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以及防范措施

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以及防范措施

围手术期低体温及其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515959830.html, 围手术期低体温及其护理 作者:周明珍温丽娟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8期 【摘要】围手术期低体温是外科患者在手术期间常见的护理问题,是一种常见的麻醉和外科并发症。本文综述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原因、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止术中病人低体温的护理。 【关键词】围手术期;低体温;护理 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产热和散热间的动态平衡维持正常体温,而围术期由于各种原因使该平衡破坏。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将中心体温设定在37℃,而术中低体温是指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体核体温低于36℃以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可达50%-70%。围手术期的低体温可导 致多种并发症发生,如导致麻醉药物代谢减慢、凝血障碍、免疫功能抑制、心肌缺血、术后渗血量增多、术后切口感染和住院时间的延长等应引起重视。 1 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1.1心理因素患者因恐惧、紧张、焦虑等精神因素,对外界事物反应加强,会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了回心血量和微循环灌流量,过于紧张焦虑的患者容易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低体温。 1.2室温手术室环境的温度通常控制在22-24℃,室温 1.3手术床、棉被手术病人躺在太凉的手术床或盖太凉的棉被可通过传导作用丧失体内热量。 1.4通风设备气流的交换室内通风设备通过对流散热的比例高达61%,蒸发散热为19%。 1.5麻醉及麻醉用药的影响麻醉剂对体温调节抑制作用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但麻醉剂的使用既损害中枢温度调节,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 1.6输液和输血术中病人输入大量低温的液体或快速输注大量冷藏库血,则对病人机体中液体造成“冷稀释”作用,从而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1.7皮肤的暴露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皮肤是体内热量散发的主要部位,手术过程皮肤消毒时裸露皮肤面积较大、碘酒酒精涂擦病人皮肤上的挥发作用、使用冷液体冲洗体腔、大手术胸腹腔长时间暴露等,使外周血管出现收缩反应,热量丢失,体核温度可下降至33-35℃之间。这是手术导致体内热量散失的重要原因。

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

手术中低体温症的预防措施 “低体温症”发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有些人体内产热少,体温调节功能差,在寒冷环境中从皮肤丢失的热量多,不能使体温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特别是老年人和婴儿,对温度的变化不那么敏感,有时即使室温相当低,也可能感觉不到,因而保温防护能力差。当体温下降到35℃以下时,就会发生“低体温症”。 严重的“低体温症”常有意识障碍、颈项强直、血压下降、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有人统计,60岁以上的老人在气候特别寒冷的冬季,死亡率要比一般冬季高60%,其中“低体温症”是一个重要因素。 低体温症症状,按逐渐加重的顺序为: 1. 控制不住的颤抖。 2. 无法完成复杂的动作,特别是手不听使唤,步伐不稳。手指敏捷度下降60%左右,握力下降30%左右。 3. 神志不清,言语含糊。 4. 剧烈颤抖。 ? 5. 不合常理的举动,例如,脱掉外衣而不知道其实很冷。 6. 停止颤抖。此时进入非常危险状态。 7. 皮肤发白,变青。 8. 瞳孔放大。 9. 心跳和呼吸剧减。 10. 肌肉发硬。 11. 在32℃时身体进入“冬眠”状态,关闭手臂和腿部的血流,急剧降低心跳和呼吸频率。 12. 在30℃时身体进入新陈代谢几乎停止的“冰人”状态,看似死亡了,但仍然是活的。

