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放射治疗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概述及影像学特点、诊治流程(最新)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概述及影像学特点、诊治流程(最新)

弥漫浸润性淋巴瘤主要应与病毒性脑炎区别 鉴别要点包括:
①病毒性脑炎呈弥漫性分布时,常有灰质受累较严重或以脑回侵犯为主的表现,T1WI呈 弥漫性脑回样高信号是其特征,而淋巴瘤不会表现为脑回样高信号;
②淋巴瘤在CT平扫时多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而病毒性脑炎呈低密度; ③淋巴瘤增强扫描时显著均质强化,而病毒性脑炎一般不强化,或病灶周围.仅有轻度
线状强状。
累及胼胝体而侵犯双侧半球的原发淋巴瘤需要与胶质母细胞瘤区别 鉴别要点包括:
①原发淋巴瘤CT密度和MR信号较均匀,而胶质母细胞瘤CT密度和MR信号不均匀; ②原发淋巴瘤通常呈均质显著强化,而胶质母细胞瘤通常呈不均质、不规则环形强化; ③氢质子波谱检查,肿瘤实质部分出现明显的Lip波提示可能为淋巴瘤; ④胶质母细胞瘤在磁敏感加权成像时可见明显的磁敏信号,而淋巴瘤无。
临床表现与其他颅内肿瘤类似,头痛、恶心、呕吐、颅压增等,无特征性。病程较短, 如不治疗,多在症状发生后3-5个月内死亡。由于恶性淋巴瘤对放、化疗敏感,及时放射 治疗能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但手术治疗不能改善该病预后,故早期正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也因此影像诊断非常重要。
影像学特点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多起自血管周围间隙内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因为脑内靠近脑表面 及脑室旁血管周围间隙较明显,故肿瘤常发生在近中线深部脑组织,其一侧常与脑室室管 膜相连,或肿瘤靠近脑表面,也容易累及胼胝体而侵犯对侧半球。肿瘤内一般无钙化。
均质强化的脑原发淋巴瘤,有时需要与结核瘤鉴别 氢质子波谱对两者的鉴别有重要意义。结核瘤和淋巴瘤均可在0.9-1.6ppm处出现明
显的Lip波,但结核瘤脑正常代谢物质明显降低或缺乏,包括NAA波、Cr波、Cho波和 MI波,而淋巴瘤表现为Cho波升高。

肿瘤放射治疗

肿瘤放射治疗

肿瘤放射治疗的目的:一、根治性放射治疗;二、姑息性放射治疗;三、综合治疗。

姑息性放疗分高度姑息和低度姑息两种。

前者是为了延长生命,经治疗后可能带瘤存活多年甚至正常工作。

后者主要是为了减轻痛苦,往往达不到延长生命的目的,用于消除或缓解压迫症状(如上腔静脉压迫症、脊髓压迫等)、梗阻(如食管癌)、出血(如宫颈癌出血)、骨转移性疼痛以及脑转移的定位症状等。

术前放疗:因此需掌握放疗与手术的间隔时间,一般以2---4周为宜。

辐射剂量以根治量的2/3左右(约40 ~50 Gy/ 4 ~5周)为好。

放射线的基本特性:一、物理效应:(一)穿透作用;(二)荧光作用;(三)电离作用;二、化学效应:(一)感光作用;(二)脱水作用;三、生物效应。

放射诊断学主要利用放射线的穿透性和使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及使胶片感光的特性,而肿瘤放疗则主要利用放射线的穿透性和使生物细胞电离的特性。

X线是由特征辐射(作用于内层电子)和韧致辐射(作用于原子核)产生的。

光电效应:光子与被照射物质原子的内层电子相遇,并把能量全部传递给该电子,电子从轨道上飞出,外层电子向内补充,产生特征辐射。

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飞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而该原子本身变为正离子。

康普顿效应:光子将其部分能量转移给外层电子,电子被击出,击出的电子称反冲电子或康普顿电子,光子本身以其残余能量向另一个方向运动。

这种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

电子对效应:当光子能量>1.02MeV,在其通过原子核附近是,收到原子核电场影响,突然消失而变成一个负电子和一个正电子组成的电子对。

这种现象称为电子对效应。

一般认为电离辐射对细胞杀伤的基本机制是破坏DNA,而细胞膜和微管等其他损伤是放射细胞毒作用的辅助机制。

(一)直接作用;(二)间接作用。

.低能时(单能50 kV以下——相当于X线管电压峰值150 keV)以光电效应为主,在单能10 kV时,骨吸收比肌肉吸收多6倍能量。

光子能量升高时,逐渐出现康普顿效应,在单能达60~90 kV(即管电压180 ~300 keV)时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同等重要。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及护理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及护理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及护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指发生在脑部和脊髓的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

