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危机及其整合(文军)

合集下载

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的社会理论

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的社会理论
累 ;在 政 治 层 面 上 ,现 代 性 表 现 为 世 俗 政 体 与 现
理 论 的视角 则是 不可 或缺甚 至 是首要 的 。
首 先 ,反 思 与 批 判 固 然 是 哲 学 的 专 长 . 但
代 民 族 国 家 的确 立 ;在 社 会 层 面 上 ,现 代 性 表 现
是 ,就 现 代 性 的 诊 断 而 言 ,哲 学 离 不 开 社 会 理
判 的 社 会 理 论 ①对 于 我 们 的 意 义 恐 怕 正 在 于 此 。


社 会 理 论 :作 为 反 思
现 代 性 的矫 正 仪
危 机 的不 可 预 测 性 。 正 如 鲍 曼 曾雄 辩 地 证 明 了 现 代 性 与 大 屠 杀 之 间 的必 然 联 系 那 样 ,现 代 性 本 身 的 诡 秘 性 与 极 度 复 杂 性 迫 使 我 们 不 得 不 反 思 现 代 性 的后果及 现代性 本 身 。
现 代 性 自身 的 发 展 表 明 ,只 有 将 现 代 性 作 为

为 市 场 经 济 、 民 主 政 治 、 科 学 管 理 等 为 基 本 构 成 元 素 的 社 会 结 构 和 发 展 模 式 ;在 文 化 层 面 上 ,现 代性 表 现 为 宗 教 衰 落 与 世 俗 物 质 文化 兴 起 , 自
理 论 .将 对 现 代 性 的 反 思 与 批 判 引 向 了 历 史 的深 处 。 它 所 强 调 的 是 ,真 正 的 社 会 理 论 应 该 以 批
判 性 和 实 践 性 为 其 本 质 特 征 , 以 个 体 解 放 和 社 会 解 放 为 其 价 值 旨 趣 , 以 对 现 代 性 以 及 理 论 自 身 知 识 建 构 双 重 意 义 上 的 批 判 、 规 范 与 重 建 作 为 核 心 内容 , 通 过 重 建 理 论 与 公 众 的联 系 ,实 现 社 会 的 内在 超 越 。 关 键 词 :现 代 性 ;反 思 ;批 判 的社 会 理 论

社会学理论传统及其发展脉络探析

社会学理论传统及其发展脉络探析

社会学理论传统及其发展脉络探析社会学理论传统及其发展脉络探析王 飞(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摘要:传统社会学理论发展主要有三大研究范式,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三种范式并存且长期对立。

进入20世纪中后期以后,在社会学方法论方面逐步开启了一个批判继承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范式之路,范式整合便成了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必然逻辑。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学研究进入了全面的多元化时代。

笔者认为,社会学理论历史发展将会从“软科学”向“硬科学”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社会学理论 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 批判主义关键词:关键词社会学植根于19世纪的西方工业社会,发展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它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受益于西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西方思想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环境。

然而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它是年轻的和不成熟的,按照美国社会学家布劳的说法社会学发展至今,仍然像牛顿以前的物理学一样,处于前理论阶段,社会学理论至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学科方法论原则,社会学理论陷入了范式危机。

一纵观社会学理论发展史,主要有三大研究范式。

首先是以社会学创始人孔德,以及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其哲学基础是实证哲学。

他们认为,社会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将研究对象看作是客观实在,因此,社会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其理论研究要以自然科学为标准模式。

其后迪尔凯姆将古典实证主义社会学发展到鼎盛时期,主要标志是迪尔凯姆发表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其基本认识论主张是社会唯实论和整体观,认为社会是客观性的独立实体,社会高于个人,社会决定着个人的本质,社会学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在对社会事实的分析取向上强调社会功能论,坚持功能分析和原因分析均是社会学所必需的,并指出要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①。

《自杀论》是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一次重要实践,将社会自杀率这一抽象的社会事实,运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理论与统计学有机结合,进行逻辑假设和量化分析,探究社会自杀率背后的带有普遍性的因果规律,堪称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典范,他一举将社会学从思辨哲学中摆脱出来,真正树立了社会学独立的学科地位。

西方城市社会学理论范式的转变

西方城市社会学理论范式的转变

《西方城市社会学理论范式的转变》摘要:要:城市社会学理论的梳理缺乏动态的、多维的视角,本文运用发生学的视角对其理论范式的诞生、转变过程进行梳理,发现现实城市化进程和理论迭代进程相互作用,但前者占主导因素,在此方法下,西方城市社会学范式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管是从无范式阶段到人类生态学的建立,还是从人类生态学到新城市社会学的转变,以及新城市社会学范式之后新范式的崛起,都不能脱离两个主要因素——现实城市化发展进程、理论的迭代进程,人类生态学范式内部历经了古典人类生态学、新正统人类生态学、社会文化生态学阶段王冠鑫摘要:城市社会学理论的梳理缺乏动态的、多维的视角,本文运用发生学的视角对其理论范式的诞生、转变过程进行梳理,发现现实城市化进程和理论迭代进程相互作用,但前者占主导因素。

城市化进程推动着相关的研究视角、理论范式的创立、转换;人类生态学范式自建立起为应对城市化进程不断地自我更新,新城市社会学则建立在城市新变化和对原有理论的批判补充上。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范式转变;发生学一、前言现在城市社会学理论的状况是:旧有的范式依然存在,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依然具备解释力;新的范式在批判替代旧理论的同时,遭受各种质疑;理论范式内部则呈现出自我更新并确保自身权威的趋向。

