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接触临床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接触临床心得体会
第一篇:早期接触临床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早期接触临床是一种磨练,是对自己感受医院环境,了解医院事务的一种巩固理论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对自己医疗梦想的期前准备。

早期接触临床让我明白了许多。

早期接触临床30天,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临床是理论基础知识的巩固基地,临床的实地见闻,实地操作,让我重现在校那些枯燥又顽固的知识时提出的种种问题。

例如:每天面对着老师忙碌的身影,我心里只有怨叹,怨自己无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怨自己在见习前没有好好学习,因此我深深地感受到学习科学知识,尤其是生命攸关的医疗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一定要做到理论根基扎实,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以免误人误己,酿成大错啊。

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在那里,我也深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于顺利实施治疗是势在必行的。

那么怎样才能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呢? 众所周知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首先要做到将心比心,用一颗博爱之心,一种换位思考的思维去想象病人的疼与痛,矛盾与徘徊,将病人的疼痛看作自己的疼痛看作自己的疼痛,用心去体会病人的茫然与不知所措,只要你及时伸出一双温暖的手,病人就能感受来自你手心的力量,也许他们就会获取一份战胜病魔的决心与信心,疾病不攻自破,那该是医学界灿烂的风景。

其次,擅于与病人沟通。

其中,微笑
是一把出奇制胜的尚方宝剑。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笑容可掬的脸孔,也都觉得特别地漂亮与可爱,让我有种轻松与温馨舒适的感觉,如果我是一位病人,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住在这里,因此,我也要求自己不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每天保持阳光灿烂的笑容,让病人每天都能感受温暖,无论是寒冬还是炎炎酷暑,微笑总是一道美不胜收的风景。

”微笑服务”既有利于自身的愉悦,又能减轻病人的的恐惧与病痛,这等一箭双雕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再次,在病人面前要保持一份不泯灭的自信。

不善于与人接触是我的一大弱点,那种胆怯与不自然
会使我失去很多的学习机会,由于我的自卑,不主动而没有得到相应的操作训练,这样的现实冷不丁给我泼了一身冷水感觉我见习了这么长时间,又是本科生,做起事来应该是得心应手才是,面队老师的无奈我真的无地自容。

好在我有一名耐心十足的老师,做事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大胆尝试才铸成我的不知进取,之后在她的指导下,我重拾操作,确实是另一翻感觉,假如病人看到你一张自信而稳重的脸庞,他们的恐惧也就减少了一半。

因此,自信心是一颗无形的定心丸,无论是医生本身,亦或是病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病人的肯定是医生最大的成就;病人的称赞是医生最大的光荣;病人的疼惜是医生最暖的宽慰;病人的微笑是医生最好的回馈……”医生职业是最高尚的!医生直接与病人接
触,我立志要为我即将展开的救死扶伤的医护事业奋斗终生。

再次走进病房,少了一份陌生,多了一份亲切;少了一份负担,多了一份安慰;少了一份担心,多了一份真诚。

在这里,我不仅真正学到了知识,还明白了一些道理,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提高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遵从导师的教诲,理论联系实际,立誓为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0级临床5班
杨志云
2010年8月30日
第二篇:早期接触临床
早期接触临床,我们学些什么?
21世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全面主导卫生实践和新技术革命,这对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医学生?如何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为此,交大医学院在医学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进行了不断地探索。

多年来,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一直延续传统的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了前期的基础医学课程之后,才进入临床学习,该模式存在着理论与临床严重脱节的问题,可能导致我们的医学生“先天不足”。

为此在进行医学教育顶层设计时,专家提出了“早期接触临床”项目,
医学院自2006年起在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的同学中进行实践。

那么,目前该课程在学生中的反响究竟如何?同学们在“早期接触临床”中到底学到了些什么?又该如何通过该课程促进医学教育改革,使得医学生得到充分的成长呢?
针对这些思考,医学院学生记者团的同学们进行了走访调查,倾听同学与专家的意见。

项目基本情况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应尽早接触临床”这一观点早已被国内外医学院校广泛认可。

所谓“早期接触临床”就是在基础医学学习期间,安排学生到医院的相关科室见习、观摩,帮助学生尽早熟悉专业和职业特点,培养学生对医学科学的兴趣,努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尽早进入职业角色。

医学院的“早期接触临床”课程首先在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中开设,是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模式的重要教学环节。

在“早期接触临床”过程中,设置以下几点达标要求:
1、让学生熟悉医院运行情况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环节包括:(1)导医,让学生从做一名合格导医开始,主要目的为全面熟悉医院各科室诊疗范围和各部门职责,同时锻炼学生的沟通技巧以及应变能力;(2)科室轮转,要求每位学生应至少深入3个左右的科室,进行学习观摩,同时参与简单的医疗工作。