其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同时还需要进行细致的护理以保证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方法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治疗方法:1.手术切除:对于有条件的患者,手术切除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最主要的方法之一、手术的目标是完全切除肿瘤,可能需要进行开颅手术或胼胝体剪灭术等操作。

手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放疗:放疗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可以用于术后辅助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和复发的肿瘤。

放疗通过破坏肿瘤细胞的DNA结构来抑制肿瘤生长。

放疗期间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评估放射反应的严重性,并辅助进行饮食和生活护理。

3.化疗:化疗是通过给予化学药物来杀死肿瘤细胞的治疗方式。

通常化疗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包括半定量设计的化疗组合治疗和目标化治疗。

化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肿瘤标志物,避免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4.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和需要,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如镇痛、止吐、抗癫痫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减轻患者的不适,提高其生活质量。

护理措施:1.定期观察病情:护士应每天进行病情观察,包括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瞳孔对光反应、运动功能等。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营养支持:脑部肿瘤的患者常常会出现食欲不振和吞咽困难等情况,影响营养摄入。

护士应监测患者的体重、血常规和血蛋白水平,并根据情况提供高蛋白、高热量、易于消化的饮食。

3.皮肤护理:部分患者接受放疗后会出现皮肤反应,如红肿、瘙痒和糜烂等。

护士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皮肤状况,及时进行皮肤护理,如清洁、保湿和使用护肤品。

4.精神疏导: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和情绪波动等问题。

护士应通过心理疏导和倾听患者的需求,帮助患者减轻负担,提高其生活质量。

5.安全保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常常会出现运动障碍和平衡问题,容易发生跌倒和受伤。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PPT课件

五、放 射 治 疗
.
21
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为主;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和不加重神经功能损伤的前提下,力争行肿瘤全 切除.良性肿瘤切除彻底可不放疗,
2.立体定向外照射:对深部肿瘤或重要
功能区的肿瘤,若手术难度和危险性都较大或患 者年老体弱不适宜手术或拒绝手术者,若为边缘 较清晰的实体瘤,肿瘤直径在3cm以内,距离视 交叉等重要组织多5mm的垂体微、小腺瘤等,可 行立体定向外照射治疗。
5.放射核素植入治疗:对颅咽管瘤等囊性病变 者可行立体定向放射性核宗囊内永久性植入治疗。
.
23
五、放射治疗
肿瘤的放射敏感性
(1)高度敏感性肿瘤:生殖细胞肿瘤一经诊断应 首选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髓母细胞瘤、透明膈
神经细胞瘤、何杰金淋巴瘤或非何杰金淋巴瘤v均 有治愈可能。
(2)中度敏感性肿瘤:室管膜瘤、颅咽管瘤、胶 质母细胞瘤、垂体嗜酸细胞腺瘤和垂体嗜碱
③术后复发者应争取再次手术,术后作补 充放疗。
.
25
五、放射治疗
2.放疗禁忌证: ①已行大野足量放疗后的一些敏感度差的
1.雪旺细胞瘤(神经鞘瘤) 2.神经纤维疡
3恶性周围神经鞘膜肿瘤
三、脑膜的肿瘤
1.脑膜皮细胞的肿瘤2.间充质性非脑膜 皮性肿瘤3.原发性黑色素细胞的病变 4.未定来源的肿瘤
四、造血组织肿瘤
五、生殖细胞肿瘤等
.
5
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1.星形细胞痈
(1)星形细胞瘤:①纤维型;⑦原浆型;③
胖细胞型;④混合型。
1.颅高压增高的症状与体征 2.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和体征
.
13
三、临床表现
1.颅高压增高的症状及体征
⑴ “颅高压增高三联症”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

➢ 信号
T1WI T2WI T2WI-FLAIR
低信号 高信号 低信号
aa
ba
ca
脊髓空洞
二、脊髓疾病
(五)椎管内血管畸形
X线:DSA检查能显示脊髓AVM供血动脉的起源、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走向
CT:增强检查病变血管呈迂曲条状、团块状强化,CTA检查可显示AVM全貌
MRI
➢ 普通检查: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 增强检查:点状、斑片状或弥漫脑回状强化,也可无强化
病毒性脑炎
一、颅脑疾病
(五)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
CT
➢ 平扫:多灶性低或等密度区,多无占位效应 ➢ 增强检查:活动期病灶有强化,慢性期则无强化
MRI:症状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是其主要特点
脑脓肿
结核性脑膜脑炎
CT
➢ 结核性脑膜炎:脑池内高密度渗出,可钙化;增强扫描后脑膜线样或结节状强化 ➢ 脑结核球和结核性脑脓肿:平扫为等或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MRI
➢ 结核性脑膜炎:脑底池结构不清,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增强同CT ➢ 脑结核球和结核性脑脓肿: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增强同CT
脑脓肿
CT
➢ 急性炎症期 平扫:大片状密度,边缘模糊 增强检查:无强化或不规则斑点状、脑回样强化
➢ 化脓坏死期 平扫:低密度区内出现更低密度坏死灶 增强检查:轻度不均匀性强化
➢ 脓肿形成期 平扫:等密度环,内为低密度并可有气泡影 增强检查:脓肿壁环形强化,完整、光滑、均匀
脑脓肿
MRI
脑脓肿
➢ 急性炎症期 平扫:稍低T1信号,稍高T2信号,边缘模糊 增强检查:无强化或斑点状强化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诊治进展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诊治进展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指原发于脑、脊髓、眼或软脑膜的淋巴瘤,病理特征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相似,PCNSL大多数为B细胞起源;临床PCNSL病灶以脑室附近较多见,好发于50——70岁者,PCNSL占脑肿瘤的3%, 95%以上为DLBCL,T细胞起源的及其他类型的PCNSL发生率极低仅见个案报道;WHO(2008)肿瘤分类已经将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DLBCL归类为一个特殊实体瘤。

