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建设规划

合集下载

大学光电课程设计

大学光电课程设计

大学光电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包括光子概念、光电发射过程等;2. 学会运用光电效应的相关公式进行定量计算,如爱因斯坦光电方程;3. 了解光电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设计简单的光电实验,操作相关仪器并分析实验结果;2. 培养解决光电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光电技术应用的初步能力;3. 掌握查找和阅读光电领域相关文献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光电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探索光电领域未知的热情;2. 树立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3. 了解光电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光电效应基本原理:介绍光电效应的定义、分类及光子概念;讲解光电发射过程、逸出功和截止频率等关键参数。

2. 爱因斯坦光电方程:推导并解释爱因斯坦光电方程,分析光电效应与光子能量的关系,探讨光电效应的规律。

3. 光电实验设计与操作:学习光电实验的基本操作,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和分析光电效应现象,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4. 光电传感器原理与应用:介绍光电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类型的光电传感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5. 光电技术发展及前沿:概述光电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介绍光电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1周:光电效应基本原理;2. 第2周:爱因斯坦光电方程;3. 第3周:光电实验设计与操作;4. 第4周:光电传感器原理与应用;5. 第5周:光电技术发展及前沿。

教材章节及内容:1. 教材第3章:光电效应基本原理;2. 教材第4章:爱因斯坦光电方程;3. 教材第5章:光电实验;4. 教材第6章:光电传感器;5. 教材附录:光电技术发展及前沿。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以清晰、生动的语言阐述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爱因斯坦光电方程等理论知识,结合板书和多媒体演示,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光电领域的基础知识。

光纤传感课程设计

光纤传感课程设计

光纤传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光纤传感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光纤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掌握光纤传感技术的分类和发展趋势;•熟悉光纤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光纤传感器的性能指标;•能够设计简单的光纤传感实验;•能够运用光纤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光纤传感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关注光纤传感器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光纤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介绍光纤的性质、光纤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

2.光纤传感技术:介绍光纤传感技术的分类、发展历程和趋势。

3.光纤传感器的应用:介绍光纤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如能源、交通、医疗等。

4.光纤传感实验:进行光纤传感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光纤传感技术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1.讲授法:讲解光纤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

2.讨论法:学生讨论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光纤传感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实验法:进行光纤传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光纤传感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齐全的实验设备,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际水平。

霍尔传感器的课程设计..docx

霍尔传感器的课程设计..docx

霍尔传感器的课程设计.标题:霍尔传感器的课程设计摘要:霍尔传感器是一种常用的磁场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医疗仪器等领域。

本文基于实际情景,设计了一门针对霍尔传感器的课程。

通过该课程,学生将全面了解霍尔传感器的原理、应用和实验操作技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霍尔传感器,课程设计,实验操作技能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自动化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感器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霍尔传感器因其简单、高精度的测量特性备受关注。

针对这一热门技术,设计一门系统全面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标1. 理解霍尔传感器的原理和工作机制。

2. 掌握霍尔传感器的应用场景和相关技术。

3. 培养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安排1. 原理和基础知识讲解- 霍尔效应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霍尔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霍尔传感器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介绍2. 实验操作训练- 霍尔传感器的接线和电路设计- 信号采集和处理相关实验- 数据分析和结果评估3. 项目设计与开发- 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霍尔传感器的应用项目- 考核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2. 实验操作:提供实验平台,让学生亲自操作霍尔传感器进行测量和实验。

3. 讨论与案例分析: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项目指导:教师定期跟进项目设计与开发过程,提供指导和反馈。

五、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实验记录、课堂参与等。

2. 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3. 项目成果:考核学生项目设计和实现的创新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六、预期成果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霍尔传感器的原理、应用和实验操作技能,具备以下能力:- 理解和解释霍尔传感器相关技术和概念。

