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庄思想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文化之魂,在中国文化史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人们常说,儒家重礼乐,道家贵自然。
可见,“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老子云“道法自然”,“道”“自然”是同一的。
“自然”具有“道”本体的品格,“道”的本性是“自然”,“白然”就是天然、白成、自然而然。
道家在哲学上以“自然”为理法,表现在审美观上,便是对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以及对浮华矫饰的反对。
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是老子美学意蕴的主要源泉。
在“自然”的基础上,老子又生发出"素"、“朴”、“淡”、“拙”等儿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并把它们归结为“道”的品格。
这些美学范畴反映到卜法审美上,便形成了后世追求真朴自然和反对雕饰、姿媚书风的精神依据。
宋代以“平淡”为美的审美观、黄庭坚“伟要拙多于巧”的创作观以及傅山“丑”、“拙”、“直率”的书学观,于此都不无关系。
庄子在继承了老子美学观的基础上,对道家的美学理论作出了重要的发展。
从道家崇尚自然真美的思想出发,他提出了“大美”和“贵真”等重要的审美范畴。
“大美”虽是“不言”的,但它却表现出“白”、“无为”、“天成”的特点。
因而,在庄子看来,自然、天真就是美的最高标准和尺度,这也是历代二书论在进行书法品评时,为何把“自然”作为最高艺术品位的依据。
而要实现“大美”、“至美”,“贵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只有真实的才是自然的,书法贵天成自然,贵在写出真情性。
否则,就难免流于做作和安排。
受庄子“贵真”论的影响,历代书家都以真性情的抒发为尚,盛唐草书家,宋代苏、黄、米,晚明的徐渭等,无不在其作品中一任真情性的抒发。
而真情性的抒发,则需要书者不受外物的干扰,实现对主体的超越,以虚静空明的心怀去观照艺术形象之本源,使其与“道”融合为一,这种境界即庄子所说的“心斋”和“坐忘”。
庄子从道家“法自然”的理论出发,认为宇宙本体的“道”是自然的、无为的,因此,在“道”统摄下的“天、地、人”系统中的“人”也应当是自然的。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一)以自然为美1 •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牛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
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
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
体现在《胠箧》中,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二)以“大”为美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
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 •以“大”为美,美在自由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
庄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庄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思想最深刻、语言最生动的哲学家。
他是道家哲学的第二人。
他的思想和老子一起被称为老子思想。
老庄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的有益补充。
庄子是对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和价值观影响最深刻的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更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
后来李白、苏东坡等人都很推崇庄子的散文。
庄子散文的特点是想象力瑰丽,多采用独特怪诞的寓言。
可以说,不理解庄子的寓言,就无法真正理解庄子思想的精髓。
作为道家哲学的集大成者,庄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庄子的无神论和天道观。
庄子认为道无处不在,只是没有具体的形式和意志,是世间万物的本源。
第二,庄子哲学富含辩证法。
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对立物组成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第三,庄子的认识论。