PCNSL患者主要表现为精神状态的改变、颅内压增{如头痛、恶心呕吐及视乳头水肿以及局部压迫症状,包括癫痫、记忆力减退、行走不稳、视野障碍、言语模糊以及轻度偏瘫。

除了脑部受累,还有10%——20%患者有眼部受累,表现为视物模糊或者诉有“漂浮物”。

一、PCNSL诊断1、颅脑影像学检查颅脑影像学检查对于PCNSL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PCNSL的MRI特征是在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低、等或{信号,单个或多个同质病变,较局限,边缘不规则,90%病变周围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增强后肿瘤明显均匀一致增强是本病的特点。

60%——70%的患者肿瘤为单发病灶,80%——90%的病灶位于小脑幕上。

在免疫缺陷患者,可见多发病灶呈环状强化。

免疫缺陷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免疫功能正常患者有所不同,前者为多发病灶且几乎均伴有多系统损害。

PCNSL为乏血管肿瘤,故灌注加权成像(PWI)特征性的表现为肿瘤对比增强明显而血流灌注量不明显增加,但通透性明显增加;DWI呈{信号影,ADC 为等信号或低信号。

PCNSL的影像学检查具有一定特点,但影像学检查有其局限性,尤其不典型病例难以与其他颅内肿瘤及疾病相鉴别,对于影像学提示PCNSL患者,尚需立体定向活检等检查进行确诊。

2、立体定向活检立体定向活检是明确诊断最有效的方法,有报道活检的敏感性在90%以上,该方法是确诊PCNSL的主要手段,但活检时可导致出血甚至更严重并发症,尤其是脑干周围病灶更应特别注意。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放射治疗课件PPT104页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放射治疗课件PPT104页
第37页,共104页。
少枝胶质瘤
• 放疗计划 低度恶性:肿瘤边缘外放2-2.5cm=PTV 54Gy/30f/5w, 1.8-2Gy/f. 恶性/混合恶性:肿瘤边缘外2.5-3cm=PTV 59.4-60Gy/30f/6w, 1.8~2Gy/f.
第38页,共104页。
少枝胶质瘤
• 预后:根据St.Anne-Mato system
病理
I~ II III~IV 混合型低 度恶性~
中位生存率 5年生存率 10年生存 率
9.8年
73%
49%
4.6年
45%
26%
7年
63%
33%
第39页,共104页。
脑干肿瘤
• 病理特点:局限型、 外生型—毛细胞性 颈髓型 — 星形细胞瘤 、神经节细胞性 神经胶质瘤 弥漫浸润型—恶性度高,病程短
• 治疗:局限型、囊肿形、 外生型、颈髓型 首选手术;部分局限型、弥漫浸润型难以 手术
• 诊断 CT/MRI:占位、水肿、坏死、出血、囊变、 边界不规则、
第28页,共104页。
恶性胶质瘤
• 治疗 1 手术:提供病理诊断、尽可能切除缓 解颅压、切除体积与生存时间成正比 2 立体定向活检术:难以手术 部位深在 明确复发/坏死 影像疑为进展 3 放射治疗 术后放疗 单纯放疗 挽救 放疗
第29页,共104页。
第40页,共104页。
脑干肿瘤
• 放疗:外放、SRS、组织间植人放射源 术后放疗:恶性、恶性倾向、未切净 术后复发(外生形)不能二次手术的可提 供放疗 弥漫型 活检必要 放疗为主 靶区设定:外放1cm,Dt50Gy
• 预后 弥漫型疗后70%改善 ,少于10%的患者生存超过2年
第41页,共104页。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及护理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及护理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及护理一、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对于可切除的肿瘤,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手术的目的是完全摘除肿瘤,并确保最小的神经组织损伤。

如对一些难以切除的肿瘤,可采用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指导手术,帮助确定肿瘤类型。

2.放疗治疗:对于大脑或脊髓肿瘤,放射治疗可用来杀灭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残留或复发的细胞,以及降低术后复发的风险。

