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史先秦文学考试复习资料全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填空1、先秦诸子散文中,《论语》创立了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了发展,进而形成《孟子》的对话论辩文;《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中的瑰宝,《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2、《诗经》第一篇名曰《关雎》,其中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之句;《天问》的作者是屈原。

,他最著名的抒情长诗《离骚》中有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文章西汉两司马"其一是指写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司马迁,其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另一位则是汉赋大家司马相如,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

4、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指的是屈原的《离骚》。

5、屈原之后楚辞作家有宋玉、唐勒、景差,但只有宋玉有作品流传,其代表作品是《九辩》。

6、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现在留传下来的是《毛诗》,这就是现在我们读到的《诗经》。

7、第一个把楚辞汇编成集的是西汉学者刘向,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最早的楚辞集子是《楚辞章句》,它也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注者为东汉的文学家王逸。

8、"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梁代的萧统编的《昭明文选》。

9、《乐府诗集》的编者是宋代的郭茂倩。

10、《汉书》开创了纪传体的断代史,全书共包括十二帝纪、 70 列传、十志、八表。

11、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是《子虚赋》与《上林赋》。

西汉后期最有成就的辞赋家是扬雄。

1、"女娲抟黄土作人"的神话出自《风俗通义》。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 篇。

3、我国远古的神话按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关于开辟神的故事;关于自然神的故事;关于英雄神话的故事。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先秦文学)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先秦文学)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先秦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总论一、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1、文学的发生:劳动说、祭祀说(主导地位)、游戏说(主导地位)、(两性活动——“美”为重要原则)。

2、文字:甲骨文——现存最古可识并用于文献记录的;卜辞——我国最早的散文,意味着我国书面文学的萌芽;彝器铭文——早期散文的萌芽,保留了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

总之,殷商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都是书面文学萌芽时期代表作。

散文和诗歌是先秦文学作品的主要样式。

3、封建社会分期:战国分期说。

二、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1、文学的社会功用:忧国忧民的传统2、发愤著书(创作心理)3、放言勿惮(创作心理)4、深于取象(5、表现美学观和抒情的传统:“发愤以抒情”,事物的美在内而非外)第二章神话一、概述保存神话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主要分为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四类。

二、特色与演变1、特色: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

2、演变:由于神话本身具有多学科性质,含有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科学、文艺等多种因素,古其演变往往趋向于某一反面,演变的显著结果为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

第三章《诗经》一、概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乃所谓“笙诗”,有目无辞,故实有305篇。

最早就称《诗》,后东汉·魏人·董仲舒改为《诗经》。

孔子“删诗”,《左传·赋诗》有记,与之大致吻合。

《论语·阳货》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用此可以概括《诗》的翻然、认识、教育和讽刺作用。

另有“赋诗言志”说。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十五国风”,是民间乐歌(风土之音),共160篇;《雅》(“雅”即“正”,又与“夏”通)为宫廷乐歌(正乐),分《小雅》和《大雅》,《小雅》74篇(大多为文人所作),《大雅》31篇(全为文人所作),共105篇;《颂》(诗、乐、舞合一)乃宗庙乐歌和舞歌,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第三节情爱诗第四节史诗及其他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第三章先秦散文第一节历史散文第二节诸子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第三节《离骚》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第四节东汉散文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散文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第三章汉代辞赋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第一节乐府民歌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第一节曹操与曹丕第二节曹植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第二章正始之音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第一节太康诗风第二节左思与刘琨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第五章南北朝诗歌第一节南朝诗歌第二节北朝诗歌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第一节建安赋作的繁荣第二节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第三节精致化的南朝骈赋第四节北朝赋与庾信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第一节魏晋文章第二节南朝骈文第三节北朝散文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二节志怪小说与《搜神记》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第一节魏《典论•论文》与《文赋》第二节刘勰《文心雕龙》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三节钟嵘《诗品》及其他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第二章盛唐诗歌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第三节李白的绝句第五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第四章杜甫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坛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第二节大历十才子第三节顾况,李益第六章中唐诗歌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第二节韩愈,孟郊第三节李贺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一节李商隐第二节杜牧,许浑第三节贾岛与姚合第四节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第八章唐代散文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第二节韩,柳散文的杰出成就第三节晚唐的讽刺小品文第九章唐传奇与变文,俗讲第一节唐代传奇小说第二节敦煌变文与俗讲第十章唐五代词第一节早期的民间词与文人词第二节温庭筠,韦庄与花间词第三节冯延巳,李煜与南唐词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识记: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先秦文学复习汇总

