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双导师制_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_舒卫英.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7ced1d06ba1aa8114431d947.png)
责 侧重 于培养 学生 的学 习 能力 , 升 提 他 们 的发展 空间 , 导学 生树 立正 确 引 的人 生观 、 值 观 , 确 自身 专 业 发 价 明 展 目标 , 为他们 提 高综 合素 质 与专 并
业 拓 展 能 力提 出具 有 针 对性 、导 向
实 务操作 能力 , 培养学 生 形成 良好 的 ! 的 , 因此双 方的互 动交 流是 保证 实施 的职业 判断能 力与 管理 能力 , 解决 学
( )双导 师制 ” 内容 一 “ 的
会展专业“ 双导师制” 为期二年 , j职业 道 德 , 指导学 生 体验并 形 成初 步 J 效果 的核 心 。在 进点 实践 的过程 中,
f力 , 了解 培养 目标 , 悉教 学 计 划 和 熟
定 、 强信 息 反 馈 等 工作 环 节 , 高 加 提
了学 生的专 业素 质和 综合技 能 , 升 提
师 由本 学 院具 有 硕 士 研究 生 以上 学 J 章选 派 ,资料 报送 学 院专家 组审 批 , 协议 , 以明确各 自的权利 和义 务 。导
性、 建设 性 的意见 。同时 , 内导 师还 校
养体系; 学业指导 ; 生涯规划
近 年 来 ,我 国一 些 高 等 院 校 对
f践 岗位 的确 定 一 般 在参 考 学 生 意 愿
的基 础 上 , 通过 与企事 业单 位 协调 而
j 最 终决定 。
“ 双导 师制 ” 行 了积 极探 索 , 进 取得 了
维普资讯
养体系构建 的实践 “ 导 师制 双 ” 人才培
一舒卫英 , 沈金 辉
摘 要 : 波城 市职 业技 术 学院会展 宁 j 等方 面 的训 练 。 ( ) 师资格 与职责 二 导 } 学 院专家 组审 议批 准 ,由院长聘 任 ,
校企“双导师制”培养生物工程人才模式的实践
![校企“双导师制”培养生物工程人才模式的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b93f42e3172ded630a1cb604.png)
高等学 校都 相继开办 了生物 技术 和生物丁程专业 。 目
/
前全 国生物类专业点总共5 8 , 4 个 分布在4 8 9 所高等学校 ( 中0 - 3 其 : 0 年新 办专 业学 校l4 ) 0 3 2 所 。20 年生物类在 3
校生人数为 l. 5 万人 , 中生物工程本科在校生人数达 2 其 到43 万人 。 . 5 办学规模迅 速扩大和招生人数急剧增加一
学 生 就业 率 在 9 %以上 , 且 与 许 多 相 关 企 业 建 立 了深 0 而
4以企业 导师为主 , . 校内导师配合指导学生生产 实 习。生产集中实 习是每个大学生物工程专业面临难题 。 但 长沙学 院生物工程学生在校外导师 的帮助下连续两 年 出色完成生产集 中实 习。有些 同学 由于实 习期间表 现 出色 , 大j就有公 司要和其签订就业合同。 5 . 校企导师共 同帮助推荐学生就业 。 我们统计数据 显示0 级 生物工程 专业 ( 了考上研究 生的学生 ) 6 除 有 7 %的学生在校外 导师所在或推荐企业实现就业。 5 另外0 级生物工程专业考研率达百分三十以上 , 6 其 中有5 %的学生在校内外导师指导下选择制药 、 0 食品和 营养相关研究方 向。0 级生物工程专业游 勇同学 自主 7 创业成立以植物营养剂为核心的生物公 司, 已经获得省 市 多次创业大奖 。
【 探索与实践 】
校企“ 导师制” 双 培养生物工程人才模 式的实践
( 沙学 院 长 褚 武英 , 张建 社 , 罗永 兰 , 臻 刘 生 物 工程 与环 境 科 学 系 , 南 长 沙 湖 400 ) 10 3
摘要: 目前 国 内生物 工程 产 业还 处 于起 步阶 段 , 生物 工程 专业 就 业 方 向不 明 确 。 革现 有 的教 育和 管 理模 式是 改 解 决 这 些 问题 的 根 本 途径 。 文从 校 企 “ 本 双导 师 制 ” 生物 工程 创新 人 才 培 养模 式 中的 实施 和取 得 的阶段 性 成 果等 在
_双导师制_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_以嘉兴学院财会本科专业为例
![_双导师制_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_以嘉兴学院财会本科专业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9f26bdd360cba1aa811da8e.png)
收稿日期:2008-05-141基金项目: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新世纪项目(yb06085)。
作者简介:潘煜双(1964- ),女,河南许昌人,嘉兴学院商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反倾销会计、企业内部控制。
“双导师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嘉兴学院财会本科专业为例潘煜双(嘉兴学院商学院,浙江嘉兴314001)摘 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应用能力的提高,从校内情境模拟实验到校外的社会实践,均从不同角度为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途径。
在讨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双导师制”创新模式与实施方案,强调利用校外导师资源,实现高校与社会的零距离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降低培养成本、缩短岗位适应期限的要求。
关键词:双导师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138Explora ti on and Practi ce of the “D ua l Tutor i a l Syste m ”i n the Culti va ti on of Appli ca ti on -or i en ted Ta len ts———Tak i n g the Undergradua te M a jor of F i n ance and Accoun ti n g i n J i a x i n g Un i versity a s an Exam pleP AN Yu -shuang(School of Business,J iaxing University,J iaxing,Zhejiang 314001)Abstract:The ability of app licati on is the target of app licati on type talents -training .Fr om experi m ent on si m ula 2ti on of circu m stances in school t o s ocial p ractice out of school,there are s o many ways f or the cultivati on of app lied -ability .Based on the discussi on of the target of training p ractical talents in undergraduates,this article suggests an in 2novative syste m called “dual tut orial syste m ”and the i m p lementary p r ogra m of the syste m,the emphasis of which lies in making use of the res ources outside school,realizing zer o distance cultivati on bet w een colleges and s ociety,satisfy 2ing the request by the work unit t o reduce the training cost and shorten the post -adap ting ti m e .Key words:dual tut orial syste m;app licati on -oriented talents;cultivati on;model innovati on文献标识码:A 1 文章编号:1008-6781(2008)04-0049-06 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2003年的17%逐年递增为2007年23%,按照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中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CAD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CAD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c36e5bd884254b35eefd346c.png)
