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

合集下载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南京广播电视大学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南京广播电视大学
先锋派对传统的反叛,表面上似乎是指向技巧、形式、规范、秩序的层 面,但它最终的结果和真实的目标却归于哲学、情感和历史。形式和技 巧只是一个中介,被用来充当一道感觉的藩篱,把人与现实疏离开来, 造成人们对人生、世界的陌生化。所以文体上的晦涩、隔膜、冷漠、实 际上也就是对生活、对周围人的类似的感觉
先锋小说的发展
1993年后,北村进入新的话语世界之中,语言平实,没有了早期 的华丽、紧张和密不透风;叙事中重新注重故事而没有了前期的 艰涩……总之,新的言说方式是,北村转向选择了大众容易接纳 的明晰式言说方式
北村在他近期的小说话语中,增加了一个新的语意——神的到位。 在北村的小说中,作为审美原则而存在、并被他反复用以结构故 事的是他的对立原则,目的是表现现实拯救的言说姿态。 小说 成为演绎观念的普及读物被大量地制造着,带来了文学体验上的 单调与枯竭,博大的神学与软弱、苍白的文学
代表作家:马原 莫言 残雪
1987—1990年,是先锋小说创作的第二个高潮。 主要代表作家有格非、 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 他们是比马原更年轻的一批 作家,又被称为“马原后”作家、“后新潮”作家
在小说观念上,他们在马原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小说作为叙事文本的 本体性,进一步否定了功利主义文学的传统。 他们几乎对小说理论的 一切层面都进行了全面彻底坚决而极端的清算、消解和颠覆。并以自己 的创作从不同的层面互补性地丰富、充实和建构了先锋小说的美学准则。 其最大成就体现在小说形式层面上的小说语言、小说故事叙述和小说文 本结构等方面
残雪引人关注的是她的心理小说,同样是以感觉取胜,残雪的感觉则充 满了对女性的歇斯底里的尖刻,她的小说具有一种梦幻般的结构,叙事 混乱而毫无逻辑可言。无论是人物、故事,还是场景、对话,都变化无 常、闪烁不定。残雪小说文本构成的方式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噩梦的自然 主义的呈现。她的《山上的小屋》等小说则以一种丑恶意向的堆积凸现 外在世界对人的压迫,以及人自身的丑陋与无望,把一种个人化的感觉 上升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寓言的层次。

从先锋叙事到民间世俗叙事_论余华小说90年代转型

从先锋叙事到民间世俗叙事_论余华小说90年代转型

转变分析,进一步探讨其中的深层原因。
[ 关键词 ]转型;内涵层面;叙述层面;原因
[ 中图分类号 ] I05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3- 1190-(2009)07- 0126- 02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80 年 代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先锋色彩的短篇小 说,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余华 90 年代 先后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 《在细雨中呼 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被看作是 他从“先锋”向“世俗”的转变。本文尝试 对余华小说 80、90 年代创作转变与否进 行探讨,再此基础上尝试分析其前后转 变的过程与原因。
“世界结构”之四—— —命运的不可抗
拒。《世事如烟》中,那个司机一再小心谨 慎,但还是无可挽回地走向死亡。《命中 注定》中陈雷,自从他走进汪家旧宅那天 起,他就开始走向死亡。
“世界结构”之五—— —荒谬存在乃人 生之常态。《十八岁出门远行》“我”第一 次出门远行突然间遭遇了荒谬残酷的事 变。《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我”被强迫为一个 毫不相识的死者在寒风中为他奔丧。
到了《呼喊与细雨》《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中,余华的冷漠叙述开始转向温 情。《呼喊与细雨》中,“我”能始终以一个 “局外人”的眼光来观察这个家庭,叙事 保持了一定的冷静。到了 《许三观卖血 记》与《活着》中,余华的叙事介入则较为 明显了。
2. 叙述人主体性向人物主体性转 变。余华前期作品,不屑于对人物进行形 象化塑造“, 更关心的是人物欲望,欲望比 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人物 处于一种符号化的地位,代表了先锋作家 的写作姿态。90 年代之后的长篇创作,他更 加注重叙述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世界结构”之二—— —“死亡是凉爽 的夜晚”。余华的早期小说采用从不同的 人称和视角展开死亡叙述的方式,对死 亡作了不同面的表现。《现实一种》中,老 太太反复诉说自己体内“全是骨头断的 声音”。《死亡叙述》以第一人称详细地描 写了卡车司机的死亡体验。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专题教案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专题教案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专题教案 本讲是本学期的三大重点之一。

本讲的教学和学习重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 1.了解现代主义在“五四”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出现时的异同及意义。

掌握“先锋”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并以此为理论依据说明余华与先锋小说的悲剧性命运。

