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教学设计第2册 第2章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1.教学背景分析在课标中,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指出需构建的次位概念是“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2.教学设计2.1教学目标(1)通过弃耕农田与裸岩演替的实例分析,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生命观念)(2)通过实例探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可持续发展观。
(社会责任)2.2.教学过程导入环节:呈现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退耕还林成果的对比图片,并对其成果进行简单介绍,提问:对此你能提出哪些你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呢?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退耕还林背后的科学规律是什么?感知概念:子问题1:弃耕的农田上群落会有什么变化?呈现弃耕农田上演替的不同阶段的真实图片,学生提出猜想,对这些图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
提问:真的是按照我们排序的顺序进行的吗?呈现一个弃耕农田的演替和植物种数的变化的真实数据。
学生分析数据,证明或证伪自己的猜想。
思考与分析: 1.由草本阶段演替为灌木阶段时,新出现的生物从何而来?2.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了吗,为什么?3. 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草本植物和灌木吗?4.在不同阶段,动物也会有变化吗,为什么?有何证据?根据该案例,因此“群落演替”的含义。
设计意图:突破学习难点——群落演替机理中的优势种取代。
子问题2:光裸的岩地上群落会有什么变化?介绍课本问题探讨中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群落演替的案例,呈现演替不同阶段的示意图和真实图片。
思考与分析: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是地衣呢?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3.地衣阶段之后能直接跳过苔藓阶段,发展为草本植物阶段吗?设计意图:突破学习难点——群落演替机理中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建构概念:子问题3:裸岩上的演替与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有什么不同点与相同点?列表比较两者在起始条件、阶段、演替速度等方面的不同点以及演替方向的相同点。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群落的概念、特征及群落的演替过程。
2.掌握群落演替的类型、原因及群落演替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群落的概念、特征及演替过程。
2.群落演替的类型、原因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1.群落演替的原因及特点。
2.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变化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不同地区的群落特点。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描述一下这些景观中的生物群落特点吗?2.群落的概念与特征讲解群落的定义: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生物的集合。
讲解群落的基本特征: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群落动态等。
结合实例,讲解群落的特征。
3.群落的演替过程讲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在自然条件下,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
分析群落演替的原因:物种间的竞争、环境变化等。
讲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结合实例,讲解群落演替的过程。
4.群落演替的类型与特点讲解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分析初生演替的特点:从无生物群落到有生物群落的过程,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群落结构逐渐复杂。
分析次生演替的特点:从受损群落到恢复群落的过程,物种多样性逐渐恢复,群落结构逐渐稳定。
结合实例,讲解群落演替的类型与特点。
5.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学校周边的群落,记录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动态等特点。
分析观察到的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如果是,判断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谈谈对群落演替的认识吗?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共同讨论解决。
五、作业1.复习群落的概念、特征及演替过程。
2.分析一个具体的群落演替实例,描述其类型、原因及特点。
六、教学反思1.讲解部分内容时,可能过于理论化,学生难以理解。
2.实践活动时间较短,学生可能未能充分观察、分析群落特点。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
2.适当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三篇
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三篇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一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实施内容步骤点评上课导入课堂播放火山爆发视频视频播放结束展示火山演替图片引出课堂小游戏讲解游戏规则角色扮演学生起立,教师回礼教师:同学们,开始这节课前,老师想让大家看一段视频短片,相信同学们会感兴趣。
播放视频,时间3分钟,教师:在这个视频中,火山爆发的景象非常壮观,同时也看到了周边的所有生物因为被厚厚的岩浆所覆盖而全部死亡,最后形成了一片没有任何生命的裸地。
请同学们在看看这几幅图片,展示课件教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游戏,同学们通过观看这个游戏就能找到答案。
这个游戏很简单,但是需要同学们的积极配合,部分同学分别扮演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
老师扮演环境的变化。
高三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二一、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
“群落的演替”从群落水平揭示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而演替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学生无法亲历完整的演替系列,又因学生对地衣、苔藓等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导致学生对演替的理解往往是静态而模糊的,阐明群落的演替也变得困难重重。
学生的概念学习一般要经过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本节课以“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后的变化”这一事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裸岩上的物种取代过程,概括出演替的概念,之后借助各种直观素材及学生活动突破思维障碍,分析归纳出两种演替类型的区别,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探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让学生明白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进一步落实新课程理念中的STS思想。
二.教材分析“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4节的内容,从群落水平阐述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前后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通用2篇)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篇1第4节群落的演替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新课程中大力提倡的探究式教学。
真正的同学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引导的,同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老师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生命科学问题,制造条件让同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以同学为中心,要求同学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学问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学问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同学对学问的主动探究、主动发觉和对所学学问意义的主动建构,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
在建构性教学中,同学是学问的乐观建构者;老师的作用如下:(1)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
老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同学的乐观性,关心他们发觉问题,进行“问题解决”。
(2)发觉者。
要高度重视对同学错误的诊断与订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
(3)中介者。
老师是同学与教育方针及学问的桥梁。
既要把最新的方法学问供应给同学,还要留意他们的全面素养提高。
二、教学背景分析1、学习内容与同学状况分析:本课是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本课内容较简洁,同学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很多与此相关的自然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的爱好也比较高。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鉴于上述状况,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意联系同学的生活阅历,采纳问题导学法,利用图解、课件和模型制作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同学对微观内容的感性熟悉,使同学在主动建构学问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学问的学习,提高思维力量,形成相应的观点。
