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氮和磷的存在形态和特点电子教案
高一化学上学期氮和磷教案

高一化学上学期氮和磷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氮元素和磷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及分布。
1.2掌握氮的氧化物、磷酸盐等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1.3学习氮肥和磷肥的生产原理及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2.2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3.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元素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氮和磷的氧化物性质。
1.2磷酸盐的性质和用途。
1.3氮肥和磷肥的生产原理及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2.1氮和磷的氧化物的制备和性质。
2.2磷酸盐的溶解性和沉淀反应。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氮和磷元素的基本知识。
1.2提问:氮和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及分布。
2.氮元素的教学2.1介绍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及分布。
2.2学习氮的氧化物性质,通过实验观察氮的氧化物的制备和性质。
2.3学习氮肥的生产原理及使用方法。
3.磷元素的教学3.1介绍磷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及分布。
3.2学习磷的氧化物性质,通过实验观察磷的氧化物的制备和性质。
3.3学习磷酸盐的性质和用途。
4.案例分析4.1分析氮肥和磷肥的使用对农业和环境的影响。
4.2探讨如何合理使用氮肥和磷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5.实验探究5.1设计实验,验证氮和磷的氧化物的性质。
5.2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6.2拓展学习氮和磷元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四、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实验探究环节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是否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环保意识。
五、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学习的氮和磷元素的性质及化合物。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实验操作能力。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化学教案-氮和磷

化学教案-氮和磷一、教学目标1.了解氮和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氮和磷的化合物及其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氮和磷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化合物。
2.教学难点:氮和磷的化合物性质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关注氮和磷的位置。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氮和磷的发现历史。
2.氮的物理性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氮气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氮气的颜色、状态等。
3.氮的化学性质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氮气与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反应。
4.氮的化合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氮的化合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化合物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介绍氮的氧化物、氨、硝酸等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5.磷的物理性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磷的颜色、状态等。
6.磷的化学性质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磷与氧气、水等物质的反应。
7.磷的化合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磷的化合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化合物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介绍磷的氧化物、磷酸盐等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8.课堂小结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
9.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氮和磷在自然界、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多媒体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氮和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复述所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3.作业布置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氮和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熟练掌握氮和磷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化合物。
2.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高,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补充:1.氮的化学性质教师演示氮气与金属镁的反应:“同学们,你们看,镁条在氮气中燃烧,产生了什么?一种新的化合物——氮化镁。
《土壤肥料》课件——4.3.1土壤磷素

3 土壤中磷的转化 磷的固定
包括:化学固定、吸附固定、闭蓄态固定和生物固定。 磷的吸持固定
磷的吸持固定是指土壤液相中的磷酸根离子被土壤固相所吸持的现象。 • 土壤对磷的吸附:磷酸根离子吸附在土壤固相表面的现象 • 土壤对磷的吸收:吸附于土壤固相的磷酸根离子部分地、匀地深入土壤固相内部的现象。
P P P
P
吸附
P P P
吸收
3 土壤中磷的转化
磷的固定
包括:化学固定、吸附固定、闭蓄态固定和生物固定。 磷的生物固定
磷的生物固定是土壤微生物吸收水溶性磷酸盐构成其躯体,使水溶性磷暂时被固定起来的 过程。 • 特点:暂时性固定 • 对磷的植物有效性没有影响; • 一定程度上避免其它物质对磷的化学固定等过程的发生,保持了磷肥在更长时间内的植
• 肌醇磷酸盐:大部分占50%
分 类
• 核酸:< 3%
• 磷脂:含量很低
2 土壤中磷的形态 土壤无机态磷
• 含量:占土壤全磷量的50%~90% • 来源:磷灰石的风化、化学磷肥的施用
包 括
• 土壤液相中的磷 (以H2PO4-和HPO42-为主) • 固相的磷酸盐
• 土壤固相上的吸附态磷
2 土壤中磷的形态 土壤无机态磷
根据磷酸盐的溶解性
土壤中 的无机 态磷
水溶性磷 能溶于水,易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是速效磷。
弱酸溶性磷 能够被弱酸溶解,但不溶于水的磷,如磷酸氢钙等。它们不能被植 物直接吸收。 难溶性磷 不能被水和弱酸溶解的磷。
3 土壤中磷的转化
转化
土壤中可利用态磷转化为难利用态磷的过程
化学11《氮和磷》第一课时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二册)