,
以此 来加 强 实训 的效 果 。
相对 来说 ,高职 院校 里 最注 重的 就是“ 能” 字 ,所 以前 期 技 二
的 理论 固然 重要 ,但 必须 要 升华 ,将 理论 提升 到 实践 ,并且 从简 单 的实 践提 升到 技能 的熟 练 。 在 充分 发掘 学生 的个 人潜 能 的 同时, 学 生提 供一 个展 示 自 给
C D 在 各行 各业 中高速 的发 展 的今天 ,作 为高职 院校 的教 A
学更 应跟 上 时代潮 流 ,在 高速 发展 的过 程 中 ,在探 索 中实 践 、在 实践 中探 索才 能 不断进 步 。
C D 作 品 ,中期 可 以做些 自命 题 的作 品 ,后 期可 以 以小组 的 形 A 式完 成一 些项 目。 4竞 赛 :如 果 条件 允许 ,可 以组织 或者 参加 一些 C D 竞赛 , . A 这 也 是 对 教学 的一 个 强化 的 过 程 ,通 过竞 赛 不 但 能 强化 教 学 效 果 ,更可 以激 发人 的潜 能 ,为适 应将 来 的职场 竞 争做准 备 。
计 算 机光 盘软件 与应用
2 1 第 1 期 0 2年 1
C m u e DS f w r n p lc t o s o p t rC o t a ea dA p a i n i
计算机教 学与教 育信息 化
C D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A
王 欣 刚
( 尔滨科 学技 术职 业学院,哈 尔滨 哈
践 中,把 传 统绘 图 中复杂 的计 算和繁 重 的手工 绘 图交给 计算 机 ,
并且 在精 度 的准确 性上 要远 远 高于传 统 的手工 绘 图 , 样更 有利 这 于 提高 工作 效率 和准 确性 。
二 、C D A 课 程 的教 学实践
高职人才培养“双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人才培养“双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4653a170ee06eff9aef807d9.png)
高职人才培养“双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作者:费婷婷来源:《职业时空》2014年第10期摘要:许多高职院校逐步开始探索实施导师制或双导师制,但因专业差异较大,不同专业的导师制各有特点。
在此背景下分析“双导师”制在法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施,提出较为完整的实施方案。
实践证明,“双导师”制的实施,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校企合作深度化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职;双导师制;实践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上更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高职人才培养应打破传统的教师授业解惑这一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加注重理实一体,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将职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文中结合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法律实务类专业探索实施双导师制的经验,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双导师”制的内涵双导师制,即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由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共同完成学生培养工作。
校内导师由专业课教师担任,主要负责基本知识传授以及初步的职业建议;校外导师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通过顶岗实习中学生的表现给出具体的职业规划建议。
校内校外导师相配合,共同完成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工作。
双导师制的形式表现各学校都大同小异,但其内涵应与具体的专业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以高职法律实务类专业为例,人才培养方案提出的培养目标是要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基层,培养具有与本专业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法律基本知识,具有处理法律事务的专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
这样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均有着不同程度的要求,因而法律专业双导师制的实施着重强调导师对学生的法律思维、法律方法、职业自豪感、职业操守等方面的培养。
在导师的安排上,由于法律思维、法律方法等专业能力的培养需要较长的过程,故校内导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开始,在学生入学后,承担将他们“领进法律之门”的工作,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对学生进行学习、思想、心理等全方位的指导;行业导师多为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从业人员,他们在学生实训时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在顶岗实习阶段正式加入导师队伍,承担进一步的实践能力锻炼、顶岗实习全程指导等工作。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07aee414d0d233d4b14e69d3.png)
相对集中的课堂授课方式,给学生讲
授专业理论知识,并布置学生校外实
践重点课题.完成基本的理论学习
后,学生开始进点实践.校外导师因
所带学生数不超过3人,所以比较容
易实现师徒制培训的目标.鉴于校内
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职责是相互补充
的,因此双方的互动交流是保证实施
效果的核心.在进点实践的过程中,
在大二期间即为学生配备两位导
师——校内导师及校外导师.原则;
上,每个校内导师所带学生不超过10
人,主要负责课堂教学和专业基础知f
识指导;校外导师则以师徒形式通过
双向选择,自愿结对,校外导师指导
学生数不超过3人,其任务侧重于学1
生课堂外的专业能力培养,强化学生
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协调沟通能力I
养体系构建的实践
一
定成绩,但总体上看,取得的成效}
还是初步和阶段性的,有待进一步探
索.本文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会
展专业的”双导师制”为例,对构建能
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强化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学业指导与道德指导
同步的”双导师制”作进一步探索.