3、教学媒体的选择:教材、图解、多媒体课件三、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①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④通过引导同学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一、教学目标1.理解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掌握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及过程。
3.能够分析群落演替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概念、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演替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不同群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提问:什么是群落?群落有哪些基本特征?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群落的概念、基本特征及群落演替的定义。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与讨论1.讲解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的区别。
2.讨论群落演替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从生物、环境等方面分析。
3.分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内在规律。
第四环节:案例分析1.让学生观察两个不同地区的群落演替过程,分析其成因及影响因素。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群落的概念、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2.强调群落演替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醒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2.布置课后作业:观察身边的群落,分析其演替过程及影响因素。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群落及其演替过程。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
4.不足之处:在课堂讲解环节,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可能需要更多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资源1.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2.图片:不同群落的图片3.案例材料:两个地区的群落演替过程描述六、教学时间1.课堂讲解:2课时2.课后作业:1课时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生动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3.结合实际环境问题,让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2.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一)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教学要点: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理解群落是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集合体,并且这些物种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选择性必修2《群落的演替》课赛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2章第3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学校:泾川一中授课班级:高二(6)班教者:魏xx设计思路本节课我通过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视频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群落演替这一自然现象。
通过设置两组学生合作学习活动,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资料,由学生自主建构起进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
并通过比较二者的异同和特点,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过程中,大量了引入实例,来阐明人类与自然对于演替的影响,使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生态环境需要坚持科学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进而提升社会责任感。
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中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中的第三节内容,主要包括群落演替的种类,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许多与此相关的自然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问题导学和任务驱动,利用多媒体图解视频、课件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宏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之后,对于种群的数量和空间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把握。
在学习了第二章前两节“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类型”的基础上,展开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更符合学习逻辑,即从局部到整体,再到变化,并在最后提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目标在分析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生命观念】:通过弃耕农田与裸岩演替的实例分析,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科学思维】:归纳概括两种演替的过程,明确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社会责任】:通过教材实例探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分析典型实例,认同退耕还林等措施的意义,进一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印尼火山爆发的文字资料,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通过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通过教师举例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明确顶极群落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难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森林群落的图片,提问:这是是什么群落?具有怎样的特点?(森林群落;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
)追问: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群落的演替》。
(二)新课教学1.演替的概念多媒体展示印尼火山爆发后的群落变化示意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火山爆发后,在裸地上先长出的小草和出现的蜘蛛,能不能将他们统称为群落?如果是群落,那稳定性怎么样?(是群落;稳定性非常弱。
)(2)后面形成的小树林算一个群落吗?那么,小树林这个群落和前面有小草、蜘蛛的群落还是同一个群落吗?为什么?(小树林应该是群落;不是,因为物种组成不一样,而且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都发生变化。
)教师带领学生一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概念。
(上述群落演变的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
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的现象就叫做演替)教师补充讲解:水生群落与陆生群落一样也要经历演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过渡:那是不是所有的演替都是像刚刚各位同学看的从裸岩演替过来的呢?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想日常生活中,农田被弃耕后演替的过程。
提问:这种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有什么异同之处?(起点不同,一个是从裸岩开始,而一个是从弃耕的草本植物开始的。
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教案
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2.掌握生物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过程及原因。
3.能够分析不同生态环境中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学内容1.生物群落的概念及特征2.生物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及原因3.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4.不同生态环境中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生物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2.难点: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不同生态环境中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张森林、草原、沙漠等不同生态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自的特点。
(2)提问:这些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群落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讲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及特征(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种群知识,讲解生物群落的定义。
(2)展示生物群落的特征,如物种多样性、空间结构、生态位等。
3.讲解生物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及原因(1)介绍生物群落演替的定义,即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的有序变化。
