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计量行政管理体系

合集下载

探析我国计量管理科学的有序发展

探析我国计量管理科学的有序发展

探析我国计量管理科学的有序发展我国计量管理科学经历了有序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现代计量管理体系。

这一过程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计量管理科学处于起步阶段。

这时期,我国政府开始建立计量管理制度,成立了计量管理机构,制定了计量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推行了计量器具检定、计量单位使用和计量标识等工作。

我国开始自主研发计量器具和设备,并与国际合作进行技术交流,逐步提升了国内计量管理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计量管理科学进入了发展迅速的阶段。

这时期,我国加大了对计量科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了多个计量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计量学专业。

我国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计量管理经验和技术,积极参与国际计量标准制定和贸易技术壁垒的谈判,加强了与国际计量组织的交流合作。

这些努力促进了我国计量管理科学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随后,我国计量管理科学进入了提质增效的阶段。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我国计量管理科学从传统单一的计量检定向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转变,引进了包括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内的国际标准,推动了计量检定向认证和标准化管理的转变。

我国计量管理科学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加强了信息技术在计量管理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计量管理科学进一步拓展了研究领域,形成了现代计量管理体系。

这一体系包括计量管理的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如计量标准体系、计量器具检定和校准、计量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仪器和装备研发等。

我国计量管理科学加强了与相关领域的交叉应用,如与统计学、信息科学、物理学等学科的融合,推动了计量管理科学的发展和创新。

我国计量管理科学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发展迅速、提质增效,最终形成现代计量管理体系的有序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为国际贸易和科研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科技的推动,我国计量管理科学将进一步发展壮大,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大贡献。

计量管理体系

计量管理体系

计量管理体系1、健全机构规范制度(1)计量管理机构的设置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技术监督部门作为计量管理监督部门, 由主管技术的负责人直接领导。

凡有关计量工作的重大问题经主管领导决策后由技术监督部门执行。

技术监督部门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计量管理人员, 负责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计量工作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 负责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

负责编制计量工作发展规划, 组织重大计量科研项目计划的讨论与实施。

负责计量考核、换证工作。

(2)计量技术机构的设置设立专门的计量技术机构, 受计量管理机构的指导监督。

实现从计量器具的选型、安装、调试、抄表、统计分析、维护、检定的全过程管理。

(3)计量管理制度的制定及执行企业的技术监督部门应制定计量器具的使用、维护制度, 计量器具的采购、流转、报废制度,计量器具的管理制度, 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制度, 计量技术档案、资料保管使用制度、计量人员岗位责任制等管理制度, 并监督执行, 规范企业的计量工作。

(4)计量体系文件的建立企业应将计量体系所使用的方法编成文件,并使其成为企业总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体系文件化是基本要求, 只有成文才能变为在一定范围内的规章, 才便于执行, 便于检查。

体系运行的好坏将反应在文件中, 且文件也是对体系进行评审的依据。

2、强化计量数据管理企业计量工作的目的就是获得准确的数据, 为企业生产活动、经营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企业要想管好、取好、用好计量数据, 适应数据管理的需要,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数据管理。

(1)数据管理的总则是“量出一家, 统一规则,分级实施”根据工艺复杂, 计量数据庞大, 计量数据点相对集中的行业特点, 走计控一体化的道路。

采用计算机技术及现代化的网络传输系统, 不仅可对测量对象及时的进行采集、处理、显示和记录, 还实现了对生产各环节的有效控制。

同时建立数据文件库, 有效的完成对工作记录, 计量数据, 档案台帐等资料的储存、统计、分析、查询、打印等工作, 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报表, 把各数据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 便于领导决策。

《计量法律法规》讲义

《计量法律法规》讲义
计量器具产品实施法制管理的措施有:计量 器具新产品型式批准制度,制造、修理计量 器具许可制度和进口计量器具型式批准及检 定制度。
计量法律责任
《计量法》规定有三种:行政法律责任(包 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民事法律责任、 型式法律责任。
《计量法》规定了8种行政处罚。 制造、修理的计量器具未经出厂检定或经检 定不合格而出厂的* 责令其停止出厂 ; 没收全部违法所得; 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由企业根据计 量器具的实际使用情况,本作科学、经济和量值准确 的原则自行确定。
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检定方式,由企业根据生 产和科研需要,可以自行决定在本单位检定或者送其 他计量检定机构检定。
计量检定的法制管理
计量仲裁检定的管理和实施 处理因计量器具准确度所引起的纠纷,以国家
计量检定的法制管理
计量检定人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依照有关规定和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开展计
量检定/校准活动,恪守职业道德; (二)保证计量检定/校准数据和有关技术资料的真实
完整; (三)正确保存、维护、使用计量标准,使其保持良
好的技术状况; (四)保守在计量检定活动中所知悉的商业秘密和技
计量单位
国家采用国际单位制。*(《计量法》第三条) 国际单位制计量单位和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为国 家法定计量单位。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名称、符号由国 务院公布。 非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应当废除。废除的办法由国务院制 定。
计量监督管理体制
计量监督管理的慨念:计量监督是计量管理的一种特殊 形式。
计量监督管理实行按行政区划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体 制。
标准物质的法制管理
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属于计量器具。 (《计量法实施细则》第六十一条)

