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府行为外部性”若干问题思考
公共政策外部性的理论探讨_内涵_发生机制及其治理
阿伦·德雷泽区分了利益不一致的类型 。λ| 他把利益 的不一致分为事前不一致性和事后不一致性 。事前不一 致性反映了参与者进入政治过程时的基本不一致性 ,意 指他们具有不同的政策偏好 ;事后不一致性是指尽管参 与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偏好相同 ,但对于政策输出仍然 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冲突 ,尤其当一项政策具有分配效应 时 ,这些具有自我利益的参与者将产生利益的冲突 。
在这一过程中 ,利益的不一致是产生公共政策外部 性的根本原因 。在公共决策中 ,利益的多元性是导致利 益不一致的决定性因素 ,而民主政治的程序又给多元的 利益要求进入公共决策提供了制度通道和机会 。“一般 说来 ,只要系统的运行规则和结构允许 ,系统中任何一名 成员都可能向各种决策中心提出问题 。”λψ利益不一致是 一种普遍的和常态的存在 ,即使在那些一般性的需求上 人们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争议 ,因而追求公共利益在 多数政策领域与其说是规范要求还不如说是一种道德期 望 。“政治学者确实开列了一系列清单 ,假设了一切政治 系统都会具有的共同目标 ,如实现和平 、幸福 、正义和防 御 。可是 ,西方的社会学说所包含的范围更广泛的政治 系统的调查业已指明 ,甚至如此高度一致的目标也并非 是所有系统的要求中都会具有的 。”λζ因此 ,当一个利益要 求取得公共权力的保障而成为政策输出时 ,其外部性就 不可避免了 。“至少为了某些目的 ,他们会竭力促使整个 社会承担义务 ,作出有利于他们的要求的支持性行动 ,从 而满足其尚未得以满足的要求 。”λ{
关于“政府行为外部性”若干问题思考
关于“政府行为外部性”若干问题思考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学者将传统外部性的理论运用于政治领域及政府行为分析。
提出了“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概念。
政府行为外部性不但具有外部性的一般特征,还有其独特的经济内涵。
研究政府行为外部性理论对我国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外部性;市场外部性,政府行为外部性;政府失灵在现代经济学中,外部性是一个出现较晚但越来越重要的概念,经济学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从广义上讲,“经济学曾经面临和正在面临的问题都是外部性问题。
前者是或许已经消除的外部性,后者是尚未消除的外部性”。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学者突破经济学的传统视线,将外部性的理论运用于政治领域及政府行为分析,提出了“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概念,但还未形成统一、公认的概念及系统的理论体系。
本文就“政府行为外部性”的若干问题,如“政府行为外部性”提法是否科学,“政府行为外部性”是否等同于政府失灵。
“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提出是否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等,提出个人的粗浅看法。
毕竟,对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进行持续且深入的探讨。
对于经济学的发展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一“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提法是否科学1关于外部性的传统观点自1890年新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马歇尔(Marshall A,1842-1924)在其经典之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外部性”概念以来。
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r研究。
关于外部性的定义,有以下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只要一个人或一家厂商实施某种直接影响其他人的行为,而且对此既不用赔偿、也不用得到赔偿的时候,就出现了外部性。
本被市场交易包括在内的额外成本及收益被称作“外部性”。
2第二种观点:一种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指的是这样一种事件:它使得一个(或一些)在做出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这一事件的决定时根本没有参与的人,得到可觉察的利益(或蒙受可察觉的损失)。
3第三种观点:外部性是某个经济主体生产和消费物品及服务的行为不以市场为媒介而对其他的经济主体产生的附加效应的现象。
公共规制经济学专题三外部性问题的政府管制
• 现在考虑所有的钢厂都把废水倒入河 中会发生什么?
• 当存在外在性时,产业产出是否是有 效率的呢?
8
B图假设所有钢厂都产生相似外在性时的市场需求和供给曲 线。MC’曲线是该产业的供给曲线;MEC’是把每个人在每种产 出水平下受害的边际成本相加得到的;MSC’曲线代表所有钢厂 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外在成本的总和。其结果是, MSC’=MC+MEC’。
15
每
单
位
排
放
费
(
元 )
收费
标准
MSC(MEC)
3
12**********************
*
MCA
*
26
E*
废气水平
16
收费后,厂商通过把废气从26单位减少到12 单位以使成本最小化……。为什么?要明白为什么, 注意一个单位废气的减少(从26单位废气到25单位) 成本非常低(增加减污的边际成本几乎为0)。因此, 用很小的成本,厂商就能避免支付每单位3元的费, 事实上,对于所有高于12单位的排放水平,减污的 边际成本都低于排放费,因此值得支付来减少排出。 然而,低于12单位时,减污的边际成本大于排放费, 因此厂商选择支付排放费而不愿进一步减少排放。厂 商将因此支付总量为斜线阴影长方形表示的排放费, 并将承担总量为MCA曲线以下到E=12右面的星花三 角形表示的减污成本。这一成本低于厂商如果一点不 减少排放而要支付的费用。
专题三:外部性问题的政府管制
• 河上游的造纸厂对河下游的农民带来 的损失问题怎样得到解决 ?
