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结尾的20种方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闻结尾的
20种方式
下笔千言,终要收尾。稿子写到结尾,也就到了作者与读者握手言别的最后时刻了。人们告别的方式有多
少种,结尾的方式就有多少种。一些新闻作品,之所以让人读后掩卷长思、唏嘘不已,很多得益于作品有
一个好的结尾。作为作者,要尽可能通过结尾的“神来之笔”,给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结尾并非可有可无
结尾并非可有可无结尾并非可有可无
结尾并非可有可无
一般来说,从事新闻写作的人大多比较重视导语写作,对结尾的作用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总认为结尾
可有可无,弄不好还有画蛇添足之嫌。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在有些新闻、尤其是在一些简讯中,常常只有
百十来字,离首即尾,离尾即首,确实无所谓结尾;但在大多数新闻作品中,结尾对主题思想和新闻事实
的表达还是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大家,非常重视结尾在写作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白居
易曾在《新乐府序》中称 “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意思是说《诗经》各篇的开头、结
尾各有特色;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提出开头要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令人余音萦耳;明末清初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论述说:“开卷之初,
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结尾在文章中
的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至于是否画蛇添足,不在于要不要结尾,完全在于它的作用是否得
到有效发挥。一些结尾之所以显得多余,正说明没有发挥好结尾的作用。
新闻结尾尽管处于文章的最后位置,但它对于受众接受心理的影响却不容低估。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材料
显示,处于系列首尾位置的记忆材料,比处于系列中间位置的材料更容易被记住,其几率几乎相当于中间
位置的三倍。英国新闻学者安德鲁?博伊德认为:“任何一个节目或新闻给人的长期印象通常都是最开始或
最后几个词留下的。”因而他认为:“像有力的开头一样,结尾应该加强语气,避免虎头蛇尾。新闻报道宁
用砰然响声做结尾而不用低声呜咽。有力、确定、语气强烈的结尾胜过软弱无力的结尾。”(《广播电视新
闻教程》) ①
①①
①卒章见义
卒章见义卒章见义
卒章见义,
,,
,点化主题
点化主题点化主题
点化主题。
。。

写稿子,不仅仅是讲故事,重要的是要通过叙述给读者一个交待,以便把作者的创作意图告诉读者,让读
者知道你

想要说什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主题思想”。主题思想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夹叙夹议,边
讲故事边出思想;有的先捅主题,尔后用事实补证;还有的是把主题思想巧妙地隐藏在新闻事实的叙述中,
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主题思想有初步感悟,最后再通过结尾将其鲜明地告诉读者。比如,1990年11月
12日《解放军报》一版有一篇消息,题目是《“硬六连”的硬根子》。在这篇稿件中,作者先用4个骨干例
子作了充分的铺垫,如果读者仔细研读,是能够看出其主题思想的;但新闻毕竟不全是经典著作,读者一
般也不可能像读经典著作那样,去精研细读一篇新闻作品,很可能是“一扫而过”,扫上了就扫上了,扫不
上就过去了,作品的表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于是,作者在稿子的最后又加了这样一个结尾:“六连的士
兵过硬,是军官带出来的;六连的军官过硬,是党小组、支部管出来的。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过硬,是硬
六连的硬根子。”这样一来,稿子的主题思想就明白无误了。 ②
②②
②登高望远
登高望远登高望远
登高望远,
,,
,阐明意义
阐明意义阐明意义
阐明意义。
。。

对记者、通讯员来说,写稿子不仅仅是报道新闻事实、点明新闻主题,还应充分阐述其意义,使读者更深
刻地认清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但在写作过程中,为便于新闻事实的叙述、主题思想的集中表达,作者有
时很难把新闻事实的意义穿插于新闻主体中,于是常常在报道结束时专门拿出一段文字解决这一问题。
从另一方面讲,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往往比一般读者要深一些、远一些,
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去认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当事人,对新闻事实的了
解,也必然比一般读者多,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应该更准确、更全面。从这个意义上讲,阐明新闻意义也是
记者应尽的义务。
看一下《解放军报》这篇人物新闻的结尾,也许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战喜武是平凡的。这里的每一个人,海防前哨的每一个士兵都是平平凡凡的人。然而,正是他们筑成了坚
不可摧的海上长城,正是千千万万的平凡者支撑着我们伟大的事业。
没有这个结尾,我们也许只能对主人公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事迹有所认识。有了这个结尾,这篇稿子的新闻
价值立刻就会显露出来,主人公的典型意义也陡然立起。稿件的思想来源于题材,又超越于题材,起到登
高望远的作用。
2我们采写新闻不仅要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且要说明这意味着什么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超越新
闻事实无限拨高,更不能凿空议论,泛泛而谈,而应当缘于事实,又高于事实,从新闻事实中自然得出富
有哲理意味的真知、新知,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③
③③
③拾遗补缺
拾遗补缺拾遗补缺
拾遗补缺,
,,
,增加信息
增加信息增加信息
增加信息。
。。

