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临床运用一得

合集下载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证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五苓散证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五苓散验案集五苓散七、解颅(脑积水)杨君医案:李某某,男,9个月。

患儿出生后至第7个月前一切正常,第7个月后,发现有手不灵活,有腿活动能力较差,之后患儿头部明显迅速增大,到8个月时双眼已呈“落日”状,头部青筋显露,颜面紫红,头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动,身体极度消瘦。

头围56厘米,前后囱门扩大而饱满,凸出于颅骨。

先后经数个医院诊断为脑积水。

处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术5克,桂枝2克。

水煎顿服。

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状,至服完第6剂药后,囱门明显凹陷,面色渐转红润。

前后共服药27剂,息儿四肢渐能活动,颈部亦有力,能抬头活动,囱门未再凸起而痊愈。

服药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7年半后追访,患儿已9岁,精神饱满,智力良好,没思过其它疾病,头围仍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发育欠佳,活动力较差。

身高、体重均与同年龄健康儿童无异。

(新医药学杂志1978) 按语:脑积水症类似中医“解颅”。

有虚实之别属实者,每由水液内蓄、上泛颅脑而发;属虚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囱门开大所致。

由于五苓散具有渗湿利尿作用,既可以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又增加了脑脊液的吸收,从而降低了颅内压,对脑积水属实者有效。

此例脑积水兼见目肿、消瘦、四肢不能活动,显系脾肾功能失调,水液内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剂即获痊愈。

八、头痛严仲庆医案:顾某某,女,24岁,1983年1月23日入院。

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反复发作近三年。

曾4次住院治疗,发作期间渐趋缩短,多次脑电图、脑血流图及颅片检查无异常发现。

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经治疗无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拟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

诊见头痛欲裂,入夜益剧,甚则四肢捶床,抱头痛哭,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

予清热平肝,祛风涤痰之剂不应。

细询之,知其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

五苓散临床应用心得

五苓散临床应用心得

五苓散临床应用心得
五苓散是我国传统中医药中的一种经典方剂,具有清热利湿、利小便的功效。

作为一名中医临床医生,我在实践中多次应用五苓散来治疗不同类型的病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这里,我将分享一些关于五苓散在临床应用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五苓散适用于湿热内蕴型的水肿。

这类患者常伴有浮肿、尿少、口渴等症状,是因为体内湿热阻滞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在这种情况下,五苓散可以清热利湿,促进水液代谢,缓解浮肿症状。

在临床上,我常结合针灸疗法一同应用,效果显著。

其次,五苓散对泌尿系统感染有一定疗效。

泌尿系统感染常见于膀胱炎、尿道炎等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五苓散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可以帮助患者排除体内湿热之邪,减轻炎症症状。

在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时,我通常建议患者饮用五苓散煎剂,同时配合口服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

此外,五苓散也适用于消化系统水肿和腹泻。

在中医理论中,水肿和腹泻多与湿邪有关。

五苓散不仅可以清热利湿,还能调和脾胃,促进消化系统功能恢复正常。

在临床实践中,我经常将五苓散与香砂六君子汤相结合使用,以增强调理脾胃的效果。

总的来说,五苓散作为一味经典方剂,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适应症。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五苓散虽然药性温和,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病症。

在应用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斟酌,避免不
必要的副作用。

希望我的经验分享能对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共同提升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水平。

五苓散-临床新用

五苓散-临床新用

五苓散-临床新用临床新用五苓散出自《伤寒论》。

是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物组成。

它是利水渗湿剂,有湿阳化气之功。

传统用于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等证。

经当代临床又扩大了新的用途。

①急性黄疸型肝炎发热,纳少,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疼痛,尿短色黄,皮肤及巩膜黄染,舌苔黄厚腻,舌边尖红,脉细滑。

肝功能试验异常,B超检查多为蜜集微波。

用五苓散(汤)去桂枝,加菌陈30~50克,黄芩、佛手、焦兰仙各10克,反蓝根、丹参各15克。

②消渴自觉烦渴,虽大量饮水,而渴难消解,饮后即尿,小便微急,小便清白如水,汗出溱溱,心悸,心下痞,头昏且肢软无力,失眠多梦,饮食尚佳,舌淡。

边有齿痕,苔白腻而粗糙,脉濡数。

三大常规血糖,尿糖、甲状腺功能测定、头颅摄片均无异常。

用五苓散(汤)加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水煎服。

如果渴甚加沙参、海蛤粉;心烦懊恼加牡丹皮、栀子;腹胀加厚朴。

③痰饮寒热咳喘,痰多稀白,胸胁胀满,面目下肢浮肿,目眩,心悸,舌苔白滑,脉弦滑,重按无力。

用五苓散(汤)加半夏6克,陈皮、甘草各5克,大枣5枚,水煎服。

咳喘大减,咯痰不爽者,加杏仁10克。

④慢性充血性心衰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弦滑。

用五苓散(汤)去桂枝,加葶苈子6克,党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车前子各6克,水煎服。

心血瘀阻型,症见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可用五苓散(汤)加鸡血藤、郁金、红花、赤芍、丹参、附子、生姜、木通、车前草。

⑤冠心病体型肥胖,胸闷气短烦躁,体重超过正常值,舌苔白腻,脉滑。

胆固醇、β脂蛋白、三酸甘油酯升高,心电图示冠心病征象。

猪苓、茯苓、泽泻各30克,白术60克,桂枝18克,研为散剂,每次服3~6克,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下。

