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尚激活传统——以“非遗”中的中国织绣印染工艺保护为例
扎染之美 欣赏非遗扎染的色彩

扎染之美欣赏非遗扎染的色彩扎染是一种古老的染色技艺,指用细绳、线或树皮扎成各种花纹,然后染色。
这项技艺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并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扎染以其独特的色彩和图案而被广泛欣赏和推崇。
本文将探讨扎染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展现其美丽的色彩。
历史渊源扎染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古人发现了用简单的材料进行染色的方法,通过将细绳编织成花纹,然后将其扎住,再进行染色,最后取下绳带,留下了美丽的花纹。
这种染色技术逐渐演化和发展,成为了扎染的基本形式。
制作工艺扎染的制作工艺包括图案设计、绳带编织、扎绑、染色与定型等环节。
首先,扎染师傅需要设计出精美的图案,这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然后,用棉线、麻线等材料编织成细绳,根据图案扎成不同形状的结,将绳带固定在织物上。
接下来,将织物浸入染料中,使染料渗透到织物中,然后晾干并用定型工艺使色彩持久而鲜艳。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技术的支持,只有经过精心制作,才能展现扎染的艺术之美。
色彩之美扎染以其丰富多彩的色彩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扎染采用自然染料,如橘皮、蓝靛、木蓝等,在不同的呈色剂和浸泡时间下,产生了丰富的色彩变化。
这些色彩可以是鲜艳明亮的红、橙、黄、绿、蓝、紫等,也可以是柔和温暖的米黄、浅褐、深褐等。
扎染织物上的花纹和图案同样丰富多样,可以是几何图案、植物花卉、动物图案等,每一个图案都蕴含了一段历史和文化的故事。
扎染之美被运用到了各个领域。
在服装上,扎染被广泛应用于衣物的设计,为服装增添了独特魅力。
在家居装饰上,扎染制作的帷幔、桌布、墙纸等,可以为家居空间带来温馨和艺术的氛围。
此外,扎染还可以用于制作手袋、鞋子、配饰等,打造与众不同的时尚元素。
扎染的色彩之美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品和装饰品上,也在情感交流中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扎染意味着纯洁、温暖和热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喜悦。
无论是作为送礼品还是作为心意的表达,扎染都能传递深刻的情感和祝福。
扎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扎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扎染是一种传统的手工纺织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传承扎染文化的意义在于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后代子孙能够了解和体验传统的工艺技术和美学价值。
首先,传承扎染文化有助于保护文化遗产。
扎染作为一种特殊的纺织技术,融合了人们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代表了一定时期的文化和艺术表达。
通过传承并推广扎染文化,能够保护和维护这一传统工艺,避免其在现代社会逐渐消失。
其次,传承扎染文化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扎染是一门需要细致耐心和艺术灵感的技艺,从中可以培养人们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传承扎染文化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让更多的人学习这一技艺,进而激发创造力,提升审美素养。
最后,传承扎染文化有助于文化交流和民族认同。
扎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艺术形式。
通过传承和创新,能够将扎染文化分享给其他国家和地区,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同时,传承扎染文化也能够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进国家的凝聚力和社会的稳定。
总而言之,传承扎染文化的意义在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培养创造力与审美能力,促进文化交流与民族认同。
这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为扎染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使其能够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分析扎染艺术在现代服装行业中的运用.doc

分析扎染艺术在现代服装行业中的运用扎染艺术在现代服装行业中的运用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扎染艺术在现代服装行业中的运用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扎染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还能绽放出如此灿烂的光彩,说明其本身的艺术魅力是巨大的。
其次,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
扎染就是这丰富绚烂的瑰宝之一,它有着清新淳美的图案,妙不可言的意境。
因而从发扬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讲,应该将扎染艺术继续发扬,应用到现代的服装、服饰中1673-5811(2013)03-0008-01摘要:扎染艺术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历史源远流长。