2.掌握余华小说的主要特点、研究者对余华的不同态度,以及余华创作发生变化后的情况。

掌握先锋小说发生变化的原因和趋势,余华小说从先锋到世俗的变化对于先锋小说的象征性意义。

3.了解马原在先锋小说从发生、发展到变化的作用与意义,先锋小说解除体后,余华、北村、吕新等其他先锋小说家的情况。

这儿侧重讲先锋文学、余华和北村的创作问题。

本讲所涉及的是一个比较复杂,也颇为有意思的问题。

说它的复杂,一是因为我们刚刚跨越21世纪的门槛,所讨论的则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的文学现象和作家现象,说实在的,我们缺少时间的沉淀,缺少一种更加高远的视角和视野,因此对这些现象的分析,也许会出现种种偏颇;二是在这个时期,我们所涉及到的作品和作家较多,每个作家又具有自己的创作个性,他们正从“共名”走向“无名”状态,这种变化的理由和原因,也是不能用一个定义或一个理由就能够说清楚的,深层的原因或许还要等待时间的积淀和岁月的冲刷。

说它有意思,也正因为它的复杂,对于我们学习中文的同学来说,越是复杂,越是没有权威的定论,文学史千变万化的魅力,就越给我们提供了思辨和心灵搏斗的空间,就越是使得文学评论赢得了多种可能性。

对于本讲的学习,我们应该认真阅读作品,在广泛的阅读中寻找感性的认识,在感性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认知。

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在历史的现场进行文学的理解和阅读,注重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在背景中理解作家,在作家的变化中理解文学发展。

一、余华创作生平 1960年4月3日的中午,余华出生在杭州。

他的母亲在浙江医院工作,父亲在浙江省防疫站工作。

在杭州短暂的生活,房子和周围的景色,这对余华是很重要的记忆,在他童年和少年时期一直是想象中最为美好的部分。

【推荐下载】探究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

【推荐下载】探究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

[键入文字]
探究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
 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由人物的欲望转向人物的性格、由冷淇紧张转向温和舒级的成功转型.
 余华的小说创作从1987年1月在《北京文学》上发表的成名作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到1996年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8o年代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即先锋小说,后期是9o年代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最初发表在1991年第6期《收获》上时名为《细雨与呼喊》) 这部作品一经间世,人们便立即就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余华对他前期作品的一个总结,也是他的创作发生变化的开始。

,,[lj(P341,《活着》的发表标志了先锋叙事的成功转型。

余华曾经被看作是小说革命的先锋性拓展的代表人物,[l1卿36)他的小说前后时期的变化正体现和代表了先锋小说发展的趋势、方向和必然.
 叙事时间由零碎模糊转向具体明确余华前期的先锋小说在叙事上的一个重要的特
1。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余华是一位有着独特生活体验的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都有很深的了解,是中国早期先锋文学的杰出代表。

《十八岁远门出行》、《鲜血梅花》、《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都是余华的先锋小说。

在人们的印象中,余华的先锋小说彰显出他理解生活的聪明和敏感,描绘人与人之间的残忍,世事命运的无常,现实生活的死亡和血腥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意义世界的荒诞,等等。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一、先锋时代的价值取向。

(1)血腥和暴力。

在余华早期的作品中,似乎对暴力有着特殊的兴趣。

他的笔下的苦难是与生俱来的,而苦难的根源则是暴力,他用暴力和血腥概括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和中国人的现实。

余华的先锋小说,单看题目就有点让人触目惊心,尽管他有意无意的用偶然、错误、劫数、刑罚、战栗、台风、鲜血、死亡等暗示阅读者不至于被文中随处可见的意外、暴力、血腥和诡异吓着,同时刻意在小说题目中镶嵌了现实、世事、往事、事件、一九八六年、十八岁爱情、夏季之类的字眼,以表明他所写的就是真实生活,往往使阅读者惊异、思考、不寒而栗。

若说被公认为“成人仪式”的先锋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只是余华对血腥、暴力、尔虞我诈的现实反常解剖的大胆尝试,那么余华中篇小说《现实一种》可谓登峰造极,彰显了一种暴力美学。

小说《现实一种》不仅有最为阴郁、冷酷的血腥场面,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人是如何被暴力挟持着往前走,最终又成为暴力的制造者和牺牲者的。