庄子认为,人类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人永远不可能清楚地认识整个世界,所以努力学习是没有意义的。
第四,庄友友的人生观。
庄子的命运观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知道自己除了安于生活之外,别无他法。
第五,庄子的齐一论。
庄子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其实如果从更高的层面去观察,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
什么悲欢离合,什么荣华富贵,甚至生死到最后都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第六,畅游的想法。
庄子认为,人要想逍遥自在,就必须摆脱物的制约,能够做到物而不是物,无为而治。
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到无情、无情、无用、无名,最终走向只有神人、圣人、至尊才能达到的逍遥境界。
试论老庄思想对刘勰艺术构思论的影响

为, 创作冲动 的产生是“ 感物” 的结 果。刘永济先 生对刘勰 的“ 入兴 责闲” 在《 物色》 , 篇 刘勰还对心物融合的关系作了相似的论 述。其云 : 是 以 “ 联 流 沉 写 既 阐释极 为精当 : 闲者 , 神思》 “ 《 篇所谓虚静也 , 虚静之极 , 自生明妙 。故 能撮 诗人 感 物 , 类 不 穷 ; 连 万 象 之 际 , 吟 视 听 之 区 ; 气 图貌 , 随 物 以宛 物象之精微 , 窥造化之灵秘。 揭 示了静 中生动 , ” 动而有得 的奥妙之处。 转; 属采 附声 , 亦与心而徘徊。 物” … 即外 在客体 物象 , 心 ” “ 即创作 主体 内 刘勰 对 虚 静心 理 的 重 视 , 受 老 庄 思 想 的 影 响 。 “虚 静 ” 老 庄 体 在情 性。“ 深 是 随物宛转” 强调构思 要以根据外 物本身 的内在规律 和外在形貌 “ ” 重 要 方法 。 “ ” 宇 宙 万 物 的根 源 , 是 它 们 的 规 律 。 “ ” 以 进 行, 道 的 道 是 又 道 可 不能因主观愿望而随意 改变它。“ 宛转” 两字源于< 庄子 ・天下’ 篇之 感知, 但无法言说 。《 道德经》 : 道 可道 , 常道 ; 云 “ 非 名可 名, 非常名 。 《 ” 大 宗师) :道有情有信 , 云 “ 无为无形 ; 传而不 可受 , 得而 不可见 , 可 可 自本 自 根 , 天地 , 有 自古 以 存 。 《 北 游 》 : 道 不 可 闻 , ”知 云 “ 闻而 非 也 ; 不 可 见 , 道 见 而非也 ; 道不 可言 , 言而非也 。知形形 之不形乎?道不 当名。 “ ” ” 道 不可言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摘要:强调自然的性命之情,包容了宏大壮丽的生命境界,庄子对待情感的态度是开放的、想象无穷的、超功利的,故而其散文想象奇异、宏伟开放,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庄子的认识论态度是怀疑主义和直觉主义相结合,由此决定其散文常借用寓言、象征来克服语言的局限性,给人留下极广阔的想象空间.道兼有无。
“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据,是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统一,是抽象的绝对的本体论概念。
形而上学本体论在老子中还只是他哲学学说的一部分,在庄子中则成为庄子哲学的唯一逻辑线索。
庄子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使道家在形而上学本体论这一重要方面具有了空前绝后的进展。
关键词哲学思想道认识论正文庄子和他的时代(一)庄子其人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
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
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人,曾作过“漆园吏”,在职不久就隐居起来,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1]庄子与孟子同时,是惠施的朋友。
庄周主要继承老子的“以道为体”的形上学,使道家走向精神逍遥之路。
庄子的师承不清[2],一生主要过着隐居的生活。
庄周的学术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现存的三十三篇是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十庄子所作,外、杂篇是其后学所作。
(二)庄子的时代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的超越或者脱离自己的时代,庄子的时代恰逢“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制度已经来临的时代。