传感器原理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传感器原理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纲 ,确立 了 “ 论教学+ 理 基础实验+ 设计和 实训+ 新 创 实践 ”递进式能力培养模式 ,对理论教学 内容和实践
正做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 ,才有望取得预期的
教学效果 。课程组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对实践
教学 体系进行 了重新设计 ,这就 是:基础 实验+ 综合 设计性实验—— 基础知识的巩固与综合应用 ;课程 设 计—— 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启迪创 新意识 ;工程 实
Da Ro g Zh oYa i n, a n
W u a n v r i f e h o o y W u a , 3 0 0 Chna h nu i e s y o c n lg , t t hn 4 0 7 , i Ab t c: h r cei t d c s h o s u t n a d p a t eo r v n il e e e c l n o rep n il f e s r i e ap css c s sr t T ea t l nr u e ec n t c i n r ci f o ica— v l x el t u s r cp eo n o s n t s e t u h a a i o t r o c p l e c i s h
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 了介绍 。 关键词 :传感器原理 ;精 品课程 ;教学 改革
Co tu to n r c i eo r v n i ll v le c le t o s rn i l fs n o s nsr c i n a d p a tc fp o i c a —e e x el n urep i cp eo e s r c
教学 目的,增 强了课堂教学 的辐射功能 ,为学生 自学
l 以培养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 目标 ,优 化 课 程 体 系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摘要]针对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中思政元素缺乏、融合度不够,“传感器+思政”协同教学模式不健全的问题,文章分析拆解传感器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从“理想信念、科学素养、职业素养”三个维度融入思政教育,提出打造“4+4+4”课程思政培养特色、组建四方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完善思政教学案例库、构建四维评价机制四种手段,实现专业知识教学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使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的课堂教学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课程思政;传感器;教学设计;协同教学[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4-0111-04[收稿时间]2023-08-17[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兵团一流本科专业(22000032717);塔里木大学一流本科课程《传感器原理及应用》(22010030910);塔里木大学《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思政示范团队(TDKCSZ12305)。

[作者简介]陈军(1992—),男,甘肃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物联网工程。

通信作者:孟洪兵(1967—),男,新疆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信息工程、智能控制。

传感器技术作为当今世界发展迅猛、令人瞩目的高新技术之一,与通信、计算机一起被称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和物联网的基础,也是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的重要课程内容。

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中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并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课程教学环节,是《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的专业课程应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4]。

塔里木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立足南疆、面向兵团、服务新疆,致力于培养政治可靠、理论基础扎实、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电子类专门人才。

基于这种发展理念,我校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组通过创新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实现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对《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与学的思考

对《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与学的思考

善 , 出 了课程 设 计 在 提 高教 学质 量 中 的重 要 性 。 为达 到 优 质 的 教 学 效 果起 到 一 定 的促 进 作 用学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课程 特点
《 传感器 原理及应用》 是测控 、 自动化 、 计算机应 用 、 电一 机 体化等专业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 , 是一门新 兴边缘学科。本课 程信息量大, 涉及 的范 围较广, 且各章节教学 内容相对独立 , 缺 乏连续性和 系统性 。此外 , 由于传 感器的应用场合十分广泛 , 因 此该课程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 我校《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 本科 ) 大三 学 生的专业必修课 , 总学 时 4 时 , 中理论教学 3 时 , 0学 其 2学 实 验教学 8学时。为提高学生 的实践能力 , 课程结束后进行 1 周的 课程设计。
教学方法 的改进 () I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结合教学 。 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 学手段相结合 的方式 , 取得 了令 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 同时也避免
了一些板书时间的浪费 。 () 2 理论讲授与实物应用结合教学。在本课程 的讲授 中, 将传
结束 语
根据《 传感 器原理及应用 》 的教学实 践 , 该课程 的教学 内 对 容、 教学方法进行 了分析探索并做 了相应的改革 。教学内容 的补 充丰富了课堂教学 的素材 , 增强 了学生 的学 习积极性 , 从连续几 届毕业设计学生选题上就可 以看 出 ,学生对补充内容表现出 了 极大 的兴趣 。多媒体和实物展示 等教 学方 法增 强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 , 通过学生成绩及 对学生调查和网上评教结果来看 , 所做的 改革受到 了学 生的欢迎和好评 , 取得 了较好 的教学效果。
4 . 网络 嘎 同觏掀

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室建设方案

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室建设方案

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室建设方案目录1单片机-嵌入式接口技术-传感器实验室 .......................................... - 3 -1.1总体规划............................................................ - 3 -2实验设备.................................................................... - 3 -2.1智能硬件原理机..........................................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硬件描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功能描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绿色家居系统套件.................................................... - 3 -2.2.1图文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产品参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3课程资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室1.1总体规划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室主要用于对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核心课程的知识点学习,能够服务于相关课程的实验和实训需求。

