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蓝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蓝海

金融供给侧改革既是2019年的政策主线,也是指导银行航向的明灯。

金融供给侧改革是我国今年金融工作的“一号工程”。近期,银行业内与金融供给侧改革相关的事件较多,显示出改革在往纵深加速推进。

金融供给侧改革:寻找蓝海

目前,在中央高层推动下,金融供给侧改革大幕正式开启,后续还会有很多具体的改革措施要陆续出台。虽然金融供给侧改革尚无正式纲领性文件下发,但从人行、银保监会等有关部门的表述来看,我们基本能把握这一改革的精神和使命。此次重点提出的金融供给侧改革,是推动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举措。改革的根本逻辑是“增加有效供给,缩减无效供给”,即调整、构筑一个更加合理的银行业格局,打造更良好、更匹配的供给端,以便更好地支持实体。

所谓有效供给,必然是能够满足实体经济客户迫切需求的服务。金融业供给侧改革最为明确的一点是,金融业提供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最终要切实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那么,和其他任何产业一样,这些产品与服务也要符合实体经济的需求。但实体经济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它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比如,现阶段非常突出的一个核心矛盾,就是实体经济中的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而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认为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目前,至少在这一领域,金融服务供给是不足的。

同时,我国的金融服务供给总量又是巨大的,比如,2018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GDP达到7.68%,对比全球主要的大型经济体,都显得偏高。

所以,我国的金融服务业,供给巨大,但结构失衡,至少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薄弱领域有效供给不足,其他股权融资等领域也显得不足,而大量的同质化供给则拥挤在国企、地方政府等领域。当然,也并不是说国企、地方政府等领域的金融服务全是无效的(那些金融资源投入当然也是必需的),而是说对私人部门、国有部门两大领域的供给,是存在结构失衡的,有必要进行优化调整。

因此,在银行业,大方向是驱动银行回到耕耘基础客户上,真正针对客户的实际需求提供服务,并以此来获取合理回报。而对于脱离本源,过度发展的所谓创新业务,未来面临继续压缩的结局,这一点,与前期的金融去杠杆是一脉相承的。金融去杠杆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一方面,主要是“缩减无效供给”的一方面。而金融供给侧改革则更准确地概括了全貌,同时也强调“增加有效供给”,是金融去杠杆政策的升华。

梳理金融供改的具体措施

2019年初,监管部门一边继续巩固治理乱象的成果,不断开展“回头看”活动(“23号文”),一边迅速推开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各项措施,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的能力。我们继续从“增加有效供给,压缩无效供给”两个角度,分析最近的政策是如何推动改革的。

第一,增加有效供给。对于合规经营、业绩良好的银行,并且确实在某些领域表现出优异的业务能力的(比如在中小微企业领域

能力突出),监管部门给予政策倾斜。甚至可以在行业内设置监管指标为指挥棒,推广它们的业务模式。

前期政策包括前不久的中小银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框架,让部分聚焦于本地的中小银行能够享受更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在此基础上还有已实施了几年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普惠金融完成得较好的银行,可以在基准存准率基础上额外享受0.5或1.5个点的优惠。虽然这些措施并不完美,比如依然只是基于“量”的考核(量大并不一定代表质优,金融供改理应更重视质优),但大方向也是能鼓励增加有效供给,起到指挥棒效果的。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零星的政策,比如常熟银行试点村镇银行投资管理行,允许其在全国范围内开设、收购村镇银行,用于支持小微、“三农”等。总之,管理层会不断出台措施,引导银行努力增加有效供给,服务实体。

第二,压缩无效供给。对于整治后业务表现不佳,甚至经营陷入困境的银行,确实发现其原有业务脱离实体需求的,则针对性地开始业务督导,促使调整、提高。对于问题严重的银行,则进行必要的处置。

问题银行的退出,除这些银行自身的无效供给被直接压缩之外,还能通过金融体系的市场化,间接推进其他银行无效供给的压缩。此前,由于市场存在“银行信用幻觉”,认为大大小小的银行都是不会倒闭的,因此银行的债务工具似乎是永不违约的,它们的收益率也体现不出信用利差。问题银行退出,宣告了银行债务工具打破

刚兑,未来将会有信用利差分化,这将成为一种以“无形的手”自动调节供给的价格杠杆。

具体而言,能够为实体提供有效供给的银行,也将获取较好回报,盈利表现好,那么其债务工具的利率也将较低,市场以低成本资金奖励了“有效供给的银行”。反之,无效供给的银行,则受到较高资金成本的惩罚,甚至是“关张大吉”的惩罚。

因此,在银行业内建立顺畅的退出机制,本身就应该是金融供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压缩无效供给的有力手段。信用利差和退出机制出现后,经营不善的银行面临挑战,这样便迫使银行想方设法围绕企业实际需求提供产品与服务,找到合理盈利模式,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得以生存。

中小微银行崛起

目前,私人部门(即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政策也试图推动大大小小的银行去参与,并出台了很多措施,比如指导银行增加小微信贷投放,以及控制投放的利率。显然,对此,某些银行是有抵触心理的,原因可能是它们认识不到位,也可能是确实专业技能不足。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银行业务存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大型银行去做小微业务确实不是效益最大化的。而同时,我们在实践中又发现,很多中小银行甚至微型银行,却在小微业务领域大放异彩,探索出了很多种极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小微信贷方法,不但有效服务了小微企业,又让小微企业真正有了获得感,又控制住了风险,自身也获取了相当不错的业绩回报,实现了多方共赢。

可见,小微业务不但可做,而且可以做到支持实体和自身回报的兼顾。但是,这些中小微银行所采取的业务手段和技术,大部分是利用了自身下沉到基层社区或村落,紧紧贴近服务的客群,以此来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中间动用大量的人工,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即传统“人海战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此外,也有几家新兴的互联网银行,纯粹基于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开展小微业务,收效也很好,但案例还太少,可能受制于大数据覆盖的边界。大银行可积极引入信息技术,但截至目前,我们也未发现它们可以做到像互联网银行那样,完完全全以信息技术替代人工。

因此,在新的技术取得突破前,鼓励中小微银行、互联网银行加大力度参与小微业务,可能是最为现实可行的方法。在未来的金融供给侧改革推进过程中建议监管部门“因材施策”,加大对小微业务优质银行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它们开设网点、流动性支持、资本补充、信贷额度、定向货币政策工具等方面给予全面倾斜,以便鼓励它们以更大的积极性去投身中小微业务。而对于中小微银行和其他有志于此的银行来说,小微业务竞争尚不激烈,市场空间广阔,依然是一片值得深耕的蓝海。

从银行业分化到估值分化

这些由金融供给侧改革带来的行业变化,反映到A股市场的银行股,将构成利好,并驱动估值回升。银行股估值自2010年开始持续回落,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速下行和经济结构调整,银行业景气度下行,很多原先投放的资产暴露了较多风险。至2014年中期左右,行业估值形成了历史底部,行业PB大约在0.9倍左右,并一度低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