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 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 战略的意义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 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 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相互 协调,能够带来醉倒社会效益的相对稳定的 人口容量。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 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人文地理学 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三、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人口
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一定 时间,居住在一定地域,实现其生命活 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 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出生率: 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人中
▪ (3)经济活动方式 ▪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各种产业对劳动 ▪ 力质量和数量有内在要求。
评价
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的动态分布有 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3.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 (1)历史因素 ▪ 历史因素强调人口分布的时间过程、历史
积累。 ▪ (2)政治因素 ▪ 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直接、具体,并
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
适度人口的意义
(1)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 区域未来人口的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 价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2)国家制定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 (3)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重要的
意义。
第2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
190 480
724 2657 459
286
231
(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 产资源等)
▪ 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 条件)
▪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1. 自然因素
▪ (1)气候 (气温、
评价
▪ ----自然条件始终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影响 因子,虽然作用在降低、在弱化。
▪ ----自然是人口分布的底背景,决定着人 口的初始分布、理想分布、可能分布。
▪ -----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以复杂 的方式(途径多样;动力不同,可能有 主导因子,也可能各因子形成微妙平 衡。)实现的。
▪ -----自然条件的各亚因子在影响时,效应 大小不一。
2. 社会经济因素
▪ (1)生产方式
▪ 渔猎时期,点状分布; ▪ 畜牧业,动态流动; ▪ 农业出现,定居成为可能,并为集
聚打下基础; ▪ 工业出现,城市诞生,多种生产方
式的并存与组合,使人口分布日趋 复杂。
▪ (2)经济发展水平
▪ 人口、经济、城市三位一体,故一般来说,经济 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是人口密集区。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4.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高位静止阶段(HS 中世纪以前) 早期扩张阶段(EE 产业革命后早
期) 后期扩张(LE 产业革命后后期) 低位静止(LS 二战之后) 衰退阶段(D)
(二)人口转变模式
➢ 1. 西北欧模式 ➢ 2. 日本模式 ➢ 3. 中国模式 ➢ 4. 印度模式
人口数量 /104人 613414 81260 72631 49287 35072 372071 3092
占世界总人口 的比重(%) 100 13.25 11.84 8.03 5.72 60.66 0.50
陆地面积 (104km2)
14952 3020 1010 2423 1797 4400 897
➢世界人口的增长极不平衡,各大洲人 口增长速度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两 种趋势。
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要的时间
人口增长(亿) 0~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起止时间 ~1804
1804~1927 1927~1960 1960~1974 1974~1987 1987~1999
(3)从垂直分布看,世界人口明显集中分布在海拔 1000米以下的地区,特别是海拔500米以下。
(4)世界人口密集区有4大块和稀疏区也有4块。
2.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1)趋向暖湿地区 (2)趋向低平地区 (3)趋向岸边
20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
世界人口的洲际分布情况表(2001)
世界 非洲 欧洲 北美洲 南美洲 亚洲 大洋洲
阶层分化
(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工业革命与人口的死亡率
➢死亡率下降 ➢原因分析 经济发展 社会改革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科技进步与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2.工业革命与人口的出生率
➢早期出生率上升,后期下降 ➢原因分析 人们控制家庭规模的意愿 婴儿死亡率的下降 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
新生儿的数量。
死亡率: 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人中
死亡人口的数量。
自然增长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
人中净增人口的数量,即出生率与 死亡率的差值。
世界60亿人口日
1999年10月 12日凌晨0时2 分,联合国秘书 长安南(右)专 程来到萨拉热窝 的一家医院,看 望成为地球村第 60亿位居民的男 婴。
一、人口分布 二、人口迁移
一、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 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 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 的表现形式。
(一)人口分布的测度
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 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 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 人口密度是平均数,不能揭示内部差异。 ▪ 人口密度反映范围越小越精确。
1. 西北欧模式
经济发展与人口转变相适应,人口转变自然、 平稳,历时较长。
2. 日本模式
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措施,人口转变速 度快,但最终经济的发展保证了人口转变的 成果。
3. 中国模式
经济发展水平低,生育控制的因素更强;内 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共存。
4. 印度模式
由于文化传统特定的国情,导致生育控制比 较困难,人口转变缓慢。
降水)
▪ -世界人口集中20—60 纬度地区。
▪ 温 带 : 47% ; 热 带 : 30% ; 干 旱 及 半 干 旱 地 带 : 12% ; 寒 温 带 : 11%
(2)地形
--- 生 理 、 生 活 、 生 产