计量的法制管理条例

计量的法制管理条例
量标准器具;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 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列入强制检定 目 录的工作计量器具。 (10) 计量检定必须按国家检定系统表进行。 计量检定必须执行计量检定规程。 (11)计量检定工作应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 就地就近进行。
《计量法》第三章计量器具管理 含7条
(12) 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 (13)制造新计量器具—应经过省级以上计量行政 部
《计量法》第一章 总则 含4条
(1)为加强计量监督管理、保障计量单位 统
一和量值准确。 (2)建立计量基准、标准器具;进行检定、
制造、修理、销售、使用计量器具。 (3)国家采用国际单位制。 (4)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计量工作实施统 一
监督管理。
《计量法》第二章计量基准器具、计 量
标准器具和计量检定 含7条
总则 计量技术机构 测量标准 计量检定人员 监督管理 奖励与处分 附则
总则
条例根据计量法制定; 条例是军队组织实施计量工作的基本依据; 军队计量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装备和检测设备进 行计量检定、校准,保证其量值的准确可靠,计量 单位的统一。 军队计量建设坚持与军队装备建设同步发展。 军队计量实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使用装备和负责装备技术保障的单位,应当按照 规定组织对所属装备和检测设备进行计量检定、校 准或者测试。
修理后的装备和检测设备,应当重新计量检定、 校准或者测试。装备延寿、改装中涉及的测量方法、 测量数据,应当经过计量技术机构确认。
引进装备及其技术时,应当同时引进必要的检测 设备、测量标准及其相关的技术文件;未能同时引 进的,应当及时安排国内采购或者研制。
二者具体区别见操作程序图
➢ 计量确认
保证测量设备满足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 组操作。
计量确认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测量设备的计 量特性能满足使用的要求。计量确认包括对 测量设备进行校准或检定,必要时进行调整 或修理,以及调修后的再校准或再检定。经 校准或检定的测量设备还要与使用要求相比 较,满足使用要求的予以计量确认,贴相应 的计量确认标记,必要时可调部位要加封印 以免变动。

计量管理机构及各级人员工作职责(4篇)

计量管理机构及各级人员工作职责(4篇)

计量管理机构及各级人员工作职责计量管理是指通过计量活动,确保所有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旨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根据国家计量法的要求,我国的计量管理机构设置有四个级别:国家计量管理机构、省级计量管理机构、市级计量管理机构和县级计量管理机构。

下面将详细介绍各级计量管理机构及各级人员的工作职责。

一、国家计量管理机构国家计量管理机构是我国最高级别的计量管理机构,由负责计量工作的国家机构组成,主要负责全国范围内的计量管理工作。

国家计量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1. 制定和完善计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计量技术规范和计量检定规程。

2. 组织和推动全国范围内计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包括建设和管理国家计量标准、国家计量实验室、国家计量检定机构等。

3. 组织和指导全国范围内的计量检定和强制性计量认证工作,确保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监督和管理全国范围内的计量器具生产、销售和使用活动,确保计量器具的合法合规性。

5. 开展计量技术研究和创新,提高计量技术和能力,推动计量科学的发展。

二、省级计量管理机构省级计量管理机构是在国家计量管理机构领导下,具有一定行政管理权限的计量管理机构,主要负责本省范围内的计量管理工作。

省级计量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1. 贯彻执行国家计量管理机构的决策和部署,制定本省范围内的计量管理工作方案和政策。

2. 组织和管理本省范围内计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包括建设和管理省级计量标准、省级计量实验室、省级计量检定机构等。

3. 组织和指导本省范围内的计量检定和强制性计量认证工作,确保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监督和管理本省范围内的计量器具生产、销售和使用活动,确保计量器具的合法合规性。

