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想景观模式看中国园林美之本质

从理想景观模式看中国园林美之本质
从理想景观模式看中国园林美之本质

专业论文

理想景观与生态经验--从理想景观模式看中国园林美之本质

作者:俞孔坚发表:园林无俗情--中国首届风景园林美学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出版社1994[评论]

[center] 任何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都持有其独特的理想环境模式,当然这种理想模式中也包含着全人类所共有的某些理想特征。园林及风景审美活动是人们环境理想的具体体现。而理想环境模式的形成是与特定民族和文化的生态经验密不可分的(俞,1990,1990a-b)。本文将从宗教信仰和神话着手,着重讨论中国文化中理想环境的空间结构特征--景观模式及其与中国文化生态经验之关系,并以此来认识中国园林美之本质。

一、理想景观模式的考察

人们的景观理想深藏于人的内心深处,它与现实的景观追求和偏好有着一定的距离。个体的日常功利追求,往往掩盖着景观理想的真实面目,但正如人们的社会理想那样,景观理想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指导着人们选择、改造和创造自己生活空间的景观结构。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现实生活空间,与其它现实环境相比,具有更多的非功利性特征,所以它使人们的景观理想得到较大程度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随着人类社会理想的进一步实现,现实景观的理想成份将不断增加。所以,从选择"满意的景观"以满足其生存竞争的需要,到设计帝王和士大夫阶层的围墙中?quot;园林",再到城市开放绿地,最后到整体人类生活空间的优化设计,人的景观理想都得到了更大范围内的实现(俞,1991)。

那么人们的景观理想是什么?它的结构特征和基本模式是什么?

探索理想景观模式可以有多条途径,这里着重从宗教信仰和神话入手。宗教信仰和神话不但表达了人们的社会理想,也表达了人们的环境理想。天堂佛国、仙境神域的景观可以认为是人们的理想景观,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理想景观模式的结构特征。

(一)中国文化中理想景观的三种模式

这是个庞杂的领域,我们不必拘泥于某些具体的事理,而着重从几个高度典型化和抽象化的理想景观模式,分析中国文化中的理想景观的结构特征。

1. 中国文化中的仙境和神域景观模式

昆仑山模式:无论是在上古神话中,还是在道教传说中,昆仑山都被中国人作为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山仙境加以描绘。经过历代中国人千百年的加工和提炼,终于使它成为一个能满足人的一切欲望,甚至可以使人不死的理想境域。这里,我们只考查其整体景观特征:"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百神之所在"(《山海经·海内经》):"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不死;或上倍,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quot;(《淮南子·地形训》)。可见"高"乃是昆仑这一理想景观的最大特征,意即越高越好。除此之外,昆仑山还有山崖陡峻,深渊环绕之特点:"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能到"(《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可见这昆仑山境是一孤岛。

许多学者对昆仑山之地理位置争讼不已(何,1986)。实际上昆仑山作为山的实体,其具体的地理位置并不重要,在中国文化中它已抽象为一个以高峻为主要特征的理想景观模式。

蓬莱模式:中国神话中的另一仙域模式是海上仙岛,有"三山"或"五山"之说。"三山"即蓬莱、方丈和瀛洲,"五山"则还包括岱舆和员峤二山。关于"五山",《列子·汤问》传:"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间相去七万里,

以为邻居焉。"诸仙山又常以"蓬莱"概而名之,故可称为蓬莱模式。"蓬莱乃神仙之都,上帝游息之地,海水正黑为溟渤,无风而为波浪,万丈不可往来,惟飞仙间能到者"(王圻,王思义《三才图绘》)。中国以蓬莱称谓的地名很多,但与昆仑一样,蓬莱实际上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景观模式,其最大特征是岛屿。有意思的是,我们已经看到,蓬莱和昆仑这两个属于不同神话体系的仙境,都具有某些趋同化的特征:高峻的山体,海洋所阻隔的岛欤 怯鹣刹豢杉啊U馐导噬鲜乔О倌昀粗泄 硕云渚肮劾硐氲牡湫突 ⒛J交 慕峁 ?br> 壶天模式:在中国的道教神话和传说中,还以"壶天"或"洞天"为仙境。"壶"即葫芦,在古代,葫芦是最常用的容器。我国各民族都曾有关于人出自葫芦的神话(刘,1985)。道家之"壶天"原本为葫芦之内腔。据葛洪《神仙传》载,有仙人称壶公者,悬葫卖药,夜则归宿葫中,有人随壶公入葫,唯见其中仙宫世界,楼台重门阁道。此外,"三神山"也被称为"三壶"。据王嘉《拾遗记》:"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形如壶器。"如此看来,蓬莱模式也是一个中有空腔的大葫芦,这在王氏父子的《三才图绘》中备有详图(图1)。概而言之,对"壶天"的偏好,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理想景观模式的又两大结构特征:一个与外界相隔离的围合空间(壶腔),一个连接内外空间的狭口(壶口)。

2. "风水"佳穴模式

风水说作为中国人关于人--环境关系的信仰体系,是迷信或是科学,实际上并不重,重要的是我们应透过风水说的表层解释体系,探寻其所表达的中国人的环境理想(俞,1990a,1991a)。无论是阴宅或是阳宅的选址,风水说遵循了一个高度理想化和抽象化的择穴模式,即四神兽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图2). 因阴宅的选址大多可在自然景观中进行,且受现实功利性的制约较小,所以,四神兽佳穴模式的理想状态能得到最充分的表达。在有最大选择自由度的山地景观中,这一佳穴模式的理想状态是:玄武垂头(穴在山脉止落之处),朱雀翔舞(穴前明堂水流屈曲),青龙蜿蜒(左侧护山回环),白虎驯俯(右侧护山抱怀);要求穴的四周山环水绕,明堂开朗,水口含合,水道绵延曲折(图3)。略作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与上述的"壶天"模式大同小异。原来,中国人为自己和祖宗的来世生活所设计的理想景观,正是仙境神域。

3. 须弥山模式

佛教虽为外源之宗教,但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原以来,逐渐与中华民族原有的信仰体系相互同化、融合,终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所以,中国佛教中所编织的佛国净土景观,实际上也表达了中国人心目中的一种理想景观模式。各种佛典对佛国净土之描绘不尽相同,但基本的景观模式是一致的。佛典以三个大千世界为一佛土,每一大千世界由无数小世界所构成,每一小世界之中心是一座须弥山(图4)。须弥山由金、银、琉璃和玻璃四宝所构成;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山顶为帝释天,四面山腰为四天王天;周围是七香海和七金山(七轮围山),第七金山外有铁围山所围绕的咸海,咸海之中有四大部洲,佛国净土即由无数个这样的须弥世界所构成的。如《华严经》描绘的华藏世界,有无数香水海,每一香水海的中各有一大莲花,每一莲化都包藏着无数世界,这是一个"盒子中的盒子"的多重围合和多重岛屿的复合模式。