暴力的起源于一个叫皮皮的孩子,他虐待和摔死了自己的堂弟。

堂弟的哭声,“使他感到莫名的喜悦”,“他就这样不断地去卡堂弟的喉咙又不断松开,他一次次地享受着那爆破似的哭声”。

他抱着堂弟到屋外看太阳,似乎是出于本能,当他觉得手上的孩子越来越沉重时,就松开了手,那一刻,他并没有去注意堂弟摔下去后会怎么样,而是“感到轻松自在”。

就这样,暴力的漩涡在孩子一次无意识的罪恶行动中形成了。

在这个无意识的暴力激发下,山岗和山峰两兄弟及其妻子都被不由自主地卷入到暴力的漩涡中。

从_先锋_到_现实_由_活着_看余华小说创作的转变

从_先锋_到_现实_由_活着_看余华小说创作的转变

后 ,先锋文学自身的探索空间变得狭小 ,作家也相应 地失去了探索的动力和意义 。
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先锋文学的创作模式是西
方的舶来品 ,因而还存在着与中国本土文化及文学 基因不相融合的问题 。作家李锐在总结先锋文学不
足时说 “ : 中国文坛上的‘先锋小说’迅速的兴起和衰
落 ,其症结也正在于仅仅‘从别国里窃得火来’却推动下发展的一个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中心的确
立和商业时代的来临 ,人们的思想观念 、行为方式 、
文化心理甚至兴趣爱好都发生了改变 ,我们已经很 难找到文化与非文化的真正区别 ,从前赋予文化的
那种神圣的精神内涵正在被消除 。如今不再是文学
本身选择读者 ,而是读者 、市场选择文学 。过去文学 从未思考过的问题出现了 ,即文学怎样在市场经济
有人评价此时的余华说 “ : 该关心的地方他偏偏 漠不关心 。该愤慨的地方他偏偏无动于衷 。该心旗 摇荡的地方他偏偏平静如水 。该唾弃该掩鼻而过的 地方他偏偏饶有兴味地反复把玩 。该悲悯的地方 , 他又偏偏忍俊不禁 ,把应该有的万千愁绪化为没心 没肺的噗噗一笑 。 ……他的任务 ,好像就是站在非 人间的立场 ,将人间的苦难客观冷静地叙述一通了 事 。其他你爱怎样怎样 , 与他无关 。”③这就是先锋 时期的余华 “ , 暴力”“ 、冷酷”又“诡谲”“ 、残忍”。
度 ,都比以前的先锋小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

余华被看作是“小说革命的先锋拓展”的代表人
物 ,他的先锋小说也被看做是当代中国最生动地体 现了“世纪末精神”的作品 。然而余华为什么不能自
始至终的坚持先锋立场 ,而是退出“先锋”而重返“现 实”呢 ?
㈠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的合力作用
九十年代的文学是在许多前所未有的因素的合

先锋到现实叙事的转变——以余华《活着》为例

先锋到现实叙事的转变——以余华《活着》为例

10神州文学先锋到现实叙事的转变——以余华《活着》为例刘玮依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会计学院摘要:我国许多作家早年都以先锋作家身份出场,作品多在揭露人性的阴暗与丑恶,带有较强的实验性。

而经历时代的变迁,又逐渐由曲折的形式探索,过渡到严肃的生活思考,转型之路满载着当代作者艰辛不易。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由先锋到现实叙事的转变轨迹,对于文学创作有着极大的帮助。

因此,本文选取余华作者的小说《活着》,研究先锋到现实叙事的转变,希望能为文学创作与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先锋到现实;叙事转变;方案;《活着》余华是当代文学中颇具影响力与争议的著名作家,写作多年依然保持着创作的鲜活力量,其早年以激进的先锋创作姿态闻名,后期峰回路转,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写实特征。

观之前后作品叙事方法悬殊,风格大相径庭,给现代文坛制造了热议许久的重要课题。

一、余华小说《活着》的研究价值历经时代变迁、社会变革,创作的转变是每个作家都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我国九十年代,先锋文学就经历了巨大转变,已经成为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

而作者余华的小说《活着》,成为了先锋文学转折的重要标志,从实验性、探索性的“技术世界”中抽离而出,转向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境遇。

且力求在条理清晰的故事中,重构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有效对话关系。

余华的《活着》减弱了先锋小说的创作模式及实验性,以较为平时的语言叙述人文精神的话题,故事情节完整,追求理性的深度。

对于探索文学创作由先锋到现实叙述的转变轨迹,有着较强的研究价值。

为当代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素材,是对文学自由探索精神的本质求索,这也是文学创作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余华《活着》由先锋到现实叙事得转变体现1、叙事由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在《活着》之前,甚至在开始创作《活着》的时候,作者余华还在沿用那种保持距离的冷漠式叙述方式。