通过探讨新旧理论范式的这个过程,可以为城市社会学范式演进提供更多的启迪。

学者王光荣对人类生态学的局限进行解析和完善。

[1]黄怡介绍了新城市社会学的“新”特点和趋势。

[2]蔡禾则对比两种范式得出人类生态学研究竞争与选择如何影响群体、组织的空间关系以及群体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城市环境;新都市社会学则注重研究在资本主义体系下,城市空间组织和空间形式如何成为特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以及在都市重建和都市发展中的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冲突。

[3]类似文献中对理论范式转变的系统梳理是线性的、截面的,本文将用发生学的角度弥补这点疏漏,呈现理论范式变化的动态过程,这种努力并不是教科书式的知识罗列,就在于它是从范式的背后话语逻辑来理解范式的转变;而且这种解析没有脱离了城市化的现实发展,因为这套逻辑的基点就来自于社会现实。

社会学基本问题视角下的中国社会学与和谐社会

社会学基本问题视角下的中国社会学与和谐社会

题、 主体与客体 的关 系问题、 理论与实践 的关系问
题、 宏观 与微 观 的关 系 问题 、 学 性 与 人 文 性 的问 科
关键词 : 社会学基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学; 和谐社会 中图分 类号 :9 C1 文献 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8 7 (0 9 0 -0 60 10 -9 6 2 0 ) 2 4 -4 0
重要性 ; 同时, 出个 人 与社会 的关 系 问题 在 现 实层 指
学者文军在《 方社会学理论 : 西 经典传统 与当代转
向》 中总 结 出七 个 基 本 问题 : 体 与社 会的关 系问 个
面上不仅关 乎个 人的发展也关乎社会 的发展 , 论述 了 社会学基本 问题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 的重要性 。
社会学基本 问题视角下的中国社会学与和谐社会
刘 垄 , 胡 渊
( 南开 大学 周恩 来政府 管理 学院 , 天津 309 ) 00 1

要 : 出中国社会学面临着学科本土化和 国际化 指
方社会学 理论 中 , 者们认 为 的基 本 问题不 只一个 , 学
的双重压力 , 论述 了社会学基 本 问题对 于学科发 展 的
l /3 3 2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 会科 学版)2 0 社 0 9年 第 l O卷 第 2期
JC aghnI . eh (o .c. d. , 0 , d.0, o2 . hncu mtT c . Sc SiE i)2 9 V 1 N . 0
4 649
1 兰

CN 2 .3 2 C 2 12 /
学的基本问题。具体来说,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就是 “ 存 的众 多个人 与作 为现代 生 活 共 同体 的社 会关 实

西方社会学史

西方社会学史
二、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从已往的社会学理论研究来看,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同其他学科理论的发展一样,其基本走势是社会学理论中各种具有相反倾向的理论流派的相互对立、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有机的历史发展过程。①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就像一条正弦曲线,是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主义三种取向的社会学理论交替出现,轮流占据上风的历史的、逻辑的发展过程。由孔德一涂尔干开创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传统强调社会学理论与自然科学方法的一致性,把社会学看成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认为通过社会学理论研究可以找到认识和控制社会发展的规律。而由齐美尔一韦伯开创的人文主义社会学理论传统却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本质性区别,反对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自然科学化倾向,主张把关注社会行动者主体和主观性作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重点。至于由马克思开创的批判主义社会学理论传统则既不同于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也不同于人文主义社会学理论,它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使社会学理论在本质上成为批判的、革命的学说,它对后来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阶段的划分也大体如此,按照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逻辑演变,社会学家们通常把迄今为止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社会学诞生的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末,这是社会学的奠基阶段,其代表性人物就是孔德和斯宾塞(H. Spencer);第二个阶段是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这是社会学的形成阶段,其代表性人物是韦伯(M. Weber)和涂尔于(E. Durkheim);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其代表性人物是帕森斯(T.Parsons),也是社会学理论发展史上著名的“帕森斯时代”;第四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的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是各理论流派“群雄割据”的时代,也是著名的“反帕森斯时代”;第五个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直至现在,是社会学理论多元综合的新时代。对社会学理论的这种划分,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实际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进程,其线索清晰、阶段分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论西方社会学的元研究及其元理论化趋势

论西方社会学的元研究及其元理论化趋势

论西方社会学的元研究及其元理论化趋势【摘要】西方社会学的元研究是对社会学研究过程本身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从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接着探讨了元研究的定义和方法,以及西方社会学元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元理论化的趋势。

还分析了元研究对社会学的启示和挑战。

结论部分展望未来,总结了文中讨论的重点内容。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对西方社会学的元研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深入研究社会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西方社会学、元研究、元理论化、发展历程、社会学启示、挑战、反思、未来展望、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西方社会学的元研究是对社会学研究本身进行系统性和理论性反思的一种研究方法,旨在揭示社会学知识的生成、发展和传播机制,探讨社会学研究的范式、理论和方法论的内在结构和关联关系,进一步推动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创新和方法论进步。

元研究的兴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元研究逐渐成为西方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参与。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学研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元研究的开展有助于揭示社会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所在,促进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化和方法化,提高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对于西方社会学界来说,开展元研究不仅是一种必然选择,更是推动社会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1.2 研究意义西方社会学的元研究在解释社会现象和理论构建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社会学研究的元分析和元综合,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研究成果之间的关联和差异,从而提高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元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社会学领域的重要趋势和问题,还可以帮助研究者在面对矛盾和争议时找到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元研究还可以促进学科交流和合作,提升社会学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地位。

