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专业培养方案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深厚专业基础、较高思想品德,得才兼备的人文地理学高级专业人才。
具体体现在:政治与思想品德目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学校,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体系;坚持真理,献身科学事业,具有高尚的科学职业道德、崇高的敬业精神、团结友爱的科学合作境界;业务目标: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清楚地了解当今人文地理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问题和最新科研动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当今人文地理学的最新理论,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相关科研实验技能,对所从事的研究课题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创意;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融宽广的知识、深厚的理论、全面的素质于一体,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有从事人文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科学研究和相应专业的本科、研究生的教学工作的能力。
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1、培养方式脱产方式培养。
通过以下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1)课堂授课与讨论;(2)撰写读书报告;(3)学术交流,包括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等形式;(4)科研实践。
2、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三年。
一年到一年半时间学习硕士学位课程,通过考试。
一年半到两年从事科学研究,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视学位课程学习及学位论文完成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半年至一年)毕业。
三、研究方向简介1.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该研究方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1)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与“范式”建构研究;(2)旅游目的地开发规划与管理研究;(3)旅游地形象策划与营销管理;(4)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5)基于3S技术的区域旅游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2.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以下领域的研究:(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2)企业区位选择和区位结构问题研究;(3)区域形象策划与营销管理研究;(4)区域经济规划及发展战略研究。
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生研究生培养方案070502-华东师范大学城
⼈⽂地理学专业博⼠⽣研究⽣培养⽅案070502-华东师范⼤学城⼈⽂地理学专业博⼠⽣研究⽣培养⽅案(070502)(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培养⽬标(⼀)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泽东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贯彻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健康,具有较强的事业⼼和献⾝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在⼈⽂地理学领域掌握坚实宽⼴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的专门知识,同时要掌握⼀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独⽴从事科学研究⼯作的能⼒,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三)熟练掌握⼀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献,具有运⽤外⽂写作和进⾏国际学术交流的能⼒。
(四)深⼊了解⼈⽂地理学发展的国际动态,系统掌握⼈⽂地理学理论体系,能较好地运⽤⼈⽂地理学⽅法,分析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现实问题。
⼆、培养⽅式与学习年限(⼀)培养⽅式博⼠研究⽣的培养实⾏导师指导和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式。
⿎励、⽀持和推动跨学科、跨专业的培养⽅式。
在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也可采取和国内外同⾏学者或学术单位联合培养的⽅式。
(⼆)学习年限博⼠研究⽣学习年限⼀般为四年,最长不应超过六年。
三、主要研究⽅向(⼀)经济地理与区域创新华东师范⼤学作为我国最早开始进⾏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的⾼校之⼀,胡焕庸、程潞等⽼⼀辈地理学家是该领域的开拓者。
在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业布局、农业及农村发展、区域规划、国⼟开发与整治等⽅⾯,取得了⼀⼤批成果。
近年来,在发展中国家技术及制度创新理论、⼤流域区际经济合作机制、城市及区域经济社会动态模拟⽅⾯取得了新的突破。
(⼆)城市地理和城市经济我校是国内最早进⾏城市地理研究的⾼校之⼀,早在⼆⼗世纪60年代严重敏教授就开始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在城市地理学的各研究领域如城市化、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等均取得突出进展。
在⼤都市空间结构、城市投资环境、城市社区等⽅⾯形成了⾃⼰的研究特⾊。
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
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502 )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宽厚的专业素养,高度的创新精神,独立的科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研究型高层次人文地理学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能立志为国家的人文地理学事业服务。
2.掌握广博深厚的地理学理论知识,熟悉人文地理学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具有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使用一门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能够承担高等院校人文地理学教学、科研和有关的管理工作。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 区域经济地理2. 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3.国际经贸地理4.区域与城市发展三、修业年限博士生修业年限为3—6 年,最低修业年限为 3 年。
生源为 2 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或非全日制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 4 年,若在SSCI 检索源刊物上发表与博士论文相关的论文 2 篇以上(含 2 篇),经导师同意,可申请提前毕业。
硕博连读生基本修业年限为 5 年。
四、培养方式1.博士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课程学习要有助于开阔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注重对博士生批判意识和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
2.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成立本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为本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并设组长一名。
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在博士生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博士生指导小组配合导师全程参与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的优势,为博士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3.课程学习应在一年内完成,教学形式应以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为主。
4.博士生入学后二个月内,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制定个人研究和学习计划,并经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深厚专业基础、较高思想品德,得才兼备的人文地理学高级专业人才。
具体体现在:政治与思想品德目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学校,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体系;坚持真理,献身科学事业,具有高尚的科学职业道德、崇高的敬业精神、团结友爱的科学合作境界;业务目标: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清楚地了解当今人文地理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问题和最新科研动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当今人文地理学的最新理论,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相关科研实验技能,对所从事的研究课题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创意;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融宽广的知识、深厚的理论、全面的素质于一体,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有从事人文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科学研究和相应专业的本科、研究生的教学工作的能力。
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1、培养方式脱产方式培养。
