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公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公共关系工作手段——传播

5.1复习笔记

一、传播与公共关系传播

1.传播、传播要素与传播过程

(1)传播是指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传递、收受、交流、分享与沟通的过程。

(2)传播必须具备三项基本的要素:信源(或传者)、符号(信息的载体、形式)、目的地(受众)。

①信源,即传播中信息的提供者。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组织经常扮演着信源的角色。

②符号(信息的载体、表现形式)。传播中的信息,是指可用来消除或减少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公共关系传播活动的信息,更多地是为了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更好地协调双方的关系而设计的。

③目的地(受众)。受众是传播活动的能动的参与者,是对充塞于其周围的各种信息有选择的受传者。受众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知识、能力、态度以及带着一定的经验参与传播活动,对社会提供给他的大量信息进行选择。

(3)传播过程。按拉斯韦尔的划分,传播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谁传播(传播者)、传播什么(传播内容)、通过什么传播(传播渠道)、向谁传播(受传者)、传播效果如何等五个环节。

(4)人类社会的主要传播方式有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等。

2.公共关系传播

(1)公共关系传播的四种模式

宣传型、公共信息型、双向非对称性、双向对称型。

(2)公关传播的目的

在分享信息、传播沟通的基础上,促进组织与公众的相互了解,促使公众改变其原有的态度,促使公众采取与组织的公关目标一致的行动。

(3)公共关系传播的媒介

公关传播要做到精准、高效,就得深入了解、透彻研究公共关系所运用的大众传播媒介、分众传播媒介、人际传播媒介和网络传播媒介等媒介。

二、公关传播中的障碍与改善传播的方法

1.影响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因素

(1)编码制码过程中的障碍

编码能力不佳、语义的差异、与传送形式不谐调、知识经验的局限等。

(2)信息传递、输送过程中的障碍

传送时机不适、漏失或错传、环境噪音等。

(3)信息收受的障碍

知觉的选择性、对信息的过滤、受传者理解的差异与曲解、信息过量、心理障碍等。

2.公共关系传播的原则

①坚持公关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原则。

②符合公众利益、注重社会效益的公关传播伦理原则。

③符合公关活动总目标的原则。

④自觉尊重传播的科学性原则。

3.改善公共关系传播的方法

(1)积极适应新传播生态的变化和发展

(2)慎重选择健全合适的组织沟通网络

(3)善用双向沟通

(4)需知原则和例外原则

(5)促进有效沟通的具体措施

①信息编码要在传播者和受传者双方“共同经验范围”中进行,要尊重公众的文化传统和心理习惯。

②所编制的信息要真实、清楚明了,避免使用会引起歧义和误解的表达方式。

③在公关传播中尽量减少中转环节,使信息通过最短时间、最短线路直接达到公众。

④针对不同类型的公众和公众在不同时期的信息接受习惯选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传播媒介。

⑤在所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上,采用一些技术性措施,保证信息的新颖性和吸引力,引起公众的注意。

⑥在公关传播的全过程中,突出体现同公众之间的一致性,引发公众的兴趣。

⑦必要时可进行重复传播,以加大信息传播力度的方法,“强迫”公众注意传播内容。

5.2课后习题详解

1.试举例分析人类的四种基本传播方式在公共关系传播中的作用。

答:传播是基本的社会行为,人们时时刻刻都在传播。个人的思考活动、人与人的信息交换都具有传播意义。传播的基本方式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型:

①自我传播

自传最主要的特征是传播的主体(传者)和客体(受众)为同一个体,即主客一体。个人自我反省、思考、自言自语、自我发泄、自我安慰、自我陶醉、思想斗争、内心冲突等都是自传的具体形式,自传是对外交流沟通的基础,自传是与外界交流前的“预演”,有效的自传能提高传播效率。受到外界冲击时。自传能自我调节,更有效地适应多变的外部世界。目前,自传主要属于脑科学、心理学研究范畴,传播角度的相应研究还很少。

②人际传播

这是指个人与个人直接的信息交流沟通。人际传播可分为面对面的交流和通过媒介的交流两种。人际传播是一种普遍的、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最基本的传播方式。人际传播的主要特征如下:

a.个体性。人际传播在个体间进行——朋友间、同事间、夫妻间、兄弟间、师生间等,属于个体间的私人行为。

b.参与度高。参与人际传播的双方互为主客,良好的人际传播应是平等的沟通。双方可根据需要不断调整传播角色,既是传者又是受众,既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倾听接受对方的意见。这样交流,传播的双方都高度投人。

c.交流手段丰富,符号多样。符号是信息的载体,是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人际传播中运用的符号最为多样——从口头到文字、图像到音响,从仪表到特定的交往时空环境等,构成人际交往中的复杂符号系统,综合影响交流者的思想情感。

d.从传播的反馈看,速度最快,交流双方易于调整适应。人际传播多数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沟通,容易观察对方的反应来不断调整传播形式和内容,或根据需要及时反应,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绪。反馈的优势来调整适应上的优势。

e.最富有人情味。一般情况下.交往中的感情投人和流露随对象的增加而递减;情感的

直接体验随距离接近而加深、丰富。私下场合的个人直接交往比公共场合的感情沟通效果更好。

f.信息传递狭隘、缓慢、不准确。受人数的限制,单次传播的覆盖面狭小,受众数目大时速度非常慢。传播双方参与度高,信息传递需要经过多个层次,极易受各层次传播者态度、情绪、传播能力等个人因素的影响,致使信息失真,形成传播上的障碍。

③中继传播

介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传播方式,传播者通过媒介或面对面向公众进行直接传播信息,如大型演出、公开演讲、展示活动、开放组织、记者招待会等。中继传播的主要特征如下:

a.中继传播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中继传播是公开的传播,是直接传播,但不是人际传播的私人传播。

b.中继传播的客体是较大而又集中于特定空间的公众群体。中继传播面对大众,但不是大众传播中空间上彼此分散的公众。

c.中继传播是直接传播,但受众人数多,单个受众无法随时参与,因此,其信息反馈比人际传播笼统、缓慢。中继传播的传播效果通过观察或事后征求意见较快、较容易取得。

d.中继传播的受众相对集中于特定空间,团体气氛、特定空间氛围能明显影响传播。

④大众传播

传播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将大量复制的信息传递给分散的大众,如企业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广播进行的宣传活动。大众传播方式的主要特征如下:

a.间接传播,传播主体和客体不直接接触,而需经过大众传播媒介,因此,受众参与度较人际传播和中继传播要低。

b.信息的公众性。大众传播的信息要为大众共享,需要照顾到多数人的需要,信息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