西方社会学的元研究对于推动社会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研究者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西方社会学理论(文军版)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文军版)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文军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一编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一章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基本问题第一节社会学理论的内涵及其建构1、澳大利亚社会学者马尔科夫.沃特斯指出,社会学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是一门独立科学的原因有二:一是它具有一个被广泛公认的理论传统,二是它在方法上有严肃的态度,即以精密的方法论来指导研究。

一、理论的特质及其构成5、理论构成要素(理性主义):既定的意图、一组可验性的相关概念、一种逻辑结构。

二、“社会学理论”的含义及其构成1、美国当代社会学理论家乔治.瑞泽尔指出社会学理论与日常生活中得出的理论的差异:(1)社会学者的理论更有组织,更自觉自己在做什么;(2)其提出的理论根基于过去社会学者所提出的理论之上;(3)依赖于自己/别人搜集所得资料,这些资料都是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社会现实或社会关系(4)希望借自己论述的出版以获得批判性分析,并经传播成为实证研究的基础并为后来理论家所运用;(5)针对广泛的社会议题做总括性的思考;2、社会学实践角度的“社会学理论”定义:(1)瑞泽尔:社会学理论较为正式的定义是:一组相关联的观念,能对社会世界的知识加以系统化,能解释社会世界,并能预测社会世界的未来;(2)查尔斯.梯利:一个学科的知识发展取决于其产生好的解释的能力;(3)类型学:社会学研究是一项特殊的职业活动,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社会实践发现社会结构内在的规律性及其独特性,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3、马尔科夫.沃特斯——社会学理论必须符合以下标准:抽象性/说明性/一般性/独立性/专题化/逻辑一致/实质上的有效;4、吉登斯:社会理论是关心人类行为并为一切学科所共享的一种覆盖和跨越所有社会科学的理论体。

5、“社会理论”三标准:以社会及其人类行为为研究对象;对社会的研究方法既是哲学的,又是科学的;理论目标往往是功能性的或批判性的。

6、社会学理论的类型:(1)一般理论 & 中层理论(2)宏观理论 & 中观理论 & 微观理论(3)描述性理论 & 解释性理论描述性理论:重点在详细描述一个事物或现象的形状性质;解释性理论:注重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并加以说明一个事物或现象存在或变迁的原因;(4)正式理论 & 非正式理论(5)理念性理论 & 科学性理论(6)直觉性理论 & 客观性理论实质理论:研究者依照既定工作计划与操作方式对经验事实进行研究后所得的一组相关概念,并通过理性与逻辑的运作与建构,来解释或说明被研究的社会事实的一种理论;工具理论:其理论构建是根据一般普遍性的概念,通过纯理智的逻辑运作而产生的理论;8、主流社会学采用假设——演绎法来构建理论,这类方法由四部分组成:(1)提出问题并形成理论观点;(2)依据理论观点作出假设;(3)对假设进行检验;(4)构建并形成理论;这是社会学主流研究模式与理论范式;第二节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思想基础一、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大背景:工业革命使得西方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社会矛盾与冲突空前扩大和激化;2、具体背景:3、其它阐释:(1)美国社会学者约翰逊: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动力有二:一是西方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社会变迁”,二是这种变迁获得了来自知识界的有意关注,急剧的变迁有可能提高人们自觉的反复思考社会形式的程度。

第十讲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文化转向-PPT精品文档

第十讲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文化转向-PPT精品文档

第三阶段—— 20世纪初至30年代 是人类学文化研究的发展中决定 性时期 ,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 基、布朗、莫斯,米德 和阿尔弗 莱德· 韦伯
第四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50 年代,法国社会人类学家经过以莫 斯为代表的涂尔干学派的艰苦创业 之后,产生以列维•施特劳斯为代表 的结构主义人类学
第五阶段—— 20世纪60年代之后,代表人物主要包括 吉登斯,布迪厄,埃里亚斯等,认为当代社会人文的因素 与整个社会结构的相互渗透,使得社会结构越来越采取象 征化的性质和形式
2、文化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的地位 ①社会学创建之初,马克思、涂尔干、韦伯都曾 经从不同的思想纬度关注文化现象或文化问题 ②但是,文化并没有成为社会学理论关注的核心 主题,或者说并没有表现为社会学理论中一种更 具实质性的问题 ③社会学家总是试图寻找社会变迁 “硬指标”, 文 化却是“软性”的
3、当代西方社会学中的文化研究与文化理论 ①文化研究或文化理论的广义与狭义之分,狭 义的文化研究是在理论的多元化背景下应运而 生的,尤其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 中心(CCCS)的成立及其所展开的系列研 究为标志 ②文化研究是跨学科的,甚至是反学科的
文化与人格学派(心理 文化分析学派):代表 人物包括弗洛伊德,本 尼迪克特、乔治. 米德 和马格丽特.米德,林顿 与克拉克洪等。
2、当代西方文化社会学兴起的意义
①增强社会学审视社会的功能 ②揭示文化对社会实践的影响的规律 ③增强社会学理论指导文化实践的功能 ④推动主流社会学理论的多元发展
三、社会学理论的文化转向及其方法论特征 1、文化转向的背景及其意义 ①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转向Culture Sociology, 前者意味着关于文化的社会学研究或者说将文化 本身作为一种社会学的考察对象,以社会学视角 和方法研究文化现象;后者却是从文化分析入手 研究社会现象,以文化为中心概念的社会学理论 架构。

