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与道家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老庄与道家思想

中国文化概论——老庄与道家思想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演变)
④道家与道教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 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经过历代的发展,道教正式分为正一、 全真两大教派。 正一派从事符篆斋蘸,驱鬼降妖, 祈福消灾,道士可以结婚,非斋期可 食酒肉。全真派重修持,主张“全神 炼气,出家修真”,道士蓄发留须, 守斋出家,不婚配。两派虽在形式和 要求上有不少区别,但基本主张是完 全一致的,都讲求“修道”、“积 德”、“清静”、“无为”。


《道德经》高居第二。

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庄子)
庄子 [人物档案] 姓 名:庄周,字子林 出 生:约公元前369年 逝 世:公元前286年 祖 籍:宋国蒙邑 主要身份:思想家、文学家 主要功过: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 主要著作:《庄子》 曾任职务:漆园吏 荣誉称号:逍遥游仙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晚年在陈国居住, 后出关赴秦讲学,不 知所踪。老子是“中 国哲学之父”,遗留 下来的著作仅有《五 千文》,即《老子》, 也叫《道德经》。
老子(BC571?—BC471?)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老子的思想智慧 1 “道”——宇宙万物的产生和运行规律 (1)“道”是万物的本原。 (2)“道”生万物 (3) 道法自然 2 “道”——万物变化的原因 (1)事物存在着普遍的矛盾性 (2)矛盾对立面会相互转换 (3)弱者道之用 3 为学与为道——认识世界的方式 4 “小国寡民”——社会的理想形态 ;无为政治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 可以治人。” ——魏源《老子本义》
“老子者,民主之制之所用也。” ——严复

杨朱老庄——道家思想综述

杨朱老庄——道家思想综述

7、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 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 (qú )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 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 齐物论》

儒道比较 第一,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 第二,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 第三,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 第四,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社会的责任, 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后世的不少士大夫从儒家指示的“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找到了通往道 家思想之门,由“独善”而至超脱了功名 利禄,这样,儒、道两家从这里由对立走 向了互补,相反而又相成。
紫气东来图
而 著 《 道 德 经 》 , 后 出 关 西 。
子关他载度喜西天周 骑令向难关深迈象昭 青,朝逢西通进,王 牛 而以廷的行天,只时 至便请求,道此见, ,迎求道这,为东一 应接作机可知祥方夜 尹圣为会是有瑞有尹 喜人函,自圣之紫喜 请。谷于己人象气观 求老 关是千要,向察

老子出关
范曾· 老子出关图
2.老子的社会观
② 政治学说 ●圣人治国,无为而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 姓为刍狗.” “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 ●愚民政策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章)又说:“不尚贤,使民不 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 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补充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 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 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 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 章)

老庄

老庄

老庄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

借而代指道家(道教)老庄教派学说。

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黄老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色彩,与庄列一派隐退截然不同。

”关尹一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上博简《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

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老庄学派不主张满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觉悟的假道德,认为这些不过是愚弄人的幌子。

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则天下化。

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学派。

道家起源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一词是西汉时才出现的,(初现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后司马谈等人将老、庄、列御寇、杨朱、(彭蒙、慎到)等人归为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周、列御寇等人。

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

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老子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老子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

因此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著有《道德经》。

庄周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道家学者,他的思想完整的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老庄思想渊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楚国苦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道家人物简介与道家古籍提要

道家人物简介与道家古籍提要

道家人物简介与道家古籍提要摘自王晓毅:《国学举要·道卷》的《知识辑要》一、道家人物简介(一)老庄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

曾拜隐士商容为师,后一度担任东周王朝史官,接触大量古代历史文献。

继承并发展了古代的道术之一——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宗教文化的贵柔传统,创立了道家学派。

他有着众多弟子,如文子、关尹、阳子居、士成绮、崔瞿、庚桑楚等,向他们宣讲自然无为的学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有孔子向老聃问学的传说。