核心课程主要针对学科基础技术的培养,掌握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的配置、维护和开发,接入等知识。

传感器课程设计——声音传感器应用电路设计

传感器课程设计——声音传感器应用电路设计
关键词:电路放大;延迟电路;传感器;光敏电阻;声音传感器
传感器课程设计——声音传感器应用电路设计
目录
一、设计要求 .................................................. 1 1、功能与用途 ...............................................1 2、课题意义 .................................................1 3、发展现状 .................................................1
二、方案设计 .................................................. 2 三、传感器工作原理 ............................................ 4 四、电路的工作原理 ............................................ 5 五、单元电路设计、参数计算和器件选择 .......................... 5
用声光控延时开关代替住宅小区的楼道上的开关,只有在天黑以后,当有人走过楼梯通 道,发出脚步声或其它声音时,楼道灯会自动点亮,提供照明,当人们进入家门或走出公寓, 楼道灯延时几分钟后会自动熄灭。在白天,即使有声音,楼道灯也不会亮,可以达到节能的目 的。声光控延时开关不仅适用于住宅区的楼道,而且也适用于工厂、办公楼、教学楼等公共 场所,它具有体积小、外形美观、制作容易、工作可靠等优点,适合于各种楼房走廊的照明 设备。 降低能耗、节约能源、注重环保是当今世界的主潮流,高能耗且会加剧温室效应的白 炽灯越来越不受欢迎。继公布“欧盟后年封杀白炽灯”的时间表后,世界各地陆续抛弃白炽 灯已成定局,环保型节能荧光灯是白炽灯的替代者。

电大传感器课程设计

电大传感器课程设计

电大传感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了解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应用领域;2. 使学生了解传感器在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控制中的重要性和作用;3. 引导学生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能够正确选择、安装和调试传感器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3. 培养学生通过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3. 引导学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电大传感器教学,结合学生特点,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传感器基础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应用传感器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传感器的主要性能参数及其影响;- 传感器在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2. 常见传感器及其应用- 电阻传感器、电感传感器、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光电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原理及应用;- 传感器在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

3. 传感器技术及其发展- 传感器信号处理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如下:第1周:传感器基础知识学习;第2周:常见传感器工作原理及特点学习;第3周:传感器应用案例分析;第4周:传感器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介绍。

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为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方法针对本章节内容,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教师以课本为基础,系统地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等内容,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传感器原理》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传感器原理》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传感器原理》精品课程建设方案《传感器原理》课程组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学院2012年3月《传感器原理》精品课程建设方案1.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思路根据青岛科技大学建设“教学研究型名牌大学”的定位,在实现精品课程建设方向的指引下,基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专业教育课程的基础性与前沿性,《传感器原理》在落实讲授、讨论、作业、考试考核和教材等教学要素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进一步向教学研究型的教学模式转化。

以“厚基础、高素质、重创新、强能力的新型优秀人才"为培养目标,将本课程建设内容继续细化,从质量上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支合理的优秀教师梯队,努力成为有影响力的精品课程。

深入地全面开展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的现代化改革,不断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完善各教学环节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立体化的多媒体课件等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制作,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课程的教与学构建高效、畅通和灵活的多维网络环境。

1。

1 课程建设目标:在《传感器原理》课程现有教育教学改革基础上,利用3--5年的时间,以建设精品课程为主导,全面提升我校《传感器原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内涵和层次,建设一只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结构更加合理的队伍;进一步优化、更新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多媒体教学,不断充实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加强实践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实验内容的综合创新性,建立建全课程试题库,形成一套富有特点的、多种形式、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将《传感器原理》课程建设成具有一定先进性、创新性和鲜明特色的课程教学平台。

《传感器原理》课程是高等教育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及电气类等相关专业本专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上述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本专科必修课程。

传感器被称为工业时代的测量工具—-仪器仪表的“五官”,承担着信息的杆子和获取的关键任务,是当今信息时代的信息源头,在国民经济和国防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本课程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方向职业基本技能学习领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不仅是前导课程:电路基础分析、模拟电路分析与实践、数字电路分析与实践等在专业学习领域的有效扩展,也为后续职业岗位专项能力学习领域中单片机应用技术、智能电子系统开发与设计、自动检测系统等课程的教学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课程目标1.职业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认真求实、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