就是说,保持着氏族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早期宗法社会已经崩溃。
物质文明在迅速发展,历史在大踏步的前进,生产、消费在大规模的扩大,文明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从未曾有。
论老庄道家的语言哲学思想

关, 对语言局 限性 的论述也 多从 “ 言 与政治 效 果 ” 语 的角度 来 立论 , 这体 现 了先秦 道家 语 言哲学 思 想强
意 义 的认 识 . 完全 转 向 了言说 主 体上 面 , 解 了语 言 达 意 的社 会 性 及其 评 价 的 客观 性 。 消
关 键 词 : 言 哲 学 ; 家 ; 子 ; 子 语 道 老 庄 中 图分 类 号 :2 3 B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 0 9 20 )4— 0 1 0 1 1 5 1 (09 0 00 — 6 0
种有 意义 的学 术探索 。 先秦道 家哲学的根本 精神在 于揭露 人类 文 明的局 限性 , 求人 们 返 回到 一种 没有 名 言束缚 的“ 要 前
文 明” 状态来 思考人类 与社会 的本 真状 态 , 而 寻 找新 的生存 之 道与 社 会治 理 之道 。从这 一根 本 性 的 从
哲学 思考 出发 , 其语言哲 学思想 的显 著特征 表现在对 语言达 意功能 的局 限性 的论述 上面 , 他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对语言 的
20 0 9年 7月
安徽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u a o A h i n esy( h ooh n oi c ne ) or l f nu U i rt P i spyadSc l i cs n v i l aS e
J l 0 9 uy 2 0
Vo . . 133 No 4
孔孟老庄思想论述作文

孔孟老庄思想论述作文在咱们中国的思想文化宝库中,孔孟老庄那可都是超级大明星,他们的思想就像四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心灵的各个角落,且听我一一道来。
先来说说孔子,这位老先生可讲究“礼”了。
就好比咱们去参加一场超级正式的晚宴,从进门的姿势,到坐的位置,再到说话的用词,那都是有讲究的,这就是孔子眼中的“礼”。
他觉得呀,社会就像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按照“礼”的剧本演,这戏才能唱得好,社会才能和谐有序。
他还提倡“仁”,什么是“仁”呢?简单来说,就是对别人要有爱心。
你要是走在路上,看到有人需要帮忙,就像扶老奶奶过马路这种事儿,这就是“仁”的一种表现。
孔子还开办学校,收了一大堆徒弟,到处传播他的思想,就像一个到处开演唱会的大明星,他的思想也随着他的脚步传遍了各地。
孟子呢,他是孔子思想的超级粉丝,还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
孟子强调“性善论”,他觉得咱们人啊,打从娘胎里出来就带着善良的种子。
就像每一个小婴儿,看着都那么纯真可爱,那就是善良的本质在闪耀呢。
他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在当时可不得了啊。
就好比在一个公司里,他说基层员工才是最重要的,公司利益老板反而是最不重要的,这在那个君权至上的时代简直是石破天惊。
孟子就像一个勇敢的斗士,为百姓的权益振臂高呼。
最后就是庄子啦。
庄子那是一个超级浪漫的人,他就像一个生活在云端的梦想家。
他写的那些寓言故事可有趣了,什么“庄周梦蝶”啊。
他自己都迷糊了,不知道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自己。
这说明他觉得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界限。
他还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就像一只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大鹏鸟,不受任何束缚。
他对名利看得很淡,觉得那些为了功名利禄忙得焦头烂额的人就像一群在笼子里抢食的小鸡,可怜又可笑。
这孔孟老庄四位大师的思想,虽然各有不同,但又像是一桌丰盛的思想大餐。
孔子和孟子给我们提供了关于社会道德和人际关系的主菜,让我们知道如何在社会中做一个好人;老子和庄子则像是饭后的甜品和清茶,在我们被尘世的喧嚣弄得疲惫不堪的时候,给我们一种超脱、空灵的智慧,让我们能在精神世界里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
老庄思想——精选推荐

老庄编辑[lǎo zhuāng]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借而代指道家学说。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看法精炼独到、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中文名老庄国籍中国出生地楚国、宋国代表作品《道德经》《庄子》并称老子与庄子生活态度与世无争目录1老庄▪老子▪庄子▪道家2名言3老庄思想简论4阅读建议5发展1老庄编辑老子与庄子的并称。