5. 开展本省范围内的计量技术研究和创新,提高计量技术和能力,推动计量科学的发展。

三、市级计量管理机构市级计量管理机构是在省级计量管理机构领导下,具有一定行政管理权限的计量管理机构,主要负责本市范围内的计量管理工作。

测量管理体系知识讲解

测量管理体系知识讲解

计量工作和测量管理体系的讲座之一2013年6月20日●测量管理体系在企业推行的目的和作用●怎样才能把测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日常的管理有机结合●测量管理体系与日常计量器具管理的区别●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目标应如何制定●计量要求的概念和导出方法/●计量确认实施的作用和方法●测量过程的策划、设计和控制●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1 测量管理体系在企业推行的目的和作用;近30年来,我国工业企业的计量工作主要经历了计量定升级、推行计量检测体系、推广应用测量管理体系等时期;从国家计量主管部门的相关资料上看,在工业企业推行这些计量管理体系是根据现代工业发展的特征和国际计量管理的经验所做的部署;国家的计量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计量行政管理、计量技术管理和计量法制管理;企业的计量工作主要体现为:应用计量科技成果如:先进的测量设备和检测方法,贯彻落实计量法制管理的要求如:量值传递和溯源;在现代工业企业中,许多工作离不开检测、离不开数据;无论决策或控制,包括质量、安全、环保、节能、经营核算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在企业的地位越来越显着;计量工作首先是保证数字准确、数字安全的;所以,计量是企业技术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石;完善的计量管理为各个管理体系和方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完善的计量管理可以使企业减少或避免许多风险;完善的计量管理是数字领域的精细化管理;计量检测结果准确是多种因素合力的作用,包括:测量设备的性能、人员的能力、检测依据的方法文件、环境条件等;认识计量工作不能只看到测量设备;1测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和核心内容按照GB/T19022-2003/ ISO10012:2003标准的要求建立的测量管理体系是当代国际社会公认的最完善的企业计量管理原则和方法,是企业计量管理史上一次质的提升,开启了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的新时代;体系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计量要求;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三个确保,即:确保体系内的所有测量过程得到有效控制;确保所有测量设备能够正确可靠地使用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确保所有测量结果都能溯源到国际单位标准;体系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三个“确保”而规定的要求;2现代工业企业管理的特征进入21 世纪以来,在全球经济政治形势发生激烈变化的环境中,面对许多发达国家加速进行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在多种行业大力推进“再工业化”的巨大挑战,我国企业传统的比较优势将迅速失去,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新的时代主题;新技术时代,重质量、重效益、重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与此同时,现代工业企业的管理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最显着的特征是:――以信息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管理方法正在突破并取代以往粗放式、经验式、僵化式的传统管理模式;――系统性智能化管理方式要逐步取代各种管理事项彼此独立、部门分割式的管理;――立足于国际社会大环境下的管理正在取代自我封闭式的管理;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成为企业永恒的主题;3在现代企业面临深刻变化的状况下,推行测量管理体系的作用是什么我列举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业企业发展的趋势是科技的地位越来越高,企业中科技的含量越来越广;如:计控一体化的设备逐步成为工业企业生产的主要设备;科技与计量密不可分,计量工作的重要性会越来越明显;第二,科技发展的范围不是局限于生产领域,在许多业务管理事项中也在逐步应用;如: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管理不仅在推行,而且必将成为企业不可阻挡的潮流;因此,计量工作的覆盖面也随着科技的步伐逐步延伸;第三,测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向世界范围推行的计量管理系统,以现代企业的计量管理需求为立足点,起点高,内容完善,要求明确具体,是对现代企业实行计量科学化管理最有效的规范,也是计量检测真正的精细化、标准化管理;全面理解和应用这个管理体系的要求,是企业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战略举措;第四,从企业现实需要来看,认真推行测量管理体系可以发现许多管理过程或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如:检测不完善、不到位、检测过程控制失效等原因产生不正确测量结果带来的风险等;并可以给出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的措施;第五,从企业战略发展来看,建立新技术条件的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系统性科学化管理,离不开完善的计量工作为基础,这正是以“三个确保”为核心内容的测量管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2 怎样才能把测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日常的管理有机结合;实行这种有机结合是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实行这种有机结合才能彻底摆脱体系与日常工作的“两张皮”顽疾,使管理体系真正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所需要的工具;实行有机结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对管理体系的认识问题,是把通过XX管理体系认证仅作为一张证书或企业参与某些投标项目的通行证、产品宣传的广告标识,还是作为规范企业管理的有实际价值的指导文件;如果企业最高管理层能够认识到国际管理标准是现代企业实行科学管理所需要的工具,才可能有效推行有机结合;2对管理体系标准内容的充分理解,是实行有机结合的重要前提,也就是体系文件要成为企业日常管理中必备的依据;体系文件的编写要立足于紧密结合日常管理实际贯彻体系要求,应着眼于使日常管理更加规范、提高科学化水平、避免差错和失误,有助于提升管理绩效;而不是对实际工作缺乏指导意义的八股文章;3实行有机结合的具体方法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目前应先做到:各相关部门、生产单位应在计量专职部门的统一组织或指导下落实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如:a. 结合本部门、单位的业务特点、工作重点和关键控制事项制定质量目标,并把实现目标与日常工作的焦重点、关键控制要求的实现紧紧捆在一起;b. 本部门、单位使用的所有测量设备要确保实现规范化管理;相同型号的设备如果校准给出的误差不同、设备的稳定性不同、准确度等级有差别,也需要明确适合使用的场所,明确用于什么被测量,有效防止测量设备的错用、误用,不合格测量设备勉强使用等情况,这就是计量确认对于使用者的意义;c. 本部门、单位所有需要进行检测监测的点,需要了解和提供的检测数据要完全清楚,其中,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更要使所有相关人员明确;所谓测量过程的控制,就是要清楚可能出错的各种因素,防止出错;在管理理念和方法上都要实现每个测量过程的有效控制;而不是等出了错再去找原因,这是被动、笨拙的措施;测量管理体系对每个测量过程的要求是:形成完整的过程规范,按照过程规范的要求进行控制,并保存完整、规范的测量过程记录;重要的、关键的测量过程必须进行有效的监控,并记录监控的方法和结果;d. 要有效防止和控制各种不合格的现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所需要的技术文件、管理办法要齐全,每项测量操作都要依据有效的文件进行,不能凭个人经验;第二,每个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必须进行有效监控,特别是确保关键检测过程和结果不发生差错和失误,关键设备要严格使用和维护的控制;第三,应主动针对已经发生过的较严重的问题,或其他企业易发的不合格事实,加强自身的防范能力和措施;e. 按照体系的要求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必要的记录,记录对促进工作的规范性也有一定的作用,而且作为工作的证据使相关人员理解做好记录的目的;3 测量管理体系与日常计量器具管理的区别我这里先简要介绍几个现代计量管理的特点1测试方式从单纯的单项检测向系统的综合测试扩展;现在有的检测系统可以同时测量上万甚至几万个数据;2测试方法从比较简单的静态测量向以动态在线实时检测飞跃;许多运行中的物质或生产工艺实施的控制,需要动态在线检测才能实现有效控制,并且是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技术突破;3计量单位的量值传递方式从自上而下逐级进行,逐步转向量传与量值溯源相结合;根据生产、科研的需要,可以由第一线直接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4 测量设备的智能化进步、微电子测量设备的广泛使用,促使对设备的检定、校准、使用和维护等管理内容及方式,都需要加快适应;5对检测结果的衡量,过去是以单件测量设备的量值准确为主,要逐步转向以测量系统装置的动态测量结果和综合测量结果为主;6 数据处理方式从人工采集、计算、统计、输入、传递向微机系统自动高速处理转变;7 计量管理的内容要从每个事项的单独管理如量传、计量人员考核、制定和组织实施技术规范、进行计量单位统一的监督等,转向对测量全部要素进行控制,包括:测量设备、人员、检测方法、环境条件、核查标准、软件、记录、标识、监控措施等;以确保每一测量结果准确可靠;8计量管理的方式要从人工监控转向以运用信息化平台为主,把各种管理信息收集、汇总到微机系统进行分析处理,实现智能化、高效化管理;总之,测量设备、检测技术的智能化、系统化发展,要求计量管理的理念、内容、方法和相关制度都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关于测量管理体系与日常计量器具管理的区别,我重点说明以下几点:第一,管理范围不同;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测量设备、测量过程、测量结果,以及人员、技术文件、相关记录、使用条件等计量工作的所有相关事项;对计量器具的管理,增加了计量确认、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控制、不合格控制等内容;第二,管理深度不同;必须确保每台测量设备满足预期使用的要求,并对使用的控制进行监督,从设备到过程,直至测量结果的正确性;第三,管理方式不同;过去是几项工作的单独管理,现在要求对全部计量工作的系统性管理;第四,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不同;第五,衡量管理绩效不同;要以“三个确保”衡量计量人员的工作地位和绩效;4 