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策略

2006-4-10 16:36:00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策略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意义和必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历史经验证明,农业形势好坏,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种植业布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就粮食产业而言,仅1995~1998年间全国累计净结存粮食1000多亿公斤,国有粮食加工企业库存总量已超过2500亿公斤,出现了阶段性粮食供大于求的状况。一方面粮食库存积压严重,调销不畅且价格偏低,国家财政补贴数额巨大,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卖粮难和增产不增收;另一方面国内粮食、面粉和食品加工企业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又苦于找不到优质原料而不得不依赖大量进口来维持生产。我国加入WTO后,粮食价格失去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加上品质差,加工能力有限,将使本来就大量积压的局面更加严峻。再者,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优质商品粮的需求量则日益上升。因此,大力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作物生产走优质化、健康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不但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助于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而且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稳固和提高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1.种植业结构调整要以政策为准绳

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是一项集政策性、科学性和群众性为一体的战略体系。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必须实施农业保护政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国家农业政策的发布实施都推动农村经济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我国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不能脱离国家政策的宏观指导。因此,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应在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确定工作重点和战略目标,并落到实处。如经济较发达地区可大力发展“一优双高”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贫困地区要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扶贫政策,积极开发新的致富门路,及早摆脱贫穷落后局面;山地丘陵区可利用退耕还林的政策,广泛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城郊农村应根据国家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有关政策,围绕城市建设和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等等。2.种植业结构调整要以“优”字为中心

优质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的国际市场冲击,给我国优质农产品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要紧紧围绕“优质、高产、高效”这一战略目标,及时淘汰那些产量低或品质差的老品种,大力引进推广适应性广、抗性强、产量高、加工用途多样的粮、棉、油、果、蔬等新品种,以满足国内、国际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一是要在不断改进产品营养加工品质的同时,注重提高商品的外观品质和优质商品率,生产安全卫生、无公害商品,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二是要优化种植结构,优质农产品生产切忌盲目发展或搞单一化,合理安排各种农作物种植比例是关键,比如,不同作物之间的搭配,同一作物不同类型用途的搭配,同一用途不同熟期的搭配等,为产品健康有序地走入市场铺平道路。

3.种植业结构调整要以产量为基础

农业生产,产量是最基本的追求目标。首先,我国人口众多,虽然粮食出现了暂时性过剩,只是结构性矛盾的一种假象,形势并不容乐观。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耕地面积的逐年下降,现有粮食生产能力与巨大的需求潜力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其次,追求优质不能脱离实际,要在一定产量基础上进行,否则,若优质农产品的价格优势不能补偿产量减低的损失,农民的收入就会不升反降,优质也就失去了意义。第三,优质需要一定的土壤肥力和栽培条件作保障(尤其是外观品质),如在低产条件下很难生产出合乎国标的强筋优质小麦商品粮。再者,目前我国中低产田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增产潜力很大。因此,改造中低产田不仅是进一步提高粮棉油产量和品质的主攻方向,也是增强我国整体农业水平的必要手段。

4.种植业结构调整要以特色占先机

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在“名、特、优、新、稀”上做文章,开拓更宽更广的致富门路,这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补充。这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地理、环境及市场优势,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花则花,宜瓜则瓜,大力扶持或创造名牌产品,如中牟大蒜,开封西瓜,正阳花生,信阳茶叶,灵宝苹果,泌阳香菇,等等;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开发名贵稀有农产品,山区可发展野生植物和林果资源如茶叶、板栗、银杏、柳编等;平原可适当发展塑膜温棚农业以及特种作物,如大棚香椿、温室荆芥、反季节蔬菜、速生花卉、盆景植物、草坪植物等。

5.种植业结构调整要以科技为依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国际竞争也最终体现在人才素质和技术水平的竞争上。一方面农业改革必须树立近期利益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的战略目标,在保持农业生产率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还要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节水灌溉农业等),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而要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则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投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一些新项目、新作物、新工艺的引进和开发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现有技术方案。更重要的是,我国农民科技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薄弱、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民迫切需要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

6.种植业结构调整要以企业作后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生产特别是乡镇企业,多以农副产品加工和农业机械生产为主,从原料、产品到职工均与农户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要想拓宽优质农产品的出路,就有必要与企业联姻,搞综合开发。有条件的地方可因地制宜建立自己的企业,搞深加工,如小型面粉厂、粉丝厂、罐头厂、食品蔬菜加工厂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消除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而且通过农产品向更深层次的转化,可相对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没有建厂条件的可依靠地方政府或科研机构的桥梁中介作用,与大中型农产品收购或加工企业签订优质农产品联合开发协议,搞订单农业,建立“产、供、销”一体化联合运作模式。7.种植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

流通不活,农产品不能转化为商品,结构调整也就失去了意义。农业结构调整要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的根本原则。由于我国长期受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的束缚,农民信息意识不强,缺乏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参与竞争的能力,生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同时,这种小生产格局社会化组织程度低,与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批量、供货时间、交易规则等要求不相衔接。因此,搞活市场就必须加强信息服务,大力发展适销对路农产品,以销定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有条件的可培养自己的流通组织,如经纪人队伍、流通协会、合作公司等,形成多渠道、多形式流通网络,开辟农产品营销“绿色通道”,促进农产品的商品转化。

8.种植业结构调整要以规模求发展

我国农村实行以农户为单元联产承包责任制,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在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农业生产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也暴露出一些弱点:一是经营粗放,不利于科技推广,农产品品质难以保证,效益低下;二是形不成规模,销售渠道就受到限制。这两点在流通渠道不畅的优质小麦产销中显得尤为突出。事实证明,实行订单农业及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是优质农产品走向市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这就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组织和协调机能,对农户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储藏,统一销售,完善“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实现优质农产品的产业化开发。

三、种植业结构调整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1.思想认识问题

目前,许多农民群众,甚至基层干部对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认识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求广大干群提高认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理清思路,认清我国加入WTO这一大好形势及其带来的挑战,紧紧围绕“优化”种植业结构这一伟大战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制订出合理的远景发展目标和近期实施规划,提高工作的目的性和效率。

2.科技兴农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因此,首先要建立健全县、乡、村基层科技人员队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可通过培训、示范带动等多元化形式,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其次,配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强技术推广和创新,不断探索农业生产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措施,充分发挥新项目、新品种的增效作用。第三,鼓励科研院校的农业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直接为农民服务,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技术棚架。第四,要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优势,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科技书刊、印发科技资料等,把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及时传播到广大农民手中。

3.市场信息和销售问题

信息和流通是农产品转化为商品、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桥梁,信息、不灵、流通渠道不畅是阻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拦路虎。信息服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搞好市场调查,因地制宜选择出能赚钱的新项目,减少盲目上马带来的产品滞销等麻烦;二是为现有产品寻找市场。流通网络建设有多种途径,如以企业作后盾、培养自己的流通队伍等。

4.组织协调和资金问题

农村发展资金短缺,缺乏组织引导,必须引起重视。一方面,新项目、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实施需要一定的资金扶持,农业科技人员要有工资保障;另一方面,在目前我国现有农村体制下,要想大规模、高起点发展农村经济,没有地方政府的组织和支持是很难行得通的。因此,各地方政府要牢牢树立“为民、爱民、解难题、办实事”的工作作风,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开辟致富门路,并帮助筹措必要的启动资金,这是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健康有序发展、最终走向成功的有力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