实验室实施5S管理理念,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规范的操作习惯、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2.职业能力目标:能根据实际检测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能使用常用传感器进行各种物理量的检测与信号处理,能对物联网设备与产品中的传感器故障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并做基本的检修。

3.知识目标:常用工业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外特性,几种典型传感器的应用电路、信号处理、变换接口电路的结构及工作过程、传感器的基本使用常识。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四、教学方法建议1.宏观教学法: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教学,部分内容可尝试一体化教学。

2.微观教学法:理论教学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结合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相关传感器知识的整理归纳与总结。

实验教学通过传统实验项目与综合实训的有机结合训练强化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

五、课程实施基础与条件1.学生的学习基础电路基础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分析与实践的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和物理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尤其具有高中物理运动学、力学、光学的基础)。

2.课程主讲教师和教学团队要求说明主讲教师应具备电子技术或电气自动化专业背景,能独立指导传感器实验,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与实践经验。

3.课程教学资源要求教材:《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陈黎敏主编实训教材:《传感器实验指导书》校本教材实训环境及硬件条件: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实训教学应在传感器与执行器实训室进行小班教学,实训室具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传感器实验台不少于18台,综合实训的内容须单独配备相关实验器材以进行强化动手实践。

应变式传感器课程设计

应变式传感器课程设计

应变式传感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应变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其基本结构与应用领域。

2. 学生能掌握应变式传感器的数学模型,并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3. 学生能了解传感器在工程测量和自动控制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动手搭建简单应变式传感器电路的能力,并能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传感器技术研究的兴趣,增强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学生认识到传感器在科技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二年级物理选修课程,以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动手能力,对新兴技术有一定的好奇心。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应变式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与工作原理- 介绍应变式传感器的定义、类型及工作原理。

- 分析应变片的结构、材料及应变效应。

2. 应变式传感器的数学模型与计算方法- 探讨应变式传感器的数学模型,包括应力、应变与电信号的关系。

- 介绍相关计算公式,如灵敏系数、测量范围等。

3. 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分析应变式传感器在工程测量、自动控制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 引导学生了解传感器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应变式传感器电路设计与数据采集- 学习并搭建简单的应变式传感器电路,了解电路元件的作用。

- 学习使用数据采集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

5. 实践操作与创新能力培养- 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制作应变式传感器、搭建电路等。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实验教学大纲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实验教学大纲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教学目的传感器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传感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科研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原理及分类1.1 传感器概述1.2 传感器的基本原理1.3 传感器的分类及应用领域2. 传感器测量技术2.1 传感器的灵敏度与线性度2.2 传感器的量程与分辨率2.3 传感器的响应时间和精度2.4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3. 常见传感器的实验应用3.1 温度传感器的实验应用3.2 湿度传感器的实验应用3.3 压力传感器的实验应用3.4 光敏传感器的实验应用3.5 加速度传感器的实验应用3.6 气体传感器的实验应用4. 传感器信号的处理与控制4.1 传感器信号的放大与补偿4.2 传感器信号的滤波与采样4.3 传感器信号的数字化与传输4.4 传感器信号的控制与自动化5. 传感器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5.1 传感器应用系统的选择与设计5.2 传感器应用系统的布线与安装5.3 传感器应用系统的调试与优化三、实验教学要求1.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传感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知识。

2. 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测量技术中的重要参数和性能指标。

3. 学生能够运用实验仪器和设备进行传感器实验的搭建和测试。

4. 学生能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并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

四、实验设备和材料1. 温度传感器2. 湿度传感器3. 压力传感器4. 光敏传感器5. 加速度传感器6. 气体传感器7. 实验仪器(如示波器、多用表等)8. 实验电路板和相关元器件9. 计算机及相关软件五、实验教学流程1. 传感器技术概述和基本原理的讲解(1课时)。

2. 传感器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参数的讲解(1课时)。

3. 常见传感器的实验应用实践(2课时)。

4. 传感器信号的处理与控制实验(2课时)。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思政教学探索武汉光谷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202摘要:根据时代需求,为促进学校发展,更好的满足社会需要。

学校秉承以“立德树人”为基础导向,根据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以汉口学院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为例,结合专业课程的特性,以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挖掘该课程内容与思政有关的元素,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避免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与课程结合不足的问题,做到“润物细无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关键词:课程思政;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教学探索0引言说到“课程思政”,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点提出来了这个概念,在会议上指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2]。