据作者自己所述,他在这种叙述方式之下,发现创作《活着》时,越发难受,总感觉隔了一层东西。

而后他才开始使用第一人称,以人物自己的角度来发言。

【推荐下载】关于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

【推荐下载】关于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

关于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 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他的小说在叙事时间、叙事对象、叙事态度上分别经历了由零碎模栩转向具体明确、由人物的欲望转向人物的性格、由冷淇紧张转向温和舒级的成功转型. 余华的小说创作从1987年1月在《北京文学》上发表的成名作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到1996年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8o年代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即先锋小说,后期是9o年代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最初发表在1991年第6期《收获》上时名为《细雨与呼喊》) 这部作品一经间世,人们便立即就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余华对他前期作品的一个总结,也是他的创作发生变化的开始。

,,[lj(P341,《活着》的发表标志了先锋叙事的成功转型。

余华曾经被看作是小说革命的先锋性拓展的代表人物,[l1卿36)他的小说前后时期的变化正体现和代表了先锋小说发展的趋势、方向和必然. 叙事时间由零碎模糊转向具体明确余华前期的先锋小说在叙事上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打碎传统线性完整的时间链,故意淡化情节和对故事性的消解,整个叙事结构在时间线索上是任意的、零碎的和散乱的,人物的游离性和符号化,时间、结构、人物是跳跃的和错乱的,叙事视角不断地游移和转换,叙事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和历史背景。

余华小说的叙事深受法国新小说派核心作家罗伯一格里耶等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是一种彻底多元化、碎片化的世界观。

他认为世界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各种碎片的拼接。

因此,我们不可能给世界一个统一的认识,也不可能相信所谓的永恒真理,而只能认同这种碎片化的存在状态。

~由于世界本身不存在统一性,所以对中心意义的追寻也完全是徒劳和没有价值的。

同样就叙事而言,文本内部也不可能存在任何中心意义,一切都只能是表面化、平面化和不稳定的,这种纷乱而不确定的过程就是文本的一切。

从《活着》看余华小说从“先锋”到“现实”

从《活着》看余华小说从“先锋”到“现实”

从《活着》来看余华“先锋”向“现实”的转变11级汉语言文学(2)班 45号侯健明摘要:余华1980年代的创作以“愤怒”的写作显示了先锋文学的挑战性姿态,把人类内心最深处的黑暗、残酷及卑琐释放出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惊恐不安和绝望的世界。

而其1990年代的创作以幸存者的言说表达了虚伪的“活着”的人生关怀,明确显示出向“现实”转变的倾向。

这表明他已进入了“新写实”的行列, 他的人生态度、文学观念等都已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先锋、现实、转变一、80年代余华先锋小说的历程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人物,余华是在主题和叙事上最“冷酷”的一个,他前期的小说总是与常理相对抗,对传统文化、文学观念进行挑战,对人性中恶的一面予以揭露,“死亡”成为描写最多的主题。

余华在80年代的小说中,主要是用语言将一种完全个人化的真实变成一种对所有他人的真实。

余华的小说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和暴力、血腥和冷酷,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和存在的荒谬。

他是基本沿着残雪生存探索的路子走的,即善于超现实画面的营造,但余华与残雪不同之处在于余华更强调了语感和叙述的策略,这点余华由于同一时期的苏童近似。

余华小说主要特点有两点:一,刻意追求“无我”的叙述效果,创造出一个冷漠的叙述者。

二,发掘人性中“暴力”的本性,并用富有诗情画意的叙述进行描写。

1987年1月《北京文学》上刊出年轻作者余华的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迅即引起读者的注意。

作品不安排理出牌,不仅叙事次序前后颠倒,故事的内容也似漫无头绪。

然而这篇小说却预告着“余华现象”的到来。

在以后的十年里,余华以一系列的作品引导我们进入一个荒唐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暴力与疯狂的世界:骨肉相人情乖离不过是等闲之事。

在那世界的深处,一出出神智迷离、血肉横飞的大戏正在上演。

而余华告诉我们这也是“现实一种”,也有它的逻辑。

他不仅以文字见证暴力,更要读者见识他的文字就是暴力。

事实上,1985年开始小说变革也可以说是小说文体变革,最后归结为叙述语言的变革。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第一篇: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余华的先锋小说余华是一位有着独特生活体验的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都有很深的了解,是中国早期先锋文学的杰出代表。

《十八岁远门出行》、《鲜血梅花》、《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都是余华的先锋小说。

在人们的印象中,余华的先锋小说彰显出他理解生活的聪明和敏感,描绘人与人之间的残忍,世事命运的无常,现实生活的死亡和血腥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意义世界的荒诞,等等。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关系:一、小说的先锋性表现(1)先锋话语。

余华以一种先锋的姿态走上文坛后,便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超越常规语体界限的叙事特征,传统小说中的词语、句子是用来描摹客观实践的自然行程的,它的意义在于传达出现实世界的表象和内容,即作者直接用感官感觉到的世界形态,但是余华看到世界并非一目了然,要想使得外部现实做最真实的表现,就要在语言上打破常规并做一些创新。