(2)讲解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如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分析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如物种竞争、环境变化等。
4.讲解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1)以森林为例,讲解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如从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再到乔木阶段。
(2)展示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5.分析不同生态环境中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1)分别讲解森林、草原、沙漠等生态环境中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
(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
6.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群落演替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什么意义?7.作业布置(2)分析一个生态环境中生物群落演替的实例,并说明其原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生物群落的概念、特征及演替过程,使学生了解了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原因及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下面小编整理的《群落的演替》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群落的演替》教案1一、教学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板书设计:一、演替㈠初生演替㈡次生演替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四、教学过程:〖引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
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设计第一章:群落演替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原生和次生1.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定义:在长时间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原生群落演替:在没有生物定居的地方,如火山岩、沙丘等,新的群落从无到有,逐渐代替原来没有生物的地面次生群落演替: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新的群落逐渐代替原来的群落1.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区分原生和次生群落演替第二章:群落演替的原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原因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驱动因素2.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原因: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内在因素:生物群落内部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竞争、共生等外部环境因素:气候、土壤等非生物因素2.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的驱动因素第三章:群落演替的过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3.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过程:潜伏期、发展期、稳定期潜伏期:新的群落在没有被其他生物占据的地方定居发展期:新的群落逐渐发展和壮大,与原有群落竞争稳定期:新的群落取代原有群落,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3.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第四章:群落演替的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意义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作用4.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意义: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作用: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4.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作用第五章:群落演替的实例分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实例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在自然界中的应用5.2 教学内容实例一:森林火灾后的群落演替实例二:城市化进程中的群落演替5.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实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在自然界中的应用第六章:群落演替的监测与评估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监测与评估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和应用6.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监测与评估的方法:野外调查、样方方法、遥感技术群落演替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和应用:了解生态系统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恢复6.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监测与评估的方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和应用第七章:群落演替与人类活动7.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让学生掌握人类活动与群落演替的关系7.2 教学内容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破坏和重建人类活动与群落演替的关系:农业、城市化、环境保护7.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人类活动与群落演替的关系第八章:群落演替的研究方法8.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研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研究的基本技术8.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研究的方法:实验、观察、模拟群落演替研究的基本技术:生态学、分子生物学、遥感技术8.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研究的方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研究的基本技术第九章:群落演替的生态学意义9.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生态学意义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9.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生态学意义: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态位变化9.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生态学意义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第十章:群落演替的应用与实践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应用与实践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在生态保护与恢复中的应用10.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的应用与实践: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规划群落演替在生态保护与恢复中的应用:湿地恢复、退耕还林、城市绿化10.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应用与实践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在生态保护与恢复中的应用第十一章:群落演替与全球变化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全球变化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全球变化背景下群落演替的应对策略11.2 教学内容全球变化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气候变化、生物入侵、土地利用变化全球变化背景下群落演替的应对策略:生态适应、生态系统服务等11.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全球变化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全球变化背景下群落演替的应对策略第十二章:群落演替案例分析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案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案例分析的技巧12.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案例分析的方法:文献调研、现场考察、数据收集与分析群落演替案例分析的技巧:比较分析、因果分析、趋势预测12.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案例分析的方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案例第十三章:群落演替的数值模拟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数值模拟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13.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数值模拟的方法:动态模型、代理模型、随机模型群落演替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系统动力学、生态位模型等13.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数值模拟的方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第十四章:群落演替的教育与普及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普及教育的方法14.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群落演替普及教育的方法:科普讲座、实地教学、互动展览等14.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教育的重要性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普及教育的方法第十五章:群落演替的未来研究方向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群落演替研究的最新进展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未来研究的方向15.2 教学内容群落演替研究的最新进展:基因组学、遥感技术、模型模拟群落演替未来研究的方向: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全球变化等15.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群落演替研究的最新进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群落演替未来研究的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高中生物群落演替教案设计,包括群落演替的概念、分类、原因、过程、意义、实例分析、监测与评估、人类活动、研究方法、生态学意义、应用与实践、全球变化、案例分析、数值模拟、教育与普及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教案