一
,”双导师制”模式的实践
(一)”双导师制”的内容
会展专业”双导师制”为期二年,j
制”作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抓住了i
学生专业学习,德育和实训低效运行
的要害,从根本上杜绝了人才培养中
的”两张皮”现象,为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提供了平台,具有多方面的直接成f
效和深层意义.一是提高了学生的专
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在校外导师的指
导环节中,师徒制的育人模式在强化
多样化,灵活化教学的同时,还促进
了学习的良l生循环,有利于增强学生
企业课堂双导师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企业课堂双导师育人的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c9871151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9.png)
企业课堂双导师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一、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的日益壮大,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企业培训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新的培养模式,其中企业课堂双导师育人模式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企业课堂双导师育人的概念、特点以及实践过程中的挑战与解决办法。
二、企业课堂双导师育人的概念企业课堂双导师育人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双导师制度,即企业内部专业导师和外部行业导师的双重指导和辅导机制。
专业导师负责学员的专业技能培养和工作指导,而行业导师则以企业外部专家的身份,为学员提供行业最新资讯和发展方向,帮助学员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企业课堂双导师育人的核心理念在于结合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专业力量,为员工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培训和教育,以期培养出更加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还可以拓宽员工的视野,增强员工的自我发展能力,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
1. 专业性:企业课堂双导师育人模式突出了培训的专业性,通过专业导师和行业导师的双重指导,确保了学员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全面提升。
2. 相互协作:企业课堂双导师育人模式强调企业内外资源的整合与互补,专业导师和行业导师共同育人,相互协作,为学员提供更系统、更全面的培训服务。
3. 个性化:企业课堂双导师育人模式注重个性化教育,针对每个学员的不同需求和特点,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帮助学员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4. 持续性:企业课堂双导师育人模式注重培养的持续性,不仅关注员工的短期绩效提升,更加重视员工的长期职业发展规划,并为员工提供多层次的发展机会。
企业课堂双导师育人模式的实践过程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制定培养计划:企业需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员工需求,制定全面的培养计划,包括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发展规划等内容。
2. 选择专业导师和行业导师:企业需要挑选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专业素养的专业导师和行业导师,确保他们能够为员工提供高水平的培训指导。
“双向育人、双导师育人”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双向育人、双导师育人”教学改革初见成效](https://img.taocdn.com/s3/m/e71c2b2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9.png)
“双向育人、双导师育人”教学改革初见成效作者:张军卢晓东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22期[摘要] 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宗旨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将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就业前景清晰化、明朗化、职业化。
采用见习、实习与课堂学习实训相交替的模式,有利于学生真正了解工作岗位到底需要哪些知识以及知识如何运用于实践。
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以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 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双向育人”;“双导师育人”[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2-0136-02一、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实施背景近年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规模不断扩大,对大专及以上护理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
根据青海省卫生厅组织的对青海省人才需求的调研预测,目前青海省能够达到每千人有注册护士1.6人至1.7人,到2015年对护理专业的需求量达到2500人。
根据《海西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要求,到2020年海西州需要注册护士人数达到1150人,每千人注册数达到2.12。
另外,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院床位不断增加,对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康复的专业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加大,加上青海省处于青藏高原地区,是高原性疾病的多发区,无疑会面临病床需求量加大、老年照护等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剧增的社会现实,势必造就护理行业就业形势前景良好的现状。
随着各大医疗机构对临床护理专业人员的要求随之提高,对学生掌握理论和技能的要求也提高了。
因此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都是首先着眼于理论结合实践;在办学思想上是增加实验内容、增加人际交流课、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等。
但是,如何培养符合临床实际岗位需求的人才,让学生真正贴近临床工作,零距离上岗,能尽快适应医院岗位的需要是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制”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
![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制”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8ffc277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b7.png)
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制”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一、引言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现代学徒制教育中“双导师制”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
通过深入分析“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特点、优势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情况,探讨如何借助“双导师制”来促进学徒制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二、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的特点1. 双导师制的概念“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是指一名实习学徒在实际工作中,同时有一名专职导师和一名企业聘请的员工作为师资指导。
专职导师负责传授学徒专业知识和技能,辅导学徒规范的职业素养;企业聘请的员工负责向学徒传授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引导学徒融入企业文化和团队。
(1)专业技能全面覆盖。
通过该模式,学徒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同时获得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指导,使得其学习成果更加全面和实用。
(2)企业需求与教育结合。