有时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的代名词,通常借指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人生观价值观。
实际上,老庄是一种哲学,而非态度(当然,由之衍生出来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会影响或指导人们的生活)。
如果深入了解老庄哲学后,就不难理解为何孔子拜谒老子后会怅然曰:“夫子真乃神龙也!”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汉族,楚国苦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故里鹿邑县亦因老子先后由苦县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县境内留下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汉族,宋国蒙人,[1]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形莫若缘、情莫若率”──论老庄自然人性论与文学本质观

”
“
”
“
”
。
《庄 子
山木 》 篇所 谓
,
:
“
形 莫若 缘 情 莫若 率
,
。
缘 则不
,
离 率 则 不 劳 则 不 求 文 以 待 形 不 求 文 以 待 形 固 不 待物 ” 则 集 中体 现 了 道 家这 一 基 本 思 想
。
;
道 家 之学
,
,
“
出 于 史 官 历 记 成 败 存 亡 祸 福 古 今之道 然 后 知秉 要 执 本 清 虚以 自守 卑
为 蝶 与 ! 而 一 个 意 识 到 自己 在现实政 治 社 会 生 活 中被 外化 而 过 着外化 生 活 的 人 就 是 在 这 种外 化 生 活 中过 着 自 己 真正 人 的 生活 ( 马 克 思 语 烈 的 自我 意 识
然 本性
。 ,
、
)
。
而 达 到 这种 境界的 思 想 前提 应 该 是强
。
,
,
,
弱 以 自持 此 君 人 南 面 之 术 也
合 于 尧 之 克 攘 易 之 赚 赚 一 谦 而 四 益 此 其所 长也
, , ,
,
,
,
’,
①
。
他
们 从 历 史 的考 察 研 究 中 反 观 纷 乱 的 现 实 其 学 主 张 随 时 而 变 使 人 精 神 专 一 以 与 时迁 移
而 应 物 变化
。
“
乘道 德 而 浮 游 中认识 了 自我 和 对 象
,
”
掌 握 了 必 然 获 得 了 自由
,
然 而 正 如 鲁 迅 先生所 说 老庄 的 思 想 并非 纯 粹避 世 他 们戒 多言 而 不 时有 愤疾 之辞 崇 尚无 为 而 仍 想 治 天 下
庄子的思想主张概括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思想内容:【天道观念】:在庄子看来,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便是宇宙我的体现。
【自由思想】: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通过“心斋”与“坐忘”来实现。
“心斋”,庄子解释为:“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虚”即虚无,指无执无为的心境而言。
【平等思想】: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庄子反对推崇圣贤。
他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反对“人为”,主张自然。
庄子还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
庄子认为儒、墨、名、法等各家过多的执着于“是非”“分别”问题,崇其所善,各执一端。
因此,他站在“道”的高度,为他的平等观念作了“万物一齐”的预设,又肯定事物间差异性的存在。
【辩证思想】: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
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
照庄子的逻辑,道是无分别、无界的混沌。
一方面,道是真实存在的,所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所以道是有;另一方面,道又不同于具体之存在,它“无为无形”,因而道又是无。
所以道既派生了万物,又不滞于万物中,表现出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
【游世思想】:庄子一方面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
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在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