第一章氮族元素第一节氮和磷沉着说课氮族元素是高中阶段介绍的最后一族主族元素。
在此之前,学生既学习了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知识,又将其运用于学习氧族元素、碳族元素等元素化合物知识中,因此可以说,学生对于运用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方法已经有所了解。
教材的引言以“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比较卤族元素、氧族元素和氮族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这样既复习了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也为同学们掌握氮族元素知识奠定了根底。
至于磷,在大纳中的要求为B层次,即要求了解。
教材在初中介绍过的磷与氧气反响的根底上,又介绍了磷与氧气的反响。
另外为了稳固和复习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教材着重介绍了磷的同素异形体白磷和红磷的性质差异,以及白磷和红磷的转化。
教学中可设计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本局部内容,并注意归纳,不仅要找出相似点,关键要找出不同点。
这样学生就在掌握同族元素相似性的同时也掌握了物质的特性和个性。
●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2. 使学生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充分认识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3. 使学生了解磷的性质。
4. 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2. 氮气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氮的分子结构与氮气化学性质的关系●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1. 通过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2. 通过分析氮气的分子结构,启发学生认识氮气的化学性质。
3.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白磷和红磷的关系及性质差异。
●教具准备充满NO2的试管、大烧杯、橡胶手套、石蕊试液、铁架台、长硬质玻璃管、酒精灯、白磷、红磷、火柴、投影仪、胶片、放像机、电视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我们在高一学习了卤族、氧族、碳族三族主族元素.请同学们把这三族元素的元素符号填写在周期表相应的位置上。
[投影显示]空白的周期表轮廓图。
[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把答案写在胶片上.由其他学生评价并改正其错误之处。
土壤中氮和磷的存在形态和特点

土壤养分含量以及存在形态和特点土壤形态一、根据在土壤中存在的化学形态分为(1)水溶态养分:土壤溶液中溶解的离子和少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2)代换态养分:是水溶态养分的来源之一。
(3)矿物态养分:大多数是难溶性养分,有少量是弱酸溶性的(对植物有效)。
(4)有机态养分:矿质化过程的难易强度不同。
二、氮的形态与转化1、氮的形态:(全氮含量%——%)(1)无机态氮:铵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在土壤中的数量变化很大,1—50mg/kg (2)有机态氮:A、腐殖质和核蛋白,大约占全氮的90%,植物不能利用;B、简单的蛋白质,容易发生矿质化过程;C、氨基酸和酰胺类,是无机态氮的主要来源。
(3)气态氮:2、氮的转化:有机态氮的矿质化过程: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铵的固定:包括2:1型的粘土矿物(依利石、蒙脱石等)对铵离子的吸附;和微生物吸收、同化为有机态氮两种形式。
土壤是作物氮素营养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的氮素包括无机态氮和有机态氮两大类,其中95%以上为有机态氮,主要包括腐殖质、蛋白质、氨基酸等。
小分子的氨基酸可直接被植物吸收,有机态氮必须经过矿化作用转化为铵,才能被作物吸收,属于缓效氮。
土壤全氮中无机态氮含量不到 5%,主要是铵和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气和氮氧化物等很少。
大部分铵态氮和硝态氮容易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属于速效氮。
无机态氮包括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硝酸根和吸附在土壤颗粒上的铵离子,作物都能直接吸收。
土壤对硝酸根的吸附很弱,所以硝酸根非常容易随水流失。
在还原条件下,硝酸根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还原为气态氮而逸出土壤,即反硝化脱氮。
部分铵离子可以被粘土矿物固定而难以被作物吸收,而在碱性土壤中非常容易以氨的形式挥发掉。
土壤腐殖质的合成过程中,也会利用大量无机氮素,由于腐殖质分解很慢,这些氮素的有效性很低。
三、磷的形态与转化1、形态(土壤全磷%——%)(1)有机态磷:核蛋白、卵磷脂和植酸盐等,占全磷总量的15%——80%;(2)无机磷:(占全磷20%—85%)根据溶解度分为三类A、水溶性磷:一般是碱金属的各种磷酸盐和碱土金属一代磷酸盐,数量仅为——1mg/kg。
初中化学氮肥磷肥教案全套

