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上语文第18课杨修之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修之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小说的能力;
通过对故事的解读,探究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读、述、评、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更拥有用心领会作品、解读作品的
热情,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有所得有所感悟。
重点及难点:解读故事,探究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
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叙写曹操杀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曹操、杨修的矛盾冲突。本课试在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感受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分析探究杨修的死因,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在个性阅读的基础上有所感悟。
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关于三国,我们知道太多太多的故事流传,青梅煮酒、三顾茅庐、火烧赤壁、败走麦城……
三国历史精彩纷呈而又令人眼花缭乱,战争,硝烟、厮杀、智斗……成就了一位位乱世英雄,成就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三国演义》正是一部英雄的悲壮之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其中,领略一二,揭开杨修之死的神秘面纱。
二、预习检查:
1、字词庖.官 páo 主簿.bù惇 dūn 麓lù讫qì谮. zèn
阜 fù绰.刀chāo 恃才放旷. kuàng 伺.察sì
2、解释加线的字:
(1)适庖官进鸡汤:恰巧
(2)数犯曹操之忌:屡次忌讳
(3)人皆不晓其意:明白
(4)植然其言:认为……对的
(5)佯怒夏侯惇
(6)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只就
三、阅读感知。
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改修花园大门;点破“一盒酥”之意;点破梦中杀人;告发“簏”中物;教曹植斩吏出门;为曹植作答教;“鸡肋”的故事。
四、解读“鸡肋事件”——导火线
1.杨修死于鸡肋事件,罪名是什么?
明确:“造言”,“惑乱军心”
2、什么叫惑乱军心?有没有惑乱军心的嫌疑?(杨修做了什么?对军心有没有一点影响)
明确:确实是有的,杨修作为行军主簿,私解鸡肋之意,在军营中未得主帅任何指示,便收拾行装,使得诸将都涣散斗志,准备归程,确实惑乱了军心。展现了他自恃才高,粗疏放旷的性格。
3.反观曹操,作为三军统帅,杀杨修是否杀得有理、公正?为什么?并从文本中找出依据。
明确:有失公正:一是曹操把鸡肋二字确定为夜间口号传令下去,具有暗示性,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应付主要责任的大将夏侯惇却没有丝毫处罚。(本就不想处罚!文本依据:曹操“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佯怒夏侯惇”,“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
(师可追问: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明确:有关系。写此情节,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称之为“造言”)不过是为了证明杨修所言不过是一派胡言,想用赢得战斗来维护自己的威信。侧面表明了杨修能洞察先机,却遭斩首。暗示杨修以“惑乱军心”之罪遭斩不过是个幌子罢了,真正原因还是杨修参与了曹丕、曹植的权力之争,曹操早已有了“杀修之心”,这次不过是一个能堵人口嘴的极好的机会罢了。
可见,杨修即使有错,也罪不致死。鸡肋事件,在曹操一方面来讲,是于此,找了个堂皇的理由将杨修杀了。鸡肋事件只是杨修被曹操所杀的导火线——直接死因。
五、深究死因
杨修看似死于鸡肋事件,实则更有玄机在其中。让我们到杨修被杀之前的六件事中寻找答案。
1、在这六件事情中,曹操对杨修的态度情感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里看出?
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愈恶之——大怒——大怒,有杀修之心
2、我们看到曹操对杨修的感情有一个由忌到恶到怒的积累过程,那为什么会产
生这一系列的情感的呢?(为什么会忌、恶)
让我们走入人物的内心去看一看。
PPT 两人搭档合作,从文本出发,请你猜猜曹操他是怎么想的。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
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妒才忌能、表里不一、心胸狭窄、忌被别人猜透心思
虚伪、城府很深、心胸狭窄
阴险多疑、残忍狠毒、虚伪狡诈,忌别人猜透自己的心机(板书:忌显心机)
后三件事:关于杨修告发曹丕密谋一事,曹操心中是怎么想的?
暗藏祸心、老谋深算……(,虚伪奸诈,残忍暴虐,老谋深算)
3.小结: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看到:
恃才放旷的杨修把曹操的隐秘用心公布于众为曹操所忌;
谋略不凡的杨修扶植曹植与曹丕争夺继承权为曹操所忌。
这两者在决定杨修命运之时,哪者起了更关键的作用?
同学能来谈谈吗?为什么?
(心理变化的过程体现;从曹操的身份角度考虑)
比如:曹操手下,谋士能臣犹如过江之鲤不可胜数,奇变横生的贾诩,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胆有谋的程昱等等,这些人军事和政治上的能力远过于杨修,却没有一个因为有才而遭曹操忌杀的。
又如:从文中我们读到曹丕、曹植嗣位之争异常激烈,扶植倒丕,又如此才华横溢精通政事,留下必将成为曹操身后大患,威胁曹丕将来的统治。
六、小结:通过对故事的解读与深入分析,我们知道“鸡肋事件”只是杨修被杀的表面原因,小说叙述了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交代了曹操对杨修由忌到恶、由恶而怒的态度变化过程,从中我们读到了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也感受到了曹操奸诈狠毒、忌才多疑的人物形象。小说更展现了曹家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的争斗情况,从而揭示了杨修被杀的深层原因,可叹杨修是做了统治者残酷斗争的牺牲品。
七、还原到小说中去,领会作者创作意图
1、本文出自《三国演义》,还原到小说中去,罗贯中创作这部小说意图何在?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的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了大胆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PPT)
2、小说中,杨修与曹操这两个人物有没有主次之分?
3、放入整部《三国演义》这一巨著中,杨修之死只是一段小插曲,作者意欲为何呢?(作者写它的目的、意图是什么呢?)谈谈你的理解。
杨修之死展现了曹操与杨修之间的矛盾,作者写它是为塑造曹操这个人物服务的。我们通过分析杨修的死因了解了曹操杀他的动机。像杨修一样的有才而不能为他所用反而构成威胁的人,比如孔融,比如弥衡,都没逃脱被曹操除去的命运。这一些人也许我们大略翻翻三国的话总也不太会关注,而罗贯中正是用这一些人带来一系列的矛盾,展现非军事生活中的曹操形象。虚伪狡诈也好,深谋远虑也罢,在层层的矛盾推进中,曹操这个人物形象逐步丰满鲜明起来。
曹操这个人,有人称他为奸贼,而鲁迅先生称他为“英雄”,现在易中天更称他为“可爱的奸雄”,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究竟什么样?小说之外,历史上的曹操又是什么形象?三国中其他的人物又是怎样的?
八、一个曹操,一部三国,引发了我们诸多思绪,文学长河中,更多的文化瑰宝等待我们去挖掘去探寻。还在等待什么呢?让我们背起思想的行囊,踏上文学阅读的旅程吧,老师期待你们在阅读中收获惊喜,收获体验,收获别样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