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腰背肌筋膜炎24专业104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腰背肌筋膜炎
3.与风寒湿侵袭有关
● 研究表明,在寒冷刺激的条件下,肌肉的黏滞性增加,做功能力下降25%, 表明肌肉的收缩和做功能力与气候有关。寒冷、潮湿的气候环境也是本病 常见的诱发因素。中医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胜者为 行痹,寒胜者为痛痹,湿胜者为着痹。腰脊为督脉和足太阳经脉所过,经 筋所循,络结汇聚,脏腑之维系,运动之枢纽。凡闪挫、跌仆、劳损、潮 湿、寒冷刺激,伤及腰脊,筋络受损,或筋节劳损,气滞血瘀,筋拘节错, 而致疼痛,重着不去,活动牵掣,发为痹证。
● 5.患者取俯卧位,在脊柱两侧膀胱经涂上介质,医者沿膀胱经走行方向用直擦法,以透热为度。 可加用湿热敷,以温经活血,舒筋通络。
注意事项
● 1.腰背肌筋膜炎病变部位广泛,临证时应明确病变主要节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的 疗效。
● 2.平时注意局部保暖,必要时可用腰围加以保护;治疗期间避免脊柱过度屈伸活动,以利于损伤的 恢复。
骶部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变节段膀胱经。
操作
● 1.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按揉法、法在脊柱两侧膀胱经往返交替施术,手法宜深沉缓和,时间约5 分钟,以舒筋活血,促进渗出吸收。
● 2.继上势,医者用掌揉法在病变节段及周围施术,再用双手提拿脊柱两侧骶棘肌数遍,然后用掌 根推法顺肌纤维方向平推施术,手法宜沉、深透,时间约5分钟,以舒筋活血,温经通络。
2.与代谢障碍有关
● 正常情况下,渗出与吸收是保持平衡的,当渗出大于吸收时则积聚肿胀, 渗出减少时则干涩摩擦。腰背部肌肉的排列是较为复杂的,呈纵向、横向、 斜向交织排列。肌筋膜的功能是分隔肌群既保证肌群的整体功能,又保证 每块肌肉的独立活动,减少肌肉摩擦。长期的单一、静止性姿势劳作,使 肌肉运动平衡失调;反复屈伸、旋转胸腰动作等,增加肌肉间摩擦,使渗出 液增多,肌筋膜内压力增加,当渗出大于吸收时则积聚,发生代谢障碍, 引起腰背部广泛性酸胀痛。
(完整版)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腰痛病(TCD编码:BGSOOO)。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ICDTO编码:M51.202)。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CT或MRl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或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二)、证候诊断1、血瘀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证: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丽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三、治疗方法(一)中医辩证论治1、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组成秦艽3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 甘草6g羌活3g没药6g当归9g香附3g牛膝9g地龙6g五灵脂6g(炒)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2、寒湿证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肌筋膜炎的中医调治
肌筋膜炎的中医调治人体腰背部肌肉表面有一层致密而质韧的肌筋膜,它和肌肉一起附着在骨骼和韧带上.具有一定的弹性,肌肉收缩活动时.肌筋膜一起收缩。
若肌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腰背活动时肌肉和筋膜两者就不断发生磨擦、牵扯。
使局部水肿,就会引起疼痛症状。
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生,是因人体免疫机能下降,复加多次受寒冷、风湿刺激,使纤维结缔组织水肿。
脂肪浸润。
血管发生炎症、痉挛及肌纤维收缩而引起:也有因肥胖而致脂肪块压迫筋膜和上皮组织并发粘连引起。
临床表现除了腰背酸痛外.有的还感到腰背部僵硬或发重、行动受限,疼痛也可放射到臀部.症状可以持续数个月之久。
这种病在反复发作多久后.轻划皮肤可出现一道长时间不退色的红色划痕,甚者在腰背疼痛部位摸到一个痛性结节或条索状的肿块。
中医认为.气留不行、血壅不通、筋脉失养是慢性腰背痛的主要病机。
治疗当以调理气血、畅通经脉为主。
笔者自拟“芎胡独生汤”.有补益强壮、活血通络、祛风除湿、行气止痛之功,临床治疗因肌筋膜炎所致的腰背痛.屡用屡验。
一般服药5~7剂症状明显减轻,10~15剂腰背酸痛即可消失。
处方及用法:川芎15克,延胡索15克.独活15克,桑寄生 20克.秦艽15克,鸡血藤30克,狗脊15克。
水煎2次,合并药液.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
此外.撞背功对肌筋膜炎引起的腰背痛亦有良好效果。
一般自练7~10天症状明显减轻,2~3 周症状可消失。
患者双足与肩等宽.站立于一平面墙壁之前,背对墙相隔半尺,全身放松,协调一致.身体后仰,突然用背部撞击墙壁.借撞击反作用力使身体前倾.如此反复进行;撞击下背部时.呈骑马式站立,上背适当前屈.两臂下垂,然后进行撞击,力量由轻到重,运动时必须使意气集中于腰、肩、背部,每日早、中、晚各练100次。
撞背功可行气壮腰肾、扶正祛邪、舒筋活络、解除痉挛.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组织修复。
血脉疏通、气机流畅、气行血活而筋脉自利,则疼痛可止。
另外.还有一种传统的屈膝团滚疗法.对肌筋膜炎导致的腰背痛也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腰背肌筋膜炎