戒除烟酒,少吃厚味,并配合锻炼身体。

⑥菌群失调所致慢性腹泻腹泻发复发作,时泻时止,每天次数不等,黄绿色或蛋花汤状水样便。

学用中药▏五苓散的临床使用体会

学用中药▏五苓散的临床使用体会

学用中药▏五苓散的临床使用体会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是太阳病表里双解的方剂,由泽泻、猪苓、茯苓、桂枝、白术五味中药组成。

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解表化气。

五药相配,使水行气化,表解脾健,则蓄水、痰饮所致诸证自除。

全方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功效。

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水湿内停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五苓散组方简单,但是用途广泛,笔者临床加减用与治疗多方面疾病均能取得较好效果。

1治疗化疗后全身水肿五苓散利水不伤正,对各种内伤因素导致的水肿均可以加减治疗而收效,不一定非要具有表证。

笔者对癌症患者化疗后的全身水肿用五苓散加减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举例如下:患者,王某,女性,73岁,乳腺癌手术治疗后多次化疗,本次化疗后出现全身水肿来诊。

患者乏力、精神差、不能站立、不能久坐,口渴饮水不多,心动过速,手指发麻、大便秘结。

化验提示甘油三酯高、血糖高,脉细、舌淡苔中部微腻。

分析:患者年高体衰,正气虚弱,手术更加损耗正气。

化疗药物不分敌我,抗癌细胞同是对人体正常细胞也有损伤。

患者乏力、口渴、心动过速、脉细提示气阴两虚,出现水肿为正气不足,运行无力,血不利则为水,气血不能通达肢体末梢,股手指发麻,舌苔微腻为痰瘀互结。

本患者虽然全身水肿,但是不能过用猛烈的利尿消肿药物,需要扶正利水,所以选用健脾温阳、淡渗利湿的五苓散为基本方,同时兼顾益气养阴、养血活血。

处方如下:桂枝9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猪苓9克、泽泻15克、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制五味子9克、玄参20克、丹参15克、陈皮9克、法半夏9克、炙甘草6克、炙内金20克、火麻仁20克。

以上药7剂,日一剂水煎服两次。

本方以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以太子参、麦冬、制五味子益气养阴,玄参、丹参养阴活血,二陈汤健脾燥湿,炙内金健脾消食,火麻仁滋阴润肠通便。

五苓散合方临床应用

五苓散合方临床应用

五苓散合方临床应用孙某,女,43岁。

阴虚体质,会阴部位肿胀而有下坠之感,伴头晕而胀疼,口干但不欲饮,心中烦,小便不利,大便稀溏。

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

水停下焦之证。

茯苓12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桂枝6克,白术6克,牛膝10克。

服药四剂后,小便得利而大便成形,会阴部肿胀消除。

解说:从药物组成看,五苓散与苓桂术甘汤比较接近,但从组方意义及治疗重点分析,则与苓桂术甘汤有较大的差异。

五苓散中用桂枝、猪苓、茯苓、泽泻发汗利水,以利小便为主;白术补脾气制水气以运输水湿;桂枝辛温通阳,外能解肌,内能气化津液消阴以行水。

全方以利水通阳为主,治疗重点在于水蓄膀胱,而膀胱气化不利。

临床辨证以微热、消渴、小便不利,等证为着眼点。

五苓散的临床运用相当广泛,本方略加变通,或与其它方剂合用,可以历来治疗多种水湿蕴郁的病证。

本方加茵陈,名为“茵陈五苓散”,治疗湿邪内郁而小便不利的黄疸证;本方加寒水石,生石膏,滑石,名为“桂苓甘露饮”,治疗湿邪郁而化热的小便不利,烦热而口渴。

本方去桂枝,加人参,肉桂,名为“春泽煎”,治疗高年体弱,正气不足,中气虚衰,心功能不全而小便不利者;本方加苍术,附子,名为“苍附五苓散”,治疗素体阳虚,寒湿内生,证见腰眼发凉,两足发冷,腰腿酸重,小便不利等证。

本方合平胃散,名为“胃苓汤”,治疗平素喜食厚味肥甘,久而湿浊内停,而使胃脘胀满,小便不利。

本方加川楝,木通,小茴香,是陈修园治疗疝气的经验方,临床证明,凡疝气而见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者,用之甚佳。

叶天士曾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五苓散通阳而利小便,可谓治湿之第一方,临床凡治湿邪为病,宜多从此方着眼。

原文复习《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各家论述刘渡舟: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五苓散”核心病机及临床应用体会

“五苓散”核心病机及临床应用体会

“五苓散”核心病机及临床应用体会五苓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具有温阳化气行水、健脾除湿、通利三焦的功效。

临床以此用于治疗“气不化水、水饮内停”所致淋证、便秘、腹泻等病证,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详述如下。

1. 五苓散的核心病机《伤寒论》第71条云“太阳病发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 72条云“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4条云“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人则吐,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云“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综合上述条文,本方核心病机为“气不化水,水饮内停”。

从六经属性分析,该方主治表不解之太阳病与水饮内停之太阴病合病。

其病机为素体水饮内盛,复感外邪,或脾肾气虚,水饮内停上逆。

表现为脉浮,微热,烦渴欲饮,饮后不解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或眩晕、呕吐、心下悸、渴不欲饮、小便不利等。

