了已经发展的企业的概念是否与现实世界中相一致,他认为主仆关系和雇佣关系的区别在于“主人”可行使的产权范围的不同。指挥是“雇主与雇员”这种法律关系的实质,代理人与仆人的区别并不是存在或不存在固定工资或由企业专门委员会决定的报酬,而是代理人有就业的自由。另外,对于企业规模决定,作者重申,在边际点上,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或是等于在另一个企业中的组织成本,或是等于由价格机制“组织”这笔交易所包含的
成本。实业家们不断地进行实验,多控制一点或少控制一点交易,用这个办法来维持均衡。
个人见解
令我最佩服的是作者看问题的视角和想法,作者通过对在美国旅行学习期间对美国产业一体化的观察和研究经历进行体悟,提出了分析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新范式: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尽管不能精确测量,但是这一概念的出现,为企业的存在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并且似乎可以解释所有制度经济学上的问题,即所有制度的出现都是为了降低潜在的交易成本的。
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还有一定的局限:
首先,作者对于分工产生企业似乎并不支持,而我认为,企业把生产产品的一组行为活动内部化,若每项活动的度量维度都可被精确衡量和定价且这种度量是低成本甚至是无成本的,那么企业不会出现,买者只需根据生产流程上各活动的贡献支付其供给者相应的报酬即可。但是毫无疑问,精确度量每一流程劳动者的行为几乎不可能,或者,即使可能也成本巨大,需要收集各种有关这些活动的信息,这既是完全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那么,为了提高交易的效率,产品的生产流程被企业家组织到一个企业中完成,买家只需对最终产品支付一个由企业所决定的合适的价格,而后对于要素提供者的补偿则是由企业内部的制度来完成,这就使得买家不必分别对各流程上的要素提供者的行为做出评估,从而节约了度量成本;也使得买家不必与各流程的要素提供者一一签订契约,而以一个契约代替,这显然是更经济的做法。内部化可以使专业化分工的好处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使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得到降低。分工和流程对交易成本似乎有着一种显然的影响,分工越细,利用市场的交易成本越高(交易次数多),企业的优势就愈发的得以体现出来。
其次,企业取代市场价格机制的说法正确么?我认为并不准确,市场价格机制的存在是企业存在的基础,企业则是市场发展的结果。价格机制与企业的不同我认为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市场发展的动态结果:在市场发展的初期,产品流程工艺往往比较简单,生产成本较低,市场的空间往往也较小,因此,可以由个人完成产品生产的全部过程(自给自足),这时,个人实际上类似一个“小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