后辞官引退,骑青牛西出函谷关,逝世于秦地。

该关的长官尹喜,是老子的信徒,在他的力劝下,老聃出关前,写下了分上下篇的五千字《老子》一书,奠定了道家哲学的理论基础。

事迹史料主要见于《庄子》《史记》等。

关尹,一说姓尹名喜,活动于春秋末~战国初,老聃的弟子。

曾任函谷关的关长(关令或关正),以官名称之,故名关尹,后辞官追随老子出关而去。

关尹继承老子的自然无为学说,在传播道家思想过程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列子是其著名的弟子之一。

关尹著书立说,发展老聃的思想,著《关尹子》九篇,是老子逝世后,第一个有理论建树的传人。

认为宇宙本原“道”,是名为“太一”的“纯和之气。

”人类可以从水的动静中,找到效法“道”的途径:行动时,像流水一样处卑居下,随遇而安;思考问题时,心灵像静水一样完全客观地反映外物,不存主观偏见。

关尹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沿着老子学说中追求个性自由的“清静无为”方向发展,对战国前期老庄学派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哲学特质为“贵清”,而“清”与水的性质有关。

有学者认为,《郭店楚墓竹简》中的《太一生水篇》是关尹遗作。

事迹史料主要见于《列子》和《庄子·天下》等。

列子,名列御寇,郑国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前4世纪的战国前期。

长期居住在“郑圃”(今河南中牟县西),生活穷困却拒绝郑国宰相子阳的馈赠。

除师从关尹外,还向老商氏学道术,并与伯昏瞀人同在壶丘子林门下。

老庄道家自然主义思想及其价值

老庄道家自然主义思想及其价值

老庄道家自然主义思想及其价值引言自然主义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与核心价值。

自然首先是指自然而然的原则,其后具有自然界的含义。

道家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是自然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的立场来看待自然,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和谐共存,人与自然本质同源,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反对片面强调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对矫正现代工业文明破坏自然的弊病有重要意义,对当代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生态文明、建构环境伦理具有独特价值。

内容与内涵“自然”本是道家首创的独特概念,自然最先出现在《老子》中,战国中期以后使用渐多。

“自然”一词的最初意义不是指自然界,其本意就是“自己如此”,“自然”的原始意义就是自然而然,其运动发展没有原因可言,也没有外力干预作用。

道家讲自然,并不是排斥一切人为,而是主要指人类应按自然原则做事。

老子所讲的自然恰恰是人类社会中的自然,是人类行为中的自然而然的状态。

提倡自然是对人类社会行为提出一种方向和理想,而不是提倡“不做事”。

老子之自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没有人类文明的自然状态,不是与“人类”或“人为”相对的概念,而是与勉强、紧张、压迫、冲突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值得追求、向往的状态,也就是一种价值。

老子思想最深刻的体现就在于自然无为的精义,无为是构造自然和谐完美状态,具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良好品质,天下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在无为的状态下成为和谐的整体。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无为的根本含义就是尊重自然。

在这一点上,庄子和老子一脉相承。

庄子反对人们以“鲁莽灭裂”的残暴手段肆意破坏自然,主张在顺应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条件生产财富。

道家思想中包含不少对自然的客观认识,但主要方面却不是提倡认识自然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而是体验人与自然界万物的息息相通,和谐交融,因此从“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中发展出自然主义。

这里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界的自然,更是因其自然、顺其自然的思维习惯,同时也是富有诗意的人生态度。

老庄思想——精选推荐

老庄思想——精选推荐

老庄编辑[lǎo zhuāng]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借而代指道家学说。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看法精炼独到、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中文名老庄国籍中国出生地楚国、宋国代表作品《道德经》《庄子》并称老子与庄子生活态度与世无争目录1老庄▪老子▪庄子▪道家2名言3老庄思想简论4阅读建议5发展1老庄编辑老子与庄子的并称。

有时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的代名词,通常借指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人生观价值观。

实际上,老庄是一种哲学,而非态度(当然,由之衍生出来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会影响或指导人们的生活)。

如果深入了解老庄哲学后,就不难理解为何孔子拜谒老子后会怅然曰:“夫子真乃神龙也!”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汉族,楚国苦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故里鹿邑县亦因老子先后由苦县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县境内留下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汉族,宋国蒙人,[1]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的瑰宝,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主要作者是老子,即老聃。

