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才 - 萧该生平及其《文选》研究考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第2期 安康师专学报 V ol 117№2 2005年4月 Journal of Ankang T eachers C ollege Apr 12005
萧该生平及其《文选》研究考述
王书才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摘 要:萧该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上研究《昭明文选》并且撰有专书的第一位学者。

本文首先对其
生平著述进行了考证,然后依据残存于日藏唐钞《文选集注》和《汉书》旧注中的萧该《文选》研究的资料,从内容特色和体例形式两方面,论述了其在《文选》研究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和地位。

关键词:萧该;《文选》;《文选》学;《文选集注》;《汉书》旧注;《文选音义》中图分类号:I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4X (2005)02-0066-03
①Comment on the Li fe and The Anthology of Xiao G ai in the Sui Dynasty
W ANG Shucai
(Department o f Literature ,Zhengzhou Univer sity ,Zhengzhou 450052,China )
Abstract :Xiao Gai (A 1D 1540?-A 1D 1615?)was the first scholar studying The Anthology a selected book compiled by Xi 2ao Tong ,and wrote a monograph on the book in history of researching th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1The article at first textual researches his life story and his works of his own ,and then analyses his momentous contribution and important aca 2demic position in researching The Anthology form special in content and stylistic and layout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extant material remained in The Variorum to the anthology treasured in J apan and the ancient annotation on The History of Han Dy 2nasty by Ban Gu 1
K ey w ords :Xiao Gai ;The Anthology ;learning of anthology ;The Variorum to The Anthology ;the ancient annotation on The History of Han Dynasty ;The Phonetic Notation and Annotation to the Anthology
一、萧该生平考述
萧该,中国古代第一位《文选》学家,隋代著名学者,其生平资料主要见于《隋书・儒林传》,略云,萧该,兰陵人,其祖为梁武帝萧衍的弟弟梁鄱阳王萧恢,萧恢“年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 无所遗。

及长,美风
表,涉猎史籍”〔1〕,后来成为北周文坛领袖之一的王褒为萧该的姑父〔2〕,萧该自幼养育浸润于书香之间;萧该年少时
便被册封为攸侯,梁元帝承圣三年十一月(公元555年),当时梁朝的首都荆州(江陵)陷于西魏军,魏军俘杀了梁元帝,又“选百姓数万口,分为奴婢,驱入长安”,萧该也在其中,与他同行的有另一些位后来在隋朝任职的大儒颜之推、何妥、文学家庾信、王褒等等。

进入长安后,作为特有利用价值的文人雅士,他们有幸免于贬为奴婢的遭遇,
并且受到了号称“崇尚儒术”〔3〕,当时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的礼遇赏赉〔4〕。

萧该当时大约有二十岁左右,“性笃学,
《诗》、《书》、《春秋》、《礼记》并通大意,尤精《汉书》,甚为贵游所礼。

”隋朝建立之后,在隋文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被赐爵山阴县公,拜国子博士。

就在此年,他与当时几位博学之士刘臻、颜之推、卢思道、魏彦渊、李若、
辛德源、薛道衡“同诣陆法言门宿”,“论及音韵”,“欲更捃选精切,除削舒缓”〔5〕,当众说不一之时,总是“萧、颜
多所决定”〔6〕,颜即颜之推,其《颜氏家训》有《音辞篇》。

而萧该于声韵训诂之学最为精邃,故而多所决定。

影响唐宋及以后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的《切韵》一书,含蕴了萧该在音韵学方面的许多观点。

不久,萧该奉诏和儒士何妥
“正定经史,然各执所见,递相是非,久而不能就,”隋文帝“谴而罢之”〔7〕。

《隋书・儒林传・包恺传》云,包恺在“大
业中,为国子助教,于时《汉书》学者,以萧(该)、包(恺)二人为宗匠。

”萧该作为当时《汉书》研究的最高权威之一,在当时讲学之风颇盛的隋代②,享有特高声誉。

在讲学之际,萧该著成《汉书音义》和《文选音义》二书,
“咸为当时所贵”〔8〕。

其去世的时间,依照上文所引“大业中”他与包恺同为《汉书》学的宗匠之说,大业为隋炀帝年
66①②《隋书・儒林传・包恺传》云:包氏“聚徒教授,着录者数千人。

”又《旧唐书・文苑传・王勃传》:其祖王通“大业末,弃官归,以
著书讲学为业。

”《儒学传・曹宪传》:仕隋为秘书学士,每聚徒教授,诸生数百人。


收稿日期:2004-11-11
作者简介:王书才(1963-),男,河南郑州人,文学博士,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王书才:萧该生平及其《文选》研究考述
号,即公元605至618年,则其辞世已在隋朝中晚期,享年大约七十岁左右。