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目标应如何制定①体系标准条要求: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测量的质量目标;如何认定目标是可测量的衡量原则是:能够以简单、易于操作的方法通过对相关证据验证,对目标完成情况公正评价;与此,目标的内容应符合以下要求:a)目标所指的事项要明确规定、容易理解、不存在歧义;b 每项目标都应有可操作的衡量准则,凡是可以量化的应予以量化,增长或控制幅度百分数应明确规定分母和分子的数据来源;c)不便于量化的目标,必须做出其衡量准则可操作的表述;②标准要求:“应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判定客观准则、程序及其控制;”该项要求如何理解,并在制定质量目标中应用――企业制定的测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中,不可缺少针对测量过程应达到的控制目标;――测量过程质量目标的内容,应针对测量过程预期用途的主要性能特性标准7.2.2中的“指南”中表述测量过程的主要性能特性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稳定性、最大允许误差、重复性、复现性、操作者的技能水平等;在制定质量目标时,企业不可能针对每个测量过程制定质量目标,因此,应考虑对关键测量过程和主要测量结果的控制要求;③应在不同的组织层次制定质量目标;实施要点是:――每个职能层次都应在企业总体质量目标的框架下制定具体的质量目标;――各职能层次应针对职责范围的实际总体目标相关的事项制定质量目标,以确保企业总体目标如期实现,而不是照抄企业总体目标;④本条的“指南”给出了一些质量目标的例子,应做参考;但这些例子既不是规定了质量目标的全部内容,也不是唯一的模本;⑤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目标应重点考虑以下方面的内容:――关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和相关控制的要求,如:a 在用的测量设备确保按照规定的周期完成检定或校准;b A类和B类测量设备,确保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完成计量确认;c 确保计量确认记录规范、清晰、保存完整;d 关键测量设备的非正常停机时间每年至少比上年度减少15%;――关于测量过程的控制要求,如:a不合格测量过程的发现不超过一天当日上班时间;b)关键测量过程的重复性或复现性控制每月不少于一次;c)测量过程的所有操作者全部具备上岗资格,技能水平达到胜任程度;d)测量过程的原始记录全部予以规范,确保填写清晰、保存完好;――确保测量结果正确的相关控制要求,如:a 不会因不正确的测量结果导致顾客投诉或贸易纠纷;b 不会因不正确的测量结果影响产品质量控制和安全监测;c 确保关键测量结果零失误、零差错;d 测量结果差错的发现不超过当日班次,解决不超过24小时;e 防止因不正确的测量结果接收不合格采购物资;――测量管理体系重要支持过程的控制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测量设备的管理、不合格控制等;如:a 圆满完成人员培训计划,确保所有上岗人员满足所需的能力要求;b 人员培训出勤率达100%,考核合格率98%以上;c 测量设备标识全部符合要求,破损、丢失等发现不超过二天;5 计量要求的概念和导出方法1 计量要求的概念相关标准没有给出计量要求的定义;根据理解,计量要求是确保正确实施测量的一组限定,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以这些要求来衡量;计量要求导出过程应包括下列活动:―――识别并确定全部检测点及被测量;―――确定被测量的测量要求;―――导出计量要求;―――转化为测量设备需要的计量要求等;①应全面识别和确定顾客的测量要求本体系标准中条所述“顾客的测量要求”与“总要求”的“指南”中所指的“产品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全面识别和确定顾客的测量要求技术指标参数应考虑以下来源:――从与顾客签订的合同、订单、标书或其他约定文件中,识别和确定顾客以明示方式提出的测量要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识别和确定,如:产品标准、环境监测和安全监测的规定和标准、节能降耗等方面的规定;――对本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实践中进行识别和确定,如:产品设计和开发所需的测量,工艺文件中规定的必要测量,能源管理所需的测量,经营管理所需的测量等;――产品质量检验和计量校准测量设备检定实验室是测量要求比较集中中的区域,应充分识别和确定;②将测量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的方法a 测量范围的导出:通常是把被测量所需测量数据的范围向高、低两边扩展一段范围;据现代企业计量工作指导手册修订本解释,这是因为被测值不应在测量设备测量范围的最小处或最大处,为了测得准确,需要做适当的扩展;如:工艺文件规定某监测点需要测量的温度为50℃-70℃,计量要求的测量范围应选择30℃-90℃或35℃-85℃ ;但这种方法不是惟一的方法,需根据被测量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行确定;b 最大允许误差的导出:首先确认产品标准、技术规范或工艺文件中所给出的被测量值的允许变动范围也称正常波动范围,称为容差;然后确定容差与允许误差的比值;因为测量误差应该比容差小得多,否则就不能准确测量容差;所以一般选择允许误差是容差的1/5至1/10,也可选择在1/3至1/10之间;应根据测量所需的准确程度确定;c 测量不确定度的选择和导出:在测量过程中,测量不确定度通常是由测量设备、操作人员、测量方法、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在测量过程的各要素未经确认有效之前,不可能准确评定,一般采用“过程能力分析”的方法导出;其方法是:Cp=T/6δ其中,Cp过程能力指数;T为允许误差;δ为标准偏差设备校准的测量不确定度;过程能力指数Cp通过查过程能力表获得,通常可取-的范围;则,选择的不确定度δ=T/6×Cp 如:允许误差为1℃,过程能力选, δ=T/6×Cp=1/6×1≈0.16℃d 分辨力的选择测量过程所需的分辨力通常根据能够准确识别测量允许误差的要求确定;e 稳定性的选择测量过程的稳定性应根据测量允许最大误差、允许不确定度随时间恒定的能力确定;f 环境条件的选择测量过程环境条件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以不会导致影响量的变化为原则,防止因环境因素而增加测量不确定度分量;6 计量确认验证的含义及过程的活动计量确认的定义: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注1: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注2: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要求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注3:预期使用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注4: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注5:体系标准中图2给出了计量确认过程框图;1计量确认的含义理解定义即可明确计量确认的含义,是为确保每个测量设备都符合预期使用的要求;测量设备的检定或校准合格,只能证明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符合检定或校准规程所规定的要求,而针对具体的被测量,必须经过比较才能证实其是否符合预期使用要求;企业人员不理解的是:企业在建厂的工艺设计中,已经考虑了配置测量仪器的适用性,现在为什么还要进行计量确认并要求确定确认间隔;第一,测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必须确保所有测量设备满足预期使用的要求,如果过去没有能够证实的相关文件记录,应按照体系的要求,对每件测量设备进行验证;第二,测量设备的性能特性是会有变化的,如设备的示值误差,包括稳定性等发生改变时,需要验证是否继续满足被测量规定的要求;第三,经过计量确认,使操作者、管理人员都确认每件测量设备适宜使用的对象,防止误用、错用;2计量确认的实施要求定义的注1和体系标准中的图2已经明示了计量确认所需进行的活动,包括流程;①在计量确认之前,测量设备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在检定有效期内,未校准的、超期的,应在校准之后进行下一步操作;②比较验证的参照标准是被测量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如果被测量没有变化,已经导出该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不需要重复劳动;问题是:在测量管理体系实施以前,几乎没有哪个企业做过这个工作,所以,根据相关技术文件导出计量要求是必须完成的活动;③进行验证,即:测量设备经校准确认的特性与计量要求进行直接比较;主要比较测量范围、误差、分辨力、使用条件等;④验证结果会有不同情况:――证明符合要求,按规定做好记录、设备加以确认合格标识;――证明不符合要求,判定能否调整或维修,不能调整或维修的,做报废处置标识;⑤可维修或可调整的,按规定渠道进行维修或调整;经过维修或调整的设备必须经再次检定或校准合格后,再进行验证;――需要进行封印的设备,在确认之后应及时进行封印;――限制使用的设备,应在确认记录上清楚说明限制的范围和条件;⑥对设备加以确认状态标识也是必要的步骤;标准要求:计量确认的结果必须让使用设备的人员清楚;除使用标签外,限制使用和封印的设备,应有其他通知的办法;对于计量确认的记录,体系标准有详细具体的规定;总的要求是:计量确认的记录应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并由授权人审查批准;3计量确认间隔①标准要求:用于确定或改变计量确认间隔的方法应用程序文件表述;①确定或改变计量确认间隔的应主要考虑的因素――国家颁布的现行的计量检定/校准规程,通常情况下,检定/校准间隔可与计量确认间隔相等见OIML D10;――测量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技术资料中关于校准间隔或计量特性的相关说明,或者使用相同设备其他用户的经验数据;――测量设备所使用的测量过程性能特性对测量设备相关特性的要求;――所在测量过程控制数据中测量不确定度对测量设备的要求;――测量环境条件满足程度的影响;――测量设备周期检定或校准结果数据的统计分析报告;――设备使用的频次和频次的改变;――安装在连续运行设施上、不能或不方便拆卸的仪表等测量设备,在未发现损坏或异常的情况下,计量确认间隔可以与设施大修同步实施;④改变调整计量确认间隔的依据――检定或校准规程重新修订,改变周期,应依据最新版本文件;――测量设备改变使用部位,依据调整测量设备的记录或文件;――被测量的计量要求改变,依据相关技术文件;――测量设备使用的环境条件不适宜,依据相关环境因素记录;――设备性能下降如:磨损、经过维修等,依据检定/校准结果数据或统计趋势;――设备使用频次改变,依据相关规定文件;4测量设备的调整对某些不允许操作者自行调整的测量设备采取封印或保护措施的要求;确定需要封印的测量设备及类别,并建立明细表;。