• 在这一专题里,我们研究外部性问题。所 谓的外部性是指一定的经济行为对外部的 影响,造成私人(企业或个人)成本与社 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偏离的现 象。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我们这里重点探讨负外部性问题。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垄断的问题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垄断的问题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垄断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这种失灵产生的原因可以是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垄断等因素所引发的。
为了解决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成为一种必要的手段。
本文将从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垄断的角度探讨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问题。
一、外部性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外部性指的是市场中某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人造成的非自愿性影响。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向外部性和负向外部性。
正向外部性是指一方的行为对另一方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教育的正外部性可以提升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负向外部性是指一方的行为对另一方产生负面的影响,如工业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在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往往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导致市场失灵。
这是因为市场无法正确衡量外部性所带来的影响,个体行为只考虑了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其他人的利益。
例如,工厂的污染排放会对周围居民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但市场机制无法将这一影响纳入考虑,从而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针对外部性的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成为必要的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立法、税收和补贴等手段来纠正市场失灵。
例如,政府可以实施环境法规,对污染企业进行罚款或强制停产;也可以通过征收排污费用来内部化外部成本,激励企业减少污染排放。
二、公共物品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公共物品是指任何一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对其消费的机会。
公共物品具有不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
不竞争性使得私人企业难以提供公共物品,因为私人企业难以从中获利;非排他性使得无法排除任何人享受公共物品的好处。
由于公共物品的特性,市场机制无法充分提供公共物品,导致市场失灵。
私人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通常不会主动提供公共物品。
这会导致公共物品供给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
针对公共物品的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公共物品、补贴提供者或鼓励公众参与等方式来纠正市场失灵。
例如,政府可以设立公园、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以提供人们共同享受的公共物品;政府也可以通过提供补贴或奖励来鼓励私人企业参与公共物品的生产与提供。
外部性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探析
所谓政 府行为外 部性 , 是指 “ 政府 在执行职 能的过程 中 ,
在改变游戏规则或进行规制 时产生 的 、对第三方强制地施加 某种成本或收益 的行 为,并且这种成本 或收益是在缺乏任何
国立 法的数量与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 政府行 为也 日愈规范化 ,
但 随着经济 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 ,我国的法律制度建设显J 曩
地方政府是联接基层 民众与 中央政府 的有效 载体 ,但地 方政府职能缺失往往衍生地方政府 的不作 为现象 。为了分析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式 ,我们有必要研究地方政府 的不作 为现象 , 因为这种现象不仅 损害了普 通公 众的合法权益 , 而且 也会 使地方政府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进而危及 当地乃至 全国
是政府工作人员或政府管理部 门为减少 工作 量或规避某种风
险, 制订 的一些大而化之 、 笼统模糊的政策和规定 的行 为。 与政府作为相 比,政府不作为是 以隐蔽 的形式来 为政府 本身或特殊利益集团谋取利益 , 其实质是 被动 、 消极 姿态上的
干部考核 以 G P指标为核心 , D 致使各级地方 政府动用一切手
所谓 的“ 政府不作为” 是指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 中 , , 行政
主体及其工作人员违背权力运行 的基本规 约 ,应当履行而未 履行或拖延履行其法定职责 的行为 。地方政府 不作 为主要可 以概括为 : 失职 、 渎职 和懒政三种类型。所谓失职 , 是指政府部 门及其工作人员对本职工作不认真负责 ,未依 照规定履 行 自 己的职务 , 致使 国家利益 、 社会公共利益或公 民利益 受到损害 的行为。 这是 当前地方政府不作为重要表现形式 , 也是最为普 通的地方政府不作为现象 ;所谓渎职是指 国家机关工作人 员 利用职务上 的便 利滥用职权 、 徇私枉法等 , 致使 国家 和人 民的 利益 、 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它对群众 利益危害更直 接 、 明显 , 更 也更容 易引起人 民群众 的强烈不满 ; 所谓 懒政就
从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政府负外部性行为
分析我国政府负外部性行为09级税务二班刘京40928111摘要: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对市场外部性提出的理论出发,分析政府行为具有外部性,并探讨我国政府负外部性行为的产生及其影响。
呼吁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对政府行为进行约束。
关键词:科斯定理外部性政府行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由政府实施干预政策来挽救市场失灵是学者和各国政府的共识。
但政府以什么身份来参预,政府作为时,是否一定能够挽救市场失灵,会不会产生负外部性的政府行为,从而使支出的社会总成本高于完全由市场调节所花费的成本呢?本文试图以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外部性的理论为支撑,对由于政府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外部性的主要理论发展外部性这一概念由新古典经济学创始人马歇尔首次提出,即: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自此,对于如何有效消除外部性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
目前为大家普遍认可的指导理念即为:将外部性行为内部化。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具体解决方法又各不相同,目前为各国普遍采取的方案主要有公共政策手段和科斯定理。