在余华的先锋小说中,语言不在依照客观逻辑,而仅仅是依据“叙述”本身的规则,而这个关于“叙述”的叙述使文本的传统界限受到严重的损毁,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的寓言式书写。

在余华前期小说中表现出对远离现实的“幻觉”的着迷。

如他的《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世事如烟》、《劫数难逃》等,余华便用这种不确定性的语言将生活中那些概念化言语的喜悦、悲伤、战栗、痛苦等形象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

通过整个的话语系统像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不曾被人感知过的世界。

如在《世事如烟》中,作者故意将故事中的人名来代替:频临死者标号为“7”,负辱自杀的十六岁少女是“4”,与十七岁粗壮孙子共眠的祖母为“3”,垂钓者是“6”。

余华说:“没有了姓名的男人和姑娘同时又有了无数姓名的可能”,犹如“没有被指定的交谈也同时表达了更多的可能重复的心理历程”。

符号式的不确定性语言更具寓言性。

(2)小说的结构---对常识的反叛。

就小说的时空而论,小说处于两种时空关系中:一是艺术家所面对的客观物质世界的时空关系,另一个是由艺术家所制造的主观化的时空关系。

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现代文学专题(2)》课程考核阐明一、课程考核旳有关阐明和实行规定1. 本课程旳考察对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本科旳学生。

2.本考核考核阐明是根据中央电大旳“中国现现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及主教材(《中国现现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儒敏、赵祖谟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1月)等多种媒体教材编制旳, 是该课考试命题旳根据。

学生可同步使用辅助教材《〈中国现现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指导》、《〈中国现现代文学专题研究〉作品讲评》和补修教材《中国现现代文学基础》以及其他媒体进行复习。

3. 本课程重要考核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本课程有关旳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旳理解与掌握。

考核规定分为理解、掌握、分析三个层次, 每一层次均有详细旳考核规定:A)“理解”规定学生对教材中旳所有知识点有一般旳、全面旳认识;B)“掌握”规定学生在理解旳基础上, 对所给定旳问题作深入旳认识, 并具有归纳总结旳能力;C)“分析”规定学生在掌握旳基础上, 对所给定旳问题有深入旳认识, 并具有结合自己旳独到见解和课外阅读感受进行综合分析旳能力。

4. 本课程旳考核采用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相结合旳方式。

平时作业每学期4次, 由中央电大统一安排, 占考核总成绩旳20%(根据各地旳实际状况, 可由教学班或工作站选择成绩最佳旳两次计入考核总成绩中)。

5. 本课程旳期末考核采用“半开卷”考试方式。

半开卷考试时学生只能携带一页由各分校或教学点印制并加盖专用章旳A4纸(分校或教学点考试前2周发放到学生手中), 此专用纸只能由考生用签字笔、圆珠笔手写。

可正背面书写。

6. 试题难度分为较易、适中、较难三个等级, 分别占卷面总成绩旳30%、30%、40%。

试题类型包括“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选题”、“简答题”、“论述题”五种, 分别占卷面总成绩旳20%、10%、10%、20%、40%。

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和多选题, 重要考察学生对文学史知识和教材旳熟悉程度;简答题和论述题, 重要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旳理解程度和发明性发挥旳程度, 假如仅仅是简朴地照抄教材, 不能给高分, 甚至完全不给分。

第十六讲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

第十六讲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

第十六讲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主义在80年代的发展;2、掌握余华及其创作;3、掌握先锋、先锋小说的定义及其特点;4、掌握余华八九十年代创作的变化;5、了解其他先锋作家的创作变化。

教学方法:重点讲授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现代主义在80年代(与五四时期的相比)的发展P3321、现代主义可以追溯到“文革”末期一批青年诗歌和小说作者的地下创作;2、朦胧诗的出现是现代主义文学从地下浮出水面的一个标志;差不多同时,小说创作中出现了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夜的眼》、宗璞《我是谁》等现代主义的尝试之作;3、80年代的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人们不再盲目地将现代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混为一谈,把它仅仅作为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学的一种武器,而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把它当做拉近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距离的主要途径;(2)不再把它作为浪漫主义的附属物,而是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打入一个“集装箱”里,作为引进和移植的主要内容;(3)五四时期和80年代对现代主义的引进和移植虽然都有各自鲜明的社会功利目的,但80年代则明显地偏重与文学自身的建设;(4)两次引进的文学成就和社会效果不可相提并论。

二、余华及其创作1987年1月,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随后几年,《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古典爱情》等中篇和《死亡叙述》《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等短篇;1989年,创作谈《虚伪的作品》;1991年,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90年代以后,回归世俗,有《活着》《一个地主之死》《许三观卖血记》等。

