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双师一体化教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双师一体化”教师

来源:本站作者:编辑01 时间:2008-07-29 浏览:20次【打印论文】【收藏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大好时期,如何适应和满足市场化的人才培养需求,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文章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为例,介绍在培养青年教师的过程中,坚持四个“结合”,实行“双导师制”的做法,探索培养“双师一体化”教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双师一体化”教师;企业导师;学校导师

[作者简介]覃学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讲师,系副主任;覃扬彬,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副教授,系主任:彭民璋,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南宁

530226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7)11-0201-03 我国的高职教育是通过成人高校、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的改制以及部分中专升格,即“三改一补”院校为主体发展起来的,这是我国根据自身的国情作出的选择。我国长期以来以学科教育为主,单一的培养目标、单一的办学模式、单一的教育模式、单一的政策和投资导向,深深地影响着“三改一补”院校的改革和政府的管理。作为办学之本的教师队伍,带着学科教育的“烙印”走上了高职讲台。要实现真正的改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首先要着手于改造、培养、组建适应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可喜的是,经过探索,我国政府几年来不断地出台关于发展高职教育的《决定》《意见》等规章和措施。2000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经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专家答辩后,下达任务给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该院承担了《项目计划》的子项目《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本研究是该子项目的子课题。

“双师一体化”教师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主要成分(学校专任教师),要培养他们既具有理论教学,又具有技术指导“双能力”;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的“双知识”;既具有教师风范,又具有企业、行业岗位职业道德的“双专业素质”;既具有面对学生,处理师生关系,又具有面对企业、社会人际关系,与人共事的非技术性的“双职业素质”,可以说,他们是一类复合型的特殊教师类型。必须采取特殊的培养措施和管理办法,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双导师制”的提出

1998年改制当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学校的改制首先要实现教师队伍的改造和提高,要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先导,组织教师开展了“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专题学习活动。1998年国家教育部制定《面向21世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概念,接着《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亦提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可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2000年该院承担了教育部下达的《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课题,按照主课题和子课题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经贸系通过探索“双导师制”的研究和实践,培养“双师一体化”教师。

2003年,该院经贸系的青年教师占该系教师的85.7%,引进的青年教师多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接受的是学科体系教育,学科教育模式影响深,虽然知识理论体系强,但是对技术应用了解少;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企业、行业技术岗位的了解和经历;缺乏教育学知识和教学经验,授课水平不高;212学矛盾比较尖锐,青年教师教学任务重,处理教学任务与教师培养问题难,“双师一体化”教师的培养速度缓慢。按照“双师型”教师的条件,该

系“双师一体化”教师仅占专任教师的20%,距离高职高专教育目标要求甚远。可见,培养青年教师的思想素质,提高授课水平、强化实践能力势在必行。

为了解决青年教师的培养途径,经贸系从2003年提出了以“双导师制”为主,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尽快改变教师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缺乏的现状。

二、走产学合作教育之路是建立“双导师制”的重要途径

所谓“双导师”制,一是指校内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任教师即学校导师;二是指从企事业单位聘请的专家即企业导师。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1998年改制当年便提出努力办出两大高职特色。一是探索“学校—企业—社会”综合办学模式,走产学合作教育之路。二是进行“六双”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实施“六个一”工程。

在贯彻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改革思路中,经贸系大胆进行了改革实践,引导教师主动参与改革,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极大地推进了产学合作教育的开展,形成了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与企业、行业全面合作的局面。首先在调研的基础上,组建了专业建设委员会,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推进了各项教学改革活动。尤其是在各位专家的积极建言和参与下,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不同产学合作的类型,从而建立了多种“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如“学校—企业互补型”的市场营销专业“2 1培养模式”、“学校—企业互利型”的营销与策划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的“共同教育模式”、“学校—企业基层型”的国际商务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为主的“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模式”、“学校—科研型”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训—科研—就业”模式。这样,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企业,共为经贸系提供了28位企业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实训教师。其中,有21位聘请为青年教师的导师。产学合作教育不仅弥补了教师的不足,通过产学合作教育,合作企业的业务骨干不但培养学生,而更重要的是作为导师承担了青年教师的培养重任,使教师做到了与实践结合、与企业接触,与各类人员的合作共事,体验到了工作岗位与事业的艰苦,培养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集体协作的团队精神。同时与企业共同进行科技开发,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推动各项教学改革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师授课水平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双师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建设。经过几年的实践,目前,经贸系“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到71%。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4.85%、97.99%和

98.21%。

三、“双导师制”的实施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实行“双导师制”培养青年教师的办法,主要分为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校内导师是多年来一直在本院教学第一线工作且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企业导师是企业中多年从事商务管理工作且有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的业务骨干。因此,每一位青年教师都安排了两位导师指导,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方面并进,实现企业实践与教学工作相辅相成,具体实施是采取“四结合”的做法。

(一)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相结合

每位新到系工作的青年教师,由该系安排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各一位。多年在企业工作,近年来应聘到该院任教的新教师,已经具有相对丰富的实践经验,只安排校内导师。青年教师到系工作后,安排校内导师负责指导,提高青年教师掌握高职教学的特点和授课水平。接受导师指导,通过听课、批改作业、观摩老教师课堂教学、试讲、课堂讲授、讨论与交流,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学管理的基本规律,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经过一年教学见习,安排青年教师接受企业导师的指导,制定培训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收集资料,充实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案例。运用理论知识解释企业中的具体问题,并向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比如有两位企业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进出口单证业务,对进出口贸易的函电磋商、单证的填制与审证、租船代理、海事海商纠纷的处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