(二)理想景观模式的基本结构特征

通过上述各理想景观模式全面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发现,尽管各模式都强调了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景观特征(如高峻、岛屿、围合等),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趋同现象。至于这种趋同性是不谋而合还是相互影响的结果,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种趋同性正好反映了中国人试图对其心目中的理想景观最完美的描绘。

图1 蓬莱模式(摹自《三才图绘》)

图2 风水佳穴的意念模式;

四种兽模式

图3 风水佳穴的理想景观

模式(摹自风水典籍)

图4 须弥山景观模式(据佛典描述绘制,略图)

把这些具体理想景观模式综合起来,我们就可以总结出接近完美的理想景观模式的基本结构特征,并可进一步将其泛化:

1. 壶腔结构:强调空间的闭合性,因其在壶天模式中最典型而形象,故名。笔者以往所用的"围合结构"与此同义(俞,1990)。壶(葫)剖半而成瓢,所以壶结构上方敞开可见天日的盆地式围合结构,和全方位闭合的洞穴结构。风水佳穴中的明堂和须弥山所在的围合空间都属前一类型,而蓬莱和壶天模式中的壶腔结构则属后者。

2. 壶口结构:它是控制壶腔与外界信息与物质流通之出入口,水口、洞口、门口等属此结构。因其在壶天模式中最典型而通俗,故名。笔者过去曾用过"豁口"一词(俞,1990)。

3. 走廊结构:壶口在空间上的延伸而成为线性的走廊或通道,如风水佳穴模式中之水道,人工构筑的甬道、长廊、曲径等。

4. 蓬莱结构:即岛屿结构,以其在蓬莱模式中最典型,故名。它不仅包括水域中之岛屿,也可泛化为其它具有空间隔离意义的类似结构,如云海中之山峰、林海中之裸露岩体、沙漠中之绿洲等。

5. 昆仑结构:高山皆可名为昆仑,并可进一步泛化为具有制高意义的景观结构,以高峻为特点。因在昆仑山模式中最典型,故名。

上述五种基本的理想景观结构可以用各种方式按各种比例随意组合,而形成各种理想的景观。前一章讨论的各理想景观模式无不如此。艺术家们编织的理想景观也由这几种基本的理想景观结构所构成的。最典型的是陶渊明的桃花园模式,它是以理想社会的背景出现的,因而是高度理想化的。它实际上是一个最简单?quot;走廊--壶口--壶腔"结构,即一条夹岸桃花引舟前行的小溪流,一个仅容一人匍匐出入的洞口,一个豁然开朗的山间盆地。至于佛国净土如莲花藏,则是由这些理想结构多次重合而成的。我们将会看到,由于各理想结构在组合时相对比重之变化,而产生具有不同景观审美感受的、变幻无穷的美的景观。但在讨论这种美妙的组合关系之前,我们必须理解每一理想景观结构的意义。二、理想景观模式的深层意义与中国文化之生态经验

上述理想景观的结构特征是否是中国文化中理想景观所特有的呢?我们似乎并不能作肯定的

回答。但我们发现在中国文化的理想景观中,某些结构占有比其它结构更大的比重。这种不同理想结构在组成理想景观时比重上的差异性,正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殊性。

首先的是如何解释人们为什么会对某些景观结构有特殊的偏好。笔者强调应从人类进化史和文化史两个层次上来认识,而人类及其文化的生态经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

人类进化的一个转折点是从森林走向草原,在这整个过程中,人类以猎人和猎物的双重身份渡过了长达1500万年残酷岁月。人类成功的主要秘决之一在于能有效地利用环境乃至最终能创造环境来满足其多种生态需求,并以此弥补了其在生理和构造上的弱势。残酷的竞争经验,通过经验遗传,使人类对某些具有捕猎和逃跑战略意义的景观结构特别敏感,并唤起相应的情感反应,这种反应是直接的、无意识的,也是人类所共有的。现代人与景观结构之间的感应关系和审美关系,可以被认为是建立在上述人类系统发育过程中的经验之上的。关于这一点,西方学者已有较多的论述(Appleton,1975;Kaplan and Kaplan, 1982; Orian,1986; 见俞,1988)。

同样原理,一个民族,一种文明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某些战略性的景观结构。

笔者曾全面考查了从元谋人,兰田人到北京人,再到山顶洞人的中国古人类生活空间的景观结构。在这些中国古人类"满意的生态环境"中,都包含有某些对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景观结构,如围合、走廊、豁口以及直接生境的可控性和边缘特征等。中国古人类的景观(生态)经验,又必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文明发展对景观背景的"选择"过程和对特定景观结构的依赖性。考查中国文明的发展史,笔者尤其强调关中盆地对周民族之发展,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进程所具有的深刻的战略意义。从空间结构上讲,关中盆地是一个放大了的中国古人类"满意生态环境";从地理区位上讲,它处在多个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边缘地带,因而具有多种自然生态和社会竞争意义上的优势(俞,1990b)。对以关中盆地为典型代表的、不同尺度的盆地景观之战略偏好,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生态经验之一大特色。而关中盆地正是一种由壶腔、壶口和走廊为主要结构所组成的、桃花园式的理想景观。对这种景观的战略偏好经文化的积淀过程和超功利的形式化过程,演变为一种审美偏好。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中国文化的生态经验给人类所共有的某些理想景观结构加了着重号,这些结构包括壶腔(围合)、壶口(豁口)和走廊。限于篇幅,这里仅举一典型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圆明园和法国的凡尔赛分别代表中西方文化中同时代的两个典型的准理想景观模式,因而具有可比性(图5、6)。一般认为,中西方两大古典园林风格之间之最大差异是自然和规则形式之间的差异。实际上这种差异只是表面的、而非本质。两者的根本差异在于:由于不同的文化生态经验,使某些理想景观结构在不同文化的理想景观模式中被强化了或是被弱化了;而由于这种结构上的比重差异,导致了景观审美感受上的差异。

图5 圆明园模式

图6 凡尔赛模式

基于上述关于起源、结构和功能三者之关系的认识,我们将景观结构--战略意义--景观审美感受三者之关系作一简要的分析(表2):

根据表2的分析,不难看出,与凡尔赛模式相比,圆明园模式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隐蔽和探索战略的偏好,在景观审美感受上以神秘、隐幽的比重更大些(这是从总体上讲的)。

认识了中国文化中理想景观模式之结构特征,又初步分析了这些基本结构之深层的战略意义和景观审美意义,关于中国园林这一准理想景观的审美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三、中国园林空间是中国文化中理想景观模式的具体体现