老聃相传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老子》的成书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老聃的门徒相继在老聃学说的基础上整理、补充,最后大约成型于战国时期。

《老子》是一部不朽的哲学著作,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思想的中心是“道”,其涵义相当广泛,它反映了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道家学派对宇宙本体和物质变化的总体认识。

老子哲学中最具价值的是充满着思辨哲理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已经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具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的正反两个方面,科学地指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对立统一的现象,还进一步意识到事物对立统一的双方都在相互转化。

《庄子》又称《南华经》,主要作者是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早期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任蒙城漆园吏,不久即辞去,一生贫苦,闲居独处。

《庄子》一书经庄子弟子及后人整理、补续,最后大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

《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有五十二篇。

今存三十三篇,分为三个部分,即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庄子》一书,内容丰富,涉及到哲学、人生、政治、科学、文艺诸方面,而这诸多方面又统属于庄子所谓的“道”。

“道”是《庄子》全部思想的核心,其涵义非常深广,最重要的是作为哲学意义上的“道”。

庄子把“道”视为宇宙的本原,能产生大地,驾驭鬼神,但又没有形象,不可感知。

“无为’’和“无己”是庄子政治主张和人生哲学的概括:《庄子》充分表现了作者愤世疾俗的思想,它抨击了各国诸侯的征战,谴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认为一切虚伪、欺诈、盗窃等社会弊端全都是统治阶级所造成的,直接揭露了各种社会现象,探究出更为深刻的哲理。

老庄与道家略说

老庄与道家略说
• 道家无为, 又曰无不为, 其实易行, 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 以因循为用。无成埶, 无常形, 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 不为 物后, 故能为万物主。
• 《汉书·艺文志》: 道家者流, 盖出于史官, 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 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 清虚以自守, 卑弱以自持, 此人君南面 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 易之嗛嗛, 一谦而四益, 此其所长也。及 放者为之, 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 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 5.填写实验报告 • 学生将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得到的资料,填写在实验报告表(表12-1)
中,在下课时统一由组长交给指导教师.
上一页
返回
12.2 岩浆岩鉴别
• 1.实验目的和要求 • 根据岩浆岩的定义来理解本类岩石的特点;从观察岩石的颜色、结构
构造、矿物成分学会肉眼鉴定岩浆岩的方法. • 2.实验前准备 • (1)通知学生复习岩浆作用和岩浆岩;预习实验指导书(实验一). • (2)教师按教学大纲要求准备实验用实验工具(放大镜、小刀)及下列
• (3)观察岩浆岩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①岩石的颜色是一个综合色调,如辉长岩属暗色,近似于灰绿色.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2.2 岩浆岩鉴别
• ②利用岩浆岩矿物共生和不相容的关系,可以帮助认识岩石的大类.橄 榄岩中的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可以共生,辉石与富钙的斜长石、角 闪石共生,超基性岩中不会出现石英,如果岩石中大量出现石英而且与 正长石、云母等矿物共生时应当为酸性岩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道家简述
• 第四, 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 虽然提倡兼容百家, 但都是以道家 为主,融会贯通而成, 而在道教那里, 更多的却是“以丹为主解道 ” “以儒为主解道”, 甚至“以佛为主解道”, 传统民间信仰的意 味很浓。