▪ (海拔、坡度、坡 向 ) --- 趋 向 平 原 、 海拔适中地带
▪ 低纬度地带趋向高 原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1.兰迪(法)的“三个序列”理论
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 极高--极高--极低
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 高--高--低
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 高生--低死---高增长
低生—低死—低增长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2、诺特斯坦(美)的“人口转变” 理论
将兰迪的第三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低高”阶段 第二阶段:“过渡”阶段 第三阶段:“低低低”阶段
10万年以来的世界人口规模
(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1.极低的人口密度 ➢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3.人口分布:大分散、小集中 ➢4.人口的迁移,扩大人口分布范围。
(二)农业社会的人口增长特征
➢1.人口密度增大 ➢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并呈大幅波
动状态 ➢3.出现定居的村落 ➢4.出现劳动分工、手工制作业及社会
人口密度 (人/km2)
41 27 72 20 20 84.6 3.4
2000年中国人口密度图
80
12
>2000
2Hale Waihona Puke Baidu
500--1000
200--499
100-199
50-99
2--22
66 7
22 85
146
355 823
283
886
220
582
174 113
190 579 324 428
364 207 307 249
▪ 3、人口流动
通常人们处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 外,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
(二)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美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的迁移法则
(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 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 (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 段性; (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 不大; (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结论:人口转变能否顺利实现,与经济、 政治、文化和技术要素有密切的关系,尤 其是经济要素。
三、人口与发展
(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
(二)人口与经济发展
(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 展战略的意义
(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
➢1.人类生存在自然环境之中,人类对 自然环境具有依赖性。
➢2.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发展、人口 分布、人口密度会产生重大影响。
且时间短、力度大。 ▪ 如战争、领土变迁、人口政策、国土均衡
与非均衡开发等。
二 人口迁移
(一)概 述
▪ 1、人口移动 ▪ 2、人口迁移 ▪ 3、人口流动 ▪ 4、迁入率、迁出率和净迁移率
▪ 1、人口移动
包括所有人类个体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
▪ 2、人口迁移
通常人们处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 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
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 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的过渡。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1.兰迪(法)的“三个序列”理论 ➢2.诺特斯坦(美)的“人口转变”理论 ➢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4.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二)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 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 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 (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 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3.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状 况及其开发利用程度,对人口的增长、 规模以及分布等都会起到相当大的影 响。
(二)人口与经济发展
➢1.从作为生产者来看,人口是“全部社会 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 (马克思语)。
➢2.从作为消费者来看,经过生产领域所生 产的物质资料最终要经过分配领域进入消 费领域,从而使再生产流动过程的终点落 在人口生活和生产的消费上。
3.工业革命时期人口增长特点
➢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 ➢出生率由上升向下降转变 ➢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人口密度进
一步加大 ➢人口移动规模增大,区域差异增大
(四)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1.世界人口的增长虽然经历了一些波 折,但是总的趋势是持续增长;
➢2.由于人口基数越来越大,每增长10 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
经历时间 100万年
123 33 14 13 12
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图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前10个国家
1 世界 6,302,309,691 2 中国 1,286,975,468 3 印度 1,049,700,118 4 美国 290,342,554 5 印尼 234,893,453 6 巴西 182,032,604 7 巴基斯坦 150,694,740 8 俄罗斯 144,526,278 9 孟加拉 138,448,210 10 尼日利亚 133,881,703 11 日本 127,214,499 12 墨西哥 104,907,991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出生率
单位:% 原始静 前现代 转 变 现 代 现代静 止时期 时 期 时 期 时 期 止时期
5.00 4.37 4.57 2.04 1.29
死亡率
5.00 3.37 1.57 1.04 1.29
自然增长率 0.00 1.00 3.00 1.00 0.00
(3)土壤
乌克兰的黑土地, 中国的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埃及的 尼罗河三角洲等都是 人口集中地区。
(4)水体 影响
人类的生理、 生活、生产;
▪ 水体对人口分 布的影响是相 当复杂而广泛。 (灌溉、生活、 舟楫之利、水 患)
(5)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资源 的价值上升,伴 随资源的开采、 开发、利用,产 生了产业链,城 市出现,人口密 集区形成。尤其 是能源矿产影响 最明显。
人口密度的分类
▪ 人口算术密度 ▪ 营养密度 ▪ 比较密度
▪ 公式:D=P/S,其中S:面积---土地 面积、耕地面积、农用地面积等。
▪ 农业人口密度
▪ 公式:D=P/S,其中P---农业人口 数量、S ---土地面积。
(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一般规律
1. 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1)南北半球分布不平衡,北半球人口达85%以上。 (2)从水平分布看,世界人口明显集中在北纬20 度~60度之间(纬度分布),距海岸200km的范围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