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道家

合集下载

老子是什么学派

老子是什么学派

老子是什么学派
道家学派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文化的另外一座高峰。

如果说儒家学说是一种热情的哲学,道家就是一种冷笑的哲学。

老子认为自然有他自己的运行规律,是人力所无法达到和干涉的,人要做的,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在自然运行的规律中自由地生活。

愚蠢的人才会做那些没有意义上的事情,所谓人生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子的智慧是一种冷眼旁观置身事外的智慧。

而这种智慧把人放在人生的顶端,去观察社会,这样我们就会更加达观和通透。

好玩的国学认为,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在宇宙哲学方面,老子是典型的自然哲学主义,他的道就是天道,是自然之道,是天地宇宙运行的规律。

在政治哲学方面,老子是典型的无为哲学。

他提倡统治者要奉行无为而治的治理原则,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不要瞎折腾,用无为虚静之道来治理国家和人民。

在生命哲学方面,老子奉行的是知雄守雌、贵柔之道,老子认为一切看似柔弱的东西,恰恰是最为强大的。

他经常举例子说,活人的身体是柔软的,只有死人财坚硬,充满生命的树木是柔软的,而枯槁的草木是坚硬的,牙齿坚硬则容易脱落,而柔软的舌头则不会,看似柔弱的水,却可以水滴石穿等。

所以,在人生哲学上,老子奉行的知雄守雌、贵柔守弱、甘为人后的人生哲学。

所谓老庄之道

所谓老庄之道

所谓老庄之道,是指以老庄为首的道家学派的学说;而孔孟之道当然就是以孔孟为首的儒家学派的学说。

概括起来,老庄之道讲出世;孔孟之道讲入世;所谓“学而优则仕”讲的就是孔孟的的学说了。

由此,分别拿老庄和孔孟来做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东西;老庄之道:1、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又讲“有物生于宇宙,先天地……吾不知其名,而名之道。

”还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通观《老子》全书,可以看出,老子对于世人、对于世俗、对于社会,他主张以“道”为体,所谓“顺道自然”;而道又是一种先于宇宙而存在的东西。

有人就会问“道”是什么呢?老子也说“吾不知其名……”但他知道“道”是干什么的。

所谓“道”是宇宙间不变的规律,是万物生存的依据,是自然的最高法则。

所以人也要顺应“道”而存在,否则违背了规律的下场是世人皆知的;2、庄子主要讲“无为”,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要无为呢?人要无为,那还活着做什么呢?讲道家思想消极最早也就是从此始。

但若仔细想想为什么要无为,你就会发现,庄子讲的“无为”不是要你不要做事,反而是要求你只做正确的事,也就是“顺应规律的事”由此可发现庄子的思想其实是对老子思想的深入。

正如庄子讲“无为而无所不为”。

孔孟之道:1、孔子主张“行仁政”,以圣人君主为国体,君爱民、民拥君。

君主应是圣人之体,体恤百姓,爱惜子民;君主于臣民之间应该类似父子的关系,也就是后人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礼仪为体制,以伦常为纲教,君主有过失臣民应该提出意见予以纠正,臣民有过失,君主则可以处罚之,臣民不得违反其间规律,否则就是谋反;2、孟子主张“王道治国”,即君主应以满足百姓需求为己任,满足了百姓需求则百姓安康,百姓安康则国家稳定,国家稳定则朝廷兴盛,朝廷兴盛则社稷无忧。

但世俗体制上,孟子依然同孔子为同一主张,既宣扬“礼仪、伦常”。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二者观念的异同。

老庄之道在于探索人类社会的最原始,也既最为本的规律,要求人们按此规律办事做人;孔孟之道则是探询人类社会的治理规则,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只找到了一个圣人君主体制。

中国文化概论——老庄与道家思想

中国文化概论——老庄与道家思想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演变)
④道家与道教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 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经过历代的发展,道教正式分为正一、 全真两大教派。 正一派从事符篆斋蘸,驱鬼降妖, 祈福消灾,道士可以结婚,非斋期可 食酒肉。全真派重修持,主张“全神 炼气,出家修真”,道士蓄发留须, 守斋出家,不婚配。两派虽在形式和 要求上有不少区别,但基本主张是完 全一致的,都讲求“修道”、“积 德”、“清静”、“无为”。