初中化学氮肥磷肥教案全套主题:氮肥和磷肥的作用与应用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氮肥和磷肥的作用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氮肥和磷肥的主要种类和使用方法。
3. 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氮肥和磷肥,并知道适合不同作物的施用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氮肥和磷肥的作用与应用。
难点:氮肥和磷肥在植物生长中的机理。
三、教学内容1. 氮肥的作用及种类2. 磷肥的作用及种类3. 氮肥和磷肥的使用方法4. 不同作物对氮磷需求量的差异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施用氮肥和磷肥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氮肥的作用及种类:- 氮肥对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常见的氮肥种类:尿素、硝酸铵等3. 讲解磷肥的作用及种类:- 磷肥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常见的磷肥种类:磷酸二铵、过磷酸钙等4. 演示氮肥和磷肥的使用方法:- 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和施用方法- 如何计算合理的氮磷施用比例5.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作物对氮磷肥需求的差异,并提出合理的施肥建议。
6. 反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
五、课堂练习1. 下列哪种是氮肥?A. 磷酸二铵B. 尿素C. 硝酸铵2. 磷肥对植物的作用是什么?3. 如果要给玉米施氮磷肥,应该如何搭配施用?六、课堂延伸1. 给学生布置探究任务:让学生自行调查当地农民的施肥情况,并写出调查报告。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带学生去附近农田观察氮磷肥的施用量及效果。
七、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氮肥和磷肥的作用及种类,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合理使用氮肥和磷肥,促进作物生长,并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以上就是初中化学氮肥磷肥教案的全套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教学顺利!。
高二化学 1.1《氮和磷》第二课时教案 大纲人教版

高二化学 1.1《氮和磷》第二课时教案大纲人教版[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氮气的性质,这节课我们学习与氮同族的磷的性质。
[板书]二、磷[师]根据同族元素性质相似,大家觉得磷会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思考,教师板书]1.磷的化学性质[学生回答]能与氢气和氧气反应。
[师]氮和磷元素非金属性谁强?[生]氮比磷强。
[师]那么是不是氮气比磷的化学性质活泼呢? [生]不是。
[师]对。
单质的化学性质和元素的非金属性不一定一致,单质的性质还与其分子结构有关。
想一想初中学过的磷和氧气的反应与上节课学习的氮气和氧气的反应条件是否相同。
[生]不同。
氮气与氧气反应需要放电,磷和氧气点燃就能反应。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生]磷比氮气的化学性质活泼,磷和氮气分子结构不同。
[师]对。
请同学们写出磷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点燃[指定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在本上写]4P+502=====2P2O5[讲述]五氧化二磷是一种很好的酸性干燥剂,它与冷水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与热水反应生成无毒的磷酸。
[边讲边板书]P2O5+H2O(冷)=====2HPO3(有毒) P2O5+3H2O(热)=====2H3P04(无毒)[师]由这两个反应可以看出,五氧化二磷既是偏磷酸的酸酐,又是磷酸的酸酐。
那么,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氮是硝酸的酸酐吗?为什么?[生]不是。
因为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而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5价。
[师]那么硝酸的酸酐是什么呢?[生]是五氧化二氮。
[师]对。
磷不仅可以和氧气反应,在点燃条件下,还可以和氯气反应。
请大家推测一下磷和氯气反应谁显正价,谁显负价,为什么?[生]磷显正价,氯显负价,因为氯元素非金属性比磷强,吸引电子能力比磷强。
[讲述]磷和氯气反应,氯气不足时,生成液态的三氯化磷;氯气过量时,生成固态的五氯化磷。
请同学们写出这两个化学方程式。
点燃[指定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在本上写]2P+3C12======2PCl3(C12不足)点燃2P+5Cl2======2PCl5(C12过量)[师]以上是白磷和红磷所共有的性质,那么白磷和红磷是什么关系呢?[生]互为同素异形体。
初中化学氮肥磷肥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氮肥磷肥教案设计
主题:氮肥和磷肥
年级:初中
教学目标:
1. 了解氮肥和磷肥的作用和原理。
2. 了解氮肥和磷肥的种类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
1. 氮肥和磷肥的定义和作用。
2. 氮肥和磷肥的种类及其特点。
3. 氮肥和磷肥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举例介绍氮肥和磷肥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2. 概念讲解(15分钟)
通过PPT或板书,讲解氮肥和磷肥的定义、作用和种类,让学生对相关概念有个基本的了解。
3. 实验(2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比较不同氮肥和磷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让学生亲自体验并观察实验结果。
4. 讨论(15分钟)
带领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不同氮肥和磷肥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和特点。
5. 拓展(10分钟)
介绍氮肥和磷肥在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氮肥和磷肥。
6. 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供学生反思。
教学资源:
1. PPT或板书
2.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3. 教科书和相关资料
教学评估:
1. 实验报告
2. 课堂讨论表现
3. 小测验
备注: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氮和磷第一课时教案

