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评课会议记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亮老师:
作为东莞中学的一名新人,很荣幸有这个机会上这堂公开课。
这堂课我的整体思路是:让学生从新闻、生活中认识甲烷的形态→复习初三甲烷的内容→探究甲烷的正四面体构型(此部分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的有利机会,故花的时间较多)→由结构过渡到物理、化学性质(其中,对物理性质、燃烧及方程式表达和计算部分不作过多要求;化学性质部分,让学生理解取代反应是难点。备课时设计了一个取代反应实验装置,发现现象并不明显,且反应条件把握较难,故在课堂上采用视频演示。缺点是不能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实验过程。)→通过对比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的异同点,让学生更加了解取代反应,为后续学习其他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打下基础→练习巩固
授课老师说课
上公开课的机会较少,借此机会做一个尝试,也向年轻的老师多学习。上这堂课的最初想法,是想展示我校常态化的课堂,这也是我校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将学生常出现的问题拿出来分析,以此来和兄弟学校交流、学习。结合本校教学进度,选择《甲烷》这节课,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介绍甲烷的结构和性质,重点放在CH2Cl2的结构和取代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这样的原则,学生自己能够自己解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对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点进行点拨,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抓出来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预习,本课的难点在于如何突破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对于甲烷取代反应,本来设计了一个例子——“氯取代甲烷反应量的关系”,这个知识点很重要,但由于时间没把握好,来不及讲。对于氯取代甲烷的化学反应,原想通过亲自操作演示,但担心学生看不清实验现象,所以选择由学生自己来操作。授课不足地方:有十多年没上公开课了,上下来感觉还是有些欠缺,对于学生互动把握不足。我们有个设想,今后的对外研讨课可以采用教师互相到对方学校授课的模式,促进教研交流。
王绍虎老师(东莞高级中学化学科组长):
两位老师备课上材料多,准备足。对比课堂教学的差别:龙老师的这节课与生活联系比较多,图片比较多。张主任的课在探讨甲烷与氯气反应的环节,张晓阳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更直观,效果更好;尤其二氯甲烷的结构让学生去探究,直观,能促进学生理解。而龙老师采用视频的方式来展示。在探讨甲烷结构的环节,龙老师采用让学生用橡皮泥捏造型的方式来理解甲烷的结构,这对以后学生学习烷烃的种类,学习异构打下了基础。
朱自Baidu Nhomakorabea老师(东莞市第四中学):
张晓阳老师授课语言精练,思维紧密,讲解透彻。授课过程视频多,讲解多,学生实践多。特别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设计甲烷、二氯甲烷的结构,为学生以后学习异构打下了基础。
龙老师思维新颖,在课堂上介绍了很多与甲烷有关的前沿知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个小疑问:在制作甲烷结构的时候提供了两点信息,第一,碳氢键长度相等;第二是碳氢键角度相等。当时学生作出了三个模型,您当时是说通过这两点信息还不可以确认甲烷的结构。我觉得这两点信息应该可以确定甲烷的结构了。
主持人:
朱老师提的意见很好,通过这两点信息确实可以确定甲烷的结构。因为时间紧,进度刚刚到这里,龙老师在此次表述是有些偏差!