《道德经》高居第二。

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庄子)
庄子 [人物档案] 姓 名:庄周,字子林 出 生:约公元前369年 逝 世:公元前286年 祖 籍:宋国蒙邑 主要身份:思想家、文学家 主要功过: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 主要著作:《庄子》 曾任职务:漆园吏 荣誉称号:逍遥游仙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晚年在陈国居住, 后出关赴秦讲学,不 知所踪。老子是“中 国哲学之父”,遗留 下来的著作仅有《五 千文》,即《老子》, 也叫《道德经》。
老子(BC571?—BC471?)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老子的思想智慧 1 “道”——宇宙万物的产生和运行规律 (1)“道”是万物的本原。 (2)“道”生万物 (3) 道法自然 2 “道”——万物变化的原因 (1)事物存在着普遍的矛盾性 (2)矛盾对立面会相互转换 (3)弱者道之用 3 为学与为道——认识世界的方式 4 “小国寡民”——社会的理想形态 ;无为政治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 可以治人。” ——魏源《老子本义》
“老子者,民主之制之所用也。” ——严复

总结一下老庄思想

总结一下老庄思想

总结一下老庄思想老庄思想,又称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支重要流派,由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构成。

它强调返璞归真,倡导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张无为而治,注重个体修养和自身境界的提升。

老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将从哲学、政治、社会以及个人修养四个方面来总结主要内容。

在哲学方面,老庄思想赋予了“道”以重要地位。

道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是超越一切的至高存在。

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无欲无为的,是自然的本质。

而庄子进一步强调了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顺其自然,坚守自己的本性。

他认为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应该悟道归真,修炼自己的性情,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政治方面,老庄思想反对儒家的道德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人为法令,民多盗竊;剪除禁令,民自至善。

他认为政府过于干预社会会导致社会混乱,他主张“以无为而治天下”。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君主应该追求“聖人无为之德”,让百姓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由发展,不受束缚。

在社会方面,老庄思想强调自然和谐共生。

老子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不去干扰它的自然规律。

他反对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主张“微言大义”。

庄子进一步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摆脱功名利禄的约束,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他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无欲而无不欲的理念,主张返璞归真,回归到最初的自然状态。

在个人修养方面,老庄思想主张追求无为而生的人生境界。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通过无欲无求、虚心谦和的态度来修养自己。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走上“无为之道”,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念,他认为人要“离奇泰然”,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宁静。

他主张通过让心灵与世界一体化来达到超脱尘世、获得自由的境界。

综上所述,老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流派,它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强调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张无为而治,注重个体修养和自身境界的提升。

老庄

老庄

老庄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

借而代指道家(道教)老庄教派学说。

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黄老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色彩,与庄列一派隐退截然不同。

”关尹一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上博简《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

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老庄学派不主张满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觉悟的假道德,认为这些不过是愚弄人的幌子。

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则天下化。

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学派。

道家起源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一词是西汉时才出现的,(初现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后司马谈等人将老、庄、列御寇、杨朱、(彭蒙、慎到)等人归为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周、列御寇等人。

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

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老子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老子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

因此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著有《道德经》。

庄周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道家学者,他的思想完整的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老庄思想渊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楚国苦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道家人物简介与道家古籍提要

道家人物简介与道家古籍提要

道家人物简介与道家古籍提要摘自王晓毅:《国学举要·道卷》的《知识辑要》一、道家人物简介(一)老庄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

曾拜隐士商容为师,后一度担任东周王朝史官,接触大量古代历史文献。

继承并发展了古代的道术之一——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宗教文化的贵柔传统,创立了道家学派。

他有着众多弟子,如文子、关尹、阳子居、士成绮、崔瞿、庚桑楚等,向他们宣讲自然无为的学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有孔子向老聃问学的传说。

后辞官引退,骑青牛西出函谷关,逝世于秦地。

该关的长官尹喜,是老子的信徒,在他的力劝下,老聃出关前,写下了分上下篇的五千字《老子》一书,奠定了道家哲学的理论基础。

事迹史料主要见于《庄子》《史记》等。

关尹,一说姓尹名喜,活动于春秋末~战国初,老聃的弟子。

曾任函谷关的关长(关令或关正),以官名称之,故名关尹,后辞官追随老子出关而去。

关尹继承老子的自然无为学说,在传播道家思想过程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列子是其著名的弟子之一。

关尹著书立说,发展老聃的思想,著《关尹子》九篇,是老子逝世后,第一个有理论建树的传人。

认为宇宙本原“道”,是名为“太一”的“纯和之气。

”人类可以从水的动静中,找到效法“道”的途径:行动时,像流水一样处卑居下,随遇而安;思考问题时,心灵像静水一样完全客观地反映外物,不存主观偏见。

关尹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沿着老子学说中追求个性自由的“清静无为”方向发展,对战国前期老庄学派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哲学特质为“贵清”,而“清”与水的性质有关。

