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国事封建帝国主义
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明治政权建立后,并未废除与欧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仍受着外国的奴役,并时刻有被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明治政府从加快资本主义发展,增强军事力量,免除被西方侵吞的危险出发,充分发挥了政权干预经济的作用,大力参于经济活动,建立国有工厂,扶植私人特权资本,推进工业革命,因此,日本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国家资本主义性质。
(一)19世纪70-80年代国家扶植下资本主义的发展。
1、政府为了诱导私人事业采用西方工厂制度和先进技术设备,建立了一批模范工厂。
日本的工业革命与西方其它国家不同,它是自上而下开始的。
第一批近代企业是由政府建立的。
明治政权建立后,接收了过去将军和大名所设的封建性的企业,接着从西方国家买进技术装备,对这些企业进行了改组和改造,并陆续兴办了一大批国有企业。
其中主要包括四大类。
①兵工厂,火药厂和造船厂等军事工业,这是国有工业的重点;②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
这个部门既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又是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条件,政府十分重视。
从1872年起,明治政府就开始修筑东京到横滨的铁路。
到1894年,国有铁路已达929公里。
③创办了十余处金银、铜、煤矿,以增加国家的金银产量和资源基础。
④建立新式的棉、丝纺织工业,上述企业为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明治政府采取鼓励和扶持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
明治政府在采榨取农民和工人血汗建立一批工业企业以后,为了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和困难,鼓励和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1880年颁布了向私人出让除军火工业以外的国有工业企业的规定。
结果,绝大部分企业廉价的转让到了大“政商”(即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大商人)手里。
例如,三井取得了幌内煤矿,三池煤矿,新町纺织厂,富冈缫丝厂;三菱取得了长崎造船厂,神户造船所,高岛煤矿,佐渡金矿,生野银矿等等。
企业的售价往往只是原投资额的1/3到1/2。
有的大政商从政府买到企业后转手卖掉就获利几倍。
除了廉价出让工业企业外,政府还采取给予特权,被助金,借款,赠予等手段扶植私人资本的成长。
如幕府末期在江户、大孤、京都等地经营商业和钱庄的三井家族,在明治维新中和“平乱”中给了新政权很大的时政支持,因而获得了发行“三井票”的货币发行垄断权,并经营国库收支和汇兑。
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三井这族在1876年创办了三井银行和垄断对外贸易的三井物产公司。
再如幕末在土佐藩经营商业的岩崎弥太郎,在废藩时承担了该藩的一部公债务和债权,政府将原属该藩的几条轮船送给了他。
他以此为基础在1870年创办了三菱轮船公司。
当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时,三菱公司帮助政府运兵,政府又把13条轮船白送给了它。
后来在1877年西南战争中,三菱又给国家出了力,每年从政府取得25万日元补助金,以此又购买了18条轮船,变成了垄断海上运输的大财阀。
进入19世纪80年代,明治维新的各项重要改革都已完成,政局稳定,并在1880-1885年整顿了货币,稳定了通货,为大规模地输入外国技术装备和促进私人向工业投资创造了条件。
因而,在国家的推动和诱导下,在1885年前后出现了创办企业的高潮,工业革命进入了迅速展开的新阶段。
1884-1893年的十年间,工业公司的资本增加了14.5倍,运输公司的资本增加了12.7倍,商业公司资本增加了3.3倍,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拥有10工人以上的工厂,在日本已达3019个,(其中使用机械动力的为675家)职工38万人。
工业革命扩展到一切主要产业部门。
但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一开始就是没有稳固基础的。
工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农民缴纳的地税和地租,进口机器设备主要靠出口生丝,工业品的市场也主要靠占人口70%的农民,而农民在高额地租的盘剥之下,生产和生活水平都极为低下。
同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使国内市场的容量更加狭小。
此外,与西方订立的不科等条约尚未废除,这又使狭小的国内市场上充斥着外国商品。
所有这一切,都使狭小的国内市场同迅速发展着大工业之间很快发生了尖锐矛盾。
1890年,日本发生了纺织业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资产阶级把眼光投向了海外周边国家,特别是朝鲜和中国。
(二)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与工业革命
1895年4月,中日双主签订了《马关条约》,通过这一条约,日本取得了如下权益:①中国承认朝鲜“独立”,(日本独占朝鲜市场)②中国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③中国赔偿日本白银2亿3千