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在其著作《福利经济学》中系统阐述了其对于解决外部性的主要理论,庇古认为,由于社会边际成本和私人边际成本不同,因此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则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所以政府可以通过征收“庇古”税来改善企业因外部行为而导致的非帕雷托最优状况,从而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理论依据,具体政府应采取的政策手段是:对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的部门实施征税,即存在外部负经济效应时,向企业征税;对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的部门给予奖励和津贴,即存在外部正经济效应时,给企业以补贴。
庇古认为,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
这种政策建议被各国广泛采纳应用,最典型的应用案例即对于企业排污的征税管理,称为“庇古税”。
但是新制度经济学著名代表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了与庇古解决外部性方案的不同思路,认为外部性的产生并非市场运行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产权的界定不够明晰所产生。
外部性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探析
中, 在改变游戏规则或进行规NB产生的, - , J 对第三方强制性 的施加了某种成本或收益的行为, 并且这种成本或收益是
在缺乏任何相关的经济交易的情况下发生的” 。正是由 于政府行为具有外部性的特点, 导致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
地方政府往往不顾实际情况, 对于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并 不进行严格的审查, 只是一味的盲 目引进。对于企业造成
的环境污染或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不便, 地方政府违背 了其维护公共利益的法定职责 , 选择了要么睁一只眼闭一 只眼, 要么任其职能部门间相互推诿的政府不作为, 不仅侵 害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权 , 也严重导致了地方整体利益的丧 失, 公地悲剧” 即“ 的发生。这种现象, 在学界被称为“ 政治过
以下三种类型 : 失职、 渎职和・ 赖政。失职是指政府部门及其 工作人员对本职工作不认真负责 , 未依照规定履行自己的
地 方政府不作为本身就是一种政府行为 , 它与地方政
府行为外部性密切相关。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 认为 , 经济学关于“ 经济人” 的基本假定同样适用于政治市 场, 并进一步指 出, 政府及其 官员本身就是-, 理性经济 - e e
部门或个人谋取私利, 导致了“ 政治活动中的所有选择必定 具有外部, , I 在一定意义上, V ' E 作出的选择将影响所有的其他 人” n 。所谓政府行为外部性, 是指“ 政府在执行职能的过程
位, 跟部门首长政绩挂钩的比较直接的指标, 其增长就比较 快,  ̄ G P投资、 lt D 、 :u L 工业增长、 出口等: 凡是和民生相关的增
程 固有 的近视 ”它势 必导致地 方政 府行 为的短视 , , 即重视
[整理版]政府对外部效应的治理途径
政府对外部效应的治理途径引言目前,我国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要求的方针政策、行动和措施走向前台,发展循环经济、推行绿色GDP、将环保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等理念意见逐渐走出理论探讨务虚的阶段,逐步走向生动而具体的实践;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的问题,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加强了政府责任的落实,加快了治理进程,在政策措施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但由于我国现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经济的规模和速度、重化工业的结构以及高耗能强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使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外部性治理面临着更大压力。
所以对外部性的探讨步伐不能停止。
一、外部性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经济后果(一)外部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所谓外部性指的是某一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于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一种未能由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反映出来的影响,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大效率,即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①由于这种影响是某一经济主体在谋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对第三人产生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又是处于市场体系之外,故称之为外部性。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根据不同的特性可以将外部性划分为许多种类。
由于本文试图探究对外部效应的治理,所以主要从外部性的实际影响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对外部性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划分为负的外部性和①约翰.伊特韦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中文版,280~ 282 页,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正的外部性。
所谓负的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负面的经济影响,而又未能通过市场交换给予补偿。
所谓正的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主体的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正面的经济影响,却又未能通过市场交换而得到报酬。
(二)外部性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外部性的存在将会阻滞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使其实际经济效率偏离帕累托最优。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在有外部性存在的场合,单个经济主体在从事一项经济活动时,其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并不一致,而经济主体进行决策时又始终坚持私人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成本的原则,故而导致资源的低效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
试论地方政府的外部性行为
试论地方政府的外部性行为邱 艳(广州中山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 按照规范的经济理论,政府只有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发挥作用,提供公共产品,如果地方政府过多地介入经济生活就会影响市场调节的效率。
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地方政府的很多行为具有市场性。
地方政府不仅提供公共产品,还要为社区民众提供福利,为市场化改革提供必要的保障。
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地区企业的收入。