为确保结构的完整性,在结构设置上,作者往往围绕主题思想的展开谋篇布局,以便新闻素材得到最经济、
最充分的利用;但从客观情况看,主题思想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新闻信息不可能被主题思想随意支配,对
主题思想的表达作用也不尽相同。有的尽管很重要,但对主题思想的表达作用不直接。在这种情况下,结
尾就给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用武之地。
消息《好兵也是社会的通行证》,在写了警调连退伍战士年年被抢聘一空的新闻事实后,本来可以就此打
住了;但作者没有这样做,而是以这种形式结尾:“警调连官兵标准的兵样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是靠日积
月累的严格教养形成的。一次露天看电影,散场后在警调连座位区发现10粒瓜子壳。连队立即重返电影
场开现场会,违犯规定者作了检查,并将10粒瓜子壳放在连队展窗以儆效尤,直至今日。”这样既回答了
新闻事实的原因,又说明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必然结果,扩大了新闻的信息量,深化了稿件的主题思想,
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④
④④
④托物寄情
托物寄情托物寄情
托物寄情,
,,
,给人回味
给人回味给人回味
给人回味。
。。

创造意境,托物寄情,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新闻作品不同于文学作品,不能脱离实际,虚构意
境,表达记者、通讯员的某种主观意愿和思想情感。但这并不是说,新闻作品绝对不能借用这种表达手法。
只要尊重事实,适当借用,使读者通过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展开自由想象和联想,静心领会,反
复咀嚼,同样可以达到难以言传又意味无穷的表达效果。事实上,许多新闻作品的结尾,常常以这种手法
增强表达效果。

按照惯例,每年北京首批新兵离京,报社都要派记者前去采访报道。有一年,社里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我。
当时,我感到有些为难。因类似的报道报纸年年搞,很难写出新意。可既然社里将任务交到我头上,我也
只能勉为其难了。像往常一样,我仍然把成功的基点放在了采访上,结果写出的稿子还是有了一些新意。
尤其是稿子的结尾,为整个稿子添了不少彩:
15时10分,满载新兵的列车缓缓驶离车站,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远处的田野里。留在人

们眼际的,是一片
广阔的天地……
这是列车驶离车站时,我在月台上看到的真实一幕。部队是一所大学校,新战士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眼
前的情景,一下让我想到了这些。当时我就决定用这个情景作为稿子的结尾。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
人是感情动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借助人类这种特殊的感知功能,常常可以取得意想
不到的表达效果。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这类结尾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托物寄情中的“物”,具有很强客观
性,容易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让人闭目如在眼前,放笔如在笔底;二是这些“物”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它饱含着记者、通讯员含蓄丰富的情思;三是它可以诱发读者展开想象和思索,达到“灵感荡溢,妙趣横
生”的表达效果。 五花八门的结尾形式
五花八门的结尾形式五花八门的结尾形式
五花八门的结尾形式
题材和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结尾的形式可以五花八门、多种多样。这里例举20种结尾样式。 (
((
(1)
))
)归纳式
归纳式归纳式
归纳式:通过文章主体的描写、叙述和铺垫,概括出一种普遍性东西。比如:《战友报》通讯《追
求永恒》采用的就是这种结尾。
在这条路上,张佳政从满头青丝走到霜挂两鬓。他用平凡的脚印铸就了士兵的辉煌。 (
((
(2)
))
)层递式
层递式层递式
层递式:是根据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顺序等各方面的情况,把大小、轻重、高低、深浅、先
后等逻辑关系运用阶梯的形式,逐层上升或下降排列,一层深一层,逐层依次地来表述要说的内容。在人
大代表孙凤阳的人物专访《重任在肩步自急》一文,作者从孙凤阳是一位责任感极强的父亲,写到他同时
也是一位极富生活情趣的丈夫;从他是一位使命感很强的军人,写到他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每个
岗位上,他都竭力担当好自己充当的每一个角色。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接着写道:
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预备会上,孙凤阳作为我区惟一一位代表,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对他
来说,这无疑又是他担当的一个更光荣、更重要的角色。重任在肩步自急。相信他会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
3使命感,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他的神圣职责。

