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债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摘要:国债的货币效应是指国债的运行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本文从发行、流通、偿还三个阶段分析国债与货币供给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发行、流通以及偿还过程中,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和商业银行用准备金或向中央银行再贷款的方式购买国债,对货币供给一般起扩张效应;商业银行如果用收回贷款的方式购买国债以及非银行部门购买国债,对货币供给的效应为中性。在以税收偿债时,除偿还中央银行所购国债有货币收缩效应外,其他为中性效应。

关键词:国债;货币效应;运行阶段

政府实现经济稳定与增长的政策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达到稳经济、促进增长的目的。下面从发行、流通、偿还三个阶段分析国债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一、国债发行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国债是一国中央政府的债务。在国债的发行阶段,政府发行了国债券,得到了货币资金,表现为国债收入。这里,借方是单一的、唯一的即政府。国债的债权人是国债承购者,它们得到了国债券,付出了自己的货币资金,表现为国债承购款。除非政府发行国债时带有限制性条件,否则,承购国债的主体将非常广泛,包括社会上各类企业、个人,故贷方是多方面的。为了分析方便,将与国债有关的经济主体分为三部分:(1)中央银行;(2)商业银行;(3)其他主体均归类为非银行部门。

(一)中央银行承购国债

中央银行承购国债,对货币供给一般起扩张效应。在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生效之前,弥补财政赤字的办法主要有发行国债和向中央银行透支。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换个角度来说就是中央银行购买国债。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在中央银行的账户上反映就是,中央银行负债(财政存款)和资产(政府债券)的等额增加,如果到此为止,应该说社会上还并未出现增加的货币。然而政府购买国债的目的是使用这笔资金,不可能把借到的货币窖藏起来,当政府运用这笔资金时,在商业银行的账户上,就会出现负债(社会存款)和资产(准备金)的同时增加,因为准备金的增加,银行就可以增加发放贷款,这样整个社会的货币量就会增大。

(二)商业银行承购国债

商业银行之所以要承购国债,是保持流动性的需要,当商业银行现金较多时,可能购买国债获取一定的利益收益,当需要现金时,再把国债卖掉换回流动性。商业银行购买国债有两种方式,一是收回已向社会发放的贷款,二是动用超额准备金。若选择减少贷款的办法,那么,收回贷款是货币供给量的直接缩减;当政府将借款运用后,社会上银行存款增加,又将增加货币供给量,综合收缩和扩张

效应,用减少贷款的办法购买国债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是中性的。如果选择动用超额准备金的办法,则动用准备金时并未减少货币供给量,而政府债券的运用却又扩张货币,所以综合的效果是扩大了货币供给量。实际上,商业银行运用准备金是其贷款能力的释放,如果没有购买国债,这笔贷款能力迟早要形成货币供给的。如果商业银行承购国债时既未能相应减少其对社会的贷款,也没有超额准备金可供使用,则需依靠中央银行的再贷款解决。这种情况下,也会扩大社会货币供给量。如果国债发行的政策是向商业银行强制摊派,很可能会造成这种情况。

(三)非银行部门承购国债

这类国债承购者的范围很广,在我国,可以包括企事业单位、个人等。非银行部门承购国债时,在商业银行账户上体现为银行负债(银行存款)的减少,从而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当政府取得国债收入并运用时,这些货币又回到了社会,在商业银行的账户上体现为银行负债(银行存款)的增加,货币供给量增加了。结合以上两个过程,一般来说,非商业银行部门购买国债,不会改变货币供给量。

二、国债流通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国债有流通和非流通之分,我国的可流通国债有记账式国债和无记名国债等,可在交易所场内市场交易,也可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等场外市场进行交易。对于不可流通国债,如凭证式国债等,也可以提前在柜台贴现,但要支付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如果到期兑换,则不需要支付任何代价。国债流通同样会对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下面分别加以分析(图1)。

