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的诊断和治疗(附80例报告)
胆囊息肉最新版PPT课件
右上腹疼痛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 疼痛,多为隐痛或轻度不 适感。
消化不良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消化不 良的症状,如腹胀、腹泻 等。
02
胆囊息肉的诊断
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胆囊息肉的首选方 法,可以清晰显示胆囊内病变的大
小、形态、位置及囊壁情况。
CT和MRI检查
对于一些难以确诊的病例,可以 考虑进行CT和MRI检查,以进一 步了解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 能、肿瘤标志物等,可以提供 一些辅助诊断信息。
病理学诊断
对于手术切除的胆囊标本,需 要进行病理学诊断,以明确病
变的性质和良恶性。
诊断标准
大小标准
胆囊息肉的大小是判断其良恶性 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认为直径 大于1cm的息肉恶性可能性较大。
形态标准
胆囊息肉的形态也是判断其良恶 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认为形 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内部回 声不均匀的息肉恶性可能性较大。
胆囊息肉最新版ppt课件
• 胆囊息肉概述 • 胆囊息肉的诊断 • 胆囊息肉的治疗 • 胆囊息肉的预防与保健 • 胆囊息肉的最新研究进展
01
胆囊息肉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胆囊息肉是指生长在胆囊壁上的 局限性肿块,通常不引起明显症 状。
分类
胆囊息肉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 ,良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 息肉等,恶性息肉则为胆囊癌的 前身。
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预防。
胆囊息肉与胆囊癌关系的研究
02
研究胆囊息肉是否会恶变为胆囊癌,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依
据。
胆囊息肉药物治疗研究
03
探索药物治疗胆囊息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非手术治疗提供
胆囊息肉52例诊治报告
胆囊息肉52例诊治报告目的探讨胆囊息肉的诊断手段、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收治的52例胆囊息肉患者的病例资料。
结果息肉呈单发者31例,多发者21例;息肉直径≤10 mm者35例,直径>10 mm者17例;术后胆囊病理组织学检查:胆固醇息肉41例,炎性息肉3例,腺肌增生1例,腺瘤5例,腺癌2例(分别为NevinⅠ期和Ⅱ期);合并胆囊结石7例,均为混合性结石。
全组5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B超为临床诊断胆囊息肉的首选方法,也是最佳方法,治疗中应严格手术指征,避免行不必要的或预防性的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良性胆囊息肉的主要手术方式。
标签:胆囊息肉;胆囊癌;诊断;外科手术胆囊息肉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由于手术前难以确诊性质,故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1]。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常见和多发病变,对其诊断、治疗,特别是手术适应证的研究有较大意义。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科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52例胆囊息肉患者的病例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2例,男23例,女29例;年龄27~82岁,平均53.2岁;病程5 d~12年。
1.2 临床表现52例患者中,8例无临床症状体检时发现。
44例有右上腹疼痛,表现为隐痛、钝痛、胀痛或绞痛等。
其中41例有不同程度食欲下降,17例伴恶心或呕吐,23例有右上腹压痛。
1.3 辅助检查全组患者均行B超检查,其中12例加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结果提示,胆囊腔内隆起性病变,不移动,后方无声影。
合并胆囊结石7例。
行CT增强扫描19例,MRI扫描4例。
1.4 手术方式全组52例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
其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9例,开腹胆囊切除术1例,开腹胆囊癌根治术2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步骤:①本组手术切口采用三孔法,分别选择在脐下缘或脐上缘、剑突下4 cm和右腋前线肋缘下2~3 cm,先于脐部切口垂直穿刺置入Veress气腹针,连接CO2充气机,充入CO2建立气腹;②于脐部切口置入10 mm Trocar,经此插入腹腔镜镜头,探查腹腔情况及胆囊区病变情况,分别于剑突下和右腋前线肋缘下切口置入10 mm和5 mm Trocar,放入相应手术器械;③进一步探查胆囊病变,重点探查胆囊三角处解剖结构显露是否清楚,决定是否继续行腹腔镜手术或中转开腹手术,本组1例因胆囊三角处粘连严重,行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④分离胆囊周围粘连组织,切开胆囊三角区的浆膜,分离显露胆囊动脉、胆囊管和肝总管,应注意分别从前后三角处辨别清楚胆囊管与胆总管的解剖关系,以避免误伤胆管;⑤分别夹闭、离断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其中胆囊管残端应双重夹闭较为稳妥;⑥沿胆囊床电刀或超声刀剥离胆囊;⑦经剑突下切口或脐部切口取出胆囊标本,应避免胆囊破裂、内容物流出,污染腹腔或切口,特别对于良恶性尚不能完全诊断者,更应小心,以避免恶性肿瘤种植播散,必要时可使用标本袋,以减少污染机会;⑧检查手术区野,胆囊床创面电凝烧灼,根据术区渗血、渗液及炎症情况,放置引流管,缝合各手术切口,解剖胆囊标本,怀疑有恶变者送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
胆囊息肉病例分析及临床路径分析报告
胆囊息肉病例分析及临床路径分析报告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内肿块或突起,常见于临床胆囊疾病中,但其临床病理特点及相关治疗方案尚不完全清楚。
