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第二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管理会计第二章答案

管理会计第二章答案

第二章:答案1.解:(1)将设备用于生产的机会成本为15000元;将设备用于出租的机会成本为20000元(2)生产与出租相比,差量收入为35000元,差量成本为30000,差量收益为5000元,因此,应选择将设备用于生产。

2.解:(1)采用高低点法对电费进行分解。

设高点的成本性态为: y1=a+bx1低点的成本性态为: y2=a+bx2有上述两式可得:b=(y1-y2)\(x1-x2)取最高点(1800,7250)、低点(900,4250),将数据代入b中,得b=3.33 a=1256 因此,混合成本的数学模型为:y=1256+3.33xb=3.25 a=1310.42因此,电费的线性回归模型为:y=1310.42+3.25x(2)根据求得的回归方程y=1310.42+3.25x ,当产量x=1700时,电费y=6835.42元。

3.解:(1)各年损益计算如表所示。

(2)由上表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到:当产量等于销量且无期初存货时,两种计算成本法下的利润完全相同;当产量大于销量时且无期初存货时,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小于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当产量小于销量时,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大于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

4.解、;量高于2013年生产量,使单位产品成本中的固定成本相应地更低,导致销售的产品所负担的单位固定成本也比2013年低。

因此,出现了销售量虽然大幅度上升,但是由于生产量降低,最终的营业净利反而降低的结果。

定成本,在销量一定的情况下会增加利润,因而企业会重视生产环节;相反,在变动成本法下,由于固定成本被视作期间成本,只有增加销量才能增加贡献毛益,从而增加利润,所以企业会相对重视销售环节。

管理会计师(初级)管理会计概论第二章课后习题

管理会计师(初级)管理会计概论第二章课后习题

管理会计师(初级)管理会计概论第二章课后习题第1题(单选题)绩效管理领域应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包括()。

A 本量利分析B 标杆管理C 项目管理D 平衡计分卡正确答案:D知识点:会计概论第二章第一节知识点题目解析:绩效管理领域应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包括平衡计分卡第2题(单选题)预算管理领域应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包括()。

A 本量利分析B 标杆管理C 边际分析D 全面预算管理正确答案:D知识点:会计概论第二章第一节知识点题目解析:预算管理领域应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包括全面预算管理第3题(多选题)营运管理领域应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包括()。

A 本量利分析B 敏感性分析C 边际分析D 标杆管理E 平衡计分卡正确答案:ABCD知识点:会计概论第二章第一节知识点题目解析:营运管理领域应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包括本量利分析、敏感性分析、边际分析、标杆管理第4题(单选题)以下哪项不属于概括性指引组成部分。

()A 总则B 应用程序C 附则D 操作指南正确答案:D知识点:会计概论第二章第二节知识点题目解析:概括性指引一般由总则、应用程序和附则等组成,点明了相关管理会计领域的主要工具方法,概括总结了本领域内相关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共性内容第5题(多选题)财政部拟定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等22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内容涉及()。

A 战略管理B 预算管理C 成本管理D 绩效管理E 投融资管理正确答案:ABCDE知识点:会计概论第二章第二节知识点题目解析:2016年12月14日财政部拟定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等22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由6项概括性指引和16项工具方法指引组成,内容涉及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和其他领域第6题(多选题)I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包括()。

A 规划与报告B 制定决策C 技术技能D 运营技能E 领导技能正确答案:ABCDE知识点:会计概论第二章第二节知识点题目解析:IMA管理会计能力管理会计能力框架包括:规划与报告技能;制定决策;技术技能;运营技能;领导技能。

《管理会计(第二版)》习题答案

《管理会计(第二版)》习题答案
解:
月份
机器工时x
维修费y
x2
y2
xy
1
1 100
1 050
1 210 000
1 102 500
1 155 000
2
600
850
360 000
722 500
510 000
3
1 150
1 250
1 322 500
1 562 500
1 437 500
4
800
950
640 000
902 500
760 000
复习思考题5、6、8
文字叙述题目(略)
复习思考题7
要求(1):利用高低点法和回归直线法进行成本分解。
①表2-13资料
A.利用高低点法将下列资料中的半变动成本加以分解:
解:
B.利用回归直线法将下列资料中的半变动成本加以分解:
解:
月份
业务量(x)
半变动制造费用(y)
x2
y2
xy
1
150
80
22 500
6 400
复习思考题10
要求(1):准备一个本季度的产品制造成本计划。
解:
Messinger制造公司产品制造成本计划
20××年3月31日 单位:元
项目
金额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间接材料
间接人工
制造设备折旧
设备使用费
各种车间管理费用
本期产品制造成本
加:期初在产品成本
小计
减:期末在产品成本
本期产成品成本
378 000
由于方案3可实现利润为55 000元,所以方案3更优。
要求6:根据要求4,计算销售多少数量能使采用销售佣金和固定工资方案的利润相等?

管理会计第2章习题答案

管理会计第2章习题答案

《管理会计》(毛付根主编)第二章练习题答案1、解:设bx a y +=(1)高点(6,7),低点(2,4)分别代入方程:分别代入方程:îíì==Þîíì+=+=75.05.22467b a x a x a 则:x y 75.05.2+= (2)略)略(3)根据最小平方法原理,建立标准方程: ïîïíì+=+=ååååå2x b x a xy x b na y 将有关数据代入计算:将有关数据代入计算:îíì==74.071.2b a 则有:x y 74.071.2+= 也可以运用Excel2007求得。

求得。

(4)当8=x 时:根据(1),x y 75.05.2+==8.5(千元)(千元) 根据(3),x y 74.071.2+==8.65(千元)(千元)注意:结论不要用分数表示,还要有计量单位。