腰背肌筋膜炎腰背肌筋膜炎是指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而使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变性的一种疾病。
腰背部广泛疼痛,多位于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晨起明显,活动后减轻,有时可放射至臀部。
慢性劳损,如长时间弯腰工作、久坐、长时间开车等。
腰椎基础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
腰背部广泛疼痛,多位于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有时可放射至臀部。
疼痛常于清晨发作,活动、热敷后减轻或消失。
进行相关检查,如X线、MRI等,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药物治疗: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针灸等,可帮助缓解疼痛和僵硬感。
封闭治疗:在疼痛点注射局部麻醉药和激素类药物,可迅速缓解疼痛和消炎。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预防措施: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加强腰背部肌肉的锻炼;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等。
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加强腰背部肌肉的锻炼,如进行瑜伽、普拉提等运动。
适当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以维持骨骼健康。
本研究旨在观察经筋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
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发现经筋疗法在缓解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本文将介绍经筋疗法的基本概念、治疗方式、效果及安全性,并结合现有研究进行讨论。
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性疾病,主要由肌肉和筋膜的微小损伤或慢性炎症引起。
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僵硬和活动障碍。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的改变,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经筋疗法作为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在筋膜调理和疼痛缓解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近年来,经筋疗法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疗。
研究发现,经筋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经筋穴位,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松解粘连、缓解肌肉紧张,从而有效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障碍。
然而,经筋疗法的疗效仍存在一定争议,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过敏、疼痛加重等不良反应。
腰背肌筋膜炎24专业104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2)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3)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4)X 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邱贵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09 年)进行诊断。
(1)腰背部、臀部广泛疼痛,常因剧烈活动或寒冷诱发;并具引发放射区,即重压肌筋膜区皮下结节,除在该点有酸胀感外,还可在该点周围或距离稍远区域引发疼痛或肌紧张;(2)腰部活动受限、肌肉痉挛,部分患者有明确的疼痛扳机点;(3)X 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二)证候诊断1.风寒湿阻证:腰部疼痛板滞,转侧不利,疼痛牵及臀部、大腿后侧,阴雨天气加重,伴恶寒怕冷。
舌淡苔白,脉弦紧。
2.湿热蕴结证:腰背部灼热疼痛,热天或雨天加重,得冷稍减或活动后减轻;或见发热、身重,口渴、不喜饮。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气血凝滞证:晨起腰背部板硬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活动后减轻。
舌暗苔少,脉涩。
4.肝肾亏虚证:腰部隐痛,时轻时重,劳累后疼痛加剧,休息后缓解。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一)外治法1.手法治疗(1)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由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施行揉按和扌衮法。
点按肾俞、腰阳关、八髎和腰痛区阿是穴。
双手拇指在激痛点上反复揉按,如果触及到筋结或筋束,可用捏拿、分筋、弹拨、掐揉等手法松解,恢复其舒缩功能。
术者以掌根或小鱼际肌着力,在患者腰骶部施行揉摸手法,从上而下,反复进行3~5 次,使腰骶部感到微热。
隔日1 次,7 次一疗程。
