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二 我与地坛 教案2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训练学生直接从文中提取、整合关键信息的能力。
2、鉴赏文中的景物描写,掌握情景交融的手法。
3、品味文中的隽永至情的语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过程与方法
问题入手,师生合作探究;板书为主,多媒体影音资料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史铁生(人)生命的脆弱与坚强,感受史铁生母亲(爱)的伟大,并能结合自身,谈出真实感受(如幸福、坚强、感恩等)。
二、教学重点
信息提取整合,景物分析,细节品味,情感体验。
三、教学难点
细节品味,情感体验。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观看民工版《春天里》,为理解作者的经历和感情铺垫。
2、围绕自然中的地坛和作者眼中的地坛两条线索,学习《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把握地坛总特点的前提下,完成第一部分三处写景描写的赏析。
2、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和地坛关系的语句,并能用词语概括。
教学难点
三处景物描写之赏析、我与地坛关系之概括
教学过程
一、播放民工版《春天里》的视频。
解说:这是今年9月底开始在网络上热传的一段视频。
歌曲《春天里》,是大陆摇滚歌手汪峰2009年的原创作品,反映的是一个文艺男中年的青春记忆和岁月迷惘,与农民工生存状态并无天然的联系。
而经视频中的两位——其中弹吉他的那位叫刘刚,29岁,黑龙江人,退伍军人,职业为北漂一族加地下道艺人。
演唱时脖子青筋毕露的这位叫王旭,44岁,河南商丘人,职业为仓库保管员加搬运工的合唱后,迅速成为一首极具杀伤力的视频。
据报道“唱哭了很多70后、80后”,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中直言“农民工版《春天里》令我感动想哭”,1960年出生(60后)的湖南省委书记——周强本月(11月)两次谈到这段视频,其中在湖南省优秀大学村官
表彰大会上坦言:“每看一次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你们也应该去看一看”。
在播放这段视频时,我注意到在座的各位90后也有人表情凝重黯然,为什么这段视频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呢?
是他们特殊的身份——中国社会底层劳动者。
比如大哥王旭,进京十年,烧过锅炉,卖过水果、水煎包,唱过酒吧。
现在和大儿子挤在不足10平方米的蜗居里,每个月最多2000元的收入,那是北京呀!从他们的呐喊声中,我们听出了他们的心声,“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但我活着,我现在活着,并要坚强地活下去,“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春天里。
”
今天我们学习《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作者史铁生,也在北京,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不幸的人,很不幸的人,也会令我们已起波澜的心再生苍凉。
下面请大家翻开教材第3页。
二、从地坛(自然之地坛)的特点上来研读文章。
设置问题:
1、地坛是一个的地方。
(填上合适的词语)
【明确答案】:“废弃的”、“荒芜冷落”(与最后一个合并)、“宁静的”、“荒芜但不衰败”。
2、第一部分除了有一些词语是直接概括地坛的特点,有没有对地坛进行较为详细的局部描写呢?若有,在哪些自然段?能否结合我们得出的地坛总特点来赏析其中的一处,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默读文章,之后可以和同桌商量。
【明确答案】:共三处集中描写,第3、5、7。
【赏析提示】:
第3自然段赏析提示:
方法提示:抓住关键词并结合总特点赏析这段景物的特点
“四百年来”,看得出地坛的“古旧”(可能学生会说“古老”);四个动词“剥蚀”、“淡褪”、“坍圮”、“散落”,可以看出地坛的“荒芜冷落”的特点;再从四个动词之后的宾语,让学生看看地坛“剥蚀了”什么,“淡褪了”什么,“坍圮了”什么,“散落了”什么,原来地坛任岁月风霜,任冷遇遗弃,地坛还是地坛,原来有些东西是不能改变的;最后提醒学生注意“愈见苍幽”的老柏树,“茂盛得自然坦荡”的野草荒藤,原来地坛可以荒芜,那里的植物却依然无声怒放,他们生命力旺盛,他们拒绝“衰败”。
总结这段景物特点:一方面,破败、荒芜、古旧,一方面有生机、不衰败。
这时候的作者是怎么样的呢?提示学生看景物前面的一句话“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补充史铁生的一些遭遇:
(1)1951年,北京出生,16岁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名校附中,想必也是个小才子;
(2)18岁(1969年)刚成人宣誓,插队陕西延安地区的清平湾(提示学生看课下作者注释,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3)20岁(或21岁)生日那天,因病住进北京,从此再没站起来。
(4)30岁(1981年),而立之年,又患上严重肾病;