有学者认为,《郭店楚墓竹简》中的《太一生水篇》是关尹遗作。

事迹史料主要见于《列子》和《庄子·天下》等。

列子,名列御寇,郑国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前4世纪的战国前期。

长期居住在“郑圃”(今河南中牟县西),生活穷困却拒绝郑国宰相子阳的馈赠。

除师从关尹外,还向老商氏学道术,并与伯昏瞀人同在壶丘子林门下。

战国思想家——庄子个人简介

战国思想家——庄子个人简介

战国思想家——庄子个人简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报告材料、策划方案、条据文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党团资料、教案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plans, report materials, planning plans, doctrinal documen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lesson plan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战国思想家——庄子个人简介庄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隐士型思想家,著述甚丰,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但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与老子、孔子、孟子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而且在世界哲学史、文学史上也有极大的影响,为中国和世界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老庄与道家思想

老庄与道家思想
老 庄 与 道 家 思 想
一、老子生平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 李名耳,字聃(dān) 。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 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 古人称为“太上老君”。东汉末期,道家 思想发展成道教,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唐代,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2、人生观——主张养生,做到无过无不及,注重于善 与恶之间,使自己的精力和身体不受损害。——为人 处世,不把名利放在眼里,无所作为且做到不留痕迹, 让人挑剔不出毛病来。与世无争,不用技巧,不用权
谋。“山中直树被人砍,人出头地受攻击”,“驼背
人,不服役,不征赋,得施舍”
LOGO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 尽年。 《庄子· 养生主》
LOGO
五、庄子生平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 -公元
前286年):名周,字子休。
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为
道教四大真人之一。道家学
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战国
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
家。

七、《庄子》
《庄子》,又名为《南华真经》。计五十二篇,今存《庄子
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名篇主要有 哲学的文学”。《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
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
LOGO
六、《庄子》的主要思想
1、自由观——逍遥游。就是绝对自由,这种绝对自由 是庄周幻想出来的,是不依赖外界任何事物的绝对自 由。不仅如此,还必须摆脱自己身心的牵制,做到无

老庄与道家略说

老庄与道家略说
• 道家无为, 又曰无不为, 其实易行, 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 以因循为用。无成埶, 无常形, 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 不为 物后, 故能为万物主。
• 《汉书·艺文志》: 道家者流, 盖出于史官, 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 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 清虚以自守, 卑弱以自持, 此人君南面 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 易之嗛嗛, 一谦而四益, 此其所长也。及 放者为之, 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 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 5.填写实验报告 • 学生将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得到的资料,填写在实验报告表(表12-1)
中,在下课时统一由组长交给指导教师.
上一页
返回
12.2 岩浆岩鉴别
• 1.实验目的和要求 • 根据岩浆岩的定义来理解本类岩石的特点;从观察岩石的颜色、结构
构造、矿物成分学会肉眼鉴定岩浆岩的方法. • 2.实验前准备 • (1)通知学生复习岩浆作用和岩浆岩;预习实验指导书(实验一). • (2)教师按教学大纲要求准备实验用实验工具(放大镜、小刀)及下列
• (3)观察岩浆岩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①岩石的颜色是一个综合色调,如辉长岩属暗色,近似于灰绿色.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2.2 岩浆岩鉴别
• ②利用岩浆岩矿物共生和不相容的关系,可以帮助认识岩石的大类.橄 榄岩中的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可以共生,辉石与富钙的斜长石、角 闪石共生,超基性岩中不会出现石英,如果岩石中大量出现石英而且与 正长石、云母等矿物共生时应当为酸性岩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道家简述
• 第四, 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 虽然提倡兼容百家, 但都是以道家 为主,融会贯通而成, 而在道教那里, 更多的却是“以丹为主解道 ” “以儒为主解道”, 甚至“以佛为主解道”, 传统民间信仰的意 味很浓。

老庄与道家思想

老庄与道家思想

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思想对宇宙、社会以致人生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

老子(生卒不详),姓李名耳,字聃。

春秋时代楚国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图书馆馆长),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他问礼。

传说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认为福祸都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产生世界万物的最后根源。

在认识论方面,老子认为若要对外界有所认识,就要不断增加经验知识和理性知识;若要对道有所认识,则必须闭目塞听,排除外部事物的干扰,使心灵深处明澈如镜。

在修身方面,他讲究自然无为,知足寡欲、返璞归真、柔弱不争和功成身退。

在政治方面,他主张无为而治、反战轻税、无智守朴。

汉初的统治者一度把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为信条,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的开创者。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代宋国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祖上为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迁至宋国。

处于社会大乱、道德沦亡的时代,庄子无力改变污浊的社会,于是追求精神上的解脱,避世思想较老子更强。

他拒绝楚威王的高官之聘,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自然。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追求一种物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在认识上,他提出认识是相对的,有层次的。