是新时代高校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根本措施[2]。

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中,以理论知识为依托,与课程思政相匹配的案例相结合,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精神境界[3]。

1 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这门课是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在大学生涯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完该理论之后,在实验课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做实验,可以参加各种竞赛,在毕业生论文设计中,也会涉及传感器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能够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工作生活中认同国家、拥护政治、拥护历史,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过硬专业知识、过硬技能本领的人才,并且在思想上有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意识[4]。

2 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一)专业课程中思政教学生硬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上课都会涉及到课程思政的内容,既是优点也存在缺陷,在讲到某部分内容时,突然搬出一个例子来告诉学生什么,让还在思考刚刚老师讲的知识点的学生有点疑惑,把思路打断了。

说明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找到好的传输途径,做到“润物细无声”。

《概念传感器教案》课件

《概念传感器教案》课件

《概念传感器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分类和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1.1 传感器的定义1.2 传感器的作用2. 传感器的分类2.1 物理传感器2.2 化学传感器2.3 生物传感器2.4 复合传感器3. 传感器的基本原理3.1 电阻式传感器3.2 电容式传感器3.3 电压传感器3.4 电流传感器3.5 频率传感器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原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传感器的应用场景。

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传感器实物或模型3. 相关案例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1.1 提问:什么是传感器?你们在哪里见过传感器?1.2 讲解传感器的作用和重要性。

2. 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2.1 传感器的定义2.2 传感器的作用3. 讲解传感器的分类:3.1 物理传感器3.2 化学传感器3.3 生物传感器3.4 复合传感器4. 讲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4.1 电阻式传感器4.2 电容式传感器4.3 电压传感器4.4 电流传感器4.5 频率传感器5. 案例分析:5.1 举例说明传感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6.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传感器知识的理解。

6.2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传感器基本概念、分类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传感器应用场景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传感器类型及其基本原理。

2. 选择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传感器应用案例,分析其工作原理和实际效果。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与学的思考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与学的思考
第2 6卷 第 4期
传 感 器 原 理及 应 用课 程 教 与 学 的 思 考
20 09年 1 2月
传感器原理 及应用课程 教与学 的思考
姚 齐 国 胡即明 李 林
( 浙江 海洋 学院机 电工 程 学院 浙江 舟 山 3 60 ) 100
摘 要 :文章结合传 感器原理 及应 用课程 教 学 实践 的 实际 ,对该课 程 的教 学 内容 、教 学方 法进行 了分析 ,


传感器 原理及 应 用课 程的特 点与教 感器原理和测量处理 电路 的讲解 ,在教 学方法上
主要 以课 程 讲 解 为 主 ,同 时 根 据 教 学 内 容 开 设 少 量验 证 性实 验 。这 种 教 学 方 式 存 在 明 显 不 足 :学 生首 先 接触 到 的是 传 感 器测 量 原 理 见 不 到 实 物 , . 缺 乏感 性认识 ;相 似 的原 理 介 绍让 学 生 觉 得 枯 燥 、
统 的传感器技术 中增加新 的有应用需 求 的传感 器 将是以后 电类专业课程 的一个发展趋 势 ,也使 学
生能够及 时了解 当前传感器 的发展方 向 ,掌握传 感器的发展动态 ,为今后 从事传感器 方面 的研 究 奠定基础。教学 中结合 教师 的科研 内容 ,我们 在 本课程 教 学过程 中增加 了接 近开 关 的内容 , 儿
不能很 好 地 集 中 注意 力 。 因此 ,在 本 课 程 的讲 授
传感器家族 众多种类 中的一个 ,它是 利用 电磁工 作原理用先进 的工艺制成的,是一种位置传感器。 它能通过传 感器与物体之间的位置关 系变 化,将 非 电量 或 电 磁 量转 化 为所 希 望 的 电信 号 ,从 而 达 到控 制 或 测 量 的 目的 。它 无 需 与 运 动 部 件 进 行 机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应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传感器应用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技术与应用,以及传感器的选择与使用。

本课程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强调实践操作与技能培养,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1. 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应用;2. 掌握常见传感器的使用方法、测量范围和精度;3. 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4. 能够正确连接传感器与相关设备,进行测量与数据处理;5. 具备一定的故障排查和调试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传感器原理、测量电路、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传感器的应用技术。