对中国园林的认识,总起来说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把中国园林作为中国文化和诗情画意的综合体,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包括以《园冶》为代表的造园艺术理论,着重于开掘其文化内涵、构景手法及其作为文学艺术综合体给人的身心感受。通过这条途径来认识中国园林,要求学者有相当的文化艺术修养,故在老一辈园林艺术家中不乏杰作(孙,1962,1964;汪,1980;孟,1983;陈,1984)。另一途径则侧重于运用西方构图原理来分析中国园林,主张通过一些更易把握的形式美法则,使中国园林这一"含混"的"复杂"的综合体变得更具有可操作性,其中也不乏力作(彭,1986)。这两种途径的探索都为揭示中国园林美的规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里,笔者则试图从另一角度来认识中国园林这一特殊的景观综合体。园林空间是理想景观模式的具体体现,是现实的准理想景观。美的园林空间,首先是因为它具有理想景观的某种结构,或是多种理想结构的复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确实包含有丰富的诗情画意,当然也可以用形式美原则分析得头头是道,但这些都不是园林美之最本质的特征,而是次生的、表面的,甚至也不乏学者们自作多情的附会。我们既不应?quot;留着残荷听雨声"作为美的园林的一个特征(因为这不具有典型意义),也不应指望园林中会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恰到好处的形式美(实际上,

那些来源于其它艺术形式的美的原则是否适用于园林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这本身就值得怀疑)。只有理想景观模式的结构特征及其包含的意义,才是认识中国园林美的本质之钥匙。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谈的理想景观模式并不是从美的园林景观中总结出来的,而是在对中国文化生态经验和人类普遍的生态经验的认识基础上,从中国人的理想和信仰中探索到的,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园林创作及其审美活动仅仅是景观理想的一种表达形式。

无论是小巧精制的江南文人园林,还是气势恢宏的北方皇家园林,无论是世俗的宅院或是神圣的洞天禅林,成功的作品都无不由上述各种理想景观结构所组成。由于不同景观结构与人的情感反应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同的景观由于理想结构的组合方式和比重关系之不同,从而产生多种多样的景观审美感受(表3)

表3仅仅是一个二维组合矩阵,实际上各种基本的理想景观结构可以随意地组合、多维叠加,从而形成能产生各种审美感受的、变幻无穷的景观。中国园林是这些基本理想结构巧妙而自由地组合的结果。苏州园林中通过多重回廊之穿插组合而产生神秘变幻的景观感受。主要通过走廊来构成景观的极端例子是迷宫,极富于可索性和神秘性。而廊、门洞、漏窗与各种尺度的围合空间相组合,又形成了神秘而隐幽的气氛(如留园)。在寺庙园林中,为造成清静、庄严和神秘的宗教环境气氛,常将壶腔结构(如选址在山间盆地中或山坳,或四周环植丛林)、走廊和壶口结构(如利用山谷构成香道,构筑回廊甬道,设置门洞等)及昆仑结构(将殿堂高筑于山腰或山顶,抬高殿堂基座等)有机地组合在同一景观综合体中。在皇家园林中,有的使昆仑结构的比重相对加大(如北海、颐和园的局部),从而有壮阔之势;但在圆明园中,壶腔、走廊(包括可以行舟的水道)和壶口比重较大,因而可索可游,可隐可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中一个最全面的体现各种理想景观结构的园林是承德避暑山庄(俞,1991a),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展开。

我们强调经验--景观结构生态战略意义--景观审美感受三者之内在联系,并以此来认识中国园林美之本质。观点本身是否能成立尚待进一步论证,具体术语尚缺乏推敲和修饰,似有粗俗、赤裸之嫌。但这正符合笔者成此拙作之初衷--还中国园林以纯真自然之面目和胴体,即不应迷恋于世代文人雅士给其编织的纷繁斑驳的外衣,也别自作多情地将其着意纹饰,更不应残酷地将其线线条条、方方块块地肢解。否则,便难睹其纯然之美。[/center]

中国园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xx园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就世界范围而言,园林景观行业已被公认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其独特的绿色环保和生态概念已经获得愈来愈多的认同,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园林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就发展现状来看,存在很多问题,并与国际水平相差很大距离,展望中国园林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体系化、现代化的风景园林,是值得探讨的。 园林业是以建设、维护和调整园林并提供服务为主要技术构成的从业人员及相关物资的集合。而就园林业的起源看,园林业起源于逐渐从农林业分工而独立开来的花卉和苗圃业,经过绿地和庭院建设业,目前已发展成为包括养护管理及其它服务在内的综合的技术经济系统[1]。中国的园林业经过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行业之一,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随着WTO进程的推进,加速了园林行业市场化操作,园林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1、我国园林行业的发展现状 1.1行业法制及技术标准体系起步较晚 我国园林行业法制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制定风景园林技术标准,早期的标准主要有:1991年,建设部修订发布了《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技术标准体系表》,列出百余项拟编制的技术标准,已颁布《公园设计规范》、《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等近十项标准。1992年,建设部颁布《城市园林绿化条例》,2002年又颁布了《城市绿线管理办法》。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城市绿化专业委员会统计,在建设部现有颁布的城市绿化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有26项。我国园林行业国家和地方颁发的法规文件,共368项,其中由全国人大批准颁布的条例4项;国务院令8项;国家建设部颁发的规定类43项、资质标准类11项、技术标准类15项;各省、区、市颁发的法规和标准272项。这些法规和标准是在我国园林绿化行业建设中逐步建立并巩固、推广,在规范生产、组织生产、指导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我国园林行业全面提高质量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法规和标准建立实施,为在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摘要:城市园林景观路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的综合反应,在城市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规划与设计要充分展现城市特色,使城市园林景观与生态系统和谐相生。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园林植物的配置、道路设计、活动场地和建筑小品的设计,山水造景等。本文就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使得园林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现代化的进行,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园林景观设计起到主导作用,城市园林景观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个城市人们居住水平的高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必须引起广泛关注。笔者就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1 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应问题 城市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是园林规划设计的关键,根据不同的主题,可以设计不同特色的园林景观。如某公园以松竹梅为主题,设计为老年宫小院。在配置植物时,院外环绕草坪,草坪上种植常绿松树,并设鹤舞雕塑象征常乐、长寿。而另,公园以春花烂漫为主题,则在广场中央设置喷泉、花坛及迎新春的雕塑。两个主题,两

种景色。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前,设计者必须巧运匠心,仔细推敲,确定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这就要求设计者有一个明确的创作意图和动机,也就是先立意。意是通过主题思想来表现的,意在笔先的道理就在于此。另外,城市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必须同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相统一。 2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重要性 现代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不仅仅是单纯植树、种草、摆雕塑、设置座椅,而是通过科学的种植密度、空间划分来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不仅要求景观的美观,更注重的是其功能性的体现。以科学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达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以此促进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营造良好而城市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舒适性奠定基础。其更关系到城市居住舒适型、现代休闲运动的开展以及投资环境的建设,对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3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3.1针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其规划设计必须针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常会见到由于过于注重景观规划与建设,没有认识到植物引入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破坏城市环境的现象。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设计人员不仅要注重景观的美观与