万两,(三国干涉迫3000两);④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柿州为商埠,并承认日本人在中国各商埠、港口有从事各种制造业的权利。
这次战争是日本由被压迫国家变为压迫别国的国家的转折,也是日本工业革命进入进入新阶段的转折。
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1、日本霸占朝鲜和台湾市场,扩大了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使它的出口贸易在1895-1905年间扩大了1.5倍。
在全问出口中,队长年丝外,约有一斗输往中国,而棉纱几乎全部输往中国和朝鲜。
这就刺激了日本工业特别是纺织工业的迅猛发展。
2、这次战争也促进了日本以军事工业中心的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
战时政府支出的24,500万日元军费,全部投入了军事工业。
战后,政府又提出了新的扩军计划,直接军费始终保持在预算的40%左右,中国赔款的90%用在扩军方面。
这就带动了钢铁、造船,煤炭等工业及铁路的大发展。
1897年八幡制铁所的建立,就是这种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它使用的铁矿后主要来自中国的大冶铁矿。
2、日本获得巨额赔款,使它有可能在1897年改银本位制为金本位制。
这一方面健全了国内信用制度,促进了银行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日本金融市场和欧美密切联系起来,增强了日本对外竞争能力。
3、日本战胜老且大的中国,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使它得以逐步取消列强加给它的不平等条约,解除了沦为西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危险。
以甲午中日战争为起点的以后10年,日本工业,交通运输业以及银行、贸易等都有了惊人的发展。
近代工业的主要部门都已建立起来,取代手工业和手工土场占了优势地位,工业革命取得重大成就。
(三)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如下特点:
1、作为东方封建国家的日本,是在“外压”(日本学者的看法,欧美学者则说“西方冲击”)条件下,实行产业革命的。
日本的产业革命,不是自然的秩序渐进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强迫日本开港,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日本为了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在明治维新后而是作为争取民族独立富强的手段,而推行资本原始积累和产业革命。
因此,日本产业革命的意义决不仅仅止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和近代资代资本主义的形成,还在于形成自主自立的近代统一民族和建成独立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
它负有的历史任务,和西方国家不同,是为争取东方近代民族民主运动在日本的胜利提供保证。
因此,衡量日本产业革命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日本近代资本主义能否在对抗和摆脱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压迫中取得自立的发展能力。
2、日本资本主义大工业是在专制主义政权的大力扶植和保护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发展速度很快,而且很快就产生了与政府密切勾结,受到特殊保护,在经济中起统治作用的少数特权资本。
如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古河等,其中最大的就是三井和三菱,也正因为如此,日本近代工业和银行业一开始就十分集中。
3、日本的资本主义是靠大力引进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业和经济基础和通过输入西方先进技术装备发展起来的,这虽然使日本能够在工场手工业设有多大发展的基础上就比较快的建立了近代大工业。
但也造成了日本工业基础的脆弱和对外国的严重依赖性。
日俄战争前,日本基本上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机器制造业,重工业十分有限,纺织工业占压倒优势。
4、日本资本主义是在国家资本带动下和对外侵略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国家资本主义和军事工业得到特别发展。
第一批国有工厂企业虽廉价地转给了私人资本,但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国有工业地位并未被削弱。
甲午中日战争的胜利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气焰。
战后又以没有得到辽东半岛这块“肥肉”为借口,提出了“卧薪尝胆”的军备扩张计划。
到1898年,政府在陆军工厂,海军工厂、铁路、邮政、电报电话,制铁所等方面的国有企业总资本达14,842万日元约为全国私人工厂、运输企业资本的一半,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日本走向军国主义打下了经济基础。
5、日本资本主义是在半封建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不仅使日本工人阶级遭受的压迫和剥削最为残酷和深重,而且造成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另外一些特点:①一是工农业之间严重脱节,工业发展在国内得不到充足的原料和市场,这就更加助长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和侵略性。