企业聘请的员工作为导师,可以直接反映出企业对学徒技能需求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使学徒的学习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3)教学团队的建设。
专职导师和企业聘请的员工的协作,形成了一个有力的双导师团队,能够更好地指导学徒的培养和成长。
1. “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2. 实践中的效果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该汽车制造企业发现“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在学徒制教育中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学徒的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徒的就业率有了明显的提高,更多的学徒能够顺利地转正就业,为企业输送了更多的技术人才。
教学团队的建设得到了加强,专职导师和企业聘请的员工之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徒制教育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3.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尽管“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企业聘请的员工作为导师,其自身的素质和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学徒的素质和技能,因此企业需要在选聘导师时更加慎重。
专职导师和企业聘请的员工之间的合作模式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确保双导师的协作更加顺畅和高效。
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体系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9cfb2598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79.png)
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体系构建赵文平;蔡玉俊【摘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一批与其匹配的高层次职教师资,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是一类复合型人才.其培养的课程体系应体现为:“职业课程+教育课程+专业课程”相整合的课程结构,“技能实践+工程实践+教育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施环节,“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合作的双导师指导制度,“职业文化+教师文化”渗透的课程文化建设.【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年(卷),期】2012(033)017【总页数】3页(P74-76)【关键词】“双师型”教师;硕士层次;课程体系;职教师资【作者】赵文平;蔡玉俊【作者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30022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300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5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硕士层次的“双师型”职教师资,这类师资是一种特殊的复合型人才,其培养必然具有复杂性。
本文探讨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
当前,现代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亟需具有创新能力、掌握新工艺、了解新材料、熟悉新设备的高技能人才。
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这就不仅需要“双师型”职教师资具有较深入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而,现有本科层次的“双师型”职教师资难以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高技能人才培养迫切需要一批与其匹配的高层次职教师资。
当前,我国职教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办学层次不能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双师型”领军人才和优秀专业带头人缺乏,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为改善这种状况,迫切需要培养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进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目前,我国现有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职教师资培养基地主要培养本科层次的职教师资。
近些年,我国一些东部发达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逐渐开始引进硕士层次的职教师资。
“卓越技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卓越技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fa72fa8284ac850ad02426c.png)
2 1 第 l 期 0 2年 1
C m u e DS f w r n p l c t o s o p t rC o t a ea dA p ia in
计算机教学 与教 育信息化
是 ,能够 直 观形 象地 将教 学 内容展现 给 学生 ,能收 到事 半功倍 的
( )引入职 业化 理念 四
参考 文献 :
【 宋 雪静 , 胜, .uo A 工程 制 图 北京 : 学工 业 出 1 】 苏德 王蓉 A tC D 化
版 社 .0 9 20
【 王 雷 等 编著 .u C D 应 用技 巧 与 常见 问题 . 械 工 业 出 2 】 At A o 机
教 师 队伍 。通过 实施 师德 师 风建 设工 程 、专业 带 头人培 养 工程 、
我校 在 2 1 年 ,将 “ 专+ 备技 师 ”的培 养模 式扩 大 到 9 01 大 预 个专业、 8 3 0多名 高职 学生 ,创 办 了 “ 越技 师 班 ” 卓 ,对卓 越技 师 人 才培 养体 系 做 了一些探 索 和 实践 。总 体 的来说 ,这 一创 新模 式
效果 更强 , 一 条职 业化 之路 ,达 到学 校教 学 与实 际工 作 的零距 走
离接 轨 。 ( )考 核 五
从简 单做 起 ” 、 “ 简单 的事情 做 得更 好 ”这些 职 业理念 。 把
2 巧练 习 : A 的单 个命 令并 不复 杂 , 且绘 图方 式 也多 . 技 C D 而
参 考 文献 :
[ 马树 超 , . 于我 国 高职教 育发展 的战略 及 对策 思考 Ⅱ. 1 ] 郭扬 关 ] 职 业技 术教 育 , 0 年 第 6期 2 8 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卫英, 2 ] 沈金辉.“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卟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fcedcd40e009581b6ad9eb50.png)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丁颂杨树臣巢陈思周洪艳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02期摘要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实施中存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沟通不顺畅、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培养实践技能单一、企业导师受学生重视度不够等问题。
建立校内创新设计指导教师和校内实训加工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制培养体系、平台建设和双导师制运行机制,以研究小组为单位—问题为导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将企业案例式教学、课赛一体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使课程设置更加实用化,经过长时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整,形成了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导师制;校内双导师制;校企合作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02-0067-04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结构提出新的需求,社会急需一大批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物质产品和现实生产的应用型人才[1][2]。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职业教育重实践轻理论,致使学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中间出现断层,为主动应对、服务创新驱动,目前地方高校普遍重视采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希望学校与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双赢[3][4]。