本文通过对一例胆囊息肉患者的病例分析及临床路径分析,旨在探讨该病例的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路径,为临床医生提供可行的参考。
患者基本信息:性别:女年龄:60岁主诉:腹痛、恶心、呕吐病例分析:该患者因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前来就诊。
经过详细询问和体格检查,发现患者为60岁女性,无其他明显不适。
血常规、肝功能、胆红素等相关检查项目未见异常。
腹部超声检查显示胆囊内可见1.5cm×1.2cm的息肉状结构。
医生考虑到此为胆囊息肉,拟定临床路径进行进一步诊疗。
临床路径分析:1. 临床表现分析:根据患者主诉腹痛、恶心、呕吐以及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的胆囊内息肉状结构,初步判断患者的症状可能与胆囊息肉相关。
但需进一步确诊胆囊息肉的性质及评估患者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2. 辅助检查:为明确患者的病情,应进行进一步的辅助检查,包括胆囊超声、胆固醇结晶筛查、胆囊功能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医生确定胆囊息肉的性质和胆囊壁的病理改变。
3. 确定治疗方案:根据辅助检查结果,确定针对患者的治疗方案。
对于小于1cm的胆囊息肉,一般可选择观察、保守治疗。
而对于大于1cm的胆囊息肉,特别是有快速增长趋势或出现症状的患者,应考虑手术切除。
4. 手术治疗:若患者的胆囊息肉符合手术指征,需安排手术治疗。
术前应进行全面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术前禁食禁水、输血安排、手术部位消毒等。
手术选择一般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需给予适当的镇痛、抗感染等治疗。
5. 术后复查及随访:对于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需进行相关术后复查,包括胆囊切除标本病理学检查、术后并发症监测等。
随访时间依据实际情况而定,但一般情况下应随访半年以上,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疾病复发情况。
结论:本文通过对一例胆囊息肉患者的病例分析及临床路径分析,阐述了胆囊息肉的诊断方法及临床治疗路径。
胆囊息肉CT报告单内容
胆囊息肉CT报告单内容1. 报告概要此次报告为患者的胆囊息肉CT检查结果,旨在评估胆囊息肉的数量、大小、形状以及其他相关的病变。
CT扫描是一种无创的、快速的、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能够提供详细的胆囊息肉的信息。
2. 临床背景患者:XX,男/女,XX岁症状:(如有)腹痛、恶心、呕吐等3. 检查方法胆囊息肉的CT检查是采用XX型CT设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
扫描方式为薄层螺旋CT,螺旋扫描参数为XX mm,重建层厚为XX mm,再现层厚为XX mm。
扫描范围从胸骨下缘至髂嵴水平。
4. 检查结果胆囊息肉- 胆囊内可见一个或多个息肉样病灶,形态规则。
具体数量、大小如下:1. 胆囊息肉1:(大小、形态、位置等)2. 胆囊息肉2:(大小、形态、位置等)...N. 胆囊息肉N:(大小、形态、位置等)胆囊壁- 胆囊壁厚度正常,无明显增厚或结石形成。
胆总管和胆囊管- 胆总管和胆囊管无扩张、狭窄或充盈缺损的表现。
肝脏、胰腺、脾脏- 肝脏、胰腺、脾脏的形态和密度正常,无明显异常改变。
5. 结论经CT检查,患者胆囊内发现X个胆囊息肉,形态规则,建议结合临床情况进一步评估,并咨询消化内科或胆囊外科医生,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6. 注意事项- 本报告仅为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治疗需要结合其他相关检查结果和医生的诊断。
- 如果症状加重或新出现其他异常,请及时就医,随诊观察和治疗。
参考资料[1]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NICE).(2014). Gallstone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olelithiasis, Cholecystitis and Choledocholithiasis. NICE Clinical Guidelines, No. 188。
胆囊息肉的诊治介绍
胆囊息肉的诊治介绍胆囊息肉又称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病变主要位于胆囊腔内,以隆起、突出息肉样局限性病变为主要特点。
近年来胆囊息肉发病率逐渐升高,是临床诊疗中较为常见的胆囊病变类型,本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胆囊壁增厚或隆起。
胆囊息肉患者病变早期多无特征性表现,病情易被忽略,但有部分胆囊息肉患者会因胆汁流通速度降低甚至流通不畅,而出现消化不良、右上腹疼痛等症状。
临床多依据胆囊息肉特点分为非肿瘤性病变、肿瘤性病变两类,其中非肿瘤性病变包括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症、胆固醇性息肉等,肿瘤性病变包括腺瘤样增生、腺瘤性息肉、血管瘤、神经纤维瘤、平滑肌瘤等。
了解胆囊息肉的主要危险因素与临床诊治方式,对本病的防治及其重要,本文主要就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分析。
1 胆囊息肉的常见危险因素1.1、性别因素:胆囊息肉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而结合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国外胆囊息肉的发生率在3~6%左右,而我国本病发病率相对较高,在4.5~8.7%左右。
在胆囊息肉病例中,男性患病率要远高于女性,且男女患病比例的差异正伴随社会发展而逐渐扩大。
目前国外已有部分医者将性别纳入胆囊息肉的独立危险因子中。
而分析胆囊息肉性别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女性机体激素水平有关,女性机体含有雌激素,该激素能够有效保护并促进肝脏脂质、血脂的代谢,从而降低脂肪对机体的损害。
年龄超30岁的男性,伴随年龄的增长,胆囊息肉的发病风险会呈现升高趋势,两者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
1.2、年龄因素:伴随对胆囊息肉发病特征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调查研究证实,年龄与本病的发生呈现显著的相关。
在男性胆囊息肉病例中,高发年龄段为40~50岁,女性胆囊息肉的高发年龄则在50岁左右,但不同的研究在高发年龄段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尚待更为全面化、系统化的研究进一步明确胆囊息肉的高发年龄。
而关于年龄与胆囊息肉发生发展相关性的研究表明,伴随年龄的增加,机体体质、免疫功能会逐渐减弱,机体代谢与调节功能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胆囊正常生理排空能力会逐渐减弱,导致胆汁排泄功能降低、胆盐淤积等情况,增加胆囊息肉的发生风险。