这种状况决定了地方政府必定要介入经济生活,承担起发展地方经济的职能。
地方政府要追求自身财政利益的最大化,就要保证本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从这一点来说,地方政府同本地的企业实际上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地方政府行为的市场性,也即是地方政府的外部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的阶段,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发挥了市场的作用。
这种行为被称为“发展中政府行为”。
第二,政府帮助本地企业与地区外企业竞争。
第三,政府维护本地企业取得利润最大化。
如地方政府组织区域内的企业调整结构,组建企业集团;调整区域内的产业结构,确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加以扶植;政府出面招商引资,对进入本地区的投资项目进行审批。
这种地方政府的外部性的存在是有着现实基础的。
首先,我国市场经济的产生不是自然发展过程,而是由原来的中央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是要通过自觉的行为对市场经济进行培育和建设。
“破”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会自然而然的“立”起来。
破和立必须同时进行。
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府的规划和指导是不可缺少的,但由于改革本身是要“革”中央计划经济的“命”,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要弱化。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加强政府的作用,只能是地方政府。
其次,在现阶段,市场发育不完善,面对不完全的市场、不完全的信息,企业寻找市场的费用必然很大。
计划体制的取消,市场竞争的引入,自然会给社会、企业、个人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刚刚离开计划环境的企业是无法适应这种不确定的市场环境的。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帮助收集并处理信息的成本要小得多。
浅析外部性与政府干预的界定
甘雨洋 云南师范大学摘要:外部效应作为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形式,独立于市场而存在,却对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起着重要的影响。
政府在使用公权力去纠正和激励市场外部性的时候,也要确定和控制本身所带来的负外部性产生。
为控制政府干预所带来的负外部效应,解决市场失灵所带来的困境,可从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界定政府干预边界,规范政府干预行为以及建立公益诉讼机制保证政府的适度干预的角度出发界定政府干预的范围。
关键词:政府干预;外部效应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2-0024-02一、外部性的概念与分类1.外部性的概念外部性或者说外部效应作为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普遍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之中。
虽然外部性的理论已经经过了马歇尔、庇谷和科斯这三个里程碑阶段的发展,但是对于其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归结起来,对于外部性的定义主要是从外部性的产生主体,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定义“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和接受主体,如兰德尔的定义“外部性是用来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低效率的现象”这两个角度来进行的定义分类。
从两者定义的本质来看,其区别只是在于研究视角的不同,但本质却是相同的,是指经济主体或组织的经济活动对别的经济主体或组织产生了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没有在价格中得到体现,并且让受到影响和施加影响的经济主体或组织使其收益和成本与社会的成本与收益不等。
在政府使用公权力去调整公私收益的平衡时,其自身也要控制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外部效应。
而在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下,可以有效的界定政府的权力界限,控制政府适度的干预,减少来自政府对市场的外部效应影响。
2.外部性的分类在按照外部性的最终结果划分时,可以将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即马歇尔提出的“外部经济”,负外部性即庇古提到的“外部不经济”。
基于政府行为外部性视角探讨行政体制改革
基于政府行为外部性视角探讨行政体制改革[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与政府失灵相关的政府行为外部性和公共物品供给特点,探讨行政体制改革思路。
[关键词]行为外部性;体制改革;政府失灵;职能转变1分析政府失灵的相关要素和机理市场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其自发运行必然会产生自身难以克服的内在缺陷(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出面干预。
政府为纠正市场失灵而制定公共政策、行使公共服务职能时,自身行为也会产生新的外部性。
所谓外部性是某一经济主体对另一经济主体产生的外部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们将市场外部性的理论运用于政治领域和政府行为分析,逐渐形成了政府行为外部性理论。
政府行为外部性分两种:一种是正外部性,指政府供给的公共物品纠正或弥补了市场缺陷,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一种是负外部性,指政府供给的公共物品产生了负作用(政府失灵),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干扰和阻滞,增加了社会成本。
一般来说,这种负作用通常是政府事先没有预料到的。
政府行为外部性主要发生在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
公共物品的自然属性比较单一,属于有机会享受到或依赖它的一切生命。
如阳光、空气等。
它的产生和消亡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靠市场机制生产和消费。
公共物品的社会属性比较复杂,主要指国家机器、经济秩序、社会秩序、民族精神、科学艺术、社会保障、社会基础设施等。
公共物品的生产和维护同样需要成本,这种成本却无法从公共物品的使用者身上收回,公共物品生产成本的外部性特征为“搭便车”,即不付费而享受公共物品。
所以,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不能靠市场经济的方式来运作,公共物品的消费也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从经济的角度看,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性,不可能通过市场运作为社会供给无利可图的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供给只能由政府承担。
从行政的角度看,政府拥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所没有的公共资源和依法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和手段。
这种特殊的地位和性质,垄断了公共物品的供给。
而且,公共物品供给的成本与效果一般存在滞后性,现实时间、空间难以评判,这必然导致政府行为缺乏责任、缺乏约束和工作效率低下。
政府行为对土地市场外部性的影响与矫正
政府行为对土地市场外部性的影响与矫正摘要:土地利用中存在着广泛的外部性现象,这些外部性的存在往往会影响土地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因此,各国往往采取较为广泛的干预行为以矫正土地利用中的外部性现象。
在我国,由于政府在土地市场上承担的多重角色,一方面使得其具有多种矫正外部性的渠道,另一方面也使其矫正行为具有更复杂的行为模式。
所以,不同的政府角色丰富了政府的选择,但同时也可能出现矫正目标的偏差,使矫正的结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政府往往会进一步调整自己的矫正方式,改进矫正的绩效。