这就更加助长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和侵略性。
②是农村落后使日本资本原始积累不足,工业资本对银行资本严重依赖,银行利息很高,银行资本对工业资本一直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6、推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化的力量,是士族和受过封建武士道德观念教育的所胃民间优秀人才。
士族中一部分人在朝,成为主持国家财政经济事务的官僚。
一部分人在野,成为实业界的经营笄者或资本家。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日本人的话说,叫做“士魂商才”,即有武士的思想精神,又具备经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才能。
二、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军事封建性的特点。
(一)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在日俄战争中和战后,随着重工业的加快发展和国家对大资本的扶植加强,日本工业生产和资本集中的步伐大大加快,特别是1907-1908年的经济危机,使战争中建立的投机性工业公司和银行纷纷破产,进一步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因此,以日俄战争为分界日本进入了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决定性阶段。
到1914年,占工厂总数0.7%的雇佣工人500人以上的大企业,集中了全部工人的25.7%,占公司总数0.37%,资本在500日元以上的大公司,控制了全部公司资本的38.5%,银行集中程度更为突出,1914年在全国2153家银行中,五家大银行(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第一)就占有存款总额的22.5%,约款的18.4%。
在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基础上,19世纪80年代在纺织,造纸和制麻业中出现的卡特尔组织,在20世纪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加强,有的建立了托拉斯。
同时,在其它一切主要工业部门中也相继产生了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以及康采恩性质的垄断组织。
在钢铁工业中,八幡制铁所处于绝对垄断地位,1913年,它垄断了生铁生产的73%和钢生产的84%,到1913年,各部门的垄断组织已经控制了日本工商业的全部资本的75%左右,而站在所有垄断组织之上的是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川崎、古河、山口等几家康采恩性质的大财阀,其中占统治地位的又是前列“四大财阀”,这些大财阀不仅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而且勾结无老、官僚、军阀操纵政党,直接左右政权。
如元老井上馨,与三井合办三井物产公司,当了三井最高顾问,即改进党的总裁大限重信和宪政党总裁加藤高明又与三菱密切勾结。
这些人在19世纪末以后,一直是政界最为活跃的人物,出任首信及内阁其它要职,成为财阀的代理人。
(二)日本垄断资本的特点。
与欧美垄断资本比较,在日本垄断资本的形成和构成上,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日本的大财阀资本作为经济上有势力的集团,很早就存在了,很多在封建时代就是巨商富贾。
如三井鼻祖三井高朗,三菱鼻祖岩崎弥太郎,住友鼻祖住友吉左卫门,安田鼻祖安田善太郎,在幕府末期都是有势力的批发店、钱庄、矿山经营者。
他们在明治维新中与政府勾结焉成为大“政商”,以后在政府大力扶植下成为特权资本家。
他们就是在发展成为近代垄断资本——财阀以后,仍然保留着商业高利贷资本与特权资本时代的特征,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财阀人企业经营,一般都是利用以家族总公司为中心的所谓“家族总公司——直系公司——旁系合同”的特殊持股关系,结成为“家族康采恩“的形式。
财阀企业的股票一般并不广泛发行,只卖给与其家族有密切关系的少数人。
他们在内部普遍存在着极严格的“宗法式”的集中。
最高权力往往不属于股东选举的董事会,而是属于由家族成员和亲戚组成的家族会议,甚至只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三井为了巩固其家族统治,竟在1900年制定了家族“宪法”,对企业经营的一切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条文达十章100条之多。
2、日本大财阀资本虽有其经营重点,但。
一般都不只在某一特定部门进行活动,而是渗入到工业、金融、商业、运输等一切部门中,形成一种由原料的生产、进口到加工、运输、销售的综合性垄断组织,即采取康采恩形式。
如1909年成立的三井合名公司,统辖分立的商业,矿山,仓库等直系企业,还拥有煤炭、造纸、纺织、电气等一系列旁系大企业,在日本经济中建立了一个包括200多个大企业的庞大的统治网,三菱财瘵的三菱会资公司,也在1908年和1917年进行了改组,形成了包括矿山、造船、运输、银行、地产等直系企业,以及航运、化学、纺织等旁系企业的大康采恩。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有一定的发展,这突出的表现在以军事工业为中心的国有经济不断扩大上。