景观设计理念

如何看——视知觉如何表达——形式表达 设计的过程: 思维结构——视觉化表达(视觉语言形式)——视觉表达语言风格化 分析这个过程中的重点环节,从创作构思到形成视初觉感知的形式 三维设计: 2.5维设计——软装饰 2维设计——标志设计、VI设计、海报设计、二维动画、书籍装帧(编排设计)、广告设计(平面、杂志、报纸、插图设计) 国内:CI是企业将物的价值转化为信息价值的过程。 国外:发展至目前CI包括三个概念 MI:是指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哲学、经营理念、 BI:是指员工的行为规范,行动准则 VI:是指企业的视觉规范系统。三部分是一个互动的有机体共同发展CI功效。 1956年,世界CI史上重要的全面规划实行CI案例是IBM。 垂直线:表示无限最暖和运动的最简洁形态 对角线:包含了寒冷和暖和和无线运动的最简极形态。 外界信息刺激输入 基本心理特征:购买心理、使用心理 需求刺激——认识问题——查询问题——评价选择——购买行为——信息反馈 产品评价:产品选择、品牌偏好 购买特征:时间、数量、产品潮流、购买地选择 基本特征设计过程心理 准备 社会文化心理酝酿 明朗 个性心理情绪检验 设计者决策结果:概念、草图、效果图、模型、产品、包装、广告设计、环境设计 可持续设计(绿色设计、生态设计) 设计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重大命题的对策要予以足够的关注,这里面涵盖了生态、环境、健康、生活方式、社会服务网络和新的价值观的探讨。 1、技术功能方面的可持续(产品) 节能、环保材料、省耗材、低耗能,垃圾成为未来设计的原材料,让设计成为减少垃圾的手段。 2、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产品) 传统生活方式,文化精神深层的当代化发展。 3、管理模式的可持续性(服务系统) 建立新型互助的网络,建立良性循环体系(如何创新型社区)

学景观的必读

参考文献: 古典类(中国) : ?《园冶》(明)计成,中国园林史空前绝后的一本书(计成积几十年建造园林的经验,而写就的一本园林学著作。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详细地记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以及如何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并绘制了两百余幅造墙、铺地、造门窗等的图案) ?《履园丛话》(清)钱泳 ?《说园》陈从周,1984 (中国古典园林最后一位巨匠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结性发言,对中国传统园林有独到精辟的见解。) ?《中国造园史》《中国造园论》张家骥(中国园林史研究南派权威)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1990(中国园林史研究北派权威) ?《中国园林艺术论》宗白华,1987 美学大师从美学角度论中国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198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系统分析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技巧和手法,并对南北园林艺术风格的变化作了比较) 古典类(西方) : ?《外国造园艺术》陈志华,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系统介绍四个流派: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及伊斯兰国家园林,阐释产生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背景,深入分析了各种艺术的内在规律)?《西方造园变迁史》(日)钟个针谷久,西方园林景观教科书类读物 景观理论类 ?《景观科学理论基础和逻辑数理方法》(苏)阿尔曼德著李世玢译(西方人是如何数字化景观的) ?《图解人类景观》(英)杰弗瑞·杰里柯/(英)苏珊·杰里柯,译者:刘滨谊,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完整的介绍了从史前到17世纪末的人类代表景观;第二部分介绍了现代景观的演进) ?《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俞孔坚,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以人类进化和文化的生态经验为主线,结合大量实地考察资料,探讨风水模式和理想景观模式的结构特征及其深层意义) 设计方法类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约翰.西蒙兹 ?《现代城市景观与营建技术》中国城市出版社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林菁,中国建工出版社 ?《德国景观设计》1、2、3、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著者:刘滨谊,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风景园林设计》王晓俊著,江苏科技出版社 ?《西方现代园林设计》王晓峻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园林设计:造园意匠论》(日)小形研三索靖之(虽然老了点,但对于设计细节的探讨仍然是最好的。) ?《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景观规划》李敏中建工,1999 生态类: ?《设计结合自然》(美)麦克哈格芮经纬译 行为心理类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美)拉特利奇著王求是,高峰译(经典的“人看人”在这本书里论述得是最为透彻完善的)

理想人格塑造

理想人格塑造 理想人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中人们最推崇和向往的人格模式,它集中体现了该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由于理想人格是以美感要求不断变化的形态出现,对人们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是人们所希冀的目标,常常具有追求和超前的特征。理想人格是一种时代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中具有着不同的内涵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是以儒学的“君子理想”为典范的。“儒学具有修己和治人两个方面,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其枢纽的观念,如‘士’、‘仁者’、‘贤者’、‘大人’、‘大丈夫’以及‘圣人’等观念也都和‘君子’可以互通。甚至儒学家关于人生境界的一般议论也是和君子的理论分不开的”。“仁者爱人”的儒家理想人格在千余年的系统化、具体化、世俗化过程中,终于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深层的传统文化意识。 (大学生而言)该主动的积极地面对大学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但是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课余时间才是必须的。 现在大学中,除了日常的上课,还有各种各样的讲座、讨论会、学术报告、文娱活动、社团活动、公关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大学新生来说,的确是令人眼花缭乱,因此必须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时间才能使自己过得充实。 首先要先保证学习。然后最好能专门制订一份休闲计划,对一些较重大的节假日和休闲项目做出妥当的安排,这样能使你的休闲和学习有条不紊地交叉进行,使身心得到有效地放松和调适。当然,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最好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客观条件制订出一个体育锻炼计划,务必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此外大学新生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如唱歌、跳舞、下棋等等;尽量培养自己有多种兴趣爱好,如集邮、剪贴、垂钓等,这样可以增添你的活动和情趣,使你的生活充实丰富、生机勃勃。若能够拥有一项或多项自己有兴趣而又擅长的爱好,那是再好不过的了。有些同学能写得一手好书法,或制得出精妙的手工艺品,或打得一手好乒乓球,这无疑会给他们的人生增添无穷的乐趣,也有利于建立自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报刊。以读书为乐事,既可以排遣烦忧,愉悦性情,又可以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对大学新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利。 瞧,生活中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 刚刚跨人大学门槛的新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父母的"重点保护"对象过渡到独立性较强的集体生活;由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由过去见识、交往、活动范围较狭窄的生活环境,到置身于大学这个小社会中等等。诸如此类变化,许多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心理矛盾加剧,学习缺乏动力,人际关系紧张,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那么大学生怎样才能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早日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到以下三个"尽快": 尽快确立新的学习生活目标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目标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产生自觉行为的动力。人一旦没有生活目标,就会意志消沉、浑浑噩噩。大学新生正处于富于理想、憧憬未来的青年中期。但大多数学生只把考上大学作为中学学习奋斗的目标,对大学生活缺乏长远的打算。升入大学,中学阶段的目标已经实现,有的人认为,大功告成,可以松口气了。有的甚至把"混文凭"、"跳龙门"、"留城市"作为学习目

中国园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园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就世界范围而言,园林景观行业已被公认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其独特的绿色环保和生态概念已经获得愈来愈多的认同,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园林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就发展现状来看,存在很多问题,并与国际水平相差很大距离,展望中国园林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体系化、现代化的风景园林,是值得探讨的。 园林业是以建设、维护和调整园林并提供服务为主要技术构成的从业人员及相关物资的集合。而就园林业的起源看,园林业起源于逐渐从农林业分工而独立开来的花卉和苗圃业,经过绿地和庭院建设业,目前已发展成为包括养护管理及其它服务在内的综合的技术经济系统[1]。中国的园林业经过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行业之一,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随着WTO进程的推进,加速了园林行业市场化操作,园林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1、我国园林行业的发展现状 1.1行业法制及技术标准体系起步较晚 我国园林行业法制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制定风景园林技术标准,早期的标准主要有:1991年,建设部修订发布了《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技术标准体系表》,列出百余项拟编制的技术标准,已颁布《公园设计规范》、《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