关键词:政府角色;土地市场;外部性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识到土地利用中存在广泛的外部性现象。
出于最大化社会总收益的考虑,政府——包括土地私有的国家——往往会在价格机制外加大对土地资源利用的管制。
在我国的土地市场上,同样存在着广泛的外部性现象,而政府也同样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土地市场的配置。
学界已有对政府矫正土地市场外部性行为的研究,这些研究有的集中在土地外部性的特点和解决的主要方向,有的则集中在具体的某项矫正行为的实施绩效分析。
笔者认为,还有必要对现行的各项矫正行为之间的分工和协调情况进行探讨。
分析政府在土地市场上的不同职能,是理解政府矫正行为以及和市场价格机制分工协调的一个较好方式。
从分工的角度讲,土地市场影响重大、机制复杂,政府在土地市场上的矫正行为需要达到多个目标。
一方面应不影响价格机制正常运行,另一方面要平衡经济利益、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而不同职能隐含了政府矫正行为中不同的目标函数,是对政府矫正行为的分工;同时,各职能之间也存在着互相的约束和补充,对彼此实施的成本和绩效均会产生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只有在了解各矫正方式之间的分工协调后,才能对政府的矫正行为有更全面更准确的认识。
一、政府在土地市场上的职能及行为模式一般而言,政府在土地市场上主要是作为规则制度的建立者和维护者。
政府根据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制定土地市场的基本规则,如确立产权和交易方式,形成由一系列包括土地征用制度、土地储备制度等在内的土地市场体系。
经济外部性问题中政府职能的定位_基于庇古_科斯的理论思考
划分标准外部性的类型外部性的后果正外部性(外部经济):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外部性的来源消费者外部性(如抽烟者抽烟,给周围人带来负外部性)生产者外部性(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外部性产生的时空代内外部性(代内之前发生的,不影响下一代)代际外部性(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已影响子孙后代)外部性的实现方式[2]货币外部性(以价格为实现方式,如佃户在租期内所进行的改善土地的投资,使土地所有者在租约到期后,能够以更高的租金把土地租给另一个佃户)技术外部性(不以价格为实现方式,如某单位在小区建了一个花园,清新了空气,也使他人收益。
一般讨论的外部性都属于技术外部性,本文也是如此)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总第66期2009年第28期Serial No.66No.28,2009一、外部性的含义及类型1.外部性的含义。
外部性问题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所谓外部性,也叫外在效应或外在性,这一名词源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后经庇古、科斯等经济学家将其理论发展完善。
经济学中,外部性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按照经济学家贝格、费舍尔等人的看法,是指‘单个的生产决策或消费决策直接地影响了他人的生产或消费,其过程不是通过市场’。
”[1]2.外部性的分类。
显然,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有些市场经济外部性问题中政府职能的定位———基于庇古、科斯的理论思考颜旭,曹婷婷,宋阳(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外部性问题是一个长久引人关注的问题,对于此问题,庇古和科斯分别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庇古主要依靠政府干预,而科斯则主要依靠市场运作。
然而他们的理论也不是完全的对立,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需要政府和市场的配合。
基于庇古、科斯的理论,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探求政府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中发挥的作用,提出应设立环境税和推广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以求达到外部性内部化的效果。
浅析外部性与政府干预
浅析外部性与政府干预摘要:外部性作为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而被关注,认为外部性使市场无法有效分配资源造成市场分配资源效率低下,政府需要介入与干预市场。
本文分析阐述了外部性定义、形成原因、目前政府干预的公共政策,最后提出解决外部性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外部性;政府政策;科斯定理一、外部性的概念与分类外部性作为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普遍存在的,对于其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
这里采用曼昆(Gregory Mankiw)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的定义,将外部性定义为某一个人生产或消费的行为,对于无辜第三者的福利产生的影响,而且无法被补偿。
按照外部性的结果,将外部性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指一个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企业或个人带来的收益,但这种收益并没有体现在产品的价格之中,同时本企业或个人没有得到回报。
负外部性,是指一个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其它企业或个人带来了损失,即成本,但这种成本并没有体现在产品的价格中,该企业或者个人也没有对受损害者给与赔偿[1]。
二、目前政府对外部性干预的公共政策目前政府解决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分为二大类,一类是以行政命令直接管控的政策,另一类是以市场为基础的干预政策[2]。
(一)以命令直接管控的政策设立生产标准。
以环境污染来说,政府规定企业或个体的污排放的最高限度,以法律的强制性限制生存者的污染排放量不超高限度,若是有超量的生产者,就对其进行经济上的处罚。
个人在进行生产活动时,就会在法律法规的强制规范下活动,减少处以生产罚款的可能性。
(二)以市场为基础的干预政策这种干预政策的解决外部性的思路为:有外部成本时(负的外部性),因为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期望生产的比实际还少,以便把影响降低。
反之,有外部效益时(正的外部性),因为有好的影响,所以期望生产的比实际还多,让效益变大。
具体措施是对负的外部性征收矫正税又称庇古税,对正的外部性进行补贴。
下面举例说明:以铝市场为例,铝的生产污染环境造成了负的外部性,铝生产企业不承担环境污染的成本,铝产量比无外部性的时过高,故政府征收矫正税(piguo tax)即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减少其产量,提高市场效率。
证券市场中政府行为的外部性分析
证券市场中政府行为的外部性分析新古典经济学最早提出了市场外部性的概念,福利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从不同角度讨论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和如何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家干预政策的失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质疑政府行为在解决市场外部性中所起到的作用,我国股票市场表现印证了政府通过改变游戏规则或进行管理型交易会对市场产生外部性这一道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政府、上市公司及中介机构三方面加强诚信建设。
关键词:外部性政府行为外部性股票市场作为重要投融资市场,在当代经济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西方维持高福利政策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投融资双方的力量对比来说,大型上市公司占绝对优势,向政府寻租力量高于广大股民,交易成本(投融资双方在讨价还价时的成本)要低于广大股民。