国有军事工厂1906年有66个,1914年就发展到842个,在重工业中一直占中心地位。
政府还从对外侵略和扶植垄断资本的目的出发,还在1906年实行了重要铁路国有化,并把纵贯朝鲜的铁路和中国东北的南满铁路接轨,建立了侵略中国的军事铁路干线。
另外,国家还先后建立了日本、正金、兴业等三家国有银行,并在1910年与财阀的13家银行组成了辛迪加银行团,成为垄断资本控制国家财政金融的工具。
(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及其根源。
毛泽东分析日本帝国主义为特点时曾说,日本“是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1、军事封建性的表现:
①在经济上,一方面工业资本的垄断统治和农业的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时并存,互相渗透,密切结合。
另一方面,垄断资本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垄断资本家大多来源于封建特权商人或封建大地主;三井,在菱等大财阀都是以大家族为中心聚合与其家族有密切联系的人而结成的垄断资本。
垄断资本内部实行严格的“宗法式”的统治;在企业内部盛行契的劳动制和体罚制等落后的封建剥削方式。
②在政治上,垄断财阀与封建贵族,军阀联合掌权。
在日本,天皇拥有到高无上的权利,皇族地主及军阀盘踞着政府重要职位,他们与垄断财阀一起实行联合专政。
③其军事性亦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好战的武士出身的元老、军阀在政府中占着特殊地位,元老会议是政府的最高决策机关;由军阀组成的参谋本部,直接属于天皇,与内阁处于平行地位,在决定国策方面拥有极大发言权。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垄断财阀与军阀相勾结,使得日本极其富于侵略性。
2、根源:
①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明治新政权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虽然1889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却给予天皇以到高无上的权利。
议会只是毫无实权的掩盖专制制度的遮羞布。
在推翻幕府统治中立下战功的下级封建武士在政权中居于特殊地位。
②日本的垄断资本主义天皇为首的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垄断资本家的前身——封建时代的富商巨贾在推翻幕府的斗争中曾积极支持倒革力量,明治新政权建立后对他们也格外恩惠,正是在新政权的扶持下他们才发展成为近代垄断资产阶级的。
另外,垄断资本本身亦保留了许多封建性东西(见日本垄断资本的特点)
③日本的垄断资本是靠军事工业和对外战争发展展起来的,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性质。
④日本的工业化是在半封建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地税收革不彻底,地税很高,使得农民十分贫困;另外,工业资产阶级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工业化与资本原始和累同步进行),使得国内市场狭小,和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
另外日本发展重工业的资源如煤铁等十分缺乏。
日本的工业品在当时是无法与美英等国竞争的,它只能利用周边同非贫穷即弱这一特点。
向幽领际区进行侵略扩张。
⑤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源远流长,崇武尚武,淙尚战争的思想在日本颇为流行,发动侵略战争亦易为国民所接受。
二、自由民权运动。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爆发了一场以要求开设国会,制定宪法,减轻地税,改订不平等条约和确立地方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全国规模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史称“自由民权运动”,自由民权运动是继明治维新后日本近代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
(一)自由民权运动的历史背景。
自由民权运动发生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它的发生与明治维新有密切关系。
1、明治维新后上层建筑领域里的“藩阀主权”激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
1868年倒幕维新后,日本政实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一方面打击了封建生产关系,扶植和保护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封建因素,束缚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更不彻底。
从新政府的构成来看,1871年后,也没有直接来自资产阶级的代表。
1868年,政府的施政纲领《政体书》虽然宣布要实行“三权分立”,但实际上并未付诸实施。
一切权利都集中在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手中。
而且,萨库,长州、土佐,肥前四藩(特别是前两藩)出身的下级武士把持了政府的绝大多数要职,实行“藩阀专权”。
所谓“藩阀”,就是按原藩籍出身结成派系,排除异已,独揽国家大权的新官僚。
在1873和1874年,天皇直接任命的高级官吏中,四强藩占了66%,天皇批准任命的官吏,四藩占了25%,全国共有270个藩,这四个藩就占了如北大的比例。