水饮上逆则眩晕、呕吐。

水饮内动则脐下悸,水饮凌心则心悸,水饮不化无以上承则口渴,津液输布失调则可出现小便不利、泄泻、便秘等症状。

笔者在临床主要用于表气不利、肺气不宣或脾肾气虚,水饮内停之证,而无明显寒化或热化之象者。

若伴口苦咽干甚,小便赤涩热痛,伴尿血者则为热移下焦。

水热互结之证,此时应用利水育阴泄热之猪苓汤。

若夜尿频,四肢沉重疼痛,伴腹痛下利者,为少阴太阴合病,此时当用真武汤以温阳利水。

若以水饮内停于胃,水饮上逆为主,临床表现为心悸头眩,胸胁支满等,则采用苓桂术甘汤以降逆。

五苓散由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组成。

《神农本草经》谓泽泻“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

《名医别录》言泽泻“主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

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焦停水”。

由此可知泽泻具有利水渗湿之功效,可用于治疗水液停聚膀胱出现的小便不利,水液不化出现的口渴等症。

五苓散临床应用体会

五苓散临床应用体会
t o n g u e ,b i g f a t t o ng ue o r a c o mbi n a t i o n o f t e e t h ma r k s ,wh i t e f u r o r wa t e r s l i d e we r e po i n t s o f Wu l i n g s n a s y nd r o me .W u l i n g p o wd e r n o t o n -
a n d”u i r n a t i o n ” w e r e t h e t wo ma i n p o i n t s o f Wu l i n g p o w d e r s y n d r o me . F a t ,d i z z i n e s s , we i g h t , f a c i l a a n d l i mb e d e ma o r s w e l l i n g , p le a
Th e Cl i n i c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o f Wu l i n g P o wd e r
WANGJ i n g
( H e p a t o b i F z a r y D e p a r t m e n t , A f iC f u l t e d ' H o s / n ' t a l o f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w i n e , S i c h u a n Me d  ̄ ' a l U n i v e r s l t y , S w h u a n P r o v i n c e , L u z h o u 6 4 6 0 0 0 , c h i n , )
第 1 3卷 第 1 3期 ・总 第 2 1 3期

应用五苓散体会

应用五苓散体会

应用五苓散体会
五苓散一方源自《伤寒论》,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5味药组成。

五苓散的作用可归纳为内通三焦水道,外达皮肤腠理,通阳化气,行水散湿。

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小便不利等;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心悸、吐涎沫而头眩等症。

可用于现代医学的各种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潴留、高血压性肾病、糖尿病性肾病、泌尿系结石、结核性胸水、肝硬化腹水、心包积液、脑积水、脑水肿、迷路水肿、呕吐、急慢性肠炎、肝胆疾病及酒精中毒性肝损伤、头痛、三叉神经痛及偏头痛等,心力衰竭、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亦可辨证用之。

因此,无论何种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只要符合五苓散证病机者,都可以考虑用五苓散治疗。

门诊遇到一个糖尿病肾病水肿的患者,这个患者高度水肿,用利尿剂量很大,但是利尿效果不好,并且伴有自觉烦渴、心悸、胸闷、少腹胀满,舌淡。

边有齿痕,苔白腻而粗糙,脉濡数。

辨证为五苓散证,给予五苓散加减治疗一周后,水肿明显消退,后经过中西医结合进一步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好转。

另外,五苓散对体型肥胖,胸闷气短烦躁,体重超过正常值,舌苔白腻,脉滑。

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心电图示冠心病征象。

猪苓、茯苓、泽泻各15克,白术20克,桂枝6克,研为散剂,每次服3克,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下。

戒除烟酒,少吃厚味,并配合锻炼身体有较好的疗效。

五苓散加减治疗胃肠病经验及医案

五苓散加减治疗胃肠病经验及医案

五苓散加减治疗胃肠病经验及医案五苓散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胃肠病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由茯苓、泽泻、白术、茯苓、炙甘草等五味药物组成,具有健脾利湿、化痰止呕的功效。

经过临床实践证明,五苓散加减可以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治疗,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下面,我将结合我的临床经验和医案,介绍一些使用五苓散加减治疗胃肠病的经验。

五苓散加减在治疗胃肠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对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常常伴有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此时,可以在五苓散的基础上加入陈皮、山楂等药物,以增强健脾消食的作用。

同时,根据患者口干口渴、大便秘结等症状的不同,可适当减少或增加柴胡、黄柏等药物,以达到调和胃气、清热解毒的效果。

五苓散加减还可以用于治疗脾虚湿盛导致的泄泻病症。

这类患者常常伴有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在五苓散的基础上,可以加入炒白术、炒泽泻、焦谷芽等药物,以增强健脾利湿的作用。

同时,根据患者舌苔厚腻、脉象滑数等特点,可适当减少或增加陈皮、半夏等药物,以达到燥湿固脱的效果。

五苓散加减还可以用于治疗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胃痛、腹胀等症状。

这类患者常常伴有胃脘不适、腹胀气滞等症状。

在五苓散的基础上,可以加入砂仁、香附等药物,以增强理气止痛的作用。

同时,根据患者舌苔薄白、脉象弦细等特点,可适当减少或增加苍术、厚朴等药物,以达到理气和胃的效果。

五苓散加减在治疗胃肠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通过健脾利湿、化痰止呕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胃肠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使用五苓散加减治疗胃肠病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在临床实践中,我经常使用五苓散加减治疗胃肠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下是一个我曾经治疗过的患者的病例。