多发性胆囊息肉诊断与治疗PPT
病理检查结果:息 肉大小、形态、组 织结构等
病理检查的意义: 确定息肉的性质、 诊断和治疗方案的 制定
多发性胆囊息肉的 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抗炎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饮食控制: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生活习惯调整: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定期复查:定期进行B超、CT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 治疗疾病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 洗手、勤洗澡等
保持良好的饮食 习惯,避免暴饮 暴食
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作息 时间
定期进行体检, 及时发现并治疗 胆囊息肉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焦虑 和紧张
多发性胆囊息肉的 并发症与预后
胆囊炎:使用抗生素治疗, 严重时需手术切除胆囊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胆囊结石:使用药物溶解 结石,严重时需手术切除 胆囊
胆囊癌:早期发现,早期 治疗,手术切除胆囊
胆囊穿孔:使用抗生素治 疗,严重时需手术切除胆 囊
胆囊功能障碍:使用药物 治疗,严重时需手术切除 胆囊
定期复查:定期进行B超检查,观察息肉变化 饮食调整: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多吃蔬菜水果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焦虑和紧张
内镜超声检查:可发现胆囊内多发性息肉, 准确率较高,但需要麻醉和内镜操作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 能、肾功能等
尿液检查:包括尿常规、尿蛋 白、尿糖等
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 MRI等
病理学检查:包括组织病理学、 细胞病理学等
胆囊息肉的病理类 型:胆固醇性、炎 性、腺瘤性等
病理检查方法:组 织病理学检查、细 胞病理学检查等
胆囊息肉的病例分享和治疗效果评估
胆囊息肉的病例分享和治疗效果评估胆囊息肉是指在胆囊黏膜上出现的息肉状病变,通常为良性病变,但也有少数可能会恶变。
本文将分享一个胆囊息肉的病例,并评估其治疗效果。
病例描述:患者,女性,65岁。
患者主诉近期出现右上腹不适,伴随恶心、胸闷等症状。
患者于医院接受检查,经超声波检测发现胆囊内出现一枚息肉状病变,大小约为1.5cm。
患者无其他明显疾病史,身体一般状况良好。
经过全面评估和综合讨论,医生建议采取手术治疗。
治疗方案: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和整体身体状况,医生决定采取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手术进行前,医生向患者详细解释了手术的风险和预期效果,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手术过程顺利,胆囊完整地被切除,并送至病理学检查。
治疗效果评估:术后患者虚弱,但是在规定的恢复期内,患者的恶心、胸闷等症状完全消失。
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切除的胆囊标本中仅发现一枚良性息肉,没有发现癌变或其他异常。
患者随访半年后,并无出现复发的迹象,综合评估治疗效果良好。
讨论:胆囊息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胆囊病变,但大多数情况下是良性的。
对于较小的胆囊息肉,可以选择观察,但对于较大的息肉或存在恶变可能的情况,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手术方式,相较于传统的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病例分享的目的在于向医学界和公众普及胆囊息肉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帮助更多胆囊息肉患者了解和处理自己的病情。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的细致解释和患者的积极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对于胆囊息肉的治疗效果评估也是必要的,以便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治疗策略。
结论: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但其中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发生恶变。
对于患有较大的息肉或有恶变可能的患者,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其疗效良好并具有较小创伤。
针对每个个体患者,医生应进行全面评估和综合讨论,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通过分享和评估病例,可以为胆囊息肉的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同时也希望可以引起更多人对该病的重视和关注。
胆囊息肉
诊断和鉴别诊断
由于本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少数胆囊息肉可发生癌变,一些早期胆囊癌亦表 现为息肉的形式,应注意鉴别。行内镜超声、CT增强扫描、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肿瘤分子标记物检查 有助于确诊并鉴别良恶性。
治疗
主要涉及到对胆囊息肉良恶性的判定,从而做到早期发现恶性病变及癌前病变,早期手术切除。 1.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及手术指征 (1)胆囊息肉的大小大部分学者已认为胆囊息肉的大小与其良恶性有关。小的胆囊息肉(直径<10mm),已 被发现其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且可以保持许多年不发生变化。对于大的胆囊息肉则提示恶性病变。 (2)年龄在胆囊息肉患者中胆囊腺瘤及胆囊癌的平均年龄以及胆囊息肉直径明显要比非肿瘤息肉性患者要大。 (3)息肉的数目、形态单发、广基的息肉易癌变。胆囊息肉的恶性病变倾向发生在年龄大,单发,大的胆囊 息肉。 (4)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癌与胆囊结石之间的关系已比较明确,部分胆囊癌患者可同时合并胆囊结石,结石的 长期刺激可促使胆囊上皮细胞增生而引发癌变。因此结石存在增加胆囊癌变危险性。 (5)伴随临床症状恶性的胆囊息肉更倾向于伴随的临床症状。