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教案第一章:生物群落的概念与特征1.1 生物群落的定义1.2 生物群落的特征1.3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1.4 生物群落的分类与命名第二章:生物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2.1 生物群落演替的定义2.2 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2.3 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2.4 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与阶段第三章:原生生物群落的演替3.1 原生生物群落的定义与特征3.2 原生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与过程3.3 原生生物群落演替的实例分析3.4 原生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第四章:次生生物群落的演替4.1 次生生物群落的定义与特征4.2 次生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与过程4.3 次生生物群落演替的实例分析4.4 次生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第五章:生物群落演替的应用与意义5.1 生物群落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5.2 生物群落演替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5.3 生物群落演替在自然保护与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5.4 生物群落演替在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中的意义第六章:生物群落演替案例分析6.1 森林群落演替案例分析6.2 草原群落演替案例分析6.3 湿地群落演替案例分析6.4 城市公园群落演替案例分析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7.1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7.2 气候变化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7.3 生物入侵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7.4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群落演替的关系第八章:生物群落演替的研究方法与技术8.1 野外调查与观测方法8.2 实验室分析技术与方法8.3 遥感技术在生物群落演替研究中的应用8.4 模型构建与模拟方法第九章:生物群落演替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9.1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演替9.2 农田生物多样性管理9.3 农业景观规划与生物群落演替9.4 可持续农业与生物群落演替第十章:生物群落演替在生态系统服务中的应用10.1 生物群落演替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10.2 生物群落演替在碳循环与气候变化调节中的应用10.3 生物群落演替在水循环与水源保护中的应用10.4 生物群落演替在土壤保持与养分循环中的应用第十一章:生物群落演替与生态系统健康11.1 生物群落演替与生态系统功能11.2 生物群落演替与生态系统稳定性11.3 生物群落演替与生态系统恢复力11.4 生物群落演替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第十二章:生物群落演替与全球变化12.1 生物群落演替与气候变暖12.2 生物群落演替与生物多样性减少12.3 生物群落演替与土地退化12.4 生物群落演替与人类活动关系第十三章:生物群落演替的生态学意义13.1 生物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13.2 生物群落演替与生态位分化13.3 生物群落演替与能量流和物质循环13.4 生物群落演替与生态系统动态第十四章:生物群落演替的实践应用14.1 生物群落演替在自然保护区的应用14.2 生物群落演替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14.3 生物群落演替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14.4 生物群落演替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第十五章:生物群落演替的未来研究方向15.1 生物群落演替的遗传与进化15.2 生物群落演替的模拟与预测15.3 生物群落演替与技术的结合15.4 生物群落演替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物群落的概念与特征:理解生物群落的定义、特征、组成与结构,以及分类与命名。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群落的概念,掌握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及过程。
2.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培养观察、思考、概括的能力。
3.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概念、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群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群落的特点。
提问:什么是群落?群落与种群有何区别?2.群落的概念简要介绍群落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的集合。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
3.群落演替的定义解释群落演替的定义:在一定时间内,群落中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举例说明群落演替的过程。
4.群落演替的类型介绍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两种演替类型的区别。
5.群落演替的过程以草原到森林的演替为例,详细介绍群落演替的过程。
强调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6.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机制分析群落演替的原因:物种之间的竞争、环境条件的变化等。
介绍群落演替的机制:物种替代、物种入侵、物种适应性变化等。
7.案例分析分析长江流域退耕还林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机制。
8.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强调群落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9.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收集有关群落演替的实例,分析其演替过程和原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概括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重难点补充:1.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机制设计对话:“同学们,你们能想到为什么群落会发生变化吗?”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很好,群落演替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教案
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组成。
2. 使学生掌握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特点和意义。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界中生物群落演替现象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认知。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群落的概念及组成2. 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a) 原生演替b) 次生演替3. 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a) 有序性b) 缓慢性c) 阶段性4. 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a) 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b) 生物资源的更新与再生c) 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5.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特点和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及其生态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群落的概念、组成,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特点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群落演替现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生物群落演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群落演替现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组成。
