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外国文学史 下编 论述题
外国文学史下编论述题第一章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1、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有哪些新的特点?答:1、现实主义文学不再停留于真实地再现客观生活的外在方面,而是深入再现生活深层的内在方面,表现人的深层意识和微观心理世界;2、现实主义虽然仍在塑典型形象,但典型往往不再高尚或卑劣,或歌颂或批判的两极化现象,而是着重刻画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具有复杂个性的普通人;3、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适应当代的发展与人们欣赏要求,吸收了一些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扩大了艺术表现手段,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
2、论萧伯纳剧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思想内容:1、批判讽刺了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包括中产阶级的文明习俗和伦理道德;2、描写了中产阶级一代人的软弱;3、思考了更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态度与个性问题。
艺术特色:1、以”机智“为中心特色的幽默风格;2、有意识地扩大语言技巧在现代戏剧舞台上的作用,相对压缩或简化动作与情节;3、对固定的喜剧程式进行了谐谑摹仿;4、在写实手法的基础上引入,结合了梦幻、象征、神话等非写实手法。
3、《美国的悲剧》的主要艺术成就是什么?答:1、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2、鲜明强烈的对比描写;3、独特的心理分析。
4、劳伦斯的创作内容与风格。
答:10部长篇小说,40余篇中短篇小说、近千首诗和4部剧本。
小说从对两性关系的考察出发,提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人的对立和冲突,深刻展现了现代人悲剧性的生存状况,表现了对充满自然精神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创作分4个时期:1906年-1908年为早期《白孔雀》《逾矩的罪人》《儿子与情人》第二时期《虹》《恋爱中的女人》《迷失少女》第三时期《亚伦的藜杖》《袋鼠》《羽蛇》《查泰莱夫人的情人》5、论《儿子与情人》的母与子的伦理冲突与伦理困境。
答:常被认为是一部描写”恋母情结“的典型小说,主人公保罗与母亲的感情超出了一般母子之情,彰显了世俗母子伦理的冲突和困境。
6、联系小说的主旨,试分析罗曼.罗兰塑造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个艺术形象。
赏析:“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的卡夫卡
赏析:“⼀切障碍都能摧毁我”的卡夫卡“⼀切障碍都能摧毁我”的卡夫卡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3⽇—1924年6⽉3⽇),20世纪德语⼩说家。
⽂笔明净⽽想像奇诡,常采⽤寓⾔体,背后的寓意⾔⼈⼈殊,以这别开⽣⾯的⼿法令⼆⼗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1904年,卡夫卡开始发表⼩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卡夫卡⼀⽣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
卡夫卡⽣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第⼀次世界⼤战前后,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的多层隔绝,使得卡夫卡终⽣⽣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他对社会的陌⽣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对⼀切都⽆能为⼒、⽆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内涵。
卡夫卡将巴尔扎克的:“我能摧毁⼀切障碍”的格⾔改成了“⼀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美国诗⼈奥登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
”卡夫卡的⼩说揭⽰了⼀种荒诞的充满⾮理性⾊彩的景象,个⼈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的是象征式的⼿法。
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的⿐祖。
后世的批评家,往往过分强调卡夫卡作品阴暗的⼀⾯,忽视其明朗、风趣的地⽅。
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现代主义⽂学的先驱和⼤师。
卡夫卡⽣前默默⽆闻,孤独地奋⽃,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股卡夫卡热,并且经久不衰。
卡夫卡⼀⽣都⽣活在强暴的⽗亲的阴影之下,⽣活在⼀个陌⽣的世界⾥,形成了孤独优郁的性格。
德国⽂艺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这样评价卡夫卡:“作为犹太⼈,他在基督徒中不是⾃⼰⼈。
作为不⼊帮会的犹太⼈,他在犹太⼈中不是⾃⼰⼈。
作为说德语的⼈,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
表现主义文学和卡夫卡讲解
《变形记》一反资产阶级人文主
义者关于人的观念:人是宇宙的精 华,万物的灵长。而是真实的描写 了现代人的卑微,他们像一只只风 干的鸡爪,那么猥琐,那么孤独, 那么可怜!
艺术特点
1、在艺术上,作者认为,世界是荒 诞的,根本无法认识的,无法理喻的, 只有通过荒诞的形式才能感受到这个荒 诞的世界。所以不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去 编造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不用生动、 形象的语言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想象, 而是打破外在事物的表象,按照作者内 在情感重新组被称为“孤独三步曲” 的《美国》、《审判》和《城 堡》是三部未完成的杰作。
B、《变形记》
作品分析 表现了人的异化, 人和他周围的环境 以及人的对立,人 在这种环境中的无 能为力的恐慌感。
《变形记》原版封面
《变形记》中的“异化”,不 仅仅表现在格里高尔的“异化”, 更深刻的表现在人际关系、伦理 关系的异化上:人一旦一无所用, 家庭、朋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便 全被撕破。
第三讲 表现主义文学和卡夫卡
一、基本特征
1、表现主义强调主观感受,表 现内在实质,要求艺术表现人 的“本质的东西”和“深藏在 内部的灵魂”。
2、象征手法是表现主义最基本 的艺术手法,因此它又被看 作戏剧、小说中的象征主义。
3、他们还常常采用传统文学为使 用的潜台词、呓语、幻景、梦景、 假面具、同步法等现代手法,描写 人的下意识,梦魇等内心状态,还 常常使他们笔下的人和事异乎寻常 的扭曲、变形,这也是表现主义的 一个显著特征。