(2)注意事项:急性期或体质较弱,或孕妇;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等,忌用或慎用手法。
(颈肩腰腿痛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副本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腰痛病:西医称为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最常见于腰4-5及腰5骶1间隙。
一、【诊断要点】1、诊断依据:(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感受寒湿史。
大多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内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脊柱测凸,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盘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放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5)X线摄片检查:脊柱测凸,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
2、症候分类:(1)血瘀型: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型: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天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型: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加重,活动后减轻,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型: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3、病理分型:(1)单侧椎间盘突出:下腰痛伴一侧下肢放射痛,脊柱测凸,腰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病变椎间盘患侧椎旁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CT检查示椎间盘向椎管一侧突出。
(2)双侧椎间盘突出:下腰痛,伴双下肢放射痛,腰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病变椎间盘两侧椎旁均有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中医治疗腰背肌筋膜炎
05
推拿按摩辅助缓解腰背肌筋膜炎
推拿按摩原理介绍
01
02
03
疏通经络
通过推拿按摩手法刺激腰 背部的经络和穴位,促进 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 和疼痛。
放松肌肉
推拿按摩可以舒缓腰背部 肌肉的紧张状态,减轻肌 肉疲劳和痉挛,促进肌肉 恢复。
调整脏腑功能
通过刺激腰背部与脏腑相 关的穴位,可以调整脏腑 的气血功能,改善腰背肌 筋膜炎的症状。
中医治疗腰背肌筋膜炎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腰背肌筋膜炎概述 • 中医对腰背肌筋膜炎认识 • 草药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实践 • 针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应用 • 推拿按摩辅助缓解腰背肌筋膜炎 • 康复期管理与生活调整建议
01
腰背肌筋膜炎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腰背肌筋膜炎是指因寒冷、潮湿、慢 性劳损等因素导致腰背部肌筋膜及肌 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变性,进 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舒适度调整
在针灸过程中,医生应关注患者的感受,及时调整针刺深度和刺激强度,以保持患者的 舒适度。
疗程安排以及效果评估
疗程安排
针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一般需连续进行 数次,具体疗程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而 定。通常建议每周进行2-3次针灸治疗, 连续治疗2-4周为一个疗程。
者的症 状改善情况,如疼痛减轻、肌肉僵硬缓解 等。同时,可结合其他评估指标,如生活 质量改善情况等,综合判断针灸治疗的效 果。
常用手法演示和舒适度调整
1 揉法
用手掌或指腹在腰背部进行轻柔的揉动,以缓解肌肉紧 张。
2 推法
用手掌或指腹在腰背部进行单向或往返的推动,以促进 气血流通。
3 㨰法
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 突起部分在腰背部进行滚动,以放松肌肉。
腰肌劳损中医诊疗方案
腰肌劳损中医诊疗方案腰肌劳损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腰背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僵硬、肌肉紧张等。
中医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体系,具有较好的诊疗效果,下面是关于腰肌劳损中医诊疗方案的具体介绍。
一、中医诊断中医诊断腰肌劳损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进行,具体包括:1.望诊:观察腰背部异常症状,如肌肉紧张、肌肉萎缩、腰椎畸形等。
2.闻诊:通过听取患者的病情相关描述和自述的症状表现,如腰部疼痛的性质、程度等。
3.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生活方式等,以了解病因、发病机制等。