3.化疗治疗:化学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或口服途径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杀死体内的肿瘤细胞。

化疗常与手术或放疗联合使用,以减小肿瘤的大小,防止扩散和复发。

4.对症治疗:依据病情和患者的特点,可以同时应用镇痛药、抗癫痫药、抗恶心药等对症治疗,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二、术后护理:1.监测生命体征: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体温和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2.早期预防并发症:鼓励患者适当活动,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给予足够的液体和纤维素,预防便秘;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营养与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需要,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计划,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并避免不正常的体重损失。

4.神经功能评估:术后定期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包括运动、感觉、语言、视力、听力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出现的异常。

三、术后康复及护理:1.物理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展相应的物理治疗,包括肌肉锻炼、平衡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2.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开展言语治疗、认知训练等,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减轻精神压力。

3.心理护理:与家属和患者进行心理沟通,积极鼓励和支持患者,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减轻其精神负担。

4.生活护理: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合理安排休息和运动,注意防止感染和轻微外伤,帮助患者逐渐回归正常的生活。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中级388)专业知识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2025年复习试题及答案指导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中级388)专业知识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2025年复习试题及答案指导

2025年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肿瘤放射治疗技术(中级388)专业知识复习试题及答案指导一、A1型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肿瘤放射治疗技术中,下列哪项不是放射源?A、钴-60B、铯-137C、氩-133D、钴-57答案:D解析:钴-57不是用于肿瘤放射治疗的放射源。

钴-60、铯-137和氩-133都是常用的放射源,用于产生γ射线进行放射治疗。

钴-57主要用于核反应堆和工业探伤。

2、在放射治疗计划设计中,以下哪个参数是用来描述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剂量分布差异的?A、剂量均匀度B、剂量适形度C、剂量梯度D、剂量分布答案:B解析:剂量适形度是用来描述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剂量分布差异的参数。

剂量适形度是指放射治疗计划中,高剂量区与靶区形状的吻合程度。

剂量均匀度是指靶区内剂量分布的均匀性。

剂量梯度是指靶区内外剂量变化的陡峭程度。

剂量分布是指放射治疗区域内各点的剂量分布情况。

3、在肿瘤放射治疗中,下列哪种射线由于其物理特性常用于深部肿瘤的治疗?A. α射线B. β射线C. γ射线D. X射线E. 质子束答案:E. 质子束解析:在放射治疗中,质子束因其布拉格峰特性能够集中能量沉积于肿瘤处,减少对周围健康组织的影响,因此特别适用于深部肿瘤的治疗。

而γ射线和X射线虽然也能达到一定深度,但是它们的能量沉积较为均匀,不像质子束那样可以精准控制能量释放的位置。

4、关于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在放射治疗计划中的作用,以下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A. 它显示了肿瘤的体积大小。

B. 它表明了肿瘤的位置与器官的关系。

C. 它用于评估某一特定剂量水平下接受该剂量的靶区或正常器官的体积比例。

D. 它用于确定放疗设备的机械精度。

E. 它反映了放疗过程中使用的射线种类。

答案:C. 它用于评估某一特定剂量水平下接受该剂量的靶区或正常器官的体积比例。

解析: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是一种图形化工具,用于表示接受特定剂量范围照射的靶区或正常器官的体积分布情况。

脑和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健康宣教

脑和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健康宣教

恶性肿瘤的治疗 和康复
3
治疗方案的选择
1 手术治疗:切除肿瘤,减轻症状 2 放射治疗:利用放射线杀死肿瘤细胞 3 化学治疗:使用药物杀死肿瘤细胞 4 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基因突变进行治疗 5 免疫治疗:利用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 6 综合治疗:根据病情和患者情况,选择多种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康复期的注意事项
脑和中枢神经 系统恶性肿瘤 的健康宣教
x
目录
01. 恶性肿瘤的基本知识 02. 恶性肿瘤的预防措施 03. 恶性肿瘤的治疗和康复
恶性肿瘤的基本 知识
1
恶性肿瘤的定义
恶性肿瘤是一 种细胞异常增 殖的疾病,通 常表现为肿瘤。
恶性肿瘤细胞 具有侵袭性, 可以扩散到其 他组织和器官。
恶性肿瘤可以 分为多种类型, 如肺癌、乳腺 癌、肝癌等。
血液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
治疗原则:根据肿瘤类型、分期、 患者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
疗方案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放疗、化 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治疗效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可以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
质量
恶性肿瘤的预防 措施
2
健康的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保持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
01
果,少吃高脂肪、高糖的食物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02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适量运动:坚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
03
跑步、游泳等,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减少对健康的危 04 害,降低患恶性肿瘤的风险
定期体检
01
定期体检的重要性:及时发现疾病, 02
体检项目:包括但不限于血液检查、
尽早治疗
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
03

