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假体设计及Gemini系列产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稳定型假体的出现
• 之前膝关节全髁置换假体为后交叉韧带保留型, 后交叉韧牺牲型,由于切除型会带来后向不稳 定,所以催生了后稳定型假体(posterior stablization)的出现 • 1977年HSS推出了TC-II • 1978年,Insall与工程师Albert Burstein博士合 作,推出了Insall-Burstein后稳定膝假体,确立 了凸轮-立柱机制,从此确立了现代后稳定型 假体的形态
关节几何形态
当负荷作用时,单一半径的设计尽管 接触面积较小,但仍然优于平面设 计...
. . . 但当负荷作用在一个髁,曲面设计可 以有一个大面积的接触,而平面设计可能 产生边缘负荷,导致高的接触压强15
15 . Engh G.H., Dwyer K.A.: “Mechanical Failure: Implant Breackage and Loosening“ from Fu F.H. et al editors: Knee Surgery, Williams and Wilkins, 1994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1895年
• 关节间隙成形 使用非生物材料如金属箔和金属板等作为间隔物 材料包括金、银、玻璃、铝、镁和白金等 • • • • 柏林 1891 植入了第一例膝关节假体 象牙制造的铰链式膝关节 骨水泥固定 Themistosicles GlÜck, MD.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Insall Burstein 后稳定型假体 (1980,HSS New York)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后稳定型假体的原理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Robert Brigham全膝关节假体(1980, Boston)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70年代晚期
• 开始理解假体对线的重要性
– 手术器械变得越发重要
• 胫骨平台的失败率仍高
– 平台假体需要更多的型号 – 金属托已成为常规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1981 Homedica公司引入了PCA假体 (Porous Coated Anatomic) • 骨水泥髋关节10年临 床随访较差的结果
– “Cement Disease”的提 出
Stabilo髁式假体1974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三室置换 切除交叉韧带 提供髌骨假体 但稳定性较DuoPatella假体差
全髁式假体(Total Condylar) 1975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早期假体:限制型假体为主
• 主要根据股骨髁及胫骨平台的形状
特征进行设计
• 对膝关节几何学的把握限于平面二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关节几何形态
关节形合度越大,接触面积越大,对超高分子聚乙烯的应力 越小。19
Gemini 关节几何形态设计特征就是髁的面接触设计 . . .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活动平台垫片解剖型设计
每一种聚乙烯垫片均可和同样一种的胫骨基座匹配...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活动平台构件
遗憾的是,他选择了膝关节结核进 行置换,最终因感染而失败!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GlÜck的其它创新
– 第一次使用骨水泥固定假体 – 提倡假体的生物固定 – 发明了第一个骨折固定针
1940年,Campell提出股骨金属铸模,发展为 膝关节金属间隔物 这时的理念只是作为替代填充,没有考虑 到形态特征,更谈不上功能
关节几何形态学
正如Insall所描述的那样的基本关节几何形态19:
曲面对曲面
曲线对平面
平面对平面
19 . Insall J.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Knee Prostheses“ from Insall J.N. editor et al: S urgery of the Knee, Churchill Livingstone, 1993, pp. 677-737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单室或两室置换 保留所有韧带结构
双髁置换 保留所有韧 带结构 无髌骨
单髁假体 1973
Duo Condylar 1973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三室置换 保留后交 叉韧带 提供髌骨假 体
简单的铰链式翻修假体 三室置换切除PCL提供髌骨 假体第一个后稳定膝关节
世界首个非铰链式三室置换的膝关节
维概念
• 较少考虑运动状态下的膝关节生物
力学模式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1976两个研究机构
• HSS 摒弃了后交叉韧带保留式假体而转向 不保留PCL假体的研发 • Boston(哈佛) 采纳了Duo Patella假体的 设计理念,致力于保留PCL假体的研发 • 从此,围绕PCL保留与否的设计开始出现 争论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胫骨假体解剖型设计
• 胫骨假体分左右侧 • 胫骨假体型号多 每侧5种型号,最大程度满足不 同患者的个体需要。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旋转平台的优点
聚乙烯的磨损与所受到的接触应力有关,后者与接触面积呈线形函数 关系。接触应力小于15Mpa时聚乙烯与股骨假体之间的磨损大大减小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1950~1970年代
•60年代开始,膝关节假体开始具有一定解剖形态, 并且将材料范围缩小,但以上几种假体只是分别置 换股骨侧或者胫骨侧。松动的发生率较高
70年代以后
1971 HSS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New York)
Peter Walker, Ph.D 在HSS 创建了工程学系 开始研发系列化膝关节系统涵盖从简单的单髁置换到软组织 结构替代的一系列针对膝关节疾病的植入物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解剖型胫骨假体
追求覆盖 追求力线
对称型胫骨假体
对线不佳
覆盖不全
胫骨平台为非对称形,如果采用对称设计的胫骨假体,为了追求覆盖 ,容易导致假体安放在内旋位置 如追求力线准确,则内侧平台后方骨质覆盖不全,容易造成下沉。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解剖型胫骨假体
解剖形设计的胫骨假体可以达到与胫骨截骨面皮质完美接触,实现皮质骨支撑 假体,有效减少假体下沉,最终实现降低翻修率 。 解剖型胫骨假体由于为非对称设计,安装时不容易将假体安放到内旋位置, 只需将假体与胫骨截骨面尽可能的重合,即可保证正确对位和力线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1976