三、先锋、先锋小说及其特点1、先锋原意是“先头部队”,主要是指一种带有实验性质的形式创新运动,它可以是一种精神,一种姿态或者一种倾向,也可以是一种方法或过程。

2、先锋小说3、先锋小说的性质和特点P3384、先锋小说的终结命运(1)先锋小说自身局限的不可超越性;(2)世俗诱惑的难以抗拒性;(3)作家自己可以把握的不断创新的欲望和无法把握的创作心态的衍变。

余华与先锋小说

余华与先锋小说

第 十 四 讲
余 华 与 先 锋 小 说
2、风格形成
《一九八六》和《现实一种》是余华 把抽象的暴力叙述得最为具象的两篇 作品,前者有具体社会背景,后者完 全抽去时代与环境背景,只剩下赤裸 裸的生理人物。 《世事如烟》和《偶然事件》是余华 企图在叙述技巧上翻出新花样的两篇 小说。前者用阿拉伯数字替代人物名 字的方法,象征着人物失名虚幻的生 存状态。后者是博尔赫斯式的一篇小 说,既有一贯的暴力凶杀,又有叙述 上的迷宫结构。
《毕 两加 个索 街蓝 头色 卖时 艺期 人作 》品 莫奈《日出·印象》
第 十 四 讲
余 华 与 先 锋 小 说
后现代主义则貌似客观,其实是肢 解客观现实,再加任意拼贴,如毕加 索的立体派绘画,完全走向平面,走 向情感的零度,达到的是游戏的效果, 在游戏中呈现一种反讽。
—— 》
毕 加 《索 立 画体 家主 和义 模时 特期 儿作 品
第 十 四 讲
余 华 与 先 锋 小 说
二、余华创作综述
1、学步阶段
肖 全 拍 摄 的 余 华 , 有 点 像 鲁 迅
第 十 四 讲
余 华 与 先 锋 小 说
大多受卡夫卡影响。余华主要借鉴了 卡夫卡对世界与人性的丑恶与暴力的挖 掘,但在卡夫卡那里,人性恶与世界的 冷漠,主要是现代文明异化的结果,而 余华则挖掘出人性中原本就存在的原始 的恶,也就是暴力倾向,与环境没有多 大关系。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力图表现生命的 荒诞与生活的无常,常常会强加于人很 多“偶然”事件,从而改变人的一生。
(完)
第 十 四 讲
余 华 与 先 锋 小 说
狭义:指自19世纪以来,特别是 从20世纪初开始出现的各种激进的 和标新立异的文艺流派。先锋派一 词常与“现代主义”相联系,意味 着文艺作品在形式、风格和题材诸 方面的激烈变化。 中国的“先锋文学”:主要是指 出现于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小 说”,不包括诗歌与戏剧。以马原、 余华为代表,包括苏童、格非、叶 兆言、孙甘露、吕新、北村等作家。

温儒敏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考点汇总

温儒敏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考点汇总

第二讲: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1.从时代的隔膜和诗歌审美潮流的变迁等方面,分析对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并由此掌握和掌握对于那些时代感强的作品。

将直观感受、设身处地与名理分析结合起来阅读,以达到比较有历史感的评价。

2.分析郭沫若文艺型的人格心理特征,对其天才与凡庸的两面都给以同情的掌握和客观的评价,肯定郭沫若的文学成就和文化建设上的崇高地位。

3.掌握郭沫若研究在20-40年代、50-60年代和新时期以后三个时期的概况。

第三讲:茅盾研究中的"矛盾"1.掌握关于当前学术界茅盾研究的概况,特别是当前一些否定茅盾的观点,并以此为个案,学习用文学史的眼光观察有争议的问题,逐渐进入研究领域。

2.通过文本分析,掌握茅盾《子夜》存在的概念化弊病,同时掌握作品对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把握,以及对生活描写的现实主义笔法等对于现代长篇小说新潮流与新局面的开创。

了解那种认为《子夜》是所谓"一部高级形式的社会文件"的贬斥。

3.分析茅盾创作心理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影响和得失。

4.掌握茅盾在三十年代社会分析派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影响,以及这一流派的文学史地位。

第四讲: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1.了解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和人文景观。

掌握老舍的艺术视点:人性与人伦的关系。

分析老舍笔下老派、新派与正派等三类人物形象的内涵。

掌握老舍批判传统文明时所表现出来的失落感与对"新潮"愤激之情交织的复杂感情。

2.理解《骆驼祥子》可能存在的不同层面的主题意蕴。

通过祥子这样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掌握老舍对于病态城市文明造成人性伤害的忧虑。

3.从老舍作品的风俗描写、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幽默的手法以及语言的运用等几个方面,去把握"京味"的风格,掌握"京味"小说的源头,并掌握风格评析的一般方法。