2、解:设bx a y +=(1)高点(20000,5000),低点(15000,4000)则:2.0150002000040005000=--=D D =x yb将高点代入方程:200002.05000´+=a 则1000=a x y 2.01000+= (2)当1800=x 时,=´+=18002.01000y 4600(元)(元)3、说明:此题“净利润”改为“税前利润”。

解:变动成本法计算:解:变动成本法计算: 利 润 表 项 目 第一年第一年第二年第二年销售收入销售收入20000×15=3000015=30000 30000×15=45000015=450000 —变动成本—变动成本 20000×5=1000005=10000030000×5=1500005=150000贡献毛益贡献毛益200000 300000 —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固定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 180000 180000 固定销售与管理费用固定销售与管理费用 25000 25000 税前利润税前利润-5000 95000 完全成本法计算:完全成本法计算:第一年:单位固定制造费用=30000180000=6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5+6=11 第二年:单位固定制造费用=24000180000=7.5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5+7.5=12.5 利 润 表项 目 第一年第一年 第二年第二年销售收入销售收入 20000×15=3000015=30000 30000×15=45000015=450000—销售成本:—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期初存货0 110000 本期生产本期生产 30000×11=33000011=330000 24000×12.5=30000012.5=300000可供销售可供销售330000 410000 期末存货期末存货 10000×11=11000011=110000 4000×12.5=5000012.5=50000合计合计220000 360000 毛利毛利80000 90000 销售与管理费用销售与管理费用25000 25000 税前利润税前利润55000 65000 差异原因分析:差异原因分析:第一年:生产量(30000件)大于销售量(20000件),期末产成品盘存10000件“吸收”了固定性制造费用60000元(即10000×6),因而使第一年产品销售成本减少60000元,税前利润就增加60000元[即利润差异=55000-(-5000)]。

管理会计第二章课后题

管理会计第二章课后题

单选1.管理会计于(C )来开始逐渐引进我国。

A.20世纪50年代B. 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 20世纪80年代2.管理会计职能的侧重点是(B )。

A.协调现在B.规划未来C.控制现在D.考评过去3.管理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A )。

A.企业各级管理人员B.投资者C.债权人D.政府有关部门多选1.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有(BCD )A.制定经营目标B.提供管理信息C.直接参与决策D.实际业绩考核2.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主要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ABCD )等管理信息A.制定决策和计划B.业绩评价和激励C.评价企业竞争地位D.指导和控制经营活动3管理会计的特点包括(ABD )A.重点在于规划未来B.兼顾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与局部C.受企业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的制约D.管理会计报告不具备法律责任4.规划与决策会计的内容包括(ABD )A.短期经营决策B.长期投资决策C.成本控制D.预算管理5.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相同点表现在(ABD )A.使用的方法相同B.工作对象相同C.最终目的一致D.基本信息同源6.管理会计的职能是(ACD )A.规划B.协调C.控制D.考评7.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表现在(ABC )A.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B.两者的工作对象相同C.两者的目标一致D.两者的服务对象相同判断1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使用的方法更为灵活多样。

(Y )2.管理会计从传统的,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成为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独立领域,它与财务会计有着显著的区别,没有内在的联系。

(N )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完全不同。

(N )4.规划与决策会计和控制与责任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两大基本内容。

(Y )5. 管理会计在每一个具体步骤上都与企业管理相配合。

(Y )名词解释1.运筹学运筹学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它是本世纪4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在决策时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依据,是实现有效管理、正确决策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2.行为科学可划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

管理会计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管理会计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管理会计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习题答案
(一)
解:1、高低点法:
(2)计算y=a+b某中的a、b值:
b=(10500-8800)/(50-40)=170元
将b代入高点:
10500=a+170某50a=2000
或将b代入低点:
8800=a+170某40a=2000
(3)将a、b值代入y=a+b某中,则成本性态模型为:
y=2000+170某
这个模型说明单位变动成本为170元,固定成本总额为2000元。

2、回归直线法:
应用最小平方法原理,求解y=a+b某中a、b两个待定参数,应用公式求得:b=(6某2541900-266某57100)/(6某11854-2662)=170.65(元)
a=(57100-170.65某266)/6
=1951.19(元)
则成本性态模型为:
y=1951.19+170.65某
(二)
解:1、变动成本法:
(1)单位产品成本=10+5+7=22元
(2)期间成本=4000+4某600+1000=7400元
(3)销货成本=22某600=13200元
(4)边际贡献=40某600-(22某600+4某600)=8400元税前利润=8400-(4000+1000)=3400元
2、完全成本法:
(1)单位产品成本=22+4000/1000=26元
(2)期间成本=4某600+1000=3400元
(3)销货成本=26某600=15600元
(4)税前利润=40某600-15600-3400=5000元。

管理会计白玉芳第二章成本性态分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教材

管理会计白玉芳第二章成本性态分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教材

第二章成本性态分析思考与练习题答案一、思考题1、什么是成本?如何理解成本信息在管理会计中的作用。

成本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耗费的各种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机会等等。

在财务会计中,成本是根据财务报表的需要定义的,即成本是指取得资产或劳务的支出,它们由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来规范,因此可以称之为“报表成本”、“制度成本”或“法定成本”。

在管理会计中,成本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

从管理会计角度看,成本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对象化的、以货币表现的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应当或可能发生的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牺牲或代价。

成本信息在管理会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开展经营决策、制订竞争性策略、改善经营行为、评价经营业绩的基本前提之一。

从管理会计角度看,管理人员需求的各种信息绝大部分与成本有关,成本-效益分析是任何一项经济决策都必须开展的。

企业管理当局在经营决策和日常控制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以成本数据为基础,进行加工、改制和延伸,并适应不同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2、成本按经济用途应怎样分类?这种分类有什么优缺点?成本的经济用途划将成本分为三类,即生产成本、营销成本和管理成本三大类:生产成本也称制造成本,它是指为生产(制造)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成本。