谢谢观看检查ຫໍສະໝຸດ 1.常规超声检查 超声对胆囊息肉的检出率可达95%以上,是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先诊断方法。超声下表现为不随体位改变而 移动的、与胆囊壁相连的强回声团,后方无声影的。 2.内镜超声 图像更清晰,对息肉的分辨率更高。有助于判定息肉的良恶性。 3.CT增强扫描 有助于与胆囊癌的鉴别诊断。 4.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 胆固醇息肉是胆囊黏膜面的胆固醇结晶沉积;炎性息肉是胆囊黏膜的增生,多同时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炎; 胆囊腺肌瘤是胆囊壁的局限性良性增生性病变。胆囊腺瘤性息肉是胆囊上皮的乳头状增生或结节状幽门腺增生, 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性增生。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和治疗(附95例报告)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和治疗(附95例报告)
李炳健;梁海飞
【期刊名称】《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
【年(卷),期】2006(029)003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对95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95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占同期胆囊切除的4.22%。
术前B超诊断率为91.58%,其中合并结石率27.37%,合并胆囊炎45.26%;病理类型以胆固醇性息肉最多,占45.26%。
腺瘤恶变率为14.29%。
结论腺
瘤性息肉易恶变,尤其是合并结石的息肉,临床诊断以B超为首选。
治疗首选腹
腔镜胆囊切除术。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李炳健;梁海飞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普外科,511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8
【相关文献】
1.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和治疗(附44例报告) [J], 冯泽蛟
2.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和治疗(附448例报告) [J], 方立曦;张振东;吕仕才
3.胆囊息肉样病变B超诊断与手术病理分析(附120例报告) [J], 赵国忠;路艺;刘光成
4.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和治疗(附95例报告) [J], 李炳健; 梁海飞
5.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图像诊断(附58例报告) [J], 齐桂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胆囊息肉诊疗常规
胆囊息肉诊疗常规【概述】胆囊息肉是形态学的名称,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
胆囊息肉可以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其中以非肿瘤性息肉最为常见,如:胆固醇性息肉或炎性息肉等。
【诊断要点】1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
2体征:无明显症状,在体检时发现,查体一般无明显体征。
3辅助检查:超声示胆囊内强回声光团,无声影,不随体位移动。
【诊断依据】1体检发现胆囊息肉。
2超声示胆囊内强回声,无声影,不随体位移动。
【鉴别诊断】1胆囊结石:病人常有胆绞痛发作史,超声示胆囊内强回声光团,有声影,随体位移动。
2胆囊癌:超声示肿瘤大,广基,肿瘤基底显示浸润迹象。
【手术指征】1息肉直径超过Icm的单发病变;2年龄超过50岁的;3腺瘤样息肉或基底宽大;4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壁厚的;5连续超声检查发现增大的;6有症状的胆囊息肉;【手术禁忌症】全身状态不佳,不能耐受手术者。
【治疗原则】有手术适应症者应该早期手术治疗,行胆囊切除;无手术适应症者定期门诊复查。
【转归判断标准】1痊愈:胆囊切除无并发症。
2好转:胆囊未能切除,但临床症状缓解。
3加重:临床症状加重。
4死亡。
【危重症】1手术后出现腹腔出血判断标准:手术后引流管有大量新鲜血引出,伴有血压下降、心率增快。
抢救措施:止血药物治疗、开腹止血。
抢救成功标准:出血停止,生命体征平稳。
2手术后胆汁性腹膜炎判断标准:术后出现腹痛。
可有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右上腹为重,伴有血压下降、心率增快。
抢救措施:较轻且腹腔引流通畅者可通畅引流,抗感染治疗;症状较重者抗感染、抗休克同时手术探查。
抢救成功标准:感染控制,生命体征平稳。
胆囊息肉疾病研究报告
胆囊息肉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胆囊隆起样病变,胆囊肿瘤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消化内科,肝胆外科病症体征:恶心与呕吐,腹痛,腹胀疾病介绍:胆囊息肉是怎么回事?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该病应以手术治疗为主,非手术治疗为辅症状体征:胆囊息肉的症状有哪些?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
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可分三个时期即: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疗中,一般都要经过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如下: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胆囊息肉体积不断增大不变化逐渐减小胆囊息肉数量不断增多不变化逐渐减少化验检查:胆囊息肉的检查方法有哪些?胆囊息肉要做哪些检查?B超检查方法灵活、准确、无创伤、可重复、价廉、易为众多患者接受,能准确地显示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囊壁的情况。
B超典型的表现为胆囊壁有点状、小块状、片状的强或稍强回声光团,其后多无声影,可见到球状、桑葚状、乳头状及结节状突出,甚至可显示出息肉的蒂。
杨汉良等报道B超对PLG检出率为92.7%,特异性94.8%,假阳性5.2%,准确性明显高于CT,认为BUS能清晰地显示PLG的部位、大小、数目及局部胆囊壁的变化,是一种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