患者女性,35岁,主要症状为脘腹胀满、食欲不振。

经过详细询问和体检,我初步判断为慢性胃炎。

我根据五苓散加减的原则,给予患者调理治疗。

处方如下:茯苓12克,泽泻10克,白术9克,茯苓8克,炙甘草6克,陈皮6克,山楂6克。

五苓散皮科应用体会

五苓散皮科应用体会

五苓散皮科应用体会标签:五苓散;皮肤病五苓散为张仲景治疗“太阳蓄水证”的经典方。

笔者在现代医学辨病基础上结合六经辨治,将其用于皮肤病治疗,效如桴鼓。

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1 五苓散方证指征《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关五苓散方证条文有多条,其中《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是提示运用五苓散的关键。

皮肤病中的皮损所表现出的水肿、渗出或顽固性结节倾向,口渴而不多饮,舌淡、苔白滑或淡胖有齿痕为客观依据;从病机而言,即蓄水与津液不足或转输障碍俱可用之。

2 五苓散证基本病机《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即饮水入胃后,津液经肺脾输布周身而后下达膀胱,津液上承则口不渴,津液下走则小便利。

故在病理状态下,或来源不足,或上述通路失畅(如三焦气化失常),或被邪所干(局部湿阻痰瘀),经输失利(膀胱气化失司),则诸症蜂出。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强调太阳病治疗不当,伤及心、脾、肾阳,失于温运气化,致水饮内聚,或停中焦,或蓄下焦,水气上逆,症现小便不利、心悸、逆满、头眩等,仲景以苓桂剂治之,取茯苓淡渗利水、定悸,桂枝通阳化气、平冲降逆。

其中五苓散以表证未罢、膀胱气化不利之太阳蓄水证及霍乱热多欲饮水者,通阳化气行水,兼解表邪为其最突出之功效,反映出五苓散证患者体内津液存在相对或绝对不足,同时津液的运行和输布都出现了障碍。

有学者认为,五苓散证的病机可以“三焦气化不利”而现蓄水、津液不足,或转输障碍为总结,五苓散之作用以“内通三焦,外达皮腠,通阳化气,行水散湿”较为全面之概括[1]。

3 典型病例案例1:患者,男,6O岁,2011年6月30日初诊。

右上额和颞部红斑、水疱,伴疼痛6 d,曾在外院静点阿昔洛韦注射液,口服尼美舒利片,涂喷阿昔洛韦软膏,治疗4 d后,皮损、疼痛未能缓解,因有胃病史,服尼美舒利片后胃部不适加剧。

黄煌教授: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黄煌教授: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黄煌教授: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一、五苓散的经典方证是什么?答:五苓散是古代水逆病的专方,经典的通阳利水剂,适用以口渴、吐水、腹泻、汗出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

此方首见「伤寒杂病论」,其组成为: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

如法将息。

归纳其经典方证有: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72);伤寒汗出而渴者(73);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15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386);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金匮要略.第十三篇.四条》);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金匮要略.第十二篇.三十一条》)。

从上可见,口渴而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关键指征。

二、如何理解五苓散证的口渴与小便不利?答:口渴是五苓散证的主要特征。

口渴而入水即吐,口渴而腹泻,口渴而汗出,口渴而头痛眩晕,口渴丶而烦躁,口渴而动悸,这都是五苓散证的指征。

这种口渴,是口渴而不喜欢饮水,或喜热饮,或喝水以后胃内不适或有振水声。

口渴,但无舌焦干燥。

其次是小便不利,多指小便量少,或次数少,甚至完全没有,这种情况多于急性吐泻的疾病中。

在慢性病症中则为小便次数偏少,并多见浮肿倾向。

如下肢浮肿,面部浮肿或浮肿貌等。

除口渴而小便不利外,五苓散证常常有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比如头晕、头痛、心悸或腹部的上冲感、肌肉跳动或痉挛、自汗等。

三、五苓散治疗口渴,白虎加人参汤也治疗口渴,其区别在那里?答:五苓散证可以认为是水液代谢失衡的标志。

其中的渴欲饮水非常重要。

有渴感,但不喜多饮,或水入即吐,这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欲饮水数升"的大烦渴是有区别的。

同时,此类患者多见齿痕舌。

四、哪种人使用五苓散比较有效?答:面色多黄白,或黄暗,一般无油光。

体型特征不定,虚胖者或肌肉松软而易浮肿,或实胖者肌肉充实而腹泻;瘦者易头晕头痛、心动悸,心下振水音。

五苓散的临床运用

五苓散的临床运用

五苓散的临床运用治疗肿瘤现在肿瘤患者比较多,我发现五苓散可以在肿瘤科使用。

第一,凡是肿瘤伴腹泻、浮肿或腹水、胸水者,可以用五苓散。

我的很多患者往往发现肿瘤以后就进行化疗,化疗带来的反应不仅是呕吐,还带来腹泻。

腹泻怎么办,可以用五苓散,严重的配合附子理中汤。

还有的肿瘤会导致腹水,像肝癌、肠癌,肺癌导致胸水。

这种怎么办,这种腹腔的水我们就用五苓散。

五苓散有的人用了以后有效,腹水能够减少,病人还比较舒适。

现代研究发现猪苓里含有多糖,可以抗癌,所以我说五苓散是抗癌药。

现在在很多人心目中,中药的抗癌药是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好像非得那些才叫抗癌药,其实猪苓、茯苓也是抗癌药。