术中低体温原因及预防 身体中心温度(体核温度)低于36℃,称为低体温。手术患者心理紧张、焦虑,术中内脏或肢体大面积、长时间的暴露,大量室温液体的输注和反复长时间的术区的冲洗等均可导致术中患者体温的下降,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现就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原因及预防综述如下。 | 1 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原因 患者自身的因素 手术前患者要常规禁食禁饮,加上病人自身体质较差,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了回心血量以及机体的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的发生;应激情况下产热率往往不如散热率高,均导致机体散热加快。尤其老人及小儿,老年人术中低温是因为代谢率低、体温调节易受干扰;同时,衰老时机体成分发生变化,有机成分下降,机体水含量减少,进而使机体热储降低,围手术期更易发生低体温;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另外,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血管丰富,易散热。 麻醉因素 麻醉药物对中枢用于维持正常体温的自我调节系统有抑制作用,麻醉时周围血管扩张增加散热,肌松药通过消除肌震颤而阻碍产热。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在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控制下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全身麻醉时,全麻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对低温反应的阈值降低约℃。可见麻醉后,患者的体温呈现下降的趋势。气管插管后,气体不经鼻腔、上呼吸道的加温加湿作用,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肺内,使中心体温下降 1℃~2℃。 术中的低温环境 随着手术室建筑设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空气净化层流设备。室内空气的快速对流,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手术室的温度过低,会导致病人体热过度散失,当室温<21℃时,患者散热增加,使用层流设备可使对流散热比例升高到61%,而蒸发散热为91%。因此体温下降的幅度与手术室环境温度有关。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护理 发表时间:2016-05-20T11:16:05.16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1期作者:吕成伟 [导读]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徐州,221002) 围手术期体温<36℃称为体温过低[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文献报道[2],术中低体温发生率约为50%~70%。由于加温设备缺乏和工作人员相关知识的缺乏,致使手术患者的低体温问题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视,影响手术患者的安全和康复。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代谢、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手术病人的危害较大。针对造成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如何进行有效预防是围手术期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分析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危险因素,总结护理干预措施。 1.手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 1.1麻醉因素:手术时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通过中枢和外周作用降低了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麻醉抑制了血管收缩、寒颤和非寒颤产热机制。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但麻醉剂的使用既损害中枢温度调节,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尤其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的神经传导,有些还能扩张血管,因而机体较难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节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体温下降[3]。全身麻醉可明显抑制正常的体温自身调节功能,使体热从核心室向外周室重新分布,是大多数患者低体温的主要原因,区域阻滞麻醉亦抑制体温自身调节功能,但比全身麻醉范围小[4]。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患者肺部,可增加呼吸道的热量的丢失[5]。肌肉松弛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1.2手术室内温度:手术室正常温度应该在22~25℃,相对湿度在50%~60%[6]。如果空调温度设定低于22℃,再加上空气对流速度过快,往往会引发体温过低,老年人及婴幼儿更多见。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机体散热大于产热,保暖不够,就易造成体温过低。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目前,手术室配有空调设备或空气净化系统的情况已很普遍。近年来发现[7],室温低于2l℃时,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低体温现象,这是由于皮肤环境温度差值过大,辐射和对流散热的显著增加。 1.3机体散热因素:术中体表散热主要与以下三方面有关[8]:①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②由于手术时间较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③术中反复用冷液体冲洗胸腹腔,病人身体上的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 1.4输液输血的因素: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在室温下输入l u 4℃冷冻库血或1 L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 0.25℃-0.5℃,500 ml库存血在5~l0 min被输入人体会使体温降低0.5~l℃。因此,大量输入未复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尤其是失血性休克或术中需要大量输液输血的危重患者,由静脉快速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或库存血,则对患者机体中体液产生“冷稀释”作用。 1.5年龄因素:老年人易发生体温调节障碍,老年人肌肉量减少,静息肌张力降低,体表面积与体重比升高,皮肤血管收缩反应减退及心血管储备下降,机体每小时热量产生少,麻醉后体温丧失快。因此,老年病人更容易发生围术期低体温。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且因其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大,呼吸道水分丢失多,代谢率低,皮下组织薄及寒冷反应弱,特别易致低体温。 2.护理措施 2.1手术前评估和预热:加强手术前的心理疏导,有助于预防低体温。为了更好了解病人的病情,实施人性化的护理,手术室护士应参与术前讨论,了解病人的病情,对病人进行综合评估,针对性地制定术中护理方案。根据病人病情、年龄、手术种类、胸腹腔内脏暴露的面积、手术时间、及皮肤的完整性(如烧伤、皮炎、皮疹、褥疮)等来评估手术期间是否有体温下降的可能和下降的程度,并制定保温措施,记录基础体温。 2.2保持适宜的手术室环境温度,注意保暖: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切口的大小,手术时间的长短,麻醉方法和药物的使用及空气的对流是护理人员无法干预的,只有室温和输液温度可以适当地进行调整。一般认为室温保持在24℃~25℃,相对湿度40%~50%为宜,对于新生儿及早产儿,室温保持在27℃~29℃。但升高的室温令手术室工作人员感觉不适,尤其是手术室内温度比环境温度高2℃~4℃时,且有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在患者入手术室前要提前30min开启空调,保持室温在22℃~24℃,对于老人和小儿等应适当提高室温。在消毒和铺巾时动作应迅速,提高室温至27℃~28℃,待铺好手术巾后再恢复至正常室温。室内温度是体热损失的决定因素,在适宜的室温中,患者可感到舒适、安宁,减少消耗,并降低肾脏负担。对非手术区域的四肢、躯干,用棉被、棉垫遮盖、保暖,以减少散热。 2.3使用加温装置:术中输入的液体用水温箱加温至37℃,接近正常体温,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同时不会增加机体代谢,有利于保持体温的恒定。胸、腹腔冲洗液应加热。有研究表明,在肩关节镜手术中,使用室温冲洗液与使用加温至37℃~39℃的冲洗液比较,使用加温的冲洗液明显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手术期间应用热盐水纱布垫盖在浆膜面上,切口手术巾的血液及时吸引并用于暖纱布覆盖,切口周围保持清洁。研究表明,将库存血加温到37℃,红细胞完整性不受影响,血清钾和游离血红蛋白含量不会明显增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手术病人在围术期发生轻度体温降低十分常见,这来源于麻醉引起的体温调节紊乱以及手术室的寒冷环境。通常将轻度低体温定义为核心温度34~36℃。低体温可以引起许多并发症,应该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防治。 1.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形成机制 核心温度是最重要的体温。体温调节反应80%由核心体温决定,许多低体温并发症也主要由其决定。两个因素决定核心体温降低的程度:一,麻醉本身。麻醉药会抑制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将血管收缩的阈值降低2-4℃。二,核心与外周组织的温差。核心向外周的热量转移即再分布幅度与其直接相关。 低核心温是热量由核心向外周再分布的结果。全麻后病人的氧耗量和产热量显著降低,核心温度也降低(热含量减少),而肢体温度却上升(热含量增加),这显然是体内热量再分布的结果。外周组织温度由病人所处的环境温度和血管舒缩状态决定。血管收缩会将代谢产热保留在核心室内,因此术中使血管舒张会加速降温。由于皮肤或核心温降低会引发体温调节防御反应,所以很难为非麻醉病人降温。儿童降温和复温均比成人快,因为其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较大。 2. 低体温并发症 围术期轻度低体温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如术后寒颤、增加心脏事件、手术切口感染、延长麻醉后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增加术中失血量和异体输血量、改变药物代谢动力学等等。