著作有《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道家代表作庄子的地位和影响

道家代表作庄子的地位和影响

•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各种事物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 各种事物也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这一面。)自彼则不见,自知 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 的这一面,事物的这一面亦起因于事物的那一面。)彼是,方生 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 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 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事物的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 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这一面。)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事物的那一面同样存在是与非,事物的这一面也同样存在正与 误。)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自然 • (五)庄子不相信鬼神和“巫术”。 • (六)以丑怪内德为美。
相对主义
从事物相对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见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 的这一面看就能有所认识和了解。所以庄子说:事物对立的 两个方面是相互并存、相互依赖的。虽然这样,刚刚产生随 即便是死亡,刚刚死亡随即便会复生;刚刚肯定随即就是否 定,刚刚否定随即又予以肯定;依托正确的一面同时也就遵 循了谬误的一面,依托谬误的一面同时也就遵循了正确的一 面。因此圣人不走划分正误是非的道路而是观察比照事物的 本然,也就是顺着事物自身的情态。事物果真存在彼此两个 方面吗?事物果真不存在彼此两个方面的区分吗?彼此两个 方面都没有其对立的一面,这就是大道的枢纽。抓住了大道 的枢纽也就抓住了事物的要害,从而顺应事物无穷无尽的变 化。“是”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所以说不如用事 物的本然来加以观察和认识。
• 篇首以大荒无稽的寓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 开始,透过鹏鸟与蜩、学鸠的对比,点出生命境 界的不同,大鹏鸟可以“抟扶摇羊角而直上者九 万里”,飞到南冥。而像斥鴳之类的小鸟,所能 飞到的不过数仞之间而已。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生平轶事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生平轶事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生平轶事庄子,东周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创立了庄学,与老子一起被称为老庄。

有关他的生平轶事大家知道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生平轶事,希望大家喜欢!庄子的生平轶事濠梁之辩庄子和同乡的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儵鱼说:“儵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

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而我是在濠水河边上知道的。

”鸱得腐鼠惠施在大梁做魏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大梁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材与非材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它。

庄子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

”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

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

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老庄与道家和道教

老庄与道家和道教

国际交流学院03级2班及帅老庄与道家和道教道家与道教的说法一直就有些纠缠不清,有人说道教继承了道家,也有人说两者根本就没有关系;说到老庄,就有人说是道教思想先驱,有人说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究竟老庄和道教有无关系呢?又是什么关系呢?有关道教的创始人说法大概有三种,比较公认而又确有其人的是东汉的张道陵,说他创立的五斗米教既是道教很重要的一支;一种就是以老子为宗师,突出的例子是唐朝皇帝李世民;另外一说就是吕洞宾,这种说法在民间也有一些市场。

但无论道教的祖师爷是谁,争议较小的是道教的教义精华:神仙崇拜,炼丹修炼,追求长生不老等。

那么老庄的思乡精华是否也是相同或类似的呢?初读庄子,我似乎也嗅到了神仙崇拜。

在内篇第一篇逍遥游里庄子就记述了藐姑射山上居住的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好超脱自在的一个神仙啊,还有庄子大为感慨的“至人无几,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其中神人是不是道教意义上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的神仙呢?答案是否定的。

庄子的神人精髓在于无所待,无所求,而非一般神仙的追求不老,和向往神仙幸福境地。

也有庄子向往的地方,但那却是“无所有之乡”——庄子特色虚虚实实,实终结于虚。

也有人据此说逍遥游里五谷不食的神人是道教中后来流传久远的修炼术“辟谷”的创始人,这点恐怕也不敢苟同。

神人吸风饮露是因无欲无求,是顺其自然的,而道教的修炼者无论是为了祛病为了长生,还是为了得道,都是有所求的,有所求就不是“随”,也不是“顺”。

可以想见,如果藐姑山上真有庄子所言的神人,见了前赴后继的,饿着肚子的修炼者们恐怕是会摇头浅笑的。

再来看看“长生不老”吧。

关于这一点,两者的看法更是大行径庭。

庄子对“死”和“生”是非常最看得开的。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该来的时候来,该去的时候去,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同在大化中,生亦一是非,死亦一是非,死生还有什么好计较呢?反观道教,服食金丹,出海求仙,修炼方术,这种急功近利,孜孜以求的态度与庄子的等万物,齐死生是相去甚远的。

老庄哲学现代意义

老庄哲学现代意义

老庄哲学现代意义
老庄哲学是指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家学派中。

虽然这一哲学体系形成于古代中国,但其思想在现代依然有着深刻的现代意义。

以下是老庄哲学在现代的一些重要意义:
1.哲学观念的超越性:老庄哲学主张“道”,认为万物之本源是一个超越性的存在。

在现代,这种超越性的思想可以启发人们超越狭隘的局限,追求更高层次的智慧和人生意义。

2.生态思想:老庄哲学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顺应自然、守护自然。

在现代,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老庄哲学的生态思想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3.自由与无为:庄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违其自然而行事。