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清新优雅,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扎染成为现代服装中时尚流行元素,为国内外流行服饰接受,并为个性化的服装提供了独特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扎染工艺纹样应用扎染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纺染织物,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扎染拥有丰富多彩的工艺技法和先进、科学的生产流程,凸显出感性与理性相融合的特点。
工业化大生产的服装产品生产,使人们对千篇一律的产品产生了厌烦的情绪,促使服装个性意识更加强化,而扎染工艺简便、丰富多样但独一无二的特点很能适应这种需要,扎染艺术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使其展现出别样的艺术魅力。
一、扎染的产生和发展“扎染与蜡染、兰白印花布鼎足而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印染工艺,产生于遥远的秦汉时期,运用分布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云贵高原一带。
唐朝时,扎染已是非常重要的出口产品,畅销东南亚、非洲,并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伊朗、阿拉伯、欧洲。
[1]”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工业生产主流的兴起,历时千年的扎染工艺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被淡忘,只在山东、陕西、四川、江苏、湖南以及云南的白族、广西的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还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纺织技术的创新对传统手工艺品的保护与传承

纺织技术的创新对传统手工艺品的保护与传承纺织技术的创新对传统手工艺品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手工艺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民俗、地域特色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人们文化消费的重要诉求和情感追求的载体。
然而,在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手工艺品面临着失传、衰退甚至消亡的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纺织技术的创新变得尤为重要。
纺织技术的创新不仅可以提高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效率和质量,还可以为手工艺品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元素。
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往往依赖手工操作,不仅速度慢,而且易受个体技术水平的影响,如果不加以改进和完善,很容易导致工艺品的生产成本过高和品质不稳定。
而纺织技术的创新,如数控织机、数控绣花机等的应用,可以大幅提高制作效率,降低成本,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此外,传统手工艺品往往缺乏与时俱进的设计方向,在现代审美眼光下显得过于古老和落后。
通过纺织技术的创新,可以将新的设计元素、材料和工艺技术引入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市场需求。
纺织技术的创新还可以拓宽传统手工艺品的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
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丰富多样,涵盖了织造、刺绣、编织、染色等多个领域,例如苏绣、蜀锦、江南丝绸等。
这些手工艺品之所以不能在市场上广泛流传,一方面是由于生产成本高,价格昂贵;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手工艺品的应用领域受限,只被少数人士购买和欣赏。
而通过纺织技术的创新,不仅可以降低手工艺品的生产成本,还可以将手工艺品的应用领域拓宽到更多领域,例如服装、家居、礼品等,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纺织技术的创新还可以加强传统手工艺品的保护和传承。
传统手工艺品的保护和传承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往往依赖于手工操作和口口相传的方式,易受到个体技术传承中断的影响。
服饰 非遗保护标准化案例

服饰非遗保护标准化案例《服饰非遗保护标准化案例:传承中的时尚奇迹》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的传统服饰非遗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正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境地。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老祖宗传下来的精美服饰手艺就这么消失了,那得多可惜啊!就好比一棵千年古树,它见证了多少风雨沧桑,结果被连根拔起,这世界就少了一份深沉的底蕴。
我曾遇到一位老工匠,李大爷,他是苏绣的传人。
他跟我说:“孩子啊,这苏绣可不仅仅是在布上穿针引线,那是把老祖宗的灵魂都绣进去咯。
”苏绣的一针一线就像画家手中的画笔,在绸缎上描绘出栩栩如生的画卷。
可李大爷发愁啊,因为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了,没人愿意学苏绣。