计量管理基础

计量管理基础
计量管理基础
目录
CONTENT
1 计量管理综述 2 计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文件 3 计量管理有关的术语 4 计量人员管理 5 计量标准器具的管理 6 测量器具的管理 7 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 8 企事业单位计量管理
一、什么是计量管理
计量管理综述
计量管理是指计量部门对所有测量手段和方法,以及获得、表示和测量结果的条件 进行的管理。
计量管理是计量技术管理、计量经济管理、计量行政管理和计量法制管理之间的总 称。
现代计量管理以法制计量为核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行政等管理手段,并以系 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现代化管理科学为理论基础的管理科学。
计量管理的职能是保证计量装置准确、可靠、客观、正确的计量电能的传输与消耗。
二、计量管理的特性
1989年11月6日国家技术监督局第4号发布。 6. 计量检定印、证管理办法
1987年7月10日国家计量局第231号发布。
二、和计量管理有关的技术文件
计量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文件
JJF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JJF1033-2016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审与表示 JJF1139-2005计量器具鉴定周期确定原则与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明细目录 CNAS-CL01(ISO/IEC17025:2017):测试与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定准则,2018年03月01
中心和国家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主要开展科学计量、法制计量、工程计量三个方面的 职责,有国家计量基准128项,标准346项,有证标准物质1538项,国际计量局公布的国 际互认的校准和测量能力1523项。 2. 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
始建于1965年,是国家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和国家质量检验、测试与标准研究机构, 有40项国家基准和副基准 3. 区域国家计量测试中心