文军: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

文军: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

文军: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2008-07-25 14:46内容提要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在各种思潮迭起,理论流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表现出了八个不同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1)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2)不同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对话日益频繁;(3)各种思潮在经历重构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向”;(4)对古典理论的重新阐释与批判性拓展;(5)理论及其建构方法的反思性不断加强;(6)理论的现实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功能不断强化;(7)理论发展的危机意识日益增加;(8)欧洲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崛起及其中心地位的回归。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这些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社会学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学理论西方社会学基本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其不仅是各种思潮迭起,流派繁多,而且相互之间错综复杂,难以辨识。

其中有两个最为突出的表现:一是在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理论的关系上,相对狭隘的社会学理论愈来愈融会在更为宽泛的社会理论之中,社会学理论无论在理论旨趣和思维方式,还是研究对象和表现形式上都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理论,以至于许多社会学家不再宣称自己从事的是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而是社会理论的研究;二是在主流与非主流理论的问题上,两者之间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这不仅是由于非主流社会学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并逐步渗透到了各种主流社会学理论之中,从而形成彼此交错、相互交织的局面,而且也是由于主流社会学理论内部本身开始发生分化,其研究范式和理论形态再也很难维持长期以来的一贯统一的面相了。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主流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还是各种非主流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在当代理论境遇和社会脉络(contexture)中,都开始表现出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趋势。

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至少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整体性特征和发展趋势:一、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西方社会学理论在当今社会科学中已是如此分化和多样,以至于这不仅破坏了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整体性,使理论研究变得支离破碎,而且也使主流社会学理论家难以对社会世界获得整体上的概念。

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及其超越[Word文档]

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及其超越[Word文档]

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及其超越关键字: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及其超越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传统社会学方法论面临着整体论与个体论之间、宏观与微观之间及结构与活动之间对立的困境,这种困境的对立有其深刻的哲学根源,即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

本文还论述了随着人们对实证主义的不断质疑,对社会学本身的不断反思与批判。

关键词:社会学方法论;二元对立;超越社会学自孔德提出,得以建立并且发展至今,其理论与方法取向一直存在着分离与对立,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方法论集体主义)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理解主义(方法论个体主义)这两大社会学方法论传统,它们的矛盾冲突导致的二元对立主要体现在整体论与个体论之间、宏观与微观之间及结构与活动之间的对立。

这三种对立中,整体论与个体论的对立是后两种对立的基础。

随着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欧美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兴起,他们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及消除社会学方法论二元性的主张,西方社会学界出现了许多强调多元综合的全新理论范畴。

著名的有卢曼的功能结构主义、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以及布迪厄的建构结构主义理论。

尽管这些理论具有不同的基本特征,但它们却基于一个共同认识,那就是试图通过对存在于社会学领域内部各种二元论式思考方式的批判,打破迄今为止相互对立的社会学理论传统,克服并超越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的对立并实现它们的统一。

一、二元对立的哲学基础:唯名论与唯实论在西方哲学史上,中世纪经院哲学内部在有关“一般”(共相)与“个别”(殊相)关系的看法上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形成了“唯名论”与“唯实论”两大派别的长期对立和斗争。

“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的事物(特殊)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概念和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是逻辑的对象。

”[1]唯实论则与唯名论的观点相反。

唯实论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构架和基本范式(1)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构架和基本范式(1)
• (4)韦伯关于行动的动机的论述含糊不清。 他把动机区分为两种:意图动机与原因动 机。
• (5) 舒茨认为,必须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而 不仅从“以他人为取向”的角度来分析社 会行动,因为前者才是社会行动的样板。
• 三、社会学理论的构架和基本范式
• 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是一部理论流派蜂拥 迭出的历史。为了更好地把握各种假设不 同、观点各异的社会学理论,长期以来人 们就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划分这些相互对 立的观点和理论,纵观以往出版的各类有 关社会学理论或历史的著作,我们可以发 现,人们划分社会学理论的方法主要有以 下三种:
斯宾塞 结构功能主义 涂尔干
新功能主义
达尔文生物学 生态学
• 理性 功利主义
马歇尔

帕累托


• 结构 批判结构主义 马克思

恩格斯

交换理论
理性选择 公共选择
批判理论
沟通论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后结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
文化研究 精神分析学

• ●行动(agency):是一种主体性的行动, 包括主体赋予其行动的意义及其行动的原 因或者动机。(agent 与agency , 非actor 与action )

自然主义 理论的性质
人文主义
社会学家的自我形象
牧师
先知
默顿,霍曼 斯,布劳,科 塞,达伦多夫 ,帕森斯
埃兹尼
戈夫曼,布鲁 默, 加芬克尔
米尔斯,贝 尔
• 3、理论范式的方法。
• 托马斯·库恩(Kuhn, Thomas S.):“它指的 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 技术等等的集合”。范式的发展过程可以 表示为:范式Ⅰ常规科学依法解题 异例出现范式危机科学革命范式Ⅱ。

逻辑起点与核心主题:现代性议题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中国社会学网

逻辑起点与核心主题:现代性议题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中国社会学网

逻辑起点与核心主题:现代性议题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文军摘要:作为现代性产物之一的社会学,其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就是现代性。

不仅如此,从其诞生之时起,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命运就与现代性紧紧拴在一起了。

无论是古典社会学,还是现代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研究,其理论建设和目标取向的都是围绕现代性而展开的,其核心主题与根本使命就在于建设现代性和推进现代化。