心肌梗死是围术期致死的首要原因之一。核心体温降低1.3℃时病人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会升高3倍。寒冷会使老年人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上升1/3,这会增加心脏应激性,诱发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 寒颤使机体产热增加,是机体对低温的保护性反射。麻醉本身和绝大多数麻醉药都可降低寒颤阈值。正常时寒颤的阈值是35.7±0.4℃;而硬膜外麻醉下是35.4±0.5℃。寒颤虽然会引起不适,但并不会直接引发心肌缺血或梗死。一是因为高龄削弱了体温调节反应,所以老年人很少寒颤。二是寒颤似乎并不是引起术后低氧血症的重要原因,低氧本身反而会抑制寒颤。奈福泮(Nefopam)和可乐定具有预防和治疗寒颤的作用[1]。 体温通过三条途径影响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凝血酶功能、纤溶状态。低体温时血小板数量仍可保持正常,但功能却受到了抑制,这可能由血栓素A2的释放减少所致。低体温时标准凝血试验保持正常,如PT和APTT。因为这些试验通常在37℃下进行,不受病人体温影响。如果在病人实际体温下进行,那么凝血试验结果就会因为低体温而延长。 伤口感染是手术和麻醉的严重并发症,它会延长住院时间并增加住院费用。低体温通过两种方式促使切口感染:第一,低体温引发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显著降低皮下氧张力,组织缺氧间接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从而增加切口感染机率;第二,低体温直接抑制免疫功能,包括T-细胞介导的抗体的产生以及中性粒细胞非特异性氧化杀伤细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围手术期“低体温” 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有文献报道,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50 %~70 %[1 ]。 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药物代谢、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手术病人的危害较大。即使是轻度低体温(临床上将中心温度34~36 ℃称为轻度低体温[2 ]) 也可以导致很多并发症[3 ,4 ]。 现对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及预防低体温发生的各种方法和护理措施综述如下,旨在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 1 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1.1 麻醉因素全身麻醉时,麻醉剂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温度调节,抑制血管收缩和寒战的程度是抑制出汗的3倍[5 ]。 研究表明,全麻下人体核心温度的变化可由原有的012 ℃增加至4 ℃,高达正常体温调节阈值区间的20 倍[6 ]。 另外,全身麻醉后气管直接与外界空气相通,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滤过、加温和湿化作用,使大量冷而干燥的空气直接进入肺部,通过呼吸带走体内大量热量,导致体温下降。区域阻滞麻醉产生的神经阻滞阻断了麻醉区域神经的传出和传入,既干扰温度感受器,又抑制正常的温度调节反应如出汗或血管收缩和寒战,体热由深部向外传导,使体温下降。 肌松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1.2 环境因素 Morris 证实,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21 ℃时,病人往往出现体温过低[7 ]。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 ℃。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1.3 机体散热因素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病人身体上的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9 ]。 1.4 输液输血的因素 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据观察,在室温下输入1 u 4 ℃冷冻库血或1 L 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0125 ℃[6 ]。有报道[10 ],500 ml 库存血在5~10 min 被输入人体会使体温降低015~1 ℃。因此,大量输入未复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 1.5 年龄因素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如< 1 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 h体温可下降015 ℃;手术 2 h以上可下降3~4 ℃。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