氮和磷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掌握N2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
熟悉自然界中氮的固定的方式和人工固氮的常用方法,了解氮的固定的重要意义。
2.能力和方法目标(1)通过“位、构、性”三者关系,掌握利用元素周期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2)通过N2结构、性质、用途等的学习,了解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线索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的化学性质。
氮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引入]投影(或挂出)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氮族元素的位置,并填写氮族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
根据元素周期律让学生通过论分析氮族元素在结构、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相似性:[学生总结]最外电子层上均有5个电子,由此推测获得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氮族元素能显-3价,最高价均为+5价。
最高价氧化物的通式为R2O5,对应水化物通式为HRO3或H3RO4。
气态氢化物通式为RH3。
氮族元素的递变性:氮磷砷锑铋非金属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HNO3H3PO4H3AsO4H3SbO4H3BiO4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弱增强NH3PH3AsH3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教师引导]氮族元素的一些特殊性:[学生总结]+5价氮的化合物(如硝酸等)有较强的氧化性,但+5价磷的化合物一般不显氧化性。
氮元素有多种价态,有N2O、NO、N2O3、NO2、N2O4、N2O5等6种氧化物,但磷主要显+3、+5两种价态。
[教师引导]氮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递变规律?[师生共同总结后投影]课本中表1-1。
[引入第一节]第一节氮和磷氮气布置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边提问边总结](一)氮的存在游离态:大气中N2的体积比为78%、质量比为75%。
化合态:无机物中(如硝酸钾等),有机物中(如蛋白质、核酸等)。
化学教案--- 氮和磷第一课时

“化学教案——氮和磷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氮和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氮和磷的用途及其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氮和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氮和磷的反应原理及实验操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吗?(2)学生回答:氮。
2.探究氮的物理性质(1)观察氮气样品,描述其颜色、状态、气味。
(2)教师提问:氮气在空气中有什么作用?(3)学生回答: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约占空气体积的78%。
3.探究氮的化学性质(1)教师演示:将氮气与氧气混合,通过电火花引发反应,观察现象。
(2)学生观察:氮气与氧气反应淡蓝色的氮氧化物。
(3)教师提问:氮气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与氧气反应?(4)学生回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氮气可以与氧气反应。
4.探究磷的物理性质(1)观察磷的样品,描述其颜色、状态、硬度。
(2)教师提问:磷有什么用途?(3)学生回答:磷可以用来制造火柴、肥料、农药等。
5.探究磷的化学性质(1)教师演示:将磷与氧气混合,点燃引发反应,观察现象。
(2)学生观察:磷与氧气反应大量白烟。
(3)教师提问:磷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与氧气反应?(4)学生回答:在点燃的条件下,磷可以与氧气反应。
(1)氮的用途:制造氮肥、氮氧化物、炸药等。
(2)磷的用途:制造火柴、肥料、农药等。
(3)氮和磷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氮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磷是人体骨骼、牙齿的主要成分。
7.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氮和磷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了解了氮和磷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我国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8.作业布置(1)熟记氮和磷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2)查阅资料,了解氮和磷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3)完成课后练习题。
土壤中氮磷钾的存在形式以及植物吸收形态

土壤中氮磷钾的存在形式以及植物吸收形态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土壤中氮磷钾的存在形式。
在土壤中,氮磷钾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这些形式对植物的吸收能力有着不同的影响。
土壤中氮和磷的存在形态和特点