《庄子》:内圣外王之道的发展解释

《庄子》:内圣外王之道的发展解释

《庄子》:内圣外王之道的发展解释第一部分介绍庄老同异。

第二部分介绍“内圣外王之道”的内涵。

第三部分讲庄学三义。

第四部分讲庄学四境。

第五部分讲道术九阶。

第六部分是举例说明,如何按照三义、四境、九阶,成为庄学至人。

最后第七部分是小结,介绍庄学的后世影响。

一、庄老同异老庄是道家两大代表人物,一祖一宗。

老子是道家祖师,道家开创者。

庄子是道家宗师,道家集大成者。

所以有同有异,有继续有发展。

我分为四点来讲。

(一)外境迥异:泰隐否显老庄学说,有同有异,首先在于所处时代的有同有异。

老子处于春秋末期。

我用九个字概括老庄的时代差异:老(前570-前480)、孔(前551-前479)殁,春秋(前770-前481)终,战国(前480-前221)始。

庄子(前369-前286)处于战国中期,晚于老子、孔子百余年,与孟子(前372-前289)基本同时。

儒道两大代表人物,都是基本同时。

老、孔基本同时,处于春秋末期。

庄、孟基本同时,处于战国中期。

中间相隔百余年。

上次讲过,老子时代,泰道与否术处于斗争之中,所以《老子》“君人南面之术”的宗旨是,弘扬“负阴抱阳、天柔地刚、君柔臣刚”的泰道,批判“戴阳履阴、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的否术。

经过百余年的历史变迁,否术压倒了泰道,结果是,泰道退隐,否术大显。

这就是庄子面对的政治现实。

庄子的生平史料,所知不多。

只知道他姓庄,名周,是宋国蒙邑人,生活在宋桓侯、宋剔成君、宋康王时期。

早年是宋桓侯时期,庄子曾经担任漆园吏,以此谋生。

庄子三十岁前后的三年之中,宋国接连发生了两次宫廷政变。

一次是,宋戴公的后裔戴剔成,弑君篡位,杀了宋桓侯(前380-前340在位),自立为君,就是宋剔成君(前340-前338在位)。

另一次是,宋剔成君三年,他的弟弟戴偃驱逐了哥哥戴剔成,又篡位自立,就是宋君偃。

宋君偃不太有名,但他后来称王,史称宋康王。

宋康王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暴君,也是中国历史上排得上号的著名暴君之一。

他与庄子完全同时,在位时间很长,长达五十二年(前337-前286在位),直到宋国被齐国灭掉,宋康王死去,庄子也死了。

道家代表作庄子的地位和影响

道家代表作庄子的地位和影响

•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各种事物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 各种事物也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这一面。)自彼则不见,自知 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 的这一面,事物的这一面亦起因于事物的那一面。)彼是,方生 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 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 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事物的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 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这一面。)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事物的那一面同样存在是与非,事物的这一面也同样存在正与 误。)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自然 • (五)庄子不相信鬼神和“巫术”。 • (六)以丑怪内德为美。
相对主义
从事物相对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见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 的这一面看就能有所认识和了解。所以庄子说:事物对立的 两个方面是相互并存、相互依赖的。虽然这样,刚刚产生随 即便是死亡,刚刚死亡随即便会复生;刚刚肯定随即就是否 定,刚刚否定随即又予以肯定;依托正确的一面同时也就遵 循了谬误的一面,依托谬误的一面同时也就遵循了正确的一 面。因此圣人不走划分正误是非的道路而是观察比照事物的 本然,也就是顺着事物自身的情态。事物果真存在彼此两个 方面吗?事物果真不存在彼此两个方面的区分吗?彼此两个 方面都没有其对立的一面,这就是大道的枢纽。抓住了大道 的枢纽也就抓住了事物的要害,从而顺应事物无穷无尽的变 化。“是”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所以说不如用事 物的本然来加以观察和认识。
• 篇首以大荒无稽的寓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 开始,透过鹏鸟与蜩、学鸠的对比,点出生命境 界的不同,大鹏鸟可以“抟扶摇羊角而直上者九 万里”,飞到南冥。而像斥鴳之类的小鸟,所能 飞到的不过数仞之间而已。

论老庄之“道”的异同

论老庄之“道”的异同

论老庄之“道”的异同【摘要】道家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学派之一。

其创始人老子第一次提出了关于“道”的学说,把“道”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用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庄子则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使道家学说更加前进了一步。

综观老庄的哲学思想,不难看出,“道”的论述在各自的学说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二者在“道”的论述上又有不同,本文从“道”的本源、规律、自然等相同方面和无为、道的体现等不同方面作了比较以及“道”在今天的意义。