影响: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派取代黄老学派成为道家思想的主流。
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
唐玄宗天宝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
宋徽宗时被封为“微妙元通真君”。
所著《庄子》一书也被诏称为《南华真经》。
罗素论老庄之道

特 点赋 予 了 中国的文 学艺术 。那种 导致 西方
人喜爱 强烈感情的浪漫主义运动 , 是 中国文学
现的, 乃是一种与西方的尼采哲学完全相反 的 哲 学精 神 。 他写道 : “ 虽然 以老子 为创 始者、 庄
中所没有 的。中国的古乐优 美宁静 , 宁静得几
乎只 隐约 可 闻,这 正是 老子所说 的 “ 大音 希
西方人不懂得老子的 ‘ ‘ ’ , 正如 陈子 昂诗 中所 嘲讽的 “ 市人矜巧智 , 于道若童家’ 一样 ; 而只有
老子的 ‘ ‘ ’ , 才能使人不 自 矜 于俗世的巧智而
的学说颇有些神秘主义的味道 , 他们称万物 虽
众, 但却 同道 , 如果都 能遵循道 , 那就天下无争
了。 ” 但庄子 又发展 了老子的思想 , 把 老子的思
信 智慧比红 宝石更 宝贵的民族 ’ 。这是迄今 可 以看到的对 中国人哲学精神 的最高评价 。 但这
一
‘ 道’ 的运 作 的 : ‘ 生 而不有 , 为 而不恃 , 长 而不
宰。 ’ 我想, 人们 可以从这些话里获得 关于人 生
归宿 的概念 , 正如 爱好思 索的 中国人 所获得 的
一
悯财
砖 溶
嘲 御
, 一 身 一 l D 2 7 柄 喾一 L ・
罗素论 老 庄之 道
许 苏民
在 西方学者 中存在 着一种偏见 , 即认 为哲 学只属 于西方人 、 只有西方人 才具有 “ 爱智慧” 的品格 。 ’ 与这种观点针锋相对 , 英 国哲学家罗
样。 必须承认 , 中国人 的人 生归宿与 大多数
论断并非有意标新立异 , 而是建立在对 中国 罗素很喜 欢唐朝诗人 陈子 昂的一首诗 , 即
由摄生到卫生之经——论老庄的养生思想

独特 的养生思想 。
一
厚 的法家色彩 , 但也可谓深得老子之意 , 揭示了老子
、
道 法 自然的养 生原则
以体道为存身活命 的不二法门。而所体之道的实质 不 是 别 的,只 是 自 然 而 然 ,即 “益 生 日 祥” ] 老 > )“ 即灾祸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子第 章 , 祥” 《 夭祥 , 老子指 出有意
老庄对生命有着深深 的关切 , 与儒家重视生命
的社会及伦理价值不 同, 老庄从生命 的 自然本性 出 发, 首先肯定 自然生命存在的价值 , 以 自 且 然生命 的 保全和维护作为生命 的基本追求 。因此 , 老庄重视 对生命 的保养 , 老子 的“ 生” 】‘子籼 章 到庄 从 摄 [‘ ) 老
【 中国思想史 】
由摄 生 到卫 生 之 经
— —
论 老 庄 的养 生 思 想
付糟 鸽
( 西北大学 哲学 与社会学 学院 , 陕西 西安 7 0 6 ) 10 9
摘 要: 老庄哲学包含丰 富的养生思想 , 注重对生命的保养和维护。以“ 为根基 , 道” 道” 从“ 的 自然品性 出发 , 老庄确立了 自 然而然的养生原则 , 反对人为的“ 益生” 厚生” “ 之举。生命是形体和
老庄认为 生命 是 自然 现象 , “ ” 生 的产 是 道 化
物 ,“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二 生 三 , 三 生 万
物” ]‘ > ) 道” [ ‘ 期 章 。“ 凝铸 和贯穿于生命始终 , 籽 依 道而行 , 可保 身全生 , 道 者万 物 之奥。善人 之 才 “ 宝, 不善人之所保 ” ] 老 > ) 道” [ ‘ 子第 章 。“ 的品性是生 ‘ 命的最高原则 , 是养生 的最 高原 则。老子 有“ 也 载 营 魄 抱 一 , 无 离 乎 ? [ (子第啤’庄 子 有 “ 生 能 ” ‘ > , 老 卫 之经 , 能抱一乎?能勿失乎? [‘ 子‘桑 ", ” ]庄 庚 楚 此处的 < “ 抱一” 即抱道 , 指形神 合一 , 生命 不离于道 。老子 视 “ ” “ 根 固柢 , 道 为 深 长生 久视 之道 ” ‘ 子第。) [ ‘ >5 , ]老 章
回归教育感性——论老庄思想与创感教育理念的共鸣启示

不再是单一 的理性建构 的过程 , 而是 对 “ 宏大 叙事 ” 和 已确定 的知识 的质疑 ,承认 认识是 由不 同的视角 、 认
与此 相 同 ,庄子 提 出“ 无非 彼 , 物 物无 非是 ” 事 ,
物 都是 差不 多 的 ,无 原则 区别 ,是 亦彼也 ,彼 亦是 “
也 ” 《 子 ・ 物论 》 、 吾生 也有 涯 , ,(庄 齐 )“ 而知 也无 涯 。
以有 涯 随无 涯 , 已 ; 殆 已而 为知者 , 而 已矣 。 ” 性 殆 理 的客观 认识 不能 够穷 尽 .既然不 能认 识它 就不 如不 去认 识 它 。庄子 认为 “ 堕肢 体 , 。 ( 庄子 ・ 宗师 》 “ ”《 大 ) 日出而作 , 日
知方式 的多元化而产 生的真理性认 识 。因而知识 的获
2 老 庄 思 想 与 创 感教 育 理 念 的 跨 时 空 共 鸣
2 1 庄 子 思想对 现代教 育 的启示 .