最新: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要点(全文)

最新: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要点(全文)

最新: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要点(全文)前言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CNS GCTs)是儿童及青少年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儿童原发性神经系统肿瘤的8.1%(中国)~15.3%(日本),好发于3~15岁,常发生于松果体区、鞍上区或丘脑基底节区、少数可发生在三脑室、脑干、胼胝体等中线部位。

生殖细胞肿瘤(GCTs)包括生殖细胞瘤(germinoma)和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NGGCT)两大类。

NG‐GCT包括胚胎癌、卵黄囊瘤、绒毛膜细胞癌、畸胎瘤(成熟型和未成熟型)和畸胎瘤伴恶性转化和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

其中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生殖细胞肿瘤成分构成的肿瘤称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

在生殖细胞肿瘤中,除成熟型畸胎瘤属良性外,其余均为恶性肿瘤。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中以生殖细胞瘤最多见,占半数以上。

目前国际上治疗CNS GCTs均采用放疗、化疗和手术等整合治疗手段。

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发病率第二节病理1 颅内GCTs的WHO 2021分类表2 生殖细胞瘤2.1 大体所见生殖细胞瘤约占iGCTs的2/3,色灰红,大多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脑组织边界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肿瘤第一章概述不清,质软而脆,结节状,肿瘤组织易于脱落,也有肿瘤呈胶冻状,瘤内可出血、坏死和囊性变。

2.2 镜下观察2.3 免疫组化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在大多数生殖细胞瘤的细胞膜和细胞浆中存在(70%~100%)。

半数生殖细胞瘤对人绒毛促性腺激素(HCG)表达阳性。

OCT4可在生殖细胞瘤细胞核中表达阳性。

3 畸胎瘤与未成熟畸胎瘤畸胎瘤由2种或3种胚层分化而成,这些组织虽同时存在,但排列无序,外观上不像正常可辨的组织器官。

3.1 大体所见3.2 镜下观察3.3 免疫组化畸胎瘤结构复杂,免疫组化也呈多样性。

4 卵黄囊瘤4.1 大体所见4.2 镜下观察4.3 免疫组化部分卵黄囊瘤对PLAP呈阳性表达,多数内胚窦瘤对AFP,Keratin呈阳性表达。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Ⅰ急性放射损伤
⒈ 颅内肿瘤或头面部肿瘤照射体积内包含有部分脑 组织时,应用常规放疗的时间-剂量分次方案,出 现的急性放射损伤一般比较轻微;头部X刀大剂量 照射1次就能产生明显的急性放射损伤症状。
⒉ 在接受与几种细胞毒性药物化疗或续贯进行的全 脑或次全脑照射期间,常发生急性放射反应。这些 药物有:顺铂、阿糖孢苷、氨甲蝶呤、干扰素、白 介素-2等;
中枢神经系统构成
脊髓:31节 颈髓 8 胸髓12 腰髓5 骶髓5尾 髓1
脊髓节段与椎骨序数关系:颈,胸上段+1 ; 胸中段+2;胸下段+3;腰髓位于10-12胸椎 水平;骶髓位于12胸椎-1腰椎水平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
2007年第四版《WHO中枢神经 系统肿瘤分类》蓝皮书是世界 各国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进行 诊断和分类的重要依据(I级证 据)
颞叶

外侧沟
脑干 brain stem
脑干由下至上分为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 脑干背面与小脑之间形成第四脑室 有10对脑神经与脑干相连,其中延髓4对,脑
桥4对,中脑2对。
小脑 cerebellum
位置与外形
小脑蚓 小脑半球
中间部 外侧部
十二对脑神经
Ⅰ 嗅神经 Ⅱ 视神经
一嗅二视三动眼
5、运动语言中枢—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运动性 失语(能发声,但不能组成语言)。
6、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失写症(不能书写、 绘画等精细动作)。
7、旁中央小叶—后部接受对侧足、趾的感觉,前 部支配膀胱、肛门括约肌运动、对侧小腿以下的骨 骼肌运动。
8、内脏皮质区—定位不集中,主要分布于额叶的 扣带回前部、眶回后部、颞叶前部、海马及海马钩 回、岛叶。易出现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及血压、 呼吸、心率的变化)

中枢神经肿瘤放射治疗知情同意书

中枢神经肿瘤放射治疗知情同意书

资阳市人民医院中枢神经肿瘤放射治疗知情同意书科室床号住院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入院时间临床诊断根据患者目前的病情,有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的指征,需要进行放疗,未见放疗禁忌症。

放疗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但同时存在严重的毒副作用,并且患者个体的特殊体质等因素,可能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发生一些并发症或其他风险,造成患者身体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者可能致患者死亡。