【关键字】老庄道本源自然无为Abstract: Taois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school in the Pre-Qin period, but als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school of.Its founder, I put forward for the first time about "Tao" theory, the "Tao" as the highest category of philosophy, in order to show the world the root causes of all things and motion regularity.Chuang-tzu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idea of "I", the theory of Taoism is a step forward.In Zhuangzi's philosoph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that, "Tao" is discussed in their respective theories are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but the two in the "Dao" discuss on are differ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Tao", the same origin, law of nature and inaction, the embodiment of different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Tao" in today's meaning.Keywords: Lao Tse and Chuang-Tzu Tract origin natural inaction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派。

第四讲老庄与道家思想PPT课件

第四讲老庄与道家思想PPT课件
“天”包含着“地”,“人”和与人相对应的 “天地”是统一的一体。
“天人合一”思想演化的过程
1、《易传·文言》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 德” 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
2、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与 我为一”。
3、儒学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天人相 副”“天人感应”的神学理论。
4、北宋的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 合一”的命题。
(2)得意忘言:
①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 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忘言。
——庄子
②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陶渊明
赠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 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 笑,不足以为道。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知 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五十七章)
•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对立的双方,即对立统一。
• 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老子认为转化是循
环的,不懂得对立转化有条件。
庄子1的、追主求要“观自点然”:、“本真”的存在状态。
2、“齐物论”
“齐万物”、“同是非”、“一死生”
(1)肯定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2)人和自然都遵循统一的规律。 (3)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所追求的 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天人 协调。
(二)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基 本形态,古代中国人思考社会人生 问题都以中和之美为最高理想。
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是儒家的 中庸之道。
1、中
“中”者,正也,中正、适度、准确、得当。
五、天人合一与中和之美
天人合一与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两大特质,它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

从老庄看道家的基本思想内容摘要:“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为道家首先提出。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

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

以后,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虽有不同,但基本上成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

其中,以老子的《道德经》、列子的《冲虚经》、庄子的《南华经》可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之作。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关键词:矛盾的转变、无为无不为、逍遥游一、宇宙本源、万物之道老子论“道”,首先是世界本原。

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没有触及到。

到了老子,才开始推求天的根源,并提出“道”。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

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①。

”老子认为,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存在着一个无形、无象、无声、无名的“道”。

虽然它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但它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

它是一种规律、一种原理,抑或是一个圆满自足的没有缺陷个体,是物质的本初,是构成宇宙万物不可分的基本粒子,并且“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它无形,无声,独立长存,永不衰竭,循循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之母,万物之始,是宇宙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

老子的“道”是当时思辨哲学的最高成果。

他不仅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对“道”的运动规律做出了最高概括。

他认为万事万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规律。

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时刻变化而非静止的;原因是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互相转化。

《史记》所见“道家”与《庄子》———浅论《史记》所载《庄子》四篇的黄老思想特征

《史记》所见“道家”与《庄子》———浅论《史记》所载《庄子》四篇的黄老思想特征

《史记》所见“道家”与《庄子》———浅论《史记》所载《庄子》四篇的黄老思想特征郑博思【摘要】传统观点认为历史上的道家可以分为“黄老”与“老庄”两个主要派别,“黄老”道家注重倡导君道无为的政治哲学,“老庄”道家主张修身养性的人生哲学。

本文认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载以《渔父》《紸箧》《盗跖》《庚桑楚》为代表的《庄子》诸篇带有鲜明的黄老学理论立场和思想特征,这些篇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或者应该被纳入先秦黄老学的研究范围内,而对于《史记》所言“道德家”之理解也不应局限为狭义的黄老学,而是既包含“黄老”亦包含《庄子》在内的广义道家。

【关键词】史记;道家;庄子;黄老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0)02-0137-05作者简介:郑博思,(北京10073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传统观点认为,历史上的道家可以大体分为“黄老”与“老庄”两个主要派别。

随着一系列简帛文献的出土和研究的逐步深入,许多学者承认,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谓“道德家”无疑指代的是产生于战国时代并盛行于汉初的黄老之学,并且这种黄老思想与“老庄”思想在气质上具有较大差距。