三维超声成像可使胆囊具有空间方位的立体感,透声性好,有直视胆囊剖面的效果,可弥补二维显像某些不足。
不仅可观察胆囊息肉的大小形态,更可分清息肉和胆囊壁的关系,尤其在胆囊后壁的息肉二维显像常不能清楚地分辨是否有蒂以及蒂与胆囊壁附着的范围和深度。
【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治疗病例分析】大家好,我是中医鞠洪纯,今年八十岁,从事中医临床五十余年。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胆囊息肉。
下边我从一个病例给大家做一下分析,然后我会给大家讲一下治疗思路和原理,大家一定要看到最后。
病案李某某,女、三十一岁,右腹胀痛嗳气两年余。
B超查见胆囊后壁及颈部约0.6厘米胆囊息肉,要求服中药。
用药思路疏肝利胆、消痰化瘀,软化息肉。
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几味中药,治疗效果比较好的。
生地、当归、丹参、枳壳、茯苓、栀子、川楝子、香附、赤芍、虎杖、鸡内金、土虫、炙鳖、僵蚕、蝉蜕、炒薏苡仁、花蕊石。
经一疗程治疗,上腹胀痛不舒消失,余症好转。
继服两疗程恢复阶段后,经医院B超复查,胆囊息肉平复消失,痊愈。
胆囊息肉分两种,一种是腺瘤性息肉,另一种是炎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多见,较难治,有癌变的倾向;后者为继发性,容易治疗,病因可能是遗传、精神、饮食及慢性胆道感染有关。
临床表现为脏腑痛胀、右胁刺痛或牵制,背部酸胀痛、腹胀、嗳气、恶心、食少,甚至咽堵、心慌、少眠等症,B超检查可确诊。
中医认为,多因胆囊湿热、痰瘀气滞、壅阻胆腑、气血久郁痼结所致,肝脉布胁、胆脉循胁,故胁痛、皆为胆肝胆所病,气血、痰瘀皆可至病。
重症可手术切除胆囊。
一般用中药宣腑通泄,清热化湿、消痰祛热可除。
若虚人久积不便攻治,宜攻补兼施,以攻顽敌,故重用破血行气、疏肝利胆、消痰化气、消痰化瘀、祛除息肉。
在现实生活中,胆囊息肉发病率逐年上升,经研究观察,情志因素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情志为病常影响到肝。
若肝失疏泄、气机不利。
再血行不畅而成气滞血瘀,日久可致积症。
《素问.举病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灵枢。
百病始》云: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腑不通,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情志抑郁,必须导致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脉络不通,渐积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上天给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骇都有它的生理功能,缺一不可。
胆囊息肉b超报告单诊断标准是什么胆囊息肉B超检查的病变特征
胆囊息肉b超报告单诊断标准是什么胆囊息肉B超检查的病变特征一、胆囊息肉B超检查的病变特征1、胆固醇性息肉多发性,突向胆囊腔的小结节;表面呈桑葚状、分叶状或乳头状,呈淡黄或灰黄色;有细蒂与胆囊壁相连;多位于底部或体部少数位于颈部,息肉直径多小于1cm;无血供,回声较强,胆囊壁薄厚正常或稍微偏厚。
2、炎性息肉多发性,柱状上皮细胞呈单层;息肉呈粉红色扁圆形;多位于胆囊体部,少数位于颈部;息肉表面不光滑,多有蒂,息肉直径较小;有丰富的小血管增生以及有瘢痕纤维组织;有少量血供,为中等回声光团,胆囊壁增厚较明显。
3、腺瘤性息肉多为单发,多位于胆囊颈部及体部,少量位于底部;一般有较粗的蒂,表面光滑或分叶状;息肉直径均较大,多数直径在1cm以上;有一定的血供,胆囊壁息肉为低回声或中回声,光团胆囊壁稍厚,疼痛及腹胀较明显。
二、胆囊息肉患者应如何正确进行B超检查B超检查是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可清晰地显示胆囊的各种断面像,还可清楚地显示胆囊壁组织情况(如是否发生占位性病变等),便可检测出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体积、物理定性(是否与囊壁发生粘连、是否有蒂等),故常用于胆囊息肉的检查。
行B超检查前,患者应做好饮食护理。
如检查前3天,避免吃牛奶、豆制品、糖类等易在体内出现发酵产气的食物;检查前1天应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尤其是晚餐,如面条、黑木耳、豆芽、粥等。
避免吃富含胆固醇而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动物肝脏、油炸食品、蛋黄、肥肉等;检查前1天晚上9点之后,患者就不应吃任何食物,但可摄入适量白开水。
检查当日,需禁食水,以做好空腹准备。
以此同时,患者应排空大小便,以利于检查。
患者平卧在检查台上,由专业医生进行检查。
典型表现为胆囊壁出现点状、小块状、片状的回声光团,并可看到球状、乳头状及结节状突出及阴影;若息肉发生病变,可见息肉有蒂或与胆囊壁发生粘连。
综合以上所述,B超检查可为诊断、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三、诊断胆囊息肉的方法有哪些患有胆囊息肉就应该积极治疗,那么诊断胆囊息肉的方法有哪些大家知道吗?关于这个问题,下面就请我们的专家来给大家讲解一下诊断胆囊息肉的方法有哪些的内容。
胆囊息肉的诊断和治疗(附80例报告)
胆囊息肉的诊断和治疗(附80例报告)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息肉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对80例胆囊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80例胆囊息肉患者占同期行胆囊切除术病例的5%,术前b 超诊断率为90%,其中合并胆囊结石率30%,合并胆囊炎45%;病理类型以胆固醇性息肉最多,占45%。
腺瘤恶变率为15.6%。
结论:腺瘤性息肉易恶变,尤其是合并胆囊结石的息肉,诊断检查首选b超。
治疗首选胆囊切除术。
关键词:胆囊息肉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129-01胆囊息肉(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plg)是一类表现为胆囊黏膜向腔内突起的局限性病变的总称。
我院从2003年1月-2012年12月共手术治疗胆囊息肉患者80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plg患者80例,占同期胆囊切除的5%(80/1600),其中男性32例,女性48例,年龄18-74岁,平均56.5岁。
术前行b超检出72例,占90%,8例患者术前诊断为胆囊结石,于手术时发现合并plg。
1.2临床表现。
57例患者术前有右上腹疼痛不适,其中有胆绞痛发作9例,2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于术前健康体检时发现。