要求学生通过见习,能够总结出各部门的工作要点或工作流程。

2、培养学生对未来医生职业素质的感性认识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内容包括:(1)观摩医生问诊;(2)访谈优秀医生;(3)访谈患者。

3、一定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各教学医院能够根据各自医院的实际情况,在临床科室或者相关部门进行实践过程中,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动手操作,比如:量体温、测血压、包扎、打包、消毒等。

4、初步的临床医学知识学习(不作硬性要求)通过“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接触某些专业术语,促使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进行学习。

参与同学感想“早期接触临床”项目在交大医学院已连续实施四年,共有4届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的同学参与了该课程,那么通过这个项目他们有些什么样的收获呢?
珍藏一生的经历
导医的工作使我们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我们在实践中了解了科室分布与就诊流程等医院系统的基本常识。

在为病人答疑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对我们的考验,也让我们知晓了自己对医院内部的许多方面还存在知识空缺,督促我们及时查漏补缺。

5天的时间不算长,但作为我们接触医学的第一次,它所给予我们的一切,必定会深藏在我们的心中,陪伴我们一生。

(05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孙迪)要做德才兼备的好医生
“早期接触临床”实践的时间虽短,但我们的收获却不少,我们对医院、对医务工作者、对患者以及医疗这一特殊的服务行业有了切身的体会,这是我们在课堂里学不到的。

我们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还有很多要学习、要掌握的东西,“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们的路还很漫长,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好医生;同时也深刻领悟到要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一切为了病人,让病人舒心、放心、开心。

(06级临床医学八年制祝华婧)推动前进的力量
参加这个课程之前,我们已经因为三级甲等医院的招牌而踌躇难眠,果然精彩的“节目单”没有让我们失望,不仅有具体参观各个科室、跟随主任会诊查房、专人指点就医流程这样的公共“演出”,更有研究生论文答辩会、皮肤移植肝癌切除等各类手术锦上添花。

由于专业知识体系的不完善,我们无法更深一步地追问个中原理,对于手术更是“外行看热闹”而已,但至少,我们不必只从“格雷医生”、“豪斯医生”这样的美剧中去体验,正是“早接”,给了我们新鲜的刺激和继续向前的动力。

(07级临床医学八年制陈晨)全方位的要求
“在若干年之后,当你真正站上这个舞台的时候,你是否能够胸有成竹的面对一个个难题,能够独当一面?”当我考入医学院临床八年制专业后就常常问自己。

通过早期接触临床,我对自己的选择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医学虽然是“专”的科目,却需要我们医生是“全”的人才,像工人那样去熟练操作;像侦探那样运用推理的眼光去审视
每一个病情;像科学家那样不断地在医学领域开拓创新……这是我们的使命,我要为此继续努力!(08级临床医学八年制王骙)问卷调查“早期接触临床”项目目前仅在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中开展,因此针对八年制同学和其他专业同学,学记团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数据直观反映同学们对于这个项目的看法。

对参与了项目的八年制同学调查的结果:64%触动较深了解了做医生的辛苦与牺牲了解了医院的大致环境,对于就医、体检流程更加清晰对于医学的兴趣更大了,想学更多的医学知识25%有进一步要求提供给学生与病人交流的机会还不够对课程的期望值比较高,觉得能接触到的还是太表面了专业知识储备不够,感觉没能进入角色11%不置可否仅仅就是去医院看看而已没觉得学到什么对其他专业的同学调查的结果:50%一无所知不了解早期接触临床这个项目,也不甚了解其在医学院实施的情况40%感兴趣一直关注这个项目,希望学院能够进一步拓展参与该项目的专业10%没有兴趣作为非临床专业学生没有兴趣参与临床项目专家看法意见
带着同学们对“早期接触临床”项目的好奇与关注,学生记者特意采访了医学院教务处处长张艳萍。

(以下■为学生记者的提问,□为张艳萍老师的回答)■:设置“早接”的初衷和预期目标是什么?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个有明确职业性的高等教育专业。

早期接触临床主要是能让学生了解未来的职业场景,从而促进学生联系现在的专业知识,明确学习目的,让学生早一些了解在这样职业场景下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

我们强调“接触临床不断线”,这既是为专业教学做好铺垫,也是为职业规划进行的引导,还能树立“为病人服务”的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

■:“早接”到目前为止的实行情况和取得的成果怎样?
□:根据教务处的调研以及和老师的座谈,发现由于学生去的医院、接触的领域、老师的带教、学生的态度等主客观条件上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因此“早接”取得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有些学生对医院工作条件期望比较高,但其实,很多工作都是从小做起,慢慢积累的;有些学生只是等着老师安排,自身主动性不够,其实,“早接”是个有一
定开放性的教学活动,没有什么类似课堂的“划重点”。