通过以下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1)课堂授课与讨论;(2)撰写读书报告;(3)学术交流,包括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等形式;(4)科研实践。
2、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三年。
一年到一年半时间学习硕士学位课程,通过考试。
一年半到两年从事科学研究,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视学位课程学习及学位论文完成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半年至一年)毕业。
三、研究方向简介1.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该研究方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1)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与“范式”建构研究;(2)旅游目的地开发规划与管理研究;(3)旅游地形象策划与营销管理;(4)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5)基于3S技术的区域旅游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2.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以下领域的研究:(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2)企业区位选择和区位结构问题研究;(3)区域形象策划与营销管理研究;(4)区域经济规划及发展战略研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机制图、识图的能力; (2)具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技
能,具有分析、归纳、整理能力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撰写学术论文的
能力; (3)具备城市与区域调研能力、空间分析能力、城乡规划的基本技能。 (4)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3.素质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具有团队合 作的精神;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
三 考查 六 考试 三 考查 六 考试 五 考试 六 考查 七 考查 1-12周 四 考查
业 选 修 课 (42
专业英语 小计
城市地理学 计量地理学
32130121 2 32 32
2
29 493 397 96
32130322 3 48 48
4
32130323 3 48 48
3
学
经济地理学
32130324 3 48 48
42 学分。 4.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共计 34 学分,其中集中实践教学 14 分。表四所列第二
课堂部分仅包含院系举行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块的活动,第二课堂其它活动参照 《平顶山学院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执行。学生参加院系级学校组织的第 二课堂活动不低于 9 学分。
30 546 471 75
周学 时 4 4 2 3 3 6 3 4 3
开课 考核 备注
学期 方式
一 考试 D 二 考试 D 三 考试 D 四 考试 D 一 考试 D 一 考试 D 二 考试 D 三 考试 D 四 考试 D
表三 专业课程教学计划表
课程类别
专 业 必 修 课
任 意 选 修 课 专
课程名称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502)一、学科概况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或各种人文现象的空间差异与组织结构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互动过程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特别研究人—地关联系统和人—人空间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在促进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的协调发展及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人文地理科学素养、掌握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人文地理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能力方面获得较好训练,能在科研部门和教学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或在行政管理、生产、技术等部门从事区域资源开发、国土整治、城市与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研究与策划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或继续深造攻读高级学位的科学技术人才。
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成为能够承担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A、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B、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C、区域经济地理与城乡建设D、区域管理与发展E、区域开发与产业经济F、理论与城市地理学四、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学习年限为三年,应修34学分。
五、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计划表)六、学位论文工作及学位授予①时间毕业论文一般从第三年开始,安排十个月左右的时间,论文宣题应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开题前应由学生申请,导师负责,在系(室)进行开题报告。
报告通过后开始进入正式论文研究与写作阶段。
②评阅论文应在答辩前1—2月内完成,以便送审评阅。
③授予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分析》课程编号:1151228学分:4总学时数:80开课学期:第二学期考核方式:开卷考试说明: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深化掌握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理论和方法,使之系统化;在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将二者融贯起来;突出培养研究生在城市发展与规划方面的分析和实践技能。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代码:学科门类:理学二、专业定位专业性质:理学,非师范类专业层次:本科建设目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用、管理为内容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专业。
本专业坚持以“学生能力形成”为核心,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教案工作为中心,学科建设为引领,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课程建设为基础,构建和完善实践教案体系和教案质量监控体系,积极探索和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案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
真正体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专业特色,并通过科研、教研与教案的融合和互动,发挥地域优势和交叉学科优势,使本专业成为在我省高校中具有鲜明特色,适应云南地区新农村建设、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面向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桥头堡建设需要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才的重要基地。
三、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与未来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掌握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获得较多训练,对当前学科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了解,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区域规划、经济规划、城镇规划、不动产评估、乡村规划等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四、人才质量规格、素质结构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系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和思想分析和理解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学会理性、辩证地分析问题;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师德修养,爱岗敬业,服务社会;关心国家大事,正确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
具有健康的体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能力结构()理解和掌握马列主义基本观点和原理,具有认识观察、分析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解能力。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城乡与区域规划建设的实际需要,具备人文地理学和城乡规划、资源管理等相关应用领域宽广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城市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资源开发、城乡区域规划、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1、综合素质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遵纪守法;具有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军事训练,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身心健康。
2、能力要求: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3、知识要求:掌握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相关法规政策及专业与应用的最新发展;掌握遥感、GIS、计算机和绘图等相关工具方法;掌握文献检索、查询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进行学习的方法;掌握课题方案设计、资料调查收集、归纳分析、撰写论文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并达到规定的等级;具备应用本专业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和进行初步的学术研究与交流的能力。