一、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双导师制下人才培养现状(一)理论课程体系与企业需要不匹配地方应用型本科在“宽口径、厚基础”教育理念引导下,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系统化,学生学的知识按专业知识共性体系进行,缺少明确的地方行业特色,毕业生在上岗前都需要进行培训指导,无法第一时间为企业创造利润,毕业生专业能力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5][6]。
(二)实践内容相对企业需求滞后以吉林省地方高校机械专业为例,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有认知实习、课内实验、课程设计、金工实习和专业实习等。
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由校企合作双导师制中的企业导师负责实习过程中的指导,但校外实习受到企业生产、运行等限制,没有形成实践培养体系与理论体系的有机融合,认知实习主要以参观形式进行,专业实习主要是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参与的项目可能处于研究的前中期,实习结束时,项目可能还在进行,学生整个实习内容不完整,实习结束后,学生对工作的理解和对未来的规划仍是碎片式的。
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
![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dd19bd6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f2.png)
摘要: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文从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的内涵、实施策略、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应运而生。
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是指在校内外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教师,共同担任学生的导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的内涵、实施策略、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的内涵1. 定义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是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承担学生指导、教育、培养等任务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2. 内涵(1)校内导师: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教师,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学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
(2)校外导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企业家、工程师、专家等,负责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职业技能提升、创新创业等方面。
(3)双导师协同: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共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三、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的实施策略1. 建立健全制度体系(1)制定教育实践双导师制度的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职责、权利、义务等。
(2)建立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选拔、培训、考核等制度,确保导师队伍的素质。
2. 完善选拔机制(1)校内导师选拔:通过竞聘、评审等方式,选拔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教师担任校内导师。
(2)校外导师选拔:与企业、行业合作,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企业家、工程师、专家等担任校外导师。
3. 加强导师培训(1)校内导师培训:开展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
(2)校外导师培训:开展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导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4. 创新实践平台(1)建立校内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实习等机会。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ccdd639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7.png)
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在学术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研工作。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除了专业技能外,德、智、体、群、美等方面的素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始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的定义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是指每位研究生在学术导师的指导下,还应该有一名企业导师或者社会导师,以帮助研究生更好地将学术知识与实际工作进行结合,使其获得更全面的能力提升。
这样的制度不仅可以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三、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的背景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的提出是基于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高校和研究机构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
在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术导师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和社会实践方面的指导却相对薄弱。
为了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便应运而生。
四、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的优势1.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企业导师或者社会导师的指导,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和挑战,提升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2. 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企业导师可以为学校提供实际的需求和挑战,帮助学术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3. 为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供更好的支持:通过企业导师或者社会导师的指导,学生可以更好地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五、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度的挑战1. 如何保证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或社会导师之间的协作及时有效,避免因为时间和利益等问题而产生冲突。
2. 如何确定企业导师或社会导师的资质和水平,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有效的引导和指导。
经济新常态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探索_1
![经济新常态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探索_1](https://img.taocdn.com/s3/m/14b6cd8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2.png)