(5)47岁(1998年),年近半百,每周要做3次肾透析;
(6)60岁就要退休了,2006年已经55岁的史铁生还是“合同制作家”,上海著名作家陈村公开呼吁有关部门能够解决史铁生的中国作协的编制问题,即破格晋升为“专业作家”,以缓解史铁生日益窘迫的生活。
再提示学生看景物描写后面的一句话:“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答案】第一,地坛失去了往日的荣耀看上去荒芜冷落,是“废弃的古园”,
而这时的我也恰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失魂落魄,两者情形的相似当然容易彼此亲近,惺惺相惜;第二,地坛虽荒芜,但本真仍存,况有老柏树、野草荒藤等植物生机盎然,让这院子“荒芜但不衰败”,这些特点都能给作者一些新的思考,给作者一些积极的影响,对于者处于情绪低谷的作者来说,既然大有裨益,自然“是该来了”;第三,地坛是“人口密集的城市里”,一个难得“宁静”的地方,这样的特点自然吸引当时躁动不安的作者,来“宁静”一下,看来来也是该的。
(提示:三点都是立足地坛的特点而得出的)
第5自然段写景赏析提示:
写景内容:
小昆虫(蜂儿、蚂蚁、瓢虫、蝉)和草木
画面特征:
从这个画面的描写对象来看,有动有静,有生有死,但他们都表现着自己的存在特点:自然而然,自得其乐,生生不息,并一起组成了一个没有苦痛意识,五彩缤纷的世界。
生命启示:
生命是美好的,可是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生命或许并不完美,可是生命是独特的,所以我们要像那些“窸窸窣窣片刻不息”的草木一样绽放自己的生命。
第7自然段写景赏析提示:
方法:抓住六个“譬如”找景物,明确修辞,分析角度,向上求索,体悟启迪。
点评:这处写景,作者连用六个“譬如”,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描写六种景物——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高歌的雨燕,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永远镇静伫立的老柏树,暴雨前草木泥土的气味,或飘或卧的落叶的味道,时光流泻,四季轮回,古园被“肆意雕琢”,但“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变化之中仍见永恒,人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这就是地坛给我另一个生命的启示: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小结:第一部分,集中写地坛的有三处,每一处写景又都与“我”的感悟密切相关,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
“一切景语皆情语”,万物皆著“我”之色彩,景不是单纯的景,而是融入人情的景,这是“情景交融”的手法,这样的景才自然,情才动人。
三、从作者和地坛的关系上来研读文章。
设置问题:地坛是“我”的。
(填上合适的词语)
第一个词语:宿友
1.请同学们齐读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
2.重点语词:“缘分”、“宿命的味道”,四个“等待”(“等”)。
第二个词:避难所
请同学在第4、5两段中找到关键句子:“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并提示注意时间是在“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
第三个词:重生地
提示学生当“最初几年”过去之后我和地坛的关系是不是变化了呢?如变化了,找到文中提示的句子。
明确在第6自然段的“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明白了”这个信息点,明白了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弄明白了”冒号后的句子。
原来作者明白了“生是事实,死是节日”,惨透了生死,这些都是作者在地坛里每天“一连几个小时”的苦思冥想后的结果,所以可以表述成地坛是“我”的重生地。
四、小结
第一部分第7自然段中说道:“剩下的就是怎么活的问题了。
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身的魔鬼或恋人”。
的确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地坛,无声的地坛,沧桑的地坛,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宁静的地坛,在我最狂妄的年龄,在我最绝望的时候,收容了我,让我逃避,更让我想明白了死、生的道理,让我重生,坚持的活了下来。
我们也真的“剩下的就是怎么活的问题了”,欲知我们的史铁生怎么解决“怎么活的问题”,且听下节分解。
五、板书
自然中的地坛:地坛是一个的地方。
(废弃的、荒芜但不衰败、宁静)我心中的地坛:地坛是我的。
(宿友、避难所、重生地)
六、作业
1、预习第二部分,画出文中直接概括母亲形象特点的词语(或词组),并进行合理的归并整合。
2、写一个100字左右的叙事片段,要求所写之事能体现出自己对母亲(母爱)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以母亲形象特点为线索,学习《我与地坛》第二部分。
2、理清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内容和结构上的联系。