第二,五苓散治疗肿瘤化疗后患者出现的肝损害、脱发疗效不错。

因为前面说过五苓散有保肝作用。

化疗后肝损害病人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出现腹泻、四肢发黑,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用五苓散解毒。

有的时候五苓散配上薏苡仁,薏苡仁本身也有利水、抗癌作用;还有的加上小柴胡汤,也是治疗肝损害经常用的。

第三,五苓散我还用在乳腺癌患者身上。

现在乳腺癌患者先手术,术后大多数都要用雌激素抑制剂,本来有月经的用雌激素抑制剂把月经摧毁,不让她来月经。

抑制住以后病人非常难受,很多人会“体重上升,浮肿,体毛多,出现肝损伤”,那么这种情况下用五苓散最好。

五苓散加牛膝、薏苡仁,我都是这样用的,还用得不错。

五苓散可以作为一个常规的肿瘤调理方,但是光五苓散不够,我经常配合小柴胡汤,称之为柴苓汤。

柴苓汤是我用来治疗肿瘤的一个常规的调理方,在病人整个体质状态还可以,没有出现恶病质时我用柴苓汤。

柴苓汤还不够,我还要加上当归芍药散。

这还不够,有很多人腹胀、嗳气,加上半夏厚朴汤。

有的人还出现肚子以上胀,两膝痛,我还要用上四逆散。

这样几张方子一合,就是一张大方。

肿瘤患者的体质调理就要用大方,小了还不行。

这张方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因为它是以调和为主,我称之为“太和汤”。

大大的和谐!肿瘤的治疗,不要以为一定就是一味的攻下,活血,清热解毒,用虫类药……我发现不是那么简单。

五苓散的神奇案例

五苓散的神奇案例

五苓散的神奇案例
五苓散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由白术、茯苓、泽泻、桂枝、砂仁五味组成。

其功效主要在于清热利湿、健脾开胃、舒肝解郁等方面。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五苓散的神奇案例。

一、治疗水肿
有位患者因肾病引起的水肿问题一直未得到好转,后来服用了五苓散加倍量的剂量。

奇迹出现了,患者的水肿问题得到了明显缓解。

二、缓解胃痛
有位患者经常感到胃痛,经医生检查发现胃病并不是很严重。

后来医生给他开了五苓散的方剂,患者服用后不久感到胃痛明显缓解。

三、改善便秘
有位患者长期便秘,经常感到腹胀不适。

后来医生给他开了五苓散,患者服用后不久感到肠道通畅,腹胀感也消失了。

四、预防感冒
有位女士每年冬天都会感冒,后来她开始服用五苓散,奇迹出现了,她连续两年都没有感冒了。

五、缓解焦虑
有位患者因工作压力大,经常感到焦虑不安。

医生给他开了五苓散的方剂,患者服用后感到情绪明显稳定,焦虑感也减少了。

综上所述,五苓散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中药方剂,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或者缓解症状,而且副作用较小,非常安全。

但是在使用五苓散的时候还是要遵医嘱,选择适当的剂量。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1新生儿黄疸例1李某,男,28天,1993年12月2日就诊。

患儿于生后第2天出现黄疸,7天后逐渐加重,粪便稀溏,呈灰白色,尿色深黄,不欲吮乳。

查体:身体瘦弱,腹胀,肝肋下3.5cm,质Ⅱ。

硬,脾未触及。

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黄色晦暗。

舌质淡红,苔白厚,指纹色淡。

查血清总胆红素205.2umol/L,肝功正常。

根据患儿f临床表现,证属脾虚湿盛之胎黄。

治以健脾利湿之法,选用五苓散加味。

处方:茯苓10g,猪苓5g,泽泻5g,白术3g,桂枝2g,茵陈10g,竹叶3g。

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3剂,黄疸减轻,尿量增多;继服5剂,黄疸消退,大便颜色正常,腹胀消失,食欲增进。

复查血清总胆红素正常。

按:新生儿黄疸中医称胎黄。

导致胎黄多与湿邪有关。

五苓散有健脾利湿之功,可使邪从小便而解,湿邪即去则胆汁疏泄正常,黄疸自退。

且本方药味平和,用之无损伤脾胃之弊。

2婴幼儿腹泻例2陈某,女,1岁,l994年8月18 Et就诊。

患儿于3天前腹泻,每日大便10余次,为稀水样便,挟有不消化食物,无粘液及脓血,伴肠鸣腹痛、尿少、不欲进食。

查体:精神稍弱,无发热,无明显脱水症状。

腹软,肠鸣音活跃。

舌质淡,苔白厚,指纹淡紫。

证因湿邪困脾所致。

治以利湿止泻,方用五苓散加味。

处方:茯苓12g,猪苓6g,白术5g,泽泻l0g,桂枝3g,苍术6g,车前子10g(包煎)。

水煎服,每日1剂。

服药2剂腹泻次数明显减少;继服3剂,大便性状恢复正常。

按:婴幼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

泄泻的病因比较复杂,但其病变皆在脾胃,均与湿邪有关,故有无湿不成泻之说。

五苓散功擅利湿,湿邪去除则脾运自健,泄泻自止。

3婴儿湿疹例3孙某,女,6个月,1994年4月21日就诊。

患儿于2个月前头面部皮肤出现粟粒状红色丘疹,以后逐渐增多,遍及全身,皮疹糜烂面有浆性渗出,剧烈搔痒,哭闹不安,伴有反复腹泻。

查体:全身皮肤红色粟粒状皮疹,头面部为甚,皮疹表面糜烂有渗出。

舌质淡红,苔白厚,指纹淡紫。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体会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体会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体会说到五苓散,大家可能会想,这是什么神奇的东西呀?其实它就是中医里一味很经典的方剂,主要是用来治疗一些水湿困扰的病症,像是水肿、尿少,甚至有时候还有点感冒的症状。