经济新常态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探索发布时间:2022-09-12T02:29:37.915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5月第9期作者:肖晓新[导读] 作为从相对动荡局面到平稳发展期的关键转折点,经济新常态对高职教育变革课程结构与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肖晓新(福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28)[摘要]作为从相对动荡局面到平稳发展期的关键转折点,经济新常态对高职教育变革课程结构与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发展轨迹,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但与此同时,重课本轻实践,理论与现实相脱节;重传统轻创新,理念与方式较低效;重单向轻复合,内容与应用较落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针对于此,提出打造“双师”队伍,形塑实践培养;创新教育模式,增强教学实效;深耕校企合作,强化迭代发散等措施,以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探索有所裨益。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创新路径;现代学徒制;多元化[中图分类号]G721 [文献标识码]A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轨迹(一)“半工+半读”协同育人模式追根溯源,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至此我国高职教育开始发端。
民国成立后,实利主义教育逐渐收到越来越多关注。
1904年,清政府颁发《奏定学堂章程》,并正式提出高等事业学堂概念。
后续在清政府大力督办下,民用、军事、运输等领域实业学堂相继成立。
1912年,《专门学校令》经由教育部正式下发,成为我国第一个最贴近高职教育的法律文件,对学校授课内容做出了明确限定。
1913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壬子癸丑学制》,将实业教育纳入普通教育行列,并且变更开展实业教育的学校名称统一为专门学校。
1917年,宋汗章、蔡元培通过大量实践探索,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为后期职业教育发展夯实了基础。
“五四”时期,“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兴起,“半工+半读”协同育人模式步入运行阶段。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d4fdac07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b.png)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只与学术导师打交道,学习的重心更多地放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仅仅依靠学术导师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引入校内双导师制成为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校内双导师制下,不仅有学术导师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学习,还有实践导师辅导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力培养。
这种双导师制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中取得平衡,使其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与实践导师的互动、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在校内双导师制下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对双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践案例分析、应用效果评估以及改进与完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双导师制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意义、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为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优化,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
在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背景下,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向现代化、国际化和应用化方向发展。
1.3 研究意义应用型本科校内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探索,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双导师制的实施,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双导师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双导师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2d8281f1700abb68a982fb8b.png)
“ 双导师制’ ’ 在高职院 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 探索与实 践
梁荣幸 严 纲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 摘 要 】在高等教育改革浪潮 中,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研究并探 索性地实践 双导师制 这一新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 育管理形式,是对传统教育模 式的有效补充 ,而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实施专业导师与德育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 ,在一定程度促进 了 教师中心’向 学生 中心 的转变,深刻体现 了以人 为本的教育理念。 【 关键词 】双导师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一 一
、
双导 师 制及 其 产生 的社 会 背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双 导 师 制 指 高 等 教 育 中 由 德 育 导 师 和 专 业 导 师 共 同负 责 学 生 日常 管 理 和 专业 素 养 培 养 工 作 的 人 才 培 养 制 度 。 从这 种制 度 本 身 来 看 ,它 要 求 每 个 教 学 行 政班 配备 名 德 育导 师 和 一 名 甚 至 多 名 德 育 导 师 从 事 学 生 的培 养 教 育及 日常 管 理 工 作 。 其 中 德 育导 师 主 要 负 责 的学 生 的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和 日常 管理 ,一 般 由辅 导 员 、 分 管 学 生 的 党 总支 书记 、副 书 记 担 任 ;专 业 导 师 负 责 对 学生 进 行 学 习层 面 、职 业 规 划 、 实 习 实 训 、 就 业等 方面 的指 导 ,一 般 由 中高 级 职 称 的教 师担 任 。 双 导师 制 产 生 于 2 0 世纪9 0 年 代 初 。当 时 , 我 国 确 立 了 建立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改 革 目标 。在 改革 不 断 向前 推 进 的 过 程 中, 一 种 与 市 场 经 济相 适 应 的竞 争 机 制 逐 渐 形 成 , 大 学 毕业 生 不再 由 国家 统 一 分 配 工 作 , 自主 择 业 、 双 向 选择 的用 人 机 制 得 以 贯 彻 实 施 。 这 种 变 革 对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的改 革 提 出 了更 高 要 求 。 双 导 师制 就 是 在 这 种 变 革 中 以全 面 提 高 大 学 生 综合 素质 为 核 心 ,加 大 对 在 校 大 学 生 的 培 养 力度 ,将 学 生 的 培 养 过 程 与 管 理 过 程 有 机 结 合 在 一 起 的一种 制度 创 新 。 与 传 统 模 式 相 比 , 双 导 师 制 强 调 的 是 由两 名 导 师共 同负 责大 学 生 培 养 的 全 过 程 。而 传 统 的培 养 模 式是 一个 教 学 行政 班 设 一 个 政 治 辅 导 员 或 者 班 主 任 , 由他 们 负 责 学 生 的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和 班 级 日常 管 理 , 忽 视 了专 业 导 师 与 学 生 的 对 接 , 学 生 的 业 务 学 习 主 要 通 过 学 科 体 系 、课 程 设 置 、专 业 课 教 师 的 辅 导 等 不 同 渠 道 进 行 。这 种 传 统 模 式 , 在 社 会主 义 市场 经 济
双导师制:师范生协同培养模式创新
![双导师制:师范生协同培养模式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1db338cf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7.png)
双导师制:师范生协同培养模式创新王辉;倪元利【期刊名称】《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1)006【摘要】“双导师制”具有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培养方式的互补性和培养过程的全面性等特点,实施“双导师制”,能够深化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促进师范生教师师德养成,提升师范生职业素质,有利于师范生未来就业选择。
当前,“双导师制”的施行还存在实施主体权责认识不够清晰、校内外导师教育合力未有效形成、考核评价体系急需完善等问题。
为进一步推动“双导师制”实施,要将“双导师制”落实到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中,推进教师培养一体化;要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健全“双导师制”推进机制;要优化政策保障,不断完善“双导师制”激励机制。