3、作品具有浓厚的象征性色彩,使 用了一系列象征性的表现主义手法, 如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实质上是不 可预见的灾难的象征;如格里高尔家 人的态度,实质上是麻木的、尚未意 识到自身变形的“众生相”的象征, 是更为可悲的变形者的象征。
卡夫卡现代主义特点
卡夫卡的现代主义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语言的强烈追求。
卡夫卡认为语言是人类行为的基础,是人类思想的工具,因此语言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他曾多次强调,要想成为一个好的作家,首先就要掌握好语言。
2. 对真实的执着追求。
卡夫卡认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小说不应该脱离现实,而应该反映真实的人物和事件。
他曾说过:“我最喜欢的小说是能够反映现实的小说。
”
3. 对技巧的崇拜。
卡夫卡认为,一个好的作家首先要掌握好写作技巧,只有熟练掌握了写作技巧才能够写出好的小说。
他说过:“一个好的作家应该首先掌握好写作技巧。
”
4. 对小说的热爱。
卡夫卡对小说充满了热爱,他曾说过:“小说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比任何其他艺术形式都要杰出。
”
5. 对人物刻画的喜爱。
卡夫卡对人物刻画颇具天赋,他能够抓住人物的精髓,勾勒出人物的鲜活形象。
他说过:“一个好的作家应该掌握好人物刻画的技巧。
”。
解读卡夫卡小说的叙事风格
140《名家名作》·研究郝 敏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化研究共存,国家间、文化间、学科间通过对话和沟通相互渗透、包容,最后达到共融,这是未来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
叙事学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兴起,其研究迅速影响并扩展到其他国家,形成了一股国际性的叙事学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的潮流。
西方现代文学起步于19世纪末期,而卡夫卡正是生活在这个时期,他出生在优渥的家庭,且在学生时期主修法学与文学,这也让卡夫卡在学生时期形成了对社会发展的独特观察眼光。
作为西方现代文学的先驱之一,卡夫卡将自身的生活感悟以别样的形象融入文学作品中,并且将自己的人生思考也贯穿到作品体系中。
可以说,小说不仅是卡夫卡对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更是其洞悉社会现实、搭建自身思想体系的有效路径。
卡夫卡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社会发展中沉重的现实作为小说创作的主题,在营造出压抑的小说氛围的基础上,通过滑稽和荒诞的描写,调节了作品本身的基调,同时也时常令读者寻味。
从目前国内对卡夫卡的研究来看,对其生平的研究较多,真正对其作品进行深入分析的不算多。
要真正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不但要有情感上的共鸣,更应有理性的分析与把握。
一、卡夫卡:精神感受和文化人格卡夫卡出生在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犹太民族经历了沉重的发展历史,联想到千年以来犹太民族在西方国家中受到的不公平对待,以及当下西方国家以及其他种族人群对犹太民族的异样眼光,卡夫卡内心不断积郁为为民族伸冤与对不平的呻吟,而这种对民族发展的危机感,也自然地成了卡夫卡精神世界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进一步凝结成了卡夫卡阴郁悲观的文学气质,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想去拥抱生活,但是又带着累累的伤痕,以小说的形式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失望与否定。
卡夫卡的父亲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新富裕的资产阶级代表,比较专横和不近人情,母亲只是一个家庭主妇,他自己一辈子都没有结婚。
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
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如下是有关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卡夫卡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他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以及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
后世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鼻祖。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深刻地反映了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情节中带有荒诞色彩“荒诞”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也是卡夫卡小说最显著的特征。
他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荒诞意识除了引领存在主义文学和荒诞派戏剧外,还在现代艺术中形成一种普遍的荒诞观念和意识。
这种荒诞感被现代文学家引入创作,就表现为一种20世纪特有的荒诞风格的荒诞文学。
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描述了一个个荒诞的情节,在《变形记》中推销员格里高尔的“变形”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形”后,起初也以为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他殷切地盼望今天的幻觉会逐渐消失,他也深信,他之所以变声音不是因为别的而是重感冒的征兆,这是旅行推销员的职业病。
但“变形”却维持到他的生命的终点,死后仍是只大甲虫。
对卡夫卡而言,采用“变形的”手法并非只在于追求神奇,而是在于以此揭示荒诞。
(2)寓言式小说蕴含深刻的内涵作者在《变形记》中使主人公变形而不是成为一个失去劳动能力的人,这样就能使人的真实感情暴露无遗。
若是对待一个人,即使对他烦的要命,恨的切肤,至少作为父亲也不可能用烂苹果掷儿子,用脚踩他,妹妹也不可能几天忘了给他送饭。
而现在面对的是一只甲虫,一个不再能用语言表达他的情感的“虫”,所以人就无须用任何虚假的态度来掩盖自己内心的厌恶之感了。
甲虫使他从人的世界里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与任何动物没有本质差别的“非人”。
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就被鲜明而强烈地揭示了出来。
在现代社会里,这种现象似乎太普遍了,以至于人们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这里作者却以一个惊人的事件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日常存在。
卡夫卡式
卡夫卡式:“卡夫卡式”如同“莎士比亚化”或“席勒式”,涵盖四项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且已成为一个美学概念。