3、引导学生体悟母爱,学会感激。
教学重点
1、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重点理解母亲“苦难”和“聪慧”两个特点。
2、体味母爱,学会感激。
教学难点
理清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内容和结构上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播放满文军《懂你》的MTV。
解说:这首《懂你》是上世纪中国电影《九香》中的插曲,由宋春丽主演的。
该影片歌颂了伟大的母爱,电影中有一幕经典的镜头:母亲舔碗。
母亲舔碗:一个母亲独自扶养五个孩子,由于生活贫困,连饭都不够,母亲把窝窝头留送给了自己正在上学的孩子,而上学回家的孩子正撞见自己的母亲正在舔自己吃完的饭碗。
同学们,或许我们早已远离了“母亲舔碗”那样的艰苦岁月,可是我们的母亲对子女的爱却从未改变,母亲,永远都是最疼爱我们的人。
今天我们就看看史铁生的母亲是
一个怎样的母亲,请大家翻到教材第5页,这是《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
二、找同学回答第二部分文中直接写母亲形象特点的词语(或短语),并进一步归纳概括。
明确:疼爱儿子、理解儿子、聪慧和坚忍、最苦的母亲、苦难与伟大、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毫不张扬的爱
归纳:苦难(思考起点)、聪慧、坚忍(选择这两个词语概括母亲特点是因为两者都是母亲面对(或处理)“苦难”的方式,直面则见“坚忍”,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则见“聪慧”)、伟大(这是母亲特点的最高概括,伟大之母亲,伟大之母爱)
三、从文中的细节入手,重点把握母亲“苦难”和“聪慧”两个主要特点。
(一)分析母亲的“苦难”。
主要从第二部分的第3部分(其它还有第4、第5自然段)组织答案
1、母亲有多苦?(总体把握)
【明确答案】:“加倍”(与儿子的苦相比)、“最苦”(与别人的母亲相比)、上帝看她苦(苦到连上帝都看不过去了,要召她回去)
2、母亲都有哪些苦?(从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再进行概括)
一重苦:命运不公之苦(独子患疾、“他的母亲比我的母亲运气好”)
二重苦:无法替代之苦(第3自然段最后)
三重苦:替子担忧之苦(儿子能活着,活得能幸福)
四重苦:初不理解之苦(第2、3、4、6、8、9自然段)
五重苦:身患重病之苦(多活两年,才四十九岁,再结合《我的秋天》)
(二)分析母亲的“聪慧”。
重点赏析:
第2自然段的五个“知道”:母亲让我独处;容忍我的坏脾气;不宜问的事情不问。
第9自然段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自力自强之路,幸福之路。
母亲无“隽永的哲言”、“恪守的教诲”,只用“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渐染我,使我奋力前行,找到自己的路。
四、请同学们讲讲自己的母亲,要求叙述一件事,这件事能体会到自己对母亲(母爱)的理解。
请三四个同学(含男女),老师分别点评,最后总结——原来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原来我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一直爱着我们。
五、问什么本文的标题是《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却大篇幅的描写作者的母亲,有人还认为如果第一部分概括为“我与地坛”的话,第二部分就可以概括为“我与母亲”,这样做合理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不宜改。
理由如下:
1、地坛见证了母爱(理据一:解读第二部分的最后一句话,车辙和母亲的脚印重合;
理据二:我去地坛母亲送,我在地坛母亲忧,我在地坛呆久了母亲找,可以说母亲的身心都在地坛)
2、地坛和母亲有相似性(理据一:两者都给我生存启示,都能无限的包容我,都以无
声的方式等;理据二:大地就是母亲)
3、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结构有照应(理据一:第一部分第7自然段的问题在第二部分
中得到了较充分的解决;理据二:第一部分第6自然段“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与第二部分第10自然段最后一句照应,又有深化。
)
六、小结
到此为止,我们把文中节选的《我与地坛》学习完了,可地坛的荒芜不衰败还在,
史铁生的卓绝求索还在,母亲的苦难和伟大还在。
我们要感谢史铁生写下自己,让我们体会了人的脆弱和坚强,还要感谢史铁生写下他的母亲,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醇厚和自己的幸福。
我有个提议,请大家闭上眼睛,在心里送上我们的祝愿:愿铁人史铁生的路越走越幸福!还请同学们今天能亲口对自己的父母说声:“我爱你们!”
七、板书
母亲是的母亲。
(苦难、坚忍、聪慧、伟大)
八、作业
1、完成《成才之路》课后强化作业1——5题。
2、预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完成该课的字词梳理,并就文章内容或写法上提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