因此,其形成的研究范式也是一种以民族国家中心论、西方中心论和人类主体中心论为特征的“现代性研究范式”。

关键词:现代性;社会学理论;古典社会学;现代社会学;当代社会学一、现代性: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为满足现实的认知需要,回应时代所提出的问题。

作为一门独立形式的社会学的出现与现代性的产生是一致的,它既是对现代性发展及其后果的理解和阐释,又是现代性发展的后果和原因。

具体来说,社会学的诞生就是为了探索由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及其所带来的后果,它既是民族国家的兴起、现代性的出现、工业革命的爆发、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需要,也是现代性成长和人类科学知识不断分化----综合的直接结果。

因此,社会学从其诞生之时起,其命运就与现代性紧紧拴在一起了。

社会学作为研究现代社会及其变迁的一门学科,是对现代社会特征的一种反思性分析,其关注的核心就是“现代性”的形成和命运。

因此,“现代性”是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正如斯马特(B.Smart)所说:“社会学研究领域的界定、学科主题的建构和适当方法论的发展,都是为了系统说明现代社会的现象,说明社会技术----这种技术既是为社会生活现行形式的规则或统治而提供的,又对他们会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控制。

正是基于这些术语和假定,社会学才在现代事物的秩序中以及在‘现代性方案’中占有一席之地”。

①吉登斯(A.Giddens)也曾指出,把社会学界定为对一种特定社会类型(即现代社会)特征及其对世界影响的研究,而不是以一种十分笼统的方式把它界定为研究“社会”的学科十分重要,②这也是使它区别于人类学、经济学等其它社会学科的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学导论

社会学导论
❖ (美)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 Whyte, Martin. ed., 2010. One Country, Two Societies: Rural-Urban Inequ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芝加哥学派:1.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为中心;2.
注重经验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强调社会学的应用性;3. 主要针对城市问题开展经验研究,旨在诊治社会弊病, 改善城市运行;4.提出了城市人文区位安排的模式;5. 代表人物:帕克、伯吉斯等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 当代西方社会学
中心转移; 理论多元化; 分科化(交叉); 方法科学化(计算机) 马克思主义影响增强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学的方法体系有三个层次构成:
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
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
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方法论: 是研究方法的原理、原则的体系,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社 会研究的哲学基础、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倾向、社会学基本理论范式,以及 研究的逻辑体系。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有着两种基本的哲学与价值倾向,即 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
庭与亲密关系》 、《礼物的流动》、《中国社会的个体化 》 3. 孙立平:《失衡》、《断裂》、《博弈》、《守卫底线》 4.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当代中国社会 结构》《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5.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当代中国城市化及其影响》 6. 景天魁:《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当代中国社 会福利思想与福利制度》、《普遍整合的福利体系》 7. 理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西方社会 学理论教程》(侯钧生)、《西方社会学史》(刘玉安、 林聚任)、《中国社会思想史》(王处辉)、《社会学理 论的结构》(乔纳森·特纳) 8. 方法:《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袁方)、《社会学研究 方法》(风笑天)、《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林聚任)、 《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李沛良)、《社会统计学》( 卢淑华)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48总学分数:3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西方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必修课。

在本门课程中将系统介绍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有代表性社会学家的社会学理论和重要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基本思想,尽可能完整地展现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最新开展,注重内容的逻辑性、规范性和联系实际。

具体说来,本门课程的任务是,从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开始,系统介绍自孔德、斯宾塞开始,到涂尔干、韦伯等形成阶段的社会学理论,经过当代前期的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论、社会交换论、互动论,到最后当代后期的社会学理论的新开展。

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有如下要求:1、系统掌握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开展、分野与分期2、掌握重点社会学家和重要社会学流派的重要理论观点,并融会贯通3、能用某理论观点分析解释相关社会现象二、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导论1.1社会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2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分野与分期这一章从总体上介绍西方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以及从产生之初到今天这一整体过程中的理论流派和开展阶段。

要求学生具备一定从16世纪以来的社会史和思想史方面的知识。

第二章孔德的社会学理论2.1生平及理论倾向1.2实证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2.3实证主义的社会学学说孔德是“社会学之父。

他在社会学创立阶段做出了自己独特贡献。

这一章要求学生掌握孔德的实证主义观点,以及他的理论学说中核心局部: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并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3.1生平及理论倾向3.2个人主义社会观3.3社会有机论3.4社会进化论斯宾塞被誉为“社会学亚圣”,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具有非常高的声望。

这一章要求学生掌握他的理论观点中的核心局部,即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

另外,还要求学生比拟斯宾塞与孔德之间的异同,在比拟中更深刻地掌握二人的社会学理论观点。

第四章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4.1生平及理论倾向4.2社会学方法论4.3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4.4对自杀的实证研究4.5宗教和知识社会学涂尔干是社会学理论形成时期的重要经典理论家。

试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与传播学技术主义范式的建构

试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与传播学技术主义范式的建构

试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与传播学技术主义范式的建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与传播学技术主义范式的建构及其相互关系。

我们将对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理论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进行概述,特别是在城市研究、社会分层和文化传播等方面的贡献。

我们将分析传播学技术主义范式的起源、发展和核心理念,强调技术如何塑造和影响社会结构和文化。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与传播学技术主义范式之间的交汇点和互补性,尤其是在理解城市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两者如何相互启发和补充。

我们将评估这两种理论范式在现代社会研究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和潜在的整合路径。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以深入理解社会学和传播学的重要理论传统,并促进跨学科的研究对话和合作。