在思想上,卡夫卡接受了存在主义学说,反映了世纪末情绪,表现了人的孤独与恐惧,表现了荒诞世界和异化主题。
第一,权威的不可抗拒。
在卡夫卡的意识中,始终被一种无所不在的、强大而无法抵御的异己力量——权威笼罩着,这简直成了他医生精神上的“紧箍咒”。
这在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最充分的是《诉讼》和《城堡》。
前者涉及“法”,后者涉及“政”,都表现的是资本主义上层建筑领域的“异化”现象》《诉讼》中作者把那个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和处决认得法院写得既具体又虚妄,既腐败又恐惧。
在卡夫卡笔下,政治上腐朽的资本主义庞大国家机器每天都在冷漠地运转,虽然他的每个局部是可以看见和接近的,但整体却始终是神秘莫测的。
农民在“法的门前”等到老死而不得进的寓言,更是卡夫卡对资产阶级法律投的否决票。
而“城堡”则是与人民为敌的剥削阶级官僚化统治机构的写照,城堡可望而不可即,象征着它与被统治阶级之间横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资本主义是一个从内到外,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层层从属关系的体系。
一切都分成了等级,一切都戴着链锁”,这个“戴着链锁”的社会越发展,他的官僚化统治机械越复杂、越庞大,暴君越多,人越受到它的统治。
《致父亲》中作者揭露父亲“具有一切暴君所具有的神秘莫测的特征”。
正是在这样荒诞和异化的世界上,人民受到无形的权威的奴役,盲目地修筑长城,人还不如一条狗,人的处境犹如地洞中的鼠类,岌岌可危,以致最后“异化”为“甲虫”了。
第二,障碍的不可克服。
卡夫卡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梦魇的世界。
卡夫卡曾向雅诺赫说:“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崩溃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一个困惑的世界里,一切都像不能出海的帆船上的桅缆,吱吱扭扭地不停作响。
”卡夫卡的这种感受不是偶然产生的,其意识中日益严重的障碍无疑是现实生活在他头脑里一再叠印的结果,其作品有关障碍的描写俯拾皆是。
论卡夫卡小说艺术
浅析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独创性【内容摘要】卡夫卡是表现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小说艺术的独创性对现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的出人意料的情节铺展与荒诞离奇的场景描写以及冷峻而滑稽的文字,常常流露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才能。
卡夫卡的叙事具有耐人寻味的两面性,本文对其小说中的叙事风格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一方面他描绘出黯淡、残酷、荒诞的世界景观,辐射出痛苦、惶恐、焦虑、绝望的情绪;另一方面他的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冷嘲、怪诞和滑稽的情绪。
诸多艺术上的创新,使卡夫卡的小说对西方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卡夫卡;表达艺术;荒诞;冷漠卡夫卡作为奥地利作家是现代主义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
卡夫卡的犹太血统、不幸的童年、狭窄的视野、深刻的思想影响着他的作品,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风格,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
卡夫卡的作品不从属于任何主义,但他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在后现代主义中可找到他的作品的影子,同时他的作品又具有不确定性,延展性很强,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卡夫卡。
”卡夫卡写作是把他的哲学意蕴渗入到了作品,而他独特的叙事风格正好完美的体现了他的意图,独特的叙事风格也加重了作品的深邃,两者相得益彰。
卡夫卡的小说之所能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除了其内容的深刻性外,主要还是因为他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独创性。
表现主义运用的创作手法如形象的怪诞变形,人物的符号化,时代和环境的淡化,情节的虚幻性等,在他的作品中全都有成功的应用。
但是,卡夫卡又不局限于表现主义,其他流派如象征主义、识流小说、诞派戏剧等表现手法他也能熟练运用。
本文试从神秘的象征、现实的怪诞、主观的色彩、冷峻的笔调等四个方面来探讨卡夫卡小说艺术的独创性。
一、神秘的象征人们常常把卡夫卡的作品说成是一个象征性的寓言。
这话不假,象征是卡夫卡使用得最多、也是最成功的手法之一 ,这种象征是“卡夫卡式”的 ,它传达的意蕴既非不可理喻、难懂,又非意旨鲜明、一目了然,从而给人以一种神秘的印象。
卡夫卡小说中的悖论
2012.07学教育13卡夫卡小说中的悖论杨欣(重庆教育学院,重庆400065)[摘要]卡夫卡是20世纪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大多晦涩难懂,各种流派和主义都竞相对其作品作出了不同的阐释,这使卡夫卡的作品的解读呈现着纷繁复杂的局面。
而笔者认为最能体现卡夫卡作品的特质的是贯穿于他作品始终的悖论思想,这一特点也使其作品具有了“卡夫卡式”的艺术特征。
本文即试图从这一角度入手,来窥探卡夫卡梦魇般的文学世界。
[关键词]卡夫卡;自我分裂;悖论;“卡夫卡式”卡夫卡是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在他作品中体现着或隐或显的悖论思想,成为了典型的“卡夫卡式”的文学作品。
悖论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又可称为悖谬,其中含有倒转、二律背反、自相矛盾等意思。
卡夫卡的悖论思想就表现为一种在对立的两极之间进行的滑动,逻辑上相悖的对立的双方在艺术世界中和谐共存。
一些文学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经常把悖谬当作一种思维方法和修辞方法。
在卡夫卡来的作品中,悖谬同样不仅仅是一个哲学概念,同时又是一种美学特征和艺术方法。
一、对卡夫卡的悖论写作缘由的探究卡夫卡出生于欧洲动荡的十九世纪末,父亲赫尔曼·卡夫卡对儿子的否定式教育,对卡夫卡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他惯于发号施令,并要求绝对服从。
恐惧,弥漫在卡夫卡的生命中,这实质上是一种面对死亡的恐惧。
著名人生存论心理学家E ·贝克尔的认为,死亡恐惧是人类心理中最为普遍、也最深刻而隐蔽的存在性不安,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致命伤口。
[1]恐惧占据着他的全部生活,对父亲的安排逆来顺受,总是下意识地规避一切可能产生对抗的矛盾性因素,肯定一方的同时又不否定另一方,做出结论之后又将它推翻,使他的写作以分裂、变形的形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卡夫卡身上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严重的自我分裂。