为使患者及家属充分知情并自愿选择,现将有关放疗相关并发症、后遗症及其他风险告知如下:1、全身反应:乏力、发热、困倦、嗜睡等;2、胃肠道反应,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肠炎等;3、骨髓抑制,包括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水平下降等;4、放射区域皮肤损伤:如干湿性放射性皮炎、放射后皮肤色素沉着、皮肤溃疡、皮肤及皮下软组织纤维化等;5、相关放射区域组织、器官损伤:●放射中病情恶化,如脑水肿或肿瘤进展、感染、糖尿病等;●恶心、呕吐、颅内高压及脑疝形成,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心跳停止;●脱发;●放射性皮炎;●放射性中耳炎或外耳炎;●放射性亚急性毒性反应,一般发生在放疗后6—12周,可能出现嗜睡或神经系统症状恶化等;●放射性脑坏死:致脑水肿、头痛、吞咽、肢体功能障碍、截瘫、失语、神经精神症状、昏迷、癫痫等;●视神经炎:视力下降、失明等;●垂体功能低下;●放射性脑病如脑白质病、认识、识别能力障碍。

6、肿瘤可能不受控制、复发或转移;7、放疗诱发第二肿瘤;8、患者如果属于再次放疗,以上各放疗相关并发症和其他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将明显增加;9、现有医学科学条件下,发生其它不可预料或无法防范的不良后果;10、其它需要提请患者及家属知情的特殊情况:(以下空白处无内容时须画斜线表示)以上文本由医院提供,医师已经详细告知上述内容,我同意使用该文本。

我已知晓了以上内容,对医师详细告知的各种风险完全知情。

经慎重考虑,我(同意/不同意)进行放疗。

(下画线处的内容须患者或委托代理人亲自填写)我明白在本次治疗中,可能会发生预想不到的情况,需要其他附加操作或变更治疗方案,我授权医师在遇到紧急情况或遇到预料之外的情况时,为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实施必要的救治措施,按照医疗常规进行处置,并保证承担全部所需费用。

2021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概述

2021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概述

2021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概述2021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概述引言: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指发生在大脑、脑干及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肿瘤。

它们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与遗传、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最新的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标准,我们将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及其相关特征进行概述。

一、胶质瘤:胶质瘤是发生在脑组织中的最常见的肿瘤类型。

根据细胞来源和病理特征的不同,胶质瘤被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星形细胞病变、原发星形胶质瘤、间变星形胶质瘤以及弥漫性星形胶质瘤。

胶质瘤可以根据其不同的遗传改变进一步细分为亚型,如IDH基因突变、1p/19q编码区突变和TP53基因突变等。

二、脑膜瘤: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的肿瘤,通常是良性的。

根据病理分型,脑膜瘤可分为脊膜腺瘤、富细胞腺瘤、纤维脂肪瘤、透明细胞腺瘤等。

然而,由于其可侵犯周围组织和压迫大脑,脑膜瘤也可能对患者造成危害。

三、胚胎性肿瘤:胚胎性肿瘤是指起源于幼稚组织的肿瘤。

这类肿瘤通常发生在年幼的患者身上。

最常见的胚胎性肿瘤有毛细胞瘤、颅咽管瘤和神经胚粒瘤等。

这些肿瘤的治疗方式常常需要结合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

四、胶质胚胎混合瘤:胶质胚胎混合瘤是指同时包含神经胚粒瘤和胶质瘤成分的肿瘤。

此类肿瘤也多见于年幼患者,需要综合治疗方案。

五、神经元肿瘤:神经元肿瘤是指起源于神经元的肿瘤,包括脑神经鞘瘤、神经母细胞瘤和神经节细胞瘤等。

这些肿瘤通常具有侵袭性,对患者生命带来极大威胁。

六、胶质脑病:胶质脑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一类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患者常常出现智力障碍和神经功能异常,包括脑组织发育异常和脑白质病变。

七、其他类型肿瘤:中枢神经系统中还存在其他罕见的类型肿瘤,如脉络丛乳头状瘤、边缘部脑室瘤和松果体肿瘤等。

这些肿瘤的确切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

结论:2021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汇总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新的遗传学发现。

这将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放射治疗后形成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放射治疗后形成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放射治疗后形成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张威康
【期刊名称】《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年(卷),期】1999(004)004
【摘要】放疗是儿童脑瘤常用的治疗方式。

本文作者对6例患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儿童行放疗后,发生大脑海绵状血管畸形进行了回顾性复习。

并对形成海绵状血管畸形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

【总页数】1页(P15)
【作者】张威康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
【相关文献】
1.海绵状血管畸形误诊为中枢神经系统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报告 [J], 李媛;向欣;杨华;徐学友;彭瀚;
2.脊髓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弥漫性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 [J], 胡建伟;林卫红;张颖
3.SWAN序列SWI对儿童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J], 陈静;李欣;王春祥;刘俊刚;赵滨
4.儿童颅内巨大海绵状血管瘤1例 [J], 陈汝伟;燕建村;夏加林
5.锁孔入颅切除在颅内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J], 陈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