【总页数】5页(P99-103)【作者】王辉;倪元利【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长郡中学,湖南长沙 4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52.4【相关文献】1."双主体"协同下师范生师德意识培养模式探究 [J], 孙宇静;张珊珊;闫平;张野2.推行本科师范生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廊坊师范学院本科师范生为例[J], 侯志敏;王淑敏;张江丽;路玉兰;高永闯3.“双主体”协同下师范生师德意识培养模式探究 [J], 孙宇静;张珊珊;闫平;张野;4.“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践与探索——以武汉工程大学“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例 [J], 刘煜5.推行本科师范生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廊坊师范学院本科师范生为例[J], 侯志敏;王淑磁;张江丽;路玉兰;高永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导师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医康复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实践
![“双导师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医康复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58ca76e9a0116c175f0e4870.png)
陈世 龙 ,邓 祥 敏 ,徐 勤磊 ,丁 勇
(江 苏护 理 职业 学 院 ,江 苏 淮安 223000)
摘 要 :现代 学徒 制是近些年 来提 出较 多的人才培养模 式,针对 本专业 的特 点,我 院 中 医康 复技 术 专业借 助传 统 中医学 徒 制的优点 ,与 医院共 同合作 开展 “双导 师型 ”现代 学徒制人 才培 养模 式 实践 工作 ,取得 了一 些经验 以供参考 。 关键 词 :双 导师型 ;现代 学徒 制 ;中医康 复技 术 中 图 分 类 号 :G42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码 :1672—0601(2018)05—0046—0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ractice of M 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Talent Training M ode of
“Double—m entor Type’’in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of
Chinese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y M ajor
0 引 言
2014年 ,教育 部 首 次 在 《关 于 开 展 现 代 学 徒 制试 点 工 作 的意 见 》中 明确 指 出 :要 着 力 构 建 现 代 学徒 制 培养 体 系 ,形 成 具 有 中 国特 色 的现 代 学 徒 制度 ;并 在《现代 学 徒制 试 点 工 作 方案 》中提 出 了试 点 工作 的内容 。 国务 院关 于加快 发 展现 代 职 业教 育 的决 定 (国 发 [2014]l9号 )职 业 教 育 的 特 点就 是要 贴 近行 业 的需求 ,以服 务为 需求 、以就业 为导 向 ,在人 才 培 养 的 过 程 中要 实 现 专业 设 置 与 产 业 需求 对 接 ,课 程 内容 与职 业标 准对 接 ,教 学过 程 与生产 过 程 对 接 ,毕 业 证 书 与 职 业 资格 证 书对
贯通培养项目双导师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为例
![贯通培养项目双导师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6aba4b07e21af45b207a8c0.png)
贯通培养项目双导师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为例作者:姚广林来源:《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收稿日期:2020-04-23作者简介:姚广林(1968—),男,河北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贯培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姚广林(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 102200)[摘要]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是以初中毕业为起点,经过连续7年的职业教育培养,最终获得本科学历的职业教育模式,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开展此试验项目。
对于未成年人,在没有高考压力的情况下,运用双导师管理机制,保障学生成人、成才,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
双导师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从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两个方面进行。
定性考核包括师德、能力和勤勉的考核,由考核评价小组通过会商机制实施;而定量考核侧重双导师的工作业绩考核,从导师班学生平时学业成绩、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通过率、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学生的学分积累、评委综合评价等五个维度入手,进行量化计算,形成双导师综合成绩排名。
[关键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双导师;考核评价体系;定性考核;定量考核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923(2020)03-0059-05北京市从2015年开始实施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以下简称贯培项目),即以初中毕业为起点,经过连续7年的职业教育培养,最终获得本科学历的职业教育模式,该项目实施的目的是落实《北京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精神,服务首都的核心功能定位,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探索新路。
该项目在实施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是如何对进入职业教育领域、没有高考压力的未成年人实施学生管理和教育,引领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与北京十一学校合作,在实践中探索运用双导师管理机制实施贯培项目学生的管理,以此来保障未成年学生成人、成才、健康成长,形成了一种成熟有效的管理方式,而双导师的考核评价体系是该管理模式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管理
摘要: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会展专业推行了“双导师制”,通过做好导师选聘、重视学生实践、强化评估测定、加强信息反馈等工作环节,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提升了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促进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推动了校企合作的深化和双赢。
今后,会展专业要重点完善制度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协作体系等四个平台的建设。
关键词:会展专业;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学业指导;生涯规划
近年来,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对“双导师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看,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和阶段性的,有待进一步探索。
本文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会展专业的“双导师制”为例,对构建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业指导与道德指导同步的“双导师制”作进一步探索。
一、
“双导师制”模式的实践
(一“双导师制”的内容
会展专业“双导师制”为期二年,在大二期间即为学生配备两位导师——
—校内导师及校外导师。
原则上,每个校内导师所带学生不超过10人,主要负责课堂教学和专业基础知识指导;校外导师则以师徒形式通过双向选择,自愿结对,校外导师指导学生数不超过3人,其任务侧重于学生课堂外的专业能力培养,强化学生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协调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二导师资格与职责
在“双导师制”的实践中,校内导
师由本学院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
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专职教师担任, 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治学严谨,经
验丰富,身心健康,有较强的指导能力,了解培养目标,熟悉教学计划和