萧该的著作名称及卷数,各书记载不一。

《隋书・经籍志》二云:“《汉书音义》十二卷,国子博士萧该撰。

《范汉音》三卷,萧该撰。

”“范”,范晔;“汉”,《后汉书》。

又同书《经籍志》四:“《文选音》三卷,萧该撰。

”《旧唐书・经籍志》上:“《汉书音》,十二卷,萧该撰。

”“《后汉书音》三卷,萧该撰。

”《经籍志》下:“《文选音》,十卷,萧该撰。

”《新唐书・艺文志》二:“萧该《汉书音》十二卷。

”“萧该《后汉书音》三卷。

”《艺文志》四:“萧该《文选音》十卷。


其产生歧异之处在于其关于《文选》的著作是《文选音义》还是《文选音》,其歧异之源在于《隋书・经籍志》与同书《儒林传・萧该传》所云不一。

今核《唐抄文选集注汇存》〔9〕(下文简称《文选集注》)中《音决》所录,仅有萧该音21条,未见其释义条目。

由《音决》所录,可知萧该注音时有校勘语句。

大约其书的体例、规模应该类似于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由此似乎可以判断,《隋书・儒林传》所谓“该撰《汉书》及《文选音义》”句中“义”为错衍之字。

然而此句中“音义”为“《汉书》”与“《文选》”所共享者,而今核检《汉书》〔10〕,内附有萧该之说,音义兼注,是以《汉书音义》乃名副其实,而此中萧该对于《汉书》中所录《文选》中所有的《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①、《长杨赋》、《解嘲》、《王命论》、《幽通赋》、《答宾戏》八篇也是音义并释,则其关于《文选》亦未必没有字词训诂;如果根据《文选集注》所录没有萧该释义以断定萧该没有训释《文选》,未免根据不足;因为《文选集注》至少对于李善以外的各家注文的收录是不全面的,例如,五臣注的代言人吕延祚《进五臣集注文选表》云:“并具字音,复三十卷。

”表示具有注音是其注释的重要特色之一,然而《文选集注》中除《音决》中偶尔提到“五家某音某”外,在所录的五臣注中只有训释,不见注音。

则其不可据以判断萧该《文选》学著作的书名,较为稳妥。

二、萧该《文选》学成就述评
正如上文已经简单所提及的,萧该在《文选》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表现和收存于两部书籍之中,一是《文选集注》,收录了萧该的注音条目21条;一是《汉书》(世界书局本)所附的宋祁《笔记》中所收录的萧氏关于八篇《文选》的训诂注音,共有114条。

根据清人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十一所云〔11〕,今传《汉书》、《史记》注中所录的《汉书音义》诸条,都是宋人宋祁校订二书时采入的。

今加以检核,见于《史记》中的有13条。

全见于唐朝司马贞《索引》,其注音或用反切,或用直音。

其注音时有被唐人颜师古在撰著《汉书注》时采录入书,并非如今人屈守元先生所说:“萧该的《汉书音义》未被颜师古《集解》所采录。

”〔12〕例如,《史记》卷十九《惠景间侯者年表》“宛朐”栏云:“侯刘 ”,《索引》云:“萧该 音艺。

”而《汉书》卷十五《王子侯者年表》:“宛朐侯 。

”颜师古注云:“ 音艺。

”又《史记・留侯世家》:“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

”《索引》:“萧该云:今读为吾,非也。


而《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云:“以为其貌魁梧奇伟。

”颜师古注云:“梧者,言其可惊悟,今人读为吾,非也。

”又《史记・李将军列传》:“数奇。

”《索引》:“奇,萧该音居宜反。

”《汉书・李广列传》:“以为李广数奇。

”颜师古注云:“奇,居宜反。

”上面《索隐》所录者均系来自萧该《汉书音义》。

由此可见,颜师古注释《汉书》时对于萧该注音曾多所采用,而非相反。

从萧该《汉书音义》中涉及《文选》篇章的条目看来,萧该的注释有以下几个特色。

首先,是博引众说,加以辨证,择优弃劣。

因为在汉代以后,关于《汉书》音义注解方面,涌现出大批的著作,仅在《隋书・经籍志》之二,便有17种(不含萧该《汉书音义》)均在萧该之前。

其间歧说蜂出,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对这些众说进行评判抉择,也是作为当时《汉书》学权威之一的职责与任务。