全部病例术前均进行b超检查,其中65例胆囊壁上有中回声至中强回声光团,后无声影,不光滑,7例胆囊壁上见多个小点状强回声,8例术前仅有结石影像,未见胆囊息肉。
1.3术中情况及病理结果:胆囊息肉直径在2-18mm。
病理类型:胆固醇性息肉36例,占45%,腺瘤性息肉28例,占35%,炎性息肉12例,占15%,腺肌增生症4例,占5%,腺瘤恶变4例,占5%。
腺瘤恶变占腺瘤性息肉的14.3%(4/28),腺瘤恶变直径>10mm,占75%(3/4),良性息肉3个占50.9%。
肿瘤性息肉往往为单个病变。
胆固醇性息肉质脆蒂细,且易与黏膜分离,不伴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
胆囊息肉彩超报告描述
胆囊息肉彩超报告描述根据胆囊息肉彩超报告的描述,将如下所列的内容描述为一个700字的报告:病人姓名:李某性别及年龄:女性,44岁检查日期:2021年10月10日病史:李某是一名44岁的女性,既往有慢性胆囊炎症的病史。
最近几个月,她偶尔出现有间断的上腹疼痛,尤其是进食油腻或辛辣食物后症状加重。
为了了解病因,她前来进行胆囊彩超检查。
彩超检查:1. 胆囊形态:胆囊形态规则,大小正常,无明显变形。
胆囊壁呈均匀厚度,内外壁光滑。
2. 胆囊内容物:胆囊腔内未见异常积液。
胆囊囊壁显示不均匀的回声增强(息肉)。
3. 壁结构及周围组织:胆囊壁显示均匀的回声增强,未见明显增厚。
胆囊周围无明显积液。
4. 胆总管及胆囊颈:胆总管及胆囊颈未见明显异常。
5. 胆囊动力学: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根据以上胆囊彩超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病史,诊断为胆囊息肉。
息肉呈不均匀的回声增强,在胆囊内壁处发现,大小约为X cm。
胆囊囊壁显示不均匀的回声增强,但壁厚度正常。
胆囊周围无明显异常。
胆总管及胆囊颈未见明显异常。
胆囊息肉是指生长在胆囊壁上的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
一般来说,胆囊息肉的大小超过1cm就需要引起重视。
对于李某来说,她的息肉大小未能提及具体数值,因此需要进一步观察。
小的胆囊息肉一般情况下是无症状的,而大的息肉可能会导致胆囊炎症、胆囊壁损伤等并发症。
建议李某定期复查胆囊彩超,以监测息肉大小的变化。
如果息肉有任何变化(增大或形态改变等),或者出现明显症状(如腹痛、恶心等),应及时就医,与医生进一步讨论治疗的方案。
总之,根据彩超检查结果,李某被诊断为胆囊息肉。
她需要密切关注息肉的大小和症状变化,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胆囊息肉的超声表现及诊断
胆囊息肉的超声表现及诊断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胆囊息肉的超声表现及诊断天祝藏族自治县藏医院B超室徐海存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亲切非结石性病变总称。
一、病理胆囊息肉是形态学的名称,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
病理上可分为:①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其他少见的还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②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尚有很少见的如腺瘤样增生、黄色肉芽肿、异位胃粘膜或胰腺组织等。
由于胆囊息肉术前难以确诊性质,故笼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胆囊隆起性病变”。
胆固醇息肉是胆囊粘膜面的胆固醇结晶沉积;炎性息肉是胆囊粘膜的增生,呈多发,直径常小于1Cm,多同时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炎;胆囊腺肌增生是胆囊壁的增生性改变。
二、临床表现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
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可分三个时期即: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疗中,一般都要经过“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如下:胆囊息肉体积:活跃增长期不断增大;相对稳定期不变化;吸收消散期逐渐减小胆囊息肉数量:活跃增长期不断增多;相对稳定期不变化;吸收消散期逐渐减少三、超声表现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理超声特点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理上包括胆固醇性息肉、胆囊腺肌样增生、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及早期胆囊癌。
超声不但能敏感发现胆囊腔内隆起性病变,且能详细描绘病变的大小、数目、回声、血供、能否移动,并能对部分病变进一步定性。
胆囊息肉调研报告
胆囊息肉调研报告胆囊息肉调研报告一、引言胆囊息肉是指胆囊黏膜上局限性或广泛性的病变,多由胆囊上皮异位增殖引起。
近年来,胆囊息肉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胆囊息肉的发病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为临床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综述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调查结果1.发病特点胆囊息肉主要发生在40-60岁的中老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
虽然通常为良性病变,但也有一定比例的胆囊息肉具有恶变潜能。
2.诊断方法目前,胆囊息肉的主要诊断方法包括超声波、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合胆囊镜检查可以更准确地确定胆囊息肉的性质。
3.治疗措施对于直径小于10mm且无恶变征象的胆囊息肉,可通过定期随访观察,不需立即手术治疗。
而对于直径大于10mm或有恶变可能的胆囊息肉,通常需要手术切除。
四、讨论与分析胆囊息肉的发病与不良生活习惯(如高脂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等)、胆囊结石、胆囊炎等因素有关。
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普及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胆囊息肉的检出率逐渐增加。
在诊断方面,超声波具有无创、简便、低成本等优势,成为胆囊息肉诊断的首选方法。
而对于直径较大的胆囊息肉,CT、MRI等高级影像学技术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治疗方面,胆囊息肉一般需根据其大小和恶变潜能进行手术切除,以降低发生胆囊癌的风险。