范》等近十项标准。1992年,建设部颁布《城市园林绿化条例》,2002年又颁布了《城市绿线管理办法》。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城市绿化专业委员会统计,在建设部现有颁布的城市绿化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有26项。我国园林行业国家和地方颁发的法规文件,共368项,其中由全国人大批准颁布的条例4项;国务院令8项;国家建设部颁发的规定类43项、资质标准类11项、技术标准类15项;各省、区、市颁发的法规和标准272项。这些法规和标准是在我国园林绿化行业建设中逐步建立并巩固、推广,在规范生产、组织生产、指导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我国园林行业全面提高质量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法规和标准建立实施,为在推动我国园林整个行业系统高度协调统一,使我国园林行业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2行业发展迅速,行业内容不断扩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园林绿化进程突飞猛进。1991年12月,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上提出,“九五”期间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应有总体的量化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等,并提出创建“花园城市”、“园林城市”等设想。至2006年末,全国655个设市城市,城市建成区绿化绿化覆盖率34.38%,建成区绿地率30.27%,人均公共绿地7.94平方米,分别比“九五”末增长6%、6.01%和3.38平方米。建设部开展“园林城市”的创建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各城市绿化建设的积极性,至今,先后建立了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2个,命名了国家园

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我国的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问题也不少,总体说是成绩与问题并存的状态。结合我国的城市的具体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当代景观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城市园林景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城市的设计理念。人是社会的主体,我们国家的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为了让国家的人民生活得更美好,生活得更幸福。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终极目的就是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能有更好的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所以在城市园林的设计规划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城市的设计理念。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充分的调查研究,举行园林规划听证会,吸取群众的建议,因为园林的设计是要服务群众,而不是政府的形象工程,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同时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与城市的特色相结合,体现出城市的发展理念,彰显出城市的文化底蕴,不要照搬照抄国外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这样只会东施效颦,适得其反。人们已经厌倦了每个城市单调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希望在园林设计上能让市民们看到一丝新意,看到这个城市的与众不同,看到这是我们居住的城市。 第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理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是城市的花园,是城市的绿地,是市民身心休息的一片净土。但是,近年来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上进行了简单的树木草皮的移植,

造成了生态自然的破坏,没有发挥其生态和谐的功能。所以,在城市园林设计中要坚持可持续的生态设计理念,体现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设计原则,增加一些科技的投入,绿色的投入,减少一些水泥钢材的使用,彰显出人工建筑设计的自然魅力。在设计中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界组成之间的关系,尽量地保留和采用原有的动物和植物来进行规划设计,如果必须引入植物时也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景观环境,选择合适的植物来进行移植这样才能够保证生态协调规划设计理念的实现。 第三,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坚持科学化的设计理念。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园林景观是前提和基础,在园林景观建设之前要科学合理的分析,全面的设计,将园林的功能、特色、艺术等全面体现出来。为此,要培养大量的园林设计方面的人才,各大高校要开设相关的课程,注重实际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实践相结合,避免纸上谈兵,构建出符合我国城市特色的城市园林设计体系和管理体系。同时,也要尽快地将我国园林规划设计技术标准不断的进行完善,做好各类园林的项目规划设计内容和深度要求,使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更具有专业内涵。

探讨中国风景园林的未来发展趋势

探讨中国风景园林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风景园林进行分析园林、景观、风景园林等几个术语的缘起、演变和优缺点,探讨了中国风景园林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国式风景园林;未来景观;发展趋势 1 中国风景园林概述 中国风景园林设计构成要素:地形地貌;水体;建筑布局;园路是植物种植园林景观路,如同园林般具有景观效果的道路。然而,要建设园林景观路并不简单,除道路需在城市重点路段这一条件外,道路的沿线还必须要有绿化景观,绿化特色且绿化率达到40%才能成为园林景观路。对于现代人来说,“景观”似乎是个无处不在的东西:住在城里,可以看到高楼林立的都市景观;走出城外,可以看到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又或者与历史有点渊源的,是文化景观;可闻鸟语花香的,是生态景观。景观似乎很重要,因为处处都在“造景”;景观似乎又很不重要,因为即使到如今,景观设计也仍常被称为“配景”设计,一个“配”字,道出了它在建筑设计中的附庸地位。 2 对中国风景园林的认识 对于景观,百度百科中有如下定义:反映统一的自然空间、社会经济空间组成要素总体特征的集合体和空间体系,包括自然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斯蒂芬·巴克尔认为“景观和空间是生活演进的舞台”。是“一个社区乃至一座城市成功的核心因素”。提供场所予人们聚集、互动、联结及参与塑造此社会群体的实质。如果说斯蒂芬对景观的解读带着空间的元素的话,那庞伟对景观的解读更多地带着时间和人文的色彩。“景观是人类文化在大地上的投影”,真正改变景观的,不是我们的设计技巧,不是我们所谓的想象力,还是文化本身。人类的景观史实际上是一个权力史。古代留下来的称为文明遗迹的东西,比如西方的教堂、来源:花木网站

《从概念到形式》读后感

从概念到形式读后感 对于设计师来说,一个很令人头痛的事就是把概念转化为特定的、详细的空间组织形式。《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提供的一些生动、实用的技巧,能把这一转化过程变得更加容易,使之更富有成效。《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中提供的方法在传统的和非传统的景观设计中得以印证,为设计思路和方案图提供了概念和哲学方面的基础。里德利用几何图形和自然图形色画出最终的设计方案。 《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以生动形象的风格,使得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这一转化过程变得切实可行。因此这是设计师应用快速、简便技巧进行设计的实用性工具书。里德的这些设计手法无论是对室内空间设计,还是室外空间设计,都饱含了引人注目的、有价值的、可操作性的闪光点,这使《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成为风景园林师、建筑师、景观规划设计师及相关学生的理想参考书。 本书系美国景观的权威机构--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组织编写的景观设计书籍,作者结合多年的设计经验,用新的视角重点介绍一些实用的设计方法,是国内景观设计师较理想的参考资料。本书适用于景观、规划设计人员及相关大中专学生。地形是室外环境中的基础部分。他链接景观中所有因素和空间主线,从面使他们一直联系到地平线尽头或水体边缘。地形的作用如同建筑物的框架,地形能系统地制定出环境的总顺序和形态。其他因素被看作叠加在这构架表面的覆盖物。地形还可作为其它设计因素布局和使用功能布局的基础或场所,它是所有室外空阅相用地的基础。平坦地区常具有-种强烈的视觉连续性和统一性。平坦,起伏平缓的地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轻松感,而陡峭、崎岖的地形极易在空间中造成兴奋和放纵的感受同样,人所站立的地表面倾斜度也会影响空间气氛。一个人站在平坦地面上时比站在斜坡上略到更安全、更轻松。斜坡地而使站立在感到不舒服,并易使他不断滑动路基平整乃风景园林设计不可分别的一部分,因此,它必须在平面图上与功能和形式分布一样,同时受到周密的考虑。没有经验的设计师往往在总形状和位置已定形后,才对路基平整加以考虑,这种倾向显然是不正确的,它往往会给设计过程的后期带来麻烦。地形可通过各种途径来加以归类和评估。这些途径包括它的规