二、社会学芝加哥学派概述社会学芝加哥学派,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芝加哥大学,其影响深远,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该学派强调实证研究和实地调查,其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城市社会结构、种族关系、移民适应、犯罪、性别角色等多个方面。

芝加哥学派在方法论上注重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合,以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和动态过程。

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包括罗伯特·E·帕克(Robert E. Park)、恩斯特·伯吉斯(Ernest Burgess)和路易斯·沃思(Louis Wirth)等人。

他们提出了“城市性”(Urbanism)的概念,强调城市环境对社会行为和个体心理的影响。

帕克提出了“社会解组”(Social Disorganization)理论,认为社会结构的解体是犯罪和其他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他们还关注种族和移民问题,提出了“种族熔炉”(Racial Melting Pot)的概念,强调不同种族和文化在美国社会中的融合和同化。

芝加哥学派在传播学技术主义范式的建构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人口、环境、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文化)第一节人口(定义: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一、人口规模(数量)与人口结构1、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2、人口性别结构性别比:表示人口中的男性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是女性人口中男性人口数的百分比(人口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人口性别比根据统计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婴儿性别比、结婚年龄性别比男女两性的平衡发展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1、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世界人口分布受到三条气候线的决定性影响,即寒冷线、干燥线和湿热线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2、人口迁移(动态的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理论主要研究:迁移者、迁移动机、迁移过程和迁移结果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环境容量;人口经济容量“迁移利益差异比较选择原理”:从迁移中获得的利益是否会大于将损失的利益三、人口转变与老龄化1、人口转变理论(人口转变论/人口转变)是关于人口发展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之过程的一种理论2、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1)、老年抚养系数提高,影响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00%(2)、由此影想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3)、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由此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倡导健康老龄化,挖掘人力资本潜力四、人口健康1、人口预期寿命:是综合反应人口健康水平的平均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2、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联合国在1990年提出了健康老龄化:(1)、老年人个体健康,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2)、老年人口群体的整体健康,健康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与社会整体相协调(3)、人文环境健康,营造老年友好的社会环境积极老龄化: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是指老年人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第二节环境一、环境及其社会功能1、环境的定义: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应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2、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曾经试图用模型呈现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运行何发展的功能,他认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废物库ps: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二、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1、关于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生态复合体)该模型中:(1)、每个要素都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2)、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从人口、技术、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及相互作用角度来分析环境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开启了环境社会学中的人类生态学派2、关于人类社会对环境系统的影响的理论:IPAT(环境影响-人口-富裕程度-技术)模型I=PAT该模型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增长或资源消费增加,制造污染的技术使用增加,都将导致环境影响和破坏的扩大同时表明,富裕的生活方式比不富裕的生活方式消费了更多的资源,制造了更多的污染。

社会学范式

社会学范式

论社会学研究的三大传统及其张力作者:文军发表日期:2006-10-14 文章来源:思与文跟贴0条我要点评内容提要: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上,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实证主义、人文主义与批评主义三种截然不同的研究取向,而且,从整个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社会学实质上一直是处于这三种不同传统的张力之中。

尽管这一局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学今天的分裂,但它也因此给社会学带来了多样化的发展,使得社会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悉的样式与形态。

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上,从一开始就有三种截然不同的研究取向,①一种是以孔德(te)、斯宾塞(H.Spencer)等社会学创始者为代表,并经古典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涂尔干(E.Durkheim)发展后日趋成熟,他们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并无本质的区别,它们遵循着同样的方法论准则,都可以用普遍的因果律加以说明。

“社会学这门学科只有在认识到把社会事实当作实在的物来研究时才能诞生。

”②因此,在方法论取向上,社会科学应以自然科学为标准模式,建立统一的知识体系,并由此开创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且在很长时期里成为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主流。

另一种是以韦伯(M.Weber)等古典社会学家为代表,认为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规律,绝不能盲目效仿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而应确立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

③因此,韦伯将社会学的任务规定为试图对社会行动做出解释性理解,并由此形成了人文的、理解的社会学研究传统,且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批评与抨击。

第三种则是由马克思(K.Marx)开创的批判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认为社会学理论知识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就在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检视,其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强调社会学理论批判的、革命的性质,强调理论和理论家在改造、变革现实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反对那种旨在维护、修补现存社会结构的单纯解释性的“科学”研究和把现代工业社会的既定现实当作合法的做法。

西方社会学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第一章秩序论第一节社会秩序的原则●秩序论:1.亚里士多德,社会是一个有分化的结构,2.托马斯.霍布斯,社会是一个通过契约联系起来的结构,3.亚当.斯密,等级结构,4.奥古斯特.孔德,有规律的结构●论断:社会整体和谐性表现为社会秩序,不和谐性则表现为社会冲突●简论:孔德关于"重建秩序"的构想?1.崇尚科学与自然法则,2.扩大博爱倾向,3.增加信仰与道德的一致性,4.实行社会分工与合作,5.增强政府权威与调节,6.在私有制基础上进行"社会改造"●多项:社会学的四大法则 1.概念先后承继的法则,2.科学概念的分类法则,3.活动进化的法则,4.情感进化的法则,把社会学种合并为思想的法则●多项:孔德创造的实证方法:1.观察方法,2.实验方法,3.比较方法,4.历史方法第二节社会整合的机制●简:杜尔克姆对社会团结的分析:1.不同的社会结构产生不同的团结类型,2.竞争导致现在社会化分工的成长,3.集体意识是社会团结的精神基础,4.法律是保障社会团结的力量,5.消除社会团结的危险●简论:失范的原因是什么?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结构中急剧滋长,2.现在社会不能满足所有个人的欲望,3.社会骤变会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杜尔克姆找到了经济危机的基本标志-破产●论断:在杜尔克姆看来,防止与解决失范与社会动乱最重要的措施,是建立新的道德秩序,即"道德化"第三节国际社会的秩序●武力冲突是国际社会的放社会特征之一●多:武力冲突中的国家动机:1.权利,2.光荣,3.理念●多:影响外交行为的道德要素有两个:1.智慧的道德,2.责任道德●简:"尚武和平"时代的来临,引起国际秩序上种种变革。