取应 当是一个 社会共 同体的文化 演进过程 , 以个体 与 群体相互 建构合作 的方式解读生 活实践 , 而重塑 自 从 我价值 和实现 群体社 会价值的动态过程[ 2 ] 。
庄思 想则 是对 上 层制 度欺 骗性 的揭 露 .是 对儒 家 正
其二 , 反理性 倾 向
创 感 时代 的六感 教学 提 出教学 的设计 感 。不是
按 部就 班 的 ; 提倡 故 事感 。 这本 身也 是提倡 故事 情境 或 故事 式表 述 , 非工 作报 告式 的理 性表述 。 并
当代中国人更需要孔孟思想还是老庄思想?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代中国人更需要孔孟思想还是老庄思想?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反方辩词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反方的一辩代表。
我们认为,当代中国人更需要老庄思想而非孔孟思想。
下面我将从个人修身、社会和人类整体发展的角度来为您解说。
首先,关于个人修身。
老庄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随遇而安,追求真我境界,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在当代社会,繁忙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压力让人们趋于焦虑、困惑,追求身心的平静愈发显得重要。
老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宽容待世,放下功利心、竞争心,转而关注自身内心,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个人的心灵宁静。
其次,关于社会。
孔孟思想注重道德教化、礼仪规范,追求社会的和谐稳定。
然而,现代社会已经具备了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和道德体系,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
我们不应过分强调外在的社会规范与义务,而应更注重对个体的尊重和自由。
而老庄思想提倡“无为而治”,强调个体自由、随心所欲。
这种思想可以使个体更自主地探索生活的真谛,在自由的探索中,社会可以更加包容、多元、宽松。
最后,关于人类整体发展。
孔孟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社会责任和义务。
但是,当代中国已经发展成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大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趋向市场化、利益化。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强调人际关系的伦理可能并不适用。
相比之下,老庄思想更注重个体的内省和成长,提倡个体追求真理与自由的探索。
只有个体不断进步,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才能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人更需要老庄思想而非孔孟思想。
老庄思想可以帮助个人实现心灵的宁静,社会更加包容多元,而且更有助于人类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谢谢大家!反方辩词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是反方的二辩代表。
我们坚信,当代中国人更需要孔孟思想而非老庄思想。
下面我将从教育体系、社会和国家的角度分别进行解说。
首先,关于教育体系。
孔孟思想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核心,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中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快速变革的社会环境,我们更加需要人才培养的长远眼光和思考能力,孔孟思想正是能够提供这样的教育。
王夫之对老庄思想的研究——从“无”到“有”的境界论的开题报告

王夫之对老庄思想的研究——从“无”到“有”的境界论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老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对中国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无”是老庄思想的一大特色,寓意着不受世俗社会束缚的自由状态和正确的人生观。
而“有”的境界则是老庄思想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其涉及到人性、天地万物的本质和存在等方面。
本文试图通过对王夫之对老庄思想的研究,探讨他在“无”与“有”之间的思考,以及这种思考对人类思维的启示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王夫之对老庄思想的研究,探讨他在“无”与“有”之间的境界论,深入探讨他的思想及其在当代的启示作用。
具体目的如下:1.探讨王夫之对老庄思想的独特见解及其思考方式。
2.分析王夫之对“无”和“有”的境界论,探索其思想的深层含义。
3.研究王夫之的思想及其对当代人类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启示作用。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以王夫之的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对老庄思想的研究进行深入分析。
同时,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其思想进行深入梳理,并联系当代社会现实,从哲学、文化、人类思维等角度探讨其在当代的启示作用。
四、研究内容及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
介绍研究选题的相关背景和研究目的,同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作出简要说明。
第二部分:王夫之对老庄思想的研究。
通过对王夫之的著作进行分析,在历史背景和思想体系等方面对其对老庄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探讨他的观点对老庄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从“无”到“有”——王夫之的境界论。
分析王夫之对“无”和“有”的思想,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探讨“无”和“有”之间的关系及其哲学内涵。
第四部分:王夫之思想的现实意义。
从哲学、文化、人类思维等角度探讨王夫之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作用,为当代人类思维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改进提供有益参考。
第五部分:结论和展望。
总结王夫之对老庄思想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并就今后对老庄思想的研究进行展望和立论。
论老庄之“道”的异同

论老庄之“道”的异同【摘要】道家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学派之一。