在现代社会,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可以被解读为适应性、自由和宽容的哲学态度,对于缓解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4.辩证思维:老庄哲学中的“道法自然”、“物极必反”等思想都体现了辩证法的观念。

在现代,辩证思维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看待问题,不被事物表面现象所迷惑,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5.心灵宁静:老庄哲学强调心灵的宁静与超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在现代社会,这对于缓解压力、追求心灵平和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6.反思功利主义:老庄哲学对功利主义和功利思维提出了质疑,主张追求无为而治、自然而然。

在现代社会,这对于反思功利主义价值观、倡导人文关怀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老庄哲学虽然产生于古代,但其深刻的思想观念仍然在现代社会
中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刻而超越时空的哲学思考。

老庄——精选推荐

老庄——精选推荐

⽼庄[lǎo zhuāng]⽼庄⽼庄,是⽼⼦和庄⼦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学与庄学的合称。

借⽽代指道家(道教)⽼庄教派学说。

道家分黄⽼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国家“夏商周断代⼯程”⾸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指出:“黄⽼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彩,与庄列⼀派隐退截然不同。

”关尹⼀派“建之以常⽆有,主之以太⼀”。

上博简《恒先》是《⽼⼦》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1]。

道家主张“清静⽆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著有《道德经》(别名《⽼⼦》、《⽼⼦五千⾔》),庄⼦著有《庄⼦》(别名《南华经》);其核⼼思想“⼈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庄⼦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的思想,带有⾃⼰个性的⼀种解读。

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故⽽与⽼⼦并称,⼀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物。

⽼庄学派不主张满⼝⼤慈悲、⼤智慧、⼤觉悟的假道德,认为这些不过是愚弄⼈的幌⼦。

要德⾏合⼀,以⼰推⼈,⾃化,⼈⼈化则天下化。

是以出世的精神做⼊世的事情的思想学派。

中⽂名⽼庄别名李⽿和庄周国籍中国(春秋战国)民族华夏族出⽣地陈国苦县、宋国蒙职业中国古代⾃然主义哲学家、思想家信仰道家思想主要成就建⽴和巩固了道家的地位代表作品《道德经》《庄⼦》⽣活态度与世⽆争,清静⽆为⽬录1 ⽼庄思想简论2 道家起源3 ⽼庄思想渊源▪神话传说▪⽼⼦▪庄⼦4 名⾔摘录5 阅读建议6 道家思想发展⽼庄思想简论编辑道法⾃然观主张雕琢复朴的⼈性复归,纠编⼈性异化倾向主张⾄公精神,⽤以扼制⼈们过分的权利欲和占有欲崇柔尚雌精神内圣外王之道反者道之动的辩证对待观和⽭盾转化学说任何事物都是在相互对待的状态中存在着在这种对待关系中应从正⾯去透视负⾯意义,通过负⾯意义的把握去显⽰正⾯的内涵这种对待关系不是绝对永久保持,在⼀定条件下会转化被褐怀⽟崇尚⾃由庄⼦认为世间不存在确定不变的是⾮标准,不承认任何绝对权威,因⽽对现实⼀切秩序的怀疑批判及否定及绝对追求⾃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由⼼斋坐忘逍遥⽆待的境界忧患意识与隔离智慧超越的哲学与⽂芦的超越⽼庄并称,有时作为⼀种⽣活态度的代名词,通常借指与世⽆争,淡泊名利的⼈⽣观价值观。

道家发展历程

道家发展历程

道家发展历程道家,亦称老庄学派,是古代中国哲学流派之一,以《道德经》和《庄子》两部经典著作为代表。

道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

道家的思想起源于对社会变革和政治乱世的思考。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哲学流派纷纷兴起。

而道家则在这种大背景下诞生了。

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主张追求与自然法则相符的生活方式。

道是宇宙的至高原则,是宇宙万物的源头,是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纽带。

追求“道”的境界就是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地,即顺应自然,不去干涉和强求,使得个体与自然、社会与自然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道家的发展受到两位重要思想家的影响: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和庄子。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人,传说他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人。

《道德经》是最著名的道家经典著作,书中阐述了道家的核心理念和生活哲学。

老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的生活态度,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宁静。

他强调生命的无常和相对性,在他看来,一切都是不断变化和流动的,人应当摒弃功利心和执着,回归到自己的本性,追求真理的本源。

老子的思想对于后世的道家思想影响深远。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第二代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庄子》进一步发展了道家的理论体系。