土壤中氮和磷的存在形态和特点氮是植物生命活动中必需的元素,直接关系到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在土壤中,氮存在于有机态和无机态两种形式。
1.有机氮有机氮是指存在于土壤有机质中的氮形式。
有机质中的氮主要来自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并通过这些有机质的分解释放为氨基酸、蛋白质等有机氮化合物。
有机氮质地稳定,不易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
它需要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无机氮,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2.无机氮无机氮是指存在于土壤中以无机形式存在的氮。
主要有铵态氮、硝态氮和硝酸态氮三种形式。
(1)铵态氮:土壤中的氨和氨基酸等有机物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可以转化为铵态氮(NH4+)。
铵态氮不稳定,容易被微生物转化为硝态氮。
(2)硝态氮:铵态氮经过硝化作用,被硝化细菌转化为硝态氮(NO3-)。
硝态氮较为稳定,是植物吸收氮的主要形式。
(3)硝酸态氮:硝酸态氮是硝态氮在土壤中反应的一种产物,多存在于氮素充足、酸性较大的土壤中。
硝酸态氮作为土壤中的一种形态,植物不能直接吸收。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限制性因素之一,在土壤中以无机磷、有机磷和矿物磷三种形式存在。
1.无机磷无机磷是指存在于土壤中以无机形式存在的磷。
包括三价磷酸盐(HPO42-)和二价磷酸盐(H2PO4-)。
土壤中的无机磷主要来自于磷肥的施用和磷矿石的分解。
(1)吸附态磷:土壤中的无机磷会与土壤颗粒表面的铁铝氧化物结合形成吸附态磷。
吸附态磷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需要通过植物根际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可溶性磷。
(2)可溶性磷: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吸附态磷会逐渐释放为可溶性磷,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利用。
2.有机磷有机磷是指存在于土壤有机质中的磷形式。
有机质中的磷主要来自植物和动物残体,通过有机质的降解分解,有机磷可以转化为无机磷,再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
3.矿物磷矿物磷是指存在于土壤中以矿物形式存在的磷。
矿物磷主要来自于磷酸盐矿物,如磷灰石和磷铁矿等。
矿物磷不容易溶解释放,对植物吸收利用能力相对较弱。
第三章 土壤氮磷钾的测定教案第一次课

《农化分析技术》理论(实验)教学授课教案授课人:雷恩春工程(系)2006年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工程4班200 年月星期教学类型:理论教学,2学时单元名称:第三章土壤氮、磷、钾测定课时名称:第一节土壤中氮的测定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土壤中氮的测定方法。
知识能力培养的要点:1、一般掌握土壤中氮素的形态。
2、重点掌握土壤中全氮的测定。
3、难点土壤全氮测定--半微量开氏法。
教学方法与教具:课堂讲授、学生互动、多媒体理论教学、白板第三章土壤氮、磷、钾测定第一节土壤中氮的测定复习提问上课内容……………………………………………………5分钟一、概述………………………………………………………………15分钟(一)土壤中氮素的形态(二)土壤中氮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三)土壤氮的主要分析项目:土壤全氮量和有效氮量二、土壤全氮量测定…………………………………………………25分钟(一)方法概述(1)干烧法:又称为杜氏法(2)湿烧法:即常用的开氏法1、方法原理2、特点:(1)更有效的加速剂缩短消化时间(2)改进了氨的蒸馏和测定方法,以提高测定效率。
3、土壤全氮测定中的应用(1)蒸馏滴定法(2)扩散法(3)比色法(二)土壤全氮测定--半微量开氏法1、方法原理2、仪器、试剂:3、测定步骤(1)称取风干土样(通过孔径0.149mm筛)1.0000g[含氮约1mg],同时测定土样水分含量。
(2)土样消煮(3)氨的蒸馏(4)滴定4、结果计算三、土壤有效氮测定(一)土壤水解氮测定--碱解扩散法……………………………15分钟1、方法原理2、仪器、试剂3、操作步骤4、结果计算(二)旱地硝态氮的测定--酚二磺酸比色法……………………15分钟1、方法原理2、主要仪器、试剂3、操作步骤(1)浸提(2)测定(3)NO3--N工作曲线绘制4、结果计算(三)水田铵态氮的测定--蒸馏滴定法…………………………10分钟1、方法原理2、仪器、试剂3、操作步骤4、结果计算课堂讨论、思考题:…………………5分钟试述测定土壤中全氮的方法。
初中生物氮磷钾教案