计量基本概念及法规体系介绍

计量基本概念及法规体系介绍
8
6、量值传递的意义
1)、保障单位制的统一的重要手段:没有量值传递,量 值也就无源可溯,更谈不上统一的量值了; 2)、保证量值结果准确可靠的基础:量值传递是为了达 到保证全国量值准确可靠这一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和 技术保证。 例如:计量器具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误差。新制造的计量 器具必须用适当等级的计量标准来检定,经检定合格使 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条件的变化,需要定期用规定 等级的计量标准对其进行检定,根据检定结果进行修理 或继续使用。
6
3、特征:
1)统一性:计量最本质特征,现在已不仅仅局限 于一个国家的单位量值的统一,而且要实现全世界的 单位量值的统一; 2)准确性:“准”是计量工作的核心,必须达 到所预期的某种准确度; 3)法制性:国家对统一使用的计量单位,复现 单位量值的国家计量基准,以及进行量值传递的方法 、手段等用法律作出规定,对涉及贸易结算、安全防 护、环境监测和医疗卫生等领域的计量器具、计量方 法、计量手段等进行法律规定,以作为社会各界各行 业普遍遵循的准则; 4)社会性:计量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人民生活的 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d)法制性:来自于计量的社会性,量值的准确可靠不 仅依赖于科学技术手段,还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政 管理,特别是对国计民生有明显影响、涉及公众利益和可 持续发展或需要特殊信任的领域,必须由政府主导建立起 法制保障。否则,量值的准确性、一致性及溯源性就不可 能实现,计量的作用也难以发挥。 所以,计量不同于一般的测量。计量属于测量而又严 于一般的测量,可狭义认为,计量是与测量结果置信度有 关的、与不确定度联系在一起的规范化的测量。科技、经 济和社会发展对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要求越高,计 量的作用也就越显重要。 3、对象:目前主要是物理量,当前普遍开展和比较成熟 的“十大计量”,包括几何量、温度、力学、电磁、无线 电、时间频率、光学、电离辐射、声学和化学。

计量管理制度文号

计量管理制度文号

计量管理制度文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计量工作的管理,提高计量工作的质量,保障计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市各部门、单位从事计量活动的管理。

第三条计量管理制度是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实际情况,规范和约束计量工作,保障计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一系列制度和规定。

第四条计量管理制度的核心目标是保障计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计量工作的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章计量工作的组织管理第五条各部门、单位应当配备一定数量的计量人员,并进行专门培训和考核,保障计量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第六条设立计量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市计量工作,提出计量工作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议。

第七条由计量部门组织和实施计量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和检验,保障计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八条设立计量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计量工作的责任人和责任部门,建立定期评估和考核机制,促进计量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第九条加强计量工作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计量数据的管理和交换平台,提高计量数据的管理效率和质量。

第十条建立计量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计量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计量工作中的问题和错误。

第三章计量标准和方法第十一条制定并完善计量标准、方法和规范,推动计量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第十二条严格依据国家计量法规和标准,确定计量数据的来源和准确性,确保计量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第十三条加强计量仪器、设备的采购、管理和维护,保障计量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效果。

第十四条开展计量验收和检测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方法,对计量数据进行审查和检验。

第十五条加强计量工作的技术培训和交流,提高计量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推动计量工作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第四章计量数据的管理和应用第十六条建立计量数据的管理制度,确保计量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防止计量数据被篡改和泄露。

计量法律法规及监督管理

计量法律法规及监督管理

计量法律法规及监督管理1. 引言计量是指对物质和现象进行度量、计算和比较的科学方法和技术体系。

计量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工业生产、贸易、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为了保障计量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计量法律法规,并建立了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

2. 国内计量法律法规2.1 计量法《计量法》是我国的基础性法律,于1985年颁布实施,后经修订多次。

该法规定了计量的基本要求、计量单位的使用、计量器具的管理等内容。

它的核心原则是保障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以确保计量的公正性和公正性。

2.2 计量器具管理条例《计量器具管理条例》于1999年颁布实施,是对《计量法》的细化和具体实施。

该条例规定了计量器具的分类、型式批准、制造、销售、使用、维修等方面的管理要求。

此外,条例还明确了计量器具管理的职责和监管机构的职权。

2.3 计量认证管理条例《计量认证管理条例》于2014年颁布实施,对计量认证进行了规范。

计量认证是指对计量器具、计量标准、计量仪器和计量方法等进行确认的活动。

该条例明确了计量认证的申请程序、认证评审的内容和方法、认证结果的有效期等方面的要求。

3. 国际计量法律法规3.1 国际计量委员会(BIPM)国际计量委员会(BIPM)是联合国技术组织,负责推进全球计量标准和测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BIPM发布的《国际计量标准》(SI)是国际上使用的计量单位的统一体系。

3.2 国际法定计量器具管理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确保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例如,美国的《国际法定计量器具管理法案》规定了计量器具的强制性检定和认证要求,以及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

英国的《法定计量仪器管理法案》则规定了计量器具的强制性检定、认证和售后服务要求。

4. 计量监督管理体系为了确保计量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计量监督管理体系。

4.1 计量监督机构计量监督机构负责制定计量政策、规划和标准,组织计量检验和监督活动,对计量设施和计量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价。

论计量的标准化建设

论计量的标准化建设

论计量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完善计量体系是我国计量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而完善的计量标准体系又是建立和完善计量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它是规范计量行为、加强计量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

因此,加强计量的标准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计量标准化建设现状1、建立了较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

我国的计量行政管理体系几经变化,目前已形成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省、地( 市) 、县三级质量技术监督局为主负责组织《计量法》实施的计量行政管理体系。

自1999年起地方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实行了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

在国家质检总局的统一领导下,当前全国的计量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2、推行了统一的法定计量单位。

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普及活动,编制资料,举办各种学习班、讲座,增强人们主动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意识;坚持新闻、出版、教育先行的原则,对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单位不断进行宣传;对大、中、小学教材使用法定计量单位情况严格把关,定期检查,对编写教材的编辑、审校人员举办培训班;新制定、修订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检定规程,撰写研究报告、学术论文,都严格要求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3、计量标准建设不断加强。