生产成本又可根据其具体的经济用途分为料、工、费三大项目。

营销成本也称销售费用,指企业为推销产品所发生的一切费用,一般包括广告费、展览费、推销费、运输费、销售人员的差旅费和工资等费用。

管理成本指制造成本和营销成本以外的由企业管理当局或各职能科室在进行企业管理时所发生的一切费用,一般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和职能科室的办公费、邮电费、水电费、管理人员薪金等。

优点:第一,能清楚地反映产品成本结构,便于与本企业历史资料或同行业数据比较,用来评价和考核目标成本的执行情况,分析成本升降原因,明确经济责任,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

第二,这种分类将总成本分为生产成本、营销成本和管理成本三大类,有利于“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的划分,贯彻“配比”原则。

管理会计》书后题答案

管理会计》书后题答案

第二章习题参考答案五、业务题P77-781.解:单位:元2.解:以x、y分别表示销售额和维护保养费,b=最高点和最低点成本之差÷最高点和最低点业务量之差=(37 800-34 000)÷(560 000-480 000)=0.0475a=最高点混合成本总额-b×最高点业务量=37 800-0.0475×560 000=11 200(元)y=11 200+0.0475x3.解:实用文档实用文档33.77991639614808998961639)x (xnyx x y x a 22n1i n1i i 2in 1i n 1i n1i iiin 1i i2i ≈-⨯⨯-⨯=--=∑∑∑∑∑∑======(千元)36.4991639689699148086)x(xnyx y x n b 2n1i n1i 2i 2in1i n1i n1i iiii≈-⨯⨯-⨯=--=∑∑∑∑∑=====(千元/千人) ∴y=a+bx=77.33+4.36x六、案例分析题 P78-79实用文档32.1290232006256000097968000002320029600062560000)x (xnyx x y x a 22n1i n1i i 2in 1i n 1i n1i iiin 1i i2i ≈-⨯⨯-⨯=--=∑∑∑∑∑∑======(元)26.1223200625600009296000232007968000009)x(xnyx y x n b 2n1i n1i 2i 2in1i n1i n1i iiii≈-⨯⨯-⨯=--=∑∑∑∑∑=====(元/件)∴y=1 290.32+12.26x选择“回归直线法”的理由:“合同认定法”和“工程法”的本案例资料不可行;“账户分析法”的准确度不高;“高低点法”不适合成本变动趋势波动比较大的M 公司使用,如果使用将产生比较大的误差;“散点图法”是根据目测绘制出来的,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其准确度不高;最后“回归直线法”使用了微积分当中的极值原理,在六个方法中具有最高的精确度。

管理会计(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资料讲解

管理会计(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资料讲解
y=26000+294x
五、案例分析题
该化工厂在对总成本进行分解时,把明显属于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的项目剔除后,其余作为混合成本,用一定方法进行分解。这种做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从混合成本的结构来,许多费用都不是线性的,如修理费用,虽然4月份产量最高,但费用较低。
2.下脚料不能作为混合成本处理。
3.将大部分近似变动成本和近似固定成本都已分别归入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剩下的少数费用性质比较复杂,而且有些费用的发生没有规律,这部分费用一般难以用公式单独分解。否则,矛盾就比较突出,如本案例计算出的结果就很不合理。
(3)依据回归直线法得到的成本函数模型:y=1310.42+3.25x
将产量x=1900代入模型中,求得电费y=7485.42(元)
2、采用回归直线法对进行分解。
r=0.99→+1
所以X与Y基本正相关
b=9.98,a=181.74
建立成本函数模型:y=181.74+9.98x
3、(1)分步分析程序
8月份混合成本=82500-60000-10000=12500(元)
要求:
(1)根据上述资料,分别采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确定第一和第二年的净收益。
变动成本法计算确定的第一年的净收益=140000*(6.5-4)-160000-50000=140000元
完全成本法计算确定的第一年的净收益=140000*(6.5-4)-160000*140000/180000-50000=175555.56元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管理会计2到6章习题答案

管理会计2到6章习题答案

第2章习题答案 (1)高低点法根据图表的资料可以看出,最高点为1月份,最低点为2月份 b=(12600-8600)/(4500-2900)=2.50(元) a=12600-2.5×4500=1350(元) 或 =8600-2.5×2900=1350(元)故,维修成本的公式可表达如下:y=1350+2.5x (2)回归直线法b=(n ∑xy - ∑x ∑y)/[n ∑x 2– (∑x)2] a=(∑y - b ∑x )/n运用本公式和上例数据可得: Y=1970+2.35x第3章习题答案 1.(1))(1000025300000件=-=x (图略) 盈亏临界点销售额=10000*5=50000(元)(2)安全边际量=x-x 0=28000-1000=18000(件) 安全边际额= 18000*5=90000(元) 安全边际率=18000/28000=64.3%(3)税前利润=(5-2)*28000-30000=54000(元)2.(1))(750026300000件=-=x 安全边际量=20000-7500=12500(件)税前利润=(6-2)*20000-30000=50000(元)(2))(218752630000%15150000件)(销售量=-++=(3))(240002660003000060000件销售量=-++=4. A 产品边际贡献率=(100-80)/100=20%B 产品边际贡献率=(120-90)/120=25%C 产品边际贡献率=(160-112)/160=30% A 产品销售比重=600*100/200000=30% B 产品销售比重=500*120/200000=30% C 产品销售比重=500*160/200000=40%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20%*30%+25%*30%+30%*40%=25.5% 综合盈亏临界点销售额=45900/25.5%=180000(元) A 产品盈亏临界点销售额=18000*30%=54000(元) A 产品盈亏临界点销售量=54000/100=540(件) B 产品盈亏临界点销售额=18000*30%=54000(元) B 产品盈亏临界点销售量=54000/120=450(件) C 产品盈亏临界点销售额=18000*40%=72000(元) C 产品盈亏临界点销售量=72000/160=450(件)5.(1)盈亏临界点销售量=120000/(50-30)=6000(件) 保本点作业率=6000/8000=75%安全边际率=1-保本作业率=1-75%=25% 边际贡献率=(50-30)/50=40%销售利润率=25%*40%=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25%*40%=10% (2)令销售量为x ,则 (1-6000/x )*40%=16%X=10000(件)6.(1))(5000060/366020000元)(盈亏临界点销售额=-=税前利润=(60-36)*1000-20000=4000(元) (2)154000100060=⨯==p sx s η 94000100036-=⨯-=-=p sx b η 640001000)3660(=⨯-=⋅=p x cm x η 5400020000-=-=-=p a a η (3)TP=6000△P=6000-4000-2000(元) △P/P=2000/4000=50%△S/S=(△P/P )/s η=50%/15=3.3% S 1=60*(1+3.3%)=62(元) △b/b=(△P/P )/b η=50%/(-9)=-5.56%b1=36*(1-5.56%)=34(元)△x/x=(△P/P)/xη=50%/6=8.33%x1=1000*(1+8.33%)=1083(件)△a/a=(△P/P)/aη=50%/(-5)=-10%a1=20000*(1-10%)=18000(元)第4章习题答案1·解:(1)用算术平均法汁算,1999年彩色显像管预测销售量=(25+30+36+40+50)/5=36.2(万只)(2)用加权平均法。