4.切诊: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以了解体内的阴阳失衡情况。
二、中医治疗1.中药治疗:常用方剂包括四逆汤、桂枝汤等,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用合适的药材组方。
中药治疗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腰部疼痛、舒缓肌肉紧张等。
2.中医推拿: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刺激和调理患者的穴位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缓解疼痛等。
3.中医穴位贴敷疗法:选择适当的穴位贴敷患者的腰部,如肾俞穴、脾俞穴等,可以起到温通经络、活血止痛的作用。
4.针灸治疗:选择适当的针灸穴位刺激患者的经络,如膀胱经、肾经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活血止痛、消肿等。
5.中医外治法:包括热敷、石灸、艾灸等方法,可以温热腰部、舒缓疼痛、促进血液循环等。
三、中医调理除了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外,中医还注重调理患者的整体状态,包括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调理、锻炼等:1.调整生活方式: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如长时间站立、坐着或弯腰工作。
定期休息,适当进行腰部暖身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和重物搬运。
2.饮食调理:适当加入一些益气补肾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以补充体内的营养成分,提高机体抵抗力。
3.锻炼:进行适当的腰部肌肉锻炼,如腹部收紧、腰背部伸展等,有助于加强腰部肌肉力量,提高腰部稳定性。
总结起来,腰肌劳损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中医推拿、中医穴位贴敷疗法、针灸治疗、中医外治法等,同时还需调理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和锻炼习惯。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僵硬、运动受限等。
中医认为,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生与腰背部的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湿气淤积、寒湿内侵等相关。
因此,在中医诊疗腰背肌筋膜炎时,应从整体调节、疏通经络、祛湿除寒等方面入手,以下是一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分型1.风湿寒湿型:主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寒湿重;舌苔白腻、脉弦细。
2.湿热型:主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红肿热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3.血瘀型:主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紧缩感;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脉弦细涩。
二、中药内服1.风湿寒湿型:方剂:温经活血汤组成:桂枝、红花、当归、川芎、防风、独活、白芍、白芷、乌药、郁金、牛膝、葛根、天麻功效: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缓解疼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2剂2.湿热型:方剂:清热利湿汤组成:黄芩、山药、赤小豆、藕节、车前子、茵陈、连翘、石韦、防风、独活、乌药、天麻、白芷功效: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2剂3.血瘀型:方剂:活血化瘀汤组成:川芎、赤芍、红花、桃仁、三棱、丹参、薤白、木香、郁金、天麻功效: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缓解疼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2剂三、外用疗法1.中药艾灸:方法:选取艾绒,加热艾条,将热的艾条在患处进行艾灸,适当调整热度以及间隔时间。
作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缓解腰背疼痛2.推拿按摩:方法:选取适当的推拿按摩手法,如推、拿、拉、捏、按、揉等,以缓解腰背肌紧张和疼痛。
作用:疏通经络,舒筋活络,缓解疼痛四、饮食调理1.避免生冷食物:如冰镇饮料、生冷水果等,以免寒湿侵袭腰背部,加重病情。
2.多食用具有温经散寒作用的食物:如生姜、辣椒、黑豆、葱蒜、羊肉等,有助于温暖腰背部,舒筋活络。
3.饮食清淡:避免油腻、辛辣食物,以免加重湿热症状。
五、生活调理1.适度休息:避免长时间坐着或站立,可适当休息、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2.及时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增强腰背部肌肉力量,改善局部循环。
【偏方】腰背肌筋膜炎中医效验良方
【偏方】腰背肌筋膜炎中医效验良方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慢性劳损性疾病,多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而使腰背部肌组织、肌筋膜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从而出现腰背部酸困、弥漫性钝痛、肌肉痉挛和活动受限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腰背肌筋膜炎由于外感风寒、长期劳累负重,特别是一些单调、反复的动作,常常可诱发急性发作。