他的性格中充满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悖谬,甚至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常常具有分裂的人格和分裂的意识。
可见,卡夫卡的悖论写作与他的个人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的表现主义特征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的表现主义特征文章来源:其他点击次数:958表现主义文学思潮发端于20世纪的德国,它是由绘画艺术领域扩展而来的。
它在文学理论和批评史上主要是指以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和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阿诺·里德等人为代表的以艺术为表现的文艺理论。
表现主义文学思潮在德国和奥地利的表现得尤为强大,来自奥地利的小说家卡夫卡便是表现主义小说创作方面的代表。
笔者认为,《变形记》作为卡夫卡最著名的中篇小说,其所变现出的表现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很值得读者去探讨的。
一、融合对立的元素——现实与非现实、正常人与非人、合理与荒诞的矛盾组合表现主义与印象主义相反,它认为文学并不是像一面镜子似的复制生活,有时经过变形的生活反而更贴近生活的真实。
在小说《变形记》当中,无论是现实与非现实的场景,合理与荒诞的事物,还是正常人与非人都可以共存于作品当中。
这些元素看似矛盾却不损减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且能和谐地融为一统一体。
矛盾的各方并不消除对立关系,却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冲击,比较、映衬,使读者产生非常新奇的审美感受。
《变形记》这部小说便产生了强大的艺术张力,从而增加了作品的审美意蕴。
小说从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开始说起,给全文奠定了一个荒诞的基调。
在现实的世界里,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人变成的甲虫这种不现实的动物却还在小说当中的现实生活里存在着。
作者用写实的手法写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发生的一系列的事,唯有由人变来的甲虫以及它的活动是不现实的。
但是这一切并不会给人造成一种谬感。
作者很巧妙地将人与动物的思想动作结合起来。
格里高尔刚变成虫时,心里面还会想着“起床这么早,”他想:“会使人变傻得。
人是需要睡觉的。
”他始终惦记着他的家人,惦记着他的工作,他忘不了它是一个人。
“接着他让自己靠向附近一张椅子的背部,用他那些细小的腿抓住了椅背的边。
这使得他得以控制自己的身体”,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却还具有人的意识,甚至可以用人的意识控制动物的躯体。
《城堡》艺术特色探赏
《城堡》艺术特色探赏卡夫卡作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日渐冷漠,加上战争的混乱和政治的腐败,使得卡夫卡的作品往往表现出荒诞离奇、孤独冷漠、阴郁困惑的艺术特点,真实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和心理状况。
其长篇小说《城堡》就是一部能代表卡夫卡文本内涵和艺术特征的典型之作。
《城堡》写于1922年1月到9月,是卡夫卡生命后期的作品,也是最富有卡夫卡特色的长篇小说之一,它不仅是卡夫卡生命体验与哲学思想的总结,也是他创作风格成熟和定型的标志,一向被认为是卡夫卡创作的压轴之作。
《城堡》讲述的是一个自称为土地测量员的K长途跋涉来到城堡,打算履行职责并居住下来,但是他必须与城堡的克拉姆取得联系并确立自己的身份。
虽然K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但都最终未能进入城堡,甚至无法与里面的人通话。
小说没有写完,卡夫卡生前好友马克斯?布洛德在整理编著《城堡》时提到:“卡夫卡从未写过结尾的章节,但有一次我问起他这部小说如何结尾时,他曾告诉过我,那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将得到部分的满足。
他将不懈地进行斗争,斗争至精疲力竭而死。
”这意味着K所追寻的身份认同问题仍未得到实现,他仍旧是一个被城堡排斥在外毫不相干的陌生人,永远都找不到归属感。
《城堡》作为一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现实主义小说无疑有着极高的思想意义。
卡夫卡在《城堡》中贯穿始终地营造了一种压抑荒诞的感情基调,通过对主人公K一系列进入城堡努力而不得的描写以及对周围环境和人物的刻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封建专制压迫、社会等级森严、官僚腐化荒淫、机构庞杂无度、人间世态炎凉、人民苦难深重。
所谓的“城堡”其实就是当时统治阶级强大权力的象征,城堡的不可接近代表了统治阶级凌驾于人民之上的至高地位,在他们的统治下,普通百姓就是他们玩弄于鼓掌的玩物,时刻受到他们的支配,同时,这所谓的城堡虽然庞大无比,官员无数,却毫无效能,甚至无能得有些夸张荒诞,但它却是奥匈帝国的社会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陋状态,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卡夫卡变形记思想总结
卡夫卡变形记思想总结《卡夫卡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一个普通人格雷戈尔·桑姆赫尔发生的异常变形为故事主线,展现了现代社会的压迫、人性的荒诞和个人解脱的困境。
卡夫卡在这部小说中通过桑姆赫尔的遭遇,传递了深刻的思想和哲学观念。
首先,卡夫卡在《卡夫卡变形记》中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无情和个体的弱势。
桑姆赫尔的变形被视为丑陋、可憎的事物,他被家人和社会所拒绝,被孤立在一个陌生而敌视的环境中。
这种无情的对待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于个体的不容忍和排斥,揭示出社会对于异类和弱者的冷漠和无情。
其次,卡夫卡通过桑姆赫尔的变形,探讨了人的存在和自我认同的问题。
在变形后,桑姆赫尔对于自己的身份和人性产生了深深的矛盾和迷茫,他试图保持人类的思维和感知能力,同时又受到了自身状态的限制。
这种矛盾让桑姆赫尔陷入了无法解决的困境,他失去了自我认同和人格的边界,不知道如何与外部世界相融。
第三,卡夫卡通过描述桑姆赫尔的家庭关系,揭示了家庭的疏离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桑姆赫尔的家人对于他的变形表现出了无法理解和接纳的态度,他们对桑姆赫尔产生了恐惧和厌恶,甚至试图摆脱他的存在。
这种冷漠和疏离使得桑姆赫尔在家庭中无法找到理解和温暖,增加了他的孤独感和绝望感。
最后,卡夫卡在《卡夫卡变形记》中探讨了个体解脱的可能性。
尽管桑姆赫尔在物质和身体上受到限制,但他通过心灵的力量仍然保持着人的思维和情感。
他试图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为此他认真工作,保持对家庭的关注,努力与环境发生联系。
尽管最终桑姆赫尔无法找到解脱,但卡夫卡通过他的努力和探索表达了对于个体解放和自由追求的希望和重要性。
总之,卡夫卡的《卡夫卡变形记》通过描述一个普通人变形的故事,展现了现代社会的残酷和个体的困境,同时也揭示了人的自我认同和解脱的问题。
通过桑姆赫尔努力寻求解脱的努力,卡夫卡传递了对于人的尊严和自由的追求,并呼吁读者思考现代社会对于个体的对待和思考个体解放的可能性。