一般认为“黄老”是注重倡导君道无为的政治哲学,“老庄”则是主张修身养性的人生哲学①。

本文认为,司马迁所谓“道德家”既包括传统上所承认的产生于战国时代并盛行于汉初的黄老学,也不排除以《庄子》文本为代表的老庄之学。

所谓“老庄”之概念初见于《淮南子》,兴盛于魏晋玄学,是由玄学家崇尚玄谈所导致的概念上的历史性的剥离。

在西汉时代,没有明确的“黄老”与“老庄”道家的分界,二者在思想上的分歧也不甚明显。

一、“道家”概念的提出与疑问“道家”之名不见于先秦典籍,最早给予“道家”命名的是西汉的司马迁,《史记》中有6处言及“道家”: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

(《礼书》)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乃是也。

从老庄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老庄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老庄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老庄哲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人所特有的智慧和文明。

无论是他深邃而隽永的智慧,抑或是他旷达而任真的品性,都启示过各个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向往精神自由的知识分子。

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庄子哲学与老子哲学一起构架成了古代哲学史上深具影响力的道家哲学,从而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老庄思想道家中国文化绪言佯倘于中国文化的世界,你就不难发现,关于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然而在这片屹立在东海岸上,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的文明古国,在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融汇的不断更新与磨合下,却始终不曾割断璀璨耀眼的辉煌文化。

值得自豪的是,我们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历时几千年未曾断绝并推陈出新的文明,而成就了这一文明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论文正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就曾一度兴盛,以致达到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思想高潮。

当时的社会正处于一个非常的微妙的过渡阶段,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动态时局,各国也都千方百计地谋求富国强兵之路,但是正是这种社会的变革促使文化走向民间,进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舆论状态。

他们或游说列国,干谒君主;或课徒讲学,著书立说;或放浪形骸,以批判的形式表达对世俗的关注;又抑或或辅政秉国,以求治世。

不过,在诸子百家的诸多理论中,每一种都能绽放出灿烂夺目的光彩,但其中有两种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最深的,那就是儒家和道家。

儒教主“仁”,道家主“道”与“逍遥”,但两者相对而言,只有道家思想,才能突出经世治世之能用的学风。

道家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其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这一思想文化体系的最高范畴,这当然也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

以道为核心,把合于道作为终极追求目标的道家学派,崇尚老庄黄老之学说,并以“道”作为该学派的思想核心和最高范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页/共14页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 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 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 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以义 誉之,不亦远乎!”
第14页/共14页
心”,人就处在一种“忘我”、“坐忘”的状态
(《大宗师》)。这种状态是一种无所羁绊的精神
绝对自由,它与“道”的境界也就相仿佛了。
第11页/共14页
《人间世》(节选)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 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 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 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 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 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 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 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 能若是之寿。” ……
第10页/共14页
《庄子》的思想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第二阶段。庄子继承了 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但庄子的“道”多游走在 人的精神层面,强调“道”的独立、无所依恃和精 神的逍遥。
庄子认为,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成心”,
去掉这个“成心”,以物观物,物与我无所区别,
是与非没有什么不同(《齐物论》)。去掉“成
第1页/共14页
《道德经》(节选)
1.道可道,非常“道”。名 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 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之又玄,众妙之门。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 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2页/共14页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4页/共14页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 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 头送白骨,令宵红绢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 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第9页/共14页
《庄子》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 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 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 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 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 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 等。
第12页/共14页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 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 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 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 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 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 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 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 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 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 荒唐,到头来,都只为他人作嫁衣第裳5页!/共14页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 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 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 太清宫镇)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被唐朝帝王追认为始祖。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 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 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 “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 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 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3页/共14页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 争,故无尤。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味:酸、甜、苦、辣、咸
第6页/共14页
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 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伪弃辩,民复孝 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 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7页/共14页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
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 自定。
第8页/共14页
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哲学家,庄氏,名 周。汉族,宋国蒙(今河 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 蒙城县)人。做过蒙地方 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 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 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 裔,后因乱至宋国蒙, 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 “老庄”,他们的哲学思 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 为“老庄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