所以如果完全由市场来调节股票市场,上市公司将产生负的外部性,这样就不能达到帕雷托最优,因此政府实施干预政策来挽救市场失灵是学者和各国政府的共识。
但政府以什么身份来参预,政府不作为时,是否能够挽救市场失灵,会不会造成政府行为的外部性,从而使付出的社会总成本高于完全由市场调节造成的成本呢?关于政府行为的外部性,西方理论界已经作了大量的探讨。
政府行为外部性理论的形成及演变(一)外部性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新古典经济学创始人马歇尔首次提出外部性,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在其著作《福利经济学》中阐述了外部性的理论。
庇古认为,由于社会边际成本和私人边际成本不同,所以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则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因此,政府通过征收“庇古”税可以解决因外部性引起非帕雷托最优问题,从而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理论依据。
新制度经济学著名代表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提出了与庇古解决外部性不同的思路。
科斯第一定理认为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权利的初始界定不重要;第二定理认为,当交易成本为正时,产权的初始界定有利于提高效率。
(二)政府行为外部性理论形成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干预经济逐渐暴露出来的弊病,以布坎南等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开始反击新古典经济学对市场失灵的攻击。
外部性问题与适度政府干预
外部性问题与适度政府干预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核心,在现实世界里,外部性现象引发人际冲突与社会矛盾,常常导致一种非最优的资源配置。
利用政府的力量和活动去矫正和弥补市场外部性的同时,必须时刻防范和矫正政府行为的负向外部性。
在现代法治社会,为了减少政府干预行为的负外部性,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使政府能够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无可替代的资源,需要通过经济法律制度,严格界定政府干预边界,规范政府干预行为。
同时,为更有效地解决公、私利益矛盾,并为解决政府非适度干预行为导致的公共利益损害问题的进一步滋生和蔓延,有必要在我国建立公共利益诉讼制度,为我国公共利益救济问题提供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
外部性是市场缺陷的重要表现,也是现代经济学经常讨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从资源配置的意义上分析,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会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这是市场自身运行机制所不能根本克服的。
如何解决外部性对经济资源配置造成的不利影响,成为人们不断思考的问题。
法律方法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矫正方法。
当产权清晰和交易成本为零或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市场主体可以通过自由契约将造成外部不经济的行为进行市场交易或通过民事诉讼机制将造成外部不经济的行为内部化。
但当产权不能清晰界定,交易成本巨大时,以私法自治为核心的民商法在克服外部不经济方面就不能发挥有效作用。
政府需要通过经济法行使国家经济干预权,来解决私人之间无法克服的外部性,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但政府在消除市场所产生的外部性的同时,自身的行为也存在外部性。
故经济法也必须干预政府。
充分运用经济法制,有效解决外部性问题,对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功能具有现实意义。
一、“外部性”概念的溯源一般认为,外部性理论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奠基者西奇威克(Henry Sidgwick)提出。
西奇威克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从“个人对财富拥有的权利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是他对社会贡献的等价物”中认识到了外部性的存在。
政府如何解决外部性问题
政府如何解决外部性问题政府如何解决外部性问题什么是外部性?斯蒂格利茨认为,“当个人或厂商的一种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人,却没有给予支付或得到补偿时,就出现了外部性”,或“未被市场交易所体现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称为外部性”。
按照一般说法,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你在屋前栽种花草,行人赏心悦目的同时,你并没有经过市场交易而得到他们支付的价格;当你发明了一种好办法清除外溢出来的原油时,这一好处将为许多未向你付款的人所享用,这产生了外部效应。
我们将其称为正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行为给外部造成的积极影响,使他人减少成本,增加收益。
当造纸厂排出的生产废水,给下游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损害,也不是经过市场交易而向下游的人们支付了相应的价格;当你向小溪中倒入一桶酸液时,它会将鱼和植物杀死。
但你没有向任何人赔偿这场灾难的损失,从而导致了负外部性的产生。
负外部性指一种经济行为给外部造成消极影响,导致他人成本增加,收益下降。
正如萨缪尔森所说的,“外部性是无意识的但却是有害的经济行为”。
解决外部性的主要方法是将外部性内部化。
关于政府如何解决外部性的问题,济南水资源紧张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济南以泉水众多著称于世,素有“泉城”的美誉。
清代刘鹗的《老残游记》中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描写。
泉水与济南的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它在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同时,也抚育了李清照、辛弃疾等诸多文化名人。
泉水是济南的灵魂。
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泉水时涌时停,断流周期缩短且断流持续时间逐渐增长,最长断流时间多达926天。
造成泉水断流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上游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
二是下游地下水超采。
随着济南市人口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泉水是具有外部性的公共物品,济南人人都可享用它的社会以及生态效应,这是一种典型的外部正效应。
而对泉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会破坏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外部负效应,从根本上说,环境的破坏也使得济南的每个居民收益受损。
政府如何解决外部性问题
政府如何解决外部性问题
尹廷光
【期刊名称】《四川财政》
【年(卷),期】2002(000)009
【摘要】@@ 在理论上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时,常常隐含了一个重要的假定:社会利益和私人利益,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是一致的.它们并不存在差别,也就是社会利益等于私人利益,社会成本等于私人成本.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种假定是不会存在的.只要一个人或一家厂商实施某种直接影响其他人的行为,而且对此既不用赔偿,也不用得到赔偿的时候,就出现了社会利益和私人利益,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不一致的现象,也就是外部性问题.