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患者慎重考虑。
五、总结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病变,其发病与不良生活习惯和胆囊疾病有关。
超声波是诊断胆囊息肉的首选方法,而手术切除则是治疗胆囊息肉的主要措施。
在临床上,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以上为本次调研的简要报告,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和治疗(附448例报告)
讨 论
1 临 床 表 现 、 像 学 检 查 : 右 上 腹 . 2 影 有
隐痛、 绞痛 、 化 不 良 者 18例 , 康 检 消 4 健 查 及 其 他 疾 病 检 查 30例 .后 者 均 无 明 0 显 阳性 体 征 。全 部 病 例 术 前 均 行 B超 检
瘤 样 增 生 性 息 肉 恶 变 1例 , 恶 变 率 21 诊 断 : 囊 息 肉 的 诊 断 主 要 依 靠 临 . 胆 1.9 (,)余 均 为 腺 癌 。按 N vn分 床 表 现 和影 像 学检 查 , 其 是 后 者 , 为 42 % 1 , 7 ei 尤 因 期 I期 6例 , Ⅱ期 7例 。4 8 胆 囊 良性 单 纯 胆 囊 息 肉 患 者 大 部 分 没 有 临 床 表 4例
方 立 曦 张 振 东 吕仕 才
胆 囊 息 肉样 病 变 (oyodL s no P l i ei f p o
G l ld e . L al a d rP G)是 一 类 胆 囊 粘 膜 向腔 b
表 2 PL 病 变 声 像 图特 征 }较 G b
内突起 的局 限性 病 变 的 总称 。 现 回顾 性 分 析 本 院 20 年 1 至 2 0 01 月 0 9年 7月 共 手 术 治 疗 4 8例 胆 囊 息 肉患 者 , 报 道 4 现
3 7例 为 腹 腔 镜 胆 囊 切 除 术 。1例 行 开 8 6
腹 胆 囊 切 除术 ,切 除胆 囊 后 即予 以解 剖 胆 囊 标本 , 疑 有 恶 性 变 者 送 快 速 切 片 . 对 所有 标 本 送 常规 病 理 切 片 。对 其 中 3例 胆囊 癌 Ⅱ期 患 者 行 胆 囊 癌 根 治 术 。病 理
息 肉及 恶 性 病 变 与 息 肉直 径 、数 量 的关 现 。 断 完 全 依 靠 影 像 学 检 查结 果 , 诊 常在 系 表 3 。
胆囊息肉的病理特征和分级诊断方法
胆囊息肉的病理特征和分级诊断方法胆囊息肉是指胆囊黏膜表面出现的良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其主要特征是黏膜上突出的肿块。
本文将从胆囊息肉的病理特征和分级诊断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胆囊息肉的病理特征1. 形态特征:胆囊息肉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通常小于1cm,皮质光滑。
根据息肉的形态特征,可以将其分为单发息肉和多发息肉。
2. 基底特征:胆囊息肉的基底是指息肉与胆囊壁之间的界面,其特征包括长蒂、短蒂和广基。
长蒂是指息肉与胆囊壁之间的狭窄连接,短蒂是指息肉的连线与胆囊壁之间的宽度相似,广基则是指息肉与胆囊壁之间无明显的界限。
3. 病理学特征:胆囊息肉的组织学特征主要包括: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胆腺瘤(biliary adenoma)和其他非肿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组织学特征是由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的,有时还伴有不典型增生。
二、胆囊息肉的分级诊断方法1.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和MRI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腹部超声可了解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和基底特征,有助于判断息肉的良恶性。
CT和MRI可以更全面地观察息肉及其周围结构的情况,有助于评估息肉的浸润深度和有无转移。
2. 组织学检查:手术切除胆囊息肉后,通常将组织标本送至病理科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其病理类型和良恶性。
组织学检查是诊断胆囊息肉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3. 分级诊断:根据国际上的分类标准,可将胆囊息肉分为:低级别息肉(小于1cm,无明显腺上皮增生,无不典型增生)、中级别息肉(小于1cm,有明显的腺上皮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和高级别息肉(大于1cm,有明显的腺上皮增生或不典型增生)。
分级诊断有助于评估息肉的恶变风险以及制定合理的随访方案。
综上所述,胆囊息肉的病理特征和分级诊断方法是对该疾病进行科学鉴定和评估的重要依据。
通过了解胆囊息肉的病理特征,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良恶性;而采用分级诊断方法,则可更好地评估息肉的恶变风险,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胆囊息肉调研报告
胆囊息肉调研报告胆囊息肉调研报告一、胆囊息肉概述胆囊息肉是指胆囊黏膜上增生的肿瘤样病变,通常表现为胆囊黏膜脱落、增生,形成息肉状突起。
胆囊息肉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不同的胆囊息肉有不同的形态、大小和性质。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胆囊息肉的诊断和治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胆囊息肉的病因胆囊息肉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与多种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慢性胆囊炎等均可增加胆囊息肉的发生风险。
一些研究还发现,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可能与胆囊息肉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三、胆囊息肉的临床表现大多数胆囊息肉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多为偶然发现。
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部不适、胀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一些较大的胆囊息肉或合并炎症时,可出现急性胆囊炎、胆囊脓肿等严重并发症。
四、胆囊息肉的诊断目前,超声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手段之一。
超声检查可以清楚地显示胆囊内息肉的形态、大小等特征,帮助医生判断胆囊息肉的良恶性。