三、授予学位按教学要求完成学业并符合学位条件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学制:4年;毕业总学分:150;课内总学时:2560。
必修课:101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55学分,占总学分 36.7 %;专业必修课:46学分,占总学分 30.7 %。
选修课:49学分,其中专业限选课:27学分,占总学分 18.0 %。
专业任选课:14学分,占总学分 9.3 %;公共选修课:8学分,占总学分 5.3 %。
五、专业核心课程、应用课程、创新课程、专业主要发展方向核心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测量与地图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等。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科学与人文素养【目标1】,系统掌握地理科学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目标2】,系统掌握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目标3】,系统掌握城乡、土地等空间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目标4】,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获得较多训练【目标5】,对当前学科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了解【目标6】,具备较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目标7】,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政府决策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理学和英语基础:具有扎实的理学基础知识,良好的英语能力,有广泛的学科适应能力;(2)专业基础:掌握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能分析和解释一般的地理及城乡发展问题;(3)专业应用: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综合分析各种资料,具备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相关领域制定解决方案的能力;(4)科学研究:能够基于地理学、城乡规划等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应用GIS等现代工具,结合城乡发展问题以及社会需求,在导师指导下,在相关的学科领域进行研究;(5)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人文地理及城乡规划管理等领域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6)团队合作: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7)沟通和交流: 能够就人文地理与城乡发展规划相关领域的科学和应用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专业报告、陈述发言、清晰表达。
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具备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基本能力;(8)终身学习: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自然地理学Ⅰ 自然地理学Ⅱ 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资源管理旅游规划学计划学制4年最低毕业学分150+6+4授予学位理学学科专业类别地理科学类所依托的主干学科说明辅修:29学分。
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502
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502)(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一、培养目标(一)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本专业教学、科研和相关实践工作的知识基础。
(三)了解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国际动态,具备参与人文地理学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践经验,能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并做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二、培养方式与修读年限本专业培养采取课程教学和课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专业课程的教学以教师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鼓励“自由研讨”,课程考核可采取考试和和课程论文等方式,鼓励多采用课程论文或课程研究报告的考核方式。
要求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导师负责的相关科研课题,积极参与学术报告会等学术交流活动,至少在研究生学术论坛或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一次学术报告。
本专业学制为3年,可根据情况适当提前或延长,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五年。
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主要研究方向1、经济地理与区域创新2、城市地理与城市经济3、世界地理与地缘政治4、政治地理与行政区划5、文化地理与地方发展6、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四、课程设置(一)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
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和研究方法类等公共选修课程。
学位基础课为本专业的学位必修课程。
学位专业课包括面向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结合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考核方式包括考试和考查。
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考查成绩按等级制计分。
本专业应修总学分至少为30 分,且分项学分不低于以下要求,方可进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1)学位公共课的政治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医科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公共外国语(4学分);《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自主学习,网上考核,不计算学分。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要求(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熟练掌握GIS和RS应用、城乡规划与设计、土地评价与规划等专业技能,能在政府决策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并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具备雄厚的数理基础和系统的地理学理论知识,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的理论与前沿发展、应用前景;2.掌握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和应用技术,熟悉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的常规和最新软件的应用,能够熟练运用地理学定量研究方法;3.了解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与规划范畴与工作内容,熟练掌握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相关的3S技术、制图相关软件及地理学计量方法,掌握不同环境与尺度下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了解城乡规划等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和规范;4.接受良好的基础和专业英语的基本训练,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具备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基本素质与能力;5. 熟知野外调查、资料查询、文献检索等信息寻获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操作、分析、归纳和整理,掌握科研项目建议书及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技能,具备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二、学分要求及分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读学分分布表毕业总学分:151分;副修:35分;双学位:60分。
三、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按计划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专业基本信息:(一)主干学科:地理学、规划类(二)专业代码:070503(三)专业定位:应用型(四)专业主干课程:本专业必修课程突出专业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选修课程主要体现专业特色(城乡规划和国土资源与规划)。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专业代码:070503专业名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专业技能的培训,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并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前沿发展、应用前景,了解相近专业如城市规划、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了解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国家政策和法规,了解城乡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2. 掌握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技术,具有较熟练的遥感、遥测和GIS技术的操作能力,掌握资料调查与收集、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归纳、整理相关数据和撰写论文的能力;3. 掌握高等数学基本知识与应用技术,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到规定的等级;4.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协同攻关能力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5.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学制与学位授予学制:四年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五、主干学科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六、专业核心课程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导论,区域分析与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