《管理会计》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管理会计》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在财务会计中,应当将销售费用归属于下列各项中的()。

A.制造费用B.主要成本C.加工成本D.非生产成本2、按照管理会计的解释,成本的相关性是指()A.与决策方案有关的成本特性B.与控制标准有关的成本特性C.与资产价值有关的成本特性D.与归集对象有关的成本特性3、阶梯式混合成本又可称为()A.半固定成本B.半变动成本C.延期变动成本D.曲线式成本4.将全部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所采用的分类标志是( )A.成本的目标B.成本的可辨认性C.成本的经济用途D.成本的性态5、在历史资料分析法的具体应用方法中,计算结果最为精确的方法是()。

A.高低点法B.散布图法C.回归直线法D.直接分析法6、当相关系数r等于+1时,表明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是()。

A.基本正相关B.完全正相关C.完全无关D.基本无关7、在不改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前提下,采取降低固定成本总额的措施通常是指降低()。

A.约束性固定成本B.酌量性固定成本C.半固定成本D.单位固定成本8、单耗相对稳定的外购零部件成本属于()。

A.约束性固定成本B.酌量性固定成本C.技术性变动成本D.约束性变动成本9、下列项目中,只能在发生当期予以补偿,不可能递延到下期的成本是()。

A.直接成本B.间接成本C.产品成本D.期间成本10、为排除业务量因素的影响,在管理会计中,反映变动成本水平的指标一般是指()。

A.变动成本总额B.单位变动成本C.变动成本的总额与单位额D.变动成本率11、在管理会计中,狭义相关范围是指()A.成本的变动范围B.业务量的变动范围C.时间的变动范围D.市场容量的变动范围12、在应用历史资料分析法进行成本形态分析时,必须首先确定a,然后才能计算出b的方法时()A.直接分析法B.高低点法C.散布图法D.回归直线法13、某企业在进行成本形态分析时,需要对混合成本进行分解。

据此可以断定:该企业应用的是()A.高低点法B.回归直线法C.多步分析程序D.同步分析程序14、在应用高低点法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时,选择高点坐标的依据是()A.最高的业务量B.最高的成本C.最高的业务量和最高的成本D.最高的业务量或最高的成本1、D2、A3、A4、D5、C6、B7、B8、C 9、D 10、B 11、B 12、C 13、C 14、A二、多项选择题1.成本按其核算的目标分类为( )。

管理会计课后习题答案(全)

管理会计课后习题答案(全)

管理会计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总论一、单项选择题1. B2. C3. D4.A二、多项选择题1. ABCD2. ABCD3. ABCD4. ABC5. ABCD三、判断题1.√2. √3.×4.√5.×6.√第二章成本性态与变动成本法一、单选题1. D2. C3. B4.A5.C6.D7.B8.D9.D 10. B二、多项选择题1. AB2. ACD3. AB4. AB5. ABC6. BCD7. ABD 8.ABCD 9.BC 10.CD三、判断题1.×2.×3.√4.×5.√6.√7.×8.√四、实践练习题实践练习1某企业生产一种机床,最近五年的产量和历史成本资料如下:要求: (1)采用高低点法进行成本性态分析;(2)采用回归直线法进行成本性态分析。

解:(1)采用高低点法进行成本性态分析:460=a+50b550=a+70b, 故b=(550-460)÷(70-50)=4.5; a=460-50×4.5=235则 Y=235+4.5X(2)采用回归直线法进行成本性态分析:b=(5×150925-300×2495)÷(5×18250-300×300)=4.9a=(2495-4.9×300)÷5=205(万元)则 Y=205+4.9X实践练习2已知:某企业本期有关成本资料如下:单位直接材料成本为10元,单位直接人工成本为5元,单位变动性制造费用为7元,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为4,000元,单位变动性销售管理费用为4元,固定性销售管理费用为1,000元。

期初存货量为零,本期产量为1,000件,销量为600件,单位售价为40元。

要求:分别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有关公式计算下列指标:(1)单位产品成本;(2)期间成本;(3)销货成本;(4)营业利润。

解:变动成本法:(1)单位产品成本=10+5+7=22元(2)期间费用=4000 +(4×600+1000)=7400元(3)销货成本=22×600=13200元(4)边际贡献=40×600-(22×600+4×600)=8400元营业利润==8400-(4000+1000)=3400元完全成本法:(1)单位产品成本=22+4000/1000=26元(2)期间费用=4×600+1000=3400元(3)销货成本=26×600=15600元(4)营业利润=(40×600-15600)- 3400=5000元实践练习3已知:某厂只生产一种产品,第一、二年的产量分别为30 000件和24 000件,销售量分别为20 000件和30 000件;存货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

