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影的告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读《影的告别》

重读《影的告别》

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所收的第二篇即是《影的告别》。此篇写于1924年9月24日夜,最初发表于1924年12月8日《语丝》周刊第4期。全诗只有四百来字,但以其想象的奇特、意象的奇崛、思想情感的复杂和丰富,成为《野草》中最具艺术魅力也是最隐晦难解的一篇散文诗。诗作的全文如下: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要理解这篇散文诗,首先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诗中的“影”

象征什么?二是“影”告别的是什么?考察以往研究者们对这两个

问题的解释,从阐释视角上看,大致可以梳理为以下四种不同的派别。

一,把“影”和“形”看成鲁迅自己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认为“‘影’的形象显然是代表着诗人的另一自我,这是一种自喻的手法”。{1}作者是借“影”和“形”的对立来解剖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和阴影。这一派别又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把“影”看成正面的积极的形象,是“‘战斗的我’,‘人’象征‘消沉的我’。在

‘影’的形象里寄托着作者不安于现状、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2}影“不愿意彷徨于明暗之间,它宁愿被黑暗吞没,使人和其他的影都不在黑暗里,黑暗世界全属于他自己。就是它‘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见《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是影的精神,也是这一篇的中心思想”;{3}影“不安于‘明暗之间’,要和昏睡其间的人们告别,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对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而带来的社会停滞的不满”。{4}二是把“影”看成负面的消极的形象。如王瑶先生认为《影的告别》就表现了鲁迅“对自己思想矛盾的自我解剖和批判”。“‘影’来告别时说出了许多话,他告别的对象是‘人’,就是‘形’;‘形’在这里没有说话,但他显然是一个勇往直前的战斗者;他是属于影所说的‘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的‘你们’中的一员,他对‘将来的黄金世界’是肯定的。形影本来是应该不分的,但影竟然要告别了,他感到‘不愿意彷徨于明暗之间’,又不能肯定

‘是黄昏还是黎明’,而他的命运只是或被沉没于黑夜,或被消失于白天,他所有的只是‘黑暗和虚空’;于是他愿独自远行,沉没于黑暗。……这里影所说的当然是作者曾经有过的一种思想,而且显然成了形的战斗的负荷,作者并未否定黎明或白天的到来,但也未能充分肯定,而是‘彷徨于无地’。这就是说,他一方面在战斗中有‘黑暗和虚空’的感觉,一方面又愿意与之分别,使黑暗消失于白天,虚空不占于心地”。{5}认为“‘影’的形象是鲁迅内心思想矛盾的化身。……全篇就是‘影’向睡梦中的人告别时所说的几段话。这些话以沉重缠绵的调子,隐晦难解的语言,表白了自己要告别而去的原因和彷徨虚无的心境。……这里表述的‘影’要告别人而去的理由,也

正是鲁迅当时内心深刻矛盾的袒露”。{6}

这派主张作品是以“影”和“形”的对立来解剖作者自己内心深处矛盾和阴影的研究者们,多是曾经生活在或经历了“十七年”和“文革”那些特殊历史时期的前辈学者,他们以自己对鲁迅的崇仰和对学术研究的执著与勤奋,为鲁迅研究乃至整个现代文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他们的思维方式也自觉不自觉地带有那个时代的政治烙印。所以这些研究者无论是把“影”看成积极的正面形象还是看成消极的负面形象,总是以政治的视角,把鲁迅拔高为一个不但与黑暗势力做殊死的斗争,而且毫不容情地批判自己的空虚与消沉的阴暗思想,在革命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的政治斗争的战士。强行把鲁迅放到政治和革命的场域拔高以后,就以政治或革命的标准来要求鲁迅,来批评鲁迅作品中所写的虚空阴暗的思想是不健康的。批评他“还没有到达马克思主义的高峰,因而这种思想矛盾还未能获得真正解决”。{7}其实,写作《野草》时的鲁迅还是一个启蒙主义的思想先驱,他所关注的是“人”的独立个性的确立和独立意识的觉醒。他批判或斗争的主要对象是封建专制制度赖以生存的封建礼教和奴隶道德。如果说鲁迅是战士的话,他是文化批判的战士而不是政治斗争的战士。所以用政治的视角和革命的标准来分析和评价鲁迅及其作品难免凿枘不合,牵强附会。并且把鲁迅完整的思想人格人为地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面,这种一分为二的二分法也有简单化的偏颇。

二,从婚恋的视角认为“影”和“形”隐喻着鲁迅与朱安和许广平之间复杂的恋爱心理。这一派别又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影”是鲁迅自己,而“形”即告别的对象是他的妻子朱安。把“《影的告别》解释为鲁迅潜意识里对妻子的告别。结婚十八年以来,他最终希望付诸行动来结束不明不白的夫妻名分”;{8}二是认为“影”是鲁迅自己,而“形”即告别的对象是他的恋人许广平。认为诗中说的“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我不愿意!”是诗人在苦闷彷徨的焦虑中转而怀疑爱情本身。“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是要和她――形――告别了。“这‘你’,是指称形,即告别辞的接受者,即许广平。这种转折,可以理解为一种‘迁怒’。意思就是:爱上你,就是一个错误;爱上你,我才会产生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