人文地理学专业培养方案-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人文地理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 070502)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学、科研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具有坚实的人文地理学科理论基础,掌握人文地理学科研究方法;具有严谨的学风以及较强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4、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独立的学术人格。
二、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半至三年。
课程学习为一年至一年半;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一年半至两年。
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有关要求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
硕士生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三、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将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和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和更新。
目前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明确导师。
每一位研究生必须拥有明确的导师,采取主、辅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作用。
2.自学为主,听课学习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等学习方式。
研究生学习的自学为主,充分调动研究生本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采取系统的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多种方式,注重本学科发展的最终成果的了解和掌握。
3.加强能力培养硕士生的教育必须注重和加强其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每个研究生至少要参加一门相关专业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实践。
4.因材施教导师对硕士生培养要充分考虑不同本科背景,因材施教。
5.严格考核制度在导师确定、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开题等方面都必须严格进行,制订行之有效的制度,切实执行,确保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陕师大人文地理学博士培养方案
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生培养,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以下品质: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有献身于科学的事业心、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人文地理学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在人文地理学学术研究中做出有理论或实践意义的创造性研究成果。
4. 能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外文资料,能撰写专业文章。
5. 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 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2. 城市产业与城市社会3. 城市交通与区域发展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建立以导师为主导的指导小组,鼓励组建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的导师团队。
培养过程以提高和锻炼科研能力和素质为主,强调研究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创造性研究的能力,培养其严谨的学风。
专业课程学习可结合其专业特点、研究方向及培养目标,采取形式多样、易于激发兴趣和创新的灵活高效的授课方式。
要求完成本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和最低学分要求。
脱产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在职生的学习年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原则上累计在校年限不超过6年。
论文选题、研究及撰写计划、开题报告等应在第三学期之前(含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经导师小组审查通过后即可正式进入论文研究及撰写阶段。
四、培养计划及考核方式培养计划:在此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指导教师所带领的导师组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研究方向,制定适合各个学生培养和成长的具体学习、研究和工作计划,对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研究等工作制定细致的规定和说明。
培养计划原则上需在学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完成,并经导师组和培养单位审核通过后报研究生院备案并实施。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采取笔试、口试和开卷、闭卷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主要有课堂考试、课程论文、科研报告、课堂笔试与课程论文结合、课堂笔试与科研报告结合等多种形式。
人文地理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人文地理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人文地理学专业是一门关于人类活动与地域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其研究范畴主要包括城市发展与规划、区域发展与治理、文化地理与人文遗产、城市与乡村社会等方面。
为了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研究能力的人文地理学专业学术型硕士,制定以下培养方案。
1.基础课程能力培养第一学年的课程主要注重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人文地理学理论、空间分析与测量等方面的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2.专业核心课程研究第二学年的课程主要注重人文地理学的专业核心领域,包括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方面的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各个领域,并培养学生对于相关领域问题的研究兴趣和能力。
3.研究方法与实践培养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课程中,将安排一些研究方法和实践的课程,包括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实地调查与实践、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独立进行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的能力。
4.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第二学年的课程将安排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课程,学生将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并进行系统的文献查阅、数据收集和分析,最终完成一篇学术论文。
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培养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并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方法。
5.学术交流与实践学习学生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将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和实践学习项目。
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报告会、学术研讨会、学术沙龙等,通过与其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
实践学习项目包括地方政府、城市规划机构、地理研究所等单位的实践实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应用学术知识的能力。
6.学术导师指导学术导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学生在选择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计划、进行论文写作等方面都需要与导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
导师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并提供宝贵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人文地理学专业(57)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人文地理学专业(57)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层次的从事人文地理学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祖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2.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人文地理学国内外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人文地理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的能力。