在意识形态对立的国际社会,如何追求长期和平?阿隆看来:1.法律管理,2.帝国控制,3.世界联邦,4.超国家第二章功能论第一节社会系统的功能理论●简:构造理论的方法:1.首先是从复杂的经验现实中抽象出某些要素,并使其范畴化,2.要揭示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这种联系在概念中体现出来,3.是"整体论",即把种类繁多的现象连接在一起●简: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的基本单位是"基本行动","基本行动"包括以下结构要素:1.行动者,2.目的,3.情境,4.规范●韦伯提出了社会行动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主观意义,是一种行动,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无个性的,而行动总是理性的、有个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危机及其整合文 军内容提要社会学理论范式是社会学理论家对他们的研究主题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意向和潜在的知识假设。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范式的学科,但是它却并没有很好地解释快速变化的种种社会现象。

因此,其理论研究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摆脱彼此对立的范式危机并较好地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而这无疑需要对不同的社会学理论范式进行整合发展。

关键词社会学理论研究范式全球化一、社会学理论的范式及其危机范式(paradigm)的概念自1962年科学史学家库恩(T.S.Kuhn)提出来以后,已成为科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按照库恩的论述,范式是由从事某种特定学科的科学家们在这一学科领域内所达到的共识及其基本观点,是一个学科的共同体在研究准则、概念体系等方面的某些共同约定,尤其是通过研究实践中的范例(examples)即“一组标准事例”来理解的共同约定。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范式是一种世界观,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二是共有的信念;三是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范式”的基本原则可以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表现出来,分别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实性问题、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问题。

这些理论和原则对特定的科学家共同体起规范的作用,协调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

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一定的范式指导下观察对象、收集并分析资料、检验假设、发展知识的过程。

范式并不能等同于理论本身或科学的逻辑,②而是科学发现的逻辑,它与“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有着密切的关系,不管在实际生活里,还是在认知逻辑上,范式都意味着共同体成员围绕着特定学科或专业领域建立起来的共同信念、共同取向和共同的研究范围。

③没有范式,科学研究的语言游戏也就无从进行,我们只有依靠范式,才能确定各种事物或社会现象之间的共通或类似之处,并对循此而行的日常活动做出规定。

④虽然库恩有关“范式”的这个概念最初指涉的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在对自然科学史进行研究时提出来的,但近年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尤其是社会学理论界对这个概念的借用十分广泛,并掀起了一场又一场有关范式的大论战,以试图对社会科学领域的各种流派在“元认知”的层面来进行反省和审视。

⑤社会学理论范式是社会学理论家对他们的研究主题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意向和潜在的知识假设。

其中包括社会学理论家的基本价值前提、所研究主题的意向、用以描述和分析这一主题的概念选择、为观察和调查而对具体现象和问题的挑选,以及在分析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

然而,对社会学理论中是否存在多重范式的问题,社会学界似乎还有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是一种范式的科学,如在社会学的初创和发展阶段,绝大部分社会学家都是以所谓“主体—客体”、“个体—整体”、“宏观—微观”等二元叙事为主题来研究传统社会是如何向现代社会变迁的。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社会学应该是一门多重范式(multi-paradigm)的科学,如美国社会学家瑞泽尔(G.Rizter)根据指导社会学分析的元理论视角(the meta-theoretical perspective),区分了三种不同的社会学范式:社会事实(social facts)范式、社会定义(social definition)范式和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范式,而且这三种范式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其关系是并列的,因而由它们引导出来的研究主题——社会事实、社会定义、社会行为——不仅没有优劣之分,而且都是构成完整社会现实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社会学多维研究中的一种,只是其选择的侧重点不同罢了。

⑥任何强调一个维度、一种范式的研究都有以偏概全之嫌,都不能达成对社会现实的有效分析。

尤其是作为社会学理论主流形态的实证主义范式排除一切主体性和意义、价值问题,不仅造成了人性的危机,也造成了科学自身的危机。

⑦库恩曾指出,科学对事实的观察和说明总是要通过现在的“范式”或理解的框架而展开的,但科学不是事实、理论和方法的简单堆砌,科学的发展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通过“范式”的不断转换所进行的不断革命的进程。

⑧科学家在相互竞争的理论范式之间做出的选择不能仅仅依赖于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简单性、有效性等基本准则,更在于科学共同体所遵循的共同范式,包括研究方法、理论传统、世界观、文化价值观念等在内的综合因素。

由于不同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范式的转变只是信念的转变,它是不能通过逻辑方式得以证明的,只有通过“说服的技巧”来达到,因为并不存在一套不同范式之间互相信服的客观充分的“元标准”。

⑨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这种范式分化与对立不仅造成了社会学理论范式难以消除的危机,而且也使整个社会学陷入了混乱的局面。

但笔者认为,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危机主要不在于学科体系内部研究范式间的这种分化与对立(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学内部的这种分化局面不仅不妨碍社会学自身的发展,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还促成了社会学的多样性),而是在于每一种理论范式都无法从整体上解释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也就是说我们无法从一种理论范式中找到对现实社会的满意解释。