腰背肌筋膜炎属中医学“肌筋痹'范畴。
方一筋针疗法【主治】:腰背肌筋膜炎【方法】:根据腰背部疼痛和活动受限的部位,按照'以痛为输'的取穴原则,循经筋走向选取1~3个筋结点或压痛点,定为筋穴并做好标记。
常规消毒皮肤后,用直径0.30mm、长40mm的一次性筋针于所取筋穴处沿皮肤平刺,进针25~30mm,以患者无明显针感为宜;同时嘱患者活动疼痛部位,若患者疼痛无明显减轻,则调整进针方向和角度,待患者疼痛减轻后,留针15~20min,期间配合活动疼痛部位。
每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天,共2个疗程。
【编按】:筋针疗法是刘农虞教授通过研习《内经》中的经筋理论,并结合自己30余年的针灸临床实践逐步提炼而研创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该法是以经筋理论为指导,以“以痛为腧''以结为腧''以舒为腧'为取穴原则,以特制的针具浅刺皮下,“无感得气,激发卫气,舒筋散结,从而速治筋性痹病、筋性腔病和筋性窍病的一种独特的针刺疗法。
该疗法因进针时的痛感及针感小,安全性高,且所需针灸针的数量也较少,能消除患者对针痛、得气感的恐惧,所以患者易于接受,更适合现代人对针刺治疗的需求。
用筋针浅刺皮肤,可以宣发卫气、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30例患者经过2个疗程治疗,治愈9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无效1例。
治疗期间均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庞青民,赵欲晓.筋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J].中医正骨,2017,29(03):36-37]方二火龙灸【主治】:腰背肌筋膜炎【方法】:第一步,用75%乙醇消毒患者背部,循督脉及膀胱经双侧内侧线放置中药浸泡好的纱布条;第二步,将湿毛巾轻盖在纱布条上;第三步,沿纱布条的摆放形状,用注射器在毛巾上洒上乙醇并点燃,在患者背部形成了3条'火龙';第四步,约5~10秒后,待病人感到背部灼热,立刻用备好的湿毛巾按照从头至脚的方向扑灭火焰,并沿背部督脉及膀胱经点穴按压(如至阳、命门、腰阳关、肾俞、大肠俞等穴),热感减退后再洒乙醇、点燃,反复操作3~5次;第五步,灸疗之后,取下病人身上覆盖的毛巾,用干毛巾轻轻擦干背部汗珠。
中医治疗肌筋膜炎药方
中医治疗肌筋膜炎药方
中医中药对于肌筋膜炎有很好的效果,但要根据个人的病情来拟定药方,没有适合所有患者的固定药方。
因此患者需要到正规中医院进行辨证论治,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
肌筋膜炎可以分为风寒湿阻、气血凝滞等多种证型,不同证型就要使用不同的药方。
肌筋膜炎是西医的疾病名称,它在中医临床上属于痹症的范畴。
中医认为这种疾病是由于感受风寒湿邪或外伤劳损,引起气虚血瘀、经络闭阻,进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膜受损和肌肉痉挛,出现腰背疼痛、酸胀和僵硬等证候。
中医治疗肌筋膜炎的具体方法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推拿和中医康复等。
其治疗原则是舒筋活络、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等,但具体的治疗方案是因人而已的,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来进行辨证论治。
因为每个人的病情有所差异,一个方案不可能适合所有的人。
如果想要进行中药治疗,必须去正规的中医院就诊,根据个人病情来拟定合适的药方。
比如说腰背部肌筋膜炎可以分为风寒湿阻型、湿热蕴结型、气血凝滞型和肝肾亏虚型,不同证型要用不同的药方。
风寒湿阻型的患者常用透骨草、伸筋草等祛风除湿的中药,气血凝滞型的患者常用红花、鸡血藤等活血化瘀的中药。
腰骶肌筋膜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腰骶肌筋膜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中腰痛的诊断标准。
①本病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好发于颈肩、腰背部,以及胸、臀、大腿等处,起病可急可缓,风寒湿邪、急慢性肌肉损伤为常见诱因。
②临床表现以酸胀、重滞、困倦、疲乏、发麻、痹痛、乏力感,寒冷刺激症状加重,局部得温则适。
反复发作,痛甚伴有肌痉挛,活动受限。
③查体:局部肌肉紧张,患处有明显压痛,可触及颗粒、索状、结节,结块型“筋结”病灶,多数只有一个,亦可以有两个或多个“筋结”。
颈肩背部肌筋区以斜方肌、肩脚提肌、菱形肌、竖脊肌、岗上肌、岗下肌为常见病损区,腰部肌筋区以腰椎两侧的肌筋及第三腰椎横棘突的病变损伤为常见。
④实验室检查:除少数患者血沉加快外,多数化验及X线片无特殊。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中腰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
①弥漫性腰、背、臀部顿痛;局部紧束感,或沉重感,或重物压迫感;以上症状以髂嵴上方或腰椎横突部最为明显,可牵涉单侧或双侧大腿的外侧,但不向膝关节以下传导;②转身等腰部活动受限,弯腰活动稍偏久即可引起局部疼痛;③缺血性疼痛:天气变化,或劳累过度,或局部受凉,或夜间睡眠中及晨起痛。
疼痛活动后可缓解,傍晚或劳累后加重;④压痛点:痛点固定,且位置较深,常位于腰椎横突处,或肋下缘,或髂嵴处;自觉局部肌肉痉挛变硬和(或)紧张感明显,并可于深部触到痛性硬结或肌索;⑤MRI 检查:症状典型者可有肌筋膜局部增厚,局部肌肉异常(萎缩、肿大)。
⑥上述标准中,同时具备①和④者即可诊断为该病。
(二)症候诊断①风寒湿型:腰背部冷痛重着,渐渐加重,夜间痛甚,得暖或按摩后痛减,遇阴雨加剧,舌淡苔白腻,脉弦细。
②痰瘀阻络型:加腰背刺痛,痛有定点,拒按,腰肌紧张、僵硬,舌紫暗,苔薄腻,脉弦紧。
③肝肾亏虚型:腰加背酸痛,软弱无力,遇劳更甚,休息则缓,舌淡嫩,脉沉细。