还有就是有些医生本身很忙,确实很难花大量心思去教一帮什么都不会的大一学生,同时早期接触临床的效果和各个教学医院的重视也有关系。

所以说,虽然“早接”的目标很明确,但实际成果却是多样化的。

当然,这个不影响我们学院对“早接”项目的推进,我们会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对此进行改进。

■:“早接”今后将如何发展?
□:我们现在在进一步进行调研,这之后,我们会对“早期接触临床”有更深入地推进,进一步明确其内容。

各个医院的“早接”安排可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有所不同,但我们希望它们能够按照基本标准的“内容”实施。

同时,我们也会在学生参与“早接”之前对他们进行一些技能培训,诸如量体温、测血压等,这样,我们相信学生的参与效果会更好。

■:“早接”会否在八年制外的专业进行推广?
□: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的同学们也是我们“早接”项目在考虑的对象,今后随着课程标准的明确、人员场地的调配充足,五年制的学生有可能纳入到这个课程项目里来。

但相对于临床专业,其他专业的学生未来的职业场景并不特定,有的会去医院,有的进了药厂,还有的去了检验所、公司等等,我们建议同学们根据个人不同的情况选择实习单位,这样效果反而来得更好,这还是和各个非临床专业各自的教学设计有关。

结语
早期接触临床,无论是已经经历其甘苦的医学生们,还是翘首期盼的杏林学子们,到底要去学什么?重心无疑是在无微不至的观察上,要用一双求知的眼睛,观察医院一天的工作情况,体味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医生护士的工作环境及内容,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绘下蓝图。

医学生学习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大学期间,在打下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需要不断地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自己的未来方向,坚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因此,“早期接触临床”面对的是未来,期许的是未来,而通向未来的道路需要每一位医学院学子上下求索,努力开创!
(学生记者团组稿
第三篇:早期临床接触小结
早期临床接触小结
为期四天的早期临床接触结束了,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生、护士及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对市一院有了清楚的了解,也对临床有了感性的认识。

公溥仁心济世臻程
第一天的活动安排在南院(松江)进行,主要内容就是参观部分辅助科室和院史介绍。

这一天我们没有直接接触病人,只是在检验中心和内镜检查中心观摩,虽然都是辅助科室,但都是医生的左膀右臂,为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提供准确的依据。

房间里一台台精密高端的仪器全部采用自动化流水线操作,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错误率。

“公溥仁心,济世臻程”,这是一院的院训,更是一院的使命。

在参观之前,内心对这样的院训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也没有受到触动,但是走在一院的门急诊大厅里,看见病患痛苦的表情,家属焦急的等待......才感觉到做到“公溥仁心,济世臻程”会是具有多么大的挑战,但同时又会是多么功德无量。

玉洁冰清忘死舍生
第二天的活动安排在北院(虹口)进行,主要内容就是在心内科参观病房护理。

由于心内科的特点,这里的病人一班不会发生紧急情况,但是日常的护理却要求十分精细。

什么时间测血糖,什么时间量血压,什么时间吃药都有十分精确的时间。

举个例子来说,护士讲解道,对于心衰的病人要测量一天的尿量,这就要求在护理行动不便的病人是护士就要测量每次尿量并计算一整天的总尿量。

虽然没有见到紧急情况时护士参与抢救过程中的紧急与匆忙,但还是对护士充满了敬佩之情。

我敬佩护士能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一份女儿、妻子和母亲的重担。

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第三天的活动安排在北院进行,一整天都呆在手术室内。

护士为我们介绍了手术室的分区及其相关功能;介绍了不同房间内不同仪器
的作用,并就几台手术为我们简单的介绍了护士的工作,之后就是我们观摩医生做手术。

今天的手术没有之前心里想的那种紧急的状况,相反医生们都是有条不紊不紧不慢的进行着手术。

“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我想这就是手术应该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的保护好患者,防止错误的发生。

命悬一线救死扶伤
最后一天的活动还是在北院进行,主要内容就是在急诊预检和抢救室内观摩学习。

急诊科真的是与死神搏斗的战场,在“命悬一线”的紧急时刻,医生们要果断抉择,“救死扶伤”。

今天急诊科主任洪江老师说道,急诊科是最考验医生也是最锻炼医生的地方。

这四天早接是我与临床距离最近的一次接触,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次接触。

在这四天中,我更加坚定了当时志愿从医的理想,我会在成为一名好医生的路上能力前进。

第四篇:医学院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施意见
医学院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施意见
早期接触临床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医学教学改革活动,“全球医学教学最低基本要求”提示医学院校要相应地优化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尤其要提前为医学生创造接触社区医疗和临床一线的条件。

为了使基础阶段的低年级学生能够较早地树立“临床”意识,促进医学前期基础课程教学与后期专业训练相结合。

了解我国基层医疗卫生状况,培养医学生对医疗卫生职业的情感、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