【总页数】2页(P6-7)
【作者】尹廷光
【作者单位】达州电业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一种解决外部性问题的途径探析:政府与公民的共同合作途径--以环境污染问题为例分析 [J], 李倩倩
2.农业负外部性问题解决的经济法进路研究 [J], 陈芳
3.解决企业外部性问题的新视角——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企业外部性问题[J], 柯贤文
4.协商和侵权行为法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经济学分析 [J], 邓大跃;李楠;王汉玉;;;
5.经济法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理论基础 [J], 胡元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政府行为外部性”若干问题思考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学者将传统外部性的理论运用于政治领域及政府行为分析。
提出了“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概念。
政府行为外部性不但具有外部性的一般特征,还有其独特的经济内涵。
研究政府行为外部性理论对我国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外部性;市场外部性,政府行为外部性;政府失灵在现代经济学中,外部性是一个出现较晚但越来越重要的概念,经济学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从广义上讲,“经济学曾经面临和正在面临的问题都是外部性问题。
前者是或许已经消除的外部性,后者是尚未消除的外部性”。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学者突破经济学的传统视线,将外部性的理论运用于政治领域及政府行为分析,提出了“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概念,但还未形成统一、公认的概念及系统的理论体系。
本文就“政府行为外部性”的若干问题,如“政府行为外部性”提法是否科学,“政府行为外部性”是否等同于政府失灵。
“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提出是否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等,提出个人的粗浅看法。
毕竟,对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进行持续且深入的探讨。
对于经济学的发展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一“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提法是否科学1关于外部性的传统观点自1890年新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马歇尔(Marshall A,1842-1924)在其经典之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外部性”概念以来。
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r研究。
关于外部性的定义,有以下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只要一个人或一家厂商实施某种直接影响其他人的行为,而且对此既不用赔偿、也不用得到赔偿的时候,就出现了外部性。
本被市场交易包括在内的额外成本及收益被称作“外部性”。
2第二种观点:一种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指的是这样一种事件:它使得一个(或一些)在做出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这一事件的决定时根本没有参与的人,得到可觉察的利益(或蒙受可察觉的损失)。
3第三种观点:外部性是某个经济主体生产和消费物品及服务的行为不以市场为媒介而对其他的经济主体产生的附加效应的现象。
4第四种观点:当某个(些)人的行动所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就存在外部性。
5上述定义各有侧重,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外部性的特征:一是外部性的主体是市场层面的微观经济主体;二是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行为所造成的影响不能通过市场来表现。
外部性(这里指的是负外部)的存在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之一。
也就是说,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一种重要表现。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仅靠市场机制往往不能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因此,政府的适度干预和调节是必要的。
政府正是作为弥补市场失灵的-一种组织而存在。
2外部性问题的新发展——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提出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专门术语,“政府行为外部性”最先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迈金(Roland N Mckean)和瑞士学者杰奎里尼·布朗尼(Jacquelene M.Browning)在《政府与非盈利部门的外部性》(1975)一文中明确提出。
随后经济学家爱伦·斯密德(A,allan Sehmid,1978)和查尔斯·沃尔沃均对政府行为外部性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政府行为外部性(Externalities from Government)的一般意义是,政府行为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
一方面,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政府,其行为也符合经济学中“经济人”的特征,出于自利目的而从事活动,从而可能与公共利益出现偏差;另一方而,政府行为具有强制性,它对其他经济主体所施加的影响往往是无法避免的,这种影响一般难以通过市场价格表示。
因此,政府行为更应具有外部性。
例如,政府强制实施的最低工资政策,其结果是导致了失业率的上升。
国内对政府行为外部性较有研究的学者是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郁芳,她在评介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政府行为外部性是在政府纠正市场缺陷过程中产生的。
第二,政府行为外部性是在政府改变游戏规则或进行管理型交易时产生的,这种改变将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市场外部性的变化。
第三,政府行为外部性的行为主体是政治市场上的经济人总体。
第四,政府行为外部性与公共选择过程的固有缺陷相联系。
她还对政府行为外部性下了自己的定义:政府行为外部性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行使公共服务职能以弥补市场缺陷的副产品,它是由政治过程产生的、通过改变交易规则或产权控制从而间接改变市场性外部性,造成相应的成本和收益转移的现象。
3外部性的一般化其实;可以把传统的外部性概念一般化,只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特征的经济现象都可纳入外部性问题的研究范畴。