(医学课件)腰背肌筋膜炎
需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强直性脊柱炎等疾 病进行鉴别。
02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过程
炎症过程与细胞因子
炎症反应
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因子的释放和相互作用。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调节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生长因子、干扰素等,在炎症过 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症状
腰背部疼痛、酸胀、僵硬,可伴有或不伴有放射痛,长时间坐位或弯腰活动 时症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发病原因与机制
发病原因
寒冷、潮湿的环境,慢性劳损,免疫系统异常等。
发病机制
外界因素导致腰背部肌肉和筋膜受到刺激,引发无菌性炎症反应,炎症因子释放 引起疼痛和僵硬等症状。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如X线、MRI等)进行 诊断。
姿势不良
长期姿势不良或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导致肌肉负荷加重,进而引起腰背肌筋膜炎。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与体征
疼痛
腰背部疼痛是该病最常见的症 状,疼痛性质多为酸痛、胀痛 或牵拉痛,时轻时重,偶有刺
痛或烧灼感。
肌肉僵硬
腰背部肌肉可出现僵硬、紧张、 痉挛,触摸时质地较硬。
活动受限
腰背部疼痛和僵硬可导致活动受限 ,特别是弯腰、扭转或长时间坐立 时症状加重。
治疗方案优化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
康复治疗
研究康复治疗在腰背肌筋膜炎治疗中的作用,提 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研究挑战与展望未来
长期随访研究
01
开展长期随访研究,评估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24个专业104种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目录
狐惑病(白塞病)中医诊疗方案
220
42
产后痹中医诊疗方案
225
43
皮痹(系统性硬化病)中医诊疗方案
229
44
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
239
45
风湿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
243
46
扁瘊(扁平疣)中医诊疗方案
247
47
油风(斑秃)中医诊疗方案
259
48
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
256
49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诊疗方案 狂病(轻躁狂)中医诊疗方案 多寐病(发作性睡眠病)中医诊疗方案 惊悸(惊恐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网球肘(肱骨髁上炎)中医诊疗方案 肩锁关节脱位中医诊疗方案 筋结(屈指肌腱腱鞘炎)中医诊疗方案 跟疼症(足跟疼)中医诊疗方案 颞下颌骨关节病中医诊疗方案
页码 3 9 16 21 27 32 36 39 45 50 56 60 66 70 75 80 89 95 100 107 113 117 124 133 137
531
100
老年颤证(老年特发性震颤)中医诊疗方案
534
101
呆病(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诊疗方案
540
传染病科 102
老年郁证(老年期抑郁)中医诊疗方案
553
103 麻疹(典型麻疹)中医诊疗方案
561
104
肺痨(耐多药结核病)中医诊疗方案
565
骨伤科
针灸科 内分泌科 肾病科
外科
风湿科
皮肤科 肿瘤科 血液病科
27
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诊疗方案
141
28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
145
29
(医学课件)腰背肌筋膜炎
(医学课件)腰背肌筋膜炎汇报人:2023-12-23•概述•病因与病理生理•临床表现与诊断目录•治疗与康复•病例分析•总结与展望01概述腰背肌筋膜炎是指腰背部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常常由于长期慢性劳损、寒冷刺激、外伤等原因引起。
定义主要症状包括腰背部疼痛、僵硬、肌肉紧张等,常常在早晨起床或长时间坐姿后加重,活动后可缓解。
特征定义与特征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生与炎症反应有关,炎症因子刺激肌肉和筋膜,导致疼痛和僵硬。
炎症反应肌肉痉挛循环障碍疼痛和僵硬可引起肌肉痉挛,进一步加重症状。
炎症反应和肌肉痉挛可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组织的营养供给,加重病情。
030201发病机制流行病学发病率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在中老年人、长期久坐的人群以及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中。
病因长期慢性劳损、寒冷刺激、外伤等是主要病因。
预防和治疗适当的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是常用的治疗方法,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坐姿、避免长时间久坐、加强腰背部肌肉锻炼等。