初中生物氮磷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氮、磷、钾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氮、磷、钾在土壤中的来源和循环。
3. 能够解释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4. 能够根据氮、磷、钾的不同特性,制定施肥方案。
教学准备:
1. 教材:初中生物教材、相关资料。
2. 实验器材:盐酸、K2CrO7、几种不同植物的新鲜叶片、硝酸钾、磷酸二氢铵等。
3. PPT:展示氮、磷、钾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让学生回顾一下植物生长中需要哪些主要元素。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氮、磷、钾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二、学习:
1. 讲解氮、磷、钾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2. 展示相关PPT,辅助讲解氮、磷、钾在土壤中的来源和循环。
3. 进行实验:使用盐酸、K2CrO7等试剂检测叶片的氮、磷含量。
4. 进行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三、巩固:
1. 分发相关资料,让学生查阅关于氮、磷、钾的施肥方案。
2. 让学生自主制定不同植物的施肥方案。
四、拓展:
1. 让学生研究氮、磷、钾在不同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2. 探索其他植物生长中需要的微量元素。
五、小结: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强调氮、磷、钾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1. 可能需要简化实验的步骤,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完成。
2. 强调氮、磷、钾在植物生长中的不同作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氮和磷物理教案范文

氮和磷物理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氮和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氮和磷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熔点、沸点等。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氮和磷的概述氮和磷的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氮和磷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分布2. 氮和磷的物理性质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溶解性、挥发性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3. 氮和磷的化合物常见氮化物、磷酸盐的性质和用途氮和磷的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4. 氮和磷的应用氮肥、磷肥的制备和使用氮和磷在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5. 实验操作与观察氮和磷的密度、熔点、沸点的测定氮和磷化合物的溶解性、挥发性的实验观察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氮和磷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作用。
2. 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氮和磷的物理性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掌握氮和磷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温度计、密度计等。
2. 实验试剂:氮气、磷粉、氮化物、磷酸盐等。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五、教学评价2.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氮和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4. 期终考试:设置有关氮和磷的问题,检验学生对该领域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氮和磷在自然界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氮和磷的作用。
2. 讲解氮和磷的概述:介绍氮和磷的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3. 演示实验:测定氮和磷的密度、熔点、沸点,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物理性质。
4. 讲解氮和磷的物理性质:详细讲解氮和磷的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溶解性、挥发性等。
5. 讲解氮和磷的化合物:介绍常见氮化物、磷酸盐的性质和用途,以及氮和磷的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
6. 应用实例:讲解氮和磷在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基础知识教案:氮与磷的化学特性

氮和磷是生命在地球上发展所必需的化学元素之一,两者在生物体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不仅如此,氮和磷在生态系统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促进着整个生命圈的循环生态。
1.氮的化学特性氮是地球大气中最主要的元素之一,占据了空气中78%的比例。
在自然环境中,氮以氨的形式存在于空气、土壤、水体和生物体中。
氨是由细菌通过细菌群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合作所产生的化学物质。
自然界中,氮的存在形式也很多样化,如:气态分子氮(N2)、有机氮(NH4+)、硝酸盐(NO3-)、亚硝酸盐(NO2-)等。
氮在生命体内也扮演着很多重要角色。
氮同其他元素一样,不可缺少。
无机氮合成的蛋白质和其他有机化合物是细胞生长和分裂过程的基础。
同时,氮的代谢过程在生命体内的细胞不断进行,生命体内大量的氮化合物也会随着代谢过程被释放出来,然后通过尿液、汗液等方式排出人体。
2.磷的化学特性磷是生命体内体积仅次于氧、碳、氢、氮的化学元素,也是生物中几乎所有生物过程所必需的元素之一。
磷广泛存在于生物组成的核酸、ATP、糖类、脂类等中,是生物体中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磷的化学性质相对较活泼,不稳定,几乎没有元素状态的纯磷存在。
在自然界中,磷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于土壤、岩石、水体和生物体中,它们都是生物体无法直接吸收的无机盐类。
只有通过细菌、真菌、藻类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它们转化为可供生物体利用的有机磷化合物和无机磷酸盐才能被生物利用。
同时,磷是地球上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元素之一,影响着自然界中生物的适应和分布。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磷是优势藻类生长的限制因素,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海藻和浮游植物的重要来源。
3.氮和磷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氮和磷在地球上的各个生态系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通过基础的生态循环,连接起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
氮和磷的化学特性,既决定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过程中的典型情况,也决定了它们在大气、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中的行为。
氮同温性转化是生态系统中氮的典型循环方式,它是通过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氮营养盐,形成植物蛋白质、氨基酸等有机氮化合物,接着伴随着植物的代谢和消耗而进入生物体内,最终将氨基酸提供给物种的消耗者。
种植基础教学设计:土壤养分与化学肥料(一)