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影响

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影响 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将中心体温设定在37℃,低体温是指中心体温低于36℃,在临床上一般将中心体温34℃-36℃称为轻度低体温。围手术期低体温是外科患者在手术期间护理的常见问题。 一、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1 麻醉因素: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液的作用,使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但麻醉剂的使用在损害中枢温度调节的同时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尤其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的神经传导,使得机体较难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节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体温下降。手术过程中病人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则起到了“冷稀释”作用。脊髓和硬膜外麻醉阻断了身体一半以上的神经传导,这种温度调节的末梢性抑制是硬膜外麻醉时发生低体温的主要原因。 2 环境因素: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这两个因素 ,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 ,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3 年龄因素:年龄是影响体温的另一因素,青春期正值发育旺盛期,体温控制不太稳定;老年人因皮下脂肪少,血液循环慢,新陈代谢率低导致体温偏低,同时,老年人对温度变化敏感度差。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如< 1 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 小时体温可下降0.5℃;手术2 小时以上可下降3-4℃。 4 手术因素: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或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水分在手术中蒸发量大,都是重要散热源。同时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患者身体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尽管加盖单巾仍不可避免地导致机体热量的散失。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据观察 ,在室温下输入1 u 4℃ 冷冻库血或1 L 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0.25℃。有报道,500 ml 库存血在5~10 min 被输入人体会使体温降低 0.5~1℃。因此 ,大量输入未复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此外,若患者在