但是,转机来了!有一个叫锦绣坊的地方,他们搞起了服饰非遗保护标准化案例。
他们怎么做的呢?他们开启了一个培训班,让李大爷这样的大师亲自授课。
这个培训班就像一个魔法学校,好多年轻人被吸引进来。
小李姑娘,她本来是个时髦的城市女孩,她参加了这个培训后激动地说:“天呐,我之前只知道那些大牌奢侈品,没想到咱们自己的苏绣这么美,这刺绣的针法精密得就像复杂的密码,我感觉自己开启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锦绣坊还把苏绣融入现代的服饰设计中。
你看,那种传统图案绣在现代简约风格的裙子上,就像古典美人走进了现代都市,真的是美轮美奂。
他们会把苏绣的标准、流程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就像写一本宝典一样,从丝线的选择到针法的顺序,都明明白白。
这不禁让人想问,其他服饰非遗是不是也能这么做呢?像苗寨的银饰服饰,那精美的银饰工艺,如同繁星坠落在衣服上。
要是也有这样的保护标准化案例,让年轻一代去传承,那可不得了。
还有维吾尔族那绚丽多彩的艾德莱斯绸,那色彩的交织就像梦幻的天空。
咱再看看香云纱制作工坊的案例。
香云纱制作过程可复杂了,全靠老师傅们的经验。
可工坊知道得把这门技艺标准化。
老张师傅就说:“以前这手艺靠口口相传,难免会走样,现在好了,有了标准,就像给这门手艺上了保险。
”他们不但在工坊里传授手艺,还利用网络视频让更多的人看到香云纱神奇的制作过程。
扎染之美 欣赏非遗扎染的色彩

扎染之美欣赏非遗扎染的色彩扎染,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它结合了织物的装饰和天然染料的艺术,以其独特的色彩和纹理展示出非凡的美感。
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技艺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了数千年,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誉。
本文将深入探讨扎染之美,欣赏非遗扎染的色彩魅力。
一、扎染的起源和发展扎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丝绸制作过程中,最早的扎染技术可追溯到汉代。
当时,扎染主要用于为皇家成员和贵族制作华丽的服饰,以彰显尊贵的地位和权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扎染技艺逐渐传播到民间,成为大众传承的手工艺品。
二、扎染的工艺过程扎染工艺需要经历预处理、染色和后处理三个主要阶段。
首先,需要对织物进行预处理,包括清洗、漂白和熨烫等步骤,以确保染色效果。
接下来,将各种纹样和图案通过特殊的绑定技法扎在织物上,以防止染料渗透,形成独特的白色阴影。
最后,将绑定好的织物浸泡在天然染料中,经过反复浸染和干燥的过程,最终形成斑斓的色彩。
三、扎染的特色和风格扎染以其独特的装饰手法和纹理效果而备受瞩目。
通过不同的绑定方式和染色方法,可以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和色彩变化。
扎染作品的特色在于其线条纹理的变化和自然的不对称感,使其具有一种朴实优雅的美感。
此外,扎染还可以结合其他的工艺技巧,如绣花、刺绣等,以展现更为丰富多样的效果。
四、扎染的应用领域扎染作品广泛应用于服装、家居用品和艺术品等领域。
在时尚界,扎染被用于设计各种时装和配饰,为人们带来独特的时尚感。
家居用品中,扎染可用于装饰帷幕、靠垫、桌布等,为家居空间增添自然与艺术的氛围。
此外,扎染也被应用于艺术品创作中,以其绚丽多姿的色彩和独特的质感吸引了众多艺术家的关注。
五、扎染的保护与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扎染技艺在当代面临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非遗扎染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在教育方面,应当加强对扎染技艺的培训和推广,培养更多的扎染工艺师和爱好者。
同时,通过组织展览、文化交流等活动,向公众传授扎染文化的知识和价值,增强对非遗扎染的认知和关注。
《2024年浅谈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设计与创新》范文

《浅谈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设计与创新》篇一一、引言纺织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实用物品的制造过程,更是文化和技艺的传承。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许多传统的纺织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进行传承设计与创新。
本文将探讨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设计原则、创新方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传统纺织技艺、图案设计、工艺品等。
这些技艺和设计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的纺织技艺逐渐被人们遗忘,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此外,传统纺织品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减少,这也给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三、传承设计的原则为了保护和传承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遵循以下设计原则:1. 保持原真性:在传承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传统技艺和设计的原真性,避免过度改变或扭曲原有的文化内涵。