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及其生态史观 俞孔坚

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及其生态史观 (本文发表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0 ,12(1):10-17) 摘要通过心理统计数据和考察中国古代寺庙及陵墓的选址规律,以及观察人们在环境中的日常行为,文章揭示了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环境模式,并以进化及中国文化发展规律为依据,探讨了这种理想环境模式的深层意义,认为它的原型正是中国原始人类的“满意生态环境”和中国文化主要定型阶段所处的整体环境.这种原型环境具有多种生态效应,包括边缘效应、闭合效应和走廊效应,正是这些生态效应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构筑了理想环境模式. 关键词环境设计、环境美、环境认识、景观生态、景观美学、生态美学、边缘效应一个成功的环境设计,不但要满足人的生理要求,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要求.对于前者,设计师们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精确数据和手段来实现,而对于后者,则需要设计师通过发掘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理想环境模式,并使设计与这一心理模式相和谐来实现,而这是十分困难的,这也是现代环境设计理论所研究的一个焦点. 本文试图从心理统计、中国人的环境吉凶意识和日常行为观察等途径,来寻找一些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环境的外部特征,然后以人类进化史及中国文化发展史为依据,通过中国原始人类的环境经验和中国文化在其主要定型时期的环境经验,来揭示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的深层结构,为环境设计提供一点启发. 1 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环境模式 1.1 统计心理学的理想环境 心理统计通过自由答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要求被试者通过平面示意图,用地形,树林,水体,道路和房舍,设计其理想的环境,被试共87人.由于平面示意图的局限性,每个被试还需对其设计的理想环境作一简要的文字说明.最后,由笔者对所有答卷进行整理,归类,得到一些理想环境的典型模式(表1).这些统计结果说明了什么? 表1 统计心理学的理想环境模式(部分) TABLE 1 The psychological statistic model of ideal environment for Chines (part) 理想居住地景 观典型描述 选中率 (%) A(表1插图A)"居室背山面水,周围树木环抱;" 眼前是草地和 宽阔的水面,草地上有许多花,水中有白鸭嬉水, 使人感到心旷神怡;""一条小路穿过水域通向对岸 的树丛,曲折幽深,水中可以游泳,草地上可以休 息,林中可以散步。" 72.4 B(表1插图B)"水在房子和山之间,远可观山丘及树林,近可观 水中之倒影,一条小路过桥之后,通向山林。" 10.3 C(表1插图C)"一条小路穿过树丛,曲折幽深,来到一水面,开 阔舒畅。" 5.7 D(表1插图D)"我想让我的小屋背靠山丘。""我想屋前有片树林…..我想屋前有片小小的空地,我可以尽情地活动;""我想道路弯弯,爬过山丘,通向外部世界;""最好有清清的小溪从门前流过。" 3.4 1.2 理想"风水"环境模式 中国古代寺庙及陵墓的选址,从某种意义上说最能反映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因为,这类建筑的选址受现实生活功利性的制约较小,且多发生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选择域.无论是寺庙或陵墓的环境,"风水说"都始终强调了这样一个整体环境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

人格的“完美”与“完整”解读

人格的“完美”与“完整” 我国传统理想人格追求人格的“完美”,结果却违背初衷 ,葬送了国民的“精神家园”。本文提出完整人格 ,以人格的“完整”来归还本属于个人的人格完整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引领人们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并主张完善人格 ,从完整人格升华到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人格。我国历来倡导的完美人格 ,大都成了只是看上去很美的人格理想。其症结何在 ? 出路何在 ? 对此 ,笔者想作个初步探讨 ,以抛砖引玉。 一、我国历代完美人格的最终走向 我国历代的完美人格 ,其最终走向是人格的分裂化、精神的病变化和心理的无端崩溃、“自我”被理想化或虚幻化 ,导致自我精神家园的失落。人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人品”,二者等同。孔子前 ,人们将“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和人格评价的标准 ,并划分人格要素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慈、惠、和、恭。儒家建立了合情合理合礼、文质彬彬的君子型人格理论。道家则消极避世 ,超然无为 ,其理想人格是至人、神人、圣人 ,所谓“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即只有做到无名、无功、无己才可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墨家主张“兼士”人格 ,强调爱民、利民 ,为公的统一。法家主张赤裸裸的权势和暴力 ,崇尚以法治国 ,提出了具有鲜明专制权术特色的“法术之士”人格理论。宋明理学家追求“存天理 ,灭人欲”的人格理想 ,而明清比较典型的是王夫之的理想人格 ,他的人格理论分作以下几方面:天理德性与形色欲望有机统一。珍视“名义”、“乐观其反”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七尺从天乞活埋”的丈夫气节 ,以及“以身任天下”的奋斗目标。 上述我国历史上的种种人格理想 ,其倡导的都不外乎是完美人格。但不管多么美妙 ,它们说到底都是一种分裂的人格 ,是对个人“阴影”消极面、不完善面的矢口否认 ,采用抑制或压抑的形式去掩盖自己本性中的原始部分一切激情和“不道德”的欲望行为 ,而将自己与光明的力量相等同。以投射的形式放弃“阴暗面”,将它搁置到他人身上 ,然后以“在那边的邪恶”的形式来体验它。他们将精神的完美定为标准和目标 ,要求只拥有自身人性中的善良部分 ,而不惜将消极面转移到他人身上来保持这一言过其实的自我理想化。这颇象鲁迅描述的“阿Q 式胜利法”———客观上处处失败 ,而主观上时时胜利 ,物质方面一无所有 ,而精神方面自满自足;感情上样样合乎圣贤经传、祖宗成法 ,更有排斥异端的正气 ,但行动上却常常违规犯禁。其实 ,这种道德的实际上的无能、虚假的自我理想化已经让国民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和真正的精神贫乏 ,已把现代人带到绝望的边缘 ,成了“令人烦恼的根源”。因为简单的抑制不足以维持一个人的美德感和优越感。当阴影的内容被投射、被储藏在他人身上时 ,留给人们的只剩两种选择: 1产生自卑 ,失去自我 ,缺乏个人的整体性、真实性 ,失去个人的“独立人格”,走入不负责的道德异化境地马克思曾这样理解人的独立:“人只有在成为他自身的主人的时候 ,才能将自己当作独立的存在物 ,而且只有当他把自己的存在归之于他自身的时候 ,他才是自己的主人。”然而传统人格理论由于自身内含的畸形家族群体意识和片面的宗法道德服从型结构 ,使个体滋生了道德偏见 ,将视角局限于非常狭隘的空间 ,用自己固有的成见来取舍一切 ,对不符合自己已有成见的一概排斥 ,并以情绪化的方式去表达 ,使自己被驯服 ,听命于封建纲常名教 ,结果“率天下之男女 ,为臣、为子、为妻 ,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人格者 ,