先秦文学复习汇总

先秦⽂学复习汇总总论⼀、中国⽂学史的分期: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段:先秦第⼆段:秦汉1、中国⽂学的各种体裁⼏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

2、中国⽂学的思想基础在这个时期基本得以确⽴。

发愤著书的传统、忧国忧民的传统中古期:魏晋⾄明中叶(公元3世纪⾄16世纪)第三段:魏晋⾄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南宋末第五段:元初⾄明中叶(正德末)1、魏晋开始⽂学进⼊了⾃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觉的过程。

曹丕《典论·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赋》:“诗缘情⽽绮靡。

”刘勰《⽂⼼雕龙》鲁迅《⽽已集·魏晋风度及⽂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说:“曹丕的⼀个时代可说是⽂学的⾃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艺术的⼀派。

”宗⽩华《论世说新语与晋⼈的美》“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却是精神史上极⾃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个时代。

”⾃我意识增强,摆脱功利,关注⼈⽣、⽣命。

2、诗、词、曲在这⼀时期得到长⾜发展并达到⿍盛。

3、在⼩说⽅⾯,⽂⾔⼩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到唐代传奇达到成熟,⽩话短篇⼩说话本在宋元时期得到长⾜发展,⽩话长篇⼩说在元明之际也出现了《三国演义》、《⽔浒传》等作品,这都为明清章回⼩说的繁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近古期:明中叶⾄“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鸦⽚战争(1840)第七段:鸦⽚战争⾄“五四”运动(1919)古典与现代交叉,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时期。

明代中期以后⽂学创作领域发⽣了很⼤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个⽅⾯:1、⽂⼈的市民化和⽂学的通俗化。

2、创作主体个性的⾼扬。

王学左派(王⾉、李贽)汤显祖《牡丹亭》“⽣者可以死,死者可以⽣。

”《杜⼗娘怒沉百宝箱》(李甲、孙富)龚⾃珍、梁启超把⽂学作为社会改良的⼯具,救亡图存的意识⽐较浓重。

三古、七段的划分⽅法主要着眼于⽂学本⾝的发展变化,体现⽂学本⾝的发展变化所呈现出来的规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编:先秦文学1、神话的分类:1.创世神话2.始祖神话3.洪水神话4.战争神话5.英雄神话6.发明神话神话的艺术特色:1.深重的忧患意识2.将人神化,重视人的社会性3.体现了先民的抗争精神2、《诗经》风雅颂:一般认为是所用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风”,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正声,是王朝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3、《诗经》赋比兴: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关雎》。

4、《诗经》的审美价值1.淳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优美自然的语言和形式:重章叠句的章法结构,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4.反映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

5、《诗经》对后世的影响1.现实主义精神。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诗歌意象的创造。

3.负面影响:开启了庙堂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文学先河。

6、屈原作品:《九歌》(11篇)、《九章》(9篇)。

7、①楚辞文体的一般特点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

在诗风、体式、语言上均具有某些共同特点:A. 从诗风言,想象丰富,铺排夸饰,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B.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C.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多写楚地风物。

②与楚辞相关的楚文化要素楚辞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1)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

2)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

3)楚辞充满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自不待言。

8、《离骚》的思想内容《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部分复习材料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部分复习材料

名词解释一、神话神话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狭义的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二、尚书《尚书》—记言文之祖《尚书》即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

先秦时只叫《书》,到汉代被尊为经书,故又叫“书经”。

《尚书》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重要篇目的汇编。

其中多为王室文告、誓词和臣下对国君的劝谏颂祝之辞。

《尚书》是当时记言文之祖,然皆作书面语;文词古奥,然语意平易。

诚挚敦厚,情深意切;文风质朴,少雕饰。

三、《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

春秋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西汉,《诗》被尊为“经”,于是,后世便称之为《诗经》,实有305篇,另有六篇是笙诗,有目无辞。

四、孟子和《孟子》孟子——亚圣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幼年家境贫寒。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门人,成为孔子之后又一儒学大师,后世尊之为“亚圣”。

为推行其“仁政”与“王道”学说游说多王但一直未得重用。

晚年回到邹,专心授徒和著述。

《孟子》——论辩体散文《孟子》思想1、性本善——凡人皆可成为尧舜2、仁政、王道思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3、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进退自如的个人修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1.善于论辩,灵活运用丰富多彩,纯熟老练的论辩技巧。