• 两个明确的膝关节设计理念和手术技术开始出现 • New York:PCL切除型假体 • Boston:PCL保留型假体 双髌型假体
双髁型假体
(保留PCL)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几何型膝假体 (美国 Coventry)
解剖型膝假体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 生物固定型假体的摆动 及不稳
• 以压配式假体(Press Fit)开始了变革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Microlock
• 微锁定理念受下列因素制约:
– 较差的手术器械 – 较差的临床效果
• • • • 带金属托髌骨假体的高失败率 假体不稳定 胫骨平台假体固定效果差 钛合金的负重差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膝关节的几个概念
• • • • 保留后交叉的假体 CR 后稳定型假体 PS 旋转平台的优点 CR---PS 假体区别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Gemini MKII 基本设计理念
• 活动平台 • 全解剖型设计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活动平台构件
著名人工关节大师John N.Insall指出: 任 何固定平台设计的假体都不可能解决低接触 应力和自由旋转之间的矛盾。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按限制程度: 非限制性-单髁 PS CR 等 半限制性 -LCCK 全限制性 -旋转铰链 按是否模拟膝关节旋转功能:旋转平台垫 固定平台型 按置换范围:假体可分单髁、双髁、 全髁型(表面置换) 按固定方式:骨水泥型、非骨水泥型 按是否保留后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保留型(CR) 后交叉韧带替代型(PS)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活动平台解决了形和度和限制性之间的矛盾
固定平台 曲面对平面
固定平台曲面对曲面
活动平台 曲面对曲面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Gemini MKⅡ (CR)
+
自由旋转 高形合度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旋转平台可以自动调整力线
追求覆盖 追求力线
对线不佳
覆盖不全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膝关节假体设计及Gemini系列产品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膝关节假体设计历史
19世纪早期:机械性模仿及间隔作用
1800-1840 关节切除成形 切除关节内病变的软骨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19世纪
1840s-1890s 关节间隙成形 关节间隙内放置生物膜或非生物膜:包括木 质结构、自体组织或动物组织 Verneuil用软组织充当间隔物重建关节面, 所用材料包括猪膀胱,尼龙,阔筋膜及髌前 滑囊等 1860年Ferguson做膝关节软骨切除,形成新 关节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第一个非链接型后稳定假体
最早的后稳定型假体之一 IB Ⅰ、IB Ⅱ
TC-II 1977 HSS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1977-1979:带金属托的胫骨平 台假体出现
• 为改变高失败率的全聚乙 烯平台假体设计 • 大多数金属托为CoCr合金 • Cintor在TC假体和Duo Patella假体中使用了钛合金 金属托
假体设计理念的进展 95% at 10 years
• • • • • • 对膝关节解剖学的进一步了解 对膝关节几何学的进一步了解 对膝关节运动学的了解 材料学的进展 摩擦学的进展 制作工艺的进展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膝关节置换现状
• 疗效好-止痛,恢复行走, 生活能够自理, • 使用寿命长-10年假体生存 率95%以上 • 操作规范 • 分型细化-出现适应不同病 情的假体(单髁,表面假体 ,翻修假体)
The conflict between low stress articulations and free rotation could not be solved by any fixed bearing knee design.
(InsaLeabharlann Baidul , Orthopedics 1998)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由于活动平台的存在,大大减少了膝关节旋转活动对胫骨假体的剪 切力,降低了假体的松动率 胫骨假体所受的旋转应力:固定平台>活动平台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活动平台构件
髌股关节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髌骨在股骨髁间滑槽中运动轨迹的 改变,活动平台假体中旋转平台的旋转可以调整髌骨的运动轨迹 始终处于良好位置 髌股关节友好:固定平台<活动平台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接触面积与接触压强
来源:Dennis DA, Komistek RD, CORR, 2006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股骨假体与平台接触面积比较: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
来源:Brown C, Tipper JL, Bell C et al., Comparison of wear particles generated by fixed and rotating platform mobile bearing knee designs Transactions 51st Annual Meeting, Orthopaedic Research Society, 2005;30:1230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股骨-胫骨的高形合度在全膝关节置换中是 一个和好的特征,可以减少股骨髁和胫骨平 台超高分子聚乙烯的接触应力,这一应力可 以导致假体的松动。但是,形和好的假体可 以产生高的剪切应力,这同样会导致松动19- --正常膝关节在屈伸活动过程中存在旋转 运动。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The Leeds Knee 1967 - 1974
B B Seedhom, PhD
Anatomic Approach
LINK ® 全膝关节系统
1972 Geomedic双髁假体
• 带有 髌骨 翼但 无髌 骨假 体
1972 FreemanSwanson双髁假体
• 双髁(Bi-Condylar)假 体首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