试论卡夫卡小说中的悖论思想--以《审判》为例
试论卡夫卡小说中的悖论思想--以《审判》为例
杨阳
【期刊名称】《大观周刊》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有着与19世纪传统的文学创作截然不同的观察视角和艺术风格。
在各种解读观点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寓言化和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场景以及现实中小人物的悲剧命运相互交融,是荒诞性与真实性共存、追寻与失落共存的多重悖谬形式。
以其长篇小说《审判》为例,读者能够从中解读出追寻与失落、恐惧与勇敢、荒诞与现实、罪与赎罪等多重悖论思想。
【总页数】1页(P25-25)
【作者】杨阳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安徽合肥 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卡夫卡《审判》中的艺术特点及思想价值 [J], 赵晓坤
2.文学大家气质后的政治思想张力--论卡夫卡《城堡》、《审判》的悖论艺术 [J], 潘利锋
3.文学大家气质后的政治思想张力--论卡夫卡《城堡》、《审判》的悖论艺术 [J], 潘利锋;郑际根
4.试论弗兰茨·卡夫卡《审判》中的荒诞 [J], 温颖
5.试论卡夫卡小说中的表现主义特征 [J], 汪汉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点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点卡夫卡的小说在艺术特点上与19世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小说明显不同,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基本上没有进展变化,也缺乏现实主义作家极为重视的环境描写。
作者平铺直叙地在叙述一个内容严厉的故事,语调平淡冷峻,很难遇到绘声绘色的描述。
而且,故事本身和人物的遭受往往虚虚实实,飘忽不定。
总之,卡夫卡的小说不讲求故事的明晰性,人物性格的典型性,环境描写的详细性。
小说一般不交代详细的地点,没有准确的时间,也不说明详细的社会背景。
全部这些特点都是由小说内容的寓意性而来。
卡夫卡的小说是寓言小说,不求社会生活画面的丰富多彩,但求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包蕴其中。
在卡夫卡的感受中,世界是荒诞的、可怖的、令人苦痛和无望的。
世界上的一切都被一种力气巨大的权威所掩盖。
这个权威高高在上,神奇莫测。
它使人感到压抑和窒息。
这是一个不行理喻的世界。
卡夫卡小说中那种滞重、淡漠和沉闷的气氛,和这样的一个世界正相对应。
为了更好地显示小说的哲理内涵,更深刻地表现世界的不行理喻,他习惯于采纳以下几种艺术表现手段:一是象征。
卡夫卡常使用象征形象来表达他对社会关系的理解。
如《审判》中K的被捕、企图申诉,以及案件的起因与内幕,始终是掩盖在云雾之中。
那个法庭更是带有神奇颜色,它的存在模模糊糊,仿佛设在阁楼上,但它却有无限的权力,能打算人的生死命运。
它无疑象征着一种与人类为敌的异己力气。
再如《城堡》,小说中那个时隐时现、神奇莫测的城堡,对村民是始终萦绕在脑际的权力巨魔,它就是专制政权官僚机器的象征。
城堡就在眼前,但就是走不到那里。
这象征着专制统治者与一般人民之间存在着一道不行逾越的鸿沟。
二是荒诞。
这主要是指那些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消失的违反常情与理性的状况。
这里有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荒诞因素占有重要地位。
《变形记》中人突然变成甲虫,《致科学院的报告》中猿变成了人,《审判》中K被荒诞地逮捕,又被荒诞地处死,《城堡》中的仆人公无论如何也进不了城堡以及《判决》中父亲判决儿子自溺和儿子执行判决等等,都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荒诞手法。
从《变形记》中看卡夫卡的后现代创作特征
文学之光ENXUNZHIGUANGW12 Mar. 2016 MAGAZINE从某种程度上看,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一直被公认为现代主义的代表性作家,但是,随着人们对后现代主义作品的认识,发现卡夫卡作品中也带有后现代主义的色彩。
为此,本文笔者便以《卡夫卡》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进行分析,以此更好地加强对作品的认识。
一、前言从某种程度上看,后现代主义的时代,卡夫卡也是后现代主义的先驱,在精神、思维方面等方面与后现代具有相通的,若是我们从后现代的视角出发,或许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卡夫卡的作品。
二、《变形记》中的人物形象零散化表达(一)主体的死亡在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中,主体已经逐渐丧失了中心地位,没有追求绝对和真理,更没有改变现实生活中的乌托邦冲动,作为主体的人物,已经逐渐消失了。
在《变形记》中,一开始便写道格里高尔一早上便醒来了,逐渐发现了自己已经变成大甲虫,并且对于自身的行为已经不能受到控制,作为主体中的格里高尔已经死亡了,与现实之间没有联系了,但是他没有对自己的表现很关心,而是马上联想到自己的差使,那就是人必须要要足够的睡眠。
在笔者看格里高尔的人物形象,他长期忙于工作,因为担心被老板责罚,对于生病都不允许,他只是机械地应付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在他的眼中,日常生活没有了任何的工作、工作职责,这样的生存使得人无疑是像物体一般存在,而且,在小说中,很多次都写到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在他的眼前进行晃动,而这种甲虫的小腿就是日常生活的琐事,最终使得格里高尔的生命逐渐走到尽头。
(二)历史断裂的分析从某种程度上看,历史的断裂,这是后现代主义小数中对于主体意识消亡的一种特征,并且随着作品人物主体性的消弱,使得其历史感逐渐蜕变。
在历史感的消失后,便引起了后现代时间意识的变化。
而且,从现在是过去发展,并逐渐呈现出来的结果,但是,在后现代的时间意识中,历史感的逐渐消失已经打断了时间的连续性,过去和未来从时间上的链条上逐渐消失。
论卡夫卡《变形记》的艺术特色
论卡夫卡《变形记》的艺术特色作者:吴冠典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6期摘要:卡夫卡的作品常常给人一种怪诞的感觉,分析其作品中的怪诞,不能脱离他所运用的独特的叙事技巧。
在《变形记》中,叙述态度、叙述视角和叙事空间的独特性,使小说的怪诞内涵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从这三个方而把《变形记》的叙事形式与怪诞内涵联系起来,更容易体会卡夫卡作为一个孤独者近乎冷漠的叙事风叙事特点;其文分析了《变形记》中甲虫的象征寓意及对后世的影响也有一定涉及。
关键词:《变形记》;叙述特点;象征寓意笔者将通过研究《变形记》这一小说的艺术特色,了解其创作方法和技巧,进一步理解卡夫卡小说“怪诞”这一特征。
通过研究卡夫卡的《变形记》这一作品,我们可以深入料及这一时期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面貌,尖锐的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许多带本质的问题,了解他的社会意义和批判色彩。
一、叙事特征(一)叙事态度—反常化的叙事态度现代小说叙事的特点是作者的旁白,或通过其他字符(《变形记》是格雷戈尔),素描的基本图像字符呈现在文本中。