中国园林景观行业概况.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和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园林景观行业概况、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和行 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一、近十年来,政府对园林绿化的投入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速度极快,城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 17.90%跃升至2016年的57.35%,但是距离发达国家80%的平均城镇化率仍 有较大差距,未来我国城镇化率有较大可能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根据世界城镇化趋势的一般规律,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大型城市的规模增长放缓,而居民对城市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质量提升、基础设施更新换代等多重需求将逐步释放,共同作用于风景园林市场的扩大。 2006-2016 年我国城镇化率情况(%)

鉴于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投入金额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近年来,受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下滑影响,2015年,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额亦有所降低,但仍达到 2,075 亿元。 2005-2015 年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额 二、风景园林行业四大细分领域发展空间较为广阔 风景园林设计主要涉及市政公共园林、休闲度假园林、生态湿地和地产景观园林四大领域。发行人所处行业的市场容量与四大领域的投资建设规模紧密相关,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为四大领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进而扩宽了风景园林行业的市场前景。 (1)市政公共园林市场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①城镇化支撑市政公共园林市场继续扩容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给风景园林行业带来了契机,近年来,政府在园林和绿化方面的投资金额从2005 年的 411 亿元增长到2015 年的 2,075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7.57%。城市建设逐步向精致化、园林化迈进,市政公共园林的建设需求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②旧城区的改造将提升存量需求 我国未来市政公共园林的市场不仅来自于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新增市场容量,也同样来自于现有城市化水平下存量市场的再升级。在我国城市中存在大量旧城区、城中村等居住环境较差、利用率较低的区域,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为了改善市容市貌,盘活中心城市的存量土地,旧城区改造和城中村拆迁成为许多城市的建设重点。过去片面地追求经济高增长,单纯追求城市建筑建设的行为导致城市公共绿地用地紧张、绿化面积少,这不符合现代人对城市环境的要求,因此政府也在不断地加大对现有城区绿地的投资力度。 ③园林建设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园林建设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城市人居环境、生活水平、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指标。发达的城市园林不仅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和满足感,而且有利于旅游开发和招商引资。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县区将园林建设作为发展规划的重点之一,不断加大对园林建设的投入。2015 年,全国城市绿地面积已达 266.96 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1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 13.35 平方米。 2005-2015 年我国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情况

《园林景观设计 从概念到形式》读书笔记

——《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读书笔记 摘要:对于设计师来说,一个很令人头痛的事就是把概念转化为特定的、详细的空间组织形式。《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提供的一些生动、实用的技巧,能把这一转化过程变得更加容易,使之更富有成效。《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中提供的方法在传统的和非传统的景观设计中得以印证,为设计思路和方案图提供了概念和哲学方面的基础。里德利用几何图形和自然图形色画出最终的设计方案。 1.矩形模式: 迄今为止矩形是最简单和最有用的设计图形,它同建筑原料形状相似,易于同建筑物相配。用90°的网格线铺在概念性方案的下面,就能很容易地组织出功能性示意图。通过90°网格线的引导,概念性方案中的粗略形状将会被重新改写。这种90°模式最易与中轴对称搭配,它经常被用在要表现正统思想的基础性设计。矩形的形式尽管简单,它也能设计出一些不寻常的有趣空间,特别是把垂直因素引入其中,把二维空间变为三维空间以后。带等高线的曲线90°矩形网格,与直线形的建筑物边界和主动娱乐空间相适应。 2.三角形模式: 45°/90°:重视其模块并注意对应线条之间的平行还是很重要的。三角形模式带有运动的趋势能给空间带来某种动感,随着水平方向的变化和三角形垂直元素的加入,这种动感会愈加强烈。能与建筑物保持稳定的连接,也能同跳动的环线相融合。适应于建筑物边界。软质外边界的弯曲线45°/90°网格线,适于人行道和车行道。注意事项:当45°或90°改变方向时,向内的转角应该是90°或135°。 30°/60°:可尝试用六边形来组织空间。根据概念性方案图的需要,可以按相同尺度或不同尺度对六边形进行复制。当然,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把六边形放在一起,使它们相接、相交或彼此镶嵌。为保持统一性,尽量避免排列时旋转。 3.圆形模式: 基本的模式是不同尺度的圆相叠加或相交。当几个圆相交时,把它们相交的弧调整到接近90°,可以从视觉上突出它们之间的交叠。避免两圆小范围的

生态城市是21世纪人居环境理想模式之一

生态城市是21世纪人居环境理想模式之一 工业革命以来,城市的内容和形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带来了物质文明的空前繁荣,使城市的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加强了城市的集聚力与辐射范围,构建了整洁有序的城市物质环境,同时也提供了完备的城市市政服务设施,极大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加速了城市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复杂的矛盾,引起“城市病”在世界范围的流行。住房短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物质文明不是改善城市环境的根本手段,相反会加剧城市的环境恶化。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面临着早期工业化国家的环境污染和急剧膨胀的人口包袱双重危机,环境和发展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尖锐矛盾。 人们怀念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向往回归自然,远离城市的喧嚣。但是社会发展到现在,人们已经离不开城市。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是国家经济的增长点。城市建设的本身不可能自发地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健康有序地发展,只有借助外部力量指引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这外部力量是一种思想、一种共识,它既要符合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又要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要求。既然摈弃城市,回归自然不可能,为什么我们不能将自然引入城市,使城市自然化、生态化。国际上将这种自然化、生态化的城市称为“生态城市”。 1 生态城市的渊源 “生态城市”是在城市生态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人居环境模式,由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1981年首次提出的,虽然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学说,生态城市的历史渊源却很久远。早在3000 年前,中国人就已形成了一套人类生态理念体系,“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而在古代欧洲城镇和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人村落也能看到生态城市的雏形。 18世纪末到19世纪,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的人口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人们要求与大自然融和、恢复良好生态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如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的“新协和村”、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美好愿望。限于当时的条件,这些愿望没有得到很好实施。后来人们又提出许多理论,如意大利嘎涅的“工业城”、法国柯布西埃的“光明城”、英国恩维的“卧城”(或卫星城)、赖特的“广亩城”等,其基本思想都体现了生态规划的原则,实现城市的生态良性循环。而真正进行有意识、有组织地系统性的研究始于近代20世纪20~30年代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复兴于60~70年代的环境和资源危机引起的系统生态学的研究,繁荣于80~90年代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1981年前苏联科学家由此衍生出“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生态城市”的理想居住模式。生态城市建设则开始真正走向其实施阶段。 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徘徊和停滞之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紧跟国际发展的趋势,自80年代初以来得到了迅猛复兴和发展,至1990年己经形成了一套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指导的建设理论与方法体系。我国的不少城市已提出要建设生态城市的设想,并积极采取步骤加以实施。如长沙提出要建设生态经济市,江西提出要建设生态经济区,云南提出要建绿色经济省,上海、大连、株洲等要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已成为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主流,并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2 生态城市的含义 简单地说,生态城市的含义就是指生态上健康的城市。它是技术和自然地充分融合,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这里的“生态”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二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换句话说,就是指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