A化学固定B吸附固定C生物固定D碱性土壤
2、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育的营养元素是()
A氮B磷C钾D硫
3、目前磷肥的利用率在()
A 5%~10% B 10%~15% C 10%~25% D 5%~25%
4、下列肥料中可以混合施用的是()
A过磷酸钙与硫酸铵
B石灰与氯化铵C过磷酸钙与硝酸铵
(3)土壤中磷素转化:磷的固定和磷的释放两个方向。
2、常用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比较
种类
常用
性质
施用
水溶性磷肥
过磷酸钙
弱酸溶性
钙镁磷肥
难溶性磷肥
磷矿粉
3、提高磷肥的途径(四个要点)
4、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与磷的固定
(1)相同点:都是水溶性磷酸一钙转变为难溶性的磷酸盐,使磷肥的有效性降低。
(2)不同点:退化作用需要肥料本身有吸湿性,并含有铁铝钙盐的杂质可导致磷退化,不需要施入土壤中。而磷的固定则是肥料中的水溶性磷酸一钙与土壤的铁铝钙结合,被土壤固定,而使肥料的有效性降低。
1、作物吸收氮素的形态与土壤中氮素形态比较
2、铵态氮肥、硝态氮肥的特点
3、常用氮肥的种类
4、区分氮素在土壤中的有效化和无效化
步骤三、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学习后,抽学生讲解本节的知识要点,老师补充指导(主要知识要点)15分钟
1、作物的氮素营养:(1)形态:无机态氮(铵态氮和硝态氮),氮在植物体内易移动。
2、土壤氮素状况:(1)形态:有机态氮和无机态氮,以有机态氮为主
(2)土壤中氮素的转化
3、常用氮肥的种类(共同特点)
(1)铵态氮肥
(2)硝态氮肥
(3)酰胺态氮肥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结合以下方法、
化学教案--- 氮和磷第一课时