2.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说理,深入浅出,精彩传神。

3.感情充沛,气盛强劲,个性鲜明。

五、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秦朝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先秦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

先秦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

先秦文学发展概况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初创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

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

例:据说是神农时代《蜡辞》(《礼记•郊特牲》)大约是农事祭歌;传说尧舜时《击壤歌》、《南风歌》等,是后人伪托;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遗留。

如《吴越春秋》载《弹歌》,反映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 已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

《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夏代诗歌遗文。

二、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

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文字。

甲骨文代表商代晚期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字,但其产生具重大历史文化意义,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三、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合。

《吕氏春秋•古乐》载八阕,内容从题目看,“载民”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宗教信仰。

《尚书•益稷》载帝舜时《大韶》。

《诗经》作品都是乐歌。

约在春秋后,诗歌分化独立,向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

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

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哲学著作,史、哲学著作也有文学意味。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颛顼命南正(官名)重掌管天,北正黎掌管地,即掌天文、祭祀事,周宣王之时,重、黎后人成司马氏, 掌周史,可以看出史学与巫术分化过程;据《尚书•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易》卦爻辞,已具备“阴阳”观念;“德" 观念于商萌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

二、先秦诗歌:宗教颂赞祷祝诗一政治叙事诗一言志抒情诗。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先秦两汉)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先秦两汉)

题型:1.判断对错10/1’(文学史常识)2.默写填空16/1’(诗经、古诗十九首、作品选)3.名词解释3/5’(神话、汉赋、表现手法)4.简答题3/9’(作品、艺术特色)5.论述题2/16’(作品)一、名词解释神话:是指原始初民对自然和社会综合的认识,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

《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主要采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全书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主要研究周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风俗、部落起源和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段。

赋就是铺陈直叙,开门见山。

比就是比喻,类比兴就是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说要描写的事物。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

自汉初以来,有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之分。

《春秋》: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书。

春秋笔法:以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作者的爱憎。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国书》、《短长》、《事语》、《长书》、《修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楚辞:一是指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代在楚国出现的一种新兴的文体;二是指包括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的一部古代诗歌总集的书名。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复习资料
三、神话消亡的原因: 西周进入了人类理性文明社会,自然界的神秘性逐渐减退,尊礼文化和宗法制的伦理道德观念使得神话逐渐消亡。最根本的原因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四、我国古代神话没有完整保存的原因:年代久远逐渐失传;古文字繁难,书写工具不便;古代学者不了解神话的性质和意义,不予重视,或把神话历史化,使神话失去了本来面目
二、《诗经》的分类: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共160篇。“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三、《诗经》的内容: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燕飨、怨刺、战争徭役、婚姻爱情。《诗经》形象深刻的反映了西周至春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是中国古典诗歌之祖,又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珍贵数据,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
一、《诗经》概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经》的编集有采诗、献诗、删诗之说。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传授《诗经》。齐、鲁、韩“三家诗”并列于官学,用隶书书写,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 “三家诗”东汉趋于衰微,《毛诗》兴起,“三家诗”后失传,存者唯《毛诗》,即今之《诗经》。东汉郑玄作《毛诗传笺》,唐孔颖达为《毛诗传笺》作疏《毛诗正义》,宋朱熹作《诗经集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诗毛氏传疏》。
五、神话的功能: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意义。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精神纽带。神话是先民们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了不安的情绪。

先秦文学复习资料

先秦文学复习资料

先秦文学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是指秦统一中国(BC221)以前的文学。

包括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夏商周。

第一章古代神话与远古歌谣一、古代神话周代以前的文学主要是神话和诗歌。

神话: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即:1、神话的内容和现实性——反映了当时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2、艺术性——不是科学的反映是艺术的反映,通过幻想对现实进行了形象化的加工;3、不自觉——不是作家有意识的创作,而是受限于生产力、科学水平vs了解、征服自然力的愿望。

(区分后来作家自觉运用神话题材、神化手法所创作的作品)亦称古代神话。

Eg.《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神话是通过幼稚的幻想故事,把自然力和古代英雄神化,表现远古时代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可贵的探索精神的一种原始时代的文学形式。

幻想形式。

Eg.女娲、后羿、大禹治水、刑天、夸父、精卫中国远古神话Cf 外国古代神话——1、记载零散,并多有异说。

没有专书。

掌握文化的史官只重记实,把神话当做史实来曲解怀疑,思想界排斥神话之倾向(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春秋战国动乱,秦焚书;2.多被历史化,与传说难分。