从先锋回到现实——试探余华90年代小说创作的转变

从先锋回到现实——试探余华90年代小说创作的转变

九五八年一月九 日进行车裂的……对一九六七年十月一 日, 他施与宫刑……”5 [此可见 , 此时的余华对
死亡 , 它是先锋小说中最浓厚的气息。 目的在于揭示“ 知死 , 知生” 不 怎 唤起对生命 的尊重和珍惜。
于人间各种刑罚的叙述的迷恋。
先锋小说中的死亡是一种非正常的、 不能侦破的、 不可解读 的死亡 。在《 世事如烟》 中小说讲述 了司机先
和欣赏十分病态 , 甚至变态。但这一切都是缘于他对成人行为的模仿 。可见成人暴力对于儿童的伤害有 多大!小说写了一个轮回杀戮的故事 , 仅仅从这个结构也可以显示 出余华对人 的残酷本 能的非凡的想像 力, 但它完全拒绝从道德层面上去讨论人类暴行的动机和原因。他仅仅是通过对暴力的冷静描述 , 完成对 人 的阴暗心理的书写 。余华愈是用无动于衷的写出人的凶残 , 愈使人感到 自身的不可救药。 刑罚 , 我们可 以把它看作是暴力的延 伸。在《 往事与刑罚》 余华写 了所谓 的刑罚专家向陌生人介绍 ,
的儿子实施暴力展开 。“ 他用手去摸摸堂弟的脸 , 那脸像 棉花一样松软 。他禁不住使 劲拧 了一下 , 于是 , 堂弟 ‘ ’ 哇 的一声灿烂的哭了起来。这哭声使他感到莫名其妙的喜悦 。他朝堂弟惊奇的看 了一会儿, 随后
对着堂弟的脸打去了一个耳光。他看到父亲经常这样揍母 亲……” 固然作为儿童的皮皮对暴力的迷恋
从 先锋 到现 实 回
— —
试 探余华 9 O年代小说创作 的转变
周 小 旗
( 遵义 师范学院 学生工作处 , 贵州 遵义 530 ) 600

要: 余华作为先锋 派代表人 物之一 , 自然受到人 们特 别的 关注。本文将 以 19 他 9 0年 为界 , 分别讨论他

从余华的先锋到先锋性转型看 (1)

从余华的先锋到先锋性转型看 (1)

从余华的先锋到先锋性转型看“先锋小说”创作思潮的演变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级6班黄笑摘要:余华前期作品表现出暴力叙述、冷漠化叙述、荒诞、图解式、人物符号化等特点,而后期作品则表现出人物主体化、温情叙述,淡漠语言技巧等特点。

我们不应把这种转型错误地理解为从先锋到反先锋或从先锋文学到通俗文学,而应从中看到作家自身的不断自省、不断突破、不断进步这一探索过程。

更应从中看到先锋小说不断成熟过程。

关键词:文学本体性暴力叙述温情成长Abstract:The novels of Yu Huas earlier stage have thes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violent narrate,indifferentify narrate,preposterousity,symbolize characterization and so on. However,the novels of Yu Huas later stage have thos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ender-heartedness of narrate,indifference of language technique and so on. We can not misunderstand this transformation as from avant-garde to anti-avant-garde or from avant-garde literature to popular literature. However, we should see the process of explore that the the writer always conducts, seeks breakthroughs and makes progresses. We should even see the maturity of avant-garde novels.Key words: violent narrate, tender-heartedness, grown-up 余华的作品以1989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其在创作观念、思想内容、内涵表现、表达技法等诸方面的流变可被看作是80年代先锋作家群体的成长过程。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再解读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再解读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再解读作者:胡发龙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5期【摘要】余华小说从冷酷残忍到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从反叛激进执着于艺术创新的先锋性拓展到关注平常人的平常人生,前后变化明显,可万变不离其宗,这一切都源自余华对“真实”的看法。

余华作品主题的前后变化,反映了先锋小说演变的趋势,而在这种变化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时代社会思想主潮的转型和先锋小说本身必然的宿命。

这其中既包含着先锋文学自身局限的不可超越性,也包含着世俗诱惑的难以抗拒性,也许,还包含着作家自己可以把握的不断创新的欲望和无法把握的创作心态的衍变。

他关心的仍然是生命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小说家的转变与解体并不是在新时代中的“溃不成军”,而是“胜利大逃亡”。

【关键词】先锋;余华;真实;死亡;变化余华的小说从保持距离的冷漠叙述风格到充满亲情的叙述话语,从冷酷残忍到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从反叛激进执着于艺术创新的先锋性拓展到关注平常人的平常人生,他作品主题的前后变化十分明显。