化学教案-氮和磷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中氮气的含量和性质;2.掌握氮气的工业制法和用途;3.探究磷的燃烧现象和制备方法;4.认识磷酸盐的存在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3.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氮气的含量、性质和工业制法;2.磷的燃烧现象和制备方法;3.磷酸盐的存在和作用。
难点:1.氮气的工业制法和用途;2.磷的燃烧反应和制备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实验器材和药品:氮气发生器、磷、氧气等;2.PPT课件和教学素材;3.教学计划和教案。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准备实验报告;3.携带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氮气和磷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氮气和磷有哪些了解?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氮气(15分钟)a.氮气的含量:介绍空气中氮气的含量,让学生认识到氮气在空气中的重要性。
b.氮气的性质:讲解氮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无色无味、不活泼等。
c.氮气的工业制法:介绍哈柏-博世制氮法和液化空气法等,让学生了解氮气的工业制备方法。
d.氮气的用途:讲解氮气在农业、工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如氮肥、液氮冷冻等。
3.磷的燃烧(15分钟)a.磷的燃烧现象:进行磷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火焰、烟雾等现象。
b.磷的制备方法:讲解磷的工业制备方法,如磷矿石酸解、白磷合成等。
c.磷酸盐的应用:介绍磷酸盐在农业、食品、医药等领域的用途,如磷肥、洗涤剂等。
4.课堂小结(5分钟)5.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包括:a.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整理笔记;b.完成实验报告;c.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养分含量以及存在形态和特点
土壤形态
一、根据在土壤中存在的化学形态分为
(1)水溶态养分:土壤溶液中溶解的离子和少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2)代换态养分:是水溶态养分的来源之一。
(3)矿物态养分:大多数是难溶性养分,有少量是弱酸溶性的(对植物有效)。
(4)有机态养分:矿质化过程的难易强度不同。
二、氮的形态与转化
1、氮的形态:(全氮含量0.02%——0.3%)
(1)无机态氮:铵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在土壤中的数量变化很大,1—50mg/kg (2)有机态氮:A、腐殖质和核蛋白,大约占全氮的90%,植物不能利用;
B、简单的蛋白质,容易发生矿质化过程;
C、氨基酸和酰胺类,是无机态氮的主要来源。
(3)气态氮:
2、氮的转化:
有机态氮的矿质化过程: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铵的固定:包括2:1型的粘土矿物(依利石、蒙脱石等)对铵离子的吸附;和
微生物吸收、同化为有机态氮两种形式。
土壤是作物氮素营养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的氮素包括无机态氮和有机态氮两大类,其中95%以上为有机态氮,主要包括腐殖质、蛋白质、氨基酸等。
小分子的氨基酸可直接被植物吸收,有机态氮必须经过矿化作用转化为铵,才能被作物吸收,属于缓效氮。
土壤全氮中无机态氮含量不到 5%,主要是铵和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气和氮氧化物等很少。
大部分铵态氮和硝态氮容易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属于速效氮。
无机态氮包括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硝酸根和吸附在土壤颗粒上的铵离子,作物都能直接吸收。
土壤对硝酸根的吸附很弱,所以硝酸根非常容易随水流失。
在还原条件下,硝酸根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还原为气态氮而逸出土壤,即反硝化脱氮。
部分铵离子可以被粘土矿物固定而难以被作物吸收,而在碱性土壤中非常容易以氨的形式挥发掉。
土壤腐殖质的合成过程中,也会利用大量无机氮素,由于腐殖质分解很慢,这些氮素的有效性很低。
三、磷的形态与转化
1、形态(土壤全磷0.01%——0.2%)
(1)有机态磷:核蛋白、卵磷脂和植酸盐等,占全磷总量的15%——80%;
(2)无机磷:(占全磷20%—85%)
根据溶解度分为三类
A、水溶性磷:
一般是碱金属的各种磷酸盐和碱土金属一代磷酸盐,数量仅为0.01——
1mg/kg。
在土壤中不稳定,易被植物吸收或变成难溶态。
B、弱酸溶性磷:
主要是碱土金属的二代磷酸盐即CaHPO4和MgHPO4,存在于中性和微酸性土壤中。
不溶于水而溶于弱酸溶液中,植物可吸收利用;数量为几十mg/kg。
水溶性和弱酸溶性磷为速效磷。
C、难溶性的无机磷化合物,占无机磷的绝大部分。
植物很难利用。
在中性和碱性土壤(石灰性土壤)以磷酸钙、磷酸镁、磷酸八钙、磷灰石等形式存在;在酸性土壤中,以磷酸铁、磷酸铝、磷铁矿和磷铝石等形式存在。
土壤养分含量
养分含量因土而异,变化极大,主要取决于成土母质类型、有机质含量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中国耕作土壤的主要养分含量为:氮0.03~0.35%;磷
(P
2O
5
)0.04~0.25%;钾(K
2
O)0.1~ 3%;其他养分的含量通常分别在百万分之
几或十万分之几左右。
土壤养分的总贮量中,有很小一部分能为当季作物根系迅速吸收同化的养分称有效养分;其余绝大部分必须经过生物的或化学的转化作用方能为植物所吸收的养分称潜在养分。
一般而言,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约占土壤养分总贮量的百分之几至千分之几或更少。
故在农业生产中,作物经常出现因某些有效养分供应不足而发生缺素症的现象(见植物缺素症)。
据统计,中国耕地几乎普遍缺乏有效氮素,近2/3的耕地缺乏有效磷素,有1/3的耕地缺乏有效钾,必须借助肥料以弥补其不足。
附表:土壤养分分级表
土壤养分分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