管理会计答案

管理会计答案

第二章课后习题1。

解:(1)高低点法:b=△y/△x=(7000-4000)/(6—2)=750a=4000-2×750=2500故y=750x+2500(2)散布图法:0 1 2 3 4 5 6 7 产量(件)如图所示,a=2500 b=(7000-2500)/6=750故y=750x+2500(3)回归分析法:故y=742.86x+2714.29(4)当x=8时,高低点法:y=750×8+2500=8500散布图法:y=750×8+2500=8500回归分析法:y=742。

86×8+2714.29=8657。

173。

变动成本法下:第一年净利润=20000×(15—5)—180000—25000=-5000(元)第二年净利润=30000×(15—5)-180000—25000=95000(元)完全成本法下:第一年净利润=20000×(15—5—180000/30000)—25000=55000(元)第二年净利润=30000×15—【10000×11+20000×(5+180000/24000)】-25000=65000(元)差异原因:完全成本法下,第一年的存货10000件,吸收了固定性制造费用60000元,使第一年的产品销售成本减少了60000元,从而使税前利润增加60000元。

到第二年,由于第一年末结转的10000件存货成本60000元成了第二年的产品销售成本,使第二年的产品销售成本增加了60000元;而第二年的存货4000件,吸收了固定性制造费用30000元,使第二年的产品销售成本减少了30000元,从而第二年的产品销售成本共增加了30000元,税前利润减少了30000元.4.变动成本法下:单位产品成本=(20000+32000)/4000+6=19(元/件)期末存货成本=500×19=9500(元)完全成本法下:单位产品成本=(20000+32000)/4000+6+28000/4000=26(元/件)期末存货成本=500×26=13000(元)第二章课堂练习1.某车间一个月的业务量为20000小时,维修成本为5000元;在业务量降低为15000小时,维修成本减少为4000元.请求出该车间维修成本的一般公式,并预计业务量为18000小时的维修成本.解:设业务量为x小时,维修成本为y元,维修成本一般公式为y=a+bx则由题可知:5000=a+b×20000 4000=a+b×15000解得a=1000 b=0.2 故y=0.2x+1000当x=18000时,y=4600(元)2。

《管理会计(第二版)》习题答案

《管理会计(第二版)》习题答案

第二章多元化成本概念复习思考题1要求:由上段所述,试指出哪些项目属于下列成本项目〔一项成本可能具备一种以上的成本项目〕。

解:复习思考题2要求:请据此确定产品丙应否停产?解:差别收入=150000〔元〕差别成本=105000+15000=120000〔元〕差别收入超过差别成本30000元。

可见,产品丙不应停产。

复习思考题3问题〔1〕:假定〔a〕旅客有35人,〔b〕旅客有50人,〔c〕旅客有80人,每位旅客的单位成本是多少?问题〔2〕:假定国际旅游公司预计8月份有1500位参加者,且共计需要18架客机,问每位旅客的单位成本又是多少?可以用问题〔1〕中的单位成本预计8月份的成本吗?解:100 000×18÷1500=1200〔元/人〕根据预计的人数分别进行成本预测。

复习思考题4要求〔1〕:匹配以上业务职能和相应的典型成本动因。

要求〔2〕:对以上东湖制药厂业务职能各举一项成本动因。

〔略〕复习思考题5、6、8文字叙述题目〔略〕复习思考题7要求<1>:利用高低点法和回归直线法进行成本分解。

①表2-13资料A.利用高低点法将下列资料中的半变动成本加以分解:解:B.利用回归直线法将下列资料中的半变动成本加以分解:②表2-14资料要求〔1〕:利用高低点法进行成本分解:〔略〕要求〔2〕:利用回归直线法进行成本分解:<保留2位小数>要求〔2〕:分析机器工时与维修费之间的相关程度。

解:机器工时与维修费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性。

复习思考题9要求〔1〕: 编制附有产品成本附表的利润表。

就产量而言,判断各个成本项目是变动成本还是固定成本。

解:利润表编制单位:Compbell公司20×7年单位:元说明:管理费用包括厂房设备财产税、厂部设备火灾保险费用;销售费用包括促销费用、销售员工薪水、运输费用、售后服务费。

Compbell公司产品成本一览表说明:假设材料装卸成本发生在材料验收入库后的企业内部装卸。

管理会计第二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管理会计第二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课后习题思考题1.管理会计对成本就是如何进行分类得?各种分类得主要目得就是什么?管理会计将成本按各种不同得标准进行分类,以适应企业经营管理得不同需求。

1、按成本经济用途分类:制造成本与非制造成本。

主要目得就是用来确定存货成本与期间损益,满足对外财务报告得需要。

2、按性态分类: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与混合成本。

按性态进行划分就是管理会计这一学科得基石,管理会计作为决策会计得角色,其许多决策方法尤其就是短期决策方法都需要借助成本性态这一概念。

3、按可控性分类: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4、按就是否可比分类:可比成本与不可比成本5、按特定得成本概念分类:付现成本与沉没成本、原始成本与重置成本、可避免成本与不可避免成本、差别成本与边际成本、机会成本6、按决策相关性分类: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2.按成本性态划分,成本可分为几类?各自得含义、构成与相关范围就是什么?按成本性态可以将企业得全部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与混合成本三类。

(1)固定成本就是指其总额在一定期间与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变动得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得成本。

但就是符合固定成本概念得支出在“固定性”得强弱上还就是有差别得,所以根据这种差别又将固定成本细分为酌量性固定成本与约束性固定成本。

酌量性固定成本也称为选择性固定成本或者任意性固定成本,就是指管理当局得决策可以改变其支出数额得固定成本。

约束性固定成本与酌量性固定成本相反,就是指管理当局得决策无法改变其支出数额得固定成本,因而也称为承诺性固定成本,它就是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能力所必须负担得最低固定成本,其支出得大小只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得规模与质量,因而具有很大得约束性,企业管理当局不能改变其数额。