我国的计量标准体系是在早期度量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目前已建立起长度、热工、力学、电磁、无线电、时间频率、光学、放射性、声学、化学等十大计量专业的有关计量标准和较为完善的计量标准考核制度,并纳入行政许可范畴。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计量法》和《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的计量标准考核工作,保证了国家计量标准体系量值的一致和准确可靠。

二、建立计量标准化的重要性1、标准化是现代计量技术的必要条件。

现代化的计量工作是以先进的科学化和高度的社会化为特征的。

先进的科学技术表现为计量过程速度加快、质量提高、节奏紧凑等要求增强;高度的社会化表现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没有科学管理是不可想象的。

同样,没有健全的计量标准也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国家计量管理规程

中国国家计量管理规程

中国国家计量管理规程
中国国家计量管理规程是指国家对计量活动进行统一管理的规定和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中国国家计量管理规程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制定和实施。

中国国家计量管理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计量单位的制定和管理:规定了计量单位的体系和命名规则,以及计量单位的认定和管理机制。

2. 计量器具的型式和规格:规定了计量器具的型式和规格的技术要求,以及计量器具的检定和检定结果的认定。

3. 计量标准和计量技术要求:规定了计量标准的建立和管理机制,以及计量技术的要求和标准的制定、认定和实施。

4. 计量检定和检定结果认定:规定了计量检定的程序和方法,以及计量检定结果的认定和公告机制。

5. 计量检测机构的认定和管理:规定了计量检测机构的认定和管理的程序和要求,以及计量检测机构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6. 进出口商品计量检验和计量监督:规定了进出口商品的计量检验和计量监督的程序和要求,以及进出口商品计量检验结果的认定和授权机制。

7. 计量器具生产和销售管理:规定了计量器具生产和销售的许可和监督管理的要求,以及计量器具生产和销售质量监督抽查的程序和方法。

通过制定和实施中国国家计量管理规程,可以有效保障计量活动的准确性和公正性,维护国家计量制度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计量学基础——计量管理

计量学基础——计量管理
21
第四节 我国的计量管理体系
一、 ISO9000-2000标准对计量工作的要 求
科学的PDCA管理循环以及ISO9000-2000版 标准归纳总结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即以顾客为 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的方法、管 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和与供方互利的关系适用于任何管理活动,当然 也适用于计量管理工作。
15
第三节 我国的计量管理体系
一、 中国计量行政管理体系
1、国家质量 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主要职责 1)制定计量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参与计量法 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和修订并组织实施。 2)负责推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3)建立和监督管理国家计量标准、计量标准和 标准物质,负责管理国家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 准物质的检定、审查和发证工作。
4
第一节 计量管理的概念
二、 我国计量管理的定义
我国计量管理的内容包括:计量器具控制、计量监 督和计量评审三个方面。
计量管理是为了保证计量单位制的统一,保证测量 的准确一致,所采用科学的、技术的以及法制的系统 措施,目的是充分发挥计量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最 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第一节 计量管理的概念
三、 我国的法制计量
中国的法制计量包括制定贯彻计量法律、法规 ,推行法定计量单位,建立和管理法定计量检定 机构,建立和监督管理计量基准、标准,开展强 制检定,监督管理市场计量行为,对制造、销售 、进口、使用和修理计量器具依法进行计量监督 管理。法制计量也涉及有关技术和行政管理。
在中国对计量器具实行强制检定和依法检定两 种检定方式。
8
第一节 计量管理的概念
4) 组织起草、审批颁布各项计量检定系统和检 定规程。
5) 编制和组织实施计量事业的长远规划和年度 计划。

我国的计量监督管理体制

我国的计量监督管理体制

我国的计量监督管理体制我国的计量监督管理体制旨在保障计量活动的公正、准确和可靠,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

该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提高质量监督水平,推动科技创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国的计量监督管理体制具备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为计量监督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等一系列专门法律和法规规范了计量活动的组织、实施、监督等方面的内容,明确了计量监督管理的目标和职责,为计量监督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其次,我国的计量监督管理体制贯彻分级管理原则,形成了职责明确、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全国计量监督管理的领导和统筹工作,各省、市、县级计量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计量监督管理。

各级计量监督管理机构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和协作机制,形成了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体系,有效地推动了计量监督工作的开展。

此外,我国的计量监督管理体制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保持计量监督管理的技术优势提供了支持。

国家质检总局和各级计量监督管理机构加大了科技创新投入,推动计量监督工作向智能化、信息化发展。

同时,注重培养高素质的计量监督管理人才,提高行业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确保计量活动的公正、准确和可靠。

最后,我国的计量监督管理体制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和标准,加强国际合作,提升监督管理水平。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计量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工作,参与国际计量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充分发挥我国在全球计量监督管理领域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国还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的计量监督管理理念、技术和标准,不断提高我国计量监督管理水平。

总之,我国的计量监督管理体制在法律法规、机构职责、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未来,我们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督力量建设,推动计量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计量体系知识题库

计量体系知识题库

计量体系知识题库1、完整的国家计量管理体系应由哪些部分组成?答:完整的国家计量体系应包括以下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国家计量法律法规体系;国家计量行政管理体系;国家计量基准和拥有各级计量标准的技术机构所构成的量值溯源体系。

2、请阐述我国的计量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答:我国计量法律法规体系主要由三个层次构成,即:由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由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布的地方性法规,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政府计量行政部门颁布的规章。

3、我国《计量法》是哪一年颁布和实施的?答:我国《计量法》是1985年9月6日颁布,1986年7月1日正式实施。

4、我国现行的政府计量行政管理体制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有何不同?答:根据《国务院批转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1999]8号文件精神,我国政府计量行政管理体制衽省以下垂直领导体制,县级计量行政部门作为地(市)计量行政部门的派出机构。

5、通常人们把计量工作根据其应用和管理的特点,划分为科学计量、工业计量和法制计量,您能阐述科学计量的作用吗?答:科学计量是计量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它为工业计量提供科学和技术手段,为法制计量提供技术保障。