((
(3)
))
)寄语式
寄语式寄语式
寄语式:表达作者对某人某事的某种期望或祝愿,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农民日报》通讯《靠办
黑板报起家的金伟宏》采用的就是这种结尾方式。
金伟宏的创作道路刚刚起步,我们衷心祝愿他取得更好的成绩。 (
((


(4)
))
)隐含式
隐含式隐含式
隐含式:是通过某种现象隐约表达某种意味无穷又难以言传的思想情感,有含而不露、事半功倍的
表达效果。比如,通讯《党旗,在战士心中飘扬》,表现了连队官兵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意识。
这一主题思想很容易使稿子流于说教味很浓的表达模式。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作者别出心裁地写了这样
一个结尾:“就在我们即将结束这次采访时,看到一连官兵正在连队门口列队练歌。队伍后面飘扬着的,
仍是那面鲜艳的党旗……”既突出了稿件的思想性,又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
((
(5)
))
)回味式
回味式回味式
回味式: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再思考、再体会的一种结尾方式,有深化主题、催人思索之功效。比如
《解放军报》通讯《祖国,我们为您而战》的结尾,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
在前线的日日夜夜里,我们想了很多很多:为什么我们这支军队能战胜敌人?不正是因为有青年一代和祖
国人民做坚强后盾吗? (
((
(6)
))
)对比式
对比式对比式
对比式:就是把把几个相对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相对的几个方面,放在一起叙述、议论,相互比较,
相互对照。比如:
周明生这样做确是得罪了一些人,但他却赢得了大多数人的信任。
这是《解放军报》通讯《敢“唱黑脸”的军务股长》的结尾。采用这种方式结尾,能通过真与假、善与恶、
美与丑的强烈对比,更彻底地揭示稿件的主题思想,鲜明地表达作者的主观态度,即肯定什么、反对什么,
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这篇通讯的结尾,就是通过“得罪了一些人”与“赢得大多数人的信任” 的对比,倡
导了正气,突出了主题。 (
((
(7)
))
)反差式
反差式反差式
反差式:通过对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某种性质进行比较或对比,突出事物某种性质间的反差,进一
步挖掘稿件的新闻价值,显示新闻事实的特点和意义,从而给受众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比如《战友报》
特写《军营春来早》的结尾:“走出屋外,正月的塞外仍是天寒地冻;但我们已深深地感到,春天早已走
进了战士中间,走进了战士的内心深处。”这就巧妙地、准确地抓住季节与心理之间的矛盾,相互映衬,
加以对比,强化了作者的心理感受,并使稿件主旨昭然,余音绕梁。 (
((
(8)
))
)呼吁式
呼吁式呼吁式
呼吁式:通过新闻事实的叙述,提出一个带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呼吁社会或有关方面加以
关注、尽力解决。比如:
李淑芬的经历,也许有些特殊;但它反

映的社会现象,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社会,应当承认军属们的奉
献与牺牲;社会,有义务让军属们感到自豪!
这个结尾选自《华北民兵》杂志的一篇通讯《今天,军人的港湾不平静》,是一个典型的呼吁式结尾,呼
吁社会尊重理解军属的奉献与牺牲。 (
((
(9)
))
)启发式
启发式启发式
启发式:抓住具有强烈对立、激烈冲突性质的新闻事实加以对照,揭示某种震撼人心的社会现象,
引发读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比如:“听了这个故事,笔者不禁感叹:这些戍边将士们,守住了祖国的大
门,却守不住自己的妻子,这难道不值得人们深思吗?”就启发人们对如何保护军婚问题加以思考。这种
方式往往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和主观倾向。 (
((
(10)
))
)展望式
展望式展望式
展望式:通过新闻事实发展变化,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使人们看到前景,增强信心。比
如,《解放军报》通讯《唐玉瑚话别训练场》的结尾,采用的就是这一形式。
离开唐玉瑚,我们久久回味着这位老兵语重心长的谈话,似乎感受到了我们军队从六十年代进入八十年代,
以至迈向2000年的雄伟步伐,那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 (
((
(11)
))
)递进式
递进式递进式
递进式:是指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结尾方式,帮助读者了解更多的新闻信
息,认识更多的新闻意义。比如《解放军报》通讯《临夏的风》的结尾,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站在烈士的墓碑前,我想,韩廷富的墓碑一定很重,很重,他不仅标志着一个战士的价值,还记载着千千
万万人民对革命战士的无限深情啊! (
((
(12)
))
)感悟式
感悟式感悟式
感悟式:是指通过新闻事实的发展变化,领悟出某种深刻的人生哲理。比如:《思维与智慧》杂志
上的一篇通讯《命运之上的风景》,采用的就是这种表达方式。
“平静”,多么让人震撼的“平静”两个字啊。或许,这就是一个从命运的逆境中走过来的人,呈现给生活的
4最美的姿容。