作者的观点,或退出文本叙述者限制,一些小说,如法国新小说,叙述者不再对文本中的人物、环境、情节作出详细的解释,但就像一个相机,一个客观的记录人物的言行、独特的观点的“叙事话语”。
这样的叙事角度使文本保持从艺术和图像的完整性,而不是回答“谁是他”的问题。
我们看到的不是他是谁,但他意识到,我们的艺术视觉现实不是一个英雄,但他的真实感,纯粹的函数。
《变形记》中的叙述者不再是小说中的人物的想法,也试图隐藏你的感情,不再轻易布道。
“变形记”,叙述者的角度,就像摄像头,客观记录人物的言行,意识的焦点没有显示一个特定的情感,职位和认知态度,相反,似乎有一种奇怪的和明显的反常现象,遇到更不寻常的人物,故事看起来更自然。
真实体验真正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阅读和旁白(或隐含读者)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即使文本内容非常惊讶,旁白也保持安静冷静观察。
卡夫卡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
卡夫卡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简介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是20世纪最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他以其深奥和独特的笔法而闻名于世。
卡夫卡的写作风格被广泛认为是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一。
本文将介绍卡夫卡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以及其特点。
卡夫卡式偏离常规卡夫卡的作品普遍具有扭曲和不合逻辑的情节,这是他现实主义写作风格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他通过让人物陷入迷惑和无助的境地来揭示生活中的困境和存在感缺失。
他通过复杂细节、荒谬场景和离奇行为打乱读者对于故事发展和结局的预期,营造出一种压抑、恐怖甚至荒诞感。
表达内心世界在卡夫卡的小说中,人物经历着种种磨难、深不可测的伤害,同时内心世界也受到了巨大影响。
他通过人物的独白、内心的揣摩和纠结展现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强调个体处境的孤立和无奈感。
卡夫卡给读者呈现了一种人类生存的真实状态,引发对意义与命运的思考。
平淡而沉重的语言卡夫卡的文字简洁、干净而直接,以平淡而冷峻的风格来描绘细节,不花哨但能打动人心。
他使用大量具象和具体化描述,刻画出逼真细腻的场景,并以透彻深入的分析挖掘角色内心世界。
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投入并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揭示权力与社会问题除了探讨个体命运和内心矛盾外,卡夫卡小说中也揭示了权力机构和社会问题。
他通过给予权威机构和官僚制度难以理解、荒谬甚至令人窒息的形象,表达出对现实社会中存在但令人困惑和束缚之事物的批评。
结论弗朗茨·卡夫卡以其独特而复杂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留下了深刻的文学遗产。
他通过扭曲和离奇的情节、真实而沉重的描写,以及对权力与社会问题的触及,将读者带入一个独特而深入思考的世界。
卡夫卡式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至今仍影响着后来的作家,并产生了深远的文学影响。
注意:以上文档是根据题目和个人知识编写的,如需更详细或加入引用,请提供相关具体要求和资料。
卡夫卡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特点/风格
描述
整体暗示象征
卡夫卡的作品常常具有整体性的象征意义,通过文字表面及虚幻离奇的情节,揭示深层的思想内涵。例如,《城堡》中的城堡象征着专制政权官僚机构,体现了统治者与普通人民之间的鸿沟。
荒诞性
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荒诞的特点,情节和人物行为违反常情与理性。如《变形记》中人突然变成甲虫,这种荒诞的情节源于作者对“世界是荒的作家,他的作品几乎每一部都在写他自己,表现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笔下的人物往往与作家本人有着相似的人格属性和心理特征。
他善于将最令人难以置信、无法解释的事件安置在最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环境中,让荒诞悖理与合情合理、虚幻与现实这两类对立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展现出神秘、梦魇般的非现实感。
语言冷峻、客观、单调
卡夫卡的语言风格冷峻、客观、单调,他善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叙事,将悖谬与现实巧妙结合,形成独特的“卡夫卡”式风格。
独特的讽刺
卡夫卡的讽刺手法独特,主要通过对现实荒诞性的揭示来实现。例如,《审判》中的K越是挣扎,陷得越深,这种讽刺让人物陷入令人啼笑皆非的困境。
叙述简洁、平淡
卡夫卡的小说放弃了细腻繁琐的描写,采用简洁、平淡、冷漠的笔法,这种叙述方式恰当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痛苦、困惑,并形成了独特的叙述风格。
化奇异为平凡
《城堡》艺术特色探赏
结 尾 时 ,他 曾 告 诉 过 我 ,那 个 名 义 上 的 土 地 测 量 员 将 得 到 部 分 的 满 足 。 他 将 不 懈 地 进 行 斗 争 ,斗 争 至精 疲 力 竭 而 死 。 这 意 味 着 K ”
价值 。在 艺术创作上 .卡夫卡是 个 不折不扣 的革新者 ,他一直
作风格成熟 和定 型的标 志 ,一 向 被 认 为 是 卡 夫 卡 创 作 的 压 轴 之
作 。 《 堡》 讲 述 的 是 一 个 自称 城 为 土 地 测 量 员 的 K 途 跋 涉 来 到 长 城 堡 , 打 算 履 行 职 责 并 居 住 下 来 ,但 是他 必 须 与 城 堡 的 克 拉 姆 取 得 联 系并 确 立 自 己 的 身 份 。虽 然K千方 百计使 浑身解 数但都 最 终 未 能 进 入 城 堡 ,甚 至 无 法 与 里 面 的人通 话 。小 说没 有写 完 , 卡 夫 卡 生 前 好 友 马 克 斯 ・ 洛 德 布 在 整理编 著 《 城 》 时 提 到 : “ 夫卡 从 未 写 过结 尾 的章 节 , 卡
透 ,但根本无 法做到 ,只能在雾 般 的现 实 中 像 主 人 公 K 样 撞 一 来 撞 去 ,实 际 也 反 映 出 当 时社 会 人们 在旧的信仰崩 溃后无 法找到 新 的 价值 体 系 的迷 茫 和 恐 惧 。
《 堡 》 除 了 上 述 社 会 和 思 城 想 意 义 之 外 ,还 有 它 重 大 的 艺 术
荒诞 ,但 它却是奥匈帝 国的社会
现 实 在 作 者 头 脑 中 的反 映 ,揭 示 了 当 时 社 会 的 丑 陋 状 态 ,为 后 人
了解当时 的社会 风貌提供 了重要
的参 考 。
作 品 的 另 一 个 重 要 意 义 在 于
文学:外国文学史题库(题库版)
文学:外国文学史题库(题库版)1、问答题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因人而异,各有侧重,但有些艺术特征是共同的。
①“作家退出小说”。
在传统小说中,作家不时出面对人物事件进行介绍评论,而(江南博哥)意识流小说家只充当客观冷静、不动感情的描述者角色,但作品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全部意识。
②情节淡化。