6、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确定法制计量范围为“存在利益冲突和测量结果需要特殊信任的领域”,它与我国计量法中规定的“强制检定”领域是一致的,请阐述该领域的主要方面。

答:目前,该领域主要包括“贸易结算、安全防护、环境监测和医疗卫生”等四个方面。

7、我国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大国,为什么要把建立完整的国家计量体系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答:主要是因为,国家计量体系是国家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是国家工业经济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是参与构建全球计量体系提升测量信任度的条件。

答:建立计量法律法规体系作为规范社会计量活动的依据;建立国家计量基准体系作为全社会测量领域统一溯源的基础;建立行政监督执法机构及必要的技术机构以保证法律的实施。

计量行政管理

计量行政管理

修正前条款
修正后条款
第十条 计量检定必须按照国家计量检定系 统表进行。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由国务院计量行 政部门制定。
计量检定必须执行计量检定规程。 国家计量 检定规程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制定。 没有国家 计量检定规程的, 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 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分别制定 部门计量检定规程和地方计量检定规程, 并向国 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备案。
计量行政管理
标准计量股 2020年4月
第一部分 计量法律法规 第二部分 计量行政管理
计量法律法规
• 法律(1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1985年9月6日由第六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以中华人 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主席)令第28号公布,1986年7月 1日起施行。共六章35条。实施距今整整三十三年四个月 了。期间分别于2009年、2013年、2015年、2017年、 2018年经过五次修正。近十多年来,国家局修订稿征求过 多次意见,但至今还没有重新修订。计划经济时代颁布实 施的,远远不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了。相当滞后 了。
第二十八条 制造、 销售、 使用以欺骗 消费者为目的的计量器具的, 没收计量器具 和违法所得, 处以罚款; 情节严重的, 并 对个人或者单位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有关 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 制造、 修 理、 销售的计量器具不合格,造成人身伤亡 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比照《刑法》 第一百 八十七条的规定, 对个人或者单位直接责任 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的决定修 改)
修正前条款
修正后条款
第三条 国家采用国际单位制。 国际单位制计量单位和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 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名称、 符号 由国务院公布。 非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应当废除。 废除的办法由国务 院制定。

我国法制计量管理体系20160314.

我国法制计量管理体系20160314.

二、量值传递系统 a)机构(依法设置、依法授权、自主设立); b)检定系统表; c)基准、标准装置; d)国家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工作计量器具.
三、量值溯源 1、概念: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连续比 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参 考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2、量值溯源实现方式:校准;
(二)
测 量(过程)
被测量与标准量进行 正确比较,确定比例 系数的过程。 L=Q×E L:被测量; Q:比例系数; E:测量单位
2018/11/21
L
Q=10
L=10E E
4
(一)
计量的概念
•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确保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为了经济而有 效地满足社会对测量的需要,应从法制、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开展 计量工作。计量的内容通常可概括为六个方面: • 1、计量单位与单位制; • 2、计量器具(或测量仪器),包括实现或复现计量单位的计量基 准、计量标准与工作计量器具; • 3、量值传递与溯源,包括检定、校准、测试、检验与检测; • 4、物理常量、材料与物质特性的测定; • 5、测量不确定度、数据处理与测量理论及其方法; • 6、计量管理,包括计量保证与计量监督等。
二、计量标准 1、概念:是将计量基准(标准)的量值传递给 工作计量器具的一类计量器具。 2、必备条件 a)较高稳定性;b)具有传递功能;c)经批准 3、分类 a)按法律地位分:社会公用、非社会公用; b)按等级分:原级(最高)、次级; 4、建立:1)法定建立;2)授权建立。
5、管理 a)《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b)《计量标准考核办法》; 6、考核程序 a)申请提出; b)初审期限 (一个月) ; c)受理依据(规程、规范) ; d)指定承担考核机构(建有计量标准) ; e)考核实施(现场考核、函审) ; f)审核发证。 7、考核的依据:《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JJF1033-200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计量行政管理体系
中国的计量行政管理体系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计量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计量行政管理机构所组成。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是国务院统一管理标准化、计量、质量工作并行使执法监督职能的直属机构。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有关计量工作的主要职责是:
■制定计量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参与计量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修订并组织实施
■负责推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建立和监督管理国家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负责管理国家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的鉴定、审查和发证工作
■组织制、修订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技术规范并组织实施。

■组织、管理全国量值传递,负责管理全国计量标准考核和计量检定人员考核工作。

■组织制定市场计量行为规范,规范市场计量行为;管理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工作;组织计量仲裁检定,调解计量纠纷。

■依法监督管理全国计量器具,负责计量器具的型式批准、许可证发放、进口审查及质量监督抽查。

■负责管理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和全国计量授权工作,规范社会公正计量服务机构。

■监督、管理全国工业计量工作,指导企业加强计量技术基础,开展计量增效活动,建立计量自律机制。

■依法对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计量认证。

■负责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中国秘书处和国际米制公约组织(CGPM)、亚太法制计量论坛(APLMF)等的对口业务工作。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内设计量司,负责管理全国的计量工作。

计量司下设计量管理处、法制计量处、量值传递处、单位制办公室。

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是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管计量业务的职能机构,业务上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领导,各省级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内设计量处,负责在本省范围内贯彻执行计量法律、法规,推行法定计量单位,组织建立、审批本省最高计量标准,实施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制造、修理许可证的发放、开展量值传递,查处商品量和市场计量违法行为等。

国务院有关部门计量管理机构
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是产业部门),为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管理本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计量工作,设置了本部门的计量行政管理机构。

其主要职责是:
负责管理本部门所属企事业单位的计量工作,在本部门贯彻执行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制定本部门计量工作的规划,编制部门最高计量标准器具的配备和更新计划;组织部门内的建标考核、计量检定人员的培训和技术考核;组织重点计量科技项目的研究、计量新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接受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业务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