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定(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制定(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各系要在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认真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现对该项工作提出如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学规律,坚持教育创新,体现培养“实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建立符合学院办学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本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准确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1998]2号)规定的本科教育基本要求,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的各专业的业务目标培养要求,开设各专业的主要课程,坚持本科人才培养基本的学术标准。

2、坚持整体优化,课程设置应体现应用型特色。科学合理地确定各专业培养目标,围绕专业能力的培养,重新审定教学内容,合理调整课程结构,注意课程间的衔接,精简课程门数,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构建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实现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3、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要整合实验课内容,适当精减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单独设置实验课和技能实训课,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加大学科竞赛创新训练、实践技能训练等环节。切实提高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把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4、注重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和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有机统一的教学要求,加强我院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全面的课程建设,构建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融合、德智体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培养计划的基本内容

㈠基本框架

培养计划应包括:(1)培养目标;(2)、业务规格要求,含德、智、体、美以及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3)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4)学制与学位;(5)最低毕业学分规定;(6)理论教学进程表;(7)实践教学进程表;(8)教学周数分配表;(9)其它要求

㈡学分与学时

各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90以内,其中课内总学分140左右。理论教学(含必修课、选修课)课内总学时不超过2600学时。

学分计算方法:理论课(含实验、上机)每16正负1学时计1学分,课程学分最小计量单位为0.5。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每周计1学分,体育课、实验技能课以32学时左右计1学分。

1、公共基础课平台:公共基础课是本科教学基础,其目的是为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其开设课程、学时、考核方式及开课学期由学院统一安排,见附件一

2、学科基础平台课:按所属学科大类设置学科基础课程,目的是夯实学科基础。要求同一个一级学科下的专业,设置共同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至少打通前4个学期的课程,课程的开设学期、学时及考核方式等由开课系统一安排。

3、专业课:专业课程依据《98本科专业目录》自行设定,包括专业主要或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专

业方向模块)及专业选修课(专业发展或毕业取向)。各专业可设置2-3个专业方向课程供学生选修。专业课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出发设置课程。

4、选修课:由院级公选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构成,为各专业学生自行选修。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原则是有利于加深对专业课的理解,有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实际工作能力,各专业培养计划中分别设置5-8门任选课供学生选修,其开课学期、学时、考试方式由系级教学单位自行确定。院级公选课的开设原则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文理专业知识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选修9学分(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为限选,其余任选),其开课学期、学时、考试方式由学院统一要求和管理。

5、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应成为整个专业培养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工艺操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理工科类专业设置的实践环节学分占专业总学分的比例为25%,约40周;经管文类专业设置的实践环节学分占专业总学分15~20%,一般为25~35周。

应注意把握以下两点:

第一,设置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安排课程设计环节和课外实践活动,设置工程设计系列课和实践技能课,如电子线路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数学建模、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实践技能训练、岗位训练等。

第二,理论课中实验学时达16学时的一般要求单独设置实验课,单独考核;课内少学时的实验课,应尽可能整合开设综合实验课;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6、课外学分(素质拓展)

为了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必须修满8学分方可毕业,课外学分(素质拓展)可以通过科技训练、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学术报告或讲座、发表论文、社会实践、技能训练、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各种途径获得,其考核与认定办法按《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本、专科课外培养计划实施办法》执行。要求各专业根据实际和特点,设置具有专业特点的实践技能训练项目,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人努力与团队协作相结合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

四、其它要求

1、同一专业(含不同的方向)只编写一份培养计划,且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科和实践教学环节在开课学期、学分上应完全相同,专业课必修部分、选修部分(包括方向课课程门数、课程学时、学分要求和开课学期)应一致。

2、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及部分学科基础课名称、学时、学分全院统一。见《院级基础课程目录》(见附件一)

3、各专业自行安排2门以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1周课程设计。

4、在总学时保证的前提下,应同时考虑各学期课程量的均衡性,每学期周学时(除实践教学环节外)控制在24~26学时,高年级控制在20~22学时。

5、课程考试、考查要求在计划中应明确,并保证每学期考试课程门数一般不超过4门。

6、为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应针对本专业的特点,在专业选修课程或课外学分中可增设与专业能力相应的资格证书或行业技术等级证书的教学环节,以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附件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