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践单位,以学生家庭所在地就近选择为原则,凭学校推荐证明,自行联系学校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上的医疗机构,进行实践活动。

二、早期接触临床的时间安排,专科学生在第一学年暑假进行,见习时间为二周,或在第二学年寒假进行,见习时间为一周;本科学生在第一学年或第二学年暑假进行,见习时间为二周。

三、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活动,根据学生专业,选择安排在门诊、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检验科、妇产科、康复医学科等部门进行。

四、要求见习单位对见习学生填表登记,佩戴见习证,入科前进行形象、安全、纪律、人际关系、实习内容及目标等要求进行简单明确的培训。

五、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一是进入相应科室进行定点专科医疗见习,主要内容和目标是:了解一些疾病的阳性体征、检验报告、器械检查和医护人员的临床经验;了解医护人员关心患者,与病人良好的沟通技巧及医德医风和服务态度;了解医护人员对医学知识的宣教及医际间的协调;了解医疗文书的书写;认真听取老师的分析诊断,锻炼临床思维能力,初步形成良好的临床学习方法。

二是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涉及内容包括专科医疗保健知识、医患关系、改善医患关系的建议等。

设计问卷围绕两个目标展开:
1、借问卷调查普及医疗保健或专科就诊知识。

2、通过调查医患双方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不同评价,分析存在的差距及其原因。

六、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活动的程序,1、假期前二周实践活动动员、安排,2、学生凭推荐证明和活动“意见”联系医疗单位并进行见习,3、完成见习后,填写实践活动考核登记表、撰写实践报告或调查报告,实践单位相关科室鉴定,老师签字,实践单位证明盖章。

七、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后,提供实践报告或调查报告和实践考核登记表等材料,经审定真实有效的,作为获取课外学分的依据,按《台州学院学生课外学分管理办法》,每周计1学分(每一假期最高计2学分)。

台州学院医学院
第五篇:关于早期接触临床过程的一些感触和感想
关于早期接触临床过程的一些感触和感想
五天在胸科医院的早期接触临床过程让我收获颇多,虽然没有学习到大量的专业知识,但是在福尔马林的气氛中,我感受到了医生所承担的职责,体会到了患者的急切与无奈,以及种种我无法从课堂中获得却真真切切存在的“只可意会”的事。

五天的时间,我分别在放射科,护理部,内科病房,门诊,预检进行实习。

或许我们的实习解
释为学习和感悟更为准确,尚不具备任何专业知识的我们身着白大褂进入离我们似乎还很遥远的医院,近距离接触医生系统,开始时我们无疑是迷茫的,甚至不知道应该提出怎样的问题,而医生同样不知道从哪方面向一无所知的我们解释病人的种种病症。

但是经过一天的学习,我们渐渐明白我们并不是来学习专业知识的,而是来提前感触医院的氛围和医生真实的工作环境的。

而事实也是如此,当端正了心态后,我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许多,而这些都是从前以病患身份进入医院时所不曾感受到的。

首先是白衣的职责。

病人对医生的情感是尊敬而依赖的,大部分的病人在医生面前是小心翼翼并且惟命是从的,因为病人信赖并且只能信赖医生,而大部分的医生是谨慎而严肃的,因为他们掌握的是比任何更为珍贵的生命。

以医学生的身份进入医院,我第一次感觉到白大褂的分量,振奋的同时也有些许的胆怯,害怕病人的提问,害怕自己的一无所知,害怕病人失望的神情,更害怕因为错误的引导对病人产生不利的影响。

或许医生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也会是这样的心情,这种心情比遇到任何一个工科难题都更为复杂和恐慌,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允许我们做“大胆”的尝试。

在放射科的学习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医生的细致。

在为我们讲解如何分析CT影像片的时候,指导老师圈出了一个与周围颜色几乎没有差别的圆形阴影,他告诉我们这样的阴影可能是肺炎或者其他病症的预示,在医学上,每一个细节都可能预示着病症的形成与发展,如果能够及时地发现,病人的病情就可以尽早得到控制,治愈的机会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在内科病房时,一位医生同样提到医生应该胆大心细,有快速做出诊断采取治疗方案的魄力,同时需要细致地观察病人病情微小的变化。

一个细小的发现可能牵出整座冰山,这是我们一直明白的道理,只是当它联系到生命时,有一份莫名的沉重。

内科病房是我感触最多的地方,与重症患者的直接接触让我不得不思考诸如生命,死亡的沉重话题。

午间。

偶然听到患者父亲和医生的对话。

患者是26岁,男性,癌症晚期,骨瘦如柴,对使用过的一切药物都没有反应,于是医生决定向美国某研究室申请一种药物,却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