神话和传说容易混淆,但从产生年代~神话较早传说较晚;从所写内容~神话神奇怪异,传说接近现实;塑造形象~神话是神,传说是人。

神话VS迷信:神话表现了人们对自然力的不屈服,引导人积极向上;迷信表现了对自然力的无能为力,甘做奴隶,听从神的摆布,消极,被统治阶级用来制造宗教迷信。

3、从思想上说,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的精神。

大公精神(西方=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4、赞美勤劳与创造发明二、远古歌谣周代以前,亦即《诗经》之前的时代称远古。

三皇时代已有诗歌反映周代以前的诗歌水平的主要体现在《周易》中。

群经之首。

《周易》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著作,是占筮的参考书。

多叙事个别抒情。

已有赋比兴衬托等表情达意之手法,生动形象。

从古代神话和远古诗歌,我们认识到——1.文学与劳动有密切的关系,文学起源于以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考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先秦文学考点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的记载,这些记载虽然都在文字形成以后,但展现了初民生活的踪影,体现着初民载歌载舞的情状。

在文字产生之前的漫长时期,原始歌舞的数量必然是巨大的。

只是这大量的原始歌谣在当时只能口头流传,无法用文字记录下来。

今天所看到的原始歌谣,都是后人辑录的。

这些辑佚所得的原始歌谣,真伪很难论定。

如相传为黄帝时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明话外传》从它那古朴的二言形式和它所表现的原符猎生活情状看,可能是一首远古流传下来的谣。

再如相传为伊耆氏(即传说中的神农氏、一说指尧)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这是蜡祭时的祝词,它以“咒语”的形式,表达了初民企图控制或征服自然灾害的愿望,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一、神话释义根据学者的普遍认识,神话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想象中的“神化”了的现实生活。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的时代的产物。

神话和传说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二、我国神话系统1.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主要是初民对天地开辟和人类诞生基本的解释。

代表神话是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

2.自然灾害神话。

自然灾害神话反映了原始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表现了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伟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三.填空1。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

《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 5篇。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一上学期——先秦部分)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一上学期——先秦部分)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一上学期——先秦部分)中国古代文学考试试题(先秦两汉文学史试卷一)一、填空题:1、诗歌起源于人类的。

2、神话流为寓言,就是神话化的主要表现。

3、《诗》三百,精华在《国风》,《国风》中又以最为精彩。

4、《论语》是一部记述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

5、《荀子·劝学》说:“君子生非异也,。

6、在古代神话中,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的英雄是。

7、《诗经》依、、分类编排。

8、《汉书·艺文志》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

9、《孟子》今存篇,每篇又各分上、下。

10、屈原《九歌》并非九篇,而是篇。

11、《论语》中载孔子之言“鸟兽不可与同群”,其意是说。

12、《战国策》载,触龙说服了赵太后,使长安君。

13、神话流为仙话,就是神话化的主要表现。

14、《诗经》中的国风,有不少“饥者歌其食,”的诗篇。

15、《逸周书》原名《周书》、《周史记》,又称《周书》。

16、《左传》大约成书于,与《国语》成书同时或稍后。

17、今存《老子》分上下篇,上篇称,下篇称。

18、《战国策》载,倚柱弹其剑,歌“长铗归来乎”的人名叫。

19、春秋以前,文学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

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

20、在古代神话中,衔木石而填东海的神鸟名曰。

21、《诗经》曾广泛用于社会生活,春秋时政治、外交场合公卿大夫颇为盛行。

22、《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则多记之语。

23、《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体断代简史。

24、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以为核心,并认为天道。

2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是所说。

26、李斯最著名的散文是他在秦统一前写的。

27、汉代的政论散文以初期最为发达,的《过秦论》是其中的杰作。

28、史传文学是由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开创的,他字。

29、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其中最大的代表作家是。

30、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其“十志”是由《史记》的“ ”变来的。

31、现存秦刻石文,大部分都出自之手。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先秦文学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章。

产生于黄河流域,加工于春秋中叶,以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为主。

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为现实主义风格,被后世尊为“诗三百”。

内容上分风(土风歌谣)、雅(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三《国风》,是周朝南方各地的歌谣;《雅》包括大雅和小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颂”不如“国风”,“国风”中又以“二南”(周南和召南)为最高。