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

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脑胶质瘤是一种主要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恶性肿瘤,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

它的治疗方法通常涉及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多种方法。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

1. 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治疗脑胶质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完整地切除肿瘤组织,减少肿瘤对健康脑组织的侵袭。

手术通常采用显微镜辅助技术进行,可以通过切除肿瘤组织来减轻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然而,脑胶质瘤通常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手术往往需要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

2.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用高能射线照射肿瘤组织,破坏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放射治疗可以用于术前辅助治疗,以减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也可以用于术后辅助治疗,以杀死手术切除后残留的肿瘤细胞。

放射治疗有时也可以单独应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

然而,放射治疗也会对正常脑组织产生一定的损伤,因此在剂量和治疗计划的确定上需要谨慎。

3. 化学治疗:化学治疗是使用化学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的方法。

化学药物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给药的方式进入全身循环,可以杀死远离肿瘤灶的转移细胞。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卡矽平、替莫唑胺、长春新碱等。

化学治疗通常与手术和/或放射治疗联合应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脑胶质瘤对化疗药物的抵抗性较强,因此化疗的效果有限。

4. 靶向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逐渐应用于脑胶质瘤的治疗中。

靶向治疗是基于研究发现脑胶质瘤细胞中存在特定的致病基因突变或异常表达的蛋白质,通过选择性地抑制这些致病基因或蛋白质的活性,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目前,已经开发出一些针对脑胶质瘤的靶向治疗药物,例如透明质酸合成酶抑制剂(如贝伐珠单抗)和基因突变抑制剂(如特罗瑞必妥)。

靶向治疗的优势在于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较少的毒副作用。

5.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利用身体的免疫系统来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全中枢放射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的护理

全中枢放射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的护理


2 ・ 2
F AM I LY NURS Oco e 。0 7 Vo. . 0 E tb r2 0 15 No 1 B
雾、 花粉 、 灰尘 、 螨虫 等。指导病人戒烟酒 , 量避免 尽
主动或被动 吸烟 。加强体育锻炼 , 提高抗病 能力 , 切 忌剧烈 的运动 , 应在 医生 的指 导下 , 适当选择 因人而 异 的体育活动 , 如慢跑 、 晚间散步 、 打太极拳 、 练气功
全中枢放疗 即全脑 和第 2骶椎 以上的整段脊髓 照射 治疗 , 是治疗部分 中枢神经 系统恶性 肿瘤 的重 要手段之一 , 用于无法 实施手术 切除 或术后 复发 适 转移 的颅 内恶性肿 瘤治疗 。由于其 照射 范围广 , 病 人的副反应较重 , 放疗期 间 的护理尤 为重要 。本组 4 5例病人通过采取脑瘤特殊 护理措施 , 达到预 期的 治疗效果 。现介绍如下 。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 20 0 2年 6月一2 0 07年 6月 , 区 本 共 收治脑 肿瘤 病人 采用 全 中枢 放疗 4 5例 , 中男 其 3 例, 7 ; 8 女 例 年龄 5岁 ~5 0岁 ; 病理诊 断 为: 髓母 细胞瘤 1 4例 , 殖 细胞 瘤 1 生 6例 , 室 室 管膜 瘤 9 脑 例 , 6例为小脑蚓部 蝶鞍恶性 肿瘤 和侧脑 室多发 另 肿瘤 。本组 4 5例病人 经过脱 水 、 白细 胞 、 升 止呕等 对症处理 和全身支持疗 法 , 没有 出现感染或 脑疝 均 等严 重并 发症 12 方法 . 放射野设 置均为 全中枢照 射加局 部照 射, 放射处 方剂 量 4 . y 0 0G , 中枢放 射 9 8G ~6 . y 全 剂量 3 . , 0 0Gy局部野剂量 1 . y 0 0G , 9 8G ~3 . y 放疗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内科基础知识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内科基础知识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内科基础知识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tumors refer to abnormal growths that occur within the brain or spinal cord. They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main types: primary tumors,which originate in the CNS, and secondary tumors, which are metastatic cancers that have spread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body to the CNS.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指在大脑或脊髓内发生的异常生长。

它们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原发性肿瘤,即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和继发性肿瘤,即转移性癌症从其他部位扩散到中枢神经系统。

Primary CNS tumors can be further categorized into gliomas, meningiomas, pituitary adenomas, and others. Gliomas arethe most common type of primary brain tumor and arise from glial cells. Meningiomas originate from the meninges, which are layers of tissue that protect the brain and spinal cord. Pituitary adenomas form in the pituitary gland at the baseof the brain.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还可以进一步分为胶质瘤、脑膜瘤、垂体腺瘤和其他类型。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起源于胶质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放射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目前常选用的有效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