固定成本得“固定性”不就是绝对得,而就是有限定条件得,这种限定条件在管理会计中叫做相关范围,表现为一定得期间范围与一定得空间范围。

就期间范围而言,固定成本表现为在某一特定期间内具有固定性。

从较长时间瞧,所有成本都具有变动性,即使“约束性”很强得约束性固定成本也就是如此。

管理会计第二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管理会计第二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课后习题思考题1.管理会计对成本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各种分类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管理会计将成本按各种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不同需求。

1.按成本经济用途分类: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

主要目的是用来确定存货成本和期间损益,满足对外财务报告的需要。

2.按性态分类: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

按性态进行划分是管理会计这一学科的基石,管理会计作为决策会计的角色,其许多决策方法尤其是短期决策方法都需要借助成本性态这一概念。

3.按可控性分类: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4.按是否可比分类:可比成本和不可比成本5.按特定的成本概念分类:付现成本和沉没成本、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可避免成本和不可避免成本、差别成本和边际成本、机会成本6.按决策相关性分类: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2.按成本性态划分,成本可分为几类各自的含义、构成和相关范围是什么按成本性态可以将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类。

(1)固定成本是指其总额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

但是符合固定成本概念的支出在“固定性”的强弱上还是有差别的,所以根据这种差别又将固定成本细分为酌量性固定成本和约束性固定成本。

酌量性固定成本也称为选择性固定成本或者任意性固定成本,是指管理当局的决策可以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固定成本。

约束性固定成本与酌量性固定成本相反,是指管理当局的决策无法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固定成本,因而也称为承诺性固定成本,它是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能力所必须负担的最低固定成本,其支出的大小只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与质量,因而具有很大的约束性,企业管理当局不能改变其数额。

固定成本的“固定性”不是绝对的,而是有限定条件的,这种限定条件在管理会计中叫做相关范围,表现为一定的期间范围和一定的空间范围。

就期间范围而言,固定成本表现为在某一特定期间内具有固定性。

从较长时间看,所有成本都具有变动性,即使“约束性”很强的约束性固定成本也是如此。

管理会计第二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管理会计第二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管理会计第⼆章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三章本—量—利分析思考题1.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有哪些?说明它们的具体含义。

(1)相关范围假设,即本—量—利分析中对成本性态的划分都是在⼀定的相关范围之内的。

相关范围假设包含“期间”假设和“业务量”假设两层意思。

(2)模型线性假设。

具体包括:固定成本不变假设;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销售收⼊与销售数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

(3)产销平衡假设。

由于本—量—利分析中的“量”指的是销售数量⽽⾮⽣产数量,在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这个量也就是销售收⼊。

换句话说,本—量—利分析的核⼼是分析收⼊与成本之间的对⽐关系。

但产量这⼀业务量的变动⽆论是对固定成本还是变动成本都可能产⽣影响,这种影响当然也会影响到收⼊与成本之间的对⽐关系。

所以从销售数量的⾓度进⾏本—量—利分析时,就必须假定产销关系平衡。

(4)品种结构不变假设。

本假设是指在⼀个多品种⽣产和销售的企业中,各种产品的销售收⼊在总成本中所占的⽐重不会发⽣变化。

上述假设的背后都暗藏着⼀个共同的假设,就是:假设企业的全部成本可以合理地或者说⽐较准确地分解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2.盈亏临界点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有什么作⽤?试结合具体实例进⾏分析。

盈亏临界点⼜叫保本点,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销售量)刚好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

盈亏临界点分析就是根据成本、销售收⼊、利润等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预测企业在怎样的情况下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

盈亏临界点分析所提供的信息,对于企业合理计划和有效控制经营过程极为有⽤,如预测成本、收⼊、利润和预计售价、销量、成本⽔平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等等。

应该指出的是,盈亏临界点分析是在研究成本、销售收⼊与利润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的,所以除了销售量因素外,销售价格、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诸因素的变动,同时可以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只不过在进⾏盈亏临界点分析时,某⼀因素与其他因素之间表现为互为因果关系。

管理会计第二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管理会计第二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课后习题思考题1.管理会计对成本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各种分类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管理会计将成本按各种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不同需求。

1.按成本经济用途分类: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

主要目的是用来确定存货成本和期间损益,满足对外财务报告的需要。

2.按性态分类: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

按性态进行划分是管理会计这一学科的基石,管理会计作为决策会计的角色,其许多决策方法尤其是短期决策方法都需要借助成本性态这一概念。

3.按可控性分类: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4.按是否可比分类:可比成本和不可比成本5.按特定的成本概念分类:付现成本和沉没成本、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可避免成本和不可避免成本、差别成本和边际成本、机会成本6.按决策相关性分类:相关成本和无关成本2.按成本性态划分,成本可分为几类?各自的含义、构成和相关范围是什么?按成本性态可以将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类。

(1)固定成本是指其总额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

但是符合固定成本概念的支出在“固定性”的强弱上还是有差别的,所以根据这种差别又将固定成本细分为酌量性固定成本和约束性固定成本。

酌量性固定成本也称为选择性固定成本或者任意性固定成本,是指管理当局的决策可以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固定成本。

约束性固定成本与酌量性固定成本相反,是指管理当局的决策无法改变其支出数额的固定成本,因而也称为承诺性固定成本,它是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能力所必须负担的最低固定成本,其支出的大小只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与质量,因而具有很大的约束性,企业管理当局不能改变其数额。