故而在进行注音训诂之时,他在面对着歧说纷纭的资料面前能够运用自己在文字学、音韵学与训诂学上的精湛造诣判断各说的是非,作出使人信服的辨证,引录经过判断之后的他人之说作为己说,从而使当时无所是从的学子得到对于词语文字的正解。

如扬雄《羽猎赋》:“踔夭 。

”踔萧该《音义》:“踔,韦昭音卓,晋灼曰:踔音鱼罩之罩,今依晋灼音。

”又如《扬雄传》之《甘泉赋》:“梢夔 而 狂。

”颜注引孟康云:“ 狂,亦恶鬼也。

”而萧该《音义》云:“ 狂,无头鬼也。

见《字林》。

”此注自然较孟康说具体形象。

又如本篇:“奋以方攘。

”颜注云:“攘,音人羊反。

”未注所据。

而萧该《音义》:“依韦昭音相。

”这在注释体例方面,开创了引书为证进行注音训诂的方式与先河。

其前,注释引书的先例也有,例如,王逸的《楚辞注》,但是在训诂注音方面,引用当时所能见到的丰富资料,进行比较鉴别,择优弃劣的,在《文选》研究方面,萧该实在是第一人。

这一方法对于李善影响较大,而且李善将这一注释方法运用到了引书来追溯典故用语的出处方面。

同时引书广博,每项音注训诂必具出处,显得学风淳实,出语有据,这一方面与往往只下结论,不言所据的颜师古注形成了鲜明对照。

例如同为注释《汉书・朱博传》:“官属多褒衣大衤召。

”衤召颜师古注云:“衤召,音绍,谓大绔也。

”而萧该《音义》则云:“按,韦昭曰:绔上曰衤召。

音黍矫反。

邓展音绍。

”对于字音词义的依据均一一详出。

如果说,在这方面颜师古注与五臣注有颇多近似之处的话,那么萧氏与李善可谓一脉相承。

第二方面,萧该注音采用的语音体系,属于当时公认为“正音”的洛音体系。

陆法言《切韵序》云:在当代八位
宿儒讨论音韵学之时,认为“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

”最后“因论
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舒缓,萧、颜多所决定。

”今核《文选集注》卷八《蜀都赋》:“东风扶留。

”据抄者《按语》,萧该本、《音决》本“扶”作“夫”字。

《音决》云:“夫萧音方于反。

”《按语》云:“今南方人音扶。

”由此可知,萧该所持之音非南方音,这也是他在注音方面与曹宪大相径庭的所在之一。

曹宪注音,据丁锋《<博雅音>音系研究》〔13〕一书的考察,认为其“代表了梁、陈、隋之际的扬州音”〔14〕。

萧该的注音无论直音与反切,都与其所指导的《切韵》相一致,或者与《切韵》(以及其后的《广韵》)反切用字相同,或者字异而音实同。

例如,《吴都赋》:同篇:“都辇殷而四奥来暨。

”据《音决》,萧该本“奥”作“阝奥”,《音决》:“,萧于六反。

”《广韵》:“,于六切。

”“其碛砾而不窥玉渊者。

”《音决》云:“碛,七历反。

萧千积反。

”《广韵》作七迹切。

又卷七十九《与魏文帝笺》:“謇姐名唱。

”《音决》:“姐,萧字也反。

曹子预反。

”《广韵》注“女兄”时为兹野切,“娇”时音“将豫切。

”显然依从的是萧该音。

①以上系运用反切注音而音韵与《切韵》(《广韵》)相同者。

再看其直音方面。

《文选集注》卷六十六《招隐士》:“偃蹇连卷兮枝相缭。

”《音决》:“缭,萧音料。

”《文选集注》卷六十八《七启》:“抗招摇之华旌。

”《音决》:“招,之遥反。

萧音韶。

”此处注音的不同原因在于《音决》“如字”读之,而萧该依从其所通假的“韶”字读之。

《广韵》认为“招摇”一词中“招”当读“时饶切”,一直到今日权威辞书依然遵从此音。

三、萧该注与李善注在训诂方面异同的比较以及萧注的散佚
萧该在《文选》训诂方面与李善注的异同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内容基本与李注相同但引书有异。