说实话,五苓散可谓是“小药大用”,小小的一包,却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有一次,我朋友小李,平时就爱喝水,结果这夏天一来,他水喝得那叫一个多,竟然每天像个小水桶一样,肚子鼓鼓的。

他说,哎呀,我这肚子咋越来越大呢,真是心里有数,肯定是水肿了。

于是,我建议他试试五苓散。

哎,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药方一出,竟然是那么简单的几个成分。

桂枝、白术、茯苓、泽泻、猪苓,看上去都是些不起眼的东西,但搭配在一起,简直是个“水分收割机”。

我让小李喝了几天,结果他整个人都精神了,肚子也平平的,仿佛是放了气的气球。

真是太神奇了!五苓散就像个小精灵,把他身上的水分一挥而就,轻松自在。

有人说,这个方剂的妙处就是在于它能调和人体的水湿之气,像是把你身体里的水分调整得刚刚好,不多也不少,真的是像吃了仙丹一样。

而且说到五苓散,它的作用不止于此呢。

有些人平时吃得油腻,看着美食的心情跟着就来了,可是肚子不舒服,这个时候喝上一些五苓散,立马能缓解不适,真的是“有水有肉”的大餐之后的一碗清汤。

你看这药多有意思,既能消水肿,又能调理脾胃,真是个全能选手。

再说说我邻居的老张,他这人一到夏天就容易中暑。

每年都被热得跟条死鱼似的,整天没精打采。

于是我就给他推荐了五苓散,结果没过几天,他就跟变了个人似的。

开始他还半信半疑,喝着喝着,哇,果然精神多了!他嘴里还不停地念叨:“这五苓散,真是神药啊!”我心里暗自得意,这可不是我厉害,真是五苓散的本事。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想,五苓散难道就没有副作用吗?当然有,任何药物都可能有些反应,只要你用得当,基本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只要按照剂量来,别贪心,真的就可以大大减轻身体的不适。

就像做菜,放点盐刚刚好,放多了就难以下咽了。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五苓散,作为中医药临床常用方剂之一,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和疗效。

它由茯苓、白术、泽泻、猪苓和姜黄组成,被用于治疗水湿停滞引起的各种病症,尤其是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相关疾病。

下面将探讨五苓散在临床上的应用。

1. 消化系统疾病五苓散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有着明显的疗效。

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化湿的作用,能够缓解脾胃湿滞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白术有健脾止泻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泽泻则能够利水泄湿,对于湿热引起的泛发性瘙痒、尿频、尿急等症状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猪苓和姜黄的作用则是在于温中利湿、化瘀止痛,对于湿阻引起的胃脘痛或肠胃气滞痛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2. 泌尿系统疾病五苓散在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着较好的应用。

茯苓和猪苓具有利尿渗湿的作用,能够缓解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白术则能够健脾化湿,对于湿热引起的尿道感染和前列腺炎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泽泻则可以引湿通便,缓解肾虚引起的便溏等症状。

而姜黄则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肾结石等疾病有辅助治疗效果。

3. 其他相关病症五苓散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与水湿停滞有关的病症。

例如,五苓散可以用于治疗湿疮、湿疹、湿热病疮等皮肤病症,其利湿化瘀的功效有助于改善湿热引发的症状。

此外,五苓散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也较为常见,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病症。

总结起来,五苓散作为中医药临床常用方剂,通过茯苓、白术、泽泻、猪苓和姜黄等药材的配合,可以调理水湿停滞引起的多种疾病。

其疗效在临床应用中已经得到了验证,尤其在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疾病治疗中有着显著的疗效。

然而,在具体应用中,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调配和用药。

因此,在使用时,最好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和患者的安全性。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五苓散是一种古老而经典的中药方剂,被广泛运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它由茯苓、泽泻、白术、党参和猪苓五味组成,具有调理脾肾、利湿除痹的功效。

本文将探讨五苓散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与效果。

一、五苓散的组成与药理作用五苓散由五味组成,具有多种活血化瘀、利尿消肿、健脾益气的药理作用。

其中,茯苓味甘淡、性平,可利水渗湿、健脾安神;泽泻味苦寒、性寒,可利尿通淋、消肿散瘀;白术味甘淡、性平,可健脾益气、除湿润燥;党参味甘淡、性平,可益气养阴、健脾提神;猪苓味甘平、性温,可利水渗湿、消肿化瘀。

这五味药物相互配伍,形成了五苓散,具有强大的调理作用。

二、五苓散的临床应用1. 尿频、尿急、尿少五苓散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对于尿频、尿急、尿少等症状有显著的改善效果。

它可以增加尿液的排出量,改善尿液的质量,从而减轻患者的尿频尿急症状,恢复正常的排尿功能。

2. 肢体浮肿、水肿五苓散能够利水渗湿、消肿散瘀,对于肢体浮肿、水肿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它可以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减轻组织间的水肿压力,从而使浮肿、水肿得到有效缓解。