2、《山海经》《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作者不详,司马迁以其为《禹本纪》所取材,故疑其所出亦当较早。

今存十八卷,包括《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两部分。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山经》以山为纲,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记述山川水木之怪异的分布情况;《海经》以海外异物为主,记述分布于国内外的珍禽异兽以及奇异的名山大川等。

《山海经》为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地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3、《楚辞》《楚辞》为屈原所作,宋玉等人也有作品传世。

它是我国古代继《诗经》之后出现的又一诗歌高峰,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新发展。

《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国风和小雅为主的四言诗体,吸收了楚歌和先秦散文的精华,创造了一种句式灵活的新诗体(即骚体)。

它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鲜明的抒情个性。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真正的诗人,他用浪漫的想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美妙世界,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一首具有深刻现实感的爱国主义诗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

汉语言文学专业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1.古代典籍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①《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②《河图玉版》: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

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③《宋书·符瑞志》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2.《周易·贲卦》六四爻辞、《中孚》九二爻辞、《弹歌》、伊耆氏《蜡辞》①《周易·贲卦》六四爻辞: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筮辞)②《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③《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④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3.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4.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1.神话的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2.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4.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3.我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1.创世神话《三五历纪》:盘古开天辟地;《风俗通》:女娲造人2.自然灾害神话《淮南子》: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山海经》大禹治水3.战争神话《山海经》:阪泉大战4.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1.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2.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3.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5.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史先秦文学考试复习资料全

中国古代文史先秦文学考试复习资料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考试复习资料——由大学马允岐整理概说1.先秦文学:指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时期的文学。

2.原始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功利性和无阶级性。

3.商代文献:甲骨卜辞、《易经》、《尚书》中的《商书》。

4.周公制乐作礼:分封制、嫡长制、井田制、礼乐制。

5.《尚书》:《虞书》《夏书》《商书》《周书》6.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7.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加乐经即为六艺)第一章上古文学一、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形式——诗歌,它是人类在从事集体劳动中依照劳动时的节奏,因袭劳动呼声的样式而产生的。

原始人劳动中带有节奏的呼声一旦被语言所代替,便产生了诗歌二、原始歌谣的特点1.从容上看,它是对劳动生活的描绘和歌颂,也有一部分是宗教性的咒语。

2.从形式上看,一般篇幅较为短小。

3.诗歌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

三、散文产生于既有文字之后四、古代神话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神话产生原因: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有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人的生老病死等,尤其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膜拜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因此神话就如此产生。

(是原始社会人类处于生产力低下的时期,只好通过幻想来征服自然力的表现。

)3.神话分类:按容可分为三类:反映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与斗争:鲧禹治水,羿射十日探索天体和人类起源的奥秘: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反映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黄帝擒蚩尤,炎黄之战歌颂女性: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歌颂男性:夸父逐日,羿射十日,鲧禹治水。

探索自然:女娲造人,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征服自然:羿射十日,鲧禹治水社会斗争:黄帝擒蚩尤,炎黄之战4.神话的意义:【1】.神话是远古客观显示和生活斗争的反映,反映了原始人在实际生活中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决意志。

先秦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

先秦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

先秦文学发展概况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初创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

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

例:据说是神农时代《蜡辞》(《礼记•郊特牲》)大约是农事祭歌;传说尧舜时《击壤歌》、《南风歌》等,是后人伪托;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遗留。

如《吴越春秋》载《弹歌》,反映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 已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

《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夏代诗歌遗文。

二、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

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文字。

甲骨文代表商代晚期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字,但其产生具重大历史文化意义,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三、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合。

《吕氏春秋•古乐》载八阕,内容从题目看,“载民”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宗教信仰。

《尚书•益稷》载帝舜时《大韶》。

《诗经》作品都是乐歌。

约在春秋后,诗歌分化独立,向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

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

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哲学著作,史、哲学著作也有文学意味。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颛顼命南正(官名)重掌管天,北正黎掌管地,即掌天文、祭祀事,周宣王之时,重、黎后人成司马氏, 掌周史,可以看出史学与巫术分化过程;据《尚书•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易》卦爻辞,已具备“阴阳”观念;“德" 观念于商萌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