((
(13)
))
)感叹式
感叹式感叹式
感叹式:对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极为感慨,并通过感叹句式抒发某种思想情感,以引起众多读
者的思想共鸣,增强稿件的感染力。比如:《解放军报》通讯《“见了你们格外亲”》中的结尾,就洋溢着浓
郁的感情色彩。
沂蒙山,光荣的山。你永远是祖国的骄傲,战士的靠山! (
((
(14)
))
)述奇式
述奇式述奇式
述奇式:用典型的事例或新奇有趣的题材结尾,突如其来,

奇峰突起,引人入胜,给人留下深深
的烙印。《解放军报》通讯《医学博士和他的妻子》的结尾,就采用了这样的形式。
路长林留意地看到,老教授在讲这番话时,脸上没有笑容。他明白了,这位一向以严格出名的导师又给他
出了新的论文题目,他有决心为拿掉那个引号再去拼搏! (
((
(15)
))
)反衬式
反衬式反衬式
反衬式:把与主体材料构成对比的材料安排在结尾,内容上起反衬作用,使主题思想得到进一步
深化。例如:“X年X月X日,纽约一片辉煌,洛杉矶灯火通明,然后突然断电,全美国一片漆黑,人们
跌入了地狱的深渊,1分钟后,又开始光明大放。美国人想出这样的方式来纪念爱迪生,没有爱迪生美国
会怎样?”这个结尾就用电的发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显著变化,反映这项发明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地位,
产生了较强的表达效果。 (
((
(16)
))
)反问式
反问式反问式
反问式:根据新闻事实进一步提出最关键的问题,引起受众思考,给人启迪和教育。比如《解放
军报》通讯《黑不溜秋的兵到哪里去了?》的结尾,就是这样写的:
在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排长陈喜看黑脸的赵大大不顺眼,让他“黑不溜秋靠边站”!现在那些“白面
书生”似的部(分)队主官,是否有必要问一下自己:“黑不溜秋的兵哪里去了?” (
((
(17)
))
)解扣式
解扣式解扣式
解扣式:有些稿件在叙述新闻事实时,只把由共同原因引发的矛盾冲突一一列出,欲擒故纵,问
而不答;到文章结尾时,再抛出原因,引出主题,使读者疑惑全释,恍然大悟。《解放军报》通讯《再讲
一遍的故事》,就是采用这种方式结尾的。
这就是王光华。他把自己的行动轨迹,时刻定在党和人民的需要上。对他为什么能在战场上把生死置之度
外,从这里我们不是可以找到很好的答案吗! (
((
(18)
))
)悬念式
悬念式悬念式
悬念式:就是提出问题,给人留下悬念的结尾方式,有出奇制胜、引人思索的表达效果。比如新
华社通讯《菜价追踪》的结尾,就是对菜价虚高的现象进行追踪后提出疑问,给读者留下悬念。
记者采访商业行家时了解到,在市场机制较健全的国家,一般商品批发和零售环节的合理利润应是10%左
右。蔬菜属于鲜货,损耗较大,差价在20%还算正常,30%就算是高利润了。但目前北京蔬菜从第一次批
发至零售,差价多在100%左右,这就成为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
((
(19)
))
)评论式
评论式评论式
评论式:对新闻事实进行简要