3. 讲解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特点和意义。
4. 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群落演替现象。
5. 引导学生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群落演替现象。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解:通过PPT展示,详细讲解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特点和意义,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生物群落演替案例,如森林、草原、沙漠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演替过程及其生态意义。
3.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讨生物群落演替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生物群落演替概念、类型、特点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组成。
2. 使学生掌握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特点和规律。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群落演替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特点和规律。
2. 教学难点: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生物群落演替现象。
3. 运用图表讲解法,直观展示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实例。
2. 准备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 准备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相关图表,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片森林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组成。
2. 讲授新课:(1) 介绍生物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2) 讲解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 分析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和规律。
(4) 讲解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物群落演替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生物群落演替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六、教学延伸:1. 探讨生物群落演替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关系。
2.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如城市化、土地利用变化等。
3. 介绍生物群落演替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中的应用,如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
七、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生物群落观察,记录不同演替阶段的生物群落特点。
2. 引导学生进行生物群落演替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演替过程。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设计第一章:群落演替的概念与分类1.1 引入:通过户外考察活动,让学生观察校园或周边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群落,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
1.2 讲解:介绍群落演替的定义、特点及意义。
解释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1.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类型的群落演替过程,总结演替过程中的主要变化。
1.4 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测试学生对群落演替概念的理解。
第二章:群落演替的原因与机制2.1 引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发学生对群落演替原因的思考。
2.2 讲解:介绍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详细解释物种多样性、物种相互作用、环境变化等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3 互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例中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机制。
2.4 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测试学生对群落演替原因与机制的理解。
第三章:群落演替的过程与特点3.1 引入:通过动画或视频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演替过程。
3.2 讲解:详细讲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包括早期、中期和晚期等阶段的特点。
3.3 互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例中群落演替的过程与特点。
3.4 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测试学生对群落演替过程与特点的理解。
第四章:群落演替的研究方法与应用4.1 引入:通过展示群落演替的研究案例,引发学生对群落演替研究方法的思考。
4.2 讲解:介绍群落演替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实验模拟、数据收集与分析等。
4.3 互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群落演替研究方法的优势与局限。
4.4 练习:完成相关练习题,测试学生对群落演替研究方法与应用的理解。
第五章:群落演替的意义与保护5.1 引入:通过展示群落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引发学生对群落演替意义的思考。
5.2 讲解:介绍群落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资源循环等。
5.3 互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群落演替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的任务是向高中学生传授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包括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过程、影响因子以及生态学意义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群落演替的基本概念,掌握其主要类型和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同时能够分析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并认识到群落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对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等概念有初步了解。
此外,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这为深入学习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内容提供了保障。
然而,由于群落演替涉及的概念和理论较为复杂,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进行引导和讲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掌握生物群落演替的基本类型,如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包括先驱物种的侵入、竞争、稳定阶段等,能够分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的变化。
(3)掌握影响生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土壤、生物相互作用等。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中群落演替的过程和影响因子,提出合理的生态保护建议。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图表、示意图等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和规律。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群落演替的相关理论进行质疑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使其认识到生物群落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鼓励他们主动探索自然现象,培养科学精神。
(3)通过学习生物群落演替,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观念。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生物 群落的演替 教学设计
D.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A.羊草种群恢复过程中,其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
B.开展退耕还草后,羊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变
C.开展退耕还草后,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发生变化
D.羊草种群恢复过程中,退耕区域发生了群落的演替
(2)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
B.某种植物由于土壤湿度的差异,在草地水平方向上呈现随机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环节二
通过实例图片,讲解初生演替的各个阶段和分析形成原因
【结论】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和乔木阶段
环节三
以废弃的农田为例,讲解次生演替的各个阶段和分析形成原因影响群落的季节性的因素
微课名称
群落的演替
知识点来源
▲学科:生物▲年级:高二(上)
▲教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稳态》 章节:第2章第3节
教学目标
▲了解群落的演替类型
▲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
通过实例图片,引出群落概念
【提问】群落的演替类型
【结论】