固定成本的“固定性”不是绝对的,而是有限定条件的,这种限定条件在管理会计中叫做相关范围,表现为一定的期间范围和一定的空间范围。

就期间范围而言,固定成本表现为在某一特定期间内具有固定性。

从较长时间看,所有成本都具有变动性,即使“约束性”很强的约束性固定成本也是如此。

管理会计学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管理会计学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管理会计概述一、选择题1、ABD2、AB3、D4、D5、A第2章成本性态与变动成本法一、选择题1、ACD2、D3、B4、B5、BC6、B7、C8、B9、D 10、D四、计算题1、解:(1)单位变动维修费(b)=(2600-2000)÷(5000-3000)=0.30(元/小时)a=y-bx =2600-0.3×5000=1100(元)或:a=2000-0.3×3000=1100(元)(2)7月份的维修费为:1100+0.30×4600=2480(元)2、(1)收益表摘要第1年第2年第3年合计销售收入240000250000400000890000变动成本变动生产成本120000125000200000445000变动销售成本12000125002000044500变动成本合计132000137500220000489500贡献边际108000112500180000400500期间费用固定生产费用360003600036000108000固定销售费用30000300003000090000期间费用合计660006600066000198000税前净利4200046500114000202500(2)完全成本法下,各期期末存货中的单位固定生产成本如下:第1年=36000÷3000=12(元/件)第2年=36000÷2000=18(元/件)第3年=36000÷4000=9(元/件)完全成本法下各期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生产成本如下:第1年=12×600=7200(元)第2年=18×100=1800(元)第3年=9×100=900(元)完全成本法下各期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生产成本如下:第1年=0(元)第2年=7200(元)第3年=1800(元)按利润差额简算法计算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各期营业利润差额如下:第1年=7200-0=7200(元)第2年=1800-7200=-5400(元)第3年=900-1800=-900(元)(3)利用简化公式计算完全成本法下的各期营业净利润如下:第1年=42000+7200=49200(元)第2年=46500-5400=41100(元)第3年=114000-900=113100(元)第3章本量利分析一、名词解释1、贡献边际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与相应的变动成本之间的差额,也称边际贡献、贡献毛益、边际利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本—量—利分析思考题1.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有哪些?说明它们的具体含义。

(1)相关范围假设,即本—量—利分析中对成本性态的划分都是在一定的相关范围之内的。

相关范围假设包含“期间”假设和“业务量”假设两层意思。

(2)模型线性假设。

具体包括:固定成本不变假设;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销售收入与销售数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

(3)产销平衡假设。

由于本—量—利分析中的“量”指的是销售数量而非生产数量,在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这个量也就是销售收入。

换句话说,本—量—利分析的核心是分析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

但产量这一业务量的变动无论是对固定成本还是变动成本都可能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当然也会影响到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

所以从销售数量的角度进行本—量—利分析时,就必须假定产销关系平衡。

(4)品种结构不变假设。

本假设是指在一个多品种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中,各种产品的销售收入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不会发生变化。

上述假设的背后都暗藏着一个共同的假设,就是:假设企业的全部成本可以合理地或者说比较准确地分解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2.盈亏临界点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有什么作用?试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盈亏临界点又叫保本点,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销售量)刚好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

盈亏临界点分析就是根据成本、销售收入、利润等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预测企业在怎样的情况下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

盈亏临界点分析所提供的信息,对于企业合理计划和有效控制经营过程极为有用,如预测成本、收入、利润和预计售价、销量、成本水平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等等。

应该指出的是,盈亏临界点分析是在研究成本、销售收入与利润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除了销售量因素外,销售价格、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诸因素的变动,同时可以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只不过在进行盈亏临界点分析时,某一因素与其他因素之间表现为互为因果关系。

例如,某企业为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企业,现有相关数据如下,单价为5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20元,固定成本为60 000元,那么该企业要至少销售多少件产品才能开始盈利呢?这里我们就要运用盈亏临界点分析来确定企业在现有条件下的保本点。

根据销售量的临界值公式V=固定成本总额/(单价-单位变动成本),求出产品销售量临界值为2 000件,如果销售量低于2 000件,企业将会发生亏损。

3.盈亏临界图的几种形式的使用条件分别是什么?它们在进行盈亏临界点分析时起到了什么作用?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盈亏临界图根据数据的特征和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传统式、贡献毛益式、利量式和单位式。

使用传统式盈亏临界图需要知道企业总成本线和总收入线(即总成本和总收入与销售量的函数关系)。

企业的利润高低取决于销售收入与总成本之间的对比,所以在传统式盈亏临界图中,总成本线和总收入线的交点就是盈亏临界点,此时企业不盈利也不亏损。

而当总成本线和总收入线不变时,销售量越大,实现的利润就越多。

使用贡献毛益式盈亏临界图要知道企业总收入线、变动成本线和固定成本。

通过变动成本线和固定成本可以知道企业总成本线,总成本线和总收入线的交点即为盈亏临界点。

与传统式不同的是,贡献毛益式强调的是贡献毛益及其形成过程。

因为贡献毛益是总收入与变动成本之差,所以盈亏临界点就是贡献毛刚好等于固定成本的点,超过盈亏临界点的贡献毛益大于固定成本,也就实现了利润。

使用利量式盈亏临界图不需要知道总成本和总收入与销售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只要知道利润与销售量的关系即可。

它是最简单的盈亏临界图,利于企业管理者理解。

当销售量为零时,企业亏损值为固定成本,随着销售量的增加,当利润线与横轴相交时,企业利润为零,交点即为盈亏临界点。

使用单位式盈亏临界图只要知道企业产品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单位产品固定成本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即可。

单位成本线此时为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单位产品固定成本却是一条曲线,通过这两条线的叠加,可以得到企业产品的单位成本线。

产品单价线与单位成本线的交点即为盈亏临界点。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知道企业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单价和销售量都会对盈亏临界点分析产生影响。

当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或单价提高,都会使盈亏临界点左移;反之,则盈亏临界点会右移。