其创始人老子第一次提出了关于“道”的学说,把“道”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用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庄子则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使道家学说更加前进了一步。
综观老庄的哲学思想,不难看出,“道”的论述在各自的学说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二者在“道”的论述上又有不同,本文从“道”的本源、规律、自然等相同方面和无为、道的体现等不同方面作了比较以及“道”在今天的意义。
【关键字】老庄道本源自然无为Abstract: Taois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school in the Pre-Qin period, but als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school of.Its founder, I put forward for the first time about "Tao" theory, the "Tao" as the highest category of philosophy, in order to show the world the root causes of all things and motion regularity.Chuang-tzu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idea of "I", the theory of Taoism is a step forward.In Zhuangzi's philosoph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that, "Tao" is discussed in their respective theories are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but the two in the "Dao" discuss on are differ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Tao", the same origin, law of nature and inaction, the embodiment of different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Tao" in today's meaning.Keywords: Lao Tse and Chuang-Tzu Tract origin natural inaction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派。
孔孟老庄思想论述

老庄思想简论一道法自然观主张雕琢复朴的人性复归,纠编人性异化倾向主张至公精神,用以扼制人们过分的权利欲和占有欲崇柔尚雌精神内圣外王之道二反者道之动的辩证对待观和矛盾转化学说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对待的状态中存在着在这种对待关系中应从正面去透视负面意义,通过负面意义的把握去显示正面的内涵这种对待关系不是绝对永久保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三被褐怀玉的超然人格和崇尚自由的批判理性庄子认为世间不存在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不承认任何绝对权威,因而对现实一切秩序的怀疑批判及否定及绝对追求自由心斋坐忘逍遥无待的境界忧患意识与隔离智慧超越的哲学与文芦的超越孔子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仁”。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
“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
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
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
他还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应安守本分, 名实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观。
孔子的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他主张祭祀, 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 至于鬼神是否存在, 则可以不问。
相对于天命鬼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 而要一视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
学思并重:在治学方法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均衡发展: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 并以“诗、书、礼、乐”等内容教导学生。
故孔子之教, 可谓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孔孟老庄思想论述作文

孔孟老庄思想论述作文在咱们中国的思想星空中,孔孟老庄就像四颗最耀眼的星星,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今天,咱就唠唠这几位大佬的思想。
先说说孔子吧。
孔子就像一个特别严格又充满爱心的老校长。
他整天强调“礼”,这礼啊,就好比是学校的校规校纪。
什么等级名分啦,在他眼里可重要了。
比如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像每个棋子都得在棋盘上有自己的位置,不能乱了套。
但他可不光是要大家守规矩,他还提倡“仁”呢。
“仁”是什么?就是一颗充满善意、包容的心。
他希望人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好比告诉大家,你不喜欢别人抢你的糖,那你也别抢别人的糖。
孔子还热衷于教育,他的那些弟子就像一群跟在老校长后面的小粉丝,听他讲那些做人的大道理,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告诉我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每个人都有闪光点。
孟子呢,就像是孔子思想的超级粉丝,还把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了。
孟子特别有脾气,是个热血青年似的思想家。
他老强调“义”,“舍生取义”这词儿就是他的招牌。
他觉得有些东西比生命还重要,这气魄可不小。
他还相信人性本善,就像每个小娃娃生下来都是小天使,都有善良的种子在心里。
他还跟那些君主们唠,什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在当时可算是非常大胆的想法了。
他就像一个勇敢的谏官,对着那些高高在上的君主喊:“你们得把老百姓放在心上,不然可不行。
”再看看老庄这边。
老子就像一个看透世事的老神仙。
他的思想充满了一种“无为”的智慧。
这“无为”可不是让大家啥都不干,就躺着睡大觉。
而是不要刻意去做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
就像种庄稼,你得按照季节来,不能大冬天的非要种西瓜。
他说“道可道,非常道”,这“道”就像一个神秘的大法则,咱们只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却很难说清楚。