另外,MRI、CT等影像学检查也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有时还需要做胆囊镜检查,以确定胆囊息肉的性质。
五、胆囊息肉的治疗一般来说,小于1cm的良性胆囊息肉无需特殊治疗,定期随访即可。
对于大于1cm的胆囊息肉、有明显症状的患者,通常需要行胆囊切除手术。
对于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等并发症的患者,还需处理相应的并发症。
六、胆囊息肉的预防预防胆囊息肉的关键是预防慢性胆囊炎。
避免暴饮暴食、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饥饿等因素可以减少慢性胆囊炎的发生。
此外,要避免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有助于预防胆囊息肉的发生。
七、结语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病变,一般无明显症状,但有一定的恶变潜力。
临床上的胆囊息肉通常通过超声检查诊断,大小不同的胆囊息肉有不同的治疗要求。
预防慢性胆囊炎是预防胆囊息肉的关键,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胆囊息肉有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囊息肉的诊断和治疗(附80例报告)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息肉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对80例胆囊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80例胆囊息肉患者占同期行胆囊切除术病例的5%,术前b 超诊断率为90%,其中合并胆囊结石率30%,合并胆囊炎45%;病理类型以胆固醇性息肉最多,占45%。
腺瘤恶变率为15.6%。
结论:腺瘤性息肉易恶变,尤其是合并胆囊结石的息肉,诊断检查首选b超。
治疗首选胆囊切除术。
关键词:胆囊息肉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129-01
胆囊息肉(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plg)是一类表现为胆囊黏膜向腔内突起的局限性病变的总称。
我院从2003年1月-2012年12月共手术治疗胆囊息肉患者80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plg患者80例,占同期胆囊切除的5%
(80/1600),其中男性32例,女性48例,年龄18-74岁,平均56.5岁。
术前行b超检出72例,占90%,8例患者术前诊断为胆囊结石,于手术时发现合并plg。
1.2临床表现。
57例患者术前有右上腹疼痛不适,其中有胆绞痛发作9例,2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于术前健康体检时发现。
全部病例术前均进行b超检查,其中65例胆囊壁上有中回声至中强回声光
团,后无声影,不光滑,7例胆囊壁上见多个小点状强回声,8例术前仅有结石影像,未见胆囊息肉。
1.3术中情况及病理结果:胆囊息肉直径在2-18mm。
病理类型:胆固醇性息肉36例,占45%,腺瘤性息肉28例,占35%,炎性息肉12例,占15%,腺肌增生症4例,占5%,腺瘤恶变4例,占5%。
腺瘤恶变占腺瘤性息肉的14.3%(4/28),腺瘤恶变直径>10mm,占75%(3/4),良性息肉3个占50.9%。
肿瘤性息肉往往为单个病变。
胆固醇性息肉质脆蒂细,且易与黏膜分离,不伴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
即使伴炎症也很轻,目前尚未见癌变报道。
炎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肉芽肿,直径多在5mm左右,为单发或多发广基性结节,其成分为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息肉周围胆囊壁有明显炎症,也无癌变报道。
腺肌增生症又称腺肌瘤,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型,有恶变可能。
肿瘤性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恶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比。
本组腺瘤恶变占腺瘤性息肉的14.3%(4/28)。
本组病例中腺瘤恶变者直径>10mm占75%(3/4)。
2.3plg的治疗:鉴于plg可以发生癌变,故越来越多的plg采用胆囊切除术,但手术本身可有一定风险,并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
plg是否行手术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
国内多数作者认为[1]:单发息肉,直径>10mm,并存胆囊胆石,即使无症状亦应行胆囊切除术。
理论上讲,不是所有的plg均需手术治疗,特别是一些无症状的无癌变倾向的胆固醇性息肉或炎性息肉,但就目前诊断
水平而言,术前无法对plg进行病理诊断,且临床仍有一些plg合并有胆囊结石、胆囊炎,需要手术。
胆囊息肉样病变外科处理上虽然存在不少争议,但总体来说[6]:胆囊息肉直径>10mm,年龄>50岁,单发,广基以及合并胆囊结石,已被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是plg 恶变的危险因素。
可据这些危险因素来选取适宜手术的患者。
对于直径<10mm且无临床症状的plg可以定期行b超检查,如发现异常,则行预防性手术切除。
参考文献
[1]朱德祥,王景明,徐贵云.胆囊息肉样病变113例临床病理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01,9(3):207-208
[2]刘民生,刘会周,陆文煜.胆囊息肉样病变207例的治疗[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0,15(6):376-376
[3]王志斌,房世宝主译.腹部超声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5-67
[4]田大广,朱洪,吴发友,等.150例胆囊息肉的临床分析.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3,12(8):629-630
[5]li xy,zheng cj,chen j,et al.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olypoid lesion of the gallbladder.zhongguo yixue kexueyuan xuebao,2003,25(6):689-693
[6]陆奇峰,刘胜利.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治的现状[j].浙江临床医学,2007,9(6):83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