低体温的危害及怕冷的原因

低体温危害及怕冷原因 低体温的危害 我们一直迷惑,为什么小孩子总是很high的样子?你去摸摸他们的身体就知道了,他们的体温总是比大人要高一点,只要不是病得很厉害,小孩子总是一刻不停地蹦跳玩耍。但是现在,不仅仅成年人的体温持续下降,孩子们的体温也下降了。体温下降1℃,人体抵抗疾病入侵的免疫力就会下降30%。冬季感冒的人多,就是因为到了冬天,身体会变冷,引起各种各样的异常状况。事实上,免疫机能的状态就是通过体温直接表现出来的,所以体温是"免疫之镜",体温的微小波动都能关乎人的生死。人体的体温36.5℃是一个分水岭,低于这个温度,身体不适将会伴随你一生。 那么,体温低具体会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呢?以下5点足够让人心有余悸: 1.容易疲劳 每下降1℃,酶的活力便会降低50%,因此人容易疲倦。 2.免疫力降低 当体温每降低1℃,白血球的免疫力便会减少37%,因此低体温的人,在季节更替时刻比较容易感冒。 3.自主神经功能及激素平衡受到影响 低体温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让荷尔蒙失去平衡,所以女性月经不调或有经前综合症,可能与此有关。 4.基础代谢率下降 低体温不易消耗热量,会让细胞的新陈代谢衰退、肌肤变差。体温每下降1℃,基础代谢量会减少12%,消耗吃进热量的能力就会变弱,所以就算吃相同的食物,低体温的人也容易发胖。 5.血液循环变差 低体温的人,手脚等末梢血管会紧缩,血液自然不易流通,更会因为心脏输送血液的力量减弱,使得全身的血液循环变差。

体温时高时低,但只要不发烧,就算正常,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身体乏力、偏头痛……明明不是感冒却总是感觉身体不舒服,这通常是由体温过低引起的。另外,减肥困难、肌肤干燥等也和体温过低有关。实际上低体温是身体在发出危险警告的信号,意味着你距离生病只有“一步之遥”了。低体温让身体“大罢工” 肠胃消极怠工受低温影响,消化器官首先开始消极怠工,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引起了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甚至影响了身体的重要能量物质——三磷酸腺苷的生成。免疫大罢工免疫细胞只有在体温处于36.7摄氏度左右时才会勤奋工作,否则它将对侵犯人体的病毒和细菌“视而不见”,任其长驱直入。研究显示,体温每下降1摄氏度,基础代谢量就减少12%,免疫力下降37%。可见当体温过低时,人体对外界的抵抗力有多么脆弱。肥胖比起体重与体内脂肪的变化,体温才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因为体温上升1摄氏度,新陈代谢也会上升12%,因而不限制饮食也能够轻易瘦下去。此外,身体一旦变得更加温暖,水分也更容易排出去,因此臃肿的下半身和凸出的小腹,也很容易瘦下去。小心癌细胞当人体的器官组织都因为低温而倦怠时,只有癌细胞开始变得活跃。国外的研究显示,当人体体温低于35摄氏度、免疫力开始下降时,癌细胞会被“激活”。因此,常年处于低体温状态下的女性患癌症的可能性更高。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 一.低体温概念: 人体正常的体核温度介于36℃至38℃之间。虽然低体温被定义为体核温度小于36℃,但是它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这三个等级: (1)轻度低体温是指介于34℃至35℃之间的体核温度。 (2)中度低体温是指介于30 ℃至34℃之间的体核温度。 (3)严重低体温是指低于30℃的体核温度。 二、低体温影响的原因 1、低温环境环境温度较高,体温略高,反之体温略低。如果环境体温太低,则可造成体温过低。通常情况下,手术间应该保持室温22~24摄氏度,手术间相对湿度在40%~60%。 2、大量输液输血由于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较多,需要通过静脉通道大量的输入库血和液体,可达每分钟100~200ml,若加压可达500~600ml。大量的、快速的冷液体进入病人体内,可导致低体温的加重。 3大量的冲洗在施行胸(腹)腔大手术时,体内脏器及切口直接暴露于环境温度下,术中用大量的未加温的盐水冲洗体腔,导致机体热量散失,并且覆盖在病人身体上的被单在冲洗时浸湿,进一步导致热量的散失 三.低体温的危害 1、血液系统的改变体温下降可出现多方面的血液系统异常,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凝血障碍,导致极差的预后。低体温主要是通过对凝血酶和血小板的影响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2、心血管功能改变轻度低体温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和血液黏稠度升高,会增加心脏做功,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3、代谢紊乱低体温可降低代谢率和氧的供给,体温每降低1℃,约降低机体需氧量7%。尽管低体温时人体可通过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对氧的需求,但低体温引起的氧传送功能的下降可导致机体严重缺氧,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低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极其明显,轻度出现意识错乱,进而出现淡漠、判断障碍、异常行为,严重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及预防