各位专家的建议都很中肯,我听后很受启发,我们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非常感谢大家的建议。下面请黄远主任对这两堂课进行点评。
黄远主任:
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听课,平时向老师听课的时间不多,学习不够。莞中围绕高效课堂常态化课题,来进行“同课异构”研讨课,将课堂开放促进互相交流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模式。相对于以前教学开放日只是课堂展示,今天的开放课更具有探讨的性质,这种模式更有意义。张主任平时工作多,还亲自出马,出来上公开课,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值得我们学习。
授课不足:1、教学环节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衔接不够;2、与学生互动不足;3、个人讲解太多。
主持人:下面请各位同仁对这两节课进行指导,请大家不要保留,多提建议,把大家好的意见拿出来分享一下,谢谢。
童建军老师(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化学科原科组长):
同一节课由两位老师来上,体现了同课异构这个课题的思想。两位老师授课内容上大致相同,而侧重点有所不同。内容方面,两节课所用的教学学案相同,安排学生活动相同,置换反应和取代反应的对比上相同。不同点:教学经验不同。张晓阳老师侧重于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侧重于对考点的要求;而龙老师的课件比较现代化,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鼓励学生动手构建模型,通过引导得出结论。在取代反应的讲解时侧重点不同:张老师联系高考考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而龙老师侧重强调氧化反应不叫氧化还原反应的原因。两位老师各有所长,我觉得,新老师只要自己能够理解,深入角色,发挥自己的风格,也不一定要学习老教师。什么是好课,适合自己的课就是好课。
今天的这两堂课,从设计上看,两位老师各有特点,体现了“同课异构”的思想。两位老师年龄结构不同,教学经验不一样,所以授课风格也不同。张晓阳主任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点在甲烷的结构和性质。授课过程有视频,在讲解甲烷结构时通过学生动手做球棍模型并从结构、键角去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再用两个氯原子代替甲烷上的氢原子来思考甲烷的结构,很好地突破了甲烷的结构这个难点。学习甲烷的性质时通过播放视频演示甲烷燃烧过程,提问学生主要围绕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现象描叙的表达等进行让学生感受。在讲解甲烷取代反应环节由学生动手做实验。我觉得公开课尽量能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虽然可能时间会比较长,但学生的感受会更深,今天的实验现象非常明显。作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张主任这堂课从设计到课堂实施过程都很不错,对时间把握控制得也很好,是一堂有经验老师的成功的课,整堂课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思考、动手、回答;学生能看懂、能理解的知识,就让学生自学。这一点值得新老师学习。
公开课评课会议记录
时间:20xx年x月x日
地点:
评课内容:
出席人:
主持人:
尊敬的....主任、各位同行:
上午好.非常欢迎大家百忙之中抽时间来参加我校的教学开放日活动,感谢大家的莅临指导!受科组长陈杰老师委托,由我主持今天的课后点评活动。
本着“高效、多元、共享智慧”的理念,我校一直在开展“优质教学常态化”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今天我校化学科组的两节推荐课则尝试采取“同课异构”形式,根据教学进度,分别由教导处张晓阳主任和龙亮老师上“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一课。下面计划分三部分来完成今天的点评:1.先请张晓阳主任和龙亮老师分别就这节课谈谈他们的设计思路;2.请在座各位专家对这两堂课的进行指导;3.请教研室黄远主任对这两堂课进行点评。4.散会、会后交流。
作为东莞中学的一名新人,很荣幸有这个机会上这堂公开课。
这堂课我的整体思路是:让学生从新闻、生活中认识甲烷的形态→复习初三甲烷的内容→探究甲烷的正四面体构型(此部分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的有利机会,故花的时间较多)→由结构过渡到物理、化学性质(其中,对物理性质、燃烧及方程式表达和计算部分不作过多要求;化学性质部分,让学生理解取代反应是难点。备课时设计了一个取代反应实验装置,发现现象并不明显,且反应条件把握较难,故在课堂上采用视频演示。缺点是不能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实验过程。)→通过对比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的异同点,让学生更加了解取代反应,为后续学习其他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打下基础→练习巩固
授课老师说课
上公开课的机会较少,借此机会做一个尝试,也向年轻的老师多学习。上这堂课的最初想法,是想展示我校常态化的课堂,这也是我校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将学生常出现的问题拿出来分析,以此来和兄弟学校交流、学习。结合本校教学进度,选择《甲烷》这节课,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主要介绍甲烷的结构和性质,重点放在CH2Cl2的结构和取代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这样的原则,学生自己能够自己解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对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点进行点拨,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抓出来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预习,本课的难点在于如何突破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对于甲烷取代反应,本来设计了一个例子——“氯取代甲烷反应量的关系”,这个知识点很重要,但由于时间没把握好,来不及讲。对于氯取代甲烷的化学反应,原想通过亲自操作演示,但担心学生看不清实验现象,所以选择由学生自己来操作。授课不足地方:有十多年没上公开课了,上下来感觉还是有些欠缺,对于学生互动把握不足。我们有个设想,今后的对外研讨课可以采用教师互相到对方学校授课的模式,促进教研交流。
王绍虎老师(东莞高级中学化学科组长):
两位老师备课上材料多,准备足。对比课堂教学的差别:龙老师的这节课与生活联系比较多,图片比较多。张主任的课在探讨甲烷与氯气反应的环节,张晓阳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更直观,效果更好;尤其二氯甲烷的结构让学生去探究,直观,能促进学生理解。而龙老师采用视频的方式来展示。在探讨甲烷结构的环节,龙老师采用让学生用橡皮泥捏造型的方式来理解甲烷的结构,这对以后学生学习烷烃的种类,学习异构打下了基础。
朱自Baidu Nhomakorabea老师(东莞市第四中学):
张晓阳老师授课语言精练,思维紧密,讲解透彻。授课过程视频多,讲解多,学生实践多。特别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设计甲烷、二氯甲烷的结构,为学生以后学习异构打下了基础。
龙老师思维新颖,在课堂上介绍了很多与甲烷有关的前沿知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个小疑问:在制作甲烷结构的时候提供了两点信息,第一,碳氢键长度相等;第二是碳氢键角度相等。当时学生作出了三个模型,您当时是说通过这两点信息还不可以确认甲烷的结构。我觉得这两点信息应该可以确定甲烷的结构了。
主持人:
朱老师提的意见很好,通过这两点信息确实可以确定甲烷的结构。因为时间紧,进度刚刚到这里,龙老师在此次表述是有些偏差!