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基本原理

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基本原理 1.1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与特征 1单选(2分)以下哪一句对风景园林三大基本方面的概念有误? A. 道路交通、建筑物与形态方面有关 B. 活动方面包括行为、精神、历史 C生态、植物、水体、土壤属于背景方面 D.形态方面包括空间划分、时间安排等正确答案:A 2单选(2分)以下哪一项的尺度不属于绝对空间尺寸? A. 人体气泡 B单个台阶 C高大远山 D.树木冠幅正确答案:C 3单选(2分)以下哪一项不是风景园林规划的特征? A.规划的依据性 B规划的多样性 C规划的空间性 D.规划的前瞻性正确答案:B 4多选(3分)以下哪些项是风景园林的哲学追求? A保护环境生态,创造万物和谐的大背景 B创造美丽动人的空间形态 C组织风景园林的大系统

D.构建繁荣昌盛的生存活动状态正确答案: A、B、D 5填空(3分)以风景园林三元论为基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三大基本方面是(形态活动背景) 6填空(3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核心概念是(空间尺度概念与时间变化概念 )7填空(3分)谈谈对风景园林的哲学认识(存在形式,三层意义,三大追求) 1.2景观规划设计的流程 1单选(2分)以下哪一种比例尺不属于风景园林/景观规划的要求 A.1:500 B.1:5000 C.1:10000 D.1:3000 正确答案:A 2单选(2分)以下哪些不属于风景园林/景观活动类类规划设计 A.带状景观规划设计 B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C区域、城乡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D.城市游憩与旅游规划设计正确答案:A 3多选(3分)以下哪些属于风景园林/景观设计流程 A.规划设计 B.方案设计 C施工图设计 D.扩大初步设计正确答案:B、C、D 4?多选(3分)以下哪些不属于风景园林/景观规划流程 A.施工图绘制 B.空间规划一一总体规划图 C现状调查分析一一调查分析图D造价预算正确答案:A、D 5判断(2分)风景园林/景观先规划再设计的流程不可逆。"正确

中国园林发展及未来趋势

人 文 论 坛 153 INTELLIGENCE 中国园林发展及未来趋势 齐齐哈尔和平广场管理所 李慧智 孙 伟 摘 要:园林景观建设在世界上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并且呈现了广阔的前景。而中国园林发展到今天,也已经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对西方的园林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在18世纪的英国园林中,无论是从设计手法还是建筑工艺上,都有着中国园林的典型设计元素。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在园林建设上停滞不前,因此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针对当前我国园林建设现状,提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园林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园林景观建设 中国园林 发展 现状 中国特色 一、我国园林的发展阶段 中国园林发展到现在有了5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在有据可循的古书中记载,我国建造园林开始于商周,当时称之为“囿”。在建造过程中,始终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思想,并且为贵族所游玩观赏。“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 中国古代在园林艺术上为世界园林史写下了浓厚的一笔,对于西方园林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在18世纪中叶的英国园林建设中,深受中国园林设计思想与手法的影响,中国园林的一些典型手法都可以在英国园林中看到,诸如环形游览线路的布局方法,散点式景点布局与游客对视点的移动转换等等,都在西方园林艺术中得以体现。但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西方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导致中国园林赖以生存的旧社会体制土崩瓦解,因此外来文化对中国园林有了巨大的影响,而在此时西方园林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我国现代园林建设与发展都是在西方园林建设的影响下举步维艰发展到现在。虽然在近一个世纪中国园林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依然难以脱离西方园林文化的影响,除了社会经济因素外,主要是由于我国园林建设没有创新意识,只是片面地模仿与照搬西方园林的内容与手法。因此我们要想发展中国园林,就必须从本土园林艺术特点着手,汲取传统园林文化的特征,融入当前社会生活的环境需求,实现现代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我国园林发展现状 建设部在20世纪初明确了风景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截至到2010年底,我国绿化面积达到了40.8%,重 点景区211处,总面积达到了12万平方公里。在我国园林发展过程中,相继了22座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然而在发展中,我国园林行业也有着一些问题: 首先,西方造园艺术传入我国,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并且对我国思想开放与创新设计理念有一定益处,但是由于西方的大量信息进入我国,使我国近代园林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滞后许多,尤其是园林艺术。传统园林难以得到发展,甚至我国本土的园林设计师都迷失了方向,在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园林设计理念的大肆涌入,使我国园林设计理念缺乏文化内涵,模仿西方,难以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多数园林景观千篇一律。 其次,由于我国现代园林行业发展相对较晚,因此在建设理念上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以美国为例,会以追求人民的生活质量为根本目标进行园林的建设,而我们才开始以量为建设目标,因此难以使居民享受到园林所带来的有益的影响。 三、关于我国园林发展的探讨首先,开阔思路,拓展中国园林的设计思想。我们要想创造出好的作品,需要创新观念,虽然“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但是我们需要在汲取传统园林建设思想并结合当前社会与环境特征进行创造。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缺陷之一,就是习惯闭门造车,不能汲取外界的先进的信息,形成了封闭环境中的园林特色。因此我们现代园林设计师应当开拓思路,挖掘传统园林设计中的现实意义,将传统的中国园林创造手法与空间布局应用到更宽阔的领域当中,实现中国园林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注重“生态城市”的建设。生态园林是以保持生态平衡、还原自然环境为目标,主张运用生态学来建设园 林。我们在设计中要强调人工园林与自然植物群落的有机结合,通过还原自然的生态系统来让人类生活与自然生态相融合,诸如公园、动植物园、绿地等,能够让居民在欣赏到原有园林景观的同时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 第三,融会贯通,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园林建设中,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艺术设计形式,也可以汲取古代的设计方法,继承传统,吸取精华为己用是我们的基本设计理念。但是一味地模仿与复制是无法创新的,更不能对我国传统的设计方法与西方的设计理念抄袭拼凑,而是需要我们在设计过程中端正态度,与自身环境相融合,才能建设出更高层次的园林。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园林建设提上日程,但是距离国际发展水平还具有很大的差距。我们需要在园林建设工作中,既要汲取西方园林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又要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与自身环境相结合,在不断探索中实现中国未来的园林建设,使中国园林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重现祖辈的辉煌。 参考文献:[1] 王雅娟、赵桂芬、刘绪军:《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防护林科技》,2003年01期。 [2] 王富强、宋新佩:《天津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景观设计探索》,《建筑知识》,2011年03期。 [3] 李新宇、郭佳、李薇:《1987~2007年北京中心城区热环境变化》,《北京园林》,2011年01期。 [4] 吴宇红、宿竹君、车代弟:《黑河市城市园林绿化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中国园艺文摘》,2011年0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