(1)非市场性外部性是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一种非市场联系(或影响)。
也就是说,外部性是不通过市场交换而作用于其他人的,市场关系不是外部效应。
(2)非同意性外部性是没有参与决策的主体或不完全参与决策的主体所承受的影响,具有外侵性或强加性。
在许多经济活动中,一些与之利益相关的主体,被排斥在决策过程之外,却被迫承担该决策的后果。
(3)非本原性外部性往往是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产生的一种伴生产物,通常表现为附带性的影响,而本原性的、预谋性的影响则不属于外部效应。
这样一来,传统市场层面的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外部性也就可以看作是狭义上的“外部性”,我们可以把这类的外部性称之为“市场外部性”;而以政府这一特殊组织为主体的外部性,我们则可以把其称之为“政府行为外部性”,政府行为外部性则属于广义上的一般化的外部性问题。
总之,一般化的外部性概念可以使其在经济分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外部性概念的提出和一般化,使得经济学理论对其应该关注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看法。
”二“政府行为外部性”是否等同于政府失灵与市场外部性不能等同于市场失灵一样,“政府行为外部性”与“政府失灵”也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1政府失灵所谓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对经济干预不当,举措失宜,未能校正市场行为,克服市场失灵,甚至阻碍和限制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引起了经济关系扭曲,加剧了市场缺陷和市场混乱,从而没能使社会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
政府失灵突出地表现这几个个方面:第一,由于行为能力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政府下预经济活动达小到预期目标;第二,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到了预期只标,但效率低下,或者说成本昂贵,导致资源并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第三。
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效率较高,但带来不利的事先未曾料到的副作用(即政府行为的负外部性);第四,某些市场外部性问题或国际性经济贸易问题,一国政府无能为力加以解决。
有的学者认为,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是:首先,政府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差异。
正是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导致政府在发挥经济功能过程中失灵。
其次,政府机构效率问题。
政府经济功能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政府机构必须是有效率的,然而现实中所表现出来的却不尽如人意。
再次,不完全信息与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由于缺乏有效动力刺激和相应的约束,由于政府机构的低效率,特别是由于广泛的私人利益的存在,政府要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是十分困难的,而且获得信息的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那么,依据并不全面,也不准确的信息制定的经济政策,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政府行为派生的外部性问题。
政府干预调节经济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纠正和弥补市场的功能缺陷。
然而,当政府试图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手段弥补市场功能缺陷时,常常会产生某种难以预见的副作用和消极后果,这就是非市场活动政府行为派生的外部性。
2政府行为外部性所谓政府行为外部性,是政府行为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
根据政府行为性的性质。
其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大类;根据该行为效应涉及的范围,又分为空间外部性和时间外部性。
和政府职能相联系,政府行为外部性表现在各方面:在行使制度职能,“生产”并实施政府法律制度时产生的外部性;在提供公共产品时产生的外部性:在进行经济管理时产生的外部性;政府行为在国际间产生的成本溢出等。
李郁芳(2004)认为,政府行为外部性的产生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1)公共选择过程中各决策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是政府行为外部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各社会成员之间在试图占有“非相容性资源”时,往往会产生冲突。
当利益冲突发生即一个行为者在运用他或她的权利时,总会产生当事人不愿意接受的影响(或成本)。
因此,相互依存效应是无处不在的。
(2)政府行为外部性还产生于政治主体的特殊性质。
一是政治市场上各行为主体的经济人叫本性及政府所垄断的强制力。
二是政府行为及其后果的难以预测和计量。
三是政治过程固有的短视行为。
在政治过程中,官员受任期制制约,而政府行为所产生的效率却是长时期才能表现出来。
四是由于政府行为外部性的后果由全社会或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来承担,政府及其官员缺乏增加政府行为正的外部性、克服负的外部性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政府行为外部性是政府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而制定公共政策、行使公共服务职能时所引起的副作用,分为正负两个方面。
不仅市场主体行为和私人决策会产生外部性,政府行使职能的行为和公共决策过程同样会产生外部性。
与在一些领域政府不能为、力不能及或勉强为之却使其行为的收益超过了成本的政府失灵不同,政府行为外部性是政府行为产生的客观效应,与政府行为如影随形。
它是政治过程的产物,是通过政府改变交易规则或产权控制而产生的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影响。
三提出“政府行为外部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政府行为外部性,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从理论上讲,一方面,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提出,进一步拓展了一般外部性的外延和内涵。
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政府和市场作用的认识越来越趋于理性,从一味强调市场失灵,到开始注重和研究政府失灵以及政府行为所带来的外部效应。
人们逐渐认识到,不仅私人市场主体的行为(私人决策过程)可能产生外部性,政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