二、先秦诗歌:宗教颂赞祷祝诗一政治叙事诗一言志抒情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考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考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考点整理一、神话1.产生的背景●原始社会,人们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低下●万物有灵的原始崇拜●想象和幻想的产物2.原始歌谣和上古神话多为口头文学,以口头讲说的方法为基本的传播方式3.山海经是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4.神话的类型●再生和创生神话●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自然神话●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英雄神话●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战争神话●黄帝大战蚩尤5.上古神话的艺术特征●浪漫主义手法●想象世界的创造,赋予自然以生命,赋予天界与人界,赋予人神已幻变●夸张的描写大胆神奇二、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1.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铜器铭文(最长的在毛公鼎上)2.《尚书》●我国的第一部散文总集,原名《书》,汉朝时称之为上古之书●《虞书》《夏书》(是后人根据传说或祀典追记)《商书》《周书》史官记录三、《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311篇,6篇笙诗,305●“风”,歌调乐调,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十五国风”160篇●“雅”,即“正”朝廷乐歌,大雅31篇,小雅74篇,105篇●“颂”,宗庙祭祀乐歌,《周颂》31《鲁颂》4《商颂》5,40篇2.作者涉及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具体不可考。

3.主要记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的作品。

(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4.采诗说,观风察政;献诗说,以颂美或讽谏;删诗说5.六艺:风雅颂(按音乐曲调分)赋比兴6.汉四家诗:毛诗、韩诗、鲁诗、齐诗7.内容●祭祖诗和周祖史诗●农事诗●典礼宴饮诗●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讽刺诗和怨刺诗●婚恋诗8.艺术成就●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国风》、二雅、风雅精神●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直接叙述和直接抒情的表达方法●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借助对外事外物的描写做为诗章或诗句的开头,以引起下文诗意情思的表达●篇章、声韵及用词●篇章整齐,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多用重言叠词和双声叠韵连绵词●用韵形式多样9.文学地位及影响●抒情诗的传统●风雅精神●比兴垂范●诗体形式,语言艺术等影响后世四、《左传》与春秋战国历史散文1.《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大事纲要式的编年体史书●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史书的统称,后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鲁隐公—鲁哀公)●记事简而有法,语言严谨,以一字寓褒贬,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思想倾向是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贬斥异端邪说2.《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春秋左传》,左丘明所作,为解释《春秋》而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考试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考试提纲

中国文学史复习提纲绪论部分1、文学起源:文学起源于生产劳动2、最早的文学:上古歌谣(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学)3、最古老的文字:甲古文,青铜铭文(金文)4、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5、商代文化的传承者是巫觋,与巫觋是分不开的6、根据《尚书.洪范》我们知道商代已经形成“五行”思想体系7、编订于周初的《易》卦辞,已经具备了阴阳的观点神话部分1、神话的概念:神话以故事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百科全书似的知识体系。

2、神话的分类:(1)、创世神话(代表盘古的故事),创世神话又属于卵生神话。

卵生神话对中国的阴阳太极观念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过程反映了先民对人类自身力量的肯定3、(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女娲补天不仅虚构了人类,同时也试图阐释人为什么会有社会地位的差别,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氏族…4、(3)、洪水神话(大禹治水),看重人类的智慧及斗争,5、(4)、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6、(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神话进入一个英雄时代,人类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项重大发明都,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者本部族理想的象征,7、(6)、还有一类神话显示了显示了人类突的个人英雄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夸父逐日)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1、感性具体缺乏抽象能力2、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拟人化自然观3、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4、神话思维伴有浓烈的情感体验诗经部分1、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词。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

2、最早的诗《大雅》中大武乐歌《诰天有成命》《武》《酌》《般》《桓》3、诗经中的手法:赋、比、兴4、诗经根据其内容分: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乐调,活泼清新)、雅(即正,指朝廷正乐,雍容典雅)、颂(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板滞凝重)5、的内容: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周早期,祈丰年,酬神,大多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和发展历史,或歌颂先王先公的德业,总之是歌功诵德之作,代表作《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的开国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考试复习资料――由大学马允岐整理概说1.先秦文学:指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时期的文学。

2.原始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功利性和无阶级性。

3.商代文献:甲骨卜辞、《易经》、《尚书》中的《商书》。

4.周公制乐作礼:分封制、嫡长制、井田制、礼乐制。

5.《尚书》:《虞书》《夏书》《商书》《周书》6.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7.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加乐经即为六艺)第一章上古文学一、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形式——诗歌,它是人类在从事集体劳动中依照劳动时的节奏,因袭劳动呼声的样式而产生的。