藩阀专权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
①首先是一般士族对藩阀专权心怀不满。
这是因为,第一;绝大多数士族被排除在仕途之外。
明治维新后,下级武士占据了新政府和地方行政的大部分官职。
从绝对数字来看,交上官运的士族的千余人,
仅占士族总数的1%,另外99%的士族则被排除在仕途之外。
第二,萨、长、土、肥四藩出身的下级武士把持了明治政府的要职,也激起其它藩下级武士的嫉妒和不满。
第三,革除武士种种特权的资产阶级改革,尤其是废除武士俸禄,促使武士阶层迅速久化,武士作为一个阶级彻底解体。
除少数手中拥有巨额公债券的上层武士转化为大资本家、大地主外,绝大部分中下层武士穷困破产,涌入社会,成为自由职业者和无产者,破产士族对明治新政府怨忿,不满,进而爆发反政府的运动,成为明治初期社会动荡不安的因素之一。
②新兴地主资产阶级也对专制政权民主怀不满。
这里所说的新兴地主,资产阶级,是指地主,资本家,高利贷者三位一体的豪农豪商,或者说是资产化的中小地主兼工商业者。
他们代表着日本资产阶级的中下层。
他们对新政权的不满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明治初斯的资产阶级改革虽然使他们的经济收入有了明显增加,但是,地税改革却是以“不减少原来的岁收入为目标”的,改革后的地税在土地所有者的收入中占相当高的比重,一般约占收入的32%,这对他们发展资本主义是有阻碍的。
第二,政府依靠地税作殖产兴业的资金,兴办模范国营工厂,1880年后又以廉价处理方式将此转让给三井、三菱、住友、鸿池等“政商”阻碍了豪农豪商阶层自身的资本原始积累,压制和排斥了他们自由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这就必然要发生矛盾和对抗。
第三,在明治政府中没有豪农豪商的代表直接参加,这与他们日益提高的经济地位是不相适应的,于是,他们想通过自由民权运动,开设国会请愿,寻求政治解决的办法来确保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并争得政治上的发言权。
③对农民来讲,明治政府取消了封建等级身份制和人身依附,以农民为主的劳动群众事实地是受惠的。
但是农民群众通过明治维新得到的好处,与新兴地主资产阶级相比,几乎是微不足道的。
农民“耕者有其四”的革命要求没有得到满足。
地税改革虽然使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了确认,但是,占农村人口1/3的广大无地佃农,并没从改革中得到土地,原先高额的地租私毫也未减轻,(约占收获量的68%)强令农民服兵役的《征兵令》等,也成了加在农民头上的沉重负提。
因此,广大农民并没有停止斗争,在维新后就爆发了反对地税改革和征兵令的起义。
及到自由民权运动兴起,农民群众便带关减轻地税,改革征兵令的要求,加入民权运动的行列。
④城市贫民和农民的情况大致相同,明治初年通货膨胀,米价腾贵,如果把1868年的半价指数定为100,1874年上涨到122,1879年上涨到132,1880年又上涨到176,物价上涨再加上政府征税,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明治政府实行专制,压制民主,同样也侵犯了城市贫民的权利,因而对明治政府极端不满,因而,城市贫民加入自由民权运动是必然趋势。
2、思想背景。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文明,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思想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一起涌入日本,为自由民权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思想条件。
据不完全统计,从明治元年到明治十五年,仅有关西方国家政治,社会,思想、制度方面的译著就达一百几十种,卢梭,孟德斯鸠,斯宾塞等人的著作,在日本民众,特别是知识分子中产生了重大反响,日本人民如饥似渴的学习,接受西方传来的新思想。
这一时期日本最著名的启蒙思家和教育家,也是文明开化的倡导者和先驱福泽谕走,他早年曾三次游西欧美,熟谙西方文物制度,维护新后力倡民权,进行启蒙教育。
他写的《劝学篇》风靡全国。
《劝学篇》开字明义:“天不造人上人,也不造人下人,天生万人皆平等,贵贱下下无区别。
”第二篇中也说:“若就人与人之间的均衡一致而论,我们不能说是人人平等的。
但是,这所谓平等并不是指实际状况的相等,而是指人权义理的相等。
”福泽的著作反映了长期禁甸于封建牢笼中的日本人民渴自由、平等的要求,也代表了日本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因此,《劝学篇》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成为明治初期最为畅销的启蒙读物。
福泽谕吉被大大保利通称为“民权论者之首魁”;他要人虽未直接参加运动,但他的著作为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离不开近代新闻手段,明治初期大批报纸、杂志的创办,是自由民权思想得以迅速传播的重要因素。
从明治元年到明治十五年,累计创办报纸445种,杂志470种,对传播西方文明和启蒙教育起了很大作用。
3、自由民权运动的发生,除了国内因素外,对外还有修改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自主的问题。
明治维新虽然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厄运,但外患尚存,危机并未消除。
明治政府对幕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11个不平等条约采取承认既成事实的方针,明治初年又与4个国家新订阅了不平等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