庄子将道家哲学推向了极致,他提出了自由的生活方式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庄子将人生看作是一种自由的游戏,主张个体应该追求内心的自在和身心的和谐,而不是被外界的事物所束缚。

他巧妙地运用比喻和寓言来阐述道家的思想,使得其思想更加生动形象。

庄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哲学、文学和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改革和重整。

唐代道家学派以黄宗羲、熊赳和等人为代表,对道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整理。

宋代道家学派以朱熹为代表,发表了一系列对道家经典的解读和评注。

明清时期,陆九渊、邢昺等道家学者又对道家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

今天,道家思想仍然对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庄之学的名词解释

老庄之学的名词解释

老庄之学的名词解释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是老庄之学,它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潮,并在后来一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庄之学的核心是由道家思想家老子和庄子所代表的哲学理论体系。

老庄之学的名词解释主要包括对“老庄”、“道”和“无为而治”等概念的阐述。

老庄指的是老子和庄子,他们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老子是《道德经》的作者,他以“道”来解释世界和人生的本原,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庄子则是道家学派的继承者,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并以寓言和譬喻的形式,将哲学思想传递给后人。

道是老庄之学的核心概念,其含义非常广泛而深奥。

道指的是宇宙的本源和运行规律,也被理解为宇宙中的力量和道德准则。

在道家思想中,道是宇宙万物之始,万物皆由道而生,按照道的规律运行。

人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以达到内外和谐的境界。

在实践层面上,追求道意味着顺应自然,摒弃功利,追求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无为而治是老庄之学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道家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

无为指的是不主动干涉而自然而然地发展事物,不做无益的努力和抗争。

无为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不为功利目的而做事,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

而治则是指通过无为的方式来达到在社会和政治领域的和谐与秩序。

无为而治鼓励政府保持简朴、不干预与百姓生活相关的事务,让百姓自由发展,在自然的规律下实现社会的繁荣。

老庄之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强调自然、简朴、无为,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文化也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价值观,包括尊重自然、追求平衡、崇尚个体发展等。

这些价值观贯穿于中国社会的不同领域,如政治、教育、艺术等,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起来,老庄之学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强调追求与自然的和谐、无为而治的境界。

老庄之学的名词解释包括对老子、庄子、道以及无为而治的概念的阐述。

老庄之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特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其影响不仅限于哲学领域,而是延伸至社会各个方面。

从老庄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老庄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老庄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老庄哲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人所特有的智慧和文明。

无论是他深邃而隽永的智慧,抑或是他旷达而任真的品性,都启示过各个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向往精神自由的知识分子。

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庄子哲学与老子哲学一起构架成了古代哲学史上深具影响力的道家哲学,从而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老庄思想道家中国文化绪言佯倘于中国文化的世界,你就不难发现,关于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然而在这片屹立在东海岸上,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的文明古国,在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融汇的不断更新与磨合下,却始终不曾割断璀璨耀眼的辉煌文化。

值得自豪的是,我们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历时几千年未曾断绝并推陈出新的文明,而成就了这一文明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论文正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就曾一度兴盛,以致达到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思想高潮。

当时的社会正处于一个非常的微妙的过渡阶段,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动态时局,各国也都千方百计地谋求富国强兵之路,但是正是这种社会的变革促使文化走向民间,进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舆论状态。

他们或游说列国,干谒君主;或课徒讲学,著书立说;或放浪形骸,以批判的形式表达对世俗的关注;又抑或或辅政秉国,以求治世。

不过,在诸子百家的诸多理论中,每一种都能绽放出灿烂夺目的光彩,但其中有两种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最深的,那就是儒家和道家。

儒教主“仁”,道家主“道”与“逍遥”,但两者相对而言,只有道家思想,才能突出经世治世之能用的学风。

道家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其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这一思想文化体系的最高范畴,这当然也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