(1)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结论】
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和乔木阶段
环节四
【提问】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结论】
(1)内部因素: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等。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范文教案主题:群落的演替教学年级: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群落的演替是生态系统中常见的过程之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种类、原因及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种类、原因和过程。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理解群落演替的作用和意义。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群落演替的种类和原因。
2. 群落演替的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图片、幻灯片等教具。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群落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群落的了解和兴趣。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种类。
2. 分析不同类型群落演替的原因。
3. 通过幻灯片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
Step 3:例子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个实际案例(如草地生态系统的演替),让学生通过分析该案例,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
2. 引导学生分析该案例中不同阶段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变化。
Step 4: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就群落演替的作用和意义进行讨论。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群落演替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演替的重要性。
Step 5:课堂练习(10分钟)1. 提供2-3个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一篇短文的形式,总结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和讨论分析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群落演替的作用和意义,加深了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加入实际案例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意义。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物群落演替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原因。
2. 难点: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如森林、草原、湿地等生物群落的演替实例。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便于直观展示生物群落演替过程。
3. 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群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群落演替现象。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具体生物群落演替案例,如森林、草原、湿地等,引导学生分析演替过程和原因。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和实际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群落演替的关键知识点,强调其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内容。
六、教学内容1. 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 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有序、缓慢、可逆、受环境影响。
3. 生物群落演替的原因:生态因子变化、物种相互作用、自然干扰。
七、教学内容1. 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促进物种多样性、生态恢复。
2. 生物群落演替的实际应用:植被恢复、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
3. 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过度开发、污染、保护措施。
八、教学内容1. 观察生物群落演替的方法:野外调查、实验研究、遥感监测。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2. 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原因和过程。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环境中群落演替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2. 群落演替的原因和过程。
难点:1.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的变化。
2. 自然环境中群落演替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原因和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环境中的群落演替实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演替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生物教材。
2. 多媒体课件:群落演替的图片、视频等。
3. 实例材料:自然环境中的群落演替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例引入群落演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讲解群落演替的定义,介绍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3. 讲解群落演替的原因:分析群落演替的内因和外因。
4. 讲解群落演替的过程:介绍群落演替的阶段和特点。
5. 案例分析:分析自然环境中的群落演替实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实际应用。
6.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演替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理解。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群落演替的知识,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题成绩来评价学生对群落演替的掌握程度。
八、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九、教学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了解群落演替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十、教学资源:1. 教材。
2. 多媒体课件。
3. 自然环境中的群落演替实例。
4. 练习题和测试题。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一片废弃的农田转变为森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是什么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海南省三亚市第一中学陈坤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中本节教学内容为阐明群落的结构。
由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点: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群落的演替过程是课程标准要求阐明并了解的,因此确定为重点。
另外演替过程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确定为难点。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动态发展观”来组织实施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动态地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本质。
本节的引入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探讨”之后进行。
在进行“问题探讨”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火山爆发录象资料片(或类似题材),阅读课文提供资料,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并了解演替的现象和概念,并由此引入课题。
组织学生阅读观察“光裸的岩地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课文和相关图片,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本质的思考。
通过引导学生对两种演替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提示学生思考。
同时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让学生加深理解。
组织学生就近实地考察“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或投影图片)。
让学生从群落演替的角度进行思考、讨论,引入“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教学。
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学生举例等方式提出相关资料、图片、现象,分析人类活动对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对“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和措施”部分的教学。
可在课前组织几位学生上网调查、到图书馆查阅书刊汇集有关资料,课上介绍,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课文的2个拓展题可组织学生在课后完成:①调查或搜集有关资料,撰写“警惕外来物种的入侵”的小论文。
②收集学生所在地区不同年代的地图,比较湖泊、沼泽或林地的今昔面积,试分析变化的原因。
(注:本节课为人教200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4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