意识流小说家的笔触始终追随人物的意识流动,他们认为人脑接受的千千万万的印象是细碎的、奇异、转瞬即逝的,而人的意识又是错综复杂、不合理性的,故在小说中就找不到完整的故事情节,有些小说就根本无情节可言。
③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
意识流小说家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通过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剖析内心的奥秘,有些作品几乎全部由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组成。
意识流小说也描写外在的动作和事物,但它们往往只充当从一个人物的思绪转入另一人物的思绪的意识,或一个人物从一种情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如《墙上的斑点》中的“斑点”,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④时空交错和心理时间。
意识流小说中的人物的意识流动和内心独白,不受客观时空的限制,时空跳跃幅度大,往往反复跳跃,交错重叠。
人物的意识流往往错综地、多个地点同时出现,同一时刻内可以表现许多不同时间、阶段里的经验。
作品里的心理时间和客观时间也长短不一。
⑤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
这种手法在意识流小说中大量使用,使小说含蓄深沉,耐人咀嚼,便于透视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拓展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⑥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
意识流小说大量使用典故、双关语、外来语和临时语,有时甚至一个句子未完就转到另一个句子;有的作家在同一部作品里,把各种文体掺杂在一起;有时为了表示人物意识的持续不绝,就舍去了标点符号,如《尤利西斯》最后一章里莫莉长达40页的内心独白,原文就没有标点。
2、填空题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是(),他的代表作品有《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和《河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级别 :专业 : 汉语言文学函授站点 : 运城******指导老师 :年月日目录正文 (3)摘要 (3)(一)真实的荒诞与神秘的象征 (5)(二)逼真的细节 (8)(三)独特的叙述视角 (11)参考文献 (15)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摘要: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的出人意料的情节铺展与荒诞离奇的场景描写以及冷峻而滑稽的文字,常常流露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才能。
卡夫卡的叙事具有耐人寻味的两面性,本文对其小说中的叙事风格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一方面他描绘出黯淡、残酷、荒诞的世界景观,辐射出痛苦、惶恐、焦虑、绝望的情绪;另一方面他的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冷嘲、怪诞和滑稽的情绪。
关键字:卡夫卡;表达艺术;真实;荒诞卡夫卡作为奥地利作家是现代主义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
卡夫卡的犹太血统、不幸的童年、狭窄的视野、深刻的思想影响着他的作品,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风格,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
卡夫卡的作品不从属于任何主义,但他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在后现代主义中可找到他的作品的影子,同时他的作品又具有不确定性,延展性很强,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卡夫卡。
”卡夫卡写作是把他的哲学意蕴渗入到了作品,而他独特的叙事风格正好完美的体现了他的意图,独特的叙事风格也加重了作品的深邃,两者相得益彰。
在现代西方文学中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
他是西方现代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是把文学创作与人生体验密切结合于一体的少数作家中的一个。
可以说,他从来没有把文学当作文学来做,而是把它当作自己体验人生、思考人生的表达方式。
这是卡夫卡小说独特的魅力,与卡夫卡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密切相关。
卡夫卡文学成就主要是通过自己不断探索的创作实践取得的。
他没有,也不想建立什么理论体系,甚至于连一篇像样的有关论文也没有写过。
但从他的日记、书信、札记和谈话中可零零散散地见到他的一些想法,虽不系统,但其基本倾向是明显的。
那就是弃摹写,重表现。
他反对传统的艺术法则,摒弃写实主义的方法,主张通过自我来再造世界。
他把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从客观转向主观,从外部转向内心,把创作当作内在的需要。
他觉得心中有个“庞大的世界”急欲“撕裂”,只有创作才能使他一吐为快。
他在日记中谈到写作《诉讼》的时候说“一切出于我表达个人内心生活的愿望”。
他的许多作品也确实都是出自内心,一气呵成的他的作品之所以感人,显然与他“发自内心”有很大关系。
(一)真实的荒诞与神秘的象征卡夫卡不把创作看做纯美学的事,而看作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燃烧的过程。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内心有个庞大的世界,不通过文学途径把它引发出来,我就要撕裂了!”后世的批评家,往往过分强调卡夫卡作品阴暗的一面,忽视其明朗、风趣的地方,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Les testaments trahis)中试图纠正这一点。
其实据勃罗德的回忆,卡夫卡喜欢在朋友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读到得意的段落时会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来。
卡夫卡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国籍属奥匈帝国。
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现代文学追求梦幻世界、怪诞的风格、崇尚强烈的情感、酷烈的画面。
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
受卡夫卡影响的作家有萨特、加缪、昆德拉等。
23岁获博士学位时的卡夫卡(1906)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隔绝,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而社会的腐败,奥匈帝国的强暴专制,政治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双重困扰,人民生活的贫穷困苦,经济的衰败,这一切更加深了敏感抑郁的卡夫卡内心的苦闷。