摘要:目的:分析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原因,采取正确的复温方法,避免并发症发生。方法:选择160例全身麻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80例,观察术中体温的变化。结果:观察组采取综合复温措施,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低体温与多种因素有关,采用综合复温措施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低体温;复温;预防 人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患者在手术中,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麻醉剂的作用、体腔长时间的暴露、术中大量的输液输血等原因,造成患者体温低于正常。身体中心温度(体核温度)低于36℃,称为低体温[1]。为了测量方便,对手术操作影响小,采用的是测量鼻咽部温度为主,能迅速反映体温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手术中出现低体温的80例全身麻醉患者作为观察组,男37例,女43例,年龄20~86岁,平均(56.35±10.25)岁,其中年龄>65岁者有51例;手术时间4~8 h,平均(5.62±1.06)h。选择同期手术类型相同的80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1.2.1 对照组保温方式:采取单纯体表保温,使用热水袋、加盖被单,常温液体进行输液。1.2.2 观察组保温方式:采取综合保温措施,主要内容如下:①术前:加强术前访视,消除紧张、恐惧心理;调节好室温;事先铺置好加温水毯,将温度调至36~40℃;手术所用仪器、设备准备充分。②术中:加温输液;库存血复温后输入;术中使用加温后液体冲洗胸腹腔及切口;医务人员积极协调配合,尽量缩短手术时间。③术后:随访患者有无围手术期不良反应。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研究对象在麻醉开始时、麻醉后60 min、麻醉后120 min、手术结束时的体温变化情况,并进行比对。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两组患者鼻咽部温度变化:在麻醉开始时两组体温变化无显著差异,在麻醉后60 min、麻醉后120 min、手术结束时观察组体温分别为(36.9±0.5)℃、(36.8±0.1)℃、(36.5±0.3)℃,对照组体温分别为(36.5±0.4)℃、(36.0±0.3)℃、(35.3±0.6)℃。两组患者体温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取综合复温措施,能保持术中体温的恒定,有效地预防低体温的发生,而对照组有发生低体温的潜在危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3 讨论 3.1 低体温的原因分析:①自身因素:低体温与患者年龄、情绪、病情有明显相关性,术前紧张、焦虑,会使患者对冷刺激的阈值降低。②“冷稀释”作用:手术过程中患者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未加温血液、以及术中应用大量未加温的腹腔冲洗液,则起到了“冷稀释”作用[2]。短时间内输入大量4℃的库血,不但可造成低温,还可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3]。③机体散热:手术开始时使用皮肤消毒剂;胸腹手术时,体腔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手术中常规用湿盐水纱布包裹肠管、擦拭血迹;使用大量室温液体冲洗体腔,均可致散热增加。④术中的低温环境:层流洁净手术室室内空气的快速对流,当室温<21℃时,患者散热增加,使用层流设备可使对流散热比例升高到61%,而蒸发散热为91%[4]。⑤麻醉的影响:麻醉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又可以引起外周血管扩张,使散热增加;机械通气时吸入气体的温度和湿度未经适当调整等均可使体温降低。⑥医护人员保暖意识淡薄:在进行各项

术中低体温危害

时间: 主讲人: 参加人员: 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危害 临床上一般将体温在34℃~36℃称为低体温。有文献报道,50%~70%的手术患者出现低体温,由于麻醉剂的作用,再加上体腔、静脉输血输液、膀胱和腹腔的灌洗等原因,一般体质的患者,在手术中体温降低1℃~2℃对机体虽有干扰,但可耐受,不致造成太大伤害,然而对于病情重、体质弱,尤其是老年人及小儿,术中低体温可使机体耗氧增加、心率增快、免疫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手术中有必要了解体温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低体温的原因分析 1.1 自身因素病人因精神因素、恐惧、紧张、害怕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通常情况下,病人术前需禁食12h左右,再加上灌肠等肠道准备,如果自身体质较差,会对冷刺激敏感性增强,导致抵抗力减弱,术中易引起低体温。 1.2 环境因素近年来,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大多数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2℃~24℃。由此可见,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的对流这两个因素,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导致机体热量的流失。 1.3 麻醉因素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均可对机体体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机体在麻醉状态下,体温调节中枢抑制,外周血管扩张,肌肉松弛,产热减少,均是术中低体温的诱发因素。 1.4 体表散热因素手术中体表散热主要与以下三方面有关。(1)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消毒液的挥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下降迅速。(2)由于手术时间较长,体表暴露面积大,肠管、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3)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