以道为核心,把合于道作为终极追求目标的道家学派,崇尚老庄黄老之学说,并以“道”作为该学派的思想核心和最高范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制度的灭亡和新制度的诞生过程,是一个充满着激烈的对抗、 冲突和斗争的过程。正是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使老子有可能充 分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 有忠臣。
提倡仁义意味着大道废弃,提倡智慧即使带来更多虚伪,提倡孝 慈实因六亲不和,提倡导忠臣诚为国家昏乱。显然,老子这里很 清楚地看到,一件事的出现,本身就包含着矛盾;任何一个矛盾 的似乎解决,也不过是引起新的更多的冲突而已。人们甚至不能 设想有某种事物在某一时刻、某一场合可以回避对立面的抵牾。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一 旦当你执著某一东西是美善时,你必然同时把另一些东西贬斥为 丑恶的。美善丑恶的事物和观念是同时产生,同时存在的。“故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若没有矛盾的彼方,此方也不复存在了。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等,则是从与社 会物事和世俗观念相反的原则规定“道”。就是说,社会物事和 世俗观念与人的有为有事有知有欲是密切相关的。这也是“有”、 “有物”。至于“道”,要从为、事、知、欲的方面去理解它吗? 那么它是无为无事无知无欲的;要拿仁、义、德、礼与之相比较 吗?那么它是非仁非义非德非礼的。这也就是“道”。这个“道” 同前面那个与自然物事相反的“道”是同一的,都是从与感性万 物相反、通过对感性万物的否弃而获得的。而感性万物之得以存 在,以及它们 在时间、空间上之得以延续和展开,根自于它们自 身固有的矛盾性。
“你是谁?”和“世界从哪里来?”这就表明,即使是最大最高的 普遍性也是与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和现象相联系的,表明哲学是 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在当今市场经济繁荣、科学技术日 益发达的时代,人们一方面热衷于功利追求,热衷于对具体的东 西的占有,一方面也常常要追问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追问一些 最大的普遍性问题。有一位富豪甚至感叹自己精神空虚,一无所 有,另有一位企业家站在上海金贸大厦的顶层还念着唐代诗人陈 子昂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 然而涕下。”这都说明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 也在作哲学思考。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尽 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384-322)说过:“由于惊异,人们才开 始哲学思考(‘惊异’又译‘好奇心’)。”惊异是从无知到知 的“中间状态”。完全无知,不会起惊异之感,完全知道了,明 白了,也无惊异之可言,只有在从无知到知的那一过渡状态中, 才产生了惊异。
哲学究竟源于一种什么样的惊异呢?对芝麻大的一点小事、小问 题容易惊天动地异、好奇的人,比起对任何事、任何问题都麻木 不仁的人来,显然更具哲学头脑,更有哲学的起点,但哲学之为 哲学,或者说严格意义下的哲学,乃是源于对世界整体性把握这 样一种最大最高的普遍性问题的惊异。或者倒过来说也一样,有 了对这种普遍性问题的惊异、好奇,就意味着哲学问题的提出和 哲学的产生。(参见张世英:《哲学导论·导言》P1-2)
二、老学:从“与物反”建立的本源一
元论
孔孟推崇“仁”,以“仁心”与“命”——客观时势抗争。道家 哲学创始人老子贬斥人,别出心裁地提出一个“道”作为自己哲 学的最高范畴,建立了“道”本源—本体论。
老子为什么要提出“道”作为自己的最高范畴呢?
要弄清楚这一点,必须回到老子生活的年代去。毋庸置疑,老 子哲学的形成过程,与奴隶制走向灭亡的过程是密切相关的。
老庄道家
一、简介
关于老子其人及其生活的年代,众说纷纭。一般多认为老子是老 聃。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述,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 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建立了以“道” 为本源—本体的理论体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的提法充分表现了老子对统对性与神秘感的偏爱。曾做过周守藏 史,是东周王朝掌管图书的史官。他见闻广博,相传孔丘曾向他 请教过周礼,晚年过着隐居生活,“著书言道德之意”五千言, 即今流传的《老子》一书,分为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是用 韵文写的哲学诗。汉以后被称为《道德经》。
因此,遵循“与物反”之“道”的原则,就又表现为对矛盾的否 弃。老子常提及的“混成”、“混而为一”、“玄同”,都是指 “道”自身的无差别状态;“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则是 指“道”外部的无对待情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 尘”,那是指去掉矛盾、冲突、斗争,才能复归于“道”。老子 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无”,正是“道” 的无形无质、无为无事、无知无欲、无冲突无矛盾的一个最高归 结,是老子按照自己的思路推演出来的结论。
既然任何事物都是依存于对立面才得以存在,那么很显然地,任 何事物都不能具有绝对自足的性质,都无法获得永久性的价值。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一切东西都是相对 的、有限的,要在它们当中区分什么好一些什么坏一些是没有意 义的。狂风暴雨似乎威力无穷,但能持续多久?天地为狂风暴雨 的本源者,天地似乎更伟大。但“天地尚不久,而况于人乎?” 包括天地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在迅速变化,没有什么事物比别的事 物更具根本性的意义。既然如此,现实的一切事物便都不可能进 入最高范畴。