3. 湿疹、水痘湿疹和水痘等皮肤病往往与体内湿气、湿热有关。

五苓散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可以改善体内湿气的状况,减轻湿热引起的皮肤病症状。

它可以缓解患者的瘙痒、红肿等不适感,促进湿疹和水痘的康复。

4. 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五苓散可以健脾益气、开胃消食,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具有改善作用。

它可以增加脾胃功能的活力,促进消化吸收,提升患者的食欲和体力。

5. 阴虚盗汗五苓散中的党参具有益气养阴的功效,对于阴虚盗汗症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它可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减少盗汗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与体力状态。

三、五苓散的禁忌与注意事项虽然五苓散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较好的疗效,但仍需注意以下禁忌与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年幼儿童及过敏体质的患者慎用;肠胃功能不良、腹泻或有大便次数增多者慎用;对五苓散成分过敏的患者应禁用;同时患有其他疾病或正在使用其他药物的患者在使用五苓散前应咨询医生。

五苓散运用:

五苓散运用:

五苓散运用:五苓散方证1、五苓散方:桂枝10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白术15克,泽泻25克。

沸腾30分钟(以上为一副的量。

一副仅煮一次。

一天服用1-3副)。

2、五苓散证。

主证:小便不利,口渴,脉浮。

或然证:轻微恶寒,身痛,水逆,心下痞,眩晕,腹泻,减肥,头痛。

五苓散【来源】(《伤寒论》)【命名】本方五味药组成,以“令”水行,故名五苓散。

【组成与方解】泽泻----利水渗湿君猪苓、茯苓-----增强利水之功臣白术-----补气健脾,运化水湿佐桂枝-----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佐《伤寒论》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

外有表邪、故见头痛、发热、脉浮;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不利而为蓄水证;水蓄下焦、气不化津、水津不布、故烦渴欲饮;水气内停、饮入之水、不得输布、故水入即吐、而成“水逆证”。

总之、皆由膀胱蓄水过甚所致。

治之之法当急利其小便、兼以化气解表。

方中重用泽泻为主药、直达膀胱、渗湿利水;辅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佐以白术健脾以助运化水湿之力;更佐桂枝、一则外解太阳之表、一则温化膀胱之气。

五药合方、则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而蓄水停饮之证可除。

至于水肿、泄泻、霍乱、痰饮诸病、由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溢所致者、本方既可利水渗湿、又能健脾化湿、故一并治之【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①外有表证、内停水湿。

症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②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证;③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所治诸证,均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证治要点。

2.使用注意本方为温阳化气利水之剂,故病属湿热者忌用。

无表证者则不需取汗。

3.随证加减水肿表证明显者,可与越婢汤合用;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

黄疸,湿盛小便短少者,可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

脾胃湿盛,脘腹胀满,泄泻者,可与平胃散合用,胃苓汤。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临床应用:
1泌尿系统疾病
五苓散对慢性尿路感染、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术后膀胱麻痹导致的尿潴留、尿崩症有治疗效果。

五苓散可以改善尿毒症患者的乏力、烦渴、小便不利症状,减轻胃肠道不适症状,还能在改善肾功能基础上对电解质紊乱有一定调节作用。

2消化系统疾病
五苓散加味治疗术后胃瘫,有利于患者消化道功能的恢复;五苓散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排空功能;五苓散治疗小儿腹泻、婴幼儿秋季腹泻、慢性腹泻有效;五苓散加味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有效;本方还可改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

3水肿
本方治疗血管-神经性水肿、月经周期性水肿、特发性水肿,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

4眼病
眼科疾病围手术期,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眼球破裂伤手术、视网膜激光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时给予五苓散加味治疗,对角膜水肿、视网膜水肿、脉络膜脱离等均有满意疗效。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五苓散可有效减轻或消除黄斑区水肿,缩短病程,减轻色素上皮损害,避免病程日久后出现视功能的损害。

5脑梗死
五苓散配合红花注射液,对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期)有一定治疗作用。

6骨关节病
五苓散加味可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腔积液(滑膜炎)、椎动脉型颈椎病、膝关节慢性滑膜炎、脊髓损伤、血胸等骨伤科多种疾病及并发症。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千古第一利水方)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千古第一利水方)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千古第一利水方)【组方】猪苓十八铢9g去皮,泽泻一两六株15g,白术十八铢9g,茯苓十八铢9g,桂枝半两6g去皮,共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1、蓄水证。

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

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

3、痰饮。

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运用】1、本方为利水之剂,所治诸证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证治要点。

《伤寒论》中对小便证候的论述,多以小便利与不利言之。

但究其含义,小便不利,所涵甚广。

就其病性来说,有虚实寒热之分,从其症状而论,有小便次数的多寡、尿量的多少及排尿困难与否。

虽然症状各自不同,而产生的机理,又皆与膀胱气化不利有关。

临床表现皆以尿频、尿急、尿量短少为主,可见小便不利,非单指尿液减少。

凡是小便排出困难,不能如常通利,或有频数、或为尿少,皆可以小便不利名之。

2、若水肿兼有表证者,可与越婢汤合用;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热。

3、有无表证皆可用:五苓散之称,苓者,令也,行肺治节之令,行三焦,膀胱之气。

利膀胱则能利三焦,利三焦则能利肺气,可见五苓散能利小便,通水道,因此内有水气,小便不利者,均可用,故不必非有表证不可。

4、常用于肾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肿,以及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盛者。