原始人劳动中带有节奏的呼声一旦被语言所代替,便产生了诗歌二、原始歌谣的特点1.从容上看,它是对劳动生活的描绘和歌颂,也有一部分是宗教性的咒语。

2.从形式上看,一般篇幅较为短小。

3.诗歌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

三、散文产生于既有文字之后四、古代神话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神话产生原因: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有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人的生老病死等,尤其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膜拜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因此神话就如此产生。

(是原始社会人类处于生产力低下的时期,只好通过幻想来征服自然力的表现。

)3.神话分类:按容可分为三类:「反映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与斗争:鲧禹治水,羿射十日・探索天体和人类起源的奥秘: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反映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黄帝擒蚩尤,炎黄之战歌颂女性: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歌颂男性:夸父逐日,羿射十日,鲧禹治水。

「探索自然:女娲造人,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征服自然:羿射十日,鲧禹治水-社会斗争:黄帝擒蚩尤,炎黄之战4.神话的意义:【1】.神话是远古客观显示和生活斗争的反映,反映了原始人在实际生活中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决意志。

【2】.神话创造了不少伟大的英雄人物形象,把各种发明创造归功于他们身上,再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使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3】.神话是后代文学的浪漫主义源头。

5.记载中国古代神话的典籍:《山海经》、《庄子》、《楚辞》、《子》、《博物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诗三百篇”,共有3 0 5篇,另有6篇笙诗(即声诗,有声无辞,后《诗经》全部乐谱失传),有目无辞。

《诗经》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或认为其中《商颂》五篇为殷商时期所作)。

第二章诗经一.诗经的概说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诗三百篇”,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2.《诗经》的分类:—风:十五国风(160)【各地民间的曲调】-雅:大雅(31)小雅(74)【周王统治区域的曲调】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宗庙祭祀配合舞蹈的曲调】3.《诗经》的基本手法:赋比兴4•《诗经》的收集和整理:采诗和献诗,孔子删诗说(后来学者一般认为,真正整理的是周朝的太师和乐工)5.《诗经》的流传: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合称“四家诗”。

齐诗、鲁诗、韩诗、合称“三家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一今文经学韩诗出自:燕人韩婴,—iJ毛诗相传为:鲁人毛亨和人毛苌}古文经学6.《诗经》的思想容:1)描写爱情与婚姻的诗篇:凡属恋爱生活中的忧喜得失,离合变化都在这些诗歌里得到了表现,洋溢着真挚、热烈、纯朴、健康的感情,比如《关雎》,《邶风•静女》,《卫风?氓》等。

2)反映劳动和生产的诗篇:《周南•芣苡》,《周南•葛覃》,《豳风•七月》。

3)反映剥削和压迫的诗篇:如《王凤•葛藟》,《邶风•北风》,《魏风•硕鼠》,《小雅•苕之华》等。

4)反映征战,徭役和离乱的诗篇:《豳风•东山》,《秦风•小戎》,《秦风•无衣》,《小雅•采薇》,《小雅•六月》等。

5)反映社会黑暗腐朽的政治讽刺诗篇:讽刺当时政治的腐朽和黑暗,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无耻。

如《小雅•正月》等。

6)古老的祭歌与颂扬祖先创业功绩的史诗:《周颂•振鹭》,《周颂•有客》等。

7.《诗经》的艺术成就:1)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创始3)纯朴优美的语言。

4)复迭的章法,整齐灵活的句式,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四言句式及押韵的作用。

8.《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诗经》,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最大。

【2】《诗经》有力地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去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创作有了新的进展。

【3】《诗经》中的庙堂文学和宫庭文学对后代文人用文学来歌功颂德、献媚求宠有不良影响。

二.国风•《国风》保存了不少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国风》的思想容:《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鲜明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表达了他们对剥削、压迫的不平、以及厌恶战争、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篇。

【1】反映当时奴隶充满血泪生活的诗篇:《豳风?七月》1、农事诗,诗篇描述了三千年前劳苦大众一年到头从事农业生产悲惨生活的情况,“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等描述,传达了劳动者的啼饥号寒的声音;同时,“为公子裘”也揭示了他们悲惨命运背后是剥削压迫的存在。

2、是《国风》中最长的一篇。

叙事按时间顺序铺排比,属于“赋” 的表现手法。

按月铺对后世民歌有重要影响。

3、前六段是重点,力求背诵。

【2】反映人民反对战争的诗篇:《邶风?式微》《邶风?击鼓》《卫伯?兮风》《王风?君子于役》《豳风?东山》《小雅?采薇》等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沉重的徭役、兵役负担下所遭受的痛苦和折磨【3】反映爱情和婚姻的诗篇:《关睢》婚恋诗。

