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选

序篇

(一)史部典籍概述

四个阶段: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一,先秦史籍。(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不能独立,归入经部之春秋。《尚书》(孔子整理)。“六经皆史也”春秋,战果,秦:《尚书》,《逸周书》,《春秋》,《左传》,《国语》,《周礼》,《周易》,《战国策》等等。

特点:

1大都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多位资料汇编的形式。如《尚书》即为三代所出。

2杂入了后代人的文字,本身面貌发生了变化。散乱,失传,经过汉代学者整理,需辨别真伪。可借助:清-崔述《考信录》;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等。

3内容宽泛,文字简约,记事粗略,神话及寓言等杂糅。后世有注释,对语言,文字,史实注释较可靠,但思想内容方面有出入,甚至牵强附会,面目全非。汉代注释有:“传”,“说”,“诂(故)”,“注”,“笺”,“训”,“章句”等;魏晋有“正义”,“疏”,“集解”等。

4格式,用字与后代差别很大。多无篇名,现在的篇名多为后世整理时加上去的不能概括内容。书名亦为后人所加。不署作者姓名,许多文献至今无法确定作者。使用假借字较多,多为音韵相同或字形相近。无严格体例,多为史体源头(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其中前四者的源头在这一时期形成。春秋家,左传家,为编年体的代表)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史籍

摆脱附庸地位,走向独立。经,史,子,集确立

特点:

1.纪传体的产生,表明我国史学已完全成熟,地位独立。结构宏伟,高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反映历史。具有主线地位的史学体裁。“正史”。《史记》。《汉书》。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史体繁荣,史注繁荣。数十种别史(即正史之外)。人物传记二百多种,如《烈女传》,《高僧传》,《高士传》,《逸士传》,《会稽先贤传》等。“谱学”:某一世族的来源,变迁等。方志学--《越绝书》,《华阳国志》等。类书(将书的内容打乱,再按需要归类。)—(三国,魏)《皇览》,我国第一部类书。(丛书—将不同的书归类)注家蜂起。郦道元--《水经注》(原著:桑钦),补阙,备异,正误,辩论。裴松之--《三国志注》,开评时正史之先河。

3.史籍数量大增。

4.史籍质量显著提高。

三,隋唐宋元史籍。

1.史体创新,丰富多彩。第一部史体政书--(唐,杜佑)《通典》。第一部史学理论--《史通》(唐,刘知己)。产纪事本末体--(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编年体达到顶峰--(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纲目体,会要体,产生。其他各体走向兴盛。宋—笔记小说。中国史学各体裁都已创立并发展。

2.史籍空前繁盛。

3.史学受到社会的重视。唐开始,政府设馆修史:《晋书》,《梁书》,《北齐书》,《周书》,《北史》等。二十四史中三分之一修于唐代。延至清代。表明史学地位提高,也说明了统治者加强了对史学的控制。

四,明清史籍。

1.走向没落。很少有人写当代史,野史仅数种。

2.质量下降,少创新。黄宗羲《宋元学案》,章学成《文史通义》对封建史学总结评论,提出新的观点。朴学(考证辨伪之学),考据学异军突起: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nie(二十)二史札记》,钱大昕《nie(二十)二史考异》。

(二),史部目录的内容与得失。

1.史部目录的内容。

《中经》(三国,魏,郑默)--《中经新簿》(西晋,旬勖)--《四部书目》(东晋,李充)。四分法。

“起居注”创自《隋书》;“杂史”创自《旧唐书》;“别史”创自《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诏令”创自《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孙)。

史评史钞。

2史部目录分类之得失。(以《四库全书》为例)

得:(1).增其所应增之类目;

(2).合其所应合之类目;(“诏令奏议”)。

(3).析其所应析之类目。

失:(1),分类标准不一;

(2).归属界限不清;(杂史类)。

(3).有不应列入而列入者;

(4).有应列入而未列入者。(笔记)。

通论一,目录。

图书目录通称目录书,又叫书目。乃治学之门径。

一,目录的起源和确立。

“目录”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叙传》。

“目”:图书的篇名和书名。“录”:对“目”的说明和编次,内容提要,也称序录或书录。《史记.太史公自序》《兵录》(汉.杨仆)--群书专科目录。《七略》(汉.刘歆)。(在汉.刘向《别录》基础上著成。《七略》,《别录》均已失传)

二,四部分类目录的形成和内容。

“六艺略”分为:“经部”和“史部”。

“诗赋”变为:“集部”。

“诸子略”,“兵书”,“数术”,“方技”合为:“子部”。

(“六艺略”,“诗赋”,“诸子略”,“兵书”,“数术”,“方技”为六分法。)“甲”,“乙”,“丙”,“丁”四部:

1.《中经》(三国,魏,郑默)

2.《中经新簿》(西晋,旬勖)

3.《四部书目》(东晋,李充)

“经”,“史”,“子”,“集”四部:

《隋书.经籍之》(四分法的代表)

版本书目:《通志.校雠略》(郑樵);《遂初堂书目》(犹袤)

三,古典目录书的流别和体制。

阮孝绪《七录》;郑樵《通志.艺文志》

录,略,只,簿,书目,书录,目录,解题,考,记,总目,提要。

1.古典目录的攥著流别:

(1)史志目录;

(2)官修目录;

(3)私撰目录。

2.古典目录书的体制;

(1)图书馆目录:“纲纪群籍,簿属甲乙”索引式的简明目录。

(2)学术史目录:“辨长学术,考镜源流”。

(3)解题目录:“提要钩元,治学涉经”。

(4)版本目录:“鉴别旧椠,雠校异同”。

(5)专科目录:专门著录某一学科书籍的目录,“即类求书”。

四,现代图书干藏书目录的分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五,目录是治学之径。

1.利用书目簿录群籍,了解图书基本情况,查找所需图书。

2.利用书目的分类和提要,分辨图书学术源流。

3.利用个朝代书目著录的变化考证伪书。

4.利用书目提供阅读或整理古籍较好的版本。

5.利用书目熟悉史部群籍,有利于校勘。

文章讲解:《四库全书史部总序》。“履道坦坦”。“周道如砥,直到如矢”。

一,词:

1.殆:危险(“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大概,也许,恐怕,(副词)(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几乎。

2.结:打结(动词或名词);结下,缔结,(动词);结交。

3.狱:监狱;官司,案件;处理诉讼的官吏。

4.情:关系,交情,友情,感情;情理,人之常情;实情;的确,确实,果真(“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也。”)(副词)。

5.真;真是的,真正的(形容词);真正,确实。

二,语法:动词用作名词:“撰述”,“考证”,“记载”,“议论”,“听”(“颇亦荧听”)。

通论二;汉字。

世界上目前正在使用的文字,以汉字为最古老,历时最悠久。以象形为基础的意符字,属表意体系。

一,汉字形体的结构。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象形字:“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分为独体,合体两大类。

(1),独体:形体不可再分。

(2),合体:由一个独体象形字加上一个符号构成。独体为陪衬,以符号为主,但符号只有当独体陪衬时,才有意义。

2.指事字。用提示的方法表示意义。“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1),纯指事。完全用符号来指事。

(2),合体指事。在象形基础上,加上标志或符号来表示较抽象的事物意义。象形表实物,符号起提示,标记作用。

指事与象形的关系:相同点:独体字。不同点:象形位图画;指事为标记。象形:“像什么”;指事:“在哪里”。象形:具体,特殊;指事:抽象,普遍。象形:一望便知;指事:察而见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