于是,时时萦绕着他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无论主人公如何抗争努力,强大无形的外来力量始终控制着一切,使你身不由已地伴随着恐惧与不安,最终归于灭亡。
在渗透着叛逆思想、倔强地表现了不甘放弃希望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内涵。
因此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卡夫卡追随过自然主义,也受过巴尔扎克、狄更斯、易卜生、高尔基等作品的影响,并对其十分赞赏。
但卡夫卡的卓越成就主要不是因袭前者,再去描绘丑恶的客观生活内容,而是逃避现实世界,追求纯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慰藉,表现客观世界在个人内心心理所引起的反映。
而那种陌生孤独、忧郁痛苦以及个性消失、人性异化的感受,正是当时社会心态的反映。
因而美国诗人奥登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的话,那么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卡夫卡。
”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
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人们常常把卡夫卡的作品说成是一个个象征性的寓言。
这话不假,象征是卡夫卡使用得最多、也是最成功的手法之一,这种象征是“卡夫卡式”的,它传达的意蕴既非不可理喻、晦涩难懂,又非意旨鲜明、一目了然,从而给人以一种神秘的印象。
在卡夫卡创造的非现实的世界里,人和物尽管被描绘得细腻而平常,但都是抽象化的,或者说是“物质化”的抽象概念,失去了固有的本质,成为某种隐喻象征。
评论界有人认为《城堡》里的衙门和《审判》里的法庭都是奥匈帝国国家机器的写照,是对官僚制度的讽刺。
这种解释并不符合卡夫卡创作的本意 ,实际上这些形象只不过是奥匈帝国的现实提供给卡夫卡的“外在标记”而已,仅仅是一定的象征物。
作家企图从中挖掘人生状态的普遍意义 ,而完全无意于描绘具体的社会现象。
象征作为一种表现手法 ,在现实主义作家那里 ,其外在标记和内在含义 ,即喻体和喻本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
象征的外在标记又不单纯是某种概念的符号,而是从现实中提炼的完整的艺术形象,除了某种寓意之外,还可以独立地揭示某种现实。
而卡夫卡则与现实主义作家不同,对于他来说 ,外在标记仅仅是某种符号,本身并没有意义,因此,跟许多象征派作家一样,他常常泯灭了象征中的外在标记与内在含义之间的辩证关系,把二者完全割裂开来。
如他想要表现人的孤独感,并不直接描写这种情绪及其种种表现,而是改变主人公的形体 ,使他与外界完全隔绝。
比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以后,遭到家人的厌恶,被所有人唾弃,最后悲惨死去。
卡夫卡使人变形,就斩断了他与社会、家庭的一切联系,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孤独感。
这个甲虫人只能看成是一种单纯的象征性符号,象征着一种可怕的孤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以后,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生活习惯,如随地拉屎等,这一切跟象征的内容毫无关系,只是给人造成一种虚假的“真实感”,是一些“日常生活的附属物”,不仅不表示什么,反而模糊了象征的内容,使它含混不清。
(二)逼真的细节卡夫卡的小说在艺术特点上与19世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小说明显不同,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基本上没有发展变化,也缺乏现实主义作家极为重视的环境描写。
作者平铺直叙地在讲述一个内容严肃的故事,语调平淡冷峻,很难碰到绘声绘色的描述。
而且,故事本身和人物的遭遇往往虚虚实实,飘忽不定。
总之,卡夫卡的小说不讲求故事的明晰性,人物性格的典型性,环境描写的具体性。
小说一般不交代具体的地点,没有确切的时间,也不说明具体的社会背景。
所有这些特点都是由小说内容的寓意性而来。
卡夫卡的小说是寓言小说,不求社会生活画面的丰富多彩,但求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包蕴其中。
在卡夫卡的感受中,世界是荒诞的、可怖的、令人痛苦和绝望的。
世界上的一切都被一种力量巨大的权威所覆盖。
这个权威高高在上,神秘莫测。
它使人感到压抑和窒息。
这是一个不可理喻的世界。
卡夫卡小说中那种滞重、淡漠和沉闷的气氛,和这样的一个世界正相对应。
为了更好地显示小说的哲理内涵,更深刻地表现世界的不可理喻,他习惯于采用以下几种艺术表现手段:一是象征:卡夫卡常使用象征形象来表达他对社会关系的理解。
如《审判》中K的被捕、企图申诉,以及案件的起因与内幕,始终是笼罩在云雾之中。
那个法庭更是带有神秘色彩,它的存在模模糊糊,仿佛设在阁楼上,但它却有无限的权力,能决定人的生死命运。
它无疑象征着一种与人类为敌的异己力量。
再如《城堡》,小说中那个时隐时现、神秘莫测的城堡,对村民是一直萦绕在脑际的权力巨魔,它就是专制政权官僚机器的象征。
城堡就在眼前,但就是走不到那里。
这象征着专制统治者与普通人民之间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是荒诞:这主要是指那些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的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
这里有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荒诞因素占有重要地位。
《变形记》中人忽然变成甲虫,《致科学院的报告》中猿变成了人,《审判》中K被荒诞地逮捕,又被荒诞地处死,《城堡》中的主人公无论如何也进不了城堡以及《判决》中父亲判决儿子自溺和儿子执行判决等等,都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荒诞手法。
所有这些诞妄不经的事,都来源于“世界是荒诞的”这一基本信条。
三是逆说。
荒诞性虽是卡夫卡的艺术特色之一,但他并未止于荒诞。
如果再进一步考察,便会发现作家运用的是一种逆说或反论的手法。
他所叙述的事情初看起来是荒诞不经和自相矛盾的,但细想一下就会看到其中包含着某种真实性。
表面上是“非”,实际上却是“是”,即似非而是。
在卡夫卡的创作中用这种手法所写的内容大量存在。
如小说《审判》中第九章《在教堂里》的“在法的门前”那一段就是明显的例子。
某日,来了个乡下人,要求进法的门里去。
但卫士说现在不能允许。
乡下人又问,等一等是否可以。
卫士说:有可能。
但乡下人等了一天又一天,等了一年又一年,直到人老,生命垂危之际,他问卫士:既然所有的人都向往法,为何这许多年却未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卫士吼道:“这道门是专门为你设下的。
”故事中有很多自相矛盾的描写,如卫士拿小凳给乡下人坐,和他拉家常,收他的礼物,但就是不放他进去。
乡下人老了,却发现了卫士大衣毛领中有跳蚤,等等。
乡下人等了一生,直至生命的结束,荒谬之至。
但仔细琢磨起来,故事还是有道理的。
因为,在一个不正义的社会,普通农民要想沐浴法律之光,是难上加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卡夫卡习用的产生似非而是效果的逆说法。
四是独特的讽刺:卡夫卡的讽刺主要产生于对现实荒诞性的揭示。
他的主人公为了正义或辨明真情而奔走,但经常是陷入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