2. 融入现代元素:在保持原真性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融入现代元素,使传统纺织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3. 创新发展:在传承的过程中,要进行创新发展,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和制作方法,使传统纺织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四、创新方法为了实现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技术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传统纺织技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设计创新: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和制作方法,使传统纺织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3. 文化融合:将不同地区的纺织文化进行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纺织品。
4. 人才培养:加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五、未来发展方向未来,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将朝着以下方向发展:1. 数字化保护: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将传统纺织技艺和设计进行数字化保存和传播,以便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纺织品中的应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纺织品中的应用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的非物质精神财富,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典、知识与实践技艺等。
在纺织品制作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得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与发展。
本文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纺织品制作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纺织品设计中的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纺织品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纺织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比如,在中国的织锦工艺中,织锦技艺源远流长,传统的图案设计和工艺技巧一直是织锦制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织锦技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传承,并融入到现代服饰设计中,设计出更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织锦服饰。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纺织品设计中发挥出了创新的作用。
许多国家的传统纺织工艺都有着独特的特色和工艺技巧,这些特色和技巧可以成为现代设计师的创新灵感源泉,为纺织品设计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纺织品生产中的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纺织品生产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纺织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纺织品的生产制作不仅仅是一种手工技术,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传承与保护。
各国纺织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纺织品生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举例来说,日本的和服制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通过对和服制作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可以使得和服制作工艺得以延续并发展,不仅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纺织品传统工艺的传承中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纺织品传统工艺的传承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各种不同国家的纺织工艺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技术要求,这些纺织工艺的传承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在印度的手工印花工艺中,这种工艺通过手工操作,在纺织品上印上各种丰富多彩的花纹,极富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而这一技艺的传承离不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织绣印染工艺是中国传统服
式 ,使 这 些 遗产 重新 被 激活 ,焕 发 出新 的
生命力。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类
的 “ 非遗” 特别是织绣印染: 艺,由于 自 , 【 身 的 文化独 特 性 ,可 以通 过 “ 尚激活 ” 时
的创造 性 转化 ,不仅 摆脱 被拯 救 的尴 尬境
一
地 ,而且 进 一步 成为 弘扬 中 国传 统 文化 的