3.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区域与旅游可持续发展三、学习年限与学分1.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
硕士学位课程学习计划1.5年;科研与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为1.5年。
个别成绩优秀,符合国家规定标准者,经申请批准可以2年毕业。
2.总学分34-38学分。
3.在学生修满学分之后,进行中期分流考核,通过者,可作学位论文;否则作结业处理。
四、课程设置(二)指定选修课程(按研究方向设置)(三)任意选修课程五、教学实践拟在第二学年安排硕士生对本、专科生有关人文地理性质的课程进行四周的讲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提高教学能力。
与此同时,规定硕士生必须经常选择教学经验丰富、讲授艺术性强的教师随堂听课,改进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水平的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师。
教学实践合格者计2学分。
六、调查研究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探索人地关系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因此,必须以人地关系的广泛调查为基础,包括调查提纲的编制和内容的确定,地区和点线的选择,资料分析和信息的储存与处理,调查报告的撰写等。
按课程需要可进行实验性调查,按科研和论文需要可进行研究性调查,或二者结合进行。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1、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2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
其中至少有2篇论文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
2、本专业硕士生至迟应在第4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3)一、培养目标(一)总体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从事城乡规划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规格1.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养成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艰苦求实、善于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2.专业技能素质:本专业要求了解地理学、经济学、管理科学以及规划类学科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系统地掌握经济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掌握遥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熟悉计算机、数学模型方法、地图和制图、遥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了解我国资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以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前沿问题、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具有课题方案设计、资料调查收集、归纳分析、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3.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处理公共关系和人际沟通的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科研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4.身心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二、培养途径与手段(一)培养途径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
本专业在大学一、二年级,注重城乡、国土资源、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以及园林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按照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在三、四年级加强专业应用技术的培养,以增强本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整体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丰富专业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 070502)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学、科研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具有坚实的人文地理学科理论基础,掌握人文地理学科研究方法;具有严谨的学风以及较强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
4、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独立的学术人格。
二、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半至三年。
课程学习为一年至一年半;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一年半至两年。
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有关要求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
硕士生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三、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将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和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和更新。
目前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明确导师。
每一位研究生必须拥有明确的导师,采取主、辅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作用。
2.自学为主,听课学习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等学习方式。
研究生学习的自学为主,充分调动研究生本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采取系统的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多种方式,注重本学科发展的最终成果的了解和掌握。
3.加强能力培养硕士生的教育必须注重和加强其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每个研究生至少要参加一门相关专业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实践。
4.因材施教导师对硕士生培养要充分考虑不同本科背景,因材施教。
5.严格考核制度在导师确定、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开题等方面都必须严格进行,制订行之有效的制度,切实执行,确保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五、课程设置、学分要求与课程考核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课程设置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实用性和前沿性。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两大类,其中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4门,8学分)、专业基础课(3门,9学分)、专业核心课(3门,9学分);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不少于3门,6学分)。
对于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专业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不少于2门,不计学分)。
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6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6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
2、课程考核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各门课程,都要进行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取得学分。
课程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学位课程75分以上为合格,非学位课程60分以上为合格。
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
无论采取哪一种考核方式,都要注重对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注重引导和促进硕士研究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提倡以要求学生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加强过程考核,以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课程考核。
六、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两部分。
1、学术活动(1学分)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和聆听有关学术报告5次以上,主讲学术报告2次以上,并有相关摘要或笔记。
2、实践活动(1学分)本专业研究生实践活动包括科研实践与社会实践。
科研实践的形式包括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完成自主申报科研课题及参与人才培养基地和学科研究基地研究项目等;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技术推广、咨询、科技开发、专业实习及公益劳动等。
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导师依据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
