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讲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文学教案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先秦文学处于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第一页。重要作品《诗经》《楚辞》及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对后世文学起着典范作用。后世众多的文学样式几乎都滥觞、孕育于先秦。先秦文学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根”,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其所表现出的社会价值观念、政治理想、伦理意识、人文精神,最终都沉淀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影响。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

文学产生于文学发明以前的远古社会。远古时期留传下来的文学样式有远古歌谣和神话,可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学。

原始歌谣的特点。

内容:一、反映劳动生活。《弹歌》。二、反映幻想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有宗教意识。《蜡辞》。

原因:原始社会时,人与自然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相争的重要手段。幻想指挥自然,则是企图战胜自然的心理需求。由于原始宗教幼稚观念的支配,人们相信语言的力量,相信歌舞活动的作用,认为它们能够对自然施加影响。因此常创作咒语式的诗歌。

艺术形式。语言古朴,节奏简单(一般是二言一拍形式),与音乐、舞蹈三位一体。

原因:按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观点,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当时生产技术幼稚,劳动动作也较简单,又多采用集体协作的方式。为减轻疲劳,协调动作,人们自然而然地会依照劳动节奏发出一种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形成节奏,于是诗歌韵律起源。由于此时劳动节奏短促鲜明,伴之而起的诗歌句式也会短小。加之古汉语中,单音词较多,两个词可以构成简单的句子,因之诗以二言句式为主。

原始歌谣与音乐、舞蹈三位一体,是由于此时文学尚本独立。约在春秋以后,诗歌才从乐舞中逐步分化出来。《吕氏春秋》所载“葛天氏之乐”、《尚书 益稷》所载舜乐《大韶》都反映了原始艺术三位一体的情形。

(神话,另有专章)。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

一、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此时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诗歌则有一个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演进到政治抒情,再进而到言志抒情。

二、此时许多作品的作者难以确定,产生时代也难以确定。

三、先秦作品的原始面貌不是十分清晰。因长期的传承过程中,有损益。

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文化,文学作者也因之不断变化。

一、夏商至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二、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垄断。但也有大量民歌。民歌的创作者多为平民。

三、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解体,文化下移,掌握先进文化的士阶层兴起。此时文化的承载、传播者主要是士。

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示出异彩纷呈的特色。

第四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先秦文学与先秦文化关系密切,相伴发展。

一、夏商文学与原始宗教紧密相联。此时文化以巫文化为代表。文学与之相适应。甲骨文,散文的萌芽,全是占卜问卦及其效验内容。《九歌》,就是祭歌。《商颂》,宗庙祭祀之歌。《周易》爻辞,与巫文化也相关。

二、西周春秋文学与礼乐文化紧密联系。此时所存作品多为儒家经典。

三、战国诸子散文与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紧密相关;楚辞则与楚文化关系密切。

第一章上古神话

第一节神话的起源和作用

一、定义

神话的定义,还没有一致的意见。分歧很大,说法很多。有多少个神话学家,就有多少个神话定义。而世界上研究神话的学者又非常之多。20世纪中,不仅有民间文学研究者研究神话,还有人类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宗教学家、伦理学家等。很多著名思想家及重要的学术派别都介入神话领域。

学者之外,从事文学创作的一些作家也受到影响,在作品中引入神话,或借用神话框架进行写作,如马尔科斯《百年孤独》、艾略特《荒原》等等。因此二十世纪被看作神话复活的时代。研究神话的学者,大致都提出自己对神话的看法。

中国学者一般认同马克思所下的神话定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又说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因此,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就消失了。”据此,神话定义为: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这一段话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远古时代”,指神话产生的时代,一般理解为阶级社会之前。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神话就不再产生。二是“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解释和描述”:这是神话在内容上的特点,神话主要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多数神话属于解释性神话,并且主要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如何理解后世产生的神佛鬼怪故事?有人看作“后神话”;有人认为神话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广义神话则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话鬼怪为内容的故事。

实际上,神话的问题相当复杂。判断一个文本是不是神话,要看其内容是否具有虚幻性,主要形象是不是神,表现手法是不是象征的。另外,还要看它在社会生活中是否发挥着信仰的功能(信仰神话的真实性)。而这些因素在原始社会较易实现或者运用。因此,我们赞同神话产生于远古的观点。

二、神话的起源和发展变化

(一)神话起源的时间,马克思指出是在“人类的童年”时期。准确地讲:在旧石器晚期,即新人也就是晚期智人时代,最早约10万年前。理由是:(1)新人已是现代意义上的人类,他们有了有声语言,能用语言表达思想、意识。神话要借助语言才能创作和传播。(2)根据考古材料,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产生于这一时代。而神话与宗教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它也产生于这一时代。现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岩刻、雕塑、壁画等实物有些体现出宗教色彩。如一尊很著名的女性塑像,出土于法国,形体矮胖,突出其女性特征。根据法国学者的研究,这个形象的塑造可能与当时人崇拜女性的宗教情绪有关。有一处山洞(也在法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绘画,多是动物形象。其中有一个鹿形形象,是直立的。据研究推测,这应是一个人戴上了鹿形面具,他可能相当于后世巫师一类人物。中国学者裴文中《旧石器时代之艺术》,持类似观点和看法。神话与宗教密不可分:神话其实是宗教的一部分。如原始社会的原始宗教,其构成要素有四个:一是神话,二是礼仪,三是巫术,四是圣物与圣地。再看现代宗教其构成要素,也是四个:一是神话(“圣经”——宗教经典中的神话),二是礼仪(宗教祭祀典礼),三是宗教职业者与信徒,四是庙宇、寺院或教堂。宗教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是宣读宗教经典,如基督教宣读圣经。宗教经典主要由神话构成。在原始社会,宣读的往往就是神话。因此神话具有信仰的功能。它不能随意、或随时讲述,只有在宗教活动等庄严场合才能宣讲。这一点也是神话和一般民间故事不一样的地方。

(二)原始神话的发展,应当在新石器晚期或石器铜器并用时期。这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即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这种经济关系的变化,反映在意识形态方面,对当时神话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神话创作提供了新的内容题材。

(三)从原始社会末期到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是神话向传说与史诗过渡的时期,也是神话的衰微期。这一阶段在古希腊又称作荷马时代。在我们的语言中,“神话”往往跟“传说”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两者是不同的。神话在内容上一般是虚构的,主人公是神;传说在内容上则有史实的影子,主人公是人。“过渡”:有些神话象传说,有的传说象神话,主人公半神半人。过渡的情况进一步发展,传说的成分越来越多,逐渐独立出来,神话时代即告结束。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有了较为合乎真实情形的认识,神话的虚幻成分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人类抽象思维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语言中抽象词汇的增多,人们可以不再用神话(象征比喻)形式反映思想,而代之以概念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