02病因与病理生理长期慢性劳损寒冷刺激脊柱退行性变免疫或代谢因素病因01020304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坐、久站等,导致腰背部肌肉和筋膜受到过度牵拉和压力。
腰部受到寒冷刺激,使肌肉和筋膜痉挛,血液循环减慢。
随着年龄增长,脊柱退行性变,椎间盘水分减少,椎间隙变窄,导致腰椎稳定性下降。
某些免疫或代谢性疾病可能导致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生。
病理生理腰背肌筋膜炎发生时,炎症因子释放,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导致疼痛和肿胀。
疼痛和炎症反应可引起肌肉痉挛,进一步加重症状。
长期慢性炎症可导致组织粘连,影响肌肉和筋膜的正常功能。
腰背肌筋膜炎可能引起神经根受压,导致神经痛和放射痛。
炎症反应肌肉痉挛组织粘连神经根受压。
医院腰背肌筋膜炎康复诊疗常规
医院腰背肌筋膜炎康复诊疗常规【概述】腰背肌筋膜炎是指腰背肌筋膜非特异性炎症。
较多患者是由于脊柱疾患所致,其次为慢性损伤及致痛性炎症(包括风湿病、病灶性毒素或免疫性疾患)所致。
【诊断要点】l.症状腰背部、臀部等处的弥漫性疼痛,且以腰部两侧及髂嵴上方最为明显。
疼痛性质以隐痛、酸痛或胀痛为主,同时可伴有酸沉、僵硬、麻木等其他不适感觉。
疼痛可随时间、体位、气候和劳累程度发生改变。
2.体征腰背部、臀部等处有特定的压痛点,压痛点常可放射。
触诊检查时,在腰背部可摸到呈弥漫状分布的大小不等的结节或条索状物。
3.X线检查常无特殊。
4.其他检查0.5%普鲁卡因作疼痛引发点封闭时疼痛可消失或缓解。
【康复评定】1.疼痛评定。
2.腰椎关节活动范围评定。
3.腰背肌肌力的评定。
4.行走能力的评定。
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
【康复治疗】1.一般治疗对有明显致病因素者,首先应去除诱因。
2.药物治疗一般服用消炎、止痛类药物;若用中医中药,治则为舒筋活血、祛风散寒。
3.物理治疗(1)光疗法1)红外线疗法:200-300W的红外线,腰部照射,20min/次,1次/d。
2)紫外线照射:腰部红斑量照射,4MED开始,根据病情和红斑出现情况,每次递增1MED,1次/d,8-10次为1疗程。
(2)电疗法1)超短波疗法:两个电极并置于腰部,微热量,10-15min/次,1-2次/d,15-20次为1疗程。
2)调制中频电疗法:腰背部痛点并置,耐受量,20min/次,1-2次/d,15-20次为1疗程。
(3)超声波疗法:于腰背部,用接触移动法,声强1.0-1.5W/cm2,10-15min/次,1次/d,15-20次为1疗程。
(4)运动疗法:患者疼痛缓解后,应加强腰背肌训练,以防止疼痛复发。
训练方法同腰椎间盘突出症。
(5)手法治疗:患者俯卧位,治疗师用轻缓的推、揉、滚等手法作用于患处,重点在压痛点明显、肌肉附着点附近,20min/次,1次/d,手法不宜过强、过深,以免加重疼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背肌筋膜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
(2)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
(3)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
(4)X 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邱贵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09 年)进行诊断。
(1)腰背部、臀部广泛疼痛,常因剧烈活动或寒冷诱发;并具引发放射区,即重压肌筋膜区皮下结节,除在该点有酸胀感外,还可在该点周围或距离稍远区域引发疼痛或肌紧张;
(2)腰部活动受限、肌肉痉挛,部分患者有明确的疼痛扳机点;
(3)X 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二)证候诊断
1.风寒湿阻证:腰部疼痛板滞,转侧不利,疼痛牵及臀部、大腿后侧,阴雨天气加重,伴恶寒怕冷。
舌淡苔白,脉弦紧。
2.湿热蕴结证:腰背部灼热疼痛,热天或雨天加重,得冷稍减或活动后减轻;或见发热、身重,口渴、不喜饮。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气血凝滞证:晨起腰背部板硬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活动后减轻。
舌暗苔少,脉涩。
4.肝肾亏虚证:腰部隐痛,时轻时重,劳累后疼痛加剧,休息后缓解。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一)外治法
1.手法治疗
(1)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由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施行揉按和扌衮法。
点按肾俞、腰阳关、八髎和腰痛区阿是穴。
双手拇指在激痛点上反复揉按,如果触及到筋结或筋束,可用捏拿、分筋、弹拨、掐揉等手法松解,恢复其舒缩功能。
术者以掌根或小鱼际肌着力,在患者腰骶部施行揉摸手法,从上而下,反复进行3~5 次,使腰骶部感到微热。
隔日1 次,7 次一疗程。
(2)注意事项:急性期或体质较弱,或孕妇;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等,忌用或慎用手法。
2.外用中药
(1)中药熏蒸(熏洗):以中药热熏洗腰背部。
推荐方药及用法如下:熏洗汤加减,透骨草、伸筋草、归尾、寻骨风、川断、海桐皮。
根据辨证适当加减。
上药加水1500ml浸泡1 小时,文火煎开10 分钟后备用。
采用自动熏蒸床熏洗患
处,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每次30 分钟,每日1 次,10 天为1 个疗程。
注意事项:重症高血压、心脏病、急慢性心功能不全者,重度贫血、动脉硬化症,
心绞痛、精神病、青光眼等;饭前饭后半小时内、饥饿、过度疲劳;妇女妊娠及月经期;急性传染病;有开放性创口、感染性病灶、年龄过大或体质特别虚弱的人禁用中药熏蒸(熏洗)。
(2)中药贴敷:根据病情需要,选用具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作用的中药膏外敷。