写一位男子对女子的爱慕、思念和追求;2、运用叠句、叠字、双声、叠韵的手法;《卫风?氓》1、弃妇诗。

本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迫害。

2、归纳各段主旨,把握弃妇形象。

3、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蒹葭》1、恋爱诗。

写对意中人追求的痴迷执著与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怅;2、通过景物描写,渲染凄清气氛,为人物凄婉惆怅的情感和活动提供背景,构成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3、以兴为主的表现手法;4、重章对表现主人公长时间追求不懈的作用及一唱三叹的效果。

《魏风•伐檀》《魏风•硕鼠》【4】讽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诗篇:《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揭露了当时政治的腐朽和黑暗,讽刺贵族统治者的种种丑行,具有较强的战斗性。

【5】反映劳动生活的诗篇:《魏风•伐檀》,《豳风?七月》。

《周南?芣苡》是古代妇女在田野中采集车前子时所唱得歌,诗篇文字简净,节奏明快,再现了当时劳动的情景,传达了劳动时的欢快气氛。

•《国风》的艺术特点:1.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深刻真实、全面反映周代社会生活及其本质。

①运用了素描手法,客观地描写社会生活。

②《国风》中更多的诗篇则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突出生活的一个侧面或人物特征来表现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和批判。

2.在形象塑造上《国风》也表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特色。

①通过抒情主人公心直接倾吐来表现他们的不同面貌及性格。

②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善于抓住富有特征的行动,用精彩的语言加以刻画。

③景物描写对人物也起烘托的作用•《国风》的形式特点1.多数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也有杂言诗。

2.章节的复沓,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3.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作者根据汉语音韵配合的特点,运用了双声、叠韵的词语来描摹细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的特征,因而收到了较大的艺术效果。

双声词:参差、玄黄叠韵词:妖娆、窈窕、辗转叠字词:灼灼、关关、依依4.赋比兴的大量运用三、雅诗1.雅有大小之分:大雅即会朝之乐,小雅即燕亨之乐2.雅诗注重对社会生活的描写,篇幅加长了,分了章。

3.雅诗中除极力宣扬神权君权外,还常常含有教训规谏的意思,女《大雅•文王》中提出“天命靡常”。

4.周初天命观的主要容:天命是伟大的,天命是无常的;天命的变与不变,在于人民的安与不安;要保住天命,王者就必须清明政治,安定人民,以德配天。

5.雅诗中的“周民族史诗”集中在“大雅”中的《生民》、《公》、《緜》、《皇矣》、《大明》等中,这些诗叙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国至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

其中《生民》记载了周人始祖后稷的传奇性的生涯以及他精通稼檣、教子种植百谷、祭祀鬼神、祈求丰年的故事。

四、颂诗1.周颂三十一篇,全部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它们是周王朝祭祀宗庙的舞曲,具有很浓厚的宗教气氛。

2.鲁颂四篇和商颂五篇是春秋前期鲁国和宋国用于朝廷、宗庙的乐章, 庙堂文学。

五、赋比兴赋:赋者,敷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它是一种主要的表现手法,能直接说出诗的本事,揭示诗的容,对写景叙事抒情都适用。

如《豳风?七月》《邶风•静女》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它通过比喻以突出被比事物的本质和表达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如《魏风?硕鼠》以贪婪的统治者比喻剥削者,《新台》把乱伦的卫宣公比作丑陋的癞蛤蟆。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指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委婉,而不给人以突兀的感觉。

触物兴感,如《周南?关雎》《周南?桃夭》《秦风?蒹葭》等。

第三章历史散文散文萌芽:甲骨卜辞:是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易经》:占卜之书《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

先秦称《书》,汉始称《尚书》或《书经》。

本是历史文献,后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尚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注重记言。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注重记事,它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哀公十四年(前481),以鲁国年号纪年,记事也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

另:春秋笔法:以君臣父子的伦理大义为标准,通过斟酌文辞的方法来褒贬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达到微言大义,暗喻褒贬的效果,这种写法称为春秋笔法。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历史散文:《左传》1•《左传》: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为传述孔子所编《春秋》而作,故名《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春秋》仅仅是最简括的历史大事记,《左传》则记载其本来及有关佚闻琐事。

2•《左传》的思想容:主要容是春秋列国的政治、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及有关人物的言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