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常见传感器的使用方法,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能够正确连接传感器与相关设备进行测量与数据处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包括:1.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掌握传感器应用技术;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分享经验,共同提高;4. 线上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相关教学资源,方便学生随时学习。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本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表现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考查学生对传感器原理、使用方法、选择与调试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领域的技术竞赛,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五、师资队伍与实验条件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应具备丰富的传感器应用技术教学和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指导。

同时,学校应提供充足的实验条件,包括实验设备、场地和软件等,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实践操作。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作者:刘远社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44期摘要:《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具有知识交叉、内容松散、器件繁多等特点。

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引入OBE教育理念,以满足新时代对新工科建设的需要,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专门人才。

关键词:传感器;教学改革;OBE;评价指标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4-0115-02一、引言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即成果导向教育,是工程教育认证的质量评价基础,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新工科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它是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的结构教育模式。

该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怎么教和教了什么”,而是“学生怎么学和学会了什么”,并且明确学校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老师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所要的学习成果,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

这就要求不同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根据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和相关课程;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指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对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与达成,既是OBE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也是检测评价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1]。

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实施核心素质和个性发展相结合是OBE的切入点,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落实点。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是电子信息、自动控制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课程。

传感器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智能技术发展应用的重要一元。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是多学科交叉、工程实践性强的一门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针对该课程的体系特点探讨如何以OBE的教育理念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回顾反思《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过程,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知识繁杂且内容分散,没有条理性和前后连贯性,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传感器原理教案

传感器原理教案

传感器原理教案教案:主题:传感器原理目标: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能够描述不同传感器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时间:1个课时教学步骤:1. 引入(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哪些使用了传感器的产品或设备?如何描述传感器?-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讨论,引出传感器这一概念,并简要介绍传感器的作用和重要性。

2. 知识讲解(20分钟)- 解释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将非电能信息转化为电信号的装置。

- 分析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传感器通过感知物理量或化学量的变化,转化为电信号输出。

- 传感器通常由传感元件和信号处理电路两部分组成。

- 根据传感元件的不同类型,介绍常见的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并解释它们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3. 案例分析(15分钟)- 提供几个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使用了哪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引导学生思考该传感器在该案例中的应用价值,是否有改进的空间。

4. 讨论和总结(15分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 总结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 引导学生思考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资源:- 投影仪或白板- 案例分析材料- 学生笔记和讨论记录表评估方法:-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深度- 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学生对不同传感器的描述和应用能力拓展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或者野外调查的形式,深入了解某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实践。

-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进一步探究某一种传感器类型的原理和应用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建设规划
(2016-2020)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涉及光学、物理、电子、机械、材料等众多学科领域,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本课程开始奠定传感器设计与应用思想、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基础,在现代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与知识体系的建立。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传感器被称为工业时代的测量工具——机器的“电五官”,承担着信息获取的关键任务。

在如今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和在国家规划的中国智能制造2025目标下,传感器作为信息获取的源头和工业智能化的关键组件,将在国民经济和国防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传感器专业课教学任务,使本专业学生了解如何获取被测对象的信息,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适用的一般性原则和各种传感器的特点,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是《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

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和界定《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积极引入网络和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和训练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益和效率。

课程建设将配合学校的本科建设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目标,以师资建设、更新教育概念为先导,以学科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重心,以教学改革、考核改革为基本手段,以完善教学条件为保障,充分依靠、调动和发挥测控教研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传感器的能力;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创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新局面。

二、课程建设总体目标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将在现有教学改革基础上,以未来5年(2016-2020)为新课程建设周期,在课程内容与课程教学建设方面,结合测控
技术与仪器教研室多名教师留学经历优势,以把该课程建设成为省级双语课程为主导并力争建设成为校级公开课,使得该课程教学方式更加国际化和网络化。

通过建设双语课程和公开课,全面提升《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内涵和层次,建设一只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结构更加合理的队伍;不断适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进一步优化、更新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和拓宽本课程的适应面。

进一步推进多媒体教学,不断充实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加强实践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实验内容的综合创新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传感器基础知识的学习,着重学生传感器研究与集成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毕业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