3.穴位注射疗法
用当归注射液或香丹注射液循经取穴或痛点注射。
4.针灸治疗
针刺阿是穴、肾俞、腰阳关、委中、昆仑等穴,亦可使用电针,或配合艾灸。
5.拔罐疗法
(1)操作方法:俯卧位,暴露拔罐部位,薄薄涂上凡士林油膏。
用血管钳夹取95%乙醇棉球,点燃。
左手持罐,罐口向下,右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血管钳,迅速伸入罐内绕一圈,立即抽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穴位上,如肾俞、腰阳关、八髎和腰痛区阿是穴等。
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10~15 分钟。
起罐时,左手按住罐口皮肤,右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隔日一次,7 次为1 个疗程。
(2)注意事项: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孕妇,月经期或有出血倾向者;有严重心脑疾患或脏器衰竭以及精神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有肢体缺血或软组织感染倾向者等,忌用拔罐治疗。
(二)其他疗法
1.物理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红外线、超短波、TDP、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仪、蜡疗等。
2.铍针治疗
(1)操作方法
定位:患者触诊寻找压痛点或筋结点,用指端在皮肤垂直向下做“十”字压痕,注意“十”字压痕的交叉点对准压痛点的中心。
消毒:按局部常规消毒。
进针:针尖对准皮肤“十”字压痕的中心,快速进针,当铍针穿过皮下时,针尖的阻力较小,进针的手下有种空虚感,当针尖刺到深筋膜时,会遇到较大的阻力,持针的手下会有抵抗感。
松解:松解是整个治疗的关键步骤。
针刺的深度以铍针穿透筋膜即可,不必深达肌层,这样可以避免出血及减少术后反应。
出针:完成松解以后,用持针的棉球或纱布块压住进针点,迅速将针拔出,按压进针点1~2 分钟。
隔日1 次,7 次为一疗程。
(2)注意事项:针具要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局部软组织存在炎症反应、有出血
倾向、严重心脑疾患或脏器衰竭及肝肾等疾病及糖尿病患者忌用。
3.小针刀治疗
(1)操作方法:选择痛点或软组织条索处,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用针刀局部进行粘连带的松解,刀法有:切、割、推、拨、针刺等,一般1 次即可,不愈
者隔7 天做第二次。
超微针刀疗法:选择痛点或软组织条索处,无需麻醉,直接针刺,切割深浅筋膜1~3 刀。
(2)注意事项:刀具要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施术部位皮肤有炎症表现者;施术部位有重要器官、大血管、神经干等无法避开,可能引起损伤者;孕妇,月经期或有出血倾向者;有严重心脑疾患或脏器衰竭以及精神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有肢体缺血或软组织感染倾向者等,忌用小针刀治疗。
4.梅花针治疗
(1)操作方法:将针具及皮肤常规消毒后,手握针柄,针尖对准叩刺部位,使用腕力,将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用力要均匀柔和,遍刺腰部疼痛部位,3 日1 次,3 次1 疗程。
(2)注意事项:局部皮肤有疮疡、破溃或损伤等,孕妇、月经期或有出血倾向者;有严重心脑疾患或脏器衰竭以及精神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有肢体缺血或软组织感染倾向者等,忌用梅花针治疗。
5.封闭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选用当归注射液等进行封闭治疗,每周一次,2 次为一疗程。
严重心、肝、肾脏疾病;局部软组织感染;糖尿病、肿瘤及结核病,禁用局部封闭。
(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寒湿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推荐方药:舒筋活血汤加减。
独活、羌活、防风、荆芥、当归、续断、青皮、牛膝、杜仲、红花、枳壳等。
中成药:独活寄生合剂、金乌骨通胶囊等。
2.湿热蕴结证
治法:清热除湿,舒筋止痛。
推荐方药:四妙散加减。
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川芎等。
中成药:四妙丸、痛风定胶囊等。
3.气血凝滞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灵脂(炒)、香附、牛膝、地龙等。
中成药:七厘散等、盘龙七片、通滞苏润江胶囊等。
4.肝肾亏虚证
治法: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推荐方药:补肾壮筋汤加减。
当归、熟地黄、牛膝、山茱萸、茯苓、续断、杜仲、白芍、青皮、五加皮等。
中成药:养血荣筋丸等。
(四)健康指导
1.患者疼痛剧烈时以卧床休息为主,减轻腰椎负担,避免久坐、弯腰等动作。
2.减轻腰部负荷,避免过度劳累,尽量不要弯腰提重物,如捡拾地上的物品宜双腿下蹲腰部挺直,动作要缓。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3.加强腰肌背伸锻炼,如仰卧位的三点、五点式拱桥锻炼,俯卧位的飞燕式锻炼。
三、疗效评定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治愈:腰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无复发;
好转:腰部疼痛减轻,活动时稍有不适;
未愈:症状无改善。
(二)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主诉进行综合判定。
患者主诉判定采用VAS 视觉模拟评分法。
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