例如,《汉书・扬雄传》:《甘泉赋》:“招繇泰壹。

”萧该《音义》:“如淳作皋摇,云:皋,楔槔,积柴于招摇头,致牲玉于其上,举而烧之,欲其近天也。

故曰皋摇。

”《文选》李善注同,唯未言其出处。

又如同篇:“樵蒸火昆上。

”萧该云:“火昆音昆,火貌也。

”未明出处。

《文选》李注云:“昆或为火昆,《字书》曰:火昆煌,火貌。


(2)李注所缺,萧注具有的。

如《羽猎赋》:“拖苍 。

”《文选》李氏于“”无注。

萧该《音义》云:“,《字林》:东方名豕曰 。


(3)内容比较李注更为切当者。

如:《羽猎赋》:“鲜扁陆丽。

”《文选》李注:“服虔曰:鲜扁,战斗军阵貌也。

”萧该《音义》所录服说与李全同,其下又云:服说的根据是,“以《春秋传》曰:高渠弥奉公为鱼丽之阵。

先偏后伍,伍承弥缝。

杜预曰:《司马法》曰:车二十五乘为偏,以车居前,以伍次之,承谝之隙,而弥缝缺漏,五人为伍,此盖鱼丽法也。

”相比而言,萧该不仅追溯了服说的根据,而且引录杜预《左传注》,具体阐明了鱼丽之阵的样式,自较李注丰富具体。

但李注没有细解的原因在于“鱼丽”一词字面上与“鲜扁陆离”没有直接关系,也是事出有因的。

(4)所注不如李注的。

如《甘泉赋》:“登降山列山施。

”萧该《音义》:“《字林》:山列山施,沙丘也。

”《文选》李注:“山列

,邪道也。

”考其上文为“崇崇圆丘,隆隐天兮。

”下文为:“单土卷垣兮。

”均为描画祭坛之貌者,无上下沙丘之理。


颜师古注为“上下之道也。

”李注、颜注均胜过萧说。

又如,《羽猎赋》:“秋秋跄跄入西园。

”“秋秋”当时或本作“啾啾”,萧该从之,并引:“《埤苍》:‘啾啾,众声也。

’又引《楚辞》‘鸣玉鸾之啾啾,猿啾啾兮又业鸣’为据。

”但是由于萧该所引与此文境截然不同,他的训诂的谬误也就很为显然了。

李释同此,亦误。

颜师古解作“腾骧之貌。

”得其正解。

同篇:“逢蒙裂眦。

”萧该《音义》云:“《字林》曰:眦,目涯也。

音渍。

”此解简而明,然而随后又画蛇添足云:“该按,庄周曰:多言不訾。

司马彪曰:眦,视也。

”不仅解说有误,而且纯属多余,李善注绝对没有这种类型的失误。

萧该的《文选音义》和《汉书音义》在北宋散佚不传,其原因大约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他在注音方面汇聚众家之说进行抉择方面功力很大,自创之说较少,时过境迁,随着学者们学术水平的提高,作为授课存稿的《文选音义》、《汉书音义》便逐渐显得不能与时俱进,束之高阁了。

特别是入唐以后,《切韵》成为注音的权威著作来统一读音,规范反切用字。

萧该的与之相同或相异的注音同样的不再象过去那样作为权威依据。

二是他的许多观点被当时的著作吸纳而融入他书。

比如颜师古的《汉书注》、李善的《文选注》。

颜师古注对于萧该音的采用前面已经述及,在此不赘。

至于李善注对于萧该《文选音义》的采录,屈守元先生《文选导读》第46页曾举尤刻本《文选》卷十五《思玄赋》:“行颇僻而获志兮”,《注》云:“萧该《音》本作陂,布义切。

”此句注文赣州本、明州本均无,屈守元先生认为:“尤刻本的‘萧该’云云以下当是李善增入之注,脱去‘善曰’二字,”并云:“是知李善作注时采用了萧该《音》。

”并据此下结论说:“李善用的也是萧该本。

”其实判定这一注文是否真正是李善本人所加,现在还为时过早,这毕竟只是孤证。

由此断言李注本乃依从萧本,根据不牢。

李注中有些注音是与萧该《音》相同的,但是都没有举其姓名;再说,萧该的注音偏重于抉择众说之间切合己见的说法,即使李善采录了萧该的观点,也是难以辨别的。

倒是《文选集注》中《音决》所录萧《音》有与尤刻本《文选》李注相同的,例如,《蜀都赋》:“汩若汤谷之扬涛。

”《音决》:“汩,萧音骨,曹胡没反。

”李注没有采录其先师的说法而采录了萧该的观点。

又同篇:“腾踔飞超。

”《音决》:“超,王(今按,此人不知为谁。

)协韵,丑照反,萧吐吊反。

”李注为:“超,土吊切。

”采录了将超(下转第84页)
手,手抵门栓不许开”)。

特别是扯手、抵门栓、相约下次的细节描写,活现出人物羞赧、娇嗔的表情与内心坚定、大胆的爱情追求,最为传神。

这种借用细节描写以传神写照的手法恰恰是我们许多新民歌作者所忽略的。

习惯于概括性的叙述、描写和抽象形容,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创作的那一批紫阳新民歌的通病。