也许社会学理论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由范式危机所带来的理论方法如何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问题,而其中表现出来的关键问题又是社会学理论如何将自己重新定位的问题。

如果社会学家把自己作为可以解决任何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圣人”,那么结果可能是事与愿违的。

社会学理论至今还不能完全确定自己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就是一个例证,因为对象是多变的,而研究领域几乎是没有任何界限。

尽管,新一代的社会学者所受到的学科训练中关于社会学的知识非常之多,但是对于自己的学问是干什么的可能并不知道,这或许正是社会学五花八门的原因。

一些没有受过一天社会学训练的人,只要在自己研究成果的名称上贴上社会学的标签,便成了社会学家了。

的确如此,我们回顾一下社会学160多年的发展史,社会学有知道社会学是研究什么的吗?如果一门学科始终无法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共识,那么,它的发展趋势就会变得非常模糊。

在社会学理论中,一直存在着许多范式的竞争:社会事实范式、社会定义范式和社会行为范式;实证主义范式、人文主义范式、批判主义范式;宏观研究范式、微观研究范式;系统范式、冲突范式⑩等等。

虽然这些范式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但它们却是混杂在一起的。

混杂的结果是无法形成一种统一的认识,所以也才有社会学家难以取得一致的埋怨,这种范式混乱和范式过多的结果势必会造成社会学理论的无所适从。

而导致这种范式危机的根本原因不是社会学理论本身的筹划不足,而是由于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及其主题的快速转换造成的,尤其在当今的全球化条件下,如果社会学理论还满足于以往现代化条件下形成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那么它将难以向前发展了。

正是由于这个问题的存在,长期以来的社会学理论危机虽然没有激烈的冲突,但是却更加变得危险。

因此,笔者认为,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对诸如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主观研究与客观研究、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个体主义研究与整体主义研究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多重研究范式实现整合,似乎将成为社会学理论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社会学理论如果不再在全球化和新的社会转型中寻求出路,社会学理论甚至整个社会学恐怕都将面临不亚于灭顶之灾的危险。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试想,如果社会学理论既不能解释现实,又不能对未来进行预测,也不能对现实的发展起到真实的批判与指导作用,那么,还要社会学理论以及社会学家作什么?二、多重范式的整合及其社会学意义社会学理论中不仅存在有多重范式的问题,而且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社会学理论的不断丰富,范式变迁和范式的整合将成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其实,这一问题在库恩和瑞泽尔的著作中都有涉及。

库恩早就指出,学科内不同研究范式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门学科成长及发展的表现,一个范式的学术发展,不会停留不定,它的生命是一种蜕变和更新的过程。

在学科本身发展历程中会出现种种危机,由此也便会推新出新的理论与范式的诞生。

因为任何理论不是在相同的思维框架内连续地发展的,而是在不断改变思维框架的前提下向前发展的,思维框架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转变的状况就是范式变迁。

11而范式的变迁必然伴随着范式的整合,尤其在全球化进程中,企图在社会学理论研究中建立一种单一的占主导地位的范式几乎是不大可能的。

瑞泽尔的三种范式,在社会学理论认识上都有其合理内容,但又都有其偏颇和局限之处,尤其在面对日益复杂化的现实社会中,三种范式对社会学理论认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如不从每一种范式中吸取有益的方面,社会现实的任何方面都不可能得到恰如其分的理解。

12因此,范式整合将成为当今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必然趋势。

首先,反映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上,从逻辑上来看,社会学之所以具有了独立性,是由于社会学对社会进行研究的方法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揭示了社会现象是什么?即力图把社会规律逻辑地表达出来;二是对社会是什么进行为什么的解释,即力图把社会现实逻辑地表达出来。

前者形成了社会学方法的科学的抽象系统,后者形成了社会学方法的解释系统,只有在具备了这两个系统之后,社会学才得以独立,而且科学的抽象系统居于社会科学方法系统的核心地位。

13社会学对社会的作用就在于它的能动作用,在于对实践的指导和解释作用,而这个作用离不开社会学方法上的抽象系统和解释系统的科学性。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现实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关系也变得越来越难以准确把握,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实践就会出现问题,就会出现所谓的“摸着石头过河”的问题。

在社会实践发展的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上,社会学理论显示出了它的无能为力,对诸如全球化、信息化等大量的社会新现象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虽然各种解释不断出现于现代传媒,但是都有隔靴搔痒之嫌。

这种状况的出现,使人们感到社会学理论的无用,现实社会学理论只是一种“空谈”。

于是,人们就很容易把社会学理论看作是只具有事后的解释性的东西(即只看到其解释系统),而忽略其抽象系统的功能。

因此,对社会学理论的科学认识仍然要从社会学的两大系统的关系中去寻求,居于核心的抽象系统是对社会现实大量纷繁的事物和事件进行认识的工具,每一种社会学理论的方法对现实进行加工、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这些结论如果存在逻辑上的强相关关系,就融合成为一种理论。

正如吉登斯所指出的,抽象系统可以作用于各式各样的具体情境,是“信任”的延伸。

14但是,抽象系统完成的这种理论只是对实践的阶段性的理性认识,它并未终结实践,所以在一个阶段过去之后,就会出现理论无法解释实践的问题,这个时候,需要的不是抛弃理论本身,而是要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用更进步、更科学的方法对现实进行再抽象,从而使理论得到提升,得到充实和更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