三、庄学:借“齐万物”给出的物 我同一说
庄子哲学是在老子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我们知道,老子哲学大量地触及到事物存在的矛盾性。
帛书《老子》说:“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 (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 (随)也,恒也”,这“恒”即是恒常,实指矛盾的普遍性。
②哲学与科学之区别
一讲到理由的问题,这就是哲学的问题。事实的记录也可以算是 一种说明,这种说明叫做描述的说明(descriptive interpretation)。 这种说明大体是属于科学的,科学也可以对这个自然世界 (physical world)有个说明。但科学的说明大体是描述的,不是 理由的,所以科学的说明和哲学的说明不同。比如,科学解释这 个现象世界,拿原子来解释,这只是描述的说明。假定你问,为 什么有原子,为什么有这个physical world?这问题科学家是不解 释的。假定你说,因为上帝的创造。可是上帝的创造并不一定可 以算是一个说明,就算我们把它当成一个说明,这个说明也不是 科学里边的说明,科学不问这个。
哲学所讲的普遍性主要是指我们所说的最大最高的普遍性。科学 所讲的普遍性、规律性是较小范围的普遍性,但只要是思考普遍 性问题,就有着哲学的起点。古希腊的哲学,原本把科学包括在 内,哲学与科学尚未分化,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们都是讲的普 遍性。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觉得哲学距离现实生活比较 遥远抽象 而不切实际的根本原因。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关于整个世界的普 遍性问题又经常渗透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特别是一些好奇心较 强的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例如那本畅销全球的哲学史通俗读物 《苏菲的世界》,一开始就提出了两个最大最高的普遍性问题材:
庄子承继了老子的这种见解,进一步确认:不仅任何事物都处 于矛盾之中,而且,任何事物的规定,也都是在矛盾双方的相互 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情况下获得的:
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 捕鼠不如狸鼬,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 言殊性也。
大木梁丽被看作良材,是相对于筑城而言的,如果用之于堵塞小 洞,那就成为一根废木头;骐骥骅骝被称作良马,是相对于赶路 而言的,如果用之于捉老鼠,它就不如野猫子;猫头鹰被认为明 察秋毫,是与夜晚相联系的,如果在白天,它睁眼不见丘山。
就是说,世界上并没有单个的孤零零的存在物,一切事物都是在 与别的事物相对待的情况下而发展起来的,都是在周围环境中被 规定的。“彼出于是,是亦因彼”,“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 相无,则功分定矣”。庄子这些论题无疑表现了他对矛盾对立面 相互依存以及由这种依存关系决定的事物存在的相对性的深刻认
识。
又,既然任何事物都是在与周围事物相互矛盾、相互对待的情况 下被规定的,那么,随着相与对待的对象、环境、条件的不同, 事物就可能获得不同的属性;随着相与对待的对象、环境和条件 的变化,事物及其规定也需要发生变化。依此,庄子对事物的变 动性、不确定性,也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
那么,世界的终极本源在哪里?最高范畴从哪里给出?
补充说明:①哲学的开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起点
我们的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男女之事,人对自然的使用、 改造,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交往等等,大多是一些针对具体的、 个别的、或局部的事物和现象的活动,人们较少自觉地考虑普遍 性的问题,特别是把世界(包括人在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开展 的这样一种最大最高的普遍性问题,而这种最大最高的普遍性问 题正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说: “哲学以思想、普遍者为内容,而内容就是整个的存在。”“什 么地方普遍者被被认为无所不包的存在……则哲学便从那里开 始。”英国现代哲学家罗素(1872-1970)也说过:“当有人提出 一个普遍性问题时,哲学就产生了,科学也是如此。”“提出普 遍性问题就是哲学和科学的开始。”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 县,一说山东曹县)人。生活于战国中期。老子道家学说的主要 阐发者。虽一生贫困,却拒绝当权者千金礼聘宰相之职,宁愿象 一条污泥浊水中自由自在的小鱼而不愿如衣锦文绣随时可被牵进 太庙作祭品的牛。终身过着隐居生活。庄周富于形象思维,以寓 言写哲理。老子“在物外”求道,庄子却以“齐万物”为道。庄 子的相对主义思想与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产 生过深刻的影响。今存《庄子》一书分内、外、杂篇。一般认为, 内篇为庄子所写,外、杂篇则为庄子后学所作。
老子从对万物的鄙弃中获得“道”,从积极方面看,表明了他 对迄今以往的旧制度、旧事物和旧观念的否定性的认识与在精神 境界上的超越追求;
从消极方面看,他没有捕捉到对当时和将来的社会发 展有普遍意义的新事物,没有任何新事物可以进入他 的“道”的范畴,这又表明了他在社会变动进期的失 落感。事实上没有任何现实内容、物质内容的“道” 不可能为人们改造外部世界的行为提供积极意义。从 这一角度说,这样的“道”不过是虚无主义的人生态 度在本体观上的投射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