七、科研能力培养硕士生在校期间,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进入相关课题研究,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并促进专业学习。
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以江西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至少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
八、学位论文1、论文开题报告硕士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攻方向及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技术路线,认真做好选题和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报告一般为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
2、论文进展报告和中期检查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学位点应定期组织论文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在第五学期结束前完成。
3、论文评阅与答辩人文地理学硕士生学位论文经导师认可后全部盲审。
盲审通过的论文送专家评阅和答辩,答辩委员会人数为5-7人,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外聘专家担任。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表决,授予硕士学位。
附件一:人文地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空间规划附件二人文地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032002课程名称:现代自然地理学英文译名:Modern Geograph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3学时:54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贾玉连副教授;胡启武副教授教学内容及要求:1)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着重阐述学科前沿和国际热点,介绍综合自然地理和部门自然地理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和研究途径,如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生产潜力、岩石学、地理模型与建模等;2)实践应用:结合中国东南部自然区域特点,阐明环境演化、地域分异、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区域发展等问题,以“自然存在—人地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探讨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3)讲述以双语方式,培养学生用英语描述自然地理现象的习惯,培养学生应用外语的能力。
吸收国内外自然地理学经典教材和更新教材的优点,在本科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突出各地理要素研究的最新成就、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基本规律、地理系统模型等内容,刻意求新而不求全,并以“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掌握当代自然地理学研究特点、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教材及参考书目:1.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 等著. 现代自然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2. A.N.斯特拉勒, A.H.斯特拉勒. 现代自然地理学(中译本).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3. 胡兆量, 等. 地理环境概述.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4. 牛文元. 自然地理新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5. 王铮, 等著, 理论地理学概论. 科学出版社, 2000.6. Michael J. P. Fundamentals of Physical Geography. Okanagan University College.(e-book), 2002.7. Strahler. A.N, Strahler. A.H. Elements of Physical Geography (Fourth Edition). New York: JohnWiley &Sons Inc., 19898. Strahler. A.N, Strahler. A.H. Physical Geograph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7.9. 陈述彭, 主编. 地球系统科学-中国进展、世界展望.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0. 任美锷, 主编. 中国自然地理纲要.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11. 王建, 主编. 现代自然地理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课程编号:0032003课程名称:现代人文地理学英文译名:Modern Human Geograph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3学时:54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马定国教授;郑林教授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为学术系列讲座课程。
课程追踪人文地理学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国内外人文地理学发展动态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地理问题,广泛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采取专题讲座形式,介绍人文地理学发展动态、理论研究进展、应用研究成果和学科发展的热点问题等。
课程近期涉及的主要领域有:城镇体系与城市化、人口与就业、现代旅游、文化地理、人地系统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等。
1.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动态和前言研究领域。
2.深刻认识人文地理学在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成绩3.提高运用人文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开展人文地理学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1.外文杂志(1)Urban Studies(2)Regional Science(3)Economic Geograph(4)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有关中文期刊地理学报、地理学进展、地理研究、地理科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课程编号:0032004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英文译名: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Application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3学时:54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赖格英教授、赵安教授教学内容及要求:《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课程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地理信息系统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GIS 的应用技能为主要学习目标的一门课程,课程将结合GIS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强调学生运用GIS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基本操作,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建立以GIS为核心的空间思维分析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利用GIS分析和解决地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空间数据的内容与特征、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的处理与编辑、Geodatabase构建、GIS查询与空间分析、空间统计与空间插值、空间叠置分析与地图的代数运算、空间数据可视化、专题地图的制作、基于VBA的二次开发等。
通过地形分析、流域分析、路径分析、资源配置分析、缓冲区分析、适宜性分析和选址等典型案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基本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Mapinfor、ArcGIS等主要GIS软件的操作,以及运用这些软件进行空间数据处理、地理空间分析与地学计算、空间建模和制图的基本技能。
教材及参考书目:1、吴静:《ArcGIS 9.3 Desktop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罗年学,等:《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实践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3、宋小冬,钮心毅:《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附光盘)/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课程编号:0032030课程名称: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学分:3学时:54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郑林教授教学内容及要求:综述国内外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的进展和主要理论成就,通过对国地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大都市区规划、概念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等各种不同类型规划的介绍和剖析,深入了解区域规划原则、目标、方法、程序等环节,探讨区域发展战略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发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