5、现代一般用汤剂,热服,但不宜久煎,不宜煎得过浓,以免减弱渗利之性。

湿热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

临证多用桂枝,辛温通阳,化气行水,而两解表里。

所谓表里者,乃经与腑也。

须待肾阳虚者,方用肉桂。

6、用药禁忌:若汗下之后,内亡津液,而便不利者,不可用五苓,恐重亡津液,而益亏其阴也;一切阳虚不化气,阴虚而泉竭,以致小便不利者,若再用五苓以劫其阴阳,祸如反掌,不可不慎。

【附方】1、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茵陈蒿末4g、五苓散2g,上二味和,先食饮方寸匕6g,日三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苓散临床运用一得
发表时间:2013-05-24T14:03:00.5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4期供稿作者:朱晓[导读] 说起经方,似乎有点陈旧的味道,但入了中医这个门,就时常可以听到这个古今相传的名词。

朱晓(呼市中蒙医院治未病科 010020)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4-0388-01 说起经方,似乎有点陈旧的味道,但入了中医这个门,就时常可以听到这个古今相传的名词。

对临床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古代经验方,当属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乃为经方之祖。

我在诊治患者过程中,深感正确运用经方所带来的疗效的提高,有醍醐揭盖之感,现和同道共同探讨五苓散临床运用心得。

五苓散,是著名的经方之一。

千百年来,五苓散被历代医家广泛地用于各种因水饮内停所导致的小便不利或水肿等病,其方证本质被后人认为是膀胱气化不利兼表邪不解。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太阳病篇蓄水证曰:“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高度概括了膀胱的生理功能,气化对水液运行起重要作用。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中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肯定五苓散是通过利小便发汗途径祛除水邪。

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

外有太阳表邪,故头痛发热脉浮,内传太阳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水液蓄而不行以致津液不得输布,则烦渴引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则水入即吐,而成水逆。

总之,本方证是以水饮停蓄为患,故急应渗利蓄水,兼解外邪。

五苓散组成: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

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建脾气而运化水湿。

更佐以桂枝一药二用,既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

五药合方,则水行气化,表解脾建,蓄水留饮诸疾自除。

赵国平、陈佳在《伤寒杂病论》五苓散方证辨析一文中指出[1]:1.蓄水与脱水并存是五苓散的方证特征。

2.气不化水是五苓散证的病机关键。

3.化气利水是五苓散的主要功效。

4.配伍白术能化生津液。

运用五苓散治疗尿路感染[2]及尿道综合症[3]方面也有很多报道,尿道综合症临床以尿频或排尿不适为主症,易于反复发作,常因受凉或劳累伤及脾肾而发,属中医“劳淋”范畴,老年女性多见,临床西医多以输注抗生素治疗,但收效甚微,返因老年人脾胃功能本已不足,输液后药物对脾胃的不良影响不可忽视,导致病情迁延,患者非常痛苦。

《素问•经脉别论》日:“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简要归纳水液在脏腑中的运行,即胃——脾——肺——肾——膀胱。

有人认为五苓散证的病位主要在脾,病机主要为津液耗伤的观点[4],仲景的治法与方药分为三个方面:以桂枝解表疏卫;以四苓健脾行津;以“多饮暖水”补充水分,“暖水”之暖也有助于脾布散水液的功能。

三法合用使暖水随饮随布,表里俱和,故“汗出愈”,而非小便通利而愈。

对此,当代名中医赵锡武说得好:“五苓散为中焦淡渗健脾之剂,能恢复脾的功能,使脾阳振而吐泻止,而小便始利。

非小便利而吐泻方止。

多饮暖水,是补充失去之津液。

”(《赵锡武医疗经验》)现举临床一例与同道共同探讨,多年悬壶中医孜孜以求学习,深感只有基础扎实,熟读经典,才能在漫长的中医诊治过程中,万变不离其中,使得基础知识得以升华,茅塞顿开,辨证得当,造福百姓。

某女性患者,65岁,主因:尿频、尿急、尿道不适10余日就诊。

患者自述10余日前,因外感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等太阳风寒表证,体温不详,口服解表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道热感,憋胀不适,口干,双眼睑浮肿,乏力,腰困,舌淡暗苔白,脉浮滑,常规输注抗生素7天,尿道症状未见减轻,请中医诊治。

既往容易因劳累、用力、受凉等原因出现尿道不适的症状。

化验尿常规(-),血常规(-),余头脑中马上想到这不是《伤寒论》中所述太阳病篇经腑同病中五苓散证吗?该患素体脾肾不足,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外邪入侵,由经传腑,脾肾功能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水液转输、排泄受阻,而出现各种尿道不适症状,即用五苓散予以诊治,方药如下:桂枝、猪苓、茯苓、白术、泽泻、党参、砂仁、白花蛇舌草、川断、寄生、狗脊、黄芪、乌药等,既解表又利水,以改善水液排泄不畅、尿道不适为重,3服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后以培补脾肾收功。

参考文献
[1]赵国平,陈佳. 《伤寒杂病论》五苓散方证辨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12):808-810.
[2]杨挥琴,金孟梓.五苓散治疗慢性尿路感染52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4):241.
[3]刘旭东.无比山药丸合五苓散加减治疗尿道综合症46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1):15.
[4]张冬梅.五苓散对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J].中医药学刊,2004,22(10):18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