的评论,以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凝炼和升华新闻主题,引领读者
更深刻地感悟新闻事实中蕴含的主题思想,更好地发挥新闻的指导性。比如《经济参考》的通讯《旧新闻
里看变化》,在叙述了我国彩电业潮起潮落的经历后写了这样一个结尾:
我手头这些新闻纪录的年代里,交织着笑声和骂声,充满着希望和失望。我发现,我们的彩电工业,不就
是在欢欢喜喜和骂骂咧咧并生之中,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的么?中国职工家庭里的电视机,不也就这样很
快走过从黑白到彩电、从闻所未闻到相当程度的普及这段路么?尽管电视机的潮起潮落给宏观经济带来这
样或那样的影响,但是,它确也当之无愧地作为一种标志而雄辩地说明,改革开放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是广
大人民群众。
需要注意的是,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不宜滥发议论。要充分相信受众的理解力和认识水平。只有当一些新
闻事实的深刻含义远非广大受众所能一下子领悟时,才有必要采用这种方式结尾,运用时要尽量避免记者
直接公开地发表议论,而力求让新闻中的人物出面说话。这样,既可体现记者的观点或倾向性,其本身又
是一种新闻事实,更符合新闻写作的规律。 (
((
(20)
))
)联想式
联想式联想式
联想式:就是通过联想引出主题,或引导读者从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目的是活跃读者的思路,
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尽管联想本身并不会“生产”材料,但能令人们发掘出淹没在记忆库中的材料,能将
分散的、零星的材料组成一体,使人从看似互不相关的事物中发现内在的联系,对提炼主题和丰富文章材
料都有积极的作用。比如,《解放军报》通讯《叶,总是绿的》的结尾,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她的身影消失在林间小径深处,和浓郁的绿色溶为一体。谁能说一片叶子的存在是毫无意义呢?她和整颗
树的生命紧密相连,假如叶叶翠绿,那便是春天……
5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人们能够产生联想的基础。这个结尾就是由主人公的事迹想到树和绿叶,进而领
悟到稿件的主题思想。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是由不同事物之间的空间
或时间上的联系而产生的联想),由静想到动,由正想到反,由爱想到恨,由今想到昔,加深读者对稿件
主题思想的认识。 结尾写作应遵循的原则
结尾写作应遵循的原则结尾写作应遵循的原则
结尾写作应遵循的原则
结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这并不是说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紧扣主题,切忌漫无边际。不

少记者、通讯员感到,稿子写到最后该好好“发挥”一下了。这一发挥,可不
得了:天南地北,不着边际。有的感到稿子写完了,再加一个好的结尾吧!于是为结尾而结尾,表面上写
得花里胡哨,实际上离题万里,让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稿子的结构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应把结尾
作为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其在文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应将其游离于稿子之外,变成“独立王国”,
其结果必然形成“稿子是稿子,结尾是结尾”的难堪局面。有的在写稿前,已经准备了一些“得意之笔”,只
是在正文里无处下脚,吃之无味,弃之可惜,那就放在结尾吧,想给稿子添点彩。这些东西之所以在正文
里没有地方放,正说明与稿件的主题联系得不很紧密,应该坚决舍弃。硬要在结尾处加上一段,只能是狗
尾续貂、画蛇添足。在结尾写作中,一定要把结尾纳入文章的整体结构通篇考虑,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
都应与稿子的整体一致起来,与稿子的其它部分一起,为表现主题思想增砖添瓦,贡献才力。
增添信息,切忌重复絮叨。一些稿件之所以败在结尾上,很多是因为结尾重复絮叨,了无新意,要么对前
文进行概括总结,要么对前文中的某一新闻事实进行再叙述。稿件中每一部分有每一部分的功能,每一部
分有每一部分的作用。结尾也是一样,应结合它在稿件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精心设置其内容和形式,确
保结尾能提供更多的新闻信息,帮助读者对稿件的新闻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增强稿件的表达效果。
顺势而行,切忌节外生枝。不管是根据时间的推移,还是按照空间的转换,每一篇稿子都有其内在的叙述
线索,都会通过起承转合、起伏呼应,展现新闻事实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有的先抑后扬,有的先扬后抑,
有的平铺直叙,有的跌宕起伏。作为结构内容的结尾,应沿着稿件的表达线索,顺势而行,该抑则抑,该
扬则扬,“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应。”要防止为结尾而结尾,即正文写正文,结尾写结尾,
出现前后“两张皮”的局面。
遒劲有力,切忌拖泥带水。简洁明快,是结尾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有的作者稿子写到最后,突然“文思
泉涌”,于是东拉西扯,势必冲淡主题;有的写到最后,感到主要任务已完成了,就草草收笔;还有的不
注意选材,按照主题表达需要,故事本来已经讲完了,可又像拍电视连续剧似地写起了续集,影响了稿件
的表达效果。结尾应按照稿件的叙述节奏,简要明了,遒劲有力,给人回味,给人启迪,不能拖泥带水,
没完没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