围术期低体温的研究进展

围术期低体温及进展 体温是重要的生命指征,正常的体温是机体各项机能得以维持的关键。Sesser(1)将机体核心温度34℃-36℃定义为低体温,而它是麻醉以及外科围术期的常见并发症。有研究显示(2)50%-70%的手术患者出现低体温。患者常主诉术后初期的寒冷不适是住院期间最为痛苦的体验之一,有时甚至超过疼痛。低体温虽然对机体存在有利的影响,如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耗氧量、增加组织器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等。但其不利的一面更不容忽视,本文将对围术期影响低体温的因素及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和围术期中的保温措施等方面作如下综述。 1影响低体温的因素 1.1麻醉与低体温 正常核心温度为36.5℃~37.5℃。常规的保温措施下,有约一半的患者术中的核心体温低于36℃,有1/3者低于35℃,而未保温者术后初期体温多在34℃左右[3]。因此麻醉对体温调节系统的抑制是导致围术期低体温的最主要原因[1,4,5,6,]。全麻时,意识的丧失意味着行为性调节机制的丧失,药物抑制中枢性体温调节反应(如全麻降低体温调节反应的阈值,阈值间范围从0.2℃增至4℃[1,5,7, 8]),且麻醉药多能直接扩张血管,以及肌松药对寒颤反应抑制,因此几乎所有的全麻患者都可出现低体温[1,5,6,7,8]。椎管内麻醉引起的体温改变曾一度不被认识,椎管内麻醉时的体温监测也被忽视[9,10]。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33%被调查的麻醉医生在椎管内麻醉时监测体温[10]。正常机体对外周温度的感觉主要是冷感觉,而椎管内麻醉时,外周冷感觉的传入纤维被阻断,使得中枢误认为被阻滞区域是温暖的,行为性调节被抑制[11];复合麻醉同时从中枢和外周抑制体温调节机制,较单纯全麻或单纯硬膜外麻醉更早出现再分布低体温,线性期体温下降速度也更快[4,12 ] 1.2病人自身的特点 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婴幼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因此更容易发生围术期低体温[4]。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给病人的分级级别显示,病人分级越高,其发生低体温的几率越高[13]。此外,当病人为创伤、脑损伤、烧伤或伴有严重感染、甲状腺功能异常、过度瘦弱等情况时,更容易出现围术期低体温。 1.3环境温度影响 手术室的室温一般控制在22℃左右,这样既可以为术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又有利于减少微生物的繁殖。但是对于病人来说,皮肤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差过大,使辐射和对流散热明显增加,再加上麻醉药导致的体温调节机制受损,使病人很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出现低体温。研究指出,在19℃-21℃的手术室环境下,至少有50%的病人会出现低体温[14]。