如:“哥哥二十岁呀,妹妹一十八。

二人合了意,同去把渠挖。

挖完了水渠,哥妹乐开了花”“哥哥手拿锄,妹妹肩挑筐。

二人跑得忙呀,上山修堰塘。

修好了堰塘,哥妹喜洋洋。

”诸如此类。

语言苍白,内容空洞,了无生活情趣。

细节就是形象,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没有细节就没有文学的形象性。

传统情歌从小处着眼,借事件细节、动作细节,表情细节,语言细节传神,用细节描写来间接抒情,这是值得我们新民歌作者学习借鉴的。

总之,只要我们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传统民歌中的情歌,就会发现,情歌不等于“酸歌”;情歌的绝大部分是健康、优美、明朗的,是我们应当继承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我们繁荣当代抒情文学的宝贵文化资源;“酸歌”的产生有它特定的时代、社会环境,作为有关专业工作者的内部研究资料,“酸歌”也有它独特的价值,而且在剔除“酸歌”中的情色内容以后,它在艺术形式方面依然具有可供新一代文艺作者学习借鉴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段宝林1中国民间文学概要〔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
〔2〕杨琳1语言与文化探幽〔M〕1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
〔3〕吕政轩1陕北民歌艺术论〔M〕1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1
(上接第68页)字读破的读法,没有依从王氏如字而读的注音。

《汉书・扬雄传》所录《甘泉赋》:“日月才经于木央木辰木辰。

”宋祁曰:“萧该《音义》:木央,于两反。

木辰,之人反。

”《文选》李注与之同。

同篇:“山委山罪隗乎其相婴。

”萧该《音义》:“山罪,音罪。

”《文选》李注同。

又同篇:“登长平兮雷鼓 。

”萧该《音义》:“ ,口盖反。

”《文选》李注作:
“《字指》曰:,大声也,口盖切。

”注音亦同。

又《羽猎赋》:“鲜扁陆离。

”萧该《音义》云:“服虔曰:扁音篇。

”《文选》李注云:“扁音篇。

”略去出处。

《解嘲》:“折胁拉髂。

”萧该《音义》云:“髂,口亚反。

”《文选》李注同。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在普遍重视对于经典古籍进行诠释笺注的隋唐之际,受到时代风潮的影响和家世素养的浸润熏陶,作为第一部《文选》研究著作的撰作者萧该,在引书为证方面的确为李善注开辟了先路,在具体的注音训诂方面也达到了许多当时人们不易企及的水平。

但是比起后出的李善注,其差距也很明显,不仅存在许多音义方面的误说谬解(主要是抉择失当),而且其引书仅仅限于为词语文字注音释义,没有运用到追溯典故词语出处方面(有极其个别的例子说明他也这样作了,但不成功,也缺乏自觉意识);从一些例子看来,他还进行了一些校勘工作。

总之,作为文选学的开创者与先行者,他可以说是很圆满的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使命。

学术研究,后出转精,我们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去苛求前人的。

参考文献:
〔1〕〔唐〕姚察,姚思廉1梁书・太祖五王传〔M〕1北京:中华书局,19731
等1周书・王褒传〔M〕1北京:中华书局,19711
〔2〕〔唐〕令狐德芬

等1周书・文帝纪〔M〕1北京:中华书局,19711
〔3〕〔唐〕令狐德芬

等1周书・王褒传与刘 传〔M〕1北京:中华书局,19711
〔4〕〔唐〕令狐德芬

〔5〕〔6〕陆法言1切韵序〔A〕1载于《宋本广韵》卷首〔C〕1北京:中国书店,1982年影印本1
〔7〕〔8〕〔唐〕魏征等1隋书・儒林传〔M〕1北京:中华书局,19731
〔9〕〔唐〕佚名1唐抄文选集注汇存〔M〕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
〔10〕〔汉〕班固1汉书〔M〕1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1
〔11〕〔清〕姚振宗1隋书经籍志考证:卷十一〔M〕1上海:开明书店版《<二十五史>补编》本,19361
〔12〕屈守元1文选导读1〔M〕1成都:巴蜀书社,19931
〔13〕丁锋1<博雅音>音系研究〔M〕1北京:北京大学,19951
〔14〕余心乐1<博雅音音系研究>序〔A〕1丁锋1<博雅音>音系研究〔M〕1北京:北京大学,19951 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