通过对其研究,我们可以窥见在当代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的蝉变与分化中中国先锋小说的演变。

在当代小说家中,余华是特立独行的一个。

他以不可替代的余华风格开辟了小说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根本性的转变,将传统的小说理论和批评观念推向了被质疑和被颠覆的前台。

可以说,他是最能体现先锋小说的先锋地位的作家之一。

他的创作不仅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写实主义小说,也区别于先锋小说作家中的任何一位。

他偏爱恒常不变的暴力与死亡,他的叙述愤怒而冷酷,他在语言游戏中始终依托于感觉世界的真实性,在余华身上,先锋的超前性、前卫性、无畏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先锋小说从兴起到解体,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

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为什么不能始终坚持先锋的立场,为什么会在先锋小说如日中天的高潮时期突然转向?二是为什么说余华先锋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冷酷”和“残忍”?他的创作发生转变后人们的看法和评价如何?三是余华的创作变化是否是个别现象?应该怎样看待整个先锋小说的创作变化?是“溃不成军”,还是一次“胜利大逃亡”?上世纪80年代的余华从事着极端先锋的写作:恒常的冷漠与愤怒,挥之不去的暴力与死亡情结,浓郁的文体实验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讲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主义在80 年代的发展;
2、掌握余华及其创作;
3、掌握先锋、先锋小说的定义及其特点;
4、掌握余华八九十年代创作的变化;
5、了解其他先锋作家的创作变化。

教学方法:重点讲授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现代主义在80 年代(与五四时期的相比)的发展P332
1、现代主义可以追溯到“文革”末期一批青年诗歌和小说作者的地下创作;
2、朦胧诗的出现是现代主义文学从地下浮出水面的一个标志;差不多同时,小说创作中出现了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夜的眼》、宗璞《我是谁》等现代主义的尝试之作;
3、80年代的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人们不再盲目地将现代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混为一谈,把它仅仅作为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学的一种武器,而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把它当做拉近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距离的主要途径;
(2)不再把它作为浪漫主义的附属物,而是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打入一个“集装箱”里,作为引进和移植的主要内容;
(3)五四时期和80 年代对现代主义的引进和移植虽然都有各自鲜明的社会功利目的,但80 年代则明显地偏重与文学自身的建设;
(4)两次引进的文学成就和社会效果不可相提并论。

、余华及其创作
1987年1月,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
随后几年,《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古典爱情》等中篇和《死亡叙述》《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等短篇;
1989年,创作谈《虚伪的作品》;
1991年,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
90年代以后,回归世俗,有《活着》《一个地主之死》《许三观卖血记》等。

三、先锋、先锋小说及其特点
1、先锋原意是“先头部队”,主要是指一种带有实验性质的形式创新运动,它可以是一种精神,一种姿态或者一种倾向,也可以是一种方法或过程。

2、先锋小说
4、先锋小说的终结命运
(1)先锋小说自身局限的不可超越性;
(2)世俗诱惑的难以抗拒性;
(3)作家自己可以把握的不断创新的欲望和无法把握的创作心态的衍变
四、余华创作的变化P341
1、1991年以前:在想象的睡眠里前行的梦游,宿命的难以捉摸的潮湿和
阴沉,以及波涛般涌动着的疯狂、暴力和血腥。

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渣子。

”即冷酷和残忍。

如:《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世事如烟》《现实一种》等等;
2、1991 年,转折点:《呼喊与细雨》。

作品描写儿童眼中的成人世界的污秽、少年在性成熟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审父与仇父的家庭史整理以及儿童对人间
温情的寻找等媚俗倾向等等。

对这种世俗情感的描写,就意味着对先锋的放弃。

3、1991年后,《活着》《一个地主之死》《许三观卖血记》等,最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人物塑造、故事讲述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

如《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许玉兰、林芬芳等,不仅有名有姓,而且个个生动,性格鲜明且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有所发展,大有返回“典型人物”的趋势。

在故事的叙述中,有着具体的时间和明确的发展着的社会事件作背景。

语言上,诗化意味减少,多了民间文学的喜剧风格。

五、其他先锋作家的创作
1、马原1984年发表《拉萨河的女神》《冈底斯的诱惑》《叠纸鹞的三种方法》《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虚构》《游神》《错误》《大元和他的寓言》等,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
2、北村《我的十种职业》;
3、吕新《米黄色的朱红》《瓦蓝》等。

六、先锋小说的“胜利大逃亡”
1、很多曾热衷于先锋实验的作家如今都已经逐渐回归传统;
2、旧的狭义的先锋小说虽已经解体或终结,但新的广义的先锋小说又在崛起;
3、一些先锋作家在离开先锋的阵营之后,也没有沉沦,或感到痛苦,而是仍然拥有着一般作家所欠缺的先锋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