建立健全课程试题库,形成一套富有特点的、多种形式、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先进性、创新性和鲜明特色的国际化和网络化课程教学平台。

三、课程建设规划和措施
1、课程建设规划
本课程以在当代科技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交叉多学科相关知识与应用。

课程内容将充分考虑当前和未来传感器研究和应用的热点的基础上,有选择性的舍弃部分历史较久、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出现较少的传感器;同时,对于基础、原理性较强的一些传感器,比如力学量、温度等部分传感器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另外,结合国内外及本教研室在传感器领域的研究成果,教学内容还将随着学科前沿的发展不断更新,灵活而不定时的加入最新的研究进展介绍。

本课程将坚持以传统知识为基础,辅以实际工程应用与最新科研前沿,注重传感技术的实用性和新颖性,以在夯实学生学科基础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学生在传感器应用领域与科研领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于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及活跃他们的创新思维,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程建设措施
1)稳固保持一流的教学团队

发挥课程组归国人员的优势作用,发扬课程组传、帮、带培养课程组教师的传统,坚持从优选拔和不断学习、研究、提高的课程组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切实推
动、开展和实施课程组制定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以使已经建立形成的一流教学团队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并为建设双语教学和录制公开课做准备。


2)凝练一流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探索应用现代教育理念,总结课程组在讨论式教学、演示式教学、比较式教学、问答式教学和双语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综合运用的经验,有机整合各教学环节新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改革的成果,凝练一套一流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使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取得实效的教学目的。


3)建设一流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以现有国家级优秀教材《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为基础,建立多层次、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现代化”、“国际化”和“网络化”的教学特色;在课程实验中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开发虚拟实验教学软件;在国内外已出版纸质教材、电子教案的基础上,用2~3年时间整合出适合于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适用的《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一流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四、课程教学方式与考核
1、教学方法应结合实际应用
本课程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贯彻始终,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向“研究性教学模式”转变。

教师精选科研过程和工程应用中与课程教学联系紧密的案例,介绍与重要知识点相关的科研内容和最新科研成果,并改革单一的教师授课形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引导其主动探究,利用建设的多媒体资料库和其他相关资源,由案例引导,提出适合本科生研究学习的专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查阅文献和网络资源、开展课堂讨论、提交综述报告或设计作业等。

并以双语教学、引入外语教材和增加国外最新研究等方式,使教学方式和内容趋于国际化。

教学中将结合实际应用,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目前热门的行业:物联网和工业4.0等。

随着我校大学生课外研学活动的广泛开展,大部分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和三年上学期开始参加大学生创新大赛或其他课外研学项目,而“传感器技术”是三年级上学期开设的专业主干课,大部分大赛项目(特别是飞思卡尔智能小车竞赛)与传感器密切相关,形成了对实践环境的较大需求。

我们将及时开放传感器实验
室的部分场地和设备,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为课外自主研学服务,学生自主管理的开放性创新实验室成为学生开展课外研学的重要场所,有效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氛围的形成。

2、考核方式多元化
目前考核方式多以期末考试一刀切为主,针对传感器课程实践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逐渐减少考试成绩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增大平时成绩特别是实验实践成绩的比重。

平时成绩采用学生自己针对自己所感兴趣领域在课后研究所写报告和课堂演讲介绍为主,实验实践成绩以传感器应用设计和实验操作考核为主。

形成自我学习考核、实践动手考核和专业知识考核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比重从目前的考试(70%)、实验(10%)和作业(20%)变为多元化考核期望的考试(40%)、实践(30%)和自我研究(30%)。

五、课程教材建设
在保证教学内容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精选教材,保证教材与相关行业领域的技术进步保持同步,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裁剪,简化或舍弃那些不为应用能力培养所必须的理论和公式推导、论证方面的内容。

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原则,重点内容讲解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工业应用为主线,结合现代技术的发展,增加最新技术、最新工艺、最新产品以及发展方向、发展态势内容,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并选用适当难度的外文资料作为双语教学的教材。

六、课程建设分期目标
2016.09-2017.08 教学内容增减,实践环节设计、双语课建设项目申请2017.09-2018.08 双语课教材准备、大纲拟定
2018.09-2019.08 双语课正式教授,公开课建设项目申请
2019.09-2020.08 公开课资料准备、大纲拟定
2020.09-2021.08 公开课视频录制、资源上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