各位专家的建议都很中肯,我听后很受启发,我们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非常感谢大家的建议。下面请黄远主任对这两堂课进行点评。
黄远主任:
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听课,平时向老师听课的时间不多,学习不够。莞中围绕高效课堂常态化课题,来进行“同课异构”研讨课,将课堂开放促进互相交流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模式。相对于以前教学开放日只是课堂展示,今天的开放课更具有探讨的性质,这种模式更有意义。张主任平时工作多,还亲自出马,出来上公开课,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值得我们学习。
授课不足:1、教学环节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衔接不够;2、与学生互动不足;3、个人讲解太多。
主持人:下面请各位同仁对这两节课进行指导,请大家不要保留,多提建议,把大家好的意见拿出来分享一下,谢谢。
童建军老师(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化学科原科组长):
同一节课由两位老师来上,体现了同课异构这个课题的思想。两位老师授课内容上大致相同,而侧重点有所不同。内容方面,两节课所用的教学学案相同,安排学生活动相同,置换反应和取代反应的对比上相同。不同点:教学经验不同。张晓阳老师侧重于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侧重于对考点的要求;而龙老师的课件比较现代化,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鼓励学生动手构建模型,通过引导得出结论。在取代反应的讲解时侧重点不同:张老师联系高考考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而龙老师侧重强调氧化反应不叫氧化还原反应的原因。两位老师各有所长,我觉得,新老师只要自己能够理解,深入角色,发挥自己的风格,也不一定要学习老教师。什么是好课,适合自己的课就是好课。
今天的这两堂课,从设计上看,两位老师各有特点,体现了“同课异构”的思想。两位老师年龄结构不同,教学经验不一样,所以授课风格也不同。张晓阳主任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点在甲烷的结构和性质。授课过程有视频,在讲解甲烷结构时通过学生动手做球棍模型并从结构、键角去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再用两个氯原子代替甲烷上的氢原子来思考甲烷的结构,很好地突破了甲烷的结构这个难点。学习甲烷的性质时通过播放视频演示甲烷燃烧过程,提问学生主要围绕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现象描叙的表达等进行让学生感受。在讲解甲烷取代反应环节由学生动手做实验。我觉得公开课尽量能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虽然可能时间会比较长,但学生的感受会更深,今天的实验现象非常明显。作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张主任这堂课从设计到课堂实施过程都很不错,对时间把握控制得也很好,是一堂有经验老师的成功的课,整堂课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思考、动手、回答;学生能看懂、能理解的知识,就让学生自学。这一点值得新老师学习。
公开课评课会议记录
时间:20xx年x月x日
地点:
评课内容:
出席人:
主持人:
尊敬的....主任、各位同行:
上午好.非常欢迎大家百忙之中抽时间来参加我校的教学开放日活动,感谢大家的莅临指导!受科组长陈杰老师委托,由我主持今天的课后点评活动。
本着“高效、多元、共享智慧”的理念,我校一直在开展“优质教学常态化”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今天我校化学科组的两节推荐课则尝试采取“同课异构”形式,根据教学进度,分别由教导处张晓阳主任和龙亮老师上“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一课。下面计划分三部分来完成今天的点评:1.先请张晓阳主任和龙亮老师分别就这节课谈谈他们的设计思路;2.请在座各位专家对这两堂课的进行指导;3.请教研室黄远主任对这两堂课进行点评。4.散会、会后交流。