意外低体温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意外低体温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关键字:951,健康,意外低体温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伤害,危害, 【循环系统的概念】 循环系统是生物体的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及其借以循环流动的管道组成的系统。从动物形成心脏以后循环系统分心脏和血管两大部分,叫做心血管系统。循环系统是生物体内的运输系统,它将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由鳃或肺吸进的氧输送到各组织器官并将各组织器官的代谢产物通过同样的途径输入血液,经肺、肾排出。它还输送热量到身体各部以保持体温,输送激素到靶器官以调节其功能。 【人体的正常体温】 体温,通常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测量方法有口测法、腋测法及肛测法正人体的体温正常范围为36.4~37.5℃,腋窝和口腔温度略低于直肠温度。如机体核心温度(core temperature)低于35℃,我们称之为体温过低(hypothermia)。 【意外低体温对人体的伤害】 意外性体温过低多指意外情况(如冷水浸泡、高寒地区作业等)出现的体温过低,是原发性体温过低的一种。鉴于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不如适应高温的能力强,寒冷损伤和适应历来受到医学界高度重视。寒冷低温不仅可引起冻伤,还可对人的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骨关节产生损害,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 【意外低温对人体和其循环系统的影响】 意外低温性俗称冻僵,大多发生在寒冷环境中,由于人们在旅游、探险或工作时间过久,或发生意外事件,如冬日海难等,因为保暖御寒措施不足,引起体温过低,导致神经系统和心血管损伤为主的严重全身性疾病。冻伤是寒冷引起局部组织损伤,以四肢和面部为多见,老人、婴儿、活动不便的人们,以及有慢性心脑血管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病人,偶尔在温度过低的室外也可以发生冻伤,饥饿、疲劳、酿酒等情况更容易发生冻伤。匡培根教授介绍,在意外低温环境下,冻伤初期,人们机体的全部生理功能表现为代偿性加强,如通过交感神经使体表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的丢失,同时通过增加肌肉扩张和抖动来产生热量。但是通过这两个途径保持和增加的热量都是有限的。当寒冷因素继续存在时,人们机体的体温下降到摄氏三十五度以下为低体温,便会影响脑和心脏的功能,并妨碍葡萄糖等能量的代谢。【参考文献】 丁延楷,李永清,唐亦奇,李先进,丁江舟,赵长月,刘锡康浸泡性体温过低狗的呼吸、气体代谢及心功能研究《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0年01期

手术室患者低体温预防及护理对策

手术室患者低体温预防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在手术室的患者术中出现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需要行手术处理,在术中进行有效低温预防。结果:通过有效预防及护理对策,仅出现5例低温患者,经过针对性处理,均恢复正常体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对策是有效防止术中低体温发生的有力保障。 标签:手术室;低体温;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5-0102-01 体温是人体主要的生命体征之一,人体正常体温在36 ℃~37 ℃,体温低于36 ℃属于低体温,在手术期间低体温的发生率相对较高[1]。由于医疗技术和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在临床手术中越来越重视体温的指标。保持术中患者的体温正常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对2010年5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有效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5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需要进行手术。其中男20例,女40例,年龄25~65岁。其中行妇科手术5例,产科手术28例,骨科手术8例,外科手术19例。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心理护理患者情绪过于激动容易引起术中的低温,因此要加强术前的心理护理。医务人员要以热情、耐心、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开导患者,倾听他们的心声,讲解医疗技术的先进,让患者充分了解与信任医务人员,关心体贴患者的疾苦,协助患者解除各种顾虑,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手术。 1.2.2控制室温皮肤散热是患者热量丢失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调节室温,从而减少辐射与对流,来预防患者低温。在一般情况下,室温应调节在23 ℃~25 ℃,湿度45%~65%为最佳。 1.2.3覆盖物的使用在接送患者期间要注意保温,尤其是冬天,多使用棉絮、毛毯等,尽量不要让患者的肢体暴露在外面。在手术过程中和实施麻醉后,需要减少肢体暴露,注意保暖。采用覆盖物可以降低身体的散热率,让其与冷空气隔离。有条件的术中可以使用电热毯维持患者的体温。 1.2.4输血、输液前加温处理没有经过加热处理的液体与血输入明显可以降低患者的体温。因此,在进行输液、输血前采用加热器把液体与库血进行加热,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简单的预防体温下降的方法。不过有一些药物不能加温,需谨慎处理。 1.2.5防止体腔热量散失部分手术时间比较长,一些腹腔脏器长时间暴露在外,容易导致体温下降,可以采用温热盐水纱布覆盖,用温热液体冲洗体腔,从而降低体热的散失。 1.2.6呼吸道加热把气体热化,取呼吸蒸发器加热吸入氧气,有效的减缓呼吸道的散热率。尤其是全麻患者使用湿热交换器,从而来维持体温。 1.2.7术中严密监测采用常规的体温监测法,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若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