成人颅内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5%,而儿童颅内恶性肿瘤则占儿童全身恶性肿瘤的7%左右,是仅次于白血病的第2位儿童恶性肿瘤。

一、颅内肿瘤的病理特点
1. 颅内肿瘤因缺乏淋巴管,所以无淋巴转移,同时血行转移也较为罕见,主要局限于颅内几乎无颅外转移;
2. 种植性转移是颅内肿瘤最多常见的播散方式,多见于髓母细胞瘤,室管膜母细胞瘤等;
3. 生长方式:颅内肿瘤有扩张性生长,浸润性生长,弥漫性生长、多灶性生长,和扩张兼有浸润性生长等多种形式;
4. 病灶部位:幕上肿瘤多见成人和1岁以下婴幼儿。

幕下肿瘤则多见于1-12岁的儿童;
5. 病灶部位和病理类型的关系:脑胶质瘤好发于大脑半球,髓母细胞瘤好发于小脑,室管膜瘤好发于室管膜,颅咽瘤和垂体瘤好发于鞍区。

二、病理类型和放射敏感性的关系
⑴高度敏感肿瘤:生殖细胞瘤,髓母细胞瘤;
⑵中度敏感肿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室管瘤和松果体瘤;
⑶低度敏感肿瘤: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

三、诊断
1、临床表现:颅内肿瘤早期症状一般和肿瘤生长部位,压迫,侵犯组织所管理的功能有关,如髓母细胞瘤早期往往首发症状为行走不穏,共济失调,垂体瘤可引起视力下降,内分泌功能紊乱。

并且随疾病加剧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甚至喷射状呕吐和意识障碍等颅内压迫、脑水肿症状。

2、体检:视乳头水肿是确定颅内高压客观的体征。

3、辅助检查:CT(或MRI)检查能较好地确定肿瘤位置,大小,侵犯程度,脑水肿情况,为选择治疗方法(手术、放疗和化疗),尤其是为放射治疗计划制定提供极其重要的依据。

四、治疗原则手术切除肿瘤是目前治疗颅内肿瘤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

但因为肿瘤生长位置,大小,生长方式,病理类型,生物学形为。

以及如何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功能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所以“根治性切除术”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完整实现。

同时血脑屏障碍的存在,使化疗药物很难进入脑组织,所以术后放射治疗作为颅内恶性肿瘤术后治疗的必要补充,就显得愈来愈重要。

1、不同病理类型和分级的颅内肿瘤脑部放疗设计原则:
a :脑胶质瘤:①ⅠⅡ级星形细胞瘤,手术切除不彻底者应根据术前肿瘤的位置,大小,在肿瘤外缘外扩2-3cm,采用平行对穿或成角照射DT50-55Gy/6-6.5W。

②Ⅲ.Ⅵ级星形细胞瘤,术后应常规行全脑照射DT35GY然后再缩野补量DT15-20GY。

b :髓母细胞瘤:术后应行全脑放疗DT30GY再缩野补量20-25GY。

c :脑膜瘤:术后设局部野DT50-60GY/6-7W。

d :室管膜瘤:①幕下型:因幕下型室管膜瘤恶性程度高所以应先行全脑照射40-45GY然后再缩野补量10-15GY。

②幕上型:由于幕上型室管膜瘤恶性程度相对较低,故往往采用局部扩大照射野技术,瘤床剂量达50-55GY。

e :垂体瘤:一般采用二野(二颞侧野)或三野(二颞侧野加一前额野)技术,照射体积略大于腺瘤体积,一般照射野大小约4×4——6×6cm,总剂量45-50GY/5-6W。

2、全脊髓放疗计划设计原则
①适应症:Ⅲ,Ⅳ级脑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松果体瘤;高度恶性幕下室管膜瘤;脑膜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脑脊液检查瘤细胞阳性。

②照射技术:采用俯卧位垂直照射技术,两侧界要求包括椎间孔,一般上界C2下界至S2。

若分段放疗应注意野之间的衔接,防止剂量出现冷点和热点。

③剂量,全脊髓放疗一般剂量要求达DT30GY;脑膜白血病要求DT18-24GY;高度恶性管膜瘤要求DT40-50GY。

3:颅内肿瘤的化疗:
由于血脑屏障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化疗药物很难透过血脑屏障,造成颅内化疗药物浓度偏低。

有文献报导手术,放疗和椎动脉内注射甘露醇可使血脑屏障开放,有利于化疗药物进入脑组织。

秦德兴在1990年曾报道《脑部放疗对血脑屏障的影响》,认为颅内血脑屏障功能随放疗剂量增加而减弱,直至完全被破坏。

一般认为DT20-30GY后血脑屏障开始开放。

直到放疗结束后8月放疗区和肿瘤区血脑屏障功能才能恢复到放疗前状态。

因此推荐颅内肿瘤应先给放疗破坏肿瘤区域的残瘤血脑屏障功能再化疗则更加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