4.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单价、销售量的变化对利润的变化有什么影响?比较利润对这些因素的敏感程度。

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单价和销售量的变化,都会对利润产生影响,但在影响程度上存在差别。

有的因素虽然发生了较小的变动,却能导致利润发生很大变化。

也就是说,利润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很敏感,这些因素也称为敏感因素。

通常情况下,我们用敏感系数反映利润对这些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

敏感系数等于目标值变动百分比与因素值变动百分比之比。

各因素的敏感系数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求得:固定成本敏感系数=-FC/P单位变动成本敏感系数=-V*VC/P单价敏感系数=V*SP/P销售量敏感系数=V*(SP-VC)/P下面举例说明利润对这些因素的敏感程度的大小。

假设某企业为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企业。

计划年度预计有关数据如下:销售量为5 000件,单价为5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20元,固定成本为60 000元,企业目标利润为50 000元。

当各因素分别增长20%时,各因素的敏感系数分别为:固定成本敏感系数=-1 单位变动成本敏感系数=-3单价敏感系数=5销售量敏感系数=2上述四个因素按敏感系数排列的顺序是: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其中,敏感系数为正值,表示该因素与利润同方向变动;敏感系数为负值,表示该因素与利润反方向变动。

在进行敏感程度分析时,敏感系数是正是负无关紧要,关键是看敏感系数绝对值的大小,越大则说明敏感程度越高。

同时,上述敏感系数大小的排序是在例题所设定的条件下的结果,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则各因素的敏感系数之间的排列顺序也可能发生变化。

在通常情况下,单价的敏感系数最大。

单价的敏感系数大于销售量的敏感系数,这一结论可以从敏感系数公式得到。

同时,在企业正常经营时,V*SP既大于FC,又大于V*VC;否则,企业可能将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现金流也可能发生严重的困难。

所以,涨价是企业提高盈利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而价格下跌则是企业最大的威胁。

5.通过本章的学习,说明本—量—利分析的优点和局限性,列举实例进行说明。

本—量—利分析,即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是指在成本按其成本性态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基础上,以量化的会计模型和图形来揭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销售单价、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联系的一种分析方法。

优点:(1)通过本—量—利可以使企业对其保本点进行分析。

进行保本点分析,可以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未来期间为防止发生亏损应完成的最小极限业务量信息,同时也能为审视企业未来经营的安全程度和目标利润分析创造条件。

(2)还可以利用本—量—利对企业保利点进行分析,即在产品销售价格和现有生产能力确定的情况下,预计确保完成目标利润能够实现而需要达到的销售收入和销售(3)现实经济生活中,影响企业利润的各个因素都在不断变化,通过本—量—利分析中的敏感性分析,可以分析当一种因素发生变化时,目标值是如何变化以及变化的幅度有多大。

局限性:本—量—利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即:(1)相关范围假设;(2)模型线性假设,具体包括固定成本不变假设、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销售收入与销售数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3)产销平衡假设;(4)品种结构不变假设。

但是实际经济活动中,不可能完全满足上面的条件。

这就需要企业在实际运用本—量—利模型分析问题时,要结合自身特点,适当修正模型。

下面以模型线性假设为例来说明问题。

某企业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产品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数据如表3-2所示,如何确定其保本点?表3-2通过计算可以得到表3-3:表3-3由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在不确定条件下运用概率分析的方法进行本—量—利分析,考虑了多种可能及其概率,工作量很大。

6.敏感性分析在企业利润规划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请具体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分析当某一因素发生变化时,会引起目标值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变化程度如何。

本—量—利分析中的敏感性分析主要研究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因素发生多大变化时会使企业由盈利变为亏损,即保本点问题;二是有关因素变化对利润变化的影响程度。

当企业进行利润规划时,可以从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这四个方面控制。

因为销售量是与利润同方向变动的,所以销售量的临界值实际上是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最小值。

其中,最小销售量=(目标利润+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同销售量一样,单价也是与利润同方向变动的,所以单价的临界值实际上是指实现目标利润的单价最小值。

其中,最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目标利润+固定成本)/销售量。

单位变动成本与利润是反方向变动的,所以单位变价成本临界值实际上是指实现目标利润的单位变动成本的最大值。

其中,最大单位变动成本=单价-(目标利润+固定成本)/销售量。

固定成本与利润是反方向变动的,所以固定成本临界值实际上是实现目标利润的固定成本最大值。

其中,最大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目标利润。

假设某企业生产和销售单一产品,现有数据为:单价20元,单位变动成本12元,固定成本28 000元,如果企业要实现目标利润16 000元,试确定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在其他三个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销售量=5 500件,单价=20.8元,单位变动成本=11.2元,固定成本=24 000元。

案例题多产品经营本-量-利分析探讨饭店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地区高星级饭店的规模、数量往往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程度的标志。

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高星级饭店大多进行多产品经营,通常提供的服务有客房、餐饮、娱乐、洗浴、商场、商务服务等项目,因此,有必要对多产品经营的本-量-利分析进行研究。

由于饭店不同产品的计量单位不同,在进行分析时首先要统一计量单位,这里采用销售额指标。

有下列公式:利润=贡献毛益-固定成本=销售收入*贡献毛益率-固定成本式中,贡献毛益率为饭店多产品经营的综合毛益率。

如何确定综合毛益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这里阐述计划权重法、目标权重法、历史数据法等三种方法。

1.计划权重法。

此方法是将饭店多种产品的贡献毛益率额之和除以计划销售额之和,求得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

由于多种产品的贡献毛益率额有高有低,因此采用此法所求得的贡献毛益率将受到饭店销售组合的影响。

例如,某饭店有客房、餐饮、商场三种产品,预计年销售额为2亿元,相应的预期利润为6 000万元,年固定成本分摊为8 600万元,每种产品的销售价格、变动成本和贡献毛益如表3-11所示,销售额为2亿元的销售组合如表3-12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