各教学环节,并担任会展专业一门以上主要必修课程教学工作。
其主要职责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并为他们提高综合素质与专业拓展能力提出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建设性的意见。
同时,校内导师还负责指导学生顶岗实践报告及毕业
综合实践报告的撰写工作,带领学生进行专业调研并做好与校外导师的
沟通工作。
校外导师由学院实习基地相关
企事业单位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或
具有实践技能的优秀专业员工担任,
行业经验丰富且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心。
其主要负责指导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体验并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与管理能力,解决学生理论学习上的不足。
校外导师还负责指导学生以企业实际项目为题进行毕业设计,帮助学生制定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双导师制”实施步骤
1.夯实基础,做好导师选聘
在校内导师的聘任上,采取个人
申报与各系部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经学院专家组审议批准,由院长聘任,
聘期二年。
校外导师则由学院实习基地相关企事业单位按“双导师制”规章选派,资料报送学院专家组审批,
学校需与校外导师及所在单位签订协议,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导
师到位后,学院着手开展学生“双导师”选择及实践岗位确定工作。
原则上,学生自愿报名选择校内导师,然
后由所在系进行适当调整,确定每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数。
校外导师通过交流会与学生见面,并在基本了解岗位及学生情况后,进行双向选择。
实践岗位的确定一般在参考学生意愿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协调而最终决定。
2.突出重点,重视学生实践
在大二学年初始,校内导师通过
相对集中的课堂授课方式,给学生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并布置学生校外实践重点课题。
完成基本的理论学习后,学生开始进点实践。
校外导师因所带学生数不超过3人,所以比较容易实现师徒制培训的目标。
鉴于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职责是相互补充
的,因此双方的互动交流是保证实施
效果的核心。
在进点实践的过程中,
学院要求校内导师经常到实习基地,
了解学生实践近况,帮助学生解决疑
难问题,并积极与校外导师沟通,解
决双方培养内容的衔接问题。
3.把握关键,强化评估测定
导师职责的落实、评估以及认
定,是“双导师制”能否发挥作用的关
键。
为更好地落实导师与学生在这一
培养方式中的权利与义务,学院根据
“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舒卫英,沈金辉
75
2008.23
2008.23
“双导师制”
的相关规章,在工学交替实践中及实践后,分别对学生及导师进行定期及最终评估。
对学生的考核由校内外导师共同负责,在内容上分为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和能
力素质,在最终评估环节给予学生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对导师的考核采用自评与被指导学生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坚持科学全面、奖惩结合的原则,并作为年终评定、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4.强化保障,加强信息反馈
学院在学生结束工学交替后的第一时间内,召开由学生代表、校外导师代表与全体校内导师参加的座谈会。
学院“双导师制”专家组在对座谈意见进行整合后,以书面的形式向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所在单位进行反馈,就进一步完善指导工作提出指导性方案。
二、“双导师制”运行的效果从学院改革的实践看,“双导师制”作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抓住了学生专业学习、德育和实训低效运行的要害,从根本上杜绝了人才培养中的“两张皮”
现象,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平台,具有多方面的直接成效和深层意义。
一是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
在校外导师的指导环节中,师徒制的育人模式在强化多样化、灵活化教学的同时,还促进了学习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增强学生就业竞争优势。
二是提升了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在与实践基地的联系中,教师可以随时积累教学案例,跟踪行业需要,并及时调整和更新知识,开发合理的新课程。
借助“双导师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系统的书面知识提炼、转化为应用性知识,增强实务能力。
三是促进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四是推动了校企合作
的深化和双赢。
三、“双导师制”深化的路径选择“双导师制”
是一项人才培养的开创性工作,构建的方式、
途径、管理与运行机制等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重点是完善“四个平台”
建设。
(一完善制度体系平台
“双导师制”
实际上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制度,它既是一种制度安排又是一种制度约束。
制度安排是指在校内、校外教师与学生之间创造了一个新的沟通与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
制度约束是指该制度实施对学生与教师有双重约束,即双方应该做什么。
为此,必须有一套健全的制度来保证“双导师制”的有效运行。
学院要从培养目标出发,将导师的具体职责规范化、制度化,对师生双方进行准确的角色确认和职责定位。
同时,制定和完善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论文指导等过程与目标相结合的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及履职要求,建立和完善导师的述职、考评制度,使导师自觉遵循教育规范,履行应尽职责。
(二完善管理体系平台
“双导师制”
是一种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管理制度,导师集学业辅导者与道德引导者于一身,这一特点决定了导师将更多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与道德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与能力。
这有赖于导师与学生间大量的、积极有效的个别互动,以及良好的同伴关系的培植与积极群体氛围的营造。
为此,导师需要掌握一套学习与生活协同指导的管理方式,一种师生沟通与交往的艺术,便于对学生施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完善评价体系平台
依托新型的评价机制,强化多元
化评价、过程性评定、质性评定等,营造发展性评价机制,科学客观地评价“双导师制”
的实施成效,测定导师的工作绩效。
在测评中,应以是否有利于指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是否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品
德与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为主要依据,建立和完善“双导师制”师生绩效评定内容和评定方式。
(四完善协作体系平台
学院要加强与宁波商会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制定合理政策,请进来,走出去,形成校外导师人才储备。
同时,学院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各级商会或行业协会组织学生参加各大展会,与省市重大会展项目以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挂钩,建立开放、
共享的培养基地,共同探索“双导师制”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安建华.加大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模
式———双导师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2003(1:66.
[2]孟宪军.关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
理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3:119-140.
[3]安建华,程长羽.加大高校人才培养
力度的新模式———双导师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1:
65-67.
[4]丁佩芬.“双导师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07(3:56-57.
收稿日期:2008-05-21作者简介:舒卫英(1974-
,女,浙江奉
化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副院长,讲师(315100沈金辉,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315100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