(一)国债在非银行部门之间的转让

如图1,如果非银行部门A将一笔国债卖给了非银行部门B,也就是非银行部门A将这笔国债代表的购买力转移到了非银行部门B,对整个社会来说,购买力没有变化。在商业银行的账户上,非银行部门A的社会存款减少,非银行部门B的社会存款等量增加,对整个社会来说,货币供给量没有任何变化。

(二)国债在商业银行之间的转让

考虑国债在同一类部门之间转让的另一种情况,假如它们都是商业银行。如果商业银行A的国债转让给商业银行B,那么,第一种情况是商业银行B的购债资金来自回收贷款。从商业银行B来看,此时有一个货币供给量的收缩效应,因为,在B的账户上其资产(贷款)和负债(社会存款)同时减少。从商业银行A来看,由于其卖出了国债,获得了资金,其账户上资产栏债券减少,准备金增加,其运用增加的准备金向社会发放贷款,社会上货币供给量又增加了,这种情况下,货币供给量没有什么变化。第二种情况,商业银行B用超额准备金或向中央银行再贷款来购买商业银行A的国债,商业银行B在购买国债时没有货币收缩效应,但商业银行A通过出售国债,获得资金,再进行放贷,则扩大了社会货币供给量。商业银行B用超额准备金向商业银行A购买国债,实质是

商业银行A把商业银行B的超额准备金运用了出去,从而扩大了货币供给量。

(三)国债在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部门之间的转让

以国债的转让方向为标准,可分为两种情况:(1)非银行部门购买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非银行部门从商业银行获得国债,支出货币,表现为其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减少,同时,商业银行资产方的政府债券等额减少,准备金增加,当把超额准备金转化为贷款时,存款数量又恢复到以前的水平。所以,商业银行向非银行部门转让国债的结果,是在减少其政府债券的同时,准备金相应增加或者是贷款增加,故实际是其资产项目的调换。(2)商业银行购买非银行部门持有的国债。第一,商业银行若选择减少贷款的办法,那么,收回贷款是货币供给量的直接缩减;非银行部门得到货币后,商业银行的社会存款增加,表现为扩张货币,因此,综合考虑缩减和扩张的效应,这种购买方式不会扩大货币供给量。第二,商业银行如果选择动用超额准备金的办法,则动用准备金时并未减少货币供给量,而政府债券的运用却又扩张货币,所以综合的效果是扩大了货币供给量。(四)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部门之间交易国债,也称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1)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如果向商业银行购买,在中央银行账户上,其资产(政府债券)和负债(商业银行存款)等额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在增加意味着其准备金增加,如果商业银行用增加的准备金发放贷款,则商业银行账户中社会存款同时增加,货币供给量增加了。如果中央银行向非银行部门购买国债,在中央银行账户上,其资产(政府债券)增加,负债(商业银行存款)也相应增加,这笔业务在商业银行账户上表现为,商业银行的资产(准备金)和负债(社会存款)相应增加,而社会存款增加则直接表现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2)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债,其过程与(1)恰好相反,因此,对货币供给量有收缩作用。

三、国债偿还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国债的偿还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财政收入(税收)偿债,还有一种是借新债还旧债。选择不同的偿还方式,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也不同。

(一)以税收偿还国债

政府在征税过程中,纳税人的货币单方向流向政府,减少了纳税人在商业银行部门的存款,商业银行账户中社会存款减少。同时,政府将收取的货币存入中央银行,政府的财政存款增加。这样,纳税人资金作为税款流向政府的影响,实际是社会存款货币变为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故有一种收缩的效应。政府有了税款后,分别向三类国债持有者偿付。(1)偿还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国债,非银行部门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就会增加,当然政府在中央银行的财政存款将减少。这一社会存款的扩张过程正好与上面征税的收缩过程相反,所以,总体来说这种偿债方式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是中性的。(2)偿还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国债,在中央银行账户上,中央银行的负债方的财政存款减少,而商业银行存款增加。在商业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