重要载体。同时,随着 中国国际地位 的提 高,中国文化的魅力 日 益增强,国际服装 时尚界的 中国元素正 日 凸显 ,挖掘和提 益 炼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的精 华,也成为时 尚界本身的 内在要求。 关键词:非遗 织绣印染 服饰文化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史载 “ 黄帝
到战国时期 ,丝织品种类繁多 ,织锦技术
得到高度发展 ,彩绘 、染色 、刺绣技术逐
在农耕社会 ,传统手工艺品首先是具
有实用价值的产品 ,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
步完善。到公元 4世纪 ,中国的纺织品 、
印染品 、刺绣品已闻名遐迩 ,并通过 “ 丝
是其基本功能 。但 自 近代以来 ,随着机器 工业的发展 ,这些传统技艺赖以生存与发 展的社会土壤逐渐消失 。现代纺织工业不
了丝织品 商代已经 出现纱 、绮 、罗 、纨 ,
时至今 日,在一些较少受到工业文明冲击
的地方 ,如一些偏远的少数 民族地区 ,至
今仍完整地保留着 自己的传统民族民间织
绣印染制作工艺 ,并广泛应用于 日 常生活
中。
丝等品种 。西周已经有了两色以上彩丝的 提花技术 ,并有了一定生产规模 的织锦 。
紧迫 ;起源于明代的上海独门绝技露香园 顾绣从业者从明代的数百人萎缩到现在的 十多人 , 且平均年龄在 4 0岁以上; 在湖南 ,
绣直接作为艺术作品进入市场 ,而大 多数
服饰 、日用品的装饰刺绣 由机器化大生产 流水线上完成 。 但 无论如 8 0 0年代
变得越来越脆弱。 传统 的织绣染技艺传承 , 从上机纹制 、制作到技艺 ,全靠艺人代代 口授心传 ,从而也不可避免地让许多优秀 产品和传统绝技失传 ,其中还有些绝技随
二十多项 。这些传统技艺一方面以其极致
的优美续写着华夏五千年织绣印染技艺的 辉煌 , 另一方而也不得不面对生存的尴尬 , 成为 “ 非遗”本身就是其生命力枯萎的表
征。
着老艺人的谢世而灭绝 。以黎族织绣染工 艺为例 ,根据海南省全国政协委员谢京提
案 中的统计 ,15 年代,黎族妇女普遍掌 90
另一方面 ,随着传统服饰手工 圭品面 三
临的生存空间 日益狭窄 ,其功能也逐步发 生了变化 , 实用功能渐渐减少 ,审 荚艺术
功能逐渐增加 ,最终完成了从生活到艺术
、
文化 “ 瑰宝”的尴尬境遇
在漫长 的农耕社会 中,传统织锦 、刺 绣 、印染工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所 谓 “ 男耕女织”一直以来都是传统生产方
式的基本分工结构 ,发达的农耕文明正是
中国传统织绣染工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 盖取诸乾坤” 。 我 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丝的国家, 考古资 料证明 ,新石器时代 的良渚文化时期就有
握黎锦工艺 , 7 年代已不足一半 ,目前 到 0 已不足千人 ,且大多年过七旬。现掌握耕
染技艺的不足百人 ,掌握双面绣技艺的不
的转变。中国传统织绣染工艺的转化尤其
明显 ,最初的刺绣一般用于服装 、日用品 的装饰 ,而现在 ,越来越多精美的手工刺
足十人 。而且掌握这项技艺的人大多年事 已高 ,黎锦工艺传承 、整理和研究 已十分
博物馆研究 2 1 年第 3 ( 01 期 总第 15 期) 1
・ 博物馆学・
用 时 尚 激 活 传 统
一 一
以 “ 非遗” 中的 中国织绣印染工艺保护为例
李 红
摘
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 护,
朝鲜 、越南等国,为世界文明发展做 出了
伟大 的贡 献 。
不仅仅 是要 使 其成 为 完整 的 “ 本 ” “ 标 或 活 化 石 ” 一种 更 为理 想的状 态是 通 过某种 方 ,
绸之路” 西运亚非欧各国 , 影响到了 日本 、
仅改变了人们 的服饰消费结构 ,也极大地
改变 了人们生活 中的服 饰 习惯 和审美 习 惯 。现代纺织服装工业为人们提供 了大量 廉价的服饰产品,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的服
“ 遗产”已经消失 。 仅就 “ 非遗”的保护 目录来看 ,其数量之庞大已经让人震惊。
饰文化 的精华 ,作为 中国服饰装饰 的重要
手段 ,织绣染工艺不仅美化了华服本身 ,
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崇尚端庄文雅 、含
蓄 内敛 、平和淳朴 、喜庆吉祥的美和 中国 传统美学精致 、 高雅 、 和谐 、 华美的精神 , 历经几千年历史沉淀 ,它们已成为灿烂的 文化瑰宝 ,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宝贵财富。
事情 ,而对于传统服饰手工艺来说 ,其审
的 20 人到现在的仅仅几十个人。 00 ’
手工业的衰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 势击溃了传统手工技艺 ,占领了大众服饰 的消费市场 。对于传统的那些服装手工艺
造、 宋锦织造 、 蜀锦织造技艺的三大名锦 ;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 ;以及土家族织锦 、黎
族传统纺染织绣等少数民族织染技艺 ;南 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白族扎染技艺等共
服饰工艺制造过程复杂且费工费时 ,成本 高 、利润低 ,缺乏价格竞争力 ,由于社会 需求有限, 私人劳动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 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生命力
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就有 包括苏绣 、 湘绣 、粤绣 ( 广绣 、 潮绣 ) 蜀 、
绣等的中国名绣 ;以及土族盘绣 、 挑花等 少数民族刺绣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
装需要 ,原有的地域 、民族特色鲜明的服
饰产 品,逐渐为普遍化 、大众化的服饰品
替代 ,与工 业化 服装 工 艺相 比 ,传统 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