老子觉得人要是太争强好胜,太追求功名利禄,就容易迷失自己。
所以他提倡一种低调、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庄子呢,那简直就是一个超级浪漫的幻想家。
他写的那些故事,什么鲲鹏展翅啦,梦蝶啦,都充满了奇幻的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庄思想
我们华夏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祖祖辈辈创造的精神文明也是我们民族一种宝贵的财富。
而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它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而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历史上虽然不像儒家那样长期被“独尊”的显赫地位,但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比儒家更为久远,而且它自产生以来发展坎坷,却并没有像其他流派那样中途衰绝。
相反,它以其抽象思辨哲学的人文魅力,逍遥洒脱人生的精神资源,在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它对华夏民族的心理状态、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以及精神风貌都产生过极为深刻的影响。
道家文化也成为儒家文化的重要补充,它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具特色。
虽然道家思想起源很早,但是其体系的真正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动荡局面,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以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重建社会秩序的设想。
而道家的观点是:应该按照自然规律来重建社会秩序,使人性回归自然宁静、朴素纯真、无欲无争、“无为而无不为”,最终实现天下大治。
谈到道家学说,就不得不提起道家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老子的道论是道家学说的基础。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最高的
哲学范畴,是天地万物的祖宗、宇宙的总根源。
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道”的法则是自然,因而“道法自然”,“道”的自然无为本性,决定了“法自然,宗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也是道家、道教学说的纲领。
老子曾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这说的就是“身重于物”,表现了对个体生命有限的忧患和“贵生”的思想。
当然,忧患在所难免,生命也犹可贵,而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我们能做的,只有好好利用自己人生的价值,让生命流光溢彩,也就是所谓的“贵生”了。
道本体论。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即形而上的道本体论。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世界的本体,指出“道”无法用语言来表述。
这就克服了过去以有形之物为宇宙本原的局限性,是对中国哲学思维发展的突出贡献。
老子秉承多种观点。
譬如“道法自然”的哲学观、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的政治观、淡泊名利的人生观。
接下来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人生观。
老子的人生哲学具有原始质朴的色彩,他把现实社会的动乱和不安都归咎为儒家的仁义礼智,认为只有“绝仁弃义”,摈弃孝悌仁义等名利思想,“见素抱朴”,才符合“道”的基本法则,才能达到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
老子提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他认为,人在立身处世时,应该把握住“三宝”,即“慈、检、不敢为天下先”。
因为只要“寡欲”,人们自然就不争了,人际关系自然就能协调,社会的一切祸乱就消除了,才能安定和谐。
在这里,我想浅谈一下老子淡泊名利的人生观。
当然,我不否认人是有私欲的,而社会的祸乱很多情况下也是由人的私欲引起的。
但是,人不能没有欲望,否则就成了行尸走肉,社会也不会发展进步。
试想,如果我们的民族少了斗志,少了力争上游的上进心,还会有令人敬仰的华夏文明吗?那么这样的“寡欲“得来的安定和谐又有什么意义???那么这样一个失去灵魂的民族也定会在历史中没落。
所以,我认为,“不敢为天下先”这种理论是不太适用的。
简单了解过了老子,让我们再了解一下道家的另一位著名代表—庄子。
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已有涯随无涯,殆已。
”这说的就是让人们在有限的人生中,体会无限的自由。
其实我也觉得,人生短暂,我们有时候真的应该好好享受自由,超然物外,淡泊名利。
如此,浮华世界的我们的心也能稍微平静下来,人生烦恼与痛苦也会得到安慰和解脱。
这也恰恰是庄子“无己、无功、无名”的思想。
当然,凡事不能绝对,我们和庄子时代不同,思想也不会完全相同,虽然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非常诱惑人,但是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必须力争上游才不会被时代的潮流冲在后面。
所以,我觉得,庄子思想虽然很好,但也只能作为我们工作累了的一种调剂,使接下来的生活更有节奏,使接下来的我们干劲十足,更有动力。
与老子一样,庄子也秉承了多种观点,他的天道自然观就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他还把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发展为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提出了“齐万物”的观点。
除此之外,他的自由的人生哲学观、超
然生死观也对当世影响深远,被后世铭记。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下庄子的超然生死观。
庄子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纷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从之。
乃大归乎。
”视死亡为化归自然,返归道体,这也正是后世“视死如归”一语的渊源。
庄子妻死,箕踞鼓盆而歌;庄子将死,欲“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这就是庄子超然生死,追求“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庄子能坦然面对死亡,想必他的思想境界在历史上也是开天辟地。
是的,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生死,那就坦然面对死亡吧,不过一定要活的有价值。
让生命在有限的时间流光溢彩,